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家族企业》公布了全球最大200个家庭企业的排行榜,人们耳熟能详的沃尔玛、福特名列前茅。这200家企业来自27个国家,其中美国几乎占了一半,多达99家,其次是法国17家、德国16家。 年销售额高达2400亿美元的沃尔玛家族:这家公司被人称为“打折店”,富人不屑一顾,但它就是使用“价格力量”,制造了“沃尔玛效应”。经济学家估计,沃尔玛的低价为美国降低通货膨胀率做出了贡献,不去沃尔玛购物的顾客也得到了好处,因为沃尔玛压低了全国的零售价格。专家研究认为,沃尔玛给美国公众的好处超过任何机构,估计每年100亿美元。 安利家族:自创建起,安利就是百分之百的私人企业,由两个家族共同拥有,各占50%的股份。安利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大企业,获得社会公认,赢得顾客信赖,就是因为这两个家庭精诚团结,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求同存异;在企业内,把员工看作真正的“人”,为其提供优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营销中以诚信待客。 杜邦家族是美国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财富家族。这个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长盛不衰,世所罕见。20世纪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财富 1500亿美元,出了250个大富豪,50个超级大富豪。其家族创始人是伊雷内?杜邦,靠制造火药发财,后来因一次火药大爆炸,家族财富荡然无存。20 世?纪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头”。他们再次创业,将家族带入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这个家族视家族财富为第二生命,权力传代非常独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内部至少有10对堂表亲之间的婚配,成为美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大家族。 洛克菲勒:美国最富的家族。约翰洛克菲勒是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他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石油大王。他开创的石油王朝在美国垄断地位达 85年之久。他的第二代小洛克菲勒一生中在维持家族事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老洛克菲勒留下的慈善事业上,老洛克菲勒的第三代成为银行家的约翰?戴维?洛克菲勒是这个家族的金融管家,他也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这个家族至今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IBM沃森家族:创建了雄霸世界的计算机硬件公司IBM。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是托马斯,丁沃森,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乡下人,靠推销起家一手把IBM这个当初生产磅秤、屠刀和穿孔机的小公司发展为世界超一流的硬件公司。他的独生子托马斯约翰沃森曾是一个经常去夜总会厮混的花花公子,老沃森教育有方,浪子回头金不换。小沃森继承了父业。把IBM的计算机事业推上峰巅。这个家族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而继续他的使命。 高尔文家族:这个财富家族在美国影响巨大。其创始人高尔文从卖爆米花创业到成为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使这个家族显赫至今。高尔文对他的财富接班人的培养花尽心血。他把独生儿子鲍勃经常带在身边,并热切地希望儿子进入企业界,他细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企业问题。长大后任命他为摩托罗拉副总经理,放手让他去领导一个家族企业,后来又任命他为总经理,但他不打算退休,他还要培养第三代财富接班人,当鲍勃带着自己的儿子克里斯去看望因病住院的高尔文时,他看到孙子的成绩激动了。 福特家族:曾经是美国显赫的财富家族。亨利福特是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他成为汽车大王。他对自己惟一的儿子埃兹尔恨铁不成钢,埃兹尔是个面慈心软的人,面对父亲说一不二的“绝对帝王”作风,听任摆布,最终成为悲剧根源,英年早逝。孙子组成“红粉兵团”进行逼宫夺权,曾一度使家族中兴,但福特二世重蹈覆辙,最终福特公司董事长由外人出任。开创了美国企业界将家族企业大权传给非家族人的先例。 迪斯尼家族:这是全世界众所周知的财富家族。其家族创始人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哥哥罗伊。迪斯尼因米老鼠卡通电影而名扬天下,接着又推出一系列卡通电影。兄弟俩又共同谋划开创了“迪斯尼世界乐园”。迪斯尼在事业未竟时去世,留下一个庞大的财富家族。家族内部派系之间开始争权夺利,“三驾马车”轰轰隆隆地开过来,另有数名“游击队员”也卷进纷争之中。女婿与侄儿大动干戈,侄子小罗伊一手遮天独揽大权,纠集朋党,将迪斯尼公司的触角伸向欧亚。 摩根家族:是华尔街成功的缩影。摩根家族创造的“摩根化经营管理体制”至今仍然统治和影响着华尔街的一切。这一经营思想和战略,贯穿在资本主义由幼年迈向壮年的全过程。在摩根家族励精图治,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摩根无疑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摩根开创了“摩根时代”,即金融寡头支配企业大亨的时代。他的名言是:“用以推动历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钱,只是金钱!” 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虽说成功的企业总是各有各的招数,但都离不开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离不开合理的经营策略,离不开“诚信”二字。这个道理,不管是对美国的家庭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家族企业,不管是对大公司还是对小公司,同样都有借鉴作用。 如果说沃尔玛靠“价格力量”形成的“沃尔玛效应”,只是众多的美国家族企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特别现象,那么,安利靠亲和力赢得发展和壮大起来,却是企业发展的寻常之道,它和许多东方企业普遍采用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家族的成功,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仅是成功的仰视,更多的是启示。
想要把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区分开来,就要明白下班之后不应该再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而应该好好的享受生活,看书打游戏娱乐。
《家族企业》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将围绕家族企业特有的“家族、管理和所有权”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家族企业们在公司绩效、继承、治理、创新、投资、产品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家族企业》杂志倡导健康、有序的企业管理状态和家族发展,注重“家和万事兴”和“修身”,需要家族成员历练自身,秉持家族价值观,明确个人之于家和社会的角色责任,做到“修己安人,人为为人”。本刊认为,只有那些始终秉承“家和”精神的家族企业,义利兼能,才能做到家族延续和商业发展,助天下人间。《家族企业》杂志由太阳传媒荣誉出品,每季度第三个月的25日出版,发行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商聚集区域。《家族企业》杂志立足东方传统智慧和商业实践,旨在为家族企业群体提供一个交流修身、齐家、立业经验的平台,促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读者,是那些采用家族经营方式从事商业的群体,他们有着坚定的家业长青信念以及强烈延续的动机,他们关注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态势,他们也在默默的观摩不同行业家族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求异业合作的同时,也在调整企业如何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方向。他们遍布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 于保平:家族企业接班不是“搭积木” 李晓栋_文 于保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现为全球家族企业网络FBN(Family Business Network)亚太分会中国区总监,《哈佛商业评论》特邀点评员。 对于“富三代断指”事件,于博士从国际家族企业研究的角度向中国的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接班是一个长时间的流程和计划 《接班人》:您对“富三代断指”事件作何评论? 于保平: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报道。像这样的事情,是我见过的关于家族企业后代不愿接班的事情中最极端的一个。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有很多,只是程度不同。我有一个家族企业的朋友,就因为与父亲发生了冲突,当场就砸了办公室的玻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当家族企业两代人的冲突发生的时候,当小孩子要用斩断手指来反抗父辈的时候,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我想,还是出现在第一代企业家的身上。因为,他们从小对孩子没有采取一种长期的、有意识的“交接班”的培养与带领。“富三代断指”或许就是因为家长从小没有对子女进行这种循序渐进的“接班培训”或者是对家族理念的灌输与教育,所以父辈一旦要孩子强行“接班”,孩子就会对“接班”产生如此大的抵触。 《接班人》:那么您认为事件中的这种接班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于保平:中国目前的家族企业,很多人都把接班当做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而接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长的流程和计划,无论是对第一代还是对第二代。我见过一些第一代企业家总是说,我儿子从国外回来后就是“接班”了;或者回到企业上班就是“接班”了;做了企业的副总经理就是“接班”了。这不对。不能说把下一代交入一个时间点后就是接班了。这种所谓点对点的“接班”方式能算接班吗?第一代对第二代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的接班人培养计划。