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民法论文

试论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的“浅描”和“深描”

2015-11-20 09: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批判尽管发人深醒,引人共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仍然属于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的“浅描”而非“深描”,其对人类前途的悲观预测是这种批判方式的必然宿命。

  论文关键词:单向度 批判 浅描 深描

  马尔库赛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深感于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从单向度的经济,单向度的政治、单向度的思想和文化等几个层面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全方位的批判,发人深思,引人警醒,在他看来单向度的元凶是技术理性。本文认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批判依然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浅描”,依然停留在现象层面,而缺乏一种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深描”。这种理论上的局限导致了马尔库塞对人类未来悲观和失望。只有深入洞察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才能找到破解技术理性困境的钥匙。

  一、马尔库赛的单向度批判

  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写于1964年,是他在继1941年的《理性与革命》和1955年《爱欲与文明》之后的又一部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力作。较之前两本著作,《单向度的人》的出版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如果说《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中的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还停留在抽象的人的层面,那么,《单向度的人》则标志着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文明思想中走了出来,既强调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精神,又紧密联系美国社会的现实,实现了把黑格尔的批判理论和美国的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的楷模,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典型,马尔库塞身在其中,但作为哲学家的可贵之处是他没有被物质丰腴、表面的工业、物质繁荣所迷惑,他对人的本真追求,人性自由的诉求始终保持一份警醒和审慎,透过繁荣的表面,他注意到正是工业社会发达的技术理性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失去了自主性,变成了机器和技术的附庸,变成发达工业社会技术意识形态的囚徒,丧失了文化上的批判和政治上的反抗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消弭于技术理性的鹰服之下,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是马尔库赛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典型概括,它意味着本质上具有多样性的社会和具有多元价值追求的个人被化约为一种单一的特性,只有顺从,没有反抗,只有赞成,没有批判,只有接受,没有反思。从本源的意义上讲,多向度才是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原生态。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多向度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使个人可以合理的考虑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各种文化样式,如诗歌、舞蹈、绘画、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站在反资本主义的前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理性,但进入发达工业社会后,由于对技术理性的屈服和崇拜,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一味迎合技术理性,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人们相信科学,进而相信技术理性,无形之中沦为技术的奴隶。在享受技术成就和福祉中丧失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性。
  单向度的人如何成为一种现实?在政治哲学史上,自由主义者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保守主义者把人理解为高贵的和低俗的具有等级差别的人;马克思则把人看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马尔库塞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具体阐述了其形成的条件。
  (一)经济条件——虚假需求对人性的压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生产作为生产关系链条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消费,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马尔库赛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需求分为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真实需求是人的真正自由的体现,而虚假需求则是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心态——技术理性的制造,“为了特定的利益而从外部强加给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求。”这个特定的利益,是资本的利益,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利益,是资产阶级财阀的利益,而深受其害的公众却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掩盖之下,身陷囹圄而不不自知。通过提供无限制的商品选择,误导大众满足这种纯粹由于技术理性刺激而产生的虚假需求,而由于其能力的不及而不得不忍受欲望和实现欲望的痛苦。马尔库赛深刻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为了满足这种虚假需求,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纳入到资本主义秩序中,无暇反思和批判,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政治条件——政治反对派的消失
  资本主义社会的天然的反对派是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代表其利益的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无产阶级由于享受着福利国家提供的舒适生活,成为发达工业社会“被抬举的奴隶”;伴随无产阶级的变化,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纷纷修改自己的纲领,放弃暴力革命,倡导议会政治。而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掩盖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剥削和压迫,在一定意义上消弭了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使工人阶级倾向于相信现存制度的合理性。
  (三)思想文化条件——单向度的哲学和艺术
  马尔库塞认为,本来,“理性地消除甚至推翻既定事实,是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哲学的向度”但发达工业社会的哲学却是实证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舞台,这种哲学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单向度的,它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毫无批判地接受既定的现实,否定理性的超越向度。在这种思考方式影响之下,作为高层次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也失去了其批判性,被赋予商品形式,无限复制、销售成为资本的文化形式,“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市政中心或政府中心的适当场所。”而使文化由高雅而变低俗的原因同样也是由于技术在文化中的运用,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由于技术的侵入而丧失殆尽。
  以利润为追求而制造虚假需求的发达社会的经济;没有反对派的政治、丧失了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哲学以及受其影响和操纵的文学、艺术,共同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处于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只能是一个追求虚假需求、毫无批判性,为高层文化所抛弃的单向度的人。然而,人的本真状态是多向度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而达至真善美的目标则需要通过不断反思、批判来实现。



