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google搜索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 就有你想要的答案了
你好啊,你的日本经济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第一,你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中日经济关系及其走势 【摘要】建交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 双方经济关系在贸易、 投资和金融领域发生了结构性良性变化。 这些为中日经济 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 【关键字】 双边贸易 机遇 问题 1 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1 1972 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 交往条件得天独厚,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2001 年,由于“ 9 · 11 ”事件影响,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贸易条 件急剧恶化,日本对全球的贸易出口减少 7% , 进口也减少 9% ,但惟有对华 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 4% ,达到 96 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 80 倍以上。日本连续 9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2 年上半年,中日贸易 额达 451 亿美元, 其中日本对华出口增长 11% , 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日 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量的份额比上年增长 7% , 达到 8% , 中国已多年成为日本 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过去,中日贸易长期呈“垂 直分工” 形态, 即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为工业制成品, 而对日本出口则以初级产 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服装、 机电产品为主 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 2001 年中国对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高达 84% ,为历 史最高值,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旺盛增长势头,从 1990 年的 1 亿美 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4 亿美元, 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 4% , 仅次于纺织品 的 1% , 居对日出口的第二位, 2001 年 8 月以后, 纺织品月度统计开始出现下 降趋势,而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势,因此可以预测 2002 年机电产品将有 望成为中国对日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品。 2 对华直接投资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 整个 80 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较为缓慢,但是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 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 日本对华投 资开始大幅增长, 1995 年形成高峰,投资额达 7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 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对亚洲投资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1996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下滑,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对华 投资进一步下落。 直到 2000 年, 由于中国加入 WTO 在即, 日本对华投资欲望开 始恢复。 2001 年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经济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对华直接投 资合同件数仍然多达 2003 件,比上年增加了 1% ,合同金额为 2 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 3% ;实际利用资金也达到 5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 49% 。日本 对华投资尽管起伏较大,但在对华投资国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01 年 底, 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 22370 家, 累计协议金额约 441 亿美元, 实际利用金 额约 327 亿美元。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 90 年代以后,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 资本密 集型企业延伸, 2001 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达到 1590 亿日 元,比上年增加 3% ,相反对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只有 209 亿日元,同比下降 4% 。投资领域已由服装、食品等行业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扩展。 近年机电产品所以成为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对机电等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 对两国 贸易起到了拉动作用。 3 中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 过去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围绕政府开发援助 (ODA) 展开的,自 1979 年 12 月至今, 日本已经向中国提供总额约达 7 万亿日元的日元贷款, 8 亿日 元的无偿援助和 5 亿日元的技术合作资金。日本对华援助约占中国接受外 国政府贷款总额的 50% 以上, 是对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 来日本的 ODA 政策有些调整,但今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仍将是未来中日经济关 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日增多, 除两国央行之间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 相互在对方增设金融分支机构外, 更重要 的是两国在 2002 年 3 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了中日两国金融领域在 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合作。 根据上述协议, 两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可向对方提供总 额为 3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以协助稳定其金融市场秩序。日本是继泰国之 后与中国第二个缔结这类协议的国家, 作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日本和中 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合作不仅使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新层次, 也为今后两国在东亚 地区的多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东亚国家货币合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加快东亚货币安全网络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日合作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 中国加入 WTO 将成为中日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动力。 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将进入同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全面接轨,建 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 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 求, 同时也是日本多年奉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期盼的重要目标。 