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大数据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诞生,并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在电子商务、定向广告、智能推荐、社交网络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数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数据规模大。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将达到35ZB(约3.5万亿GB)的数据信息量;二是数据类型日趋杂。数据类型由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向原先无法用常规软件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变;三是数据创建、分析和处理速度快。数据处理的速度需越来越快,甚至是实时处理。因此,电子政务包括金融、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布局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对电子政务发展的作用
对政府公共服务而言,大数据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类型之多,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数据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作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大数据的发展将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是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大数据大大拓展了政府决策的信息边界条件,并创新了决策的方法。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政府将从基于“经验”的决策模式走向基于“实证”的决策模式,作出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决策。
二是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数据的包容性有助于打破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公民间的固有边界,大幅度削减信息孤岛现象,数据共享有望成为现实,进而提高政府各机构协同办公的效率和为民办事的效率。
三是增强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大数据的管理,不仅能动态监测,而且还能深度分析和挖掘网络舆情和危机事件的动态,提高政府危机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数据的信息粒度更细,使得差别化甚至是个性化的信息提供和服务成为可能。
五是促进政府管理更加开放和透明。数据高度开放和大规模强力流动,意味着知识在政府管理中得到深度挖掘和更加广泛的利用,这将促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开放和透明。
杭州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数据管理制度逐步规范
出台《杭州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数据指标项。制定杭州市地方标准规范《智慧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服务规范》,为杭州市开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编制杭州市智慧电子政务公共基础数据库数据元规范。
“两网一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网建设。构建以“一个服务门户、两大保障体系、三大平台”为支撑的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总体框架,建设了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市县联动的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品牌一体化、服务规范化、体验便捷化、建设集约化、资源共享化的覆盖全市的网上“政务超市”。
二是推进政务物联网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统一的监控监测互联共享平台,覆盖市、县(市、区)及横向单位,并向乡镇延伸,推动监控检测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建设视联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完成视联网省市县乡四级接入点贯通。整合公安、林水、人防等视频数据,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完善应急联动机制。三是推动杭州市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大数据核心机房,各部门不再新建大数据平台,已建平台整合到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将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数据孤岛打通,统一存储、统一调度、统一监控。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不断完善人口生命树和法人生命树“两棵树”建设。
迁云、上云及系统整合有效推进
统筹建设政务服务网与政府门户网站,形成界面各有侧重、后台一体运维的复合型网站。通过加强全市智慧政务云平台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云,坚持“基础设施全市统筹、应用开发部门为主”的原则,杜绝各部门重复投资基础平台建设。全市共性应用和涉及跨部门应用由市云平台统筹建设和提供,各部门新建非涉密项目原则上上云建设,现有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应逐步向云平台迁移。推动智慧电子政务项目上云、迁云工作,目前共约70家单位300多个智慧电子政务系统在政务云上部署和运行。
政务数据归集和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推进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归集征信数据、公共信用数据、行政审批数据、其他七类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行政处罚数据、电子证照数据等各类政务数据约105.30亿条;开展公安、交通、区(县)等有关单位对数据的共享需求;完成市级单位300万本证照数据归集工作。
二是深化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开展户籍、教育、计生、民政、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等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应用推广,完善法人相关的各类许可(证)、处罚等扩展信息的归集。开展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与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业库融合和共享应用。开展空间地理数据库的社会化利用。建成救助帮扶专业数据库和地名地址专业数据库,实现空间化利用,建设社会各类应用系统数据的在线服务和数据分析展示功能。
政务数据共享应用迈出实质步伐
一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数据共享。满足各部门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数据共享需求,推进证照类数据共享应用,推进社保参保证明材料共享。
二是政府数据开放。在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数据开放”板块,开放41个市级单位提供的337项数据类目的公共数据资源,涵盖信用、交通、地理、文化、教育、科技、环境、安监、质量、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包含58项可下载的数据资源,以及移动APP应用。
三是信用杭州建设。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教育培训等会陆续引入信用便民服务应用,信用积分在外来人口入户、中小学就学择校等方面将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率先在电子商务行业探索推进信用应用,通过线下信用注入阿里巴巴互联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是惠民征信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对公安局、人力社保局、民政局上千万条征信数据的实时查询。惠民征信数据库目前已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征信查询服务万余人次。
五是促进城市服务。与支付宝合作共同建设发布“城市服务”移动便民平台,在手机上办理交通违章、出入境、户政、车牌摇号、挂号等民政服务。
利用大数据促进杭州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加快科学的顶层设计建设。大数据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建立大数据思维,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推进社区应用和网络资源整合,建立长效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协同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建立统一常设的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政府数據资源必要的监督和协调,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目标。
率先推动示范立法
一是研究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利用的法律法规。按照负面清单的原则,实现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数据尽量全都向社会开放,提高政府数据的透明度和利用率。杭州有着推进大数据的独特优势,应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全国率先示范,把“大数据”列入地方人大重点立法项目,并开启相关立法调研工作,推动政府数据法治化保护。二是加快制定关于各类数据的产权归属、保护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授权应用等的法律法规,建立数据保密与风险分级管理机制,厘清公民隐私权和知情权的界限,合法应用用户数据。
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平台建设和开放力度。依托“两网一平台”(即政务服务网、政务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启动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尽快开放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行政管理等领域数据,供市民下载数据产品、数据应用,为企业提供可供下载开发应用的数据资源。二是实现数据“集成上云”。政府可以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对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突破部门之间行政隔阂,以便将松散的政务服务进行统一和流程再造,促使政府部门联动创新、优化服务,改善多头管理的问题,使企业和个人避免信息的重复填写和到处跑路提供证明的繁琐。
建立数据规范标准体系
一是完善数据目录、规范标准。依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合理评估政府内部数据的公共性、安全性,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规范数据开放的目录、格式、标准和程序。二是实现数据“打标分类”。将政府内部数据分为可公开的、半公开的和绝密的数据,其中公开数据实现政府间、社会间共享;半公开数据通过依申请、PPP等方式公开;绝密数据政府内部使用,禁止泄密。
建立数据开放体系
一是开放平台统一化。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建立数据开放更新常态机制,推进各区县(市)的数据开放工作,实现数据的统一开放、统一审批、统一管理。二是开放模式多元化。可公开数据通过“互联网+”实现全领域、全公开,优先推进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半公开数据通过战略合作、数据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实现一对一、点对点开放。三是开放程序合规化。建立数据整理、评估、分类、审批、后评价等整套程序,促进数据有序使用。
建立数据安全体系
一是强化数据安全法规保障。规范数据资源的采集、传输、管理、存储、开放、利用等行为,打击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为数据开放、数据保护提供法制保障。加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政策。二是强化数据安全评估。建设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等于一体的综合评估网络。通过培育壮大数据安全产业集群,探索本地优先服务、试验服务策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强化数据安全技术研发。鼓励研发和掌握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四是强化安全体制机制。整合网监、网信办、应急办等各部门安全力量,健全数据安全的应急体制,做到数据使用的可追溯、可查询。五是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城市安全战略。实施数据安全专项,开展网络安全应用示范。
(作者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