第二代自己也没有一个接班的计划。 在国外的一些家族企业,比如瑞典的一家家族银行,他们的老一代银行家在他们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他们去讲述家族企业财富的历史,家族企业发展的事情,一些有关家族企业正面的和有意义的东西。等到孩子上中学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孩子要到外面去寻找自由,那么家长就给他充足的空间去展示他的个性和爱好。到了下一代进入家族企业的时候,家长又会给他很多机会让其去磨练、去尝试、去失败,如此花上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企业接班人。 老一代忽视了下一代的“心理所有权” 《接班人》:那您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过程,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于保平:根据我们做的大量走访调研,在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我觉的有三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第一点,也就是我之前讲的,中国家族企业没有“交接班”的计划和规划。计划和规划就是能够从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内去考虑对企业和家族接班的安排。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没有这样一个计划。老一代往往要到了不得不接班的时候让下一代去接班,这种“接班计划”十分欠缺。 第二点,在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中国的家族企业缺乏一种情感的连接。老一代怎样去帮助下一代建立一种对企业和家族的“心理所有权”。下一代虽然拥有对财富的所有权,但他没有“心理的所有权”。比如,这企业是我的,这家族是我的,这家族的事业和理想也是我的,这在管理学、家族企业研究里称为“心理所有权”。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似乎只强调对财富的所有权而忽视了孩子对家族的情感归属与“心理所有权”。他们有了对家族事业的“心理所有权”才能让他们去认可家族、认同家族,对家族成员、对家族事业、对家族理想做出自己的承诺和奉献。 在“富三代断指”这个案例中,其实小孩对家族企业从来没有承诺,他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做一个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当然要反对。就像一桩婚姻一样,哪怕父母安排的再好,哪怕对方的姑娘也是真不错,但她就不是你喜欢的那个。那就没办法了。 第三点,接班人在家族企业中出现“角色”混乱。当他进入企业后,他以一个具体岗位的负责人或者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处理企业的具体事情时,他又要以“小老板”和“继承人”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公司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刚好是原来的团队或当时的组织架构、内部外部环境达不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距离,这样一方面他与老团队会产生较大冲突,另一方面自己也很有挫折感。 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管理措施得不到实施。其实呢,还是他自己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那就按照上级经理的要求做事,因为你不是老板,只有进入董事会才是老板。如果你不是,那你就必须在具体职位上去履行你该履行的责任。 《接班人》:那对此您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吗? 于保平: 不要把“接班”仅仅当成一个时间节点的事件,而要把“接班”当成一个过程。父辈要把家族企业和下一代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接班”不是搭积木,你想把孩子搭成什么样子就搭成什么样子。父辈要学会怎样去尊重孩子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去满足孩子内心的快乐,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抹杀下一代所从事的正当职业或者事业的意义。比如“吴江事件”中的那个孩子就感觉做动漫事业是快乐的,是有成就的。但父辈却把这些直接抹杀了。如果他不喜欢接班,那也要尽早去寻找解决下一代不愿接班的办法。 否则,当很多堆集已久的矛盾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的时候,矛盾不冲突才怪呢。对下一代的培养计划越早越好,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培养他对家族企业的兴趣,这样他才会有责任感,才有能力,才有积累财富的智慧。因为成为合格的接班人的条件是很多的。而现在的中国家族企业,只要求下一代管好公司,其他就没有要求了。你要考虑一个更长远的接班过程,因为这是要管好几代的事情。家族企业的意义在于,一代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在家族成员中间接力下去。否则,当一个不成熟的接班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要来接班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即使在冲突产生后,也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和平台。 中国的家族企业,不能把接班当成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 《接班人》:根据您对国际家族企业的研究,国外有哪些接班的成功经验值得介绍给中国的家族企业呢? 于保平:其实,全球的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只是解决的方法不一样。欧美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比例其实也是很低的。那些成功传承了四代以上的企业,无非就是前一代人及早地把自己的身后事考虑的很早。 他们特别重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有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家族成员就可以达成一个一致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协议或者达成了一致,家族成员在处理个人与家族、个人与企业、成员与成员的关系时就能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的话,家族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企业、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就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价值立场,就有了一个对未来的预期判断,就能在家族组织中产生安全感,就能找到解决冲突与问题的方法。 而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与企业、与个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由于缺乏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彼此之间就没有安全感,在发现家族与企业的突变事件后就会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而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接班人》:国外家族企业对下一代从小是如何培养的呢? 于保平:国外成功的家族企业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他会先让家族后代了解家族企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样,下一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族的事业中。这样,即使未来接班也罢不接班也罢,大家都有了回旋的空间。 国外家族企业对自己的家族和企业的成就感是很强的,他们从小就告诉孩子做家族企业的意义。有了意义才会有兴趣和责任。不要总是对他说做家族企业很辛苦、很无聊、很艰辛、很无趣,没意义。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老一代就喜欢对下一代说自己做企业是如何如何苦。你想,如果下一代听多了这些叨唠与抱怨,他会认为父母做的事业还有意义吗?他还会对此感兴趣吗?如果他认为父母的事业只有一推钱,而没有其他价值,他会感兴趣吗?因为父母辈与后一代对价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是事业的成就感,而这些恰恰是父母给不了他的。或许父母做企业是为了一种生存的需求,而年轻人是在追求一种生命的意义。 《接班人》:如果国外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班,他们会怎么办? 于保平:他们会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这是国外家族企业接班无人的情况下采用的办法。接班不但指家族成员对企业管理控制权的继承,对企业系统所有权的继承,也是一个对财富的管理和继承。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也是一种财富的继承,可以多些选择。 比如德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很艰难,或者继承人不接班,最后企业主就把企业卖掉或者信托。而在中国,大家似乎把接班当做是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迫的地位。一个是强迫他接班、一个是被强迫接班。你要知道,不是每个家族企业都能被接班被继承的。这在商业发展和家族过程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家族企业接班这种事情,涉及到利益分配、权力配置、情感关系、家族和企业的里里外外。就像一个数学方程,有的能解出答案,有的则不能解出答案。无解的情况下也要解决无解的打算。你这个人确实没有能力接班,也是没办法的。如果有的企业有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就要寻求最大化与最优化的结果。要给下一代更多的适应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家族企业的成员一定要认识到,家族企业其实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是两代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在种种的可能之下去做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有成就感的,有价值的选择。 《接班人》:那么对于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接班大潮”,您是抱以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 于保平:我感觉还是乐观的。毕竟是一代比一代强,肯定有很多家族企业能成功传承下去,毕竟这一代的整个商业环境和个人能力和上一代是不一样的。 家族企业的传承首先在于家族精神所有权的继承、其次是家族财富所有权的继承、最后才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继承。企业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企业的上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老一代应该要提炼创业精神和企业存在的意义让后代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反思与提炼。一代与二代一定要有一个相互配合的接班计划和流程,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这样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再退一步讲,下一代也未必一定要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有社会地位的、有财富地位的人其实也不错。
