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百科 > 正文

工业经济论文

2023-12-09 08:2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工业经济论文

以实用金融文章的标准格式撰写

400年世界发达国家后大工业发展的进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的以战时供给制战争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的事实对比

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研究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持续改进一直是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重要手段。虽然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再造工程、时间管理等改进项目应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但实施改进的企业在使这些改进项目得到初步认可和进行持续改进时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常常事与愿违。因此,本文在对各种改进管理方法的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合的视角,提供一个有助于经理人员提高持续改进的效率和效果的新思路,构建出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模型。关键词:持续改进;整合管理;并行工程;流程再造一、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对当前主流改进实践的一种超越所谓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就是基于多数企业常常为应付快速变化的超强竞争环境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而同时实施多个改进项目的现实,通过挖掘拟付诸实施的各个改进项目之间的共性和紧密联系,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强化关系,以突破单一改进活动的局限和某些人为分割的束缚,发挥各项持续改进活动的优势与协同效应,最终确保企业持续改进的整体效果最优的动态管理过程。(一)对企业改进实践的再认识自进入90年代以来,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任何谋求发展的企业的永恒主题。与企业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强度的日益加剧相适应,诸如再造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及时管理(JIT)、时间管理、员工授权、标杆管理、精益制造和经济价值分析等有关改进的革新性管理思潮风靡全球,并逐渐成为企业改进实践的主流。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并未因此而获得预期的成功,许多持续改进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在伊丽莎白·凯提恩(Elizabeth Keating)等人于1999年所进行的相应研究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那么,究竟是各种改进管理方法本身不科学,还是企业在实施持续改进项目时存在问题?显然,如果是各改进方法自身缺乏效率和效果,人们便很容易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但来自实践的证据却并不支持这种解释。亨得里克(Hendricks� K.)等人在1996年所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荣获质量奖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股东回报率。无独有偶,伊斯顿(Easton)和扎莱尔(Jarrell)于1998年在对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众持股公司进行研究时也发现:那些实施了经过较好设计的质量改进项目的公司,在赢利性、股票价格和资产收益率等方面都要明显超过其竞争对手。同时,在企业持续改进的实践中,即使是那些成功地实施某种改进项目的企业也遇到了一系列复杂问题。例如,它们发现:即使仅仅是坚持以前成功实施过的改进项目也并非易事;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成功的改进项目有时竟然会降低组织绩效、诱发裁员、降低士气甚至瓦解致力于持续改进的所有努力。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XYZ公司(XYZ Corp.)却因为尝试一种超越主流改进实践的全新的管理思维——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而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组织绩效持续提高,竞争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它不仅同时持续地实施了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电子数据交换、流程分析图、跨职能流程图和统计流程控制以及压缩时间管理等改进项目,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持续改进的实践已经昭示,无论是在实施改进活动中遭遇挫折的企业,还是已经成功地实施了某种改进项目的企业,为了确保改进项目得以持续成功、营造竞争优势和增强竞争实力,它们都应当尝试一种全新的方法——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二)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1.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冲击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纵深的全方位竞争,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要有计划地积累更多更深的知识、技能和诀窍,以便逐步培养并增强快速学习和持续改进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要求企业加深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增强从其它企业寻找和获取技术的能力,以便为企业改进现有的竞争战略,打破原有的行业规则和操作程序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参考,从而最终提高所用技术的性能指标,改进投入品、产出品和业务流程,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强。这就意味着,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所实施的改进活动必须是持续的,而不是偶然的、间断的;必须是综合的、能够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做出贡献的,而不是单个的、局部的、仅仅服务于特定业务领域的。2.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克服特定改进项目的固有缺陷。企业的改进实践已经证明:任何特定的改进管理方法都必须面向不同战略所确定的特定的绩效重点,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旨在解决组织中的特定部门所存在的特定问题的。所以,尽管许多改进方法都声称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和增加顾客价值,但每种方法自身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并且完全有可能在组织中的其它部门应用时失去原有的效率或效果,从而使企业仍不得不面对从过多的改进方法中进行选择和整合的挑战。比较而言,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利用不同的改进手段获得不同的见解,并进而在各个见解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使它们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从而便于人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出权衡。例如,在运用了“电子数据交换”(EDI)这一改进方法之后,企业往往会面临着“是否以自动化替代手工劳动”的两难处境,并很可能因此而损伤持续改进的努力程度。同时,虽然“电子数据交换”项目可以提高洞察力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改进,但它也存在以下不足:①顾客常常缺乏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技能;②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不能为实现从“职能思维”向“流程思维”的转换提供必要的支持;③它不能为跨职能角色提供清晰的轮廓,也不能识别其它职能或顾客群对特定流程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但如果采用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在实施“电子数据交换项目”的同时,辅之以流程分析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等改进项目,企业则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局限性的发生,提高改进项目的实施效果,而且还可以使经营流程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对于需要改进的整个组织而言,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那些需要实施的常常人为割断其联系的多个改进方法整合起来,并将之转化为持续的统一活动,即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3.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对于任一企业而言,不仅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及其与现有的决策规则和组织惯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每种改进管理方法也与企业中的其它职能与过程,与企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资本市场等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相当微妙,但正是这些互动关系在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并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例如,成功的整合改进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到改进潜力和可以运用的工具上来,能够产生可以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转移的、致力于不同改进项目的努力;为支持一个改进项目所学习的技术,往往在其它改进项目中仍然可以运用,并因而缩短了在其它项目中培育某种能力和获得预期效果所需要的时间;在多数情况下,在一个改进项目中所积蓄的大量知识,有助于识别、培育和增强未来改进活动所必须的特定组织要素和相应技能。实际上,目前有关企业持续改进的现实是:一方面,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单独依赖一种改进方法,它们一般都在有重叠的重点领域中,由存在重叠性的员工同时实施多个改进项目;另一方面,诸如全面质量管理、战略杠杆等改进活动又往往会对产品开发、定价、人力资源、库存管理和资本市场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经常的情况是,企业往往并行实施一系列改进项目。