它将为中日 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入 WTO 将加速降低 中国关税总水平。 2002 年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从 3% 下降到 12% ,已经 下调了 5332 种进口产品的关税,非关税措施也大为减少。按中国入世承诺,关 税总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 无疑将使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容易。 日本是中 国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口国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 20% 左右,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在市场准入条件向好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邻和 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入世后获利最多的国家。加入 WTO 后,中国 将按 WTO 的规则调整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 正在逐步撤除, 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问题也在很多方面已经得以实现。 包括日本 在内的境外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日本官方及各家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类 海外直接投资调查中, 中国均成为日本企业未来海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 可以 预言随着入世后中国在入世各项承诺的陆续兑现,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将再度升 温。 2 中国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巨大需求潜力将为中日两国深化合作提供可能。 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世界 IT 市场进入调整期,但 这并不意味着 IT 革命的终结。日本虽然在 IT 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仍然在某些方 面的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 而且这一 市场需求还在扩大。中国在 IT 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力。据预 测, 到 2006 年, 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电脑市场。 中国对芯片的需求到 2010 年将会翻四番,为 480 亿美元。近年来世界 IT 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其重要目的 就是要在中国 IT 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中日双方在手机上网、光纤 通信、 网络家电等等方面加强合作, 一方面将大大推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 同时日本也将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的市场效益。 另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 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对其他产品也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仅以汽 车为例,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支柱产业有过辉煌的历 史, 但目前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正在下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 消费市场还刚刚接近汽车时代的门槛。 2001 年,中国汽车的销售量超过 200 万 台, 增长 16% , 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2002 年 1-6 月的汽车销售为 4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9% ,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年销售 300 万辆,达到 日本市场一半的规模。中国现在每百个家庭中只有两家拥有汽车,今后 3-5 年这 个数字将翻一番甚至还多。 目前, 德国等欧美汽车因早于日本抢先进入中国而成 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日本正努力迎头赶上。 2002 年日本汽车工业 巨头先后进入中国。继 2002 年 7 月,日本本田汽车宣布将在广州开发区建立一 个出口车生产基地后, 日本汽车界的领头羊丰田公司与中国 “一汽” 签署了战略 伙伴协议; 日产汽车也立即宣布与东风汽车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 将于 2003 年在武汉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并共同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 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和客车。到 2002 年 9 月为止,日本汽车三巨头均已 在中国安营扎寨。 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日益扩大的背景下, 未来几年中日两 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进入大发展时期。 3 东亚合作的进展将为中日两国加强经济合作提供平台。 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水 平最高,既有关税同盟又有统一货币,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正在向中南美扩展,美洲 34 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 2005 年 1 月成立美洲 自由贸易协定 (FTAA) 。南亚、中东、非洲也均有各自形式不同的地区经贸组织。 这些地区贸易组织对域外国家产品设置障碍, 制约了东亚国家对外贸易的正常发 展。在此情况下,加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已经成为亚太国家的共识。 80 年代末以来,东亚国家自日本与“东亚四小” 、东盟、中国之间相互贸易额已在 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 后, 东亚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把本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融入东亚经济 圈的框架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情况下, 东亚区域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其中 "10+3" 框架与 APEC 所涵盖的成员国相比不仅更具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的紧迫性,也更加具备成功的条件,因而近年 "10+3" 框架内的合作已经进入到机 制化、务实性的新阶段。此外,地区金融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东亚国家之 间有关双边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纷纷列入议事日程。 日本与新加坡、 韩国已 开始讨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事宜。 中国与东盟, 日本与东盟之间也在加快自 由贸易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地区合作平台中, 中日两 国如何发挥作用将成为东亚地区提升经济合作的关键。 3 30 年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995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 9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 ODA 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 2001 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 摩擦。 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这 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但一个共同原因 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强烈反差, 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 制造的 “中国威胁论” 有一定市场。 