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论文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短暂的研究热潮,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的基础。然而,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却失去了热情。本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自创刊以来刊发的88篇教育传播学研究主题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研究数量分布、研究主题、作者进行考察,找出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引入及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的关注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无暇去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传播学出现了研究的缺失。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寻踪国外的教育传播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世纪末以来,开始新技术革命,电子传播媒体陆续进入教育领域,到20世纪40年代,越来越先进的电子媒体大量涌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媒体的功能、效果、媒体与教育者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试图用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开始了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1982一、教育传播学的地位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本文作者: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161/4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理论讲习班,邀请施拉姆博士和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参加的有来自全国的电教工作者300余人。讲习班进行了6天,内容共7讲:1.怎样克服对新教育科技的阻力;2.怎样选择教学媒体;3.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4.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5.介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6.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7.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传播学研究主题作内容分析,这些研究论文题目的中心词表达的含义基本能反映该文章的研究主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分类,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关随笔和札记也包括在内(此类文章共5篇),如1984年第6期《中国电化教育》刊载的邱质朴、刘万年的报道《希望她能再来中国———记美国教育传播学专家乔安・顿博士》。分析维度为《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代初,我国自国外引进了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不两本核心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所有教育传播学论少同志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为建立我国的教育传文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所属机构等几个方面。播学而努力。数据统计和分析及图表产生采用Excel。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二)研究结论与分析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1.《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本核心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主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共检索到与教育传播学相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版和关的研究论文88篇。其中,1995年前共计45篇,此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后,共计43篇,而在1994年前,这两本期刊均为双月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教材,奠定了我国教育传刊,(《中国电化教育》199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电播学研究的基础。还有邵培仁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化教育研究》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所以,相对(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来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是占有比此后更重要的位置。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刊物特别是电教刊物,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即《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改名)、《外语电化教学》等,也陆续发
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 进入211l1_纪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ICI进行的制度性改革,不但促成了文化领域的)‘一泛性的结构变革,同时,也使中国人精神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变动。)‘一大民众在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等方ICI的迅速变更,形成了整个社会在文化层ICI上的精神分化与币组。其中也包括了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币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分化的趋势。由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生存状态、文化理念等方ICI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各阶层对媒介的消费欲望、消费品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当代大众传播的多儿化、多样化以及多层次性的特征。同时,大众传播又以充分张扬大众息志的生活享受权利、满足受众日常生活需求、表现人在现实幸}m中的最吾遍的物质欲望而突显出其}日_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媒介对受众需要的币新认知和满足,又体现了“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或者一可以说“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我国当代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特点是由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儿化决定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儿文化格局。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社会卞导观念发生了币大变化,各种文化形态纷纷出现,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过去一儿的文化格局,真正突破传统上对媒介喉舌功能和属性的片}自}强调,赋子媒介以诸多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最大程度地传播着中国当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并不断与}日_界各种文化接触和融合。 在我国当代文化中,存在卞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你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反映在传播领域,便有了卞流媒体与非卞流媒体(大众化媒体)之分。在我国,卞流媒体代表社会的卞流息识,影响着社会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群。传播着政治色彩浓币的卞流文化,以突出党的领导,弘扬卞旋律,倡导社会精神文明为卞要特征,侧币十社会的教育功能。因此,党报、央视、中央电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卞流媒体。然而,对十吾通大众来说,卞流媒体的正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而作为人类文化精髓的精英文化,从理论上讲,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刁一能够体会到其独有的魅力。这扇大门,对十吾通大众来说是关闭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 与卞流文化侧币教育和精英文化偏币审美不}司,大众文化偏币的是娱乐性、大众性。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是一种感性文化。从形式上石,大众文化更多地借助十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如果说卞流媒体以其具有引导受众思想、指导受众思考方式甚至行为方式等特点而被称为理性媒体的话,那么以传播大众文化为目标的大众化媒体便是更感性的媒体。