也就是说,即使旨在解决的问题不同,但这些改进方法也会通过员工努力、资金、信息和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等“共享资源”而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不少企业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尝试着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二、整合管理的基础:对各种改进方法的深入剖析初看起来,似乎再造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等改进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如果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就会发现,任何改进方法都包括一些共同要素,如确定方法和目标的特定角度、特殊的术语、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实现变革的工具与技术等等。因此,我们完全可能在深入理解这些共同要素的基础上,把它们视作把不同改进方法整合起来的基础。具体来讲,理解一种改进方法的上述四个要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①它可以为人们评价某种改进方法在特定场合的适用性和成功的可能性提供基础和依据;②特定的角度、术语和工具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和确定具体问题、明确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③它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和确定特定改进方法的潜在缺陷;④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式,并提供将不同改进方法联系起来的机会。1. 特定的角度或参照系。人们可以把一种改进方法的特定角度或参照系视作允许管理者关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观察平台。例如,员工授权可以使人们创新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因此它更关注于单个员工的角色;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识别因产出而发生的成本,故它更关注于员工从事的工作和为完成这项工作所发生的成本;及时管理方法(JIT)可以减少浪费、延迟和不均衡性,故它所强调的是最小化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如表1所示)。这样,在明确了各种改进方法的观察角度和关注重点之后,人们就可以据此了解各种改进方法的应用领域与应用价值,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同时,特定改进方法的不同观察角度还可以识别人们以前从未发现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定改进方法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成功也常常使人们变得过于乐观,并进而不合理地认为这种方法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2. 特殊的术语。对特定改进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进行补充的,是一组相互兼容的特殊术语,它可以便于沟通并使他人理解所存在的改进机会。这样,在利用某一改进方法确定和阐明所存在的问题时,理解这种改进方法的特殊术语就成为问题的核心所在。一般而言,一种改进方法的术语往往与特定的职能小组密切相关。例如,作业经理关注的是排除作业中的流程问题、存在的浪费和瓶颈,故其术语与车间有关,讨论的是诸如物料流动、机械布局、调整时间以及与工人有关的作业问题等(如表1所示)。因此,他们理解有关及时管理方法的术语、杂志、案例研究、专业会议和及时管理的优点,并倾向于把及时管理作为较优的改进方法。而会计人员则可能偏好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因为它关注的是“成本与相关活动”,使用的是会计术语(如表1所示)。事实上,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会计界进行持续改进的首选方法。因此,在持续改进的实践中,如果能够找出不同改进方法的术语之间存在的联系,并使不同职能小组的员工学习、交流和理解不同改进方法的术语,就可以为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扫清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为其成功实施奠定前提基础。3. 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在使当前存在的问题清晰化和帮助管理者决定实施某一行动方案时,每种改进方法都要利用特定的分析工具与技术。一旦理解了当前的环境,管理者接着就会运用这些工具来识别未来的理想状态,而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意味着特定的改进机会,从而为实施改进活动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发展空间。如果仔细观察表1中所列出的各种改进方法的不同分析工具和技术,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改进方法的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颇为密切的联系。企业完全可以在理解各种改进方法的术语的基础上,再在各自的分析工具与技术方面实现协同。4. 变革的工具与技术。一旦管理者识别出改进的机会,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实施改进,但他们此时常常忽视了变革的工具与技术,这是许多改进方法归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在识别出问题之后却没有成功地实施改进方案,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至少,如果确定了改进的预期目标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实施变革,管理者的信誉和声望就会因此而受到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变革的工具与技术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既然如此,如果在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时,能够通过各种改进方法共同使用的工具而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话,必将会使员工在解决问题时变得更富有灵活性和全局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建议与措施:基于“共用工具”的整合管理实施模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创造并利用各种改进方法中的共同要素,企业既可以对员工进行相对广泛的教育培训,展示高层管理者希望的行为,也可以识别能够为多个领域所熟悉和使用或具有交叉能力的工具与技术;既可以创造一些共同的组织“术语”并使各个不同的专业群体能够沟通观点、方法和工具,也可以创建跨职能的团队并使其互相学习各自职能领域的不同观点、术语和工具。但除了这些基础工作以外,为保证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方法的实施效果,企业还可以从各种改进方法共同使用的工具这一角度入手。(一)对不同的改进方法进行归类在管理者理解了不同改进方法的角度、术语和工具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之后,对各种改进方法进行整合就成为一种可能。事实上,人们完全有可能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方式把它们整合起来。迄今为止,尽管改进方法层出不穷,但根据共同的角度、相似的术语和共享的工具,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基于流程的改进方法、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基于技术的改进方法、基于员工的改进方法和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等几个大的家族,而在每个家族内部,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例如,相对而言,及时管理、压缩时间管理和产品推出时间管理、快速反应、制造设计、支撑质量管理等方法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同属于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家族;适用于内部质量的ISO9000标准、日本的戴明奖、统计过程控制、书面标准、试验设计等方法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密切,同属于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家族;而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确定产品成本、顾客成本、分销渠道成本的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基于活动的成本削减管理和流程改进管理等;基于技术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信息转换、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集成制造、ERP等;基于流程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分析图、标杆管理、最佳实践等;基于员工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员工授权、学习型组织、技能工资制、自我导向的工作团队等。(二)为族内和族间的改进方法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在经历了上述的分类过程之后,人们不难找到每个家族内部的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家族内部的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为例,尽管不同的时间方法都采用存在细微差别的术语来描述问题,但它们却都与时间有关。但比较而言,不同家族之间的过渡联系或转换则相对较难。不过,由于有些方法使用共同的改进工具,因此它们之间也肯定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表2所示)。例如,在基于活动、基于过程和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中都可以应用特性成本核算(Attribute Costing)这一共同工具。实际上,强生医疗公司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成功地实现了多种改进的整合管理。最初,该公司试图实施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运营经理不理解这种改进方法对他们有什么帮助,故将其视为典型的会计项目,相关的努力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该公司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也因为运营经理无法识别其收益而没有得到全员的认可。然而,通过引入特性成本核算,强生医疗公司成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流程改进上来,并以运营经理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其展示了上述两种改进方法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使运营经理发现,获得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信息以后再努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具有重大价值,并最终把企业导向成功。