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的档案管理范式

2016-05-29 09: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范式问题是管理的基础问题。现代理性管理认为,合理的范式是实现实践有效性的前提。选择与实践本质和社会环境相适宜的范式以规范实践的科学、有效运行是理性化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档案工作(本文所讲的档案工作指的是社会档案工作或公共档案工作,不包括私营部门和个人及家族的档案工作)悠久的历史在给我们带来无限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立足于传统社会基础上的档案管理范式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提出的基本要求,转变档案管理理念与运行机制,构建新的档案管理范式,以推动档案管理实践转型的实现巳成当务之急。

  

  1.档案管理范式的界定

  

  范式问题是现代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问题。其重要性在于,范式决定着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方向、路径与成果的取得。尽管如此,对于什么是范式?如何表述范式?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作为范式问题研究的核心人物,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范式”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如“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共同体“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并且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是“科学集团所共有的信念,是指导具体消除疑点的范例”等。

  

  基于库恩的思想,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把管理范式理解为:管理范式是指导和规范管理思维与实践的一种路径或模式,管理范式提供了管理思维与实践的基本工具,包括管理理念或管理理论、管理机制、管理实践路径与方法等。

  

  管理范式是个有机体,其中既有思想、思维层面的东西,也有实践层面的内容。两部分内容有机统一组成了支撑管理实践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手段。其中,前者体现了管理的价值取向与思考问题的逻辑基础,规定着后者的选择。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基本载体,是实现前者的现实“工具”。

  

  具体到档案管理范式,其所要解决的是档案管理的出发点、社会责任及其实现的有效路径问题。作为社会实践之一的档案管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一*公共性的体现决定了其公共管理范式的基本内涵,即档案管理必须奉行人本理念(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将满足全社会各类组织与个人的档案需要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生存与发展质量普遍提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出发,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的开展。

  

  2.公共管理范式——现代档案管理的基本范式

  

  2.1公共管理范式的档案意蕴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档案工作的非独立性或依附性——对政治的依附决定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功能被定位于“资政”,其范式表现为政治工具性,即档案工作被作为统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档案的种类单一、数量有限。档案对社会是不开放的,服务对象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档案工作呈现明显的简单性。进人资本主义社会,档案工作取得了独立性,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出现在社会实践领域。同时,档案利用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确立下来,档案工作范式实现了首次转型,即由政治工具转为社会服务性。这一时期,现代基本档案管理制度诞生了,如档案开放制度、信息自由权法案等。随着资本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档案的内容越发丰富,数量激增,社会对档案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档案服务的复杂性明显增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档案服务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便捷性明显增强。后发的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最广大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本质决定了我们的档案管理范式必须以公共性为基础,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从广大人民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现实与未来需要出发,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档案需求。

  

  现代档案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范式的公共管理性,即基于最广大公众,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现实与潜在裆案需求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全面、充分的档案信息服务。为了理解公共管理范式的涵义,我们有必要对公共管理的档案意蕴作必要的阐释。

  

  “公共管理”一词对档案管理的意蕴体现在:首先,档案管理是一种管理实践。既然是管理活动,就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一般模式,即档案管理必须有自己的理念和与理念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原则,必须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必须有可行的工作评价体系。特别重要的是必须有开放的工作心态来应对社会环境变迁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影响,并从环境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调整档案管理对策,推动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其次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公共性。“公共性”强调的是工作出发点与工作目标的公共责任与公共价值问题。这里的“公共”指的是社会各类组织和最广大人民。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档案管理承担着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责任,这里的公共产品指的是为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档案依据和为公民个人维护自身利益提供档案证明,公共服务指的是为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咨询乃至为个人休闲提供素材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公共管理范式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全面性问题。前者要求我们扩大现行的档案资源建设视野,将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建设、政治与社会管理建设、文化与教育建设、环境建设,尤其是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迁、社会结构变化、广大人民自身各方面建设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的档案文献收集到公共档案部门中来,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对储备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后者则要求我们在完善服务理念的同时,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渠道与方式’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便捷、髙效的挡案服务。公共管理范式要求我们用公共性诉求指导和规范档案管理实践,使公共性成为档案管理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实现公共性成为档案管理实践的基本特质与目标追求。为此,应从公共性出发来选择和设计构成档案管理范式核心内容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档案管理机制。

  

  2.2公共管理范式的理念基础

  

  在档案管理理念方面要确立公共责任理念、全面发展理念和公平服务理念^

  

  2.2.1公共责任理念社会责任是档案管理存在的基础,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档案管理合法性的基本前提。现代档案管理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责任范围还是责任程度都明显有别于传统档案管理。就责任范围而言,传统档案管理承担的主要是政治责任,现代档案管理承担的是全面的社会责任,包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和广大人民发展的责任,前者包括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后者表现为为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档案信息保障的责任。就责任履行程度而言,现代档案管理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表现在所需提供的档案信息门类不断扩展、数量不断增大、系统性越来越强、时效性不断增强、成本相对低廉、便捷性不断提高等。

