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百科 > 正文

提取本科论文

2023-12-10 12:27: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数据提取软件

Excel啊,不用安装 我也是农学专业,咱们都学过田间统计,老师教的挺清 实在不行让师兄帮帮忙

如果要把数据采集下来的话,建议用集搜客gooseeker网络爬虫,简单易学,完全满足楼主的要求,至于文本分析,这个就会涉及到算法一类的,主要看你像进行什么分析,需要对文本进行清洗后才能展开分析。

你试试notepress,不过这个安装相当麻烦,要装虚拟光驱,还要占大概一个G的容量

法学本科论文提纲

封面(写上题目、学校、院系、学号、姓名) 内容摘要(第二页)关键词正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结语英文摘要以上是本科毕业的论文格式。 首先对论文相关书籍要多看! 毕业论文选题尽量找些 偏的 专门法的题目 或者大家都非常之熟悉的题目! 选偏的专门法的题目 可以较少的让答辩老师找到你论文的漏洞!但是如果碰见比较熟悉这个法律的老师回比较抓瞎!而且论文资料会相对比较少 选那些非常熟悉的题目的好处是大家研究的比较透,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会很大程度的避免论文漏洞!并可以预见一些可能的答辩问题!但是 这些题目对于答辩老师也很熟悉他研究的可能比学生要透彻的多! 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相当有深度的问题!而且一旦有一点漏洞都很有可能让答辩老师抓住 关于论文大纲 你首先要确定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你的论文题目 这个你的论文的基本纲领就出来了 然后你觉得论文的重点在哪个论点上!你可以在这个论点上再继续分论点 子论点! 最后的结尾比较简单根据几个论点 总结说明得出结论!呵呵 我去年刚答辩的 还算顺利

法学论文关于罪与罪的界分怎么列提纲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一、序论。二、本论。三、结论。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引言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编写要求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编写格式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必要时)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前置部分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居中)学生姓名:(××××××××三号黑体)学 号:(××××××××三号黑体)指导教师:(××××××××三号黑体)专业:(××××××××三号黑体)年 级:(××××××××三号黑体)学 校:(××××××××三号黑体)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3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主体部分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2序号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三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小三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四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1、表2、公式(5)等。4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一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本科论文答辩提纲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在这部分中,学生需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点出选择该论题的依据,参照其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其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通常作为答辩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这部分中需表明自己是如何对研究内容进行展开的,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式,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具体流程,以及最好发现的规律、得出的结论等等。三、论文的创新点依据与之前现有的研究理论,此次研究所具备的创新点在哪里,其创新点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理论,或者推翻了之前理论框架的部分,创新点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在答辩是重点讲述。四、参考文献主要引用了哪些文献内容,其文献大概的论点应用是什么,在这部分中大致申明即可。由于毕业论文的篇幅通常过长,其答辩时通常采用的都是PPT进行展示,而答辩的提纲也同样围绕与PPT,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展示毕业论文的观点。