这些人开始对日本政府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认为日趋增加的中国产品将缩小日本产品的市 场份额;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正在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中国经济的崛 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等等。这些看法不仅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形成一定制 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政府调整 ODA 政策的一个重要口实,是影响中日 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但是, 日本某些人士散布的这些观点是完全 站不住脚的。 1 日本国内的“空洞化”与中日经济紧密化没有直接联系。 所谓“产业空洞化”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导致母国 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大幅减少、 竞争力下降、 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 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 尽管日本外转的产业不少, 但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 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 1988 年日本 主要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 2% ,到 2001 年这一比例为 90% ,略有下降,但仍 然高于其他国家而位于世界前列。 说一个制成品出口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出现产 业空洞化显然缺乏根据。 日本制造业为降低成本而移师海外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 1985 年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达成《广场协议》 ,力促日元升值以后,竞争力受 到严重削弱的日本企业即开始移师海外。 与目前不同的是当时是把产品零部件送 到海外进行组装生产, 现在则是把从原材料到生产线都搬到国外。 从日本企业向 海外转移的情况看, 欧美地区一直是日本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 亚洲只 占很少一部分。 2000 年,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美国约占 9% ,西欧 9 国约 占 1% ,中国只占 4% 。这一投资布局说明即使日本真正发生了“产业空洞化” 的问题也与中国没有直接联系。 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 要。 据 2001 年 2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 在日本转向海外生产的企业中, 80% 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企业, 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产厂家, 为在当 地进行生产的母公司和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零部件。 这些海外工厂生产的产 品约有 68% 销售海外, 返销日本国内的只占 32% 。 事实说明日本扩大海外生产的 企业多为低附加价值产业, 对本国产业并不构成冲击; 扩大海外生产的目的主要 是占据海外市场, 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因此日本企业来华进行直接投 资不仅是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的良好途径, 也是日本企业增强竞争力, 拓展 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2 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缺乏足够的依据。 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尽管中国经济近 20 年获得了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其 GDP 总量也仅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中国 人口却是日本的 10 倍, 就是说中国的人均 GDP 仅仅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 在 2000 年世界人均 GDP 排名中,中国仅仅从过去的 140 位上升到第 128 位。所以,中 国经济的高增长并不等于中国现有经济的高实力。 由于基础薄、 起点低, 中国经 济即使保持目前的高速发展势头,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难以弥补与日本经济实力 的差距。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测算,如果世界经济以平均每年 5% 的速度 增长,中国经济以 5%-7% 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 2050 年才能占 到世界经济总体规模的 16% 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既定国策和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 国现在不会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将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事 实是,日本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受益,而不是受损,更不是受到“威胁” 。 中国经济越发展, 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越大,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规模和余地也就 越大,日本受益就越多。 3 鉴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 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加强经济合作。 从两国的基本国情非对称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但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资金和管理经验。 日本既是资金大国也是技术大国, 近年中日经济合作对中国的 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资源缺乏, 市场狭小, 为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 不仅需要不断巩固在世界经济中已有的市场, 更重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开拓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 因而发展对华经济关系是日本实现再发展和维系经 济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看,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产 业结构明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不断提高; 日本产业高度化的进展和产品升级换代进程加速, 使之要不断为相对 落后的产业寻求海外生存空间。 中日两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将推动两国的互利 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从两国贸易结构看, 日本从中国进口纺织品、 机电音像 设备及零部件、 食品、 矿产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向中国出口机电音像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及塑料制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对促进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日本进 口产品日趋扩大, 日本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品也不断增加, 不仅有利于刺激 有效需求的扩大, 拉动了日本经济, 也为日本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东亚 地区经济合作进展情况看, 缺乏强有力的主导国家是东亚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的 关键所在。 日本是总体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 其制造业实力在世界 上仍然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地区的 60% 以上; 中国是世界经济上发展 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人口占东亚地区的人口 60% 以上,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中日两国 2001 年的 GDP 接近 6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 7 千亿美元以上。中日两 国在本地区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两国必将在今后东亚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日 本还是中国, 如果与欧美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 结果必然是吃败仗。 东亚地区要 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的有效合 作。 4 结束语 总之,尽管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分歧和摩擦,甚至 在某些特定时期双方的立场出现严重分歧, 但应该看到, 友好合作、 共同发展始 终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排除干扰, 进一步挖掘深化合作的新 思路、新途径,就一定能够开创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用脑 用手 用心 多观察多吻 就能写好
