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的描述:一般来说新期刊出的第一个影响因子都是半影响因子。之后在第三年出第一个全影响因子。第一个全影响因子会进一步提高。
。。。
期刊影响因子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不取决于创刊时间,而且看其是否被可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库收录,比如,国外的期刊只有被SCI或CSSCI收录后,才有可能有影响因子。国内被CSTPCD、CSCD等收录,才能有影响因子。当然,现在万方、cnki等也计算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一般不被承认。此外,计算影响因子,需要统计过去(至少)两年的被引证次数,所以,新创办期刊,即便是立即被数据库收录了,也得三年后才能有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本来就有的,可以在网上查到
。。。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本来就有的,可以在网上查到
6月18日,备受关注的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报告》新鲜出炉。该报告涵盖了来自82个国家的237个大类的11149本期刊。本年度有272本杂志第一次被收录;与去年相比,53%的杂志影响因子增加。Ca-Cancer J Clin、NEJM以及CHEM REV再次包揽了榜单的前三甲,影响因子分别为84、873、 568。 与去年相比,排在前十名的杂志中出现两位新成员,一个是排在第5位的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影响因子908,去年该杂志排在第11位,影响因子为231;另一个是排在第9位的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影响因子为806,去年排在第12位,影响因子为458。备受瞩目的《柳叶刀》杂志今年排到了第4位,影响因子217,较去年上升了4个名次(去年影响因子207)。Nature、Science、Cell分别排在第7、16和20位,对应的影响因子为456、611、242。与去年相比,Nature下降了2个名次、Science上升了1个名次、Cell下降了4个名次。此外,今年Nature杂志有两个子刊排在了主刊的前面,除了上述前十的新成员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还有排在第6的NATURE BIOTECHNOLOGY,影响因子为514,该杂志去年排在榜单的第9位,影响因子为08。
影响因子不是取决于被什么目录收录。是期刊内文献被下载以及参考引用影响的。不管这本期刊在哪里影响因子就在这里,不离不弃。 你理解的是网站更新影响因子吧!这个视网站自己更新为准。
2年评一次的。
可以计算。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说的是期刊两年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为:2019年影响因子=(2017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在2019年的被引频次+2018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在2019年的被引频次)/(2017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2018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期刊影响因子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不取决于创刊时间,而且看其是否被可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库收录,比如,国外的期刊只有被SCI或CSSCI收录后,才有可能有影响因子。国内被CSTPCD、CSCD等收录,才能有影响因子。当然,现在万方、cnki等也计算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一般不被承认。此外,计算影响因子,需要统计过去(至少)两年的被引证次数,所以,新创办期刊,即便是立即被数据库收录了,也得三年后才能有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不取决于创刊时间,而且看其是否被可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库收录,比如,国外的期刊只有被SCI或CSSCI收录后,才有可能有影响因子。国内被CSTPCD、CSCD等收录,才能有影响因子。当然,现在万方、cnki等也计算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一般不被承认。此外,计算影响因子,需要统计过去(至少)两年的被引证次数,所以,新创办期刊,即便是立即被数据库收录了,也得三年后才能有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不取决于创刊时间,而且看其是否被可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库收录,比如,国外的期刊只有被SCI或CSSCI收录后,才有可能有影响因子。国内被CSTPCD、CSCD等收录,才能有影响因子。当然,现在万方、cnki等也计算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一般不被承认。此外,计算影响因子,需要统计过去(至少)两年的被引证次数,所以,新创办期刊,即便是立即被数据库收录了,也得三年后才能有影响因子
不一样影响因子是前2年发布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的发表论文总数,所以不一样,会变动
。。。
影响因子的计算 在科学界,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一般被分成二类,其一是在发表前需经同行评议的所谓“可引用”(citable)文章,它包括原始研究报告和专题评述等;其二是“不可引用”(non-citable)文章,它包括新闻、读者反应和科幻小品等,如我国物理杂志“前沿和动态”(News from the front line)栏目中的短文。遗憾的是,ISI统计程序不能区分“可引用”和“不可引用”,结果在计算期刊IF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让我们举例说明:计算物理杂志1998年度的IF,它等于被引用总频次与刊载论文总篇数的比。不妨假定,比例的分子(1996和1997两年刊载于物理杂志的“可引用”文章在1998年被全国1286种统计源刊引用的总频次)等于78,分母(1996和1997两年刊载于物理杂志的“可引用”文章总篇数)等于312。于是我们得到IF=25。问题在于,如果在上述分子中,不正确地计入了对“不可引用”文章(如“前沿和动态”栏目中的短文)的引用,则会导致IF值的膨胀。一项莱顿大学针对ISI统计数据(注:它的统计源刊来自世界各国,总计约5700种)的研究表明,对于NATURE和SCIENCE这类包含有许多“不可引用”文章的期刊来说,上述问题可能导致其IF值虚增,最高达40%。
没有涨,短期内不意味着含金量降低。高校不太可能马上依据新的影响因子调整教职硬门槛,对学术圈而言一两年内期刊影响因子不论涨落,期刊还是期刊。JMCA涨到20分也还是JMCA,PRL跌到5分以下还是PRL。也就国内学术圈盯着影响因子不放这问题背后的价值导向真的糟糕。发能源和生物材料文章多的期刊普遍大涨。这两年文章,这样就会导致热门方向会越来越卷比如一些化学综合期刊为了维持高影响因子会摒弃纯化学文章而去发大量材料文章如果中科院还是以if给期刊划分等级以后传统方向就不会有人去做了毕竟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中科院的标准制定考核。影响因子简介:北京时间2021年6月30日,Clarivate Analytics官方发布最新年度2020年期刊引用报告JCR,全球top400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出炉。整体而言最新的SCI影响因子均有较大上升,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临床肿瘤杂志甚至首次突破500大关,高达7,连续十三年强势霸占榜首。同样,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实力不容小觑。国内排名第一的期刊仍旧属于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今年表现尤其抢眼,影响因子相较于去年的507增加了5分之多,达到IF 617,全球排名78位。位列第二位的是Fungal Diversity生物真菌学,影响因子亦比去年的386增加了近5分,达到372。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自2016年创立以来,每年均保持持续迅猛增长,最新年度IF达到187,位列国内期刊TOP3。
重磅!2021最新影响因子正式公布!6月30日,2021年最新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炉。 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响因子达到7,首次突破五百分。
内容如下:2021年6月30日,2021年期刊影响因子(2020年度)发布了!自1975年来,Clarivate(科睿唯安)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报告包括来自五大洲113个国家的20000多种期刊,涉及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254个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方面,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期刊影响因子高达7,CNS三大顶刊Cell 为582,Nature 为962,Science 为728。今年的“期刊引用报告”计算方法发生变化,将把2020年在线发表内容(Early Access的文章)也引入2021年 JCR计算中。根据Clarivate官方说明,2020年JCR的分母将不受影响,但2020年JCR的分子将会包括3个部分:1,正式出版日期为2020的非Early Access论文和Early Access论文。2,Early Access出版日期为2020的论文。3,Early Access出版日期为2019或更早的论文,这就导致2020年的影响因子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整体水涨船高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