另外,诸如流程分类计划等工具也可以实现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与基于流程、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之间的成功转换,或者把它们所能获得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并获得巨大收益。例如,潘左尔公司(Pennzoil)就是利用流程分类计划把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流程再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通过运用流程分类计划,该公司可以运用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信息来识别需要进行再造的高收益领域。因此,从共同使用的工具出发,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其它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供比单纯依赖一种改进方法更有效的分析角度、分析技能与有关信息。可见,各种共用工具可以成为为不同改进方法建立起关联的关键要素。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出现一种新方法或拟采用一种新的改进方法时,管理者应该首先设法为其找到具有某些共性的家族,然后识别出可能共用的一些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实现对各种改进方法的整合管理。事实上,正是这些共用工具构成了整合各种改进方法的前提和发挥其杠杆作用的“支点”。例如,流程图或流程分析图可以在基于活动、基于流程、基于质量和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中使用:一幅基本的流程分析图可以识别出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一系列步骤;如果再运用周期分析法,则可以进而获悉生产产品所需的时间,理解和排除任何导致延迟的因素;如果再进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和活动分析,则可以进一步获取每一个步骤的成本信息,为确定有待降低的高成本活动和发现可以取消、简化或自动化的过程提供依据;如果再辅之以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就可以揭示出与存在的偏差大小和导致这些偏差的原因相关的信息,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和消除这些延长生产周期和增加成本的因素之上。这样,经理人员就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流程,使各个不同的角度相互补充,形成对流程的完整认识,并最终设计出克服现存的大多数问题的各项改进措施。(三)选择合适的改进方法组合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管理者面临的下一项任务就是从众多的改进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目前状况的一组方法。此时,他们不仅要评价职能小组当前使用的改进方法,理解这些方法使用的工具中存在哪些共性,力争把有关的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而且还要把各种改进方法整合起来,设计出所有领域的员工都支持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管理者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改进团队对某一改进方法的重点或角度所持的态度;②改进团队对该方法的术语的理解程度;③改进团队对该方法的工具的熟悉程度或团队接受培训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选择改进方法:①允许员工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方法。通过对员工的知识和背景进行投资,员工可以对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前期测试,并有可能生成成功的改进方案。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由于组织中仅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理解每种改进方法所应用的术语,所以不同职能领域很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结果在要求跨职能变化时很难实施特定的改进方案。②利用顾客识别改进方法。这是最具主动性的选择方法,需要清楚顾客到底希望进行何种改进,并需要有关顾客需求、组织中现有的与这些需求有关的交货能力以及把顾客需求与公司绩效转化为改进机会的反馈信息。③模仿竞争对手的改进努力等。但无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如何选择改进方法,他都应该确保能够在所选择的改进方法组合内部建立起某种关联,并能够形成彼此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四)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实施建议一方面,由于改进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较低,也不容易通过产出进行监督,这就要求经理人员必须使“管理者推动”和“员工拉动”同时发挥作用。其中,前者是指提供培训、给予支持、认可改进的价值、提供激励和澄清改进的必要性等等;后者是指一个自强化反馈过程,由增加工作安全感、承认项目的可行性、理解和认可改进项目的价值、取得预期成就、增加对项目的投入并取得更大成就构成。另一方面,根据改进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是掌握最多相关信息的专家,所以应该由他们负责识别改进机会和实施变革。隐藏在这一战略背后的合理性体现在: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已经理解工作流程,从而降低了数据收集和诊断时间;当员工自己制定出改进计划时,他们对实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戴明在其称作“生产能力链”的理论中指出,应该把通过提高生产率所释放出来的资源再投入到寻求获得更大改进的努力之中,从而形成有利于持续改进的自我强化反馈。从经营的角度看,分配到改进中的努力可以提高效率,提高流程产出,并因而减少生产压力和提供更多的改进时间。那些把以前改进的收益再投入到进一步的改进努力之中的组织往往可以形成更有力的正反馈,从而在质量、效率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收益,并进而提高改进团队把产出转化为行动方案和实际变化的有效性,成功地实现改进的持续性和整合性。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的质量项目不可能象机器那样进行买卖,因此,成功地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能力也只能通过内部积累而逐步培育起来。管理者不仅需要在当前与未来的绩效水平之间作出权衡,而且也必须设法确保致力于改进项目的努力能够从管理者的行动转化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改进项目取得成功的时候,灵活调整改进工具组合,力争取得持续收益。总之,经理人员必须把企业的改进项目理解为一个多个项目同时展开的、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并对各项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整合管理。在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时,他们不必重新开始实施一项改进方案,所要做的仅仅是设法把现有改进方法与其它方法整合起来,并以此为支点,通过引入其它角度的分析和实施其它改进方法来补充当前正在实施的改进方案,发挥其杠杆作用和协同效应,使整个改进过程成为超越单一职能努力的持续改进活动,从长远的角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改进效果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

(一)中国正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过去20多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亿美元左右,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5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施。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并行地在汽车、石化等“制高点”领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为了克服体制上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劣势,中国在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和优惠政策,这种局部突破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吸引外资与国际贸易的扩大。  上述开放战略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成本也相当高。例如,汽车、石化等“制高点”产业由于长期受到过度保护,其国际竞争力一直较低;出口导向部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内经济联系少,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国内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大国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税收、市场准入、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待遇,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等。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往实行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行的战略将有必要调整,逐步转向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人们通常强调的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国家幅员辽阔,某些资源供给充足的优势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势。  一个优势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处在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收入正接近1000美元。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对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期。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个优势是具备了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一些年来,中国经历了以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一个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加工组装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利用有较高水平且相对成熟的技术,生产出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的产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看,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产业也会向中国转移。