  

档案管理

  2.2.2全面发展理念档案管理应立足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服务,而非针对传统的政治与行政管理、历史研究与编史修志等服务领域来展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在具体工作对象上,应面向最广大人民,而非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研究者的需要展开档案管理工作。为此,要求档案管理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后者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诉求——以保障和促进最广大人民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国家与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将满足最广大人民工作和生活对档案的需要作为挡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目标。

  

  2.2.3公平服务理念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性的本质诉求。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档案服务均等化旨在消除档案服务中的歧视现象,即档案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档案开放制度,对应该开放的档案适时开放,并允许各类社会公众基于自身需要自由地利用。在向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服务时,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政策与标准,不搞差异化服务,即使是档案信息的核心利用群体,也不可以享有特别权利。面向公众个人提供档案服务的标准与面向社会组织提供档案服务的标准应是同一的,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对各类利用者提出的利用要求或限制必须是等同的。对于暂不不开放的档案,除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特殊需要外,对中外各类公众一律拒绝提供利用服务,不可以搞内外有别,尤其是限制国人利用,而对外国人给予特权的做法。

  

  2.3公共管理范式的机制选择

  

  公共管理范式要求档案管理选择开放机制、互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2.3.1开放机制这里讲的开放是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开放,即档案管理思维与实践的开放。[4开放机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开放,解决档案管理思维与实践视野的社会化,将档案管理融人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审视档案管理,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不断拓展档案管理思维的视野与着力点,破除档案管理思维与实践定势,拓展档案管理实践空间,完善档案管理实践运行方式与方法,为裆案管理合法性的实现找准支点,为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源,为完善档案管理对策提供机制保障。

  

  长期以来,封闭性成为制约档案管理取得突破的瓶颈因素。档案管理无论在资源丰富性建设,还是服务方式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导致这种情形的根源在于档案部门的自我封闭导致档案部门无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拓展档案工作思路,无法整合社会资源来提升档案管理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能力。

  

  2.3.2互动机制通过与其他社会实践部门和广大利用者的思想沟通与观点交流,真正实现作为社会性活动的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运作方式。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部门与绝大多数其他社会实践部门的关系停留在档案形成与接收、服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真正的社会性事业建设与发展应有的关系状态。真正的社会事业要求我们与其他社会实践部门保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这方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是有重要启示的。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社会发展“共同愿景%为我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当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作为职业人士,我们应从社会分工所确定的社会责任出发,从社会发展共同愿景中科学界定档案管理在实现科学发展目标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有的价值追求与具体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社会实践人士的“深度汇谈”,启发我们对社会责任与价值新认知,以此来改善我们传统的“心智模式,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社会分工所导致的分工思维局限一思维的封闭性,就自我认识自我,甚至将手段当成目的,立足社会整体和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来认识档案管理的社会意义,时刻将自身视为社会发展的“公器”(松下幸之助语),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来界定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现实工作目标。

  

  如此,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并掌握整个社会实践的理念变化、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调整,从中明确档案资源建设的调整方向与目标以及具体标准的完善方向,同时对档案服务重点作必要的调整,明确服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档案服务制度与方式。

  

  2.3.3公众参与机制如果说互动机制解决的是档案管理思维与实践公共性实现的路径依赖问题,公众参与机制解决的则是公共性实现的具体措施问题。公众参与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社会性的内在要求,是档案管理开放性的具体实现机制。公众参与档案管理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档案管理评价、参与具体档案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

  

  在当今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有效评价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其评价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即档案管理评价标准本身必须充分体现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丰富性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充分性、便捷性、系统性的诉求。在评价主体构成上,必须有足够数量和充分代表性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到评价队伍中来,以改变现阶段档案管理评价所采取的自我评价为主的情形,为档案管理公共性的实现注人强劲的社会动力在这方面,档案部门应积极借鉴民主评议政府、事业单位评估机制等做法。

  

  与社会力量共同经营档案事业是实现档案管理公共性的基本途径。在开放时代,合作共贏是社会实践基本运行模式。当下,档案部门应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积极争取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尽快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档案资源的丰富性问题。同时,与信息技术部门、门户网站、相关社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合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尽快实现柯案信息资源的网上传播与利用服务。

  

  在档案公共管理范式的确立过程中,需要我们自觉地用公共性思想来规范我们的工作思维与实践运行机制选择,包括各类档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为此,我们必须实现工作心理的开放,积极借鉴和吸取众多社会实践领域改革、开放的有益经验,破除传统档案工作思维定势的影响,逐步确立新的工作思维与实践运行机制。


    倪丽娟(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