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 派往中国的留学生 连个摩尔定律都不知道 ei应该是有 但是sci好像是没有的 你可以自己查查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每个学科领域都有其各自的期刊,种类非常繁多,以环境领域为例,著名的期刊有《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等,这些都是这个领域的一流期刊,其他领域也有自己的不同等级的期刊,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期刊是不太区分领域的,比如《nature》、《science》等,这两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也是极难发表的,绝大部分科研人员究其一生也难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即使是顶级高校在这两个发表了文章,也会被大肆宣扬一番,甚至会奖励几十万给发表在这两个期刊的科研人员。
SCI/Pakistan(巴基斯坦)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扩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管理学、法学、理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相结合,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综合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同时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现占地14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法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生物技术、英语等16个本科专业;有二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主要招收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护理学、口腔临床医学、神经病学、肿瘤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自2002年起,学校与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硕士研究生564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3000余人。学校是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是山东省护理学专业专升本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学校现有“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十一五”省级重点项目5个,省级学科带头人设岗学科2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级研究所(室)8个;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医学研究实验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有功能学、形态学、化学分析、临床技能等17个综合或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0余台(套),设备总值1亿余元;图书馆各类藏书160余万册;有综合性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50余所,其它教学基地20余处。学校是《社区医学杂志》主编单位,定期出版发行《潍坊医学院学报》和《潍坊医学院报》。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不断强化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近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有的专业达60%,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30%-50%。近年来,学校获科技计划项目330余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40余项,厅局级260项;获科技成果奖2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0项,厅局级成果150余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了技术转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余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有2名教师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有1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或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乌克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的有关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合作关系。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还聘请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盖蒂谢克博士等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 学校注重科学管理,着力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先后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校园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厚德、博学、笃行、济世”是学校的校训,“严谨、求是、勤奋、进取”是学校的校风。建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4万余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网页: 院主要领导有: 党委书记、院长:于富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海亭 党委副书记:谭保斌 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敬春 党委委员、副院长:秦玉明 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滨 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潍华 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宏伟 潍坊医学院地址 中国·山东·潍坊 山
1、印度之名的由来中国人对世界史的误解之一,就是常常混淆一个名称的地理意义和国家意义。例如学界多以为古代曾经存在过一个叫希腊的国家,却不知道希腊不是国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印度也如是,本义不是国名,而仅仅是地名。直到英国殖民者进入控制南亚次大陆以前,古代的南亚次大陆并不存在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国家。古印度次大陆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在隋唐以前,汉语中用来称呼南亚次大陆那些神秘国度的名字不统一,非常杂乱。最常见的名号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称之为印度。印度这个地理名称并非国家名称,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区域名称。但是印度人从来没有这么叫过自己(正如所谓拜占庭,东罗马人从来没有这样叫过自己)。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时,足迹遍及西域及南亚。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当时中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数目多达138个。即使在莫卧儿王朝(蒙古人的王朝)和英属印度帝国时期,印度地区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异国为数众多。所以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印度”之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2、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但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印度一名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一是玄奘所说,谓得名于月亮,“印度者,唐言明月”。但另一说法,则谓得名于梵语之Sindhu,即印度河。折衷二说,则印度河可能本来是明月河的意思。然而最须注意的是——这条明月河或者印度河,主要流域并不是印度而是中国西部和巴基斯坦。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右岸交会喀布尔河,左岸汇流旁遮普(梵语之五河地)诸支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块肥沃的平原即印度河平原。历史上所说的古印度文明,其实就是以印度河平原为中心的一小块古文明区域。然而这块地域,在地理上现在归属于与中国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这块被称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区,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在17世纪被英国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为统一的近代印度,于是发生了地理和历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长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及文化区域,是一系列独立王国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继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一直被中国史学界所漠视的巴基斯坦。