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新的居民小区大量出现,社区成为人们生活、交流的主要空间。而针对社区实施的犯罪也大量滋生,并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社区犯罪的产生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时间差异以及社区的成熟度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预防社区犯罪,必须以完善社区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社区治安为保障,并运用社区矫正等灵活方式,通过三种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预防体系。
[论文关键词]社区犯罪;犯罪特点;成因;犯罪预防
一、社区犯罪现象分析
现代城市,新的居民小区大量出现,城市居民在生活中开始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邻里之间缺乏了解,居住在同一社区的成员之间也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成员对社区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个良好的邻里集体环境中接受正面的感染和熏陶的机会减少,邻里之间互相帮助、集体监督的作用弱化。此种情况下家庭暴力、虐待老人、强奸等人身类犯罪,入室盗窃、抢劫单身人员、盗窃楼房外在搁置物等财产类犯罪明显增加。综观当前情况,社区犯罪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犯罪逐渐多样化
当前,我国城市小区建设正走向立体化、多元化、密集化与杂居化,导致区域防范能力与监视作用进一步弱化。加之传统的社会联系方式正逐步走向瓦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表现出冷漠、淡化倾向,对犯罪缺乏深刻的认识乃至加以容忍,致使小区犯罪趋向复杂化,由以前简单的小偷小摸、入室盗窃等逐步演变为当今的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加剧了社区犯罪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二)犯罪呈智能化、多样化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作案工具以及智能化的作案手段已被犯罪分子所充分利用。以往的单纯靠撬锁入室盗窃、犯罪实施中让人望风、犯罪后徒步离开犯罪现场,如今代之以利用万能钥匙或所掌握的复杂的解锁、解密技术入室盗窃,犯罪过程中以手机联系以及犯罪后迅速驾车离开犯罪现场等,呈现出作案快、逃匿快、毁证快以及侦查难度大等特点。
(三)妇女、儿童、老人日益成为犯罪对象
小区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对制约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活动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封闭的个人住宅空间几乎已成为现代小区的形象代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在固定区域,社会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就业已成为人们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为适应上述社会状况的变化,儿童、老人被迫滞留在家中的时间、女性参与社会竞争的时间与范围同以往相比均有一定的延长与扩大,因而,这些弱者往往就会成为入室盗窃、上下班途中被实施抢劫、强奸甚至杀害等犯罪的对象,犯罪的矛头正指向弱者。
二、社区犯罪原因分析
(一)时间原因
1.家中无人时。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走向解体,更多的城市居民纷纷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部分人的住宅在白天甚至夜晚一定时间处于无人照管的状态,导致犯罪分子趁虚而入,小区入室盗窃、盗窃外在搁置物等盗窃案件频频发生。
2.夜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昼夜的时间概念的区分已不再十分明显。对于一部分上班族和休闲群体来说,他们的工作与娱乐活动的结束时间大都在深夜,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深夜单身一人回家的情形,极易诱发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的发生。
(二)地理原因
地理环境及分布状况。首先,住宅区的建筑设计过于注重外观造型与内部的舒适度、利用度,忽视了小区的安全防范设计或者安全防范设计不足。其次,越来越多的小区远离市区,不仅交通不便,而且丧失自身监视作用,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犯罪空间。小区自身的监视作用丧失,助长了犯罪的发生;小区座落的空间环境本身容易使犯罪分子形成一种该住户群体极为富有的认识,因而这些小区往往首先成为盗窃犯罪的对象,并因犯罪分子占有财物的欲望极为强烈,在其受到抵抗后往往转而实施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行为。
(三)心理原因
现在城市邻里之间缺少应有的了解与沟通和集体感,从而造成“社会死角”。社会死角是指因为居民互不关心、互不联系,对社会治安和他人缺少应有的责任感,以至于削弱了社会关系中对犯罪的无形监视力而形成的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社会条件。社会死角是社区居民漠视心理的体现,居民之间互不交往、互不了解,邻里之间关系疏远。这种现象可以使邻里之间的责任心消失,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守望相助的防范功能,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使许多本可以避免的犯罪发生。
三、我国社区犯罪预防
(一)完善社区建设
1.加强社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在犯罪预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基层党政组织是核心。党和国家制定的犯罪预防路线、方针、政策要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实施,需要党政基层组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社区基层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实现社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使社区的民主政治生活、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社区居民的日常休闲文化娱乐活动和对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等。首先,社区应该建立并完善居民常用的休闲文化娱乐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休闲文化娱乐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其次,社区要开展对居民的各项教育活动,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等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
3.完善社区服务建设。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调动所有可利用因素,开展社会福利、便民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净化社区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绿色网络服务,给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和特殊服务。社区的各项服务到位,必然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降低犯罪率。
4.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建筑能否产生防控效应就基本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安全性水平。住宅建筑要严格控制住宅的出入口数量和形式,精心组织楼(室)内使用空间的有机组合,外立面在注重美观和多样化的同时须避免给恶意侵入者提供攀缘便利,顶面应对外完全封闭。公共设施建筑要注意科学划分建筑的功能板块,科学布置建筑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联系,科学设计其平面、剖面和立面的空间组合,科学组织人员流动的空间轨道。高层建筑要注重底层平面和出入口的布置,尽量拓展竖向空中开放空间,并根据使用要求和防控要求划分功能板块。同时各种建筑和道路应配备充足的照明设施,社区建筑周围交通尽量便利。
(二)加强社区治安
1.推进社区警务战略, 增强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能力。首先,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建立严格的社区民警选任制度和科学的考核办法, 并通过各种培训, 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素质、执法水平、业务能力和警务技能。其次,科学合理地划分责任区, 建立社区民警责任制。综合考虑辖区内的地理条件、人口数量、治安状况、民警的综合素质等因素划分责任区, 责任区工作量和任务的复杂程度与民警的实际承担能力相适应, 切实做到责、权相统一。最后,强化服务导向, 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关系是是社区警务的基本原则, 也是社区民警的生命所在。此外, 公安机关还要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定期向公众传递警务信息等工作。
2.开展群防群制,共同建设安全社区。除了依靠公安机关加强社区治安建设以外,还要发动社区居民,提高防范意识,形成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首先,努力实行邻里守望相助,邻里之间的熟知与互助会对犯罪的行为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因地制宜,有效的组织党员干部和退休人员建立社区治安巡逻队,定期不定时在社区内进行治安巡逻。社区民警应指导、协调好这些群众巡逻队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以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全天候的社区预防犯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