大体而言,《家族办公室》杂志算是国内比较成熟的而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于家族和家族办公室的行业杂志。一本杂志是否有价值,包括对行业现状的总结提炼,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展望,有自身的中立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家族办公室》杂志对当前话题敏锐度比较高,聚焦的也都是最热点的动态。所以这本杂志会被很多来自家族办公室和财富管理部门的知名机构和世界顶尖专家广泛阅读。这些机构中有许多是定期的广告商和赞助商,而另一些是为杂志供稿的富有洞察力的专业记者和业内人士。从版式上讲,杂志的图片运用和整体设计还是非常精美的。他们的宣传口号是“有腔调的行业敦促者”,定位清晰,杂志记者也有很好的采访和策划实力。杂志每年会举办一次年度峰会,邀请家族办公室的高级代表,金融业界的权威人士,研究机构,家族企业掌门人与继承人,家族投资实践先行者与大家分享经验与心得,把家族办公室特殊投资机会介绍给参会的圈层朋友。但是这种会议不会带有强烈的销售属性,活动氛围也很好。家办行业鱼龙混杂,乱花迷人眼。《家族办公室》杂志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平台,把家族办公室需要的服务集中起来,进行尽职调查,形成行业征信,让家族和家族办公室可以缩短采购路径,一站式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务。他们研发上线的I-MATCH系统,相当于一个家族办公室情报站,着眼于国内外近百家供应商以及相当数量的家族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全球顶级家办服务,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后起之秀还是欧美老店,给家族提供媒体和行业内部的动态,帮助家族做出快速决策和调整。
1、安利:一家典型的美国家族企业、微软、沃尔玛、戴尔、杜邦……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都是家族企业。3、关于完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_html4、美国家族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及启示 美国家族企业介绍,除了举例,还应该在某些方面做有深度的剖析,参考别人的介绍,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福布斯首发中国家族企业风云榜《福布斯》杂志刚刚公布了中国家族企业风云榜,分别列举了在中国A股市场上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10家上市家族企业。表现最好的家族企业前三名是:江苏宿迁,主营基础化工和信托网建设的吴培服家族;广东深圳,主营环境与设施服务的刘水家族;广东深圳,生产半导体产品的林洺锋家族。表现最差的家族企业是:广东主营房地产开发的刘绍喜家族和同样在广东主营休闲用品的廖学金家族,以及江苏主营建筑、农业机械与重型卡车的陶安祥家族。《福布斯》杂志为何会关注到中国的家族企业呢?该杂志工作人员的宋小姐表示,因为中国国内的家族企业起步比较晚,而且这些家族企业的体制变化也非常有意思。如今,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问题,所以《福布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在国内2272家上市企业中,1268 家为民营上市企业,这其中460 家为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68%。今年IPO的家族企业有62家,占今年IPO总数的6%。事实上,从2006年起,家族企业的上市就呈现井喷之势,一共有370家企业在最近的5年中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说,家族企业今年来的表现非常活跃。而且,从数据上看,上市家族企业的表现要优于非家族企业,它的总资产回报率达到了66%,这明显要优于国有上市企业75%和上市非家族企业82%的回报率。在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方面,家族上市企业虽略逊于上市民营非家族企业,但还是远好于上市国有企业。这种情况与欧美上市家族企业的表现基本一致。那么这些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根据《福布斯》杂志统计出的数据,虽然在这些企业的高管中,仅有14%为家族成员的利得财富,非家族成员的比例高达86%,但是企业的决策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家族成员手里。因为80%的董事长都是家族成员。但是到了执行层面上,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则是平分秋色。
%C3%C0%B9%FA%BC%D2%D7%E5%C6%F3%D2%B5梅斯家族管理的克莱尔通讯公司。科姆卡斯特公司在美国电视接收设备市场排名第一,同样是一家颇为成功的家族企业。辛塔斯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制服的家族企业,从环保工人到赌场服务生,身上的工作制服大多出于这家公司。一家是年销售额高达2400亿美元、拥有130万员工的沃尔玛。这家公司被人称为“打折店”,富人是不屑一顾的,但它就是使用自己的“价格力量”,对整个美国经济产生了“沃尔玛效应”。经济学家估计,沃尔玛的低价为美国降低通货膨胀率做出了贡献,也就是说,不去沃尔玛购物的顾客也得到了好处,因为沃尔玛压低了全国的零售价格。专家研究认为,沃尔玛给美国公众的好处超过任何机构,估计是每年100亿美元。 另一家是美国的安达高公司,其子公司是已进入中国的安利公司。这家公司自创建起,就是百分之百意义上的私人企业,由两个家族共同拥有,各占50%的股份。安达高公司从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成如今的大企业,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正是因为创办公司的两个家族能够精诚团结,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求同存异;在企业内,把员工看作真正的“人”,为其提供优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营销中以诚信待客。 如果说沃尔玛靠“价格力量”形成的“沃尔玛效应”,只是众多的美国家族企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特别现象,那么,安达高公司靠亲和力赢得发展和壮大看起来却是企业发展的寻常之道,它和许多东方企业普遍采用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家族企业的成功,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仅是对成功的仰视,更多的可能是启示。 对于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来说,它们的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虽说成功的企业总是各有各的招儿,但每一个企业的成功,大体上来说,都离不开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离不开合理的经营策略,离不开诚信二字。这个道理,不管是对美国的家族企业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家族企业,不管是对大公司还是对小公司,同样都有借鉴作用。。。。
西方经济学名著: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尔哥 经济分析的基础(美)萨缪尔森 通向奴役的道路(美)哈耶克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美)熊彼特 经济学原理 人口原理(美)马尔萨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 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 国内经济学名著: 经济学精神盛洪 给点大智慧陈彩虹 走进风险的世界樊纲 繁荣的必由之路张曙光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西方管理学名著: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美)西肖尔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美)西蒙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美)梅奥 人类动机理论(美)马斯洛 渴求成就(美)麦克利兰 企业中人的方面(美)麦格雷戈 组织结构与设计(美)杰伊洛希 管理思想到演变(美)雷思 管理的新模式(美)利克特 经理工作的性质美(加拿大)明茨伯格 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得的观点(美)卡斯特、罗森茨韦克 管理决策新论(美)弗鲁姆 管理:任务、责任、实施(美)德鲁克 Z理论(美)大内 经理人员的职能(美)巴纳德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法约尔 经营管理通俗类著作: 经营管理全集(日)松下幸之助 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 中国经营观念批判秦言 家族财富--家族经营成功指引王学义 长寿公司(美)阿里德赫斯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周三多 MBA类教程: 哈佛商学院MBA教程圣丁,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组织行为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美)菲利普科特勒 宏观经济学(美)鲁迪格多恩布什 财务会计李言 新知综览: 