你要什么题目的,细节上的学术词语你要找资料抄在论文上,以此为出发点,表达自己的论述思想。你的论文要几万字?一般人写论文分成四部分到五部分,重点要放在三四部分。

给你个范本吧。 XX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名称 论商业银行的服务营销 论文来源 自选 论文类型 XX 导师 XXXX 学生姓名 XXXX 学号 XXXX 专业 XXXXX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的基本思路 前言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二、服务营销在商业银行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服务营销的概念 2服务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3商业银行引入服务营销的原因分析 1商业银行引入服务营销的外部原因 2商业银行引入服务营销的内在原因 三、商业银行的服务营销的建议 1服务营销的措施 1向客户充分展示的策略 2对客户群进行细分 3服务产品组合创新 4服务促销多样化 2树立服务意识, 1渴望为用户服务 2专业化 3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3建立服务示范 1询问用户的情况以及可能的感受 2必要时向用户道歉 3服务中随时解答用户的问题 4很好地结束服务 1检查是否实践 2向用户作的承诺 3提示用户可随时提供服务 4向用户道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资料收集计划 资料来源主要有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务营销的认识也在提高和加深。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对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开展了研究,本文撰写过程中研读了以下资料: 王超主编,服务营销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美]A佩恩,服务营销,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 [意]G佩里切利,服务营销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蔡鄂,生张钢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韩庆祥,营销制胜的商业模式,销售与市场 营销版,10 贾昌荣,服务营销战之缴枪不杀,现代营销 营销学苑,06 李晓军,营销服务沟通八法,现代营销 经营版,09 曾体,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战略透析,中国经贸,10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优势 前期学者和专家们对商业银行服务营销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人对商业银行服务营销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索分析和铺垫性研究工作;同时本人学习的是金融管理专业,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六、论文撰写进度计划: 2009年2月XX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 2009年X月XX日前 完成论文细纲的写作,并开始论文初稿 2009年X月XX日前 完成论文初稿,并开始对论文进行装订 2009年X月XX日前 向指导老师提交定稿论文 2009年X月XX日前 开始准备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如果连这个都还不会写还是不要毕业吧,先学会怎么写再说!!!!!

