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高职学生须具备一定的美术能力,为就业竞聘和胜任工作岗位创造条件。实践教学中,高职一线美术教师应从高职生的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美术教学论文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一: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关键词:欣赏;美术;优化;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好。
在低年级中进行了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二:浅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识
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更愿意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带领小学生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植物、马路上的人服装的变化;户外活动时,观察蓝天、白云、晴天、雨天;体验班级农作物收获所带来的喜悦......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在他们进行选择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来,才能使作品的内容丰富、生动感人。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赞扬孩子的正确方法》.龚邵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