希望能够帮助你,望采纳!!! 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从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看日本文化 【内容提要】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及其原因 根据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1945个)和我国通用汉字表中的一级、二级常用汉字(3500个),可以发现大约有600多个汉字存在着字形上的差异,其中属于结构字形上差异的大约有588个,如:県(县)、伞(伞)、(亲见)(亲)、気(气)、机(几)、里(里)、默(默)等;属于外貌字形上差异的大约46个,如:亚(亚)、渴(渴)、穂(穗)、鸟(鸟)等。(括号外的汉字为日本简体字,括号内为我国的简体字)。 中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出现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在汉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则有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日本《常用汉字表》取字比较注重“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字形与字义两者完全契合的。如:“为、昙、碁、车、马、风、竜、贝”等字;另外一类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图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的。与前一类相比,后一类的情况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另外,如果数体都符合“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那么则选择以笔画少的为正体。如:“竜”与“龙”本是一对异体字,都能体现字的“初形本义”,但是由于前者笔画少,所以取其为正字。我国在整理字形时,本着从简,便于应用的原则。“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 2.从深层次上讲,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则还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字形是文字内容的形式承载,是文字能够成其为文字的物质依托。对于文字实现其消除有声语言传递的时间障碍来说,字形固然是必要条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文化蕴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形来实现的。字形是汉字文化蕴涵的镜像。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止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便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同字异形不光有历时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时共存的。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 日本的汉字文化蕴涵 1.单字文化蕴含考 “灾”和“灾”,均属会意字。《说文,川部》: 之灾。日本列岛濒临太平洋,属于著名的地壳变动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日本选用“灾”字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该字形描绘的是字义所指现象发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义”,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环境。而我国简化了的“灾”的字形只是勾勒字义所指现象的典型表现——房屋遭火焚。 “羲”和“义”,“羲”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我(刀锯),表示用刀锯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义当为锯类工具,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部》:“羲,己之威仪也”,日本依旧以“羲”为字形,未作简化,取字意图首先是为了确保该义所指概念密切联系的现象(我国则将其符号化,简化成了“义”,已无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来自中国的儒学,也不来自东方佛教,是一个日本的范畴。包括良心、名誉、情面、义气等,实际上含有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这种“羲”的责任在大量传统文学中得到赞颂,并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齐观。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的就是47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挽回面子而复仇、然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觉得有损威严而已。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却被选人本国的教科书,在剧院里演出,拍摄成现代电影,印成通俗出版物,成为今天妇孺皆知、日本生气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耻”和“耻”本是一对异体字,我国以“耻”为正体选用字,日本《常用汉字表》以“耻”为正体选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说文》:“耻,辱也。”小篆字形作“耻”,从耳从心,会意,给人以“听到批评时,心里羞愧”这样的联想。这是“耻”之“初形本义”。“耻”写作“耻”,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从耳止声,这是汉字经过隶变,很多偏旁和笔画混同了,这使汉字的理据性大大减弱。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日本《常用汉字表》取“耻”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耻”这个字形更符合该字隶变前的“初形本义”、“传统字理”,即该字形是以本义所指概念引出的结果来表示本义的(我国则根据从俗原则取“耻”),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至今也仍然谈不上开放,封闭、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完全习惯了在一个狭小、封闭的集团空间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注意着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日本人的“羞耻心”源于企图掩藏自己的毛病、弱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避免因暴露了这些而受到歧视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为核心,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2.字组文化蕴含考 (1)“颜”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写照。“颜”为形声字,篆文从页,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为眉目之间,俗称印堂。后来又引申为额头、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内层:绿兮衣兮,绿衣黄衣。后引申泛指里面。日本常用汉字表保留着这两字的初形,我国则简化成“颜”和的才是真心话)。”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颜”和“裹”的行为观念。日本人一直用“颜”这个词来表示人格、人品、权力、名誉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隐藏着的、朦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系到人格、人品、名誉等,但是能左右这些的本质东西的还是“裹”。