资本论文章摘取

导论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此部分段落较多,有必要从总体结构上进行宏观把握。《导言》结构:1、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的辨证关系。2、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达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此来分析经济现象,即具体→抽象→具体。3、提出关于社会整体结构的思想。(说实话《资本论》语言晦涩,且有太多的历史知识和典故,这些都造成了我阅读上的障碍,有的实在是难以理解,例如“生产”这一小节。为此我查阅了有关的参考书,但最终也不太明白。 但从资料中,我了解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一部没有完成的手稿。马克思认为,把要论述的问题预先说出来不太合适,所以手稿写了一半就没再写下去。[12] 最后“生产”一节就没有写完,但是此节的标题却勾画了他对社会总体的深刻思考。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这个社会整体关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的,从生产到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包括文化观念等等。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为什么认为社会整体关系的最高点是家庭和家庭关系?他所理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导言是所有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人必读的文章,是我们理解“中年马克思”的重要文献,也是马克思留下的一篇比较难懂得论文。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对此深有体会,认为至少是从导论到第一卷中的难点之一。以后得加强阅读才行!) 《序言》结构:1、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研究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2、指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3、概括了马克思总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思考: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结合现实,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新发展观。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使我们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资本论》第一卷序、跋1867年第一版序言结构:1、指出《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2、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3、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及其《资本论》的结构。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句话是指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由于其对象上的特殊性,不能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使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如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就可以得到事物的真相,而必须依靠抽象力,即人们从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中抽取和概括其最本质特征的能力。我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发现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如在《资本论》分析中,马克思首先从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商品这个细胞形式,从而提出了价值、劳动、货币等范畴;进而对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最后逐步上升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认识。 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 这几段话具有极强的逻辑性,都表明了尽管当时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发达的英国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但《资本论》以英国为例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普遍适用。各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无产阶级革命是用流血的形式还是和平的方式,要随该国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这里所说的“死人”,是指封建残余,“活人”是指资本主义。当时德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陈旧的封建残余还比较严重。所以,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工人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并且封建残余还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这里的典故不太明白,查阅了下参考书)[13] 马克思在这里是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认德国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资本论》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是不能跳跃的,但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了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那么这句话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不是每个国家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国也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吗?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14] 。但是,资本主义不是很发达,封建关系仍大量存在。因此,中国并没有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没有跳过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确实是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在革命后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曲折。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唯物主义基础,认为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再现,照应了此文前半部分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1872年第二版跋此部分大致讲了三层含义:1、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2、介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主要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3、方法论——辩证法。可见,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存的基础。它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政治经济学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的,而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实际上,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我们对于西方理论是不能完全照搬的。在借鉴、运用这些理论或方法时,要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我的理解是叙述方法是指把研究中揭示出来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再现出来。即抽象→具体。研究方法则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具体→抽象。因此两者间的思维过程是相反的。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使辩证法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外壳,最终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将其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或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马克思从商品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经济。我认为在这里,事物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它们不是简单地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任意抽取出来的部分、因素,而是包含着“一切矛盾胚芽”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从商品出发,看到了在商品中,就如同在胚胎中一样,隐藏着那些在一定条件和一定发展阶段上将变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看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不断的生长、运动、发展。(胚胎形式→幼稚形式→成长形式→发展形式→完成形式)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他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为进一步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1、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不能区分劳动二重性,不知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平均劳动时间,而是由最差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决定。3、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但不了解这两者的内在联系。4、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5、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价值和价值形式认为是永恒范畴,因此资本主义也是永恒制度。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我认为这句话中有两点应值得注意(实际上课时也讲过):(1)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概念时,有些地方是严格的,有些地方是不严格的(上面这句话中两者是可以等同的)。但这两个词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劳动生产力侧重于“力”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劳动生产率侧重于“率”是指具体劳动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能力与效率是不同的,能力是潜在的力量,效率是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能力与效率是成正比的,但也有例外的。有的能力很强,但效率不高;有的能力不大,但效率很高。(2)实际上提出“自然生产力”的概念(我原来是不了解的)这句话中马克思把自然条件也列入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并且强调自然力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特殊作用。