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格式>论文写作

外墙竖向通道结构对建筑外立面火蔓延的影响

2024-02-09 13: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标题:外墙竖向通道结构对建筑外立面火蔓延的影响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建筑在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火灾风险。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建筑中,由于设计和施工技术的限制,其消防性能往往不尽人意。而外墙竖向通道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防火构造设计,对于建筑的火灾扩散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原理、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外墙竖向通道结构的原理 

外墙竖向通道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外墙上设置的一定宽度的空间,通常位于建筑的每一层之间,用于疏散烟雾和人员,防止火势蔓延至其他楼层或建筑。这种结构通常包括垂直通道、水平通道和转换层等部分。在火灾发生时,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通道迅速撤离,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外墙竖向通道结构对火蔓延的影响 

疏散效率:外墙竖向通道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内的疏散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平面疏散路线,竖向通道具有更高的疏散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 

阻碍效应:然而,过多的竖向通道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效应。例如,如果通道过于密集,可能会导致人员疏散困难;如果通道宽度过小,人员通过时可能会产生混乱。 

四、应对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墙竖向通道结构的优势,同时也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合理设计:在设计外墙竖向通道结构时,需要考虑到其与建筑整体结构的协调性,以及通道的宽度、位置等因素,使其既能满足疏散需求,又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定期维护:为了确保外墙竖向通道结构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清理堵塞物,修复损坏的部分。 

消防设施配合:除了竖向通道结构外,我们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消防能力。 

五、防止火灾竖向蔓延的措施

1、实体墙

下层窗顶到上层窗台之间的墙称为实体墙。实体墙在建筑消防设计上具有特殊意义,建筑防火规范规定上下层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实体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上、下层开口之间的实体墙高度不应小于0.8m。实体墙应为不燃性墙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建筑耐火等级要求的外墙耐火极限。

2、玻璃幕墙

目前,建筑中采用落地窗,上、下层之间不设置实体墙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旦发生火灾,易导致火灾通过外墙上的开口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蔓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当上、下层开口之间设置实体墙确有困难时,可设置防火玻璃墙。

注意:由图示可知,设置玻璃幕墙也应满足玻璃幕墙与楼板之和的高度不应低于1.2m,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或系统时高度不应低于0.8m。玻璃幕墙的耐火隔热性和耐火极限没有要求,但耐火完整性要求高层建筑应≥1.0h,多层建筑应≥0.5h。其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玻璃的耐火完整性。

3、防火挑檐

主要用于上下方均设有门窗洞口地方的竖向防火分隔,以达到阻止火势上窜蔓延的目的。一般采用宽度不小于1米的不燃材料制作。防火挑檐的长度不应小于上层或下层开口的宽度(取大值)。

注意:防火挑檐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外墙的要求。

六、防止火灾横向蔓延的措施

对于建筑外墙设置的防止火灾横向蔓延的措施,主要分两种情况:

1、建筑外墙为难燃性或可燃性墙体,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且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均应为宽度均不小于2.0m的不燃性墙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外墙的耐火极限。该防火形式可记为隔板+不燃墙体。

2、建筑外墙为不燃性墙体,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采取设置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距离不限

对于住宅建筑还可以通过设置防火隔板进行住户间的分隔,住宅建筑外墙上相邻户开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0m。

小于1.0m时,应在开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0.6m防火隔板

注意:防火隔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建筑耐火等级要求的外墙耐火极限

七、拓展知识:

到这里建筑外墙上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已经讲完了,但有一处挑檐大家经常跟上面讲到的防火挑檐混淆,那就是高层建筑在首层安全出口上方设置的防护挑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7高层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应设置挑出宽度不小于1.0m的防护挑檐。

该挑檐近设置在高层建筑的首层安全出口上方,作为安全出口防止高空坠物导致伤人的防护措施,不具有任何防火功能,对其耐火极限也没有要求,请大家注意区分。

八、结论

总的来说,外墙竖向通道结构在提高建筑物消防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