近年来,颇具规模的计算机组装加工基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快速形成,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一般认为,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据我们的研究,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在今后10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长起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上述比较优势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二)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已经取得的进展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为了避免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的不一致,中国在经济特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经贸规则。特区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而且是市场化改革的实验田。中国政府将特区的成功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形成了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和界定依据逐步得到明确。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段论述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经济职能上的认识进展,同时也指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按照这一基本方向,一些年来政府职能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消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要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财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经营性财政向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 财政的出纳”的窠臼,正在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先后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和一定程度上的通货紧缩趋势,逐步积累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有益经验。  ——培育、规范、监管市场体系取得一定进展。中国政府在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按市场价销售的比重已高达95%,比199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股票总市值4800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成交金额60800亿元。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获得长足发展。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实施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风险较大的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通过健全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了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政府在规范、监管市场主体、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行为等方面,正在走向制度化轨道。  ——政府以往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企分开迈出较大步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做法,已经改变。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加强所有者监督职能方面,政府采取了向重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以及向资产经营机构和大企业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等措施,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家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在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接近1/4。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不对国有企业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保证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在管理涉外经济方面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贸、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取消出口补贴,及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外汇运行机制。引进外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逐步放松,各级政府在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外商投资、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政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有所加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入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对现代化建设的压力日益增大。适应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并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一个较低水平。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将应用型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取得明显进展。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政府自身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首先,确立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赂,提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政府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重视和加强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和廉政建设制度。其次,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1998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相继开始了力度较大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较大幅度地调整和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一半。机关工作作风和效率有了一定改进。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精简,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再次,政治民主化向前推进。更多地听取专家、公众意见和接受媒体监督,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直接选举区、县人民代表和农村基层政权领导,以及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的自主治理机制也逐渐发育,在争取公共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矛盾以及补充、替代和监督政府职能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改革在有些情况下是主动推进的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迫于形势压力,缺乏远见、深度和系统性,治标不治本。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副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股票发行以及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活动中,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出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长官意志,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例如,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甚至向企业摊派政府的行政性支出。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其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不够,进展迟缓。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乎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投融资领域,存在着政府以直接干预微观投融资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倾向,其结果往往达不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对投融资活动的不正常的干预。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仍然过多地承担着投融资主体的职能,花费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投资决策依赖于行政机关的层层审批,不按科学严谨的、市场化的投资决策程序办事,缺乏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屡屡造成重大的投资失误。  ——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例如反垄断法迟迟没有出台,难以运用法律手段打破行政性垄断;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至今没有最终建立,难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税、汇和走私活动猖獗,社会信用关系紊乱,逃废债务现象相当普遍,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严重,等等。  ——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乃至体制性腐败加剧。政府改革中专业经济部门陆续撤销以后,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督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强。