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民法论文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儿童性安全问题和对策分析

2015-07-16 1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儿童性法律存在缺陷和不足
  1. 罪名存在不科学性
  在近年全国报道的一些性侵儿童事件的判决中,“嫖宿幼女罪”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极大的争议。该罪名被认为对侵犯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同时,也存在保护法益不明确和犯罪对象的标签化问题,且易造成对被侵害儿童的二次伤害。
  2.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
  我国刑法中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这里并未将“幼男”列为强奸犯罪的受害人。违背了国际人权法最基本的“不歧视原则”。
  (二)儿童性教育存在问题
  1. 家庭性教育
  中国很多父母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谈“性”色变,无法给儿童传输正确的性知识。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改变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选择背景离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使留守儿童长期监护人缺失。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交流和沟通,缺乏家庭教育,很容易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学校性教育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儿童性教育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有计划的、可操作的教育体系。学校的性教育只是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内容片面渠道贫乏,使得儿童不能够直面相关知识和问题。
  (三)社会公众关注存在的问题
  1. 媒体对儿童性侵害案件的过度报道
  在发生儿童性侵犯案件后,全国各大媒体会纷纷报道,有时也会口无遮拦的评论。更有甚者,媒体为吸引眼球会进行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媒体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但是这样恣意报道,不考虑受害儿童及其家人的感受,不考虑受害儿童的隐私,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对受害儿童造成了严重的“二次伤害”。
  2. 社会大众对儿童性侵害案件的关注点扭曲
  虽然,社会大众在看到有关儿童性侵的报道时,都对施暴者予以强烈谴责,对受侵害儿童产生同情怜悯的情感。但是当这些事件发生在身边时,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却变得冷漠,甚至认为受侵害儿童是肮脏不洁的,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受害者,给受害者贴上“标签”,使得受侵害儿童无法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受害家庭迫于压力和为了孩子能尽快从伤痛中走出,不得不背井离乡,搬离原住地。
  二、儿童性安全现有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儿童性安全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由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支持系统组成的立体的支持网络。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种类型。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家庭、个体及朋辈群体支持等。
  (一)政府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针对儿童青少年已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儿童性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持,在儿童性安全问题中起到了预防和惩戒的作用。但仍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包括政府支持、社会支持、个体支持的一个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而这里所指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狭义的,其主体是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NGO)等。社区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区域,对儿童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一些针对儿童性安全问题的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体支持系统
  个体支持属于非正式支持,对于儿童性安全问题而言,个体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支持,体现了社会支持机制的最基本特征,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个体支持不仅包括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网络的支持,还包括个体的自我支持。即不仅儿童的家庭及朋辈可以为儿童的性安全提供支持,儿童自身掌握正确的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支持。
  三、全面构建儿童性安全社会支持网络
  (一)政府支持系统
  1.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作为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社会支持的主导者,可以通过理论宣传、立法支持、政策照顾、行为协调等方式来缓解和杜绝此类问题。这是其他社会支持和个体支持做不到的。
  2.完善政策法规
  对于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漏洞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完善和解决,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才能从根本上震慑犯罪分子和杜绝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
  (二)社会支持系统
  1. 净化社区环境
  安全良好的社区环境才能将犯罪拒之门外。加大力度净化社区环境,包括整治网络不良信息都对儿童性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学校是儿童除家庭之外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在儿童性教育的问题上应该保持客观积极并且毫不回避的态度。学校应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性教育教材,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儿童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同时,积极与儿童家长沟通,多管齐下,才能使儿童自然顺利的接收性知识。
  3.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
  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支持,缓解他们面临的各种困境,解决他们生活、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应该有效的发展和利用。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的非政府组织一定能在儿童性安全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4.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充当着社会润滑剂的作用,调节缓和各类社会矛盾,对于儿童性安全问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也完善了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个体支持系统
  1. 家庭支持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 第一个场所,健康理性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家长或者儿童的监护人应该改变落后的观念和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儿童交流性知识,促进儿童正确的性观念的养成和对自身性权利的维护。
  2.朋辈支持  
  儿童喜欢与同龄的同学与朋友交流沟通,他们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且能够相互慰藉与支持。在与朋辈的不断交流和相互支持下,可以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3.自我支持
  以上各类社会支持系统都在各自的支持空间内给予儿童以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但仍需要儿童对自身性安全有完整健全的认知,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性权利。
  我国有关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各个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此类问题,建立健全的儿童性安全保护模式仍然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各个支持系统应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儿童性安全问题。
  作者简介:张紫娟(1988- ),女,汉族,西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