换句话说,人们所传说的印度古文明,并非来自今日的印度,而是来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只有了解这种全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才能理解一直延续到今日的巴基斯坦与印度两国的对立与世仇关系。3、中国古史所说的古天竺印度,主要是指巴基斯坦地区在中国历史书中,对印度的早期记载见于《史记》,当时称之为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对音。地域在四川之远西2000里。[《史记·西南夷列传》:“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在《山海经》中也记载“西方有身毒国”。《后汉书·西域传》则称之为“天竺国”,“一名身毒”。这些古籍中所说的身毒或者天竺,其实都不是指南亚的印度,而是位于西南亚之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据吴其昌先生《印度释名》(《燕京学报》第四期)统计,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一名的汉语音译有38种写法如:身毒、乾读、捐读、申毒、辛头、新头、信度、身度、悬度、天毒、天竺、信图、贤豆、贤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关于古代身毒及天竺的读音,初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盖语言有轻重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康熙字典》谓:“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笃”,“今之天竺,盖身毒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音”。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则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或云身毒、 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也就是说,印度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区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国。至于印度河东南方向的恒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国地区,在古代可能称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吠陀史诗的《摩诃婆罗多》及《莲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初篇》有一段讲述国王豆扇陀与静修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二人结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4、印度古代没有成文史,唯一可信的古史是唐玄奘的著作必须指出的是,正如上古的西亚、希腊、波斯没有可信的成文史一样,古代的印度河流域虽然早有古国,却无信史,没有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唯一记录了印度河文明古国的可信历史是唐玄奘的伟大著作《大唐西域记》。其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包括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赋役等状况;关于杰出的梵文文法学家波尼尼;关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毗卢择迦王、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该书都提供了很宝贵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几次著名的结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学者的活动等,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难得资料。该书也是中亚和南亚考古史学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至于各种吠陀,包括著名的《梨俱吠陀》等经文和史诗,长期靠口耳之传,直到18世纪以后才出现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根据这种传说建构的所谓印度古史,正如建基于荷马史诗中神话传说的希腊古史一样不可信,甚至是荒谬的。5、所谓雅利安人创造印度文明是彻头彻尾的西方伪史雅利安人(aryan)一词源于梵语,意为光荣的,可敬的、高贵的。在佛教和印度教、耆那教中, ariya是圣的意思,雅利安人是圣人的意思,即证悟四圣谛的人,包括了佛陀与证道的圣弟子。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雅利安人的概念本来无关于族群或人种。但是,18——19世纪的欧洲学者从传说文学《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吠陀传说中,得出一个说法,谓:在古代某个时期,有一个叫“雅利安人”的人群,从印度的西北部(即印度河平原)向东南进发,到达恒河流域以及阎牟拿河中游地区,逐步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创造了古代的印度文明。这些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成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高贵等级——僧侣、武士和农人。在19世纪,马克斯·穆勒提出了白色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假说。约瑟夫-阿瑟·高比诺、豪斯顿·张伯伦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学虚构,假定日耳曼语言与古代梵语有某种亲缘关系(所论毫不足信)。然后通过这个语言学虚构而对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把“印地雅利安人”的概念,扩大到原始印欧人和日耳曼人同属一个白色种族。由此,而建构了关于印度古代历史和日耳曼民族关系的一系列伪史。
知网给出的答案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前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5]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28]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08年)及锎-25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5]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25]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9]七,地震的消减方法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17]八,海啸的形成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结论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973 (6) :45-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1984 (7) :64-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汶川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1990 (4) :20-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83 , 17 (1) :18-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田海滨, 周建中, 石双惠, 顾嘉辉会员代表大会, 0 1 2 3 4 ANL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 August ^ Emsley, J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 ISBN 978-0-19-960563-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张翼, 金宇,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1 , 21 (4) :264-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2014 (12) :3-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1950 , 81 (1) :154-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 (4) :276-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盛明伟, 张志伟, 刘艳阳, 陈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0 (1) :321-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40 ,氢弹如何爆炸 彭先觉 《现代物理知识》 1989年04期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生平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最近刚好读了袁隆平的口述自传,干脆和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吧。出自知识分子家庭袁隆平是1930年出生的,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因为袁隆平祖父辈因机缘从务农转向了经商,因此逐渐重视起对后代的教育,所以他的父亲当时毕业于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和今日的东南大学略有不同),他的母亲也非常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英语,在他后来上学后,每次英语考试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上图左一为袁隆平而且他就读的高中是重庆博中,是教会学校,所以同样重视英语的学习。