但是,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规划、方案和法规时,或在处理部。门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时,往往受到本部门或所管辖的行业利益的局限,对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考虑不够,甚至作出违背这些利益和法定程序的行政决策。随着市场化改革向垄断性行业的逐步深入,相关领域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同一部门兼有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状况,容易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使某些行政主管部门比地方政府更加留恋行政审批权。由于对微观经济活动设置了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使体制性腐败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  ——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国家财权财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尚不合理。一方面,中央财政可支配的财力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不少地方挪用工资和养老金搞建设,把欠帐留给中央和省级政府,不利于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不利于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帮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于中央,税权划分缺乏稳定的法制基础,难免导致地方政府变通国家税法、越权减免税和滥用收费权。(2)在分权过程中,一些应当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没有落实到企业。中央政府放给企业的一些自主权,往往被地方政府截留,不少地方政府迟迟不愿向企业放权,在政企分开方面落后于中央政府。(3)行政性集权一分权一收权的框框还没有根本突破,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职能、责任和权利的框架还不清晰。人们习惯于按计划经济下“先集权、再分权”的思路考虑问题,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下“分权优先、集权居后”的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国家制定的优惠政策,大多按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或者限制在一定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实施。这样往往增加行政层次,例如计划单列市的设置就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复杂。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性优惠政策,不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适当的分权容易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地区差距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反过来又可能成为重新集权的诱因。  ——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立法进程不协调,影响执法效果。目前中国在制定有关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执法效果往往不理想。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经常遇到行政性垄断的阻碍。其次是执法落后于立法。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再次是部门、地方政府的法规甚至内部文件与国家法律存在矛盾。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内部文件的权威大于部门法规,部门法规的权威大于国家法律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往往先依据本地内部文件和法规,然后才考虑中央政府的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法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而是以内部文件甚或长官意志作为判决依据。此类问题较多地表现在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纠纷等方面。  (四)加入WTO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新挑战  应当说,在经济转轨的复杂环境中,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能够取得已有的进展是很不容易的。国际社会对此也作出了积极评价。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是难以避免的,只能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求得解决。中国加入WTO,对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规定了政府改革进展的时间表,这就大大增强了加快政府改革的紧迫性。  加入WTO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自主的、主动的选择。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潜力的认识和信心。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WTO和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例如,中国可以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势必面临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的挑战。在吸引外资方面,我们面临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 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国际上有的研究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竞争力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加入WTO后能否有效提升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将对中国构成严峻考验。加入WTO后,对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挑战。  ——对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否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引人竞争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国内市场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国企改革、建立国内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如果这些领域的改革不能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开放市场就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对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趋利避害,实现以开放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市场时间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开贸易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变化大部分将在2005年以前实现,时间紧迫。市场开放将会引入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国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开放过快,也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过大冲击,引发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扩大开放前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用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全球分工之利,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从理论上讲,一国政府难以同时兼顾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政府只有具备较强的在开放条件下稳定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才可能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较平稳的市场环境。同时,面对种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要求政府在危机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对政府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后,要求政府机构更加精简和人员更加精干,决策更加科学,政策更具透明度,廉洁程度提高,效率进一步改进。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软环境”,使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 目前,国际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四种基本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观点;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第三种是怀疑派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如何尚看进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某些发达国家高唱经济全球化,想的尽是对他们通向更加富裕的机遇,而没有看到对他们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严峻地潜在着的。就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首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萎缩,“贸易自由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贫穷的国家总是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济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约发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其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历史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将以新的形式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个贫穷国家的动乱将引起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动乱。