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成本意识与成本效应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意识,成本效应
成本效应可谓由于对成本的运作所产生的效果,效益及其带来的正面反应、积极影响,甚至轰动效应。成本效应的形成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与企业一样,同样都有一个讲求成本的问题,只不过核算的对象不同而已。在这里只论述高等学校成本意识与成本效应问题。
一、高等学校成本意识的生成与延展
(一) 高校成本意识的生成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营的法人实体,毋庸置疑,成本意识对
高校亦非可有可无。它的生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时期:
朦胧期
早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期间.高等学校就存在着校工厂,林场,农场等等,不过当时它们只是以实验实习为己任。厂房设备不计提折旧,学生实习费由学校拨付。在“供给制”的条件下,哪位经营管理者还会去认真考虑成本呢?只有当产品向校外出售,即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转化为商品,或者向社会提供劳务时,才会想到“成本”二字。也可以说这个成本是极不完全、极不规范的。当时售价由物价管理部门和流通主管部门制定.有无盈利与经营者和职工利益无关,权责不明确,利润与待遇不挂钩,就连直接经营者对成本的态度都是如此冷漠,难怪无人理会成本。
在上述情形下,就成本意识的生成而言,充其量是一个朦胧期,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朦就是二十多年。
2.觉醒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吹响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军的号角。1980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建立高等学校学校基金》的通知,将对外有偿服务提到议事日程。学校基金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有校办企业利润,教学、科研、后勤、其他服务净收入等。净收入和毛收入是相对而言的,当时在高校内部,将组织毛收入冠以“创收”,有了“创收”才能谈得上净收入,形成学校基金。于是乎,校内所有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部门的“创收”组织者,校办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各级主管领导者,像是被人猛击一掌,开始醒悟,知道不具备成本意识是寸步难行的!因为,第一,成本付出与基金收入是互为消长的,谁不想基金收入多些,蛋糕做得大些;第二,学校基金是补充教育事业经费不足,改善教学科研管理条件和教职工生活条件的来源.
成本意识同其他事物一样,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高等学校对于成本的重要性有了察觉,开始醒悟,向成本意识迈进了一步,不能说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美中不足,醒得迟了点,
3.成长期
随着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人员以外,一批产业经营管理者脱颖而出,一时间,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公司、中心,有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一大批经营管理者如: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厂长、主任,走马上任,风光一时。据统计,在一所万名以上师生的普通高校,兴办的企业就有百家之多,平均每百名师生的肩上就扛着一家企业.他们凭着人才、技术的优势,政策法规的优惠,在市场竞争中开始了一搏,毫无疑问,他们的头脑中需要强烈的成本意识,于是高校中成本意识,步入了成长期。客观地讲,在高校中成本意识的成长,就其时间而言,并不漫长,但是从速度来看,并不算快.由于经营管理者功底不够深,经验不算足,难免决策失误,竞争结果显示了成本意识的缺陷.表现为大部分校产实体效益不好,但也有一些生存下来了。
在成本意识的成长期,一般高校的步伐不算轻松,速度也不算快.就此而论,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严重的是成长发育的畸形—成本意识局限于校办产业。但是我们坚信,认准目标、拓宽视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曙光就在前头。
综观高校成本意识生成的三个阶段,尽管朦得长了点,醒得迟了点,长的慢了点,我们将看到,在事业发展中,成本意识一定会越来越强烈.
(二) 高校成本意识的延展
前面主要是围绕着校办产业谈成本意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忽视了高等学校的“主营业务”—教学科研的成本问题,这就说明高校的成本意识需要延展。如何延展?追求广度!追求深度!追求高度!
