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

新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防范

2015-07-02 14: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防范

一、新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论文联盟http://弹压力增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降低,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下降了0.38个百分点。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处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良贷款反弹1%,且不良贷款计提拨备平均比例为50%,银行业净利润约25%将被侵蚀。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趋缓,部分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存货增多、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经营问题,企业融资需求减退,银行业贷款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将增大,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二)新增贷款的风险日益增大信贷资产质量是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反应。在经济上升期,信贷资产质量通常表现较好,这不仅是因为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更因为企业效益良好所产生的较好还款能力。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通常表现欠佳,不仅呆账坏账会增加,而且,贷款的逾期情况会比较严重。在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出口不断下滑,而国内需求又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的压力依然较大,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也会由此进一步凸显出来。
  (三)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会向某些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行业倾斜其中,房地产客户的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的主要领域之一。Www.133229.COM据估算,现在55万亿元的银行信贷中,60%至70%的贷款都是与房地产有关。房价上涨时,这些贷款风险自然隐蔽起来,但是一旦房价下跌,如果某个资金链环节断裂,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目前,房地产企业房产类贷款质量普遍出现下滑,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房地产对银行的依赖性比较强,房地产不确定性带来的高风险也会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一旦出现贷款违约,在房价下降的基础上,即便执行抵押物拍卖也难以收回全部贷款。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且建设滞后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通常由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审会等部门和权力机构共同负责。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定期的贷后检查后,将检查结果交由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审批,最终由贷审会讨论通过并由行长审批。然而,这些部门同时还要对续投信和新授信项目进行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部门的工作量过大、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对待贷后工作时仅仅敷衍了事。其次,审贷分离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加大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在审贷分离模式下,审查人员负责审批贷款的风险、投放量以及贷款文件的合法性,但是审查人员不与客户直接接触,无法掌握一手资料,所需审查的资料全部由调查部门提供,对调查部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使在审查中出现了问题,也仍需通过调查部与客户取得联系,在无形中削弱了其职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信贷人员为了获得审批,可能会对贷款材料进行粉饰,从而对贷款审批造成误导。
  (二)内部评级系统落后且主观性强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用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较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尚有一定差距。我国银行业主要信用评分法、综合评判法等主观性强,缺乏数理统计基础的模型,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设定评级指标和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
  (三)基础数据库不完善且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目前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发上尚处于初步阶段,数据库信息之间的连续性较差,缺乏前瞻性。现存的信用数据库主要功能是信息采集,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详尽、完整的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特别是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的搜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四)贷款五级分类法在具体应用时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分类不审慎,分类结果准确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借新还旧贷款、重组贷款、违规贷款等三种类型贷款的认定没有严格执行分类标准,分类时没有考虑贷款的特殊性。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对相邻级次间的分类标准不太明确,可上可下的贷款,特别是一些介于关注类与次级类贷款,分类人员往往倾向于将次级贷款划分为关注类贷款,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一)建立防控机制,化解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健全有效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外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控机制:风险预警系统论文联盟http://、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对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监控和预警。相比之下,我国商业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类型的识别、计量、检测、化解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监管效率还比较低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首先应逐步减少风险管理层次、扩大风险管理范围,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其次要构建完整、纵向、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纵向风险管理架构,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多层次的信用体系,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 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由监管当局、银行和社会独立信用机构组成的三层立体信息系统,以帮助银行作出决策分析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信息生产优势,无疑在征信数据库建设上处于中心地位。征信和评级机构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满足从事征信和评级业务的专业要求,拥有一定规模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库系统,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标准。应同时发挥商业银行和各类征信公司的专业优势,做到商业银行与征信公司的业务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我国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平台。。在信用数据库的使用上,各个银行应该在监管当局的协调下,实现信息共享。
  (三)借鉴与使用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国际金融机构开发了一批能良好测评违约风险的内部评级模型如穆迪kmv公司提供的,用于为非上市公司提供债务人评级的risk calc模型(eric,2000)、用于为上市公司提供债务人评级的credit monitor和creditedge模型(kmv corporation,1993)、用于提供债项评级的losscalc模型(gupton,2002);标准普尔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用于提供债务人评级的default filter模型(standard&poor's rissolutions,2004)。但是,国外流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是以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股价信息和债券市场还不能完全作为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依据,所以,许多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可以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模型的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对模型进行修正,将信用风险的度量纳入模型计算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四)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数据真实有效真实的财务数据及信息披露是信用评级的基本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中财务数据失真、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问题比较严重,势必影响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由此导致评级结果不能反应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治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情况,一是要加强外部监管,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比较具体的细则,明确规定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合理有效的设置会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审计监督。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