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分析,对战略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决策框架进行探讨,旨在构建全新的战略作业成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 战略;作业成本法;整合
一、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一)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
1.二者的着重点不同。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着重点不同。作业成本法关注的重点在生产阶段,深入到作业的具体环节;而战略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前期阶段(即开发、设计、投入阶段)和后期的售后服务阶段,主要是从宏观、长远着眼。作业成本法是深入到作业的一种精细的成本分析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物料供应、产品生产、质量检验、装运到销售的全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性作业、优化作业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使损失、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进而进行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的立足点是寿命周期成本,其重点是在设计开发阶段进行科学成本规划,在成长期迅速将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并利用知识产品降低成本的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赚取利润,收回投资,再用于新一轮的战略开发。同时,就一般而言,越是处于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期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就越大,其功能、结构变更的容易程度也就越高,将使前期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WWW.133229.COM
2.二者实施动因分析的角度不同。作业成本法是实施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这两种分析是针对企业具体的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实施结构成本动因分析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种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长远目标而展开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源流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与过程。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制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因此,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能靠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即外部环境看,成本管理重点应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从时间上看,成本管理的重点是事前成本控制,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互补性
1.二者的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两者都需要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管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可以改进的环节,同时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价值链与作业链相关性很大,作业成本方法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因为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着许多业务单元之间及这些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又包括着若干作业,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链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依次传递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各部分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成本法能够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
2. 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相互渗透的。作业成本法体现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而战略成本管理也使用成本动因分析方法。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从作业成本法角度看,它不是将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具有更大的战略相关性。而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致力于寻求并创造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核算、控制和改善,目标是获取成本的增值,因而它具有前瞻性。作业成本法寻求的是获取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提高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3.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上是互补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在进行企业全局规划时就对企业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与过程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全盘综合的考虑,旨在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情况。此外,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为避免成本的不当发生,可以尽力设计满足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的产品。作业成本法是在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对资源逐步消耗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与价值链,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良好的成本与效益目标。这就是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产品或商品转移到了作业层次,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过程,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能消除和精简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拓展到战略层面的一种运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两者的结合可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战略作业成本法
