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宪法论文

民国的宪法实验室

2016-07-06 16: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国时期中国设计和施行的宪制,多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总和。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本书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

 

  本书行文方式特别,半文半白的语言特质契合了民国时期的时代气息。

 

  民国像雅典和弗罗伦萨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宪法实验室。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关系之大只有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相比。本书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编年史,沿着时间顺序展示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

 

  迄今为止,民国历史著述的特点是:从来不缺资料,但厘清线索和脉络极其困难。有价值的研究只有两类。其一,各种非常细节的专题。其二,以政治斗争、军事行动、国族认同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两种著作的共同特点是:读者无法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跟其他时期有什么区别。如果对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统史学,立刻可以发现:其中缺少一种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宪制演变的历史。

 

  宪制演变恰好是民国时期的最大特点和主要线索。

 

  周秦之变以后,中国政体凝固于帝制官僚政体。两千年来,只有细节上的修订。

 

  民国却像雅典和弗罗伦萨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宪法实验室。中国在这段时间设计和施行的宪制,多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总和。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关系之大只有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相比。如果美国作者把独立战争或南北战争写成华盛顿和林肯南征北战的历史,不提或很少提制宪会议或州权问题,没有人会感到满意。

民国的宪法实验室

 

  以·一八事件为例,相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这种程度——组织者、学生领袖和舆论领袖每一天的所作所为都无所遁形。可是,大多数著作对执政府尴尬的宪法地位(这是危机的直接原因)视若无睹。亚里士多德或马基雅维利不可能如此迟钝,对哪怕是最短命、最无足轻重的宪法实验不予理睬。

 

  本书的用途就是填补这个空白,尽可能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编年史,沿着时间顺序展示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与这条线索有关的事件才详细记录,否则予以忽视。因此,与大多数著作相反,本书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却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比那些重要人物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无耻的记录重要得多。

 

  粗略地说,民国宪制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辛亥革命以后各种建立宪制政体的蓝图。此时斗争各方(包括复辟者)无一反对立宪政体和国会权力。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宪制蓝图强加于人(争夺法统)

 

  其二,执政府废除法统,广州护法政府改组为党国革命政府。中国进入革命时期。此时斗争各方无一反对革命。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革命路线图强加于人。

 

  其三,国民政府单方面结束训政和行宪的行动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内战和分裂。此后,孙文的革命路线图(从训政到宪政)在他没有考虑过的地方施行。从技术上讲,这种宪制演变总结了辛亥以来的宪法实验,同时使中国的权力对立变成了宪法性分歧。这种分歧将会牵动中国和东亚的深层结构,但本书叙事的时间段就在这里结束了。

 

  作者:刘仲敬 来源:齐鲁周刊 20132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