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提纲撰写是需要按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顺序设计书写的,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1)
摘要4-5
ABSTRACT5-6
1导论10-24
1.1研究背景10-1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1.2.1研究目的11
1.2.2研究意义11-1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1.3.1对产业投资基金基本理论的研究13-15
1.3.2对产业投资基金运营作业层面的研究15-17
1.3.3对产业投资基金外部环境的研究17-19
1.3.4研究现状述评19
1.4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19-20
1.4.1研究思路19
1.4.2主要内容19-20
1.5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20-24
1.5.1研究方法20-21
1.5.2技术路线21-22
1.5.3数据来源22-24
2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4-38
2.1相关概念界定24-26
2.1.1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24
2.1.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特征24-25
2.1.3林业产业投资基金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5-26
2.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理论基础26-36
2.2.1投资组合理论26-29
2.2.2委托——代理理论29-31
2.2.3金融创新理论31-32
2.2.4企业融资结构理论32-36
2.3本章小结36-38
3我国林业投融资现状与问题分析38-72
3.1我国林业投资分析38-61
3.1.1我国林业投资总量分析38-45
3.1.2我国林业投资结构分析45-47
3.1.3我国林业投资资金来源分析47-50
3.1.4我国林业投资效率分析50-61
3.2我国林业融资分析61-69
3.2.1数据收集的说明61
3.2.2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61-65
3.2.3样本企业融资情况65-69
3.3我国林业投融资问题69-70
3.3.1投融资总量不足69
3.3.2投融资效率不高69-70
3.3.3投融资渠道单一70
3.4本章小结70-72
4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72-97
4.1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必要性分析72-78
4.1.1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提高林业资源配置效率72-73
4.1.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符合林业投资特征73-76
4.1.3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76-78
4.2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分析78-96
4.2.1资金来源可行性分析79-81
4.2.2投资收益可行性分析81-86
4.2.3经验支持可行性分析86-87
4.2.4林业发展可行性分析87-95
4.2.5政策支持可行性分析95-96
4.3本章小结96-97
5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借鉴97-108
5.1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借鉴97-100
5.1.1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历程97-99
5.1.2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启示99-100
5.2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借鉴100-107
5.2.1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历程100-106
5.2.2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启示106-107
5.3本章小结107-108
6我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设计108-123
6.1我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108-113
6.1.1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人108-110
6.1.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方式110-111
6.1.3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方式111-112
6.1.4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112-113
6.2我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运营113-116
6.2.1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113-115
6.2.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程序115-116
6.2.3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116
6.2.4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托管人116
6.3我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116-121
6.3.1产业投资基金的一般退出方式116-118
6.3.2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特有退出方式118-121
6.3.3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方式的选择121
6.4本章小结121-123
7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建议123-130
7.1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障碍分析123-125
7.1.1法律法规不健全123
7.1.2资本市场不完善123
7.1.3制度环境不完善123-125
7.1.4专业人才较缺乏125
7.2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对策建议125-128
7.2.1健全法律法规125-126
7.2.2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126
7.2.3完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制度环境126-128
7.2.4加强人才培养128
7.3本章小结128-130
8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130-132
8.1主要结论130
8.2创新之处130-131
8.3不足131-132
参考文献132-138
附录138-143
个人简介143-144
导师简介144-145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145-146
致谢146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
摘要6-7
ABSTRACT7-8
1.绪论12-22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1.2.1国外研究现状13-15
1.2.2国内研究现状15-18
1.3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18-22
1.3.1研究内容18-19
1.3.2论文创新点19-20
1.3.3技术路线20-22
2.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22-38
2.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理论综述22-26
2.1.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概念22-23
2.1.2竞争力的特性23
2.1.3竞争力的层次23-25
2.1.4竞争力理论的演变25-26
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及分类26-31
2.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26-27
2.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类27-29
2.2.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29-31
2.3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效应31-38
3.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经验38-52
3.1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38-40
3.2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40-43
3.3经验借鉴43-52
3.3.1日本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43-45
3.3.2欧洲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45-48
3.3.3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铁路发展的启示48-52
4.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52-74
4.1旅客运输需求总规模的影响因素52-54
4.2高速铁路理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54-67
4.2.1旅客运输需求特性54-55
4.2.2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55-60
4.2.3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60-61
4.2.4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关系61-62
4.2.5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环境62-67
4.3高速铁路净移入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67-72
4.3.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67-69
4.3.2综合运输网络规模69-71
4.3.3运输市场历史格局71-72
小结72-74
5.基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高铁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74-112
5.1影响客运通道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的主要素因75-77
5.1.1需求因素——旅客出行选择75-76
5.1.2供给因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76-77
5.2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测算模型77-81
5.2.1客运分担率模型的建立——Logit模型78-79
5.2.2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模型79-81
5.3客运分担率测算的实证研究——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81-107
5.3.1京沪客运通道介绍82-83
5.3.2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测算83-97
5.3.3客运分担率的测算和比较97-105
5.3.4测算结果分析105-107
小结107-108
附录108-112
6.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112-132
6.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和特征112-114
6.1.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特特征112-113
6.1.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113-114
6.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方法114-120
6.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介绍114-116
6.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中的应用116-120
6.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120-132
6.3.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指标120-129
6.3.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129-132
7.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132-142
7.1继续强化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132-133
7.1.1积极推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再创新132-133
7.1.2形成和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133
7.2科学有序组织高速铁路建设133-134
7.2.1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133
7.2.2精心组织高速铁路项目建设133-134
7.3不断提高高速铁路管理和运营水平134-138
7.3.1完善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134-135
7.3.2充分培育高速铁路运输市场135
7.3.3不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135-137
7.3.4促进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137-138
7.3.5建立国家地方财政补偿机制138
7.4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138-142
7.4.1充分认识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138-139
7.4.2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现实的可行性139-140
参考文献144-156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3)
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7-9
0.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7-8
0.2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8
0.2.1研究目的8
0.2.2研究方法8
0.3研究思路8-9
1文献综述9-13
1.1低碳经济相关内容概述9-11
1.1.1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9-10
1.1.2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10
1.1.3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10-11
1.2企业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的关系11-13
1.2.1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12
1.2.2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2-13
2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碳减排的途径13-17
2.1促进碳捕集与封存(CCS)13-15
2.1.1碳捕集14-15
2.1.2碳运输15
2.1.3碳封存15
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5-16
2.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16-17
2.3.1增加能源可采储量16-17
2.3.2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17
3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17-27
3.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18
3.2企业技术进步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18-23
3.3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碳减排效应的量化分析23-27
3.4小结27
4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的量化分析27-40
4.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27-29
4.2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及分析29-37
4.2.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30-31
4.2.2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递阶层次31
4.2.3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模糊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31-36
4.2.4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36-37
4.3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计算37-39
4.4小结39-40
5结论与展望40-42
5.1研究结论40-41
5.2研究局限性及展望41-42
5.2.1研究局限性41
5.2.2研究展望41-42
参考文献42-45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5-46
致谢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