我的理解是自然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对某种自然力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生产力,实则是“自然力”与“生产力”两词复合而成的。自然力是产生这种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以及人们对这种自然力的有效利用则是产生这种自然生产力的条件。破坏了某种自然条件或不能有效地利用某种自然条件,就会使这种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而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有可能降低自然生产力。[15]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结合现实可以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良性循环。由此看出,今天我们提出的这种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预见,在某种程度上看多年来由于我们只看到马克思理论对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16]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以上是微观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上的劳动耗费。另一种是宏观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主要是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论述了这一含义。但是我认为在第一卷中也有谈到:[17] 流通手段中“……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W—G这是一惊险性的跳跃,结合当今社会对企业或商品生产者而言也尤为重要。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那么企业要想追求无限的剩余价值,必须不断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只有这样产品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实现惊险的跳跃,使企业所耗费的预付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并且,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环节,企业也必须十分重视营销工作。 思考:1、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价值决定理论:①劳动价值论:价值实体是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以英国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为代表的。②供求价值论:价值实体是供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价值。以马歇尔为代表。③要素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土地、资本三要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代表人是萨伊。④效用价值论:价值的实体是效用,或边际效用,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为代表。 2、一般而言,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这种;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属于此。但如果认为只有西方经济学有经济体制理论,而马克思没有这方面的论述,则是片面的。[18] 我认为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虽然没有用“经济体制”等词,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必定会从客观上通过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来揭示它的经济关系。如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劳动价值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但选读中好像没有这部分),讲竞争、供求、价值运动等,实际上就是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运动的机制问题[19] 。所以说,马克思在论述许多经济问题时,都已经涉及到了经济运行机制。 3、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解商品拜物教是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地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于是对商品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观点,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们崇拜上帝、真主等一样,在商品世界里,人们崇拜手中的产物——商品。因此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表面是研究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商品的背后是人,经济关系则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 。相比而言,西方经济学是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只讲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只有哲人式的经济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话!此话的意思一般政治经济学课堂都对它分析过)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分析说明:流通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任何企业试图通过转手买卖商品,任意加价,都不是资本增殖的源泉,它只能改变财富的分配状况,而不能使财富有任何现实增加。在商品市场上,单个的企业主间是互相对立,他们所拥有的权利,只是他们的商品的所有权,等价交换是基本原则。在商品市场上,任何欺诈、暴力、垄断行为,都是不正当行为,都是违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的。所以,社会主义企业要追求资本的增殖也是绝不能靠流通中的不正当行为获得,而是靠正确和有效运营资金取得。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这句话实是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买卖的分析,来深刻揭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虚伪性。[110] 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其中边沁我认为实际是现代西方庸俗经济学所谓的“理性”,它是把露骨的利己主义看成是人类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类生活的指导原则。当时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利用边沁的理论为资产主义辩护,论述资本主义流通领域是自由、平等的,而交换双方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因而对双方均有利。实际上,在流通领域的一些平等互利的假象恰恰掩盖了生产领域的残酷剥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完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研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要注意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因为生产工具对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即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同社会方式,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的社会。”并且在《资本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对生产工具分析中,不仅看到了劳动工具对资本主义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性,更透过经济现象分析出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认为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标志。这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依然使用,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竞相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 思考:回顾以前所学的经济学说史,近代政治经济学史上对于剩余价值的研究,开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第一个系统的理解”,提出了“纯产品”理论,这实质上就是他们的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出来”,而是在农业中创造出来的,是纯粹自然的赐予;他们只是在地租的形式上认识到剩余价值的存在,而不知道利润这个范畴,更没有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所以,他们没有看出剩余价值的秘密。但是,他们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而斯密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大步,他所研究的利润和地租,也都是剩余价值。他认为剩余价值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存在于工业生产领域;不仅提出了利润范畴,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般剩余劳动是包括利润和地租在内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这句话中马克思强调了企业管理的必要性。他认为由许多人在一起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为了协调个人之间的劳动,使它们能够密切配合,以达到共同完成某一生产任务的目的,就必须有指挥和监督,并进行企业管理。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主义化大生产,需要管理。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也是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协作氛围更广,更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化生产。 资本家也就企图尽量延长工作日来彻底利用这个“初恋时期”。这句话用来形容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狂热追逐。马克思分析说,当某个部门的资本家最先使用机器生产时,他可以得到高于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但如果该部门都普遍使用机器生产时,这种超额利润就消失了,因而最先使用机器生产的个别资本家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以便在这个“初恋时期”(最先采用机器生产的时期)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润。 思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剥削形式上有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战后各国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手段。但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因此,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但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雇员持股计划。在职工中发行股票,让工人可以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刺激工人为更多地分红而工作,把工人看成与资本家相似的股东。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二是想从工人身上搜括货币来扩大资本积累。[111]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这句话难以理解,查阅了下参考书)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是指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隶属于资本。