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发展日新月异,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经费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格局,收支形式也从初始简单的行政财务收支发展到目前相对复杂的以部门、以院系为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经营收支核算。虽然,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运行模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建扩招,自筹资金出现严重短缺,贷款金额不断增多,风险加大。“银校合作”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高校的走出了资金困境。但是,财务管理不到位,导致盲目贷款,甚至超过高校的还款能力,使高校资金流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预算编制大多沿用增量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就是在去年预算基础上适当考虑当前情况,增加或减少今年的预算数。增量预算操作简单,但是如果以前的年度预算编制不合理,新的预算就会受到影响。同时,高校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不够,预算经费的匡算及拨付只有少数人员了解,不利于增强全体职工的责任感。此外,高校预算一直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预算执行效果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资金的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战略管理的重心所在。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是财务管理改革相对滞后,不能适应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权责不明确,工作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学校重业务,轻管理;重国家投入,轻自身管理;重钱的管理,轻物的管理。另外,受传统观念制约,高校财务人员主要工作是负责记账、算账、报账,过多强调服务职能,忽视管理职能,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以至于不能有效地评估高校整体和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
(二)高校财务管理随意性较强
“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但很多高校却没有落实到位。一些高校会计工作不被重视,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部分高校民主理财制度未能得到落实,财务开支无计划,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相互牵制的财务管理岗位之间缺位、越位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资金开支和投向不合理以及不应有的浪费。
(三)内部控制薄弱,责任不分明
高校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领导及教职工的重视,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制度太笼统,不具体,不详细,岗位责任不明确,没有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性的原则,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或有的制度制定虽然详细明确,但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很容易给学校和国家造成损失。
(四)会计信息失真
高校财务管理落后,会计信息失真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①不健全的高校财务信息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②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基础存在缺陷,会计信息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活动情况;③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有意造假。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损害高校的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各院系收入差距较大
不仅各高校间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同一所高校下属院系之间收入同样存在差异。部分高校施行院、系二级管理,致使高校内各部门资金管理混乱,进一步拉大了部门间收入的差距,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管理出现这些问题,其具体原因在于: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规章落实较差
许多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内对外提供的有关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未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资金效益考核。长期以来,高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了对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同时,忽视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资产管理特别是对二级单位资产管理不深入,流失现象突出。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
预算的编制要求细化、具体化,而有些学校的预算只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其他收入中可支配的部分。有些高校的预算相关预算编列规则没有按照《预算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精神制定,致使存在硬性缺陷,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校内各部门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评价。部分高校简单的把预算看成就是对上级财务款项的分配使用,把高校仍定位在抽象的事业单位的位置上,缺乏经营理念。
(三)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审计质量不高
目前对高等院校行使审计监督职责的审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审计机关、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学校资产有偿使用考核制度不完善,重投入,轻考核,不计或少计学校投入资产的折旧费或占用费,使得资产保值增值率低,部分高校的预算编列制度存在漏洞,有些学校甚至存在着无章票据随意报销,设账外账和私设账号,转移国有资产等行为。由于国家对这些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审计工作难以完成。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多人员都是临时从各系部抽调的,比如有些高校审计处工作人员不够,在对二级财务部门进行审计时,主要是从校财务处及另外的二级财务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审计小组进行审计,但是,由于内审人员都是学校的工作人员,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①针对高校财会人员,进行的包括《会计法》、《税法》等财会法规和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②加强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建设,增强其法制观念,大力提高财务人员个人素质。③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采取季度业务考核,年终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惩。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时时监管,明确奖罚体制,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积极性。④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于特殊岗位可以通过引进专职人才来达到扩充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目的。⑤建立稳定的高校财会队伍,保持学校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二)量入为出,避免浪费
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是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账务代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内部的具体财务政策规定。运用政策和规章制度,协调与控制学校全部资金活动,调动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使资金达到最佳效益和效益。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财政赤字预算。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增强预算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资产合理流动制度,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同时,通过投资、出租、出借、调拨等方式,盘活学校闲置资产,物尽其用,提高有效利用率。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采用专门的方法,通过确认、计量、计算、记录、分类、汇总等环节,积极通过开展对社会的有偿服务、发展校办产业、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完善学生收费制度等途径筹措办学经费,使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活跃,机动财力不断增加。建立、完善资产配置制度以保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调拨、出借、出租、投资等方式,盘活学校闲置资产,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对积极增收节支、将相关收入纳入学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学院、科室单位,在考核时给予适当加分,在年底评优、奖金、资源配给等方面给予一定体现。
(三)严格预算制度
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亦受制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和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变革进程。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就必须从根本上完善财务预算的制定、执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制度,时时监控预算完成情况,实现预算编列的科学化、制度化;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监督,重视财务预算的作用,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预算规程,完善监督机制;从制度入手提高自上而下对预算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四)建立合理财务管理体系
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为了跟上学校现有的财务管理要求,学校要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的事后算账,转变为做好全面、及时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这些经济活动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应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分析。努力开拓会计电算化更加广阔的领域,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预测、控制和财务管理,用科学方法指导财务工作实践,加速会计电算化进程,是我们做好高校财务工作的可靠保证。
(五)政府加强对高校财务监督
教育、物价、财政厅、税务等部门应该对高校进行专项检查监督,并及时进行审计,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这里所指的外部审计主要是审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审计。各高校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院系与院系之间的分配距离,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高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都要进行严格管理,因为一级领导的职位高度决定其能够更好地考虑预算和高校长期目标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