除此之外,袁隆平也十分喜欢亲近大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喜欢游泳,所以身体素质极好,曾代表学校在湖北省省运会中取得游泳亚军。大学励志学农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很不容易,袁隆平大学时也学的是农学,具体而言是遗传育种专业。当初选择专业是,家里人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太辛苦,但袁隆平并不是不怕辛苦,而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小学老师组织他们去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当时鲜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架子上,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举个例子,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很脏很累,可是园艺场是经过美化的,就好比李子柒在视频中展示的田园生活一般,这只是农民生活的一个很小的侧面,园艺场也大概是这么个作用。袁隆平回忆起这些美好的记忆,纵使父母不赞同,他也要选择农学,最后他的父母很开明,尊重了袁隆平的选择。突破性提出三系配套在袁隆平接受教育的年代,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杂种等学说,但袁隆平很幸运,因为他的大学老师当时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所以给袁隆平介绍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说,这也是后来杂交稻的理论基础。袁隆平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农业科技杂志,并自学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这个老师。后来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一开始他跟随大流,以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指导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来利用月光花的强光合作用提高红薯产量,一开始确实成功了,结出的红薯最大竟然有5斤。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植物通过嫁接获得的优良性状无法遗传下去,所以即使嫁接可以,不能遗传就是白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毫无帮助。这跟李森科学说中描述的不同,所以袁隆平在经历了3年的失败后,果断放弃了这个学说,转向了孟德尔遗传学说。当时的大环境是不允许这样的,所以袁隆平只能偷偷地看。后来经过慢慢摸索,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其中正式提到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法。后来其他科学家搞杂交稻,无一不受到这篇论文的影响。自此,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袁隆平的科研工作终于走上正轨,最终帮他获得了高产杂交水稻,赢得了“杂交稻之父”的称号。
个人档案 姓名:袁隆平 出生日期: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初九) 籍贯地:江西德安 出生地:北京 家人: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妻子邓哲,有3个儿子,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三儿媳段美娟 身份: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简介: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2]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3]
molecular cell
the plant journal是中科院植物学1区。The Plant Journal是由WILEY出版,研究领域为Plant Science,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位11,JCR Q1,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726。The Plant Journal是一本不错的期刊,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稳定,今年突破6分,发文量稳中上升,审稿速度快。the plant journal期刊收稿范围:植物学报,生物化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等。plant journal杂志2015-2018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468、90、775、726,这几年影响因子都是5分多,比较稳定,然而6分对它来说始终是一个坎。期刊的发文量近几年慢慢增加,2018年359篇,2019年433篇,整起来说发文比较稳定。从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国人在PJ期刊的发文比例为28%,和美国差不多。其中,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国内高校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影响因子=942,命中率约66%,一审周期平均两个月建议你去MedSci投稿建议系统自己找,所有SCI期刊的命中率、一审周期、详细介绍都有,还有前辈的投稿经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要说快的,你可以看下这个会议:国际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查看他们合作的SCI发表,审稿和发表还是很快的,仅限生物、动植物、医药大类。
Pharmaceutics(ISSN 1999-4923;CODEN:PHARK5)是有关药学和生物制药科学与技术的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由MDPI每月在线出版。Pharmaceutics隶属于西班牙药学与药学技术学会(SEFIG),药物固态研究小组(PSSRC), 药学科学研究院(APS)和韩国药学科学与技术学会(KSPST)Pharmaceutics,其会员可享受版面费折扣。瑞士期刊Pharmaceutics是本年轻期刊,创刊于2009年,2020年影响因子是421。Pharmaceutics涵盖的主题包括药物制剂,工艺开发,药物输送,药代动力学,生物药物学,药物遗传学和跨学科研究,涉及但不限于工程,生物医学和细胞生物学。Pharmaceutics 拥有影响因子的时间并不长,2017年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746,2018年则涨到了773,2020年继续维持着4分+的水平421。 我们从官网上给出的时间可以看到,Pharmaceutics做出第一个决定只需要3天,从接收到发表只需7天。 作为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投稿Pharmaceutics的作者只能选择OA,2020年12/31之前,版面费1800瑞士法郎,2021年则涨到了2200法郎,约合人民币18000元,价格不低。回答参考资料论文润色公司推荐选择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的国际科学编辑不但为科学家提供一对一的语言润色服务,而且与全球知名的出版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稿件提供编辑校对服务。目前已经编辑了超过一百万页的稿件,其中一些稿件在全球最知名的有同行评议的刊物上发表。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的内容主题涵盖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抗生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合成、分离鉴定、质量控制、药理、制剂、代谢等的原创性、创新性科研成果,刊发相关综述与述评、研究论文以及研究简报。旨在为世界药学领域的前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在药学领域研究的特色和成果,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同时,本刊还致力于发表药学科学和技术研究高端和前沿性的论文,快速报道药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进展。 1)影响因子:我们通过查询Web of Science,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自2017年取得首个影响因子,近三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14(2017),808(2018),097(2019)。2019年更是止住2018年的略有下降趋势,增势迅猛,一举取得历史最佳成绩。我们相信它在之后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审稿周期:我们看到官网发布的审稿周期也很快,2019年的数据是:一审平均3周。我们查看网站上最新文章后,很多文章在2个月左右完成接收。 3)版面费: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还是很友好的,仅收取8000元人民币/篇的版面费,不收取审稿费和彩图费 回答参考资料
影响因子如下: 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 in Pharmacology ISSN :1663-9812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 ISSN :1663-9812)是一本药学 SCI 期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 Alex F Chen 教授是该刊再生药理学板块的主编。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杂志的作为二区杂志,发文量大影响因子持续上涨、审稿周期较短,版面费适中且收稿范围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