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呈现时,论文题目直接影响其质量,如何有效地命题呢?笔者分析了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时拟定论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同行参考或提出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拟定教育科研论文题目时存在的问题
(1)题目涵盖范围过于宽泛。由于范围过于宽泛,论题不集中,或者题目太大,所要讨论的问题一篇论文难以容纳;或者题目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论题,使文章的论述无法集中。如《中西教育比较研究》《探索语感教学新策略,创建工具人文统一新途径》,前者范围过宽,后者表面上是做法与结果的关系表述,实际并非如此,而是隐含两个论题。
(2)题目涵盖范围过于窄浅。由于范围过于窄浅,文章只能讨论教育活动中的某个细节问题,就事论事,不具备可推广、可操作性,价值不大。如《“三二一”课堂口令清晰发音的几种方法》,这样的文章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推广使用的共性价值。
(3)题目的理论性过于高深。由于题目过于生涩高深,一般中小学教师难以驾驭。这类文章由于难有真正的理论突破或建树,常常流于泛泛而谈,失去实际意义。如《论有效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与突破》,这样的论题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及实践深度、广度及理论思考深度都非常高。
(4)题目言语表述缺乏新意。言语表达的平庸,不仅增加研究表述的难度,而且影响论文的价值。如《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见》,该如何去具体搭建框架表述?难度不小。另外,在第一印象上,很多读者都会不自觉地跳过——太老生常谈了,有什么好看的,从而直接影响论文信息的传递。
(5)题目涵义表述含糊不明。有人为了追求文字的新颖、生动,行文含义模糊,不能很好表达文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比如《教学创新是语文的灵魂》这种口号式的题目、《语文路在何方》这种提问式的题目、《语文是一个家园》这种意义含糊的题目。
(6)题目指向内容价值失衡。此类论文着重于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学术性的深入探讨,而不是从相应学段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内容,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比如,学习三年级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后,觉得它的结尾借景抒情很妙,于是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致力撰写《小学中年级教材里的“借景抒情”现象》,这就脱离了该学段的实际。
二、中小学教师拟定教育科研论文题目时的策略
(1)以“范围界定法”破解题目宽窄失当的问题。好的论文,必定开口小,发掘深。对范围过大的论文题目,进行恰当的范围限制,即可解决问题。比如,题目范围过宽的《中西教育比较研究》,有人进行反思后,对范围进行了调整,改成《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教育就定位为“古代”和“教育内容”,不是现代、当代,也不是方法、思想,论文就容易深入、清楚地表述了。反之,对于范围过小的题目,可从推广迁移的价值角度思考,稍微扩大范围即可。如《“三二一”课堂口令清晰发音的几种方法》,改成《低年级课堂口令有效使用的几种方法》,“三二一”具体课堂口令扩展成了具有推广意义的“低年级课堂口令”,“清晰发音”变成了指向课堂目标达成的“有效使用”,论文也因范围的恰当变得有价值起来。
(2)以“见解独特法”突围题目宽泛平庸的问题。好的标题,能够概括一个深刻、明确的思想观点。有深刻明确的思想观点与见解的论文,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好论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见》这样的论文题目太俗,《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见》这样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的题目就更加独特新颖了。
(3)以“生动明晰法”突破题目模糊飘忽的问题。论文语言虽然力求严谨、准确,但同样需要考虑必要的可读性:新鲜、生动、活泼。尤其标题,不可千篇一律。如《教学创新是语文的灵魂》,本来题目还是有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是在表意方面不够清晰。改为《语文教学创新的四条根》并辅之以这样的小标题:一、认识奠基生命的语文教育本质,教学创新才能大气;二、咬定感性为主的语文教育特点,教学创新才能动人;三、用活感悟为本的语文教学策略,教学创新才会灵动;四、把握言语为根的语文教育本体,教学创新才能有效。这样语文教学创新的问题既不失可读性,同样也不失论文的科学严谨性。
(4)以“实用有效法”纠正题目深偏孤怪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能研究、有实用价值的角度选题,确定论文成果撰写的题目,十分重要。《论有效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与突破》过于艰深,不是一般中小学教师有能力、有精力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基于当下的教育教学担当,从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做科研,才是科研之于一般中小学教师的应有之义。反之,则影响了给当下的学生最好的教育服务这个目标的实现,即使将来在这个论题里有突破性进展,也是得不偿失的。毕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情,做教育的任何“其他事情”,都得以做好这个当下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