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格式>论文开题

中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2023-12-11 20: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开题报告是指所选的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小编整理了中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给大家做参考。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文做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2.力图通过课题研究,使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和谐共进是可能的创新之二。


  3.编写出体现过程性、互勘性的作文教材是可能的创新之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