资本运营论赵炳贤 证券知识读本周正庆 第五项修练彼得圣吉 人物传记与著述: 艾柯卡自传(美)艾柯卡 信息就是信息(美)不隆伯 巨人的智慧--与20位世界级商业领袖的对话(美)比尔盖茨等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美)罗杰洛文斯坦 施振荣与宏基电脑周正贤 胡雪岩全传高阳 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 邓小平传(美)理查德伊文斯 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陆德维希 邱吉尔传解力夫 林肯传(美)安娜斯普劳尔 社会知识类书籍 史记 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 毛泽东诗词选 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转 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 美的历程 傅雷家书 修身类书籍 论人生(英)培根 人性的弱点(美)戴尔卡耐基 西方哲学史 曾国藩家书 中国人林语堂 菜根谭 老子 论语 庄子 中国哲学史 白话易经南怀谨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圣经 战争论(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推荐书目 大收购布莱恩伯乐、约翰希利亚尔、陈正发 兰德诊断天地出版社 学问中国赵汀阳 邻家的百万富翁托马斯J斯坦利、威廉D丹科 中国国有企业向何处去詹国枢 《中国企业家文库》第一卷--《研究失败》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国企业家杂志社 企业蜕变经济管理出版社,高哈特 亚洲的出路冯久玲 当代其他信息载体: 杂志: 中国企业家 企业管理 中外管理杂志 中国商人 报纸: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市场经济报 经济日报 经济参考报 电视台: 央视二套 信息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经济信息网 新华社经济信息中心 财经类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家族企业如果做的很大,管理的很到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小企业,就没有多大发展空间。
赶紧走,家族企业没未来的,,你看三星丰田娃哈哈还是LG宝马大众那种家族企业哪个有苹果这样的非家族企业市值高的
这个有利有弊,因为家族企业都是一家人的,有些事老总水端不平会往家里人的哪一方靠,这就会造成你的不好一面,除非你有真才实干,确定你是最好的,老总也不能说什么。一般来讲,有些事或者人,只要你自己站得直,做得正,让别人说去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多数情况下,董事会成员仅为家族成员,即使有非家族成员的经理人或外部董事,董事会都很少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决策权集中在少数家族大股东手中。家族经理人也往往拒绝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并使之有效运作。根据国内外家族企业过去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对于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运作及公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明确董事会的功能在现实中,家族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虚置的现象。根据调查,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平均在90 %以上。其中最大股东的所占比例高达66 %,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再加上企业主的家族成员所占股份,其股份总额可达企业总股份的95 %左右。高度集中股权导致董事会被家族内部成员所控制,在决策机制上,大部分采用“家长式”集权决策,企业文化表现为一种“老板文化”,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真正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一些家族企业建立董事会仅仅是满足法律上的形式需要,并没有明白董事会的真正作用。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股东利益,监控公司长期战略,成为主要经理人的咨询顾问,并反馈其经营行为,实施战略能力评估。此外,建立董事会并使之有效运作,还需考虑企业特定的发展阶段以及特定的需要。中小规模家族企业,由于大多数由股东管理,企业一般不可能聘请高水准的职业经理人加盟,董事会的有效运作在于其咨询建议以及目标反馈功能。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发展阶段时,董事会的功能才都得以发挥,尤其是专业经理人担任了主要管理职务时,需由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分清所有权与经营权家族企业的主要特征,在于少数几个家族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同时也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因此家族企业一方面必须透过董事会席次的取得掌握所有权,同时必须实际经营公司,将经营权传递至下一代,才能维持该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当家族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控制力有所改变时,其对董事会的运作功能,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向,必然有重大影响。然而,所有权过度集中,导致经营者不必为广大的股东负责,会衍生公司治理问题。一般而言,家族成员在董事会的席次与比例,可以反应家族所有权的强弱。家族在董事会的人口比例与结构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自然也难以厘清。由于家族管理往往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权力界线不明,经理人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发挥。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控制手段不健全,内部沟通不畅通,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会家族使所有者及董事会不敢完全放手让经理人充分的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此外,少数企业主过强的控制欲望,阻碍了家族企业的正常经营。家族企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重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家族企业要严格区分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关系,分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责任,真正放手经理人进行大胆经营,为股东创造财富,为员工谋取福利,实现共赢的局面。建立规范的议事机制家族企业建立董事会后,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而是要立即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按照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家族企业外聘的总经理要向董事会负责,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从机制上约束家族成员越过董事会或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涉的行为。建立规范的议事制度,一方面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家族意志的无限扩大,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族董事会成员改善知识结构,为科学决策创造条件。建立规范的议事制度离不开从外部引进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策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董事的积极参与是董事会会议进行有效决策和独立决策的重要保证。规范的董事会议事机制对于改善家族企业的治理至关重要,是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董事会有效性和独立性的重要保证。从本质上讲,董事会就是一个通过董事之间的议事沟通、达成共识后共同努力经营管理公司的机构。通常情况下,董事会成员中家族成员占2 一3 位为较适合。但是任何事情并非绝对,如果家族成员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与丰富的经验,能对董事会在战略、财务、管理监管上提出真知灼见,家族成员占多数未必不可。理想的非家族董事是那些富有经验的、独立的外部董事,即那些与企业、家族没有利益冲突的个人,同时,他们具备在那些有益于公司的发展领域中取得成就,且熟悉家族企业内在的优势与劣势、继承与发展、事业规划、家族动力等问题,对高级经理人面对的问题和困惑有清晰的见解和经验。这些外部董事通常包括企业的法律顾问、会计顾问与管理咨询等。实施规范议事机制,有利于家族董事会帮助企业形成策略,既可减少家族内部冲突,又可帮助被继承者解决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形成公司长期发展目标。提高家族成员的决策能力在人们的印象中,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职务往往与专业化管理原则相违背。由于家族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家族特有的规则、纽带关系很难使一个企业实施纯粹的专业化管理。在部分家族企业中,存在家族成员不愿服务于本企业、家族和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不高的现象,相反,一些非家族成员有较高积极性和较高能力从事企业经理人的工作。一个家族企业若希望继续保持家族经营价值观,就需要对管理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把契约意识贯彻到包括家族成员在内的每一个员工。对于那些有意愿服务于家族企业,或担任重要岗位的家族成员,提供管理培训与发展计划,严格规定家族成员进人企业高层的限制条件,例如一些家族企业鼓励家族成员拿到哈佛商学院入MBA 之后再进人企业;而另外一些家族企业要求家族成员不仅要获得正式的商学院学历,同时要求必须有在其他公司至少工作两年的经历。所有这些做法与规定的目的是使家族成员的管理技能得以加强,使企业内部的整体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同时使得家族经理人能赢得非家族成员的认同与尊敬,由此获得经营企业的信心。