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说到底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能不断加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不断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的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废名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诗理论家。他的新诗理论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讲授新诗的讲稿及《新诗问答》上。废名以新诗与旧诗的对照为方法,以新诗的历时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具体诗作的选讲阐述了自己对新诗发展的独特意见。他的诗论在新诗批评史和新诗理论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废名新诗理论的价值,但具体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诗论主张的阐释和理论来源的研究上,对废名诗论总体上把握的尝试相对较少,甚至对废名基本诗学主张还有误读之处。废名新诗理论研究中还有着相当的可发掘空间。
从论文切入角度来看,本文选择以"新诗要有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展开对废名诗论的论述及特征意义的探寻。一方面,"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是废名新诗理论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通过这一命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废名新诗理论。另一方面,目前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废名这一新诗命题蕴含的意义做过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从废名本质对新诗的定义入手研究废名诗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从当下新诗及新诗理论的发展来看,新诗与传统诗歌的关系,新诗的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角逐,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废名的新诗理论对于新诗相对于旧诗所具有新质,新诗相对于其他文体所具有的诗性有着独特的回答。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论争仍然有着启发性意义。因此,本文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平心而论,废名的作品及理论都是相当难懂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对废名的研究比较少。新时期的大陆的废名研究也是发端于且侧重于小说,废名诗论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是在诗作研究之后。
(1)基本介绍及阐释研究
最初研究废名诗论的文章集中出现在1988年至1992年间,主要有陈振国的《简评废名诗论》、潘颂德的《简评废名论诗》、《冯文炳的诗论》以及冯健男的《废名谈诗和小说》。这些文章着眼于对废名诗论的大量引用和简单介绍上。此时"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已被当做废名诗论的核心概念提出。而且诗的内容对作者情意的依赖及散文的形式对自由语言的要求已被研究者们所认识。随后孔占奎等人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则是停留在对废名诗论核心概念的解释上,他们发现"诗的内容"和突然涌现的充沛诗情的关系,对后来研究有一定意义。
(2)与中国传统诗歌(尤其是温李)和现代派诗作及胡适诗论的关系研究
废名诗论中对温李及现代派的推重和欣赏也引起了孙玉石、张桃洲、张洁宇等研究者的重视。孙玉石在《对中国传统诗的现代性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中认为废名推重温李,是因为从中发现了现代派诗人的美学追求,而废名的《谈新诗》是三、四十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存在的"晚唐诗热"的一种理论上释放。张桃洲(《重解废名的新诗观》)则认为废名推崇温李是因为他们天马行空的乱写体现出的"自由开阔的气度"值得借鉴,而废名之所以赞赏现代派,则是因为朦胧雅致的诗风暗合温李的格调,及奇诡想象和敢于创新精神合乎废名关于新诗要大胆构造的设想。尽管没有具体阐述"当下"、"完全"所代表的含义,他提出的从"当下"和"完全'两个方面把握"诗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张洁宇则认为废名的诗歌观念是承袭了周作人"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也是对胡适等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思路的超越。
邓程以废名诗论中对写实的强调为依据,将废名划为写实一派,且认为废名的写实主义诗论与胡适、陈独秀的理论一脉相承。这种看法自然是对废名诗论的一种误读。陈建军、江弱水则认为废名的新诗理论是对胡适理论的一种反拨和超越。
(3)意义研究
废名新诗理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逐渐被研究者们注意到。刘皓明从废名对波德莱尔精神上的继承及东方表现诗学的特殊性出发,认为废名的表现观具有捍卫表意的东方文字中心主义,对抗表音的西方语音中心主义的意义。西渡也高度评价了废名在新诗理论史上的地位,他认为新诗理论的完成是由胡适、废名、袁可嘉实现的。许霆称废名是"新诗现代品格的解说者"。
(4)综合研究
值得一提的还有何奎、陈时君、张墨研的硕士论文,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张墨研的硕士论文《废名诗学研究》(2009年)。该文在将废名诗作的细读与诗论解读结合的基础上,对废名诗学的价值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张墨研从"新诗的意义和策略"、"创作论与诗人身份"、"新诗的诗质"三个方面把握废名新诗理论的内在逻辑,并将废名诗论放在新诗发展的历时背景中阐释废名诗学对于新诗本体建构的意义。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研究的不足和重复现象的使得空白点仍然存在,这也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3.附主要参考文献
(1)废名著作
废名:《废名讲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废名:《废名诗集》,台北: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废名:《桥·桃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废名:《废名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著作类
陈建军:《废名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郭济访:《梦的真实与美--废名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与纯诗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潘颂德:《现代诗论40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吕进:《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杨四平:《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邓程:《论新诗的出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美)奚密著,奚密,宋炳辉译:《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俄)瓦·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奔星,李兴华:《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
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王力:《现代诗律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