战略作业成本法(战略abc)是在充分认识作业成本法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及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整合型方法。战略abc使业务组合由代价高、无利润的应用转向有更多收益的应用而发挥效用,基于对作业的初步分块实施战略,战略abc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决策:一是产品组合与定价;二是顾客关系;三是供应商选择与关系;四是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产品组合与定价
为使战略abc发挥实际作用,企业必须采用一些措施来改进所产产品的鲸形曲线(实践中abc的累积收益率曲线是一个“鲸形曲线”),提高其产品的收益率,主要的战略abc措施包括:
1.重新为产品定价。通常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特别是在高度定制的产品上。对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产品而言,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正确分摊低批量特制产品成本,使得大批量标准产品的成本下降。对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产品,随着产品多样化的增加,间接的支付性费用将会大量增加,为应付增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需要有作业成本法来计量增加的多样性和定制程度的成本,从而发现顾客是否愿意支付昂贵的价格来补偿产品的高昂成本。当然,如果企业能够在不引起成本巨增的情况下使其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种能力就会被作业成本法所识别,企业也就不一定必须为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和服务寻求溢价收益了。
2.生产替代产品。企业可以运用现有的低成本产品替换低收益定制产品,而不采取提价策略来增加利润。当然,定价和产品替代是互补的,营销代表可让顾客在为高性能支付高价和放宽对产品细节的要求而支付低价之间作出选择,充分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营销人员可在功能、独特性和要价等方面与顾客进行交易。产品革新和多样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abc给出了一些原则:保证顾客从新的、不同的产品中得到的价值足以抵销其所支付的产品成本,若这种价值不高,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就会更好地从现有的产品上得到满足,而不是企业提供的新的、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意味着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必要,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失误。
3.重新设计产品。由于高成本的产品设计,使得某些产品非常昂贵。如果没有作业成本法指导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决策,工程师会忽视许多由于元件或产品的多样性与复杂程度而造成的成本。他们设计产品的功能,却不考虑新增加的独特元件、新推销员和复杂的生产流程所需的成本。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产品的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佳时机是在产品的首次设计时,若当设计已经完成时,价格被商定之后,再改变当初的决策为时已晚。
4.改进生产流程。传统成本系统,对单位产品层次的可追溯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器工时、分摊给单位产品的经常性费用)的关注,提供了一个不利捕获准时制(jit)方式带来的成本节约的环境,缓慢的速度产生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存货积压成本和大量的搬运成本。而战略abc则反映了长时间规划的巨额费用,明确了jit方式,减少和避免成本的目标。战略abc可以通过改进技术与资本、增加培训、作好生产经营准备等方式对生产流程加以改进。
5.投资于柔性技术。柔性生产系统(fms)和其他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信息密集型生产技术的功能,以及保持高速自动化生产效率不变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实施业务的成本。这些业务包括从一种产品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更换、排定生产工序、检验产品、搬运原料以及设计产品等。只有企业开发了战略abc系统来衡量这些成本,它们才能被觉察。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巨额批量成本和产品维持成本,成为用于计算机整合的生产技术新投资所要消除的主要对象。
6.放弃产品。企业可以采取以上多种措施将无收益的产品变为有收益的产品,如果这些措施不可行或不经济,就不得不采取放弃产品的最后策略。
(二)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
战略abc通过追溯与客户和分销、配送渠道有关的业务成本,企业能够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提高企业的收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识别隐性损失客户和隐性收益客户。战略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认清那些使服务成本或高或低的特征,其中高服务成本意味着隐性损失,低服务成本意味着隐性收益。隐性损失客户具有如下特征:订购定制产品;小额订单;不可预见订单的到达;定制的交付;改变交付要求;手工处理;大量的售前支持;大量的售后支持;要求公司持有存货;付款迟缓。隐性收益客户具有如下特征:订购标准产品;大额订单;可预见订单的到达;标准的支付;交付要求没有变化;电子化处理;几乎没有售前支持;没有售后支持;生产补给;按时付款。通过对两类损失进行战略abc分析,可以尽量避免隐性损失,将隐性收益显性转化出来。