更严重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铁的规律,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浪潮必将一浪高一浪,阶级斗争也将从国内走向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时代将结束,代之以新一轮的全球范围的革命与战争。即使在血与火中诞生一个新世界,也将是人类一次空前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也是向人类的挑战,全人类应该在这一挑战面前深思。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我国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我国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我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是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到我国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良琴知己《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研究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持续改进一直是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重要手段。虽然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再造工程、时间管理等改进项目应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但实施改进的企业在使这些改进项目得到初步认可和进行持续改进时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常常事与愿违。因此,本文在对各种改进管理方法的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合的视角,提供一个有助于经理人员提高持续改进的效率和效果的新思路,构建出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模型。关键词:持续改进;整合管理;并行工程;流程再造一、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对当前主流改进实践的一种超越所谓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就是基于多数企业常常为应付快速变化的超强竞争环境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而同时实施多个改进项目的现实,通过挖掘拟付诸实施的各个改进项目之间的共性和紧密联系,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强化关系,以突破单一改进活动的局限和某些人为分割的束缚,发挥各项持续改进活动的优势与协同效应,最终确保企业持续改进的整体效果最优的动态管理过程。(一)对企业改进实践的再认识自进入90年代以来,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任何谋求发展的企业的永恒主题。与企业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强度的日益加剧相适应,诸如再造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及时管理(JIT)、时间管理、员工授权、标杆管理、精益制造和经济价值分析等有关改进的革新性管理思潮风靡全球,并逐渐成为企业改进实践的主流。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并未因此而获得预期的成功,许多持续改进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在伊丽莎白·凯提恩(Elizabeth Keating)等人于1999年所进行的相应研究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那么,究竟是各种改进管理方法本身不科学,还是企业在实施持续改进项目时存在问题?显然,如果是各改进方法自身缺乏效率和效果,人们便很容易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但来自实践的证据却并不支持这种解释。亨得里克(Hendricks� K.)等人在1996年所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荣获质量奖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股东回报率。无独有偶,伊斯顿(Easton)和扎莱尔(Jarrell)于1998年在对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众持股公司进行研究时也发现:那些实施了经过较好设计的质量改进项目的公司,在赢利性、股票价格和资产收益率等方面都要明显超过其竞争对手。同时,在企业持续改进的实践中,即使是那些成功地实施某种改进项目的企业也遇到了一系列复杂问题。例如,它们发现:即使仅仅是坚持以前成功实施过的改进项目也并非易事;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成功的改进项目有时竟然会降低组织绩效、诱发裁员、降低士气甚至瓦解致力于持续改进的所有努力。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XYZ公司(XYZ Corp.)却因为尝试一种超越主流改进实践的全新的管理思维——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而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组织绩效持续提高,竞争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它不仅同时持续地实施了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电子数据交换、流程分析图、跨职能流程图和统计流程控制以及压缩时间管理等改进项目,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持续改进的实践已经昭示,无论是在实施改进活动中遭遇挫折的企业,还是已经成功地实施了某种改进项目的企业,为了确保改进项目得以持续成功、营造竞争优势和增强竞争实力,它们都应当尝试一种全新的方法——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二)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1.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冲击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纵深的全方位竞争,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要有计划地积累更多更深的知识、技能和诀窍,以便逐步培养并增强快速学习和持续改进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要求企业加深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增强从其它企业寻找和获取技术的能力,以便为企业改进现有的竞争战略,打破原有的行业规则和操作程序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参考,从而最终提高所用技术的性能指标,改进投入品、产出品和业务流程,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强。这就意味着,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所实施的改进活动必须是持续的,而不是偶然的、间断的;必须是综合的、能够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做出贡献的,而不是单个的、局部的、仅仅服务于特定业务领域的。2.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克服特定改进项目的固有缺陷。企业的改进实践已经证明:任何特定的改进管理方法都必须面向不同战略所确定的特定的绩效重点,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旨在解决组织中的特定部门所存在的特定问题的。所以,尽管许多改进方法都声称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和增加顾客价值,但每种方法自身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并且完全有可能在组织中的其它部门应用时失去原有的效率或效果,从而使企业仍不得不面对从过多的改进方法中进行选择和整合的挑战。比较而言,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利用不同的改进手段获得不同的见解,并进而在各个见解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使它们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从而便于人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出权衡。例如,在运用了“电子数据交换”(EDI)这一改进方法之后,企业往往会面临着“是否以自动化替代手工劳动”的两难处境,并很可能因此而损伤持续改进的努力程度。同时,虽然“电子数据交换”项目可以提高洞察力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改进,但它也存在以下不足:①顾客常常缺乏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技能;②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不能为实现从“职能思维”向“流程思维”的转换提供必要的支持;③它不能为跨职能角色提供清晰的轮廓,也不能识别其它职能或顾客群对特定流程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但如果采用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在实施“电子数据交换项目”的同时,辅之以流程分析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等改进项目,企业则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局限性的发生,提高改进项目的实施效果,而且还可以使经营流程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对于需要改进的整个组织而言,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那些需要实施的常常人为割断其联系的多个改进方法整合起来,并将之转化为持续的统一活动,即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3. 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对于任一企业而言,不仅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及其与现有的决策规则和组织惯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每种改进管理方法也与企业中的其它职能与过程,与企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资本市场等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相当微妙,但正是这些互动关系在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并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例如,成功的整合改进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到改进潜力和可以运用的工具上来,能够产生可以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转移的、致力于不同改进项目的努力;为支持一个改进项目所学习的技术,往往在其它改进项目中仍然可以运用,并因而缩短了在其它项目中培育某种能力和获得预期效果所需要的时间;在多数情况下,在一个改进项目中所积蓄的大量知识,有助于识别、培育和增强未来改进活动所必须的特定组织要素和相应技能。