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格式>论文写作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探讨

2024-02-04 17: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探究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是对当前欧美经验的有益补充,长远来看也可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进行多角度、系统性的认识。

第一章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界定与特点

乡土文学(又称地方色彩文学,即Local Colorism)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20、30年代。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界定,乡土文学的特点是“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的特色,介绍其方言土语,社会风尚,民间传说,以及该地区的独特景色。”(1986:540)美国南北战争后,这一文学形式开始在美文坛风靡。19世纪70年代后乡土文学逐渐迎来蓬勃发展的高潮,出现了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Mark Twain,1835-1910)、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这样蜚声世界文坛的乡土小说作家以及《密西西比河上》《德伯家的苔丝》《还乡》等脍炙人口的乡土小说作品。

早期的乡土小说大多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典型的风俗画面和方言土语的采撷为创作特点。进入20世纪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引发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小说的创作开始出现现实批评的维度。这一时期,在法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文学创作中,乡土小说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法国,乡土小说的创作成就了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899-1850)批判现实主义的“外省风俗描写”和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作品中自然主义的田园风光描绘。在美国,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的“南方小说”尝试以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来描摹地域风俗画面。在俄罗斯,兴起于1950-1958年的乡土小说(деревенская проза)作为一种文学流派,以描写当代乡村生活,诉诸传统价值为特点(Минокин 1977:85)。而在中国“从鲁迅开始的乡土小说创作无论是作为一种主题或暗流,一直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干。”(丁帆 2007:6)

第三章 地域文化翻译对象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界定

探究文化翻译对象要回答的是“文化翻译到底翻译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事实上,任何惯以“文化翻译”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翻译对象来进行的,除了“文化翻译就是翻译文化”这种笼统的论断外,在论述中常见的还有文化意义(文化义)、文化信息、文化因素等。尽管它们大多比较直观,但术语性并不强。名称的芜杂反映出学者们对文化翻译对象认识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文化翻译观的不同所造成的,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文化翻译对象的多元认知 

1. 文化意义

在语言学派看来,“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品在保持内容层面不变(即意义)的情况下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品的过程。”(Бархударов 1975:11)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翻译活动的对象,而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意义。在这种翻译观的影响下,文化翻译的对象也被相应地归为文化意义。如,刘宓庆(1999:83)认为:“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这样以来,尽管译者面对的是原语和译语两片文化,但实际上所要处理的是具体而微的文化意义。

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文化意义常被看作是语义体系的一部分,并常常与伴随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又译为内涵意义)、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等术语互相替代。周志培、陈运香(2013:172)认为,伴随意义是在概念基础上派生的附加义,是通过引申和联想产生的。“这种联想如果由社会文化搭桥,那么引申、派生和联想就称之为文化引申、文化派生和文化联想,由此而产生的附加义就是文化附加义,或简称为文化意义。”在这里,文化意义是静态的,它相对于指称意义存在。有关伴随意义、联想意义的传译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注意。如,苏联翻译理论研究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尔胡达罗夫(Л. С. Бархударов)在论述词的语用意义时就曾专门谈到过伴随意义的传译。不过客观地讲,彼时他的关注点仍在于等值目标的实现,而非文化交流。因为在翻译时“考虑语用因素是达到全等值的必要条件。”(Бархударов 1975:125),而“一般被称作伴随意义的意义属于词的语用意义。”(同上 1975:123)