日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日本人不喜欢露骨的、直来直去的说法和行为,因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2)男汤(男澡堂)、女汤(女澡堂)、钱汤(澡堂)、秘汤(坐落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的温泉)——日本的澡文化“汤”,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水,汤声也兼表热义。隶变后楷书写作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本义为热水。又特指温泉(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日本取其“初形本义”,未作简化,而我国则取其引申义(带汁液的菜食),简化成“汤”。基于火山众多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成了一个温泉的王国,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天然温泉,为日本人满足肌肤之悦、养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仅温泉浴场遍布东瀛列岛,而且投币式淋浴箱也随处可见,公共澡堂生意兴隆,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即洁净、清静及信仰,表现出对神的感谢和佛教中的无我无欲、身心皆融入净土般的“圣境”。追求“洁净”自然也就成为超越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鲜明的精神标记。如进门脱鞋的规矩和礼仪;还有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 3.字系文化蕴含考 (1)“门”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筑、空间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间,巧妙地使狭窄的空间表现出美感、协调感和实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筑就是空间文化的代表杰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旁的汉字——“関”、“间”、“闲”。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日本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该字后没有简化,(我国则省作“门”)。日本人说的“门”,几乎都是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大门,总称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锁,而房屋内的门多用“~口”、“~户”。中国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几个“门”,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个。再看“関”字,为会意字,金文从门,中像有闩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关,异体作阴。《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 声。”本义为门闩。日本把“房门前后的一块地”称为“玄关”,该处一般要比屋里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时,常常在“玄阴”应酬而已,如轴、插一束鲜花,别无他物。看起来好像白白占去了一块空间,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同”,原为“闲”,会意字,用门中可以看到月光会空隙之意,篆文将月移到门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闲。俗改月为日写作同。《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本义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间”的很好体现。“玄阴”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间”。“玄阴”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请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阴”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阴”,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就是因为“玄阴”是生活中重要的“间”。“间”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别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门”代表社会环境或规则,那么,“间”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图。从外面的“门”到内部的“日”,中间存有空间,下边留有开口。这空间不是物理上的隔断,而是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开口是给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调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时空意义上的范围时,更注重把它作为一个空白区的垫在意义。甚至干脆把“人”称作“人间”;伙伴儿称作“仲间”;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子、笨蛋)”。不管与谁交往都要注意“间柄(关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为“间人文化”(《间的日本文化》,剑持武彦著,日本朝文社)或“间人主义”(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而言),意思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间的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觉得“同”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可以通过其来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东西变得平衡起来,这里面深藏着日本人对人或事的一种调和感,并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来表示致意,而一般会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用点头、弯腰鞠躬直至双膝跪下、上身伏地来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一共只有17个音符。日本人认为好的俳句,并不要求它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情感,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而是能用语言描绘一个情境,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即能创造令人产生种种遐想的“同”。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绘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联翩的审美意境。日本的国技——相扑比赛也极好地体现出“同”的文化。每场比赛之间总穿插发悬赏金、喝大力水、撒盐净化土台等内容,用“间”把紧张的比赛分开,使比赛既紧张又轻松。观众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的间隔中,尽情欣赏心、技、体融为一体的古老竞技。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在有意无意地磨练自己的“间”意识和“仲间”(伙伴儿)精神。日语里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转的否定式的中性、暧昧的语言也特别多。孕育出这种“间”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来的农耕作业要求众人的协调、配合和耐心。同时,年复一年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使他们习以为常并采取积极对待的态度,人们学会了从变化中体会“美”的存在,对于一种状态向一种状态的转变即“间”倍加欣赏。二是日本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识形态也相对稳定,相互间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达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无须多费口舌。还有一个“闲”字,《说文,阴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为栅栏。后来借作“闲”,由空隙引申为闲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审美追求。