这一传媒更多地着眼十公众共同欲望的创造和满足,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媒体与受众的亲和力,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和}日_俗化的特点。 “以人为木”的人文关怀与 “受众木位”意识的回归 当今社会以无以伦比的包容性使大众传播n对和满足不同个性、素养和文化的受众群体。如何找到和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审美平台,是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币要保证。而这个平台就是从人性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什么?“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Ul(9>而“以人为本,’,币视人的潜能,尊币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己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共识。 受众的需求是一种综合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信息的,具有层次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指出的:“人的生理需求处十其全部需求的最底层,而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当卜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驱使行动的动力。”f21(P i)显然,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刁一会考虑到其他如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理论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揭不了受众选择传媒}日_俗化倾向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媒体的传播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iai,受众自身的结构层次也决定其需求层次。由十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各方iai的差异,不同的受众群体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因而,对媒体,所要传播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对十当代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受众审美的}日_俗化倾向,受众本能的}幽l需求,更加要求“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本位”意识的理论依据来源十“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卞张传播者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决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由此可见,萌发了自卞息识的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而是卞动的有选择倾向的信息使用者一。因而,“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也就成为必然。大众传播的“世俗化”倾向及其表现 物质领域飞速发展,刺激了人们长期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人们有一定的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生活、il}井杂谈离奇事件和琐碎新I}l,十是一切催生了大众媒体的“}日_俗化”倾向的形成。因而+ Iu_俗化”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一个币要的价值取向。所谓“}日_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不同,它表现的是一种同物质消费相-致的大众息志和大众实践。在这里,人们不必过多考虑伟大的理想,宏伟的生活目标,也可以暂时放弃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从人的本性出发,展现出平常人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状态和对生活基本享受的渴望。 可以说,大众传播的}u_俗化特征,一方iai 体现了我国社会文化进程的基本走向,另一方 iai也反映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形式。大众的 }日_俗化倾向,具有一种对理想精神价值的消解。 它息味着人们不再把确立生活的伟大理想当作 现实的追求,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注 币当前精神的满足。 从审美层iai上来讲,1u_俗化体现了大众对 物质满足的追求,因而美从高高在上,遥不可 及的高峰回落到人}日_生活的享受之中,人们所 向往的}日_俗娱乐也理所当然地被划为“美”的 领域。现实生活本身并不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充 分的理性规律,也不总是要求人以一种纯理性 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你一个细{丁,更何况感性 享受可以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这一点对 十长期处在政治权利和道德伦理压抑之卜的中 国人来说,显然更有实际息义。}日_俗化要求大 众传媒不仅在形式上,而日_要在内容上迎合大 众曰味,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使内在的人文关 J怀,外化成作者一和作品的人性气质,让}日_俗文 化特有的感召力,直达人的内心,文化走向宽 大、包容和人文关怀,真正以贴近性赢得受众。 }日_俗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传播的平民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il}民阶层的出现。这个群体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生活方式流俗,因而媒体在}自}向这部分受众时,就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平民视点也应运而生。从语言表达方式上石,平民化要求的是大量曰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平实的话语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渗透力,是对平民化视角的语言追求,也是传播价值规律中对“人情味”的挖掘。其次,关注人群的平民化,是对社会关注点的转移,从所谓的精英人物、精英人群阶层转向对社会吾通人的关注,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开辟冬-栏、冬一版,将目光和镜头对准社会低层。如《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冰点》冬一栏,就将报道目标锁定在h层的社会生活人群。ICI对千万吾通百姓,电视镜头也从仰视逐步摇卜来,变为平视,以-种平视的姿态展现媒体对平民化的理解和定位。 }日_俗化的另一表现就是传播的娱乐化。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占据卞流,人们己经毫无顾及地宣称:土作之后需要轻松的调剂的消遣的娱乐产品,拒绝过分严肃的宣教。这一卞张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卞导趋向。施拉姆认为,娱乐体闲、消遣活动是一般社会功能的币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更可以理解一些娱乐性{丁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垂青的深层原因。摒弃了严肃教化,顺从体闲愉悦的时尚,这一切都在展不着文化传播的娱乐走向。而所谓“娱乐化”实际是人在特定时间、地点对十责任、义务等精神内核的拒斥,是一种直观感受的轻松愉悦和酣畅欢快。“快乐至上”的思想l右着大众传播媒介。快感、轻松、刺激,是赢得受众的“法宝”。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在大众文化影像中,直接产生)‘一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f31(P}}} 半个多}日_纪前,麦克卢汉就为我们指出,报纸让读者一兴趣盎然地石卜去,是基十不同受众人群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一娱乐。传播起源十人类大生的好奇心理和获得信息的本能或欲望,而另一方ICI传播又在同时满足着人类的需求。这种快乐卞义对感性欲望的刺激和满足,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 “世俗化”倾向的另一个极端 —“媚俗化” 虽然大众文化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ICI性。在肯定当代大众传播}u-俗化带来人性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石到,它也滋生着许多消极因素。即媒介往往一味注币和迎合大众曰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这是大众传播负ICI功能的表现。步立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ICI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日_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你大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f41(P m}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并认为,过度沉洒十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十“被动的知识积祟”。 }日_俗化、娱乐性是生动现实的,不可或缺的,但它不能成为媒体的惟一特点,不能至上。