制定继任接替计划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在经理人员的选聘上,优先选择家族内部成员,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愿聘请外来经理人员,更不愿聘请专业的战略顾问。家族企业的管理层通常由内部人控制,一旦企业出现意外,在接班人上经常会出现断档现象。我们知道,雇佣和解雇CEO是董事会最熟悉的任务之一。董事会定期对CEO继任事宜进行决策。当沃达丰的Chris Gent宣布一年后退休时,董事会成员不得不匆忙地寻找继任者;菲亚特的董事会则更加忙碌——他们在两年时间里聘用了5位高层主管。1996年,当一架载着美国商务部代表团的飞机在巴尔干坠毁, ABB和其它11家公司不得不马上招聘新的高层主管。在空难的悲痛和混乱的同时,这些公司不得不制定并实施继任计划。此类不可预见的事件对于任何规模的公司都可能是破坏性的打击。拥有完备的继任计划,对家族企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拥有了继任计划后,董事会在需要决策时可以快速而自信地采取行动,在必要时可以立即加以实施。当然,拥有完备的继任计划可以保证公司尽量不受外力干扰,同时也是提升股东价值的方法之一。家族企业人才管理应该突破防护性的“替代”计划。它要求建立更为深厚的人才储备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并且将公司的战略议程和核心流程与领导的能力、评估和发展相统一。它是一种包含董事会对管理高层评估的系统途径,通过利用董事会的观点增强公司的领导能力。当今商业组织的复杂性意味着董事会不能局限于只负责CEO级别的继任计划,而需发展到更广范围内的人才管理和领导能力发展。由于一些公司经济规模巨大,并且商业的复杂性要求维护和发展股东价值的一致性,因此更多的董事会正在规划整个公司的继任计划。董事会的作用在于保护和增加股东财产,并确认企业行为道德而公平。董事会必须信任管理团队的工作,但也必须对其工作进行验证。在新的时期,家族董事会必须重新确定其角色和运作方式,不但要确保股东资产增值,而且要规划好继任接替计划,从而更为有效地持续开展工作。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黄叙新,MBA,曾在大学任教两年,具有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多年管理经验。先后参与过世界银行高速公路贷款项目运作,跨国企业合资合作与并购谈判。目前是全球品牌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曾在《工厂管理》、《销售与市场》、《公司》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商业管理类文章数十万字,有丰富的外企从业经验与独到的管理见解。)进入黄叙新专栏
上周日(8月20日),有媒体拍到霍启刚郭晶晶一家去温哥华度假的照片。与夫妇两人同行的还有一儿一女以及一个保姆。霍启刚牵手儿子霍中曦,郭晶晶则陪伴着仅4个月大的女儿霍中妍。一家人看起来十分幸福。据悉,郭晶晶大儿子霍中曦出生时,曾有传言称这位长公子每月有近万元零花钱。那么,作为爷爷霍震霆“心头肉”的小孙女霍中妍会不会收到爷爷更大的红包呢?很难。眼下,被自己的亲三弟(霍震宇)告上法庭的霍震霆还顾不上与孙女共享天伦之乐。官司本是一场已经在2012年达成和解的遗产争夺案,但却随着三弟霍震宇其后指控胞兄霍震寰隐瞒南沙发展项目股份回购协议,要求搁置和解方案,再次提起新的诉讼。“最苦”富豪霍英东自称“不愧于天”,留下遗产300亿港元引家族内讧郭晶晶嫁入的“霍氏豪门”在香港可以被称为“传奇般”的存在。霍家创始人霍英东是香港同代华人富豪里“最苦”的一个。他1923年出生于一条2米多长的舢板上,一家7口全在这条舢板上生活。7岁那年,霍英东失去了父亲和兄长,他说自己从未想明白,为什么生活会如此决绝。霍英东也曾一度一事无成,干了7份工作全被辞退。直到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黑暗褪去,这个“水上孩子”才迎来曙光。霍英东是一个很遵从“自我规则”的人,他一生创立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公司,没有一家上市。他给后辈定下规矩:除长房外,其他子女不得从商从政。“回首往事,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如果人生的满分是100分,我要给自己打100多分。”霍英东曾这样评价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商业教科书式的人物于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政府有关部门参与操办其葬礼,以高规格送别了这位企业家。遗体返港期间,霍英东的灵柩覆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由十人扶灵,董建华、何鸿燊、李兆基等均在其列。有评论称,霍英东在“国葬”的级别中告别。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霍英东留下的巨额遗产。由于霍英东遗下的核心资产并未上市,所以外界无法准确评估资产价值,据香港《新报》大约估值在300亿元左右。别以为争家产都是电视台调解节目中的眼球手段。有钱人争产的故事情节远比“平民百姓”更加精彩。有遗嘱也没用:三弟指控二哥私吞64亿?家族16人为争产闹不休2006年霍英东去世后,据遗嘱所示,霍氏商业王国由次子霍震寰接掌,三子霍震宇接手了南沙开发计划,长子霍震霆,也就是霍启刚、郭晶晶的父亲,目前担任霍英东集团公司总经理,霍英东基金会会长,并主掌家族的体育事业。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条目,最终还是难抵300亿港元遗产的“诱惑”。2011年12月,长房三子霍震宇直指二哥霍震寰私吞64亿港元遗产,紧接着又控告胞兄霍震霆、霍震寰、姑姐霍慕勤及其他家族成员共16人,掀起争产风波。不过,这场风波在在历时7个多月后达成了“大和解”。但好景不长,据南方网报道,霍震宇2年后(2013年)再次上告,控诉霍震寰违反信托及作失实陈述,隐瞒亡父在南沙发展项目的1/4权益,要求撤销原有的和解协议。据说南沙项目的四分一权益截至2011年底估值就超过30亿港元。据中新网消息,霍震宇2016年入禀香港高院,要求以长房子女共同持股公司的名义,回购南沙项目25%股权,或搁置和解方案,或向他赔偿。霍家三兄弟为钱反目成仇,甚至还牵扯到了其他16名家族成员。由此,争产案再次爆发。根据霍震宇此前对于哥哥的诉讼,香港高院作出回应,称各方将就和解再作商讨。但是聆案官终将案件暂缓至明年年1月3日,如最仍旧不能达成和解,诉讼如常展开,并预估最快到2019年才能作下一次的案件管理。这场长达十余年的“富豪遗产争夺战”还会持续发酵。霍启刚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霍家很团结,有各自的分工,但并没有分得很清,很多中的事情需要家族共同承担和决定。至今,霍家的企业主要包括:有荣公司及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董氏信托、信德船务、东方海外实业、信德集团等80多家参股全资子公司。而霍英东也在不断的壮大家族,迎娶了三期妻子:吕燕妮、冯坚妮、林淑端。膝下更是有十子三女。霍家可以说是事业成功、人丁兴旺。而霍氏家族的长房三子中,只有霍震霆之子霍启刚最为出色。中学时期,霍启刚就以全A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进入每年全球只招100人的彭布罗克学院,还在高盛和所罗门担任过分析师。回到香港后,霍启刚和朋友合创了一家企业顾问公司MINT,目前身价千亿的他已经开始逐渐接手霍氏家族的生意。当然,将霍启刚推至大众瞩目之下的还是他与跳水女王郭晶晶的结合。有媒体为“晶刚”大婚的费用做了一个统计,霍家大宅注册花费约220万港元,总计婚礼四天约花费1750万港元,虽然总花费在富豪圈内不算最多,但婚礼奢华的排场,香港名流云集,李嘉诚、李兆基、刘德华、曾志伟等不少名人都到了场,一举成为了国内各大媒体的焦点。据媒体报道,霍启刚和郭晶晶大婚时,正是霍家争夺遗产风波最厉害的时候,据说婚后两人搬离霍家大院也是为了远离这场风波。霍启刚现在担任霍英东集团副总裁及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信托委员,外界一度传言,这是在为继承霍氏家族企业铺路。郭晶晶为霍家增添一儿一女这并不是什么“寻常事”。按照霍家的嫡性传统,霍启刚的大儿子霍中曦在日后或将稳坐太子。而早在霍中曦出生前,就有传言说郭晶晶已获霍家赏赐,在“家族基金”拨出一亿元,用作教育基金之用,每月还有6万元的零用钱。爷爷霍震霆也曾在活动中公开表示对孙女霍中妍:“现在一有时间就心痒痒,想去看看她,她很可爱,非常健康,很活泼,像妈妈。”作者:王小明本文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想看更多,请关注家族企业杂志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综合资料:中国新闻网、财经新闻、钛媒体、金融界
《家族企业》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将围绕家族企业特有的“家族、管理和所有权”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家族企业们在公司绩效、继承、治理、创新、投资、产品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家族企业》杂志倡导健康、有序的企业管理状态和家族发展,注重“家和万事兴”和“修身”,需要家族成员历练自身,秉持家族价值观,明确个人之于家和社会的角色责任,做到“修己安人,人为为人”。本刊认为,只有那些始终秉承“家和”精神的家族企业,义利兼能,才能做到家族延续和商业发展,助天下人间。《家族企业》杂志由太阳传媒荣誉出品,每季度第三个月的25日出版,发行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商聚集区域。《家族企业》杂志立足东方传统智慧和商业实践,旨在为家族企业群体提供一个交流修身、齐家、立业经验的平台,促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读者,是那些采用家族经营方式从事商业的群体,他们有着坚定的家业长青信念以及强烈延续的动机,他们关注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态势,他们也在默默的观摩不同行业家族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求异业合作的同时,也在调整企业如何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方向。他们遍布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 于保平:家族企业接班不是“搭积木” 李晓栋_文 于保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现为全球家族企业网络FBN(Family Business Network)亚太分会中国区总监,《哈佛商业评论》特邀点评员。 对于“富三代断指”事件,于博士从国际家族企业研究的角度向中国的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接班是一个长时间的流程和计划 《接班人》:您对“富三代断指”事件作何评论? 于保平: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报道。像这样的事情,是我见过的关于家族企业后代不愿接班的事情中最极端的一个。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有很多,只是程度不同。