1.追求广度
一般将教育和科研归为第三产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点看,说教育和科研为产业亦无不可;从科教兴国的大业来看,教育科研为产业也当之无愧。教育产业的主产品是培养的人才,就高等学校来说是指毕业的各类学生;科技产业的主产品是科研成果,就高校而言,是指成果的确认,当然不只是通过鉴定,更重要的是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省部级的奖项,以及获得的专利和生产力的转换。如果偏离了人才培养成本和科研成果成本,只在校办产业以至创收成本的小范围内大谈成本意识,纯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所以高校主要应该围绕着人才成本、科研成本来研究成本问题,拓宽增强成本意识的视野,找准增强成本意识的中心,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搞出成效来。
追求深度
几年来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成本,只是在理论研究的舞台上,喊了几嗓子,并未动真格的.科研成本,虽有雏形,但未形成规范的核算办法。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高等学校概莫能外。笔者认为,高校研究人才培养成本和科研成果成本,要有一种力图全面,力图深透的观念,在全面的基础上追求深透。所谓全面,是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校办产业的费用支出等都要划分成本开支范围;所谓深透,就是在全面的基础上向深层次挖掘,制定出各个成本项目的开支定额和标准,意在进行成本预测、控制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和成本核算办法。
追求高度
研究人才成本、科研成本、经营成本及校办产业成本,除了常规成本之外,还要上升到机会成本、质量成本、风险成本的高度。机会成本,是指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中,抓住机遇,采取措施,适当降低某些项目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其他院校比较培养同层次人才、研究同类科研项目的单位成本,谁高谁低;质量成本,是指单位成本在同一段位和增幅的条件下,哪所大学的质量高。以人才培养成本为例,谁培养的人才社会反馈佳,为国家培养的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多,以至于有多少发展成为社会中坚、国家栋梁、世界名流;风险成本,是指教学、科研、产业等的风险支出。仍以人才培养为例,应建立和考核“培养失败损失”项目(指标),可分为未成才损失和不成才(相当于工厂的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用以考核留级、休学和掉队造成的损失。不成才损失还可细分为自然减员(伤残、死亡)损失与培养失误(触犯国法、校规被除名)损失。就其数额来看,风险成本并不会有多大,但它确是一个重要的成本指标,可用成本比率的相对数表示。
全面树立成本意识,追求广度、追求深度、追求高度的有机结合,自然就是追求完美,这是成本意识延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等学校成本效应的氛围与升华
(一) 高校成本效应的氛围
欲求成本意识转换为成本效应,首先要制造一种成本效应的氛围.具体设想为具有主动性、政策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氛围。
主动性
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最高决策层。
形成成本效应的氛围,首要的是在领导成员的头脑中占一席之地,他们在制定政策、发布指令、检查考核工作时,切莫忽视成本,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干什么都要讲求成本,讲求节俭,讲求效益,在领导的带动下,各部门、每个人都来主动这样做.
政策性
在确定有关经济政策,制定财经法规、制度、办法时,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要在考虑事业发展的同时,着重考虑成本。使得降低成本,在高校经济工作中,成为指令性任务.不按成本开支范围、定额、标准办事不行,铺张浪费不行,投入与产出不配比不行,只开花不结果更不行。
专业性
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专业队伍,首先是上级主管部门,其次是高等学校校级财务机构,这两级机构是制定与推行高等学校成本管理与核算办法的主要部门。要依靠全体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献计献策,走降低成本之路.
群众性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用在制造成本效应的氛围上,恰到好处。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只要人人都投身于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去,降低成本的效果,自然而然地会是非常明显的。不仅是学校的业务(如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和财务部门,与降低成本密切相关,行政、党群、后勤部门和全体师生,与成本都有一定的联系,创造成本效应的氛围,必须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
上述主动性、政策性、专业性和群众性,是缺一不可的,只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定会形成一个有声有色的成本效应氛围。
(二) 高校成本效应的升华
要想出现最佳的成本效应,也就是说达到成本效应的升华,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主导效应
要确立成本管理和降低成本在高校财经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要想取胜,就要有实力,这种实力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有财务上的,有如在商海中竞争一样,谁的成本低,谁赚的钱就多,谁就兴旺发达。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经费也不宽裕,学校自筹资金也来之不易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本的主导效应,不仅要有,而且要排在前头。
突破效应
讲求成本效应,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所突破。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有传授知识的知名学者,有研究尖端科研的巨匠大师,能培养出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既懂得经营管理又会核算成本的能人?!就高校现有经济管理人员而言,素质都不低,只不过对如何制造成本效应考虑不够.要在高校的骨干业务和产业单位中,找几个管理基础好的人,树立降低成本的样板,推而广之。当务之急是培养出几个箭头式的人物,以突破效应带动总体效应。
群体效应
干任何事都要讲求团队精神,群体配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降低成本光靠几个箭头式人物单枪匹马,没有群众配合,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群体配合,一方面是部门之间的配合,另一方面是部门内部的全员配合。部门之间是指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上的默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落实责任成本,各尽其责;部门内部是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在成本运作上,提倡团队精神,群策群力,把成本管理落实到岗位责任制上,注意各岗位之间的配合,形成对成本齐抓齐管,由领导指挥、协调,打一场降低成本的群众性攻坚战。
轰动效应
降低成本,在高校中要造成一种声势,在校内引起振动,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产生成本的轰动效应。依据效应程度,有的轰动到本地区,有的轰动到全国,就像北大方正那样。虽然北大方正不是以成本管理而扬名的,但是,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是离不开成本管理的。我们要借助于成本的轰动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我们要力争使上述成本效应,落到经济实效上,做到精神变物质,得益于成本效应。
进行成本意识与成本效应的探讨,旨在阐明降低成本在高校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引起对成本管理的高度重视,看到成本将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物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