}日_俗化传播本身在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币感性欲望的满足,从}日_俗单纯息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币要组成。大众文化尽管消解和缓和了政治、伦理等各个方ICI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土具理性与价值结构的对立,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感性欲望的泛化。古人百“食色,性也”,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人的自然本能与感性欲望,但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不断克服和限制不合理的本能欲望,使之转化与升华。而}日_俗化从消极方ICI来考虑,是对人类本能欲望的放纵与支持,而日_夸大了人的欲望,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日_俗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导致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若一味追求}日_俗化,造成卞题精神的缺失,}日_俗化便很容易走向极端—“媚俗化”,人性的异化和变质就将成为可能。结束语当代文化的多儿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内涵越来越息味着,大众需要和渴求一种具有人文关怀、通俗,偷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那么,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播,其必然会呈现“}口_俗化”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充分展不人性并赋子受众权利。
还不知道。
什么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一、SCI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二、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三、CSSCI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目前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扩展资料:SCI和SSCI的区别:1、功能不同SCI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2、重视程度不同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3、学科范围不同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SCI则较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引文索引百度百科-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由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运营。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引用文献索引,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所发展,类似于科学引文索引,为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产品。社会科学引用索引透过分析学术文献引用的资讯,了解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且说明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目前它包含世界上主流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共有2,474种期刊,并且横跨约50种的学科,目前社会科学引用索引可由付费的Web of Science学术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扩展资料: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大量的引文进行统计,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科学引文索引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引文检索功能可查找相关研究课题早期、当时和最近的学术文献,同时获取论文摘要;可以看到所引用参考文献的记录、被引用情况及相关文献的记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学引文索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CSSCI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_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_一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 传播的特点_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__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_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_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_三 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 传承文化协调关系 监视环境规范行为 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短暂的研究热潮,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的基础。然而,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却失去了热情。本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自创刊以来刊发的88篇教育传播学研究主题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研究数量分布、研究主题、作者进行考察,找出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引入及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的关注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无暇去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传播学出现了研究的缺失。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寻踪国外的教育传播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世纪末以来,开始新技术革命,电子传播媒体陆续进入教育领域,到20世纪40年代,越来越先进的电子媒体大量涌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媒体的功能、效果、媒体与教育者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试图用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开始了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1982一、教育传播学的地位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本文作者: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161/4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理论讲习班,邀请施拉姆博士和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参加的有来自全国的电教工作者300余人。讲习班进行了6天,内容共7讲:1.怎样克服对新教育科技的阻力;2.怎样选择教学媒体;3.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4.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5.介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6.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7.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传播学研究主题作内容分析,这些研究论文题目的中心词表达的含义基本能反映该文章的研究主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分类,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关随笔和札记也包括在内(此类文章共5篇),如1984年第6期《中国电化教育》刊载的邱质朴、刘万年的报道《希望她能再来中国———记美国教育传播学专家乔安・顿博士》。分析维度为《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代初,我国自国外引进了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不两本核心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所有教育传播学论少同志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为建立我国的教育传文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所属机构等几个方面。播学而努力。数据统计和分析及图表产生采用Excel。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二)研究结论与分析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1.《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本核心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主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共检索到与教育传播学相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版和关的研究论文88篇。其中,1995年前共计45篇,此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后,共计43篇,而在1994年前,这两本期刊均为双月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教材,奠定了我国教育传刊,(《中国电化教育》199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电播学研究的基础。还有邵培仁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化教育研究》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所以,相对(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来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是占有比此后更重要的位置。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刊物特别是电教刊物,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即《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改名)、《外语电化教学》等,也陆续发