  二、其单向度批判的局限性

  公允的讲,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到社会生活,逐一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对人性造成的压抑,以“单向度”准确概括出这个新的极权社会的典型特征,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发达社会的弊端和非人性的一面,使我们意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批判靶子的错位,马尔库赛没有逃脱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困境。人本主义技术批判以技术作为批判的靶子,把人性和技术对立起来,认为所有社会弊病的元凶都可以归结为技术。不可否认,技术的确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技术只是工具,人的理性向度不仅仅表现科技理性,还表现为人文理性。正是通过人们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性力量才可能实现对技术理性的驾驭,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是简单地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最终只能导致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预测。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的结尾以瓦尔特.本杰明的一句充满了幻灭、迷茫的话语表达了他的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悲沧之情“只是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这正是其理论局限性的表现。
  其次,其对“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划分经不起推敲。需求意味着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需要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从主观意义上讲,人的需求无所谓真假,只是取决于人的偏好强度;从客观的意义上讲,人的主观需求受到社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的制约,可以想象退回到500年,任何社会中的个人都没有享受飞机旅行和网络服务的偏好,也不会为这种需求而受到任何痛苦和折磨。所以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享受福利国家提供的福利,这本身不应该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人的需求只有层次之分,而无真实和虚假之别。把人丧失批判性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对虚假需求的迷恋是偏颇的,实际上对社会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批判的人恰恰是那些具有较高知识层次,掌握“高层文化的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马尔库塞并不孤独。
  再次,其实现理想社会的具体策略乌托邦色彩过于浓重。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是发达工业社会技术意识形态化的产物,是人的异化和畸形,要想恢复人的本真面目,就要进行理想社会的重建,这个理想社会是绝对自由的社会,没有匮乏、没有意识形态化技术理性的操纵和控制,科学技术自发地超越从属于政治的阶段,哲学、文学艺术恢复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但既然社会中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征服了,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也转向议会政治以迎合这种丧失了批判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那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施反击的就只剩下流浪汉、局外人、少数民族、失业者群体。作为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无论在数量和智力上都不占优势,我们可以指望他们成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力军吗?其实,就是马尔库塞本人也认为这种反抗毫无指望:“没有什么东西表明,这将是一个好的结局。已确立的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大得足以考虑调解和迁就失败者,而其武装力量也训练和装备得足以照顾各种紧急情况。”豑而他所倡导的“大拒绝”,号召人们绝对拒绝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则更具乌托邦色彩,可能更难找到实施主体。

  三、几点看法和启示

  本文认为,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属于“浅描”,而非“深描”。浅描和深描是人类学中两个重要概念,“浅描”意味着我们仅仅观察到了某种现象,但没有深入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缺乏因果解释;“深描”则是在具体的历史发生背景和情境中观察某一现象,并结合情境探究其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提供因果解释。马尔库赛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所以属于浅描,就在于他只是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理论发达这一现象层面,没有深入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因果关联,进行了从技术到人性的浅描,而对隐藏在技术理性背后的原因则没有分析。没有考虑在发达工业社会这一制度场景之下,其内在所包含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也恰恰是其研究方法——单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分析的局限和困境。
  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描在于分析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资本对利润无止境的追逐,就没有意识形态化的技术理性,也没有作为其产物的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之所以是新型的极权社会,就在于它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技术意识形态化,把大众引导到非理性的道路上。所以,马尔库塞仅仅希望通过单纯的精神批判来扬弃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现实的,真正的扬弃应该是这种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和马尔库塞相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要深刻的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机器生产对人性的背离和压抑而造成的人的异化,但他并没有止于这种浅描,而是在机器大生产的历史背景中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他看到:在机器支配人的表象背后是现代私有制对人的统治。在1856年的演讲中,他的看法进一步深入,认为“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是“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之间的”对抗。相应地,在改造社会的方案中,马克思的具体策略不是乌托邦的“大拒绝”,而是诉诸于推翻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