实际上,目前有关企业持续改进的现实是:一方面,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单独依赖一种改进方法,它们一般都在有重叠的重点领域中,由存在重叠性的员工同时实施多个改进项目;另一方面,诸如全面质量管理、战略杠杆等改进活动又往往会对产品开发、定价、人力资源、库存管理和资本市场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经常的情况是,企业往往并行实施一系列改进项目。也就是说,即使旨在解决的问题不同,但这些改进方法也会通过员工努力、资金、信息和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等“共享资源”而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不少企业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尝试着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二、整合管理的基础:对各种改进方法的深入剖析初看起来,似乎再造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等改进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如果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就会发现,任何改进方法都包括一些共同要素,如确定方法和目标的特定角度、特殊的术语、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实现变革的工具与技术等等。因此,我们完全可能在深入理解这些共同要素的基础上,把它们视作把不同改进方法整合起来的基础。具体来讲,理解一种改进方法的上述四个要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①它可以为人们评价某种改进方法在特定场合的适用性和成功的可能性提供基础和依据;②特定的角度、术语和工具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和确定具体问题、明确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③它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和确定特定改进方法的潜在缺陷;④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式,并提供将不同改进方法联系起来的机会。1. 特定的角度或参照系。人们可以把一种改进方法的特定角度或参照系视作允许管理者关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观察平台。例如,员工授权可以使人们创新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因此它更关注于单个员工的角色;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识别因产出而发生的成本,故它更关注于员工从事的工作和为完成这项工作所发生的成本;及时管理方法(JIT)可以减少浪费、延迟和不均衡性,故它所强调的是最小化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如表1所示)。这样,在明确了各种改进方法的观察角度和关注重点之后,人们就可以据此了解各种改进方法的应用领域与应用价值,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同时,特定改进方法的不同观察角度还可以识别人们以前从未发现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定改进方法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成功也常常使人们变得过于乐观,并进而不合理地认为这种方法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2. 特殊的术语。对特定改进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进行补充的,是一组相互兼容的特殊术语,它可以便于沟通并使他人理解所存在的改进机会。这样,在利用某一改进方法确定和阐明所存在的问题时,理解这种改进方法的特殊术语就成为问题的核心所在。一般而言,一种改进方法的术语往往与特定的职能小组密切相关。例如,作业经理关注的是排除作业中的流程问题、存在的浪费和瓶颈,故其术语与车间有关,讨论的是诸如物料流动、机械布局、调整时间以及与工人有关的作业问题等(如表1所示)。因此,他们理解有关及时管理方法的术语、杂志、案例研究、专业会议和及时管理的优点,并倾向于把及时管理作为较优的改进方法。而会计人员则可能偏好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因为它关注的是“成本与相关活动”,使用的是会计术语(如表1所示)。事实上,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会计界进行持续改进的首选方法。因此,在持续改进的实践中,如果能够找出不同改进方法的术语之间存在的联系,并使不同职能小组的员工学习、交流和理解不同改进方法的术语,就可以为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扫清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为其成功实施奠定前提基础。3. 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在使当前存在的问题清晰化和帮助管理者决定实施某一行动方案时,每种改进方法都要利用特定的分析工具与技术。一旦理解了当前的环境,管理者接着就会运用这些工具来识别未来的理想状态,而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意味着特定的改进机会,从而为实施改进活动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发展空间。如果仔细观察表1中所列出的各种改进方法的不同分析工具和技术,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改进方法的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颇为密切的联系。企业完全可以在理解各种改进方法的术语的基础上,再在各自的分析工具与技术方面实现协同。4. 变革的工具与技术。一旦管理者识别出改进的机会,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实施改进,但他们此时常常忽视了变革的工具与技术,这是许多改进方法归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在识别出问题之后却没有成功地实施改进方案,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至少,如果确定了改进的预期目标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实施变革,管理者的信誉和声望就会因此而受到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变革的工具与技术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既然如此,如果在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时,能够通过各种改进方法共同使用的工具而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话,必将会使员工在解决问题时变得更富有灵活性和全局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建议与措施:基于“共用工具”的整合管理实施模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创造并利用各种改进方法中的共同要素,企业既可以对员工进行相对广泛的教育培训,展示高层管理者希望的行为,也可以识别能够为多个领域所熟悉和使用或具有交叉能力的工具与技术;既可以创造一些共同的组织“术语”并使各个不同的专业群体能够沟通观点、方法和工具,也可以创建跨职能的团队并使其互相学习各自职能领域的不同观点、术语和工具。但除了这些基础工作以外,为保证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方法的实施效果,企业还可以从各种改进方法共同使用的工具这一角度入手。(一)对不同的改进方法进行归类在管理者理解了不同改进方法的角度、术语和工具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之后,对各种改进方法进行整合就成为一种可能。事实上,人们完全有可能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方式把它们整合起来。迄今为止,尽管改进方法层出不穷,但根据共同的角度、相似的术语和共享的工具,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基于流程的改进方法、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基于技术的改进方法、基于员工的改进方法和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等几个大的家族,而在每个家族内部,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例如,相对而言,及时管理、压缩时间管理和产品推出时间管理、快速反应、制造设计、支撑质量管理等方法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同属于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家族;适用于内部质量的ISO9000标准、日本的戴明奖、统计过程控制、书面标准、试验设计等方法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密切,同属于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家族;而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确定产品成本、顾客成本、分销渠道成本的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基于活动的成本削减管理和流程改进管理等;基于技术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信息转换、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集成制造、ERP等;基于流程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分析图、标杆管理、最佳实践等;基于员工的改进方法家族包括员工授权、学习型组织、技能工资制、自我导向的工作团队等。(二)为族内和族间的改进方法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在经历了上述的分类过程之后,人们不难找到每个家族内部的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家族内部的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为例,尽管不同的时间方法都采用存在细微差别的术语来描述问题,但它们却都与时间有关。但比较而言,不同家族之间的过渡联系或转换则相对较难。不过,由于有些方法使用共同的改进工具,因此它们之间也肯定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表2所示)。例如,在基于活动、基于过程和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中都可以应用特性成本核算(Attribute Costing)这一共同工具。实际上,强生医疗公司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成功地实现了多种改进的整合管理。最初,该公司试图实施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运营经理不理解这种改进方法对他们有什么帮助,故将其视为典型的会计项目,相关的努力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该公司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也因为运营经理无法识别其收益而没有得到全员的认可。