我有一个家族企业的朋友,就因为与父亲发生了冲突,当场就砸了办公室的玻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当家族企业两代人的冲突发生的时候,当小孩子要用斩断手指来反抗父辈的时候,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我想,还是出现在第一代企业家的身上。因为,他们从小对孩子没有采取一种长期的、有意识的“交接班”的培养与带领。“富三代断指”或许就是因为家长从小没有对子女进行这种循序渐进的“接班培训”或者是对家族理念的灌输与教育,所以父辈一旦要孩子强行“接班”,孩子就会对“接班”产生如此大的抵触。 《接班人》:那么您认为事件中的这种接班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于保平:中国目前的家族企业,很多人都把接班当做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而接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长的流程和计划,无论是对第一代还是对第二代。我见过一些第一代企业家总是说,我儿子从国外回来后就是“接班”了;或者回到企业上班就是“接班”了;做了企业的副总经理就是“接班”了。这不对。不能说把下一代交入一个时间点后就是接班了。这种所谓点对点的“接班”方式能算接班吗?第一代对第二代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的接班人培养计划。第二代自己也没有一个接班的计划。 在国外的一些家族企业,比如瑞典的一家家族银行,他们的老一代银行家在他们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他们去讲述家族企业财富的历史,家族企业发展的事情,一些有关家族企业正面的和有意义的东西。等到孩子上中学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孩子要到外面去寻找自由,那么家长就给他充足的空间去展示他的个性和爱好。到了下一代进入家族企业的时候,家长又会给他很多机会让其去磨练、去尝试、去失败,如此花上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企业接班人。 老一代忽视了下一代的“心理所有权” 《接班人》:那您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过程,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于保平:根据我们做的大量走访调研,在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我觉的有三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第一点,也就是我之前讲的,中国家族企业没有“交接班”的计划和规划。计划和规划就是能够从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内去考虑对企业和家族接班的安排。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没有这样一个计划。老一代往往要到了不得不接班的时候让下一代去接班,这种“接班计划”十分欠缺。 第二点,在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中国的家族企业缺乏一种情感的连接。老一代怎样去帮助下一代建立一种对企业和家族的“心理所有权”。下一代虽然拥有对财富的所有权,但他没有“心理的所有权”。比如,这企业是我的,这家族是我的,这家族的事业和理想也是我的,这在管理学、家族企业研究里称为“心理所有权”。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似乎只强调对财富的所有权而忽视了孩子对家族的情感归属与“心理所有权”。他们有了对家族事业的“心理所有权”才能让他们去认可家族、认同家族,对家族成员、对家族事业、对家族理想做出自己的承诺和奉献。 在“富三代断指”这个案例中,其实小孩对家族企业从来没有承诺,他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做一个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当然要反对。就像一桩婚姻一样,哪怕父母安排的再好,哪怕对方的姑娘也是真不错,但她就不是你喜欢的那个。那就没办法了。 第三点,接班人在家族企业中出现“角色”混乱。当他进入企业后,他以一个具体岗位的负责人或者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处理企业的具体事情时,他又要以“小老板”和“继承人”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公司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刚好是原来的团队或当时的组织架构、内部外部环境达不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距离,这样一方面他与老团队会产生较大冲突,另一方面自己也很有挫折感。 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管理措施得不到实施。其实呢,还是他自己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那就按照上级经理的要求做事,因为你不是老板,只有进入董事会才是老板。如果你不是,那你就必须在具体职位上去履行你该履行的责任。 《接班人》:那对此您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吗? 于保平: 不要把“接班”仅仅当成一个时间节点的事件,而要把“接班”当成一个过程。父辈要把家族企业和下一代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接班”不是搭积木,你想把孩子搭成什么样子就搭成什么样子。父辈要学会怎样去尊重孩子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去满足孩子内心的快乐,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抹杀下一代所从事的正当职业或者事业的意义。比如“吴江事件”中的那个孩子就感觉做动漫事业是快乐的,是有成就的。但父辈却把这些直接抹杀了。如果他不喜欢接班,那也要尽早去寻找解决下一代不愿接班的办法。 否则,当很多堆集已久的矛盾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的时候,矛盾不冲突才怪呢。对下一代的培养计划越早越好,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培养他对家族企业的兴趣,这样他才会有责任感,才有能力,才有积累财富的智慧。因为成为合格的接班人的条件是很多的。而现在的中国家族企业,只要求下一代管好公司,其他就没有要求了。你要考虑一个更长远的接班过程,因为这是要管好几代的事情。家族企业的意义在于,一代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在家族成员中间接力下去。否则,当一个不成熟的接班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要来接班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即使在冲突产生后,也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和平台。 中国的家族企业,不能把接班当成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 《接班人》:根据您对国际家族企业的研究,国外有哪些接班的成功经验值得介绍给中国的家族企业呢? 于保平:其实,全球的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只是解决的方法不一样。欧美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比例其实也是很低的。那些成功传承了四代以上的企业,无非就是前一代人及早地把自己的身后事考虑的很早。 他们特别重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有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家族成员就可以达成一个一致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协议或者达成了一致,家族成员在处理个人与家族、个人与企业、成员与成员的关系时就能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的话,家族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企业、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就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价值立场,就有了一个对未来的预期判断,就能在家族组织中产生安全感,就能找到解决冲突与问题的方法。 而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与企业、与个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由于缺乏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彼此之间就没有安全感,在发现家族与企业的突变事件后就会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而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接班人》:国外家族企业对下一代从小是如何培养的呢? 于保平:国外成功的家族企业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他会先让家族后代了解家族企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样,下一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族的事业中。这样,即使未来接班也罢不接班也罢,大家都有了回旋的空间。 国外家族企业对自己的家族和企业的成就感是很强的,他们从小就告诉孩子做家族企业的意义。有了意义才会有兴趣和责任。不要总是对他说做家族企业很辛苦、很无聊、很艰辛、很无趣,没意义。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老一代就喜欢对下一代说自己做企业是如何如何苦。你想,如果下一代听多了这些叨唠与抱怨,他会认为父母做的事业还有意义吗?他还会对此感兴趣吗?如果他认为父母的事业只有一推钱,而没有其他价值,他会感兴趣吗?因为父母辈与后一代对价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是事业的成就感,而这些恰恰是父母给不了他的。或许父母做企业是为了一种生存的需求,而年轻人是在追求一种生命的意义。 《接班人》:如果国外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班,他们会怎么办? 于保平:他们会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这是国外家族企业接班无人的情况下采用的办法。接班不但指家族成员对企业管理控制权的继承,对企业系统所有权的继承,也是一个对财富的管理和继承。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也是一种财富的继承,可以多些选择。 比如德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很艰难,或者继承人不接班,最后企业主就把企业卖掉或者信托。