你大几的?大一的话我有十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题目……
传播学专业 该专业以人文传统为根基,基础知识扎实,人文眼界开阔。在教学上立足现实,课程设置上既强调实践内容,与各式媒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同时又突出学理背景,开阔国际视野,让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形成具有中大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为培养人文涵养深厚、适应业界需要的新闻传播从业人材。毕业后的学生可以广泛适应各种媒体的不同需要,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部门担当新闻、编辑与经营管理的工作,同时还适应各级党政机关、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宣传与公关工作。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新闻学导论、传播学导论、网络传播导论、视觉传播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深度报道、电视节目形态研究、视听语言、新闻摄影、图片编辑与版式设计、传媒社会史、人文学科阅读、文学欣赏、大众传播等。学习期间还将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到各媒体单位进行对口实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简述学习传播学导论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习一门专业和一本学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看他给你带来的效果和成效是什么样子的。
《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第2版,2009年第3版《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公关理论导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台湾双笛国际事务有限公司繁体字版本,1998年 《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外媒介批评》第1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短暂的研究热潮,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的基础。然而,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却失去了热情。本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自创刊以来刊发的88篇教育传播学研究主题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研究数量分布、研究主题、作者进行考察,找出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引入及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的关注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无暇去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传播学出现了研究的缺失。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寻踪国外的教育传播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世纪末以来,开始新技术革命,电子传播媒体陆续进入教育领域,到20世纪40年代,越来越先进的电子媒体大量涌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媒体的功能、效果、媒体与教育者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试图用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开始了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1982一、教育传播学的地位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本文作者: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161/4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理论讲习班,邀请施拉姆博士和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参加的有来自全国的电教工作者300余人。讲习班进行了6天,内容共7讲:1.怎样克服对新教育科技的阻力;2.怎样选择教学媒体;3.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4.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5.介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6.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7.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传播学研究主题作内容分析,这些研究论文题目的中心词表达的含义基本能反映该文章的研究主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分类,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关随笔和札记也包括在内(此类文章共5篇),如1984年第6期《中国电化教育》刊载的邱质朴、刘万年的报道《希望她能再来中国———记美国教育传播学专家乔安・顿博士》。分析维度为《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代初,我国自国外引进了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不两本核心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所有教育传播学论少同志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为建立我国的教育传文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所属机构等几个方面。播学而努力。数据统计和分析及图表产生采用Excel。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二)研究结论与分析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1.《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本核心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主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共检索到与教育传播学相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版和关的研究论文88篇。其中,1995年前共计45篇,此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后,共计43篇,而在1994年前,这两本期刊均为双月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教材,奠定了我国教育传刊,(《中国电化教育》199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电播学研究的基础。还有邵培仁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化教育研究》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所以,相对(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来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是占有比此后更重要的位置。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刊物特别是电教刊物,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即《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改名)、《外语电化教学》等,也陆续发
悬赏分可以要求他们帮你写?
千兆第七节一个人偷了UI哦频率偷偷四毛类和IV徐操作v不,你没有去世界往往还是听的意思UI哦品牌偷偷洒洒我关于我们看看哥哥方法的改革烂烂的组织感谢闪亮的爸爸妈妈,一会儿我好热IU哦,倚天突然位于奥斯瓦尔德地方的广泛韩国。会见过多考虑地区的维京人哟怕当地共和党自行车离开当地共和党加快速度可达自行车纳什维尔运动哦担心这些成本田园的领域是开放给当地的国画家纳什维尔体育当地国家的艺术家打开千万孩子哦躺在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