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法学理论论文

试论“双主体”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

2015-09-18 14: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加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双主体”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取。

  论文关键词 “双主体” 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出来,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急迫的任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缺乏,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培养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是需要通过实习实训这一关键环节来实现的。因此,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而形成独具办学特色的重要特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充分彰显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下动手操作与训练,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实作训练项目,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规程与要求融入到实作项目中,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再学习与创新热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依托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和一批业务扎实的高级技术人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完善学校已建的示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办学特点和在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能够根据行业的技术要求和用工需求信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使实践教学内容适应知识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使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实训计划的制定、实训项目的指导,既增强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弥补了他们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又提高了企业专家的理论知识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校内专业课程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而且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改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进行教科研活动,能够使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为高职院校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主体”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内涵

  (一)“双主体”的内涵
  “双主体”是针对铁路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来的,其培养对象是指已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铁路院校铁路专业大学本科或专科生。“双主体”培养是指大学生与铁路局签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并在毕业前一年完成校内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最后一学年到铁路局相关单位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铁路局负责安排毕业生进行实习,院校和铁路局双方共同制定及完成大学生最后一年的培养计划和培养工作。铁路局根据各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情况,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相应单位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如无特殊原因,将输送到实习单位工作。
  (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内涵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是指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存在空间、经费来源、经营主体、活动领域、社会价值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运行方式。要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在处理好五个要素的同时,更要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问题。
  三、当前校外实训基地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功能比较单一
  校外实训基地是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人员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行的,带有很强的企业烙印。“双主体”学生虽然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实训,但是“双主体”学生的实习实训一味依托于企业,服从企业的生产,很难兼顾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师的教科研活动。
  (二)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中是被动的
  校外实训基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往往要优先考虑其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而高职院校又要通过顶岗实习以完成实训教学计划,这样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冲击,因此校企双方难以建立持久的、有效的合作机制。虽然“双主体”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将输送到该企业工作,但是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任务及经济效益,“双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无论从管理、实习内容还是教学计划的安排都必须服从于企业。

  (三)顶岗实训内容单一,学生认同感差
  “双主体”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或者参观实习掌握的一些生产技能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双主体”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训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他们在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经由企业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企业提供的生产任务,并从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形成职业经验及态度,体验企业文化。同时企业考虑到其经济效益及生产任务,会让“双主体”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而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因此显得“工作”有余,“学习”不足,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难以体现。
  四、构建新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是依托企业的设备、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双主体”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发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或者聘为校内兼职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质量的评价,甚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实训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理论上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提供场所,通过科研立项,让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进行科研及技术攻关,既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出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能够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使其更好的服务企业的生产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
  (二)制定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和落实。校外实训基地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基地管理体系、师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实训质量评价及保证、实训教材开发、成绩考核评定、企业指导老师的奖惩、合作教学、科研、教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制度及细则,而不是人情及关系来管理校外实训基地,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柔性及科学合理,又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以有利于实践教学,同时要兼顾企业的生产需要和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三)丰富实训内容,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岗位专业知识与专有技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来实现,而校外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综合训练场所,能够拓宽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但是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的需要和经济效益的考虑,“双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的是单一的工作,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此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周密设计,实行有限的岗位轮换,让“双主体”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专业知识,以深化实习实训的技术含量,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训,既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和生产技术素养,又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