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成本标准,对成本的形成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产品成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升降,产品质量的优劣,以及资金周转的快慢,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产品成本中反映出来。产品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加强成本的控制工作。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实行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合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本控制有利于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产中,在规定范围之内,对技术、生产、物资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就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对各种核算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客观上推动核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计划的完成,有利于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成本控制工作采用的标准成本,并在日常的生产量和正常的生产水平下制定出来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可信,它既不过高,又不偏低,便于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找出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改进的办法,提高有关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二、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
(1)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成本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
(2)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这之间的联运关系,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对“广种薄收”与“精耕细作”优劣的判断要因条件而异。“薄利多销”不仅代表一种价格与市场策略,有时也代表一种成本策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报酬只是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通过改变成本的构成、规模等提高报酬则是成本控制的另一方面。
(3)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利用有限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另外,改变资源的用途,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利润总额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要使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化,企业必须先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此时的重点由降低成本转向可供利用的成本(资源)的使用。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
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进行控制。
(一)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或组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材料成本,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品,这中间会产生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反映了生产制造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它形成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产量变动外,还有材料质量变化、材料加工方法的改变,工人操作熟练程度,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等。
要控制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就要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和实行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的办法,无论价格高低,必须坚持以质为首、以质为本的原则进行材料采购,而比价则是在原有的质量上,比价钱,选择最低的价格进行材料采购。货比三家,是在有价、有质的情况下,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加工后无废废料的材料。利用以上办法,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可以使材料成本降下来。我公司采取了以上措施,针对此问题还在公司管理机构中成立了物价部,在材料采购上,比价、比质。使公司的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上降了3%。由此可见,直接材料的节约工作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直接人工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加工对象性质和实物形态的人工成本(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在直接人工中,会产生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差异是直接工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又分量差和价差,量差是由于实际使用的人工工时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为人工效率差异。价差是指由于实际小时工资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人工工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