在机器生产以前的资本主义初期,劳动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生产,但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这时资本家主要采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是指劳动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隶属资本,而且由于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变革,使劳动更进一步地隶属于资本。在机器生产中,原来手工劳动的技术不起作用了。工人离开了机器,就不能参加资本的生产过程,工人原先可以凭借手艺而对资本作点反抗的技术基础消失了,所以,这种完全依赖于机器的劳动更加隶属于资本。这时,资本家主要通过机器的使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深化,是伴随着技术基础和劳动组织的改变(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和剥削方法侧重点的改变的(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思考:1、马克思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理,与我国企业资本增殖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外延型资本增殖机制→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强调这种资本积累的特点是劳动外延量的增加。类似于企业外延型资本增殖机制,单纯以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为中心,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为前提。它等同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为特点。而与相对剩余价值对应的是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和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以生产要素的质量、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前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 2、(在老师发的教学大纲中关于《资本论》的方法论中第四点是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我认为这在第一卷中有多处体现,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就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分析也就是从那里开始。如由简单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历史发展;由商品流通到货币流通的历史发展;此篇中的由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发展等等。 第六篇 工资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却被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歪曲的现象从法的观念出发来看是无法察觉的。因为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和普通商品之间的交换一样,都是一方付出货币,另一方付出商品,买卖双方是平等的,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两者间买卖的商品不同而已。所以,在工资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正如在此句话的前面所提到雇佣劳动制度较之奴隶制和农奴制具有很大的欺性,它的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的剥削关系。而这种形式的存在却为庸俗经济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础。许多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来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诡辩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作者许光伟摘要摘 要: 《资本论》第1卷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出版源《当代经济研究》, 2011(7):7-14关键词《资本论》第1卷 / 历史 / 逻辑 / 资本 / 发生学 / 学科方法论【正文快照】:一、导论:问题性质及发生学界定每一科学都有使自身成立的特殊逻辑。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特殊之处在于使历史化为逻辑。实践文本是《资本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的全部特点表现得最清楚和最纯粹的地方,正好是在《资本论》。……,正因为这样列宁才指出,研究马克思主。。。。。发生学是中华的辩证法用语。以最简洁方式概括:《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 该著 ,在成书前分别发表了四篇《资本论》“发生学文章”。《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摘要】概括起来说,《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 《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系统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摘要】《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是对“阶级科学”的具体实践、对“阶级结构”的具象化。第1篇刻画资本循环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一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2篇刻画资本周转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多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3篇以资本结构的活的层级递进运动为基础和依托,刻画并说明社会再生产整体系统的生成过程。实践行程内在化了历史和存在的结合,将其构造为特殊科学和特殊方法。系统发生学的方法论意蕴在于达成对“辩证法主义”、“科学主义”的内在抵制,从根本上拒绝一切非历史的现象主义和解释学的分析进路。 《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摘要】《资本论》作为总体逻辑,是对统一历史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运动形式的概括。第三卷作为现象发生学与第一卷和第二卷共生,揭明资本存在的“秘密”:1-3篇以价值具体地生长为资本主义价格的过程,说明经济利润的一态系统;4-6篇以“阶级斗争Ⅰ”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现实展开机制,说明经济利润的多态系统;以“阶级斗争Ⅱ”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说明经济利润的虚拟运动系统;终篇以阶级生活图像的定格化过程——“分配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资产阶级认识论的规定性。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阶级分析是等同的方法论范畴,旨在根除“伪科学”对经济理论建构的影响,终结“庸俗”,使科学还原为推动历史生长的革命性力量。 《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摘要】《资本论》第四卷实践的逻辑是:范畴发生的认识机理。在这种意义上,它使范畴的“生产”实践化,首要性地贯彻了“认识”由“历史”生产的原则。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相互构成形成总的写作逻辑,历史部分确立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指针。方法论意蕴是:(1)根据历史生产方式的“自然生长”,显露范畴的内核的生理结构———(剩余)价值;(2)由范畴生产上的层级运动,揭示“结构生长”的历史性;(3)通过“理论”的总体生产,最大程度地彰显方法论批判和认识论批判的内在结合性,具象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工作路线。因此,它否决了考茨基非法编纂《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错误要求。《资本论》整体上也就统一了“两种认识发生学”,即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认识(发展)的逻辑,统一了历史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这种整体性研究树立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典范。 让我们荡起“国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双桨。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 《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总体看,《资本论》对历史发展进行“无缝对接”的研究方式与黑格尔方式的区别的一个紧要之处在于接纳辩证法工作批判规定的同时,驱散了笼罩在它的头上的“结构主义”迷雾,其结果是驱除了一切的资产阶级的“认识迷雾”——形式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知识生产的唯心主义。《资本论》逻辑唯其“艰深”,因此难以为普通的读者所清晰地理解,以致在“通俗化”的道路上难以避免充满着“各种误读”!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走出纯粹的文本研究,在把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中求其“逻辑精义”。这是所谓的“唯物史观在文本中的阐释和运用”(许光伟,2015),以及实现“科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张志丹、侯惠勤,2007)。本文是对拙著《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2014a)写作主旨进行工作介绍的专题论文。该著追求研究工作的实践化和叙事风格的中华化。主旨是揭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以下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严格区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界分“物”和“事”,相应严格区分“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第三,实现工作逻辑上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意义的历史过程研究以及辩证叙事和批判叙述的统一。由此可见,《资本论》既是理论著作,也是具有辩证叙述要求的一部史书,归根结底,是“书写历史”的社会客观批判的工作体系。内在逻辑红线是“商品批判——资本批判”。此架构与“科学实证主义”无涉,在于内在剖析“价值之道”、“价值之德”以及“资本之道”、“资本之德”,奠立“事的科学”基础。这种研究使历史建立为“实践的对象”,产生认识,又进一步使逻辑建立为“认识的对象”,产生理论,从而完成了对于“康德主义知识论”的真正走出。《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2016 年1 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J 2016第23 卷第1 期 Journal of SUIBE V23 N1

《资本论(第1卷)》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十三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十卷重新校订的。其中有插图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扉页;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马克思同学揭示的有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运作机理和剥削方式的书

版本提要论文

论文提要即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要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题名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叙述客观直接,不能含有过多的感情色彩。

什么题目

什么专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