而在中国,大家似乎把接班当做是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迫的地位。一个是强迫他接班、一个是被强迫接班。你要知道,不是每个家族企业都能被接班被继承的。这在商业发展和家族过程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家族企业接班这种事情,涉及到利益分配、权力配置、情感关系、家族和企业的里里外外。就像一个数学方程,有的能解出答案,有的则不能解出答案。无解的情况下也要解决无解的打算。你这个人确实没有能力接班,也是没办法的。如果有的企业有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就要寻求最大化与最优化的结果。要给下一代更多的适应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家族企业的成员一定要认识到,家族企业其实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是两代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在种种的可能之下去做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有成就感的,有价值的选择。 《接班人》:那么对于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接班大潮”,您是抱以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 于保平:我感觉还是乐观的。毕竟是一代比一代强,肯定有很多家族企业能成功传承下去,毕竟这一代的整个商业环境和个人能力和上一代是不一样的。 家族企业的传承首先在于家族精神所有权的继承、其次是家族财富所有权的继承、最后才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继承。企业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企业的上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老一代应该要提炼创业精神和企业存在的意义让后代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反思与提炼。一代与二代一定要有一个相互配合的接班计划和流程,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这样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再退一步讲,下一代也未必一定要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有社会地位的、有财富地位的人其实也不错。
不能完全用好与不好的观念去评判,在中国的国情下,要想找几个不是家族的人志同道合谋一翻大事业很难。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排外心理,小算盘心理,担心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等。而不能呈现太多的合资,股份制企业。现在很多家族企业对外挂名股份,实内在也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好关键是发展或管理的眼光,跟上外面现代企业的发展,要用一套灵活管用的制度去发展,去用人。家族企业这样才有可能越做越好。家族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老板会不顾一切地以自已的利益为中心而去安置很多的亲信工作,这种出发点是对的,但有一点必须做好,但就是这个家族的管理代言人要有才有德,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旧社会所谓的亲信卧底,而是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人。这一点不能平衡把握家族企业的发展会很受制约。1、因为老板相信家族亲信,这样可以放心亲信去做事,有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这里老板会运用很好的话,用对了一个亲属是一件很好的事。老板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重要的事、决策上的事。2、如果亲属以自已家族拥有这个的企业而自豪的话,他们更会不斤斤计较,更加敬业,更加忠诚于企业。这也是一个企业巨大的财富。3、家族企业在大的企业发展方向上更容易做到,想到做到,有机会就夺取,不用像合资或股份制企业要商量,要开会争求众人的意见,这样有时意见的分歧将是对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家族企业则不一定,如果老板看准的一个发展方向,他可以就像战场上的将军总指挥,马上付诸行动,抓住机会,有时就是抓住的财富,赢得了胜利。1、亲信中的人才能力与素质是很受限制的。择人的范围缩小,创造的价值也会缩小,人才资源的不足将有碍家族企业的发展。2、亲信太多的家族企业,会让亲信管理人滋生自负心理,认为自己是小团体的主人,更多沉浸在别人的赞美和赞同中,不会去用发展的眼光去改变不足或创新一切,有碍企业发展。3、在发展的策略方针上容易出现左倾思想,因为家族企业中老板的思想就是圣旨,不会广纳贤言,即时避免决策上的失误。那朋友还真不赖,把我的分析呀,总结成了六句短话,优点三句,缺点三句。虽然我们二者的说法有些很不全面或肤浅,但还是不无道理,不能谈其精辟,也可为精练。朋友总结的最简短的分析是:优点:1、亲信做事成本最低。2、亲信做事凝聚力强。3、亲信做事信心最足。缺点:1、企业盈利难以分配。2、各自为政决策难合。3、圣旨意识垄断用人。
家族企业的利与弊 :1、在企业发展早期,家族式的企业有利于管理和发展2、在企业发展中后期,家族式的企业弊端就表现出来了:一是人才短缺问题,二是决策方面易形成家长制,三是对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制度在家族成员面前遇见亲情阻力;外来员工没有发展空间)。 3、家族企业的走向应该是:一是委托代理制(聘用职业经理人);二是产权开放走股份制道路
《家族企业》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将围绕家族企业特有的“家族、管理和所有权”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家族企业们在公司绩效、继承、治理、创新、投资、产品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家族企业》杂志倡导健康、有序的企业管理状态和家族发展,注重“家和万事兴”和“修身”,需要家族成员历练自身,秉持家族价值观,明确个人之于家和社会的角色责任,做到“修己安人,人为为人”。本刊认为,只有那些始终秉承“家和”精神的家族企业,义利兼能,才能做到家族延续和商业发展,助天下人间。《家族企业》杂志由太阳传媒荣誉出品,每季度第三个月的25日出版,发行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商聚集区域。《家族企业》杂志立足东方传统智慧和商业实践,旨在为家族企业群体提供一个交流修身、齐家、立业经验的平台,促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读者,是那些采用家族经营方式从事商业的群体,他们有着坚定的家业长青信念以及强烈延续的动机,他们关注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态势,他们也在默默的观摩不同行业家族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求异业合作的同时,也在调整企业如何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方向。他们遍布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 于保平:家族企业接班不是“搭积木” 李晓栋_文 于保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现为全球家族企业网络FBN(Family Business Network)亚太分会中国区总监,《哈佛商业评论》特邀点评员。 对于“富三代断指”事件,于博士从国际家族企业研究的角度向中国的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接班是一个长时间的流程和计划 《接班人》:您对“富三代断指”事件作何评论? 于保平: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报道。像这样的事情,是我见过的关于家族企业后代不愿接班的事情中最极端的一个。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有很多,只是程度不同。我有一个家族企业的朋友,就因为与父亲发生了冲突,当场就砸了办公室的玻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当家族企业两代人的冲突发生的时候,当小孩子要用斩断手指来反抗父辈的时候,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我想,还是出现在第一代企业家的身上。因为,他们从小对孩子没有采取一种长期的、有意识的“交接班”的培养与带领。“富三代断指”或许就是因为家长从小没有对子女进行这种循序渐进的“接班培训”或者是对家族理念的灌输与教育,所以父辈一旦要孩子强行“接班”,孩子就会对“接班”产生如此大的抵触。 《接班人》:那么您认为事件中的这种接班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于保平:中国目前的家族企业,很多人都把接班当做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而接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长的流程和计划,无论是对第一代还是对第二代。我见过一些第一代企业家总是说,我儿子从国外回来后就是“接班”了;或者回到企业上班就是“接班”了;做了企业的副总经理就是“接班”了。这不对。不能说把下一代交入一个时间点后就是接班了。这种所谓点对点的“接班”方式能算接班吗?第一代对第二代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的接班人培养计划。第二代自己也没有一个接班的计划。 在国外的一些家族企业,比如瑞典的一家家族银行,他们的老一代银行家在他们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他们去讲述家族企业财富的历史,家族企业发展的事情,一些有关家族企业正面的和有意义的东西。等到孩子上中学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孩子要到外面去寻找自由,那么家长就给他充足的空间去展示他的个性和爱好。到了下一代进入家族企业的时候,家长又会给他很多机会让其去磨练、去尝试、去失败,如此花上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企业接班人。 老一代忽视了下一代的“心理所有权” 《接班人》:那您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过程,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于保平:根据我们做的大量走访调研,在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我觉的有三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第一点,也就是我之前讲的,中国家族企业没有“交接班”的计划和规划。