2.降低分销和零售的服务成本。服务成本定价主要发生在对超市零售供应链的销售中,与公司合作、减少分销流中无效率环节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支付公司的产品。公司可以对一些客户想要而其他客户不想要的服务索取更高的价格,实施以所有客户都享受的服务的基本标准加上对以专门要求的服务为基准的定价方式,如类别管理、单向货盘与其他的可以为零售商节省资金的选择。为使这种合作关系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以战略abc来监控产品的成本发生额和节约额。
3.管理无收益的客户。一些当前无收益的客户可能是企业较新的客户,为吸引他们也许会发生大量的费用。此外,这些客户可能会通过相对苛刻的要求,仅仅给予他们总业务的小部分来考验供应商。如果企业需要培养与这些新客户的长期关系、有收益的关系,对客户而言,战略abc所揭示的最初损失也许是对取得新客户投资的一部分,企业可以从以后年度的大批量和更有收益的业务组合中得到回报。
4.终止与一些客户的关系。可能有一些客户不属于以上类型中的一种,这样的客户既无收益,又不受将这种无收益的关系转变为有收益关系的影响,也不是一家新客户,战略abc就要求终止与这些客户的关系,保护企业的价值不受到更大的损失。
(三)正确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
当被运用于供应商关系时,战略abc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总成本而非只基于采购价格来选择和评估供应商,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
1.实现由对抗型的供应商关系向协作型供应商关系的转变。历史上,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曾经是以一种疏远的对抗型模式,采购要求取得尽可能低的价格。主要方式有:大批量采购以获得大量折扣;从质量、可靠性和交货表现不算突出的边缘供应商那里采购;从低工资的供应商处采购;从由于对技术和系统投资不足而具有低管理费用的供应商处采购;从具有有限的工程和技术资源的供应商处采购。这些措施的确可以降低采购价格,但通常也会牺牲企业的产品质量。20世纪70~80年代,部分领先的日本企业采用了协作型的供应商关系模式,这些企业选择较少数量的供应商一起工作,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关系,甚至达到对关键供应商进行权益投资的程度,以使供应商参与到以降低企业材料采购总成本为目标的关系中来,便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供应商实现一体化的准时制生产模式。
2.选择低成本而低价格的供应商。最好的供应商是那些能够以最低总成本而非最低价格发送货物的供应商,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使得一个企业能够避免由发送货物造成成本中的许多成本,包括无缺陷、使用电子数据换取、免检、准时制、直接达到制造流程、使用内部工资资源、没有发货单、使用电子资金转移支付等。通过实现战略abc,企业与供应商均能知道对方的产品设计决策是如何影响另一方的制造成本的,这种理解使得双方都能作出更好的决策来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总制造成本。
3.降低供应商支持成本。战略abc可以将作业成本法的作业等级同供应商的关系的成本联系起来。除了采购价格本身,只有数量非常有限的采购成本是产品单位相关的。一些成本,如订购、接收、检查、搬运和支付原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是批量相关的,其他成本是产品支持的,即设计和维持个别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规格要求的成本。供应商支持成本是同一个独立于所购物品的数量和种类的特定供应商联系在一起的成本,这类成本包括各方之间正在进行的关于公司产品计划的争论、送货要求和生产计划;保管关于供应商特点和绩效的文件;对供应商绩效的阶段性评估。由于供应商支持成本的存在,企业不能选择太多的供应商,以便使工作更有成效,并在较少供应商的条件下更有效率地工作。此外,建立紧密的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可以促进企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即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在相同时间进行他们各自产品的设计工作,同时,工程使得任何与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相关的设计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都能更早地发现,从而使双方都能及时地对产品设计作出更多的根本性改进。
(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影响着制造成本所取得的巨大杠杆作用,实践中一般有80%的制造成本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已经确定,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充分利用战略abc,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环节。
1.选择产品成本设计的业务成本驱动源。利用战略abc影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要求在两个重要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一是普通的作业成本计算目标,提供产品制造和服务成本的经济性相对准确的信息;二是提供产品工程师可以理解和应用于其设计决策的信息。关键在于第二个目标,其实现必须准确识别业务成本驱动源。企业通过建立一个足够精确以至于设计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会对其丧失信任,而且足够简单以至于产品工程师可以立即理解它从而决定其取舍。随着工程师认识的加深,将有更多的业务驱动源被添加进来,这种反复设计过程将一直持续,直到系统达到足够的复杂程度以至于源自添加新驱动源的精确性回报开始减少时为止。
2.强调贯彻科学的成本分摊观点。战略作业成本法强调从战略性角度进行作业成本的计算与分摊,和流程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成本分摊观点确定了需要在设计阶段积极缩减成本的现在和未来生产的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流程驱动源,例如零件的数量和类型,能够相对容易地改变。流程观点确定了对未来服务的驱动源,使产品能够以较低的间接成本和支持成本被生产出来。
3.尊重客户的建议。为使用企业产品的设计活动成本的新信息能促进客户与企业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对话,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当尊重客户的建议。战略abc可以对设计和工程活动进行更加详细的细目分类,使得客户能够了解所有为了他们而发生的活动成本与关联成本。客户可以决定现有的所有活动是否真正有必要开展,这使得企业能够预测客户提议,改变设计成本,从源头上控制好作业成本的合理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2] [美]罗伯特.s.卡普兰, 罗宾.库珀. 《成本与效益》. 张初愚, 张倩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3] j.shank and v.govindaraja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free press,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