第五章 地域文化俄译机制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认知

尽管选材往往不被列入翻译过程,但翻译活动得以发生一般是从选材开始的。作为文本文化素,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小说能够被翻译,原因就在于其地域文化价值得到了认可。有关这一点,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曾指出,“几乎在所有我们讨论过的作品中,最初吸引读者共鸣的不外是民族主义的主题,但是构成其长久吸引力的却是它们的乡土色彩。”(葛浩文 2014:40)所以,地域文化素的认知其实从选材时就开始了,对地域文化价值的体认会促使翻译行为的发生,但与此同时,地域文化素的翻译难度也会令译者望而却步。例如,同样是葛浩文,他曾谈到“自己曾想翻译贾平凹的长篇《秦腔》,但由于其中的家乡话太多,难以翻译而最终放弃。”(蔡震 2008)这说明,文本地域文化素的认知决定了翻译行为的发生与否,这背后起作用的不仅是翻译价值,还有翻译能力。后者在微观地域文化素的认知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译者肯定了原作的地域文化价值并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其翻译时,地域文化素的认知就回归了文本之内,转到了具体而微的其他较小的语言单位上。与一般的文化素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素的认知包含宏观认知和微观认知两部分,宏观认知指的是地域投射,而微观认知则是具体的框架操作过程。

一、文化素认知中的地域投射与表现

在第二章中,我们曾分析过乡土小说作者与译者在创作和翻译理解时不同的进入顺序:在创作时,作者基本是从现实地域出发,然后经过心理地域的投射,在文学作品中建立起一个文学的地域;而在翻译时,译者以相反的顺序进行理解,他首先需要解读的是文学地域,然后经过心理地域的投射,再结合现实地域,从而在译语中重建文学地域。

“投射”是一个来源于心理学的术语,指在认知他人时将自己的意志、感情、特性等主观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由于它可以有力地揭示联想认知的过程,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言语交际中理解、认知过程的分析。如,韩礼德(M. A. K. Halliday)曾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对小句关系类型进行描述时提出,投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小句据此发挥(语言)‘表征’的‘表征’功能,而不是(非语言)经验的直接表征。”(韩礼德 2010:283)在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中同样存在着“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在该理论中,“投射映射相当于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事件或状态的模糊相似性把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投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即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朱永生、蒋勇 2003)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翻译的优先级

翻译活动始终离不开取舍和调整这两个过程。取舍要先于调整发生,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文化翻译中,并非原文的每一个文化素都能够也都有必要得到传译。探究地域文化素翻译的优先级问题,是阐释翻译策略的必要基础。

一、地域文化素翻译中的价值排序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说,原语中的文化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但对译者来说,翻译所有的文化信息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在地域文化翻译中。出于可读性的考虑,译者往往需要根据地域文化素的价值来进行传译的取舍。

1. 讯息价值

从可读性延伸,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否为文学翻译,可读性都首先体现在含义理解方面。如若译文不能为读者所理解,那么翻译也就无法达成其讯息传递的目标。因此,讯息价值是地域文化素翻译的首要价值。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保留文化差异的问题。”(杨仕章 2019)这一点在下例中可见一斑:

“千里姻缘一线串。无恩不结夫妻,无仇不结夫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莫言,《红高粱家族》)

— Между мужем и женой всякое бывает, и любовь, и вражда, но, 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коли вышла за петуха, то дели с ним курятник, а коли выбрала пса, то живи в будке. Жена следует за мужем и должна ему подчиняться. (Перевод Н. Н. Власовой)

结语

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乡土小说的外译对我国文化、文学“走出去”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自1949年以来创作的中国当代乡土小说。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乡土小说创作一贯的审美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以发掘、回溯现代化进程中被逐渐消解的地域文化的根脉价值为其深刻主题。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回溯地域文化价值对倡导文化多样性,促进平等文化交流,强化民族文化身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中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因此,对外传播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丰富性、多元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以偏概全的印象。正是当代乡土小说的上述特点和价值决定了乡土小说外译要以地域文化翻译为重点,同时,地域文化的异质性特点也使其成为了乡土小说外译中的难点所在。

本文以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学地理学、叙事学、翻译学等理论着重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 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 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化翻译的界定; ▪ 地域文化翻译对象; ▪ 地域文化翻译与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互动; ▪ 地域文化俄译机制。

研究发现,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翻译有其特殊的规律。文化的地域性贯穿、参与并影响着地域文化翻译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