计划和规划就是能够从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内去考虑对企业和家族接班的安排。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没有这样一个计划。老一代往往要到了不得不接班的时候让下一代去接班,这种“接班计划”十分欠缺。 第二点,在企业的“交接班”过程中,中国的家族企业缺乏一种情感的连接。老一代怎样去帮助下一代建立一种对企业和家族的“心理所有权”。下一代虽然拥有对财富的所有权,但他没有“心理的所有权”。比如,这企业是我的,这家族是我的,这家族的事业和理想也是我的,这在管理学、家族企业研究里称为“心理所有权”。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似乎只强调对财富的所有权而忽视了孩子对家族的情感归属与“心理所有权”。他们有了对家族事业的“心理所有权”才能让他们去认可家族、认同家族,对家族成员、对家族事业、对家族理想做出自己的承诺和奉献。 在“富三代断指”这个案例中,其实小孩对家族企业从来没有承诺,他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做一个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当然要反对。就像一桩婚姻一样,哪怕父母安排的再好,哪怕对方的姑娘也是真不错,但她就不是你喜欢的那个。那就没办法了。 第三点,接班人在家族企业中出现“角色”混乱。当他进入企业后,他以一个具体岗位的负责人或者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处理企业的具体事情时,他又要以“小老板”和“继承人”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公司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刚好是原来的团队或当时的组织架构、内部外部环境达不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距离,这样一方面他与老团队会产生较大冲突,另一方面自己也很有挫折感。 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管理措施得不到实施。其实呢,还是他自己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那就按照上级经理的要求做事,因为你不是老板,只有进入董事会才是老板。如果你不是,那你就必须在具体职位上去履行你该履行的责任。 《接班人》:那对此您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吗? 于保平: 不要把“接班”仅仅当成一个时间节点的事件,而要把“接班”当成一个过程。父辈要把家族企业和下一代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接班”不是搭积木,你想把孩子搭成什么样子就搭成什么样子。父辈要学会怎样去尊重孩子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去满足孩子内心的快乐,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抹杀下一代所从事的正当职业或者事业的意义。比如“吴江事件”中的那个孩子就感觉做动漫事业是快乐的,是有成就的。但父辈却把这些直接抹杀了。如果他不喜欢接班,那也要尽早去寻找解决下一代不愿接班的办法。 否则,当很多堆集已久的矛盾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的时候,矛盾不冲突才怪呢。对下一代的培养计划越早越好,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培养他对家族企业的兴趣,这样他才会有责任感,才有能力,才有积累财富的智慧。因为成为合格的接班人的条件是很多的。而现在的中国家族企业,只要求下一代管好公司,其他就没有要求了。你要考虑一个更长远的接班过程,因为这是要管好几代的事情。家族企业的意义在于,一代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在家族成员中间接力下去。否则,当一个不成熟的接班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要来接班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即使在冲突产生后,也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和平台。 中国的家族企业,不能把接班当成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 《接班人》:根据您对国际家族企业的研究,国外有哪些接班的成功经验值得介绍给中国的家族企业呢? 于保平:其实,全球的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只是解决的方法不一样。欧美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比例其实也是很低的。那些成功传承了四代以上的企业,无非就是前一代人及早地把自己的身后事考虑的很早。 他们特别重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有了家族价值观的确立,家族成员就可以达成一个一致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协议或者达成了一致,家族成员在处理个人与家族、个人与企业、成员与成员的关系时就能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的话,家族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企业、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就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价值立场,就有了一个对未来的预期判断,就能在家族组织中产生安全感,就能找到解决冲突与问题的方法。 而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与企业、与个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由于缺乏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彼此之间就没有安全感,在发现家族与企业的突变事件后就会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而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接班人》:国外家族企业对下一代从小是如何培养的呢? 于保平:国外成功的家族企业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他会先让家族后代了解家族企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样,下一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族的事业中。这样,即使未来接班也罢不接班也罢,大家都有了回旋的空间。 国外家族企业对自己的家族和企业的成就感是很强的,他们从小就告诉孩子做家族企业的意义。有了意义才会有兴趣和责任。不要总是对他说做家族企业很辛苦、很无聊、很艰辛、很无趣,没意义。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老一代就喜欢对下一代说自己做企业是如何如何苦。你想,如果下一代听多了这些叨唠与抱怨,他会认为父母做的事业还有意义吗?他还会对此感兴趣吗?如果他认为父母的事业只有一推钱,而没有其他价值,他会感兴趣吗?因为父母辈与后一代对价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是事业的成就感,而这些恰恰是父母给不了他的。或许父母做企业是为了一种生存的需求,而年轻人是在追求一种生命的意义。 《接班人》:如果国外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班,他们会怎么办? 于保平:他们会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这是国外家族企业接班无人的情况下采用的办法。接班不但指家族成员对企业管理控制权的继承,对企业系统所有权的继承,也是一个对财富的管理和继承。把企业交给信托基金或者收购出售,也是一种财富的继承,可以多些选择。 比如德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很艰难,或者继承人不接班,最后企业主就把企业卖掉或者信托。而在中国,大家似乎把接班当做是一件无从选择的事情。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迫的地位。一个是强迫他接班、一个是被强迫接班。你要知道,不是每个家族企业都能被接班被继承的。这在商业发展和家族过程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家族企业接班这种事情,涉及到利益分配、权力配置、情感关系、家族和企业的里里外外。就像一个数学方程,有的能解出答案,有的则不能解出答案。无解的情况下也要解决无解的打算。你这个人确实没有能力接班,也是没办法的。如果有的企业有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就要寻求最大化与最优化的结果。要给下一代更多的适应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家族企业的成员一定要认识到,家族企业其实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是两代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在种种的可能之下去做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有成就感的,有价值的选择。 《接班人》:那么对于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接班大潮”,您是抱以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 于保平:我感觉还是乐观的。毕竟是一代比一代强,肯定有很多家族企业能成功传承下去,毕竟这一代的整个商业环境和个人能力和上一代是不一样的。 家族企业的传承首先在于家族精神所有权的继承、其次是家族财富所有权的继承、最后才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继承。企业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企业的上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老一代应该要提炼创业精神和企业存在的意义让后代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反思与提炼。一代与二代一定要有一个相互配合的接班计划和流程,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这样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再退一步讲,下一代也未必一定要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有社会地位的、有财富地位的人其实也不错。
1988年,研究家族企业的专业性期刊《家族企业评论》(Family Business Review)的出版发行,家族企业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