由于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变迁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产生了“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称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净整洁,在不奢侈的质朴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古雅和闲寂的美,从字形上看,日本人不愿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愿意理解成树木)的“闲”字进行简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门”旁汉字中,不仅蕴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间的审美意识,而且透示出他们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意识。 (2)“気”字短语一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体现。我国简作“气”,象形字,甲骨文像云层形,因与数字“三”形近易混,金文与篆文稍加弯曲,以像云气升腾流动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气”。《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本义为云气。后来做了偏旁,“云气”之意便借用“气”来表示,日本简作“気”,即下半部多了个“乂”。《康熙字典》:“五”,古文为“乂”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汉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两物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五”。《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是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纵横交错。而日本根据《说文》的解释,以与本义密切相关的现象来表示本义为取字意图:“気”实为五行之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论衡》中说过,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做万事,如果五行之间不能相制,则不能相使,不相克则不能为用。诸物之间相害相利,动物之间相胜相食,都是五行之气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协调、结合,才使宇宙万物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尊重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灵感受,良好地保持着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在引进“气”的同时,根据自己本国的生活习惯、思维等对“气”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日语中的“気”更具有一种形象的、生动的色彩。“気”的意义随搭配词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仅能表达变化、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且更钟 结语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则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另外,日本对会意字的保留情有独钟。所谓会意,就是字形构成、形义联系比较松散,需要借助某种程度的联想来领会其理据。这种性质决定了由会意方法构成的汉字有较多机会传载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是构成理据所蕴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维不符合异国人的思维规律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会意字,一般都有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异域文化信息蕴涵其中。反之,其构成理据只反映了共同思维规律、普遍观念意识的会意字则一般无跨国文化蕴涵可言。
把你自己的总结归纳为简洁的结语1,2,3,------,最后用几句话讲述日本制服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借用某人的典型话语来结束。
说起“耽美”,相信熟悉它的人都知道这是“BL”的代名词(“BL”即“boy’s love,字面意指两个男人之间的爱,也就是同性恋其中一种)。“耽美”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他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意为“唯美、浪漫之意”[1]。在中国字义中“耽”字有“沉溺”的意思,所以耽美即沉溺于美。耽美小说是以表现男男情爱故事为主要内容,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同性恋小说,其区别于一般“同志”①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通常由女性创作,主要观看对象是女性,读者群绝非是同性恋。耽美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日本产生,九十年代初开始向周边的亚洲国家蔓延。其中影响以台湾本岛这一地区最为巨大。耽美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鼻祖是一位名叫森茉莉的女人,她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森欧外的小女儿,较熟悉日本文学的人,当听说过森欧外,他与夏目漱石齐名。森茉莉从小深受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她的小说《恋人们的森林》(又名《情人们的森林》)《枯叶的寝床》开启了女性描写男同性恋情的时代[2],同时成为了日本耽美小说主流派的宗师。日本文学传统里,认为生命最美的时候是菊花凋落的一瞬间。短暂、奇艳、死亡的意味搀杂在一起。这样的民族审美在文学和艺术中必然倾向了虐恋、宿命和唯美。而深受这种文学传统熏染的森茉莉的每一部小说,都是英俊的中年男人与漂亮的少年之间残酷而美丽的爱情,攻、虐恋、拘禁、鲜血、死亡(以上词汇皆为耽美小说术语)②:《枯叶的寝床》的结尾就是“男主角杀了自己最爱的人,将他的遗体放在枯叶上,自己再躺在他的身边,享受这幸福的一刻……”继森茉莉在1962年出版第一部耽美小说《情人们的森林》之后,大量女性作者进入耽美写作,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森茉莉的影响,山蓝紫姬子《长恨歌》(虐恋、拘禁)、吉原理惠子《间之契》(拘禁、攻)等等。其中也不乏温馨的优秀作品,可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宿命感,这以木原音濑为代表人物。耽美小说在日本有独特的地位,从事写作的都是专业写作者,会定期在相关的杂志上连载文章和出版作品,其中的大多数是“科班”出身,具有很高的写作素养,这不同于台湾或其它任何地方的耽美小说作者(台湾的情况在下个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随着漫画的盛行,特别是成为日本动画史断代标志的《机动战士高达》触动了“同人女”③的灵感,让动画里面众多的美型男角色互相恋爱,一时极为流行,于是诞生了有别于耽美主流派的“同人志小说”④。从事这部分写作的人身份比较杂乱,创作多是缘于一时的兴趣,这部分作品对台湾的影响远远高出主流派。日本耽美小说的创作在漫画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两极”创作群。
作文结尾有方法。
关于抗战议论文文的结尾原创 原创帮忙的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的胜利。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日本没有让战火烧到本土,也就是说在陆地
结构总----分----总。先来个总体概述,介绍二战后日本的变化,建议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入手,综合概括,简明扼要,引出论点。之后分成阐述,原因如下:1,经济基础好:战后欧洲与日本的重建之所以这么快,主要原因就是其经济基础好,科技发达,因此战后得以快速重建;2,政治上亲美:广岛长崎两个原子弹,日本意识到了美国的强大,跟美国斗是没有好下场的,因此日本走上了“亲美反中”的路线,得到了老美的帮助和扶持。3,重视人才:日本打仗最惨的时期,派到前线的很多都是童子军,但是日本国内雪藏了数以万计的理工科大学生,这些人才为日后日本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4,美国的扶持:战后美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扶持和帮助,可谓不遗余力,慷慨解囊。欧洲与日本的迅速恢复离不开美国的支持。5,国共内战:这点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很有猫腻。二战结束后,本来盟国决定,日本四岛由中、美、苏、英分区占领,但是由于英国忙着占领德国,中国打内战,因此最后变成了美国独占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上面的四个方面。6,国民素质: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自身修养及素质,我们望尘莫及。战后全民上下同心,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分层阐述的时候要多去查找一些资料,提供一些史实及具体数字,增加说服力。最后再来个总结,“总之”或“综上所述”什么的,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是的,不用太昌,一句话概括即可
看什么类型。文科的大多是展望一下。理工科大概是再次用简短语言描述一下研究结论。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篇相似文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