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从经济与社会层面看,我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领域在于:调节经济结构,持续扩大内需式消费: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1 调整经济结构,持续扩大内需式消费
自十五规划以来,如何扩大消费内需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然而至今我国由投资与进出口带动的经济成长模式仍无太大的变化。而且在经历经济危机时,由于消费需求仍不足以承担带动经济成长之重任,因此政府支出与政府主导的投资仍是维持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但长期来说,扩大消费内需是既定的基本方向。扩大消费内需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提升公众的消费能力,首要的工作便是使民众的消费意愿提高,而消费意愿与其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收入分配中工资的比重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公众消费无后顾之忧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
2 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不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由此国务院于2013年2月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在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居民收入成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成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低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之比重等总体要求。要实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低收入者收入成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之目标。在分配差距问题上,城乡、区域与居民之收入差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等。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013年的两会期间,中国网对于本次两会热议的十大名词进行整理,排名第一者即为社会保障,说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望。前文讲到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提高公众消费意愿的一大助力。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社会福利支出庞大,对于政府财政,尤其是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大负担。另外,我国目前所推动的仍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主,与真正的社会保障本质上有所不同。而目前的社会保险是仍有相当多的缺点,例如被抱怨最多的是异地转续的困难,不仅跨省跨市,连市内跨区都很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地方政府经营,而非中央政府统筹。另外,社会保险将公众分为农民、民企、国企、事业员工与公务员等不同身份,而有不同的待遇,也会造成社会矛盾。
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略有减速,但由于长久以来的经济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如经济成长模式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区域不协调发展与国企改革造成诸多问题等,均是本届政府必须持续面对的问题。
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等,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关系。在对外经贸部分,有别于过去的出口扩张政策,而采取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显示中性贸易是未来我国对外经贸之主轴。
5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背景下造成的地方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后,在地方竞争、财政能力限制与资源优先分配给本地人民等诸多因素下,户籍制度改革始终进度缓慢,造成劳动始终无法达成一体化的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推动劳动流通市场脚步向前推进,预期户籍改革将是未来改革之重点之一。
6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与户籍制改革息息相关的是城镇化的推进。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后,曾强调:“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坎。”
城镇化的发展亦是提高内需消费的重要政策,但影响城镇化速度的因素仍将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的改革是否跟上进度,否则只是城镇化率的数字美好,而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有限。
7 以“五位一体”取代“四位一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首次以“五位一体”取代过去使用的“四位一体”,即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外,加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根据中国环保部门所提出的数据,近年我国因环保问题所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约30%,已成为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外,公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因此,除了经济维持相当的成长速度外,有关如何降低环境与生态之破坏是未来的改革重点。
8 文化强国建设
在经济成长到达一定阶段后,量变将转为质变,人民富有后,对文化与精神文明之需求亦将跟着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全国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等,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产业应将有其优惠政策出台,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
9 改革红利论
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在2012年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使“改革红利论”成为我国热门的名词。李克强认为要以改革释放出经济成长的红利,而改革红利包括了制度红利与创新红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如法制的完善、公平市场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价格与分配机制的优化等,均有待制度改革解决,而城镇化的规范亦只能依靠制度创新,故应使用创新的经济制度取代旧制度,才能达成新的经济发展红利。
10 中国梦
习近平于2013年3月17日以国家主席身份在全国人大的闭幕会上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包含了四个特征,即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与中华文明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等于将前述的改革方向进行概括,目标包括了经济实力提升、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与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综合上述,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其问题早已不是收入“患寡”问题,而是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患不均”问题,而且我们的国情与30多年前不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态环保问题日益严重、产业与经济成长结构不健全等,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所以未来的经济改革除了在稳定经济成长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内需”与“调结构”,且社会福利议题比重将会大幅提升,而经济增长议题比重将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林毅夫,等.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 吴敬链,俞可平,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 吴敬链,张维迎,等.改革是最大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