然而,通过引入特性成本核算,强生医疗公司成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流程改进上来,并以运营经理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其展示了上述两种改进方法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使运营经理发现,获得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信息以后再努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具有重大价值,并最终把企业导向成功。另外,诸如流程分类计划等工具也可以实现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与基于流程、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之间的成功转换,或者把它们所能获得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并获得巨大收益。例如,潘左尔公司(Pennzoil)就是利用流程分类计划把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流程再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通过运用流程分类计划,该公司可以运用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信息来识别需要进行再造的高收益领域。因此,从共同使用的工具出发,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其它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供比单纯依赖一种改进方法更有效的分析角度、分析技能与有关信息。可见,各种共用工具可以成为为不同改进方法建立起关联的关键要素。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出现一种新方法或拟采用一种新的改进方法时,管理者应该首先设法为其找到具有某些共性的家族,然后识别出可能共用的一些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实现对各种改进方法的整合管理。事实上,正是这些共用工具构成了整合各种改进方法的前提和发挥其杠杆作用的“支点”。例如,流程图或流程分析图可以在基于活动、基于流程、基于质量和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中使用:一幅基本的流程分析图可以识别出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一系列步骤;如果再运用周期分析法,则可以进而获悉生产产品所需的时间,理解和排除任何导致延迟的因素;如果再进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和活动分析,则可以进一步获取每一个步骤的成本信息,为确定有待降低的高成本活动和发现可以取消、简化或自动化的过程提供依据;如果再辅之以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就可以揭示出与存在的偏差大小和导致这些偏差的原因相关的信息,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和消除这些延长生产周期和增加成本的因素之上。这样,经理人员就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流程,使各个不同的角度相互补充,形成对流程的完整认识,并最终设计出克服现存的大多数问题的各项改进措施。(三)选择合适的改进方法组合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管理者面临的下一项任务就是从众多的改进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目前状况的一组方法。此时,他们不仅要评价职能小组当前使用的改进方法,理解这些方法使用的工具中存在哪些共性,力争把有关的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而且还要把各种改进方法整合起来,设计出所有领域的员工都支持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管理者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改进团队对某一改进方法的重点或角度所持的态度;②改进团队对该方法的术语的理解程度;③改进团队对该方法的工具的熟悉程度或团队接受培训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选择改进方法:①允许员工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方法。通过对员工的知识和背景进行投资,员工可以对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前期测试,并有可能生成成功的改进方案。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由于组织中仅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理解每种改进方法所应用的术语,所以不同职能领域很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结果在要求跨职能变化时很难实施特定的改进方案。②利用顾客识别改进方法。这是最具主动性的选择方法,需要清楚顾客到底希望进行何种改进,并需要有关顾客需求、组织中现有的与这些需求有关的交货能力以及把顾客需求与公司绩效转化为改进机会的反馈信息。③模仿竞争对手的改进努力等。但无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如何选择改进方法,他都应该确保能够在所选择的改进方法组合内部建立起某种关联,并能够形成彼此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四)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实施建议一方面,由于改进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较低,也不容易通过产出进行监督,这就要求经理人员必须使“管理者推动”和“员工拉动”同时发挥作用。其中,前者是指提供培训、给予支持、认可改进的价值、提供激励和澄清改进的必要性等等;后者是指一个自强化反馈过程,由增加工作安全感、承认项目的可行性、理解和认可改进项目的价值、取得预期成就、增加对项目的投入并取得更大成就构成。另一方面,根据改进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是掌握最多相关信息的专家,所以应该由他们负责识别改进机会和实施变革。隐藏在这一战略背后的合理性体现在: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已经理解工作流程,从而降低了数据收集和诊断时间;当员工自己制定出改进计划时,他们对实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戴明在其称作“生产能力链”的理论中指出,应该把通过提高生产率所释放出来的资源再投入到寻求获得更大改进的努力之中,从而形成有利于持续改进的自我强化反馈。从经营的角度看,分配到改进中的努力可以提高效率,提高流程产出,并因而减少生产压力和提供更多的改进时间。那些把以前改进的收益再投入到进一步的改进努力之中的组织往往可以形成更有力的正反馈,从而在质量、效率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收益,并进而提高改进团队把产出转化为行动方案和实际变化的有效性,成功地实现改进的持续性和整合性。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的质量项目不可能象机器那样进行买卖,因此,成功地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能力也只能通过内部积累而逐步培育起来。管理者不仅需要在当前与未来的绩效水平之间作出权衡,而且也必须设法确保致力于改进项目的努力能够从管理者的行动转化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改进项目取得成功的时候,灵活调整改进工具组合,力争取得持续收益。总之,经理人员必须把企业的改进项目理解为一个多个项目同时展开的、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并对各项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整合管理。在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时,他们不必重新开始实施一项改进方案,所要做的仅仅是设法把现有改进方法与其它方法整合起来,并以此为支点,通过引入其它角度的分析和实施其它改进方法来补充当前正在实施的改进方案,发挥其杠杆作用和协同效应,使整个改进过程成为超越单一职能努力的持续改进活动,从长远的角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改进效果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工程经济毕业论文

工程经济 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是( )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递延资产D、无形资产2、经营成本与总成本费用的大小关系是( )A、经营成本等于总成本费用B、经营成本大于总成本费用C、经营成本小于总成本费用D、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3、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第一步实行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其税率除两档优惠税率外,统一实行的税率为( )A、18%B、27%C、33%D、60%4、用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进行多方案选优所得结论( )A、一致B、不一致C、不一定相同D、无法判断5、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的符号从负到正只变化一次,且净现金流量的总和大于零,则内部收益率有( )A、唯一解B、n个解C、唯一负解D、唯一正解6、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收益率,则说明( )A、少投资的方案不可行B、多投资的方案不可行C、少投资的方案较优D、多投资的方案较优7、折旧在财务现金流量中是属于( )A、现金流入B、现金流出C、经营成本D、不考虑项目8、生产规模是指用产品表示的工程项目的( )A、产量B、年综合生产能力C、销售收入D、寿命期内的总产量9、特尔菲预测法是属于下列方法中哪种方法中的一种( )A、定量预测法B、定性预测法C、移动平均法D、季节预测法10、某设备原始价值为10000元,年均低劣化增加值为400元,则该设备最优更新期为( )A、5年B、6年C、7年D、8年11、决定设备合理更新期的依据是( )A、自然寿命B、物质寿命C、技术寿命D、经济寿命12、某设备原始价值为10000元,预计残值为1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若采用直线折旧法,其每年的折旧额应为( )A、1600元B、1800元C、2000元D、2200元13、直接工资标准成本是按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与下列哪一个指标相乘确定的( )A、最高工资率B、平均工资率C、标准工资率D、最低工资率14、生产成本控制必须实行( )A、过程控制B、领导控制C、专家控制D、全员控制15、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A、计划用量B、实际用量C、目标用量D、平均用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6、下列消耗项目中属于物化劳动消耗的有( )A、原材料B、燃料、动力C、劳动消耗D、设备磨损E、厂房使用17、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主要分为( )A、财务评价B、市场评价C、国民经济评价D、技术评价E、环境评价18、如果计算出的净现值小于零,说明方案( )A、获得大于基准收益率的效益B、获得小于基准收益率的效益C、可行D、不可行E、收益率小于零19、价值工程方案评价的主要步骤有( )A、技术评价B、概略评价C、经济评价D、详细评价E、综合评价20、下列诸种折旧方法中,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有( )A、直线折旧法B、年限总额法C、余额递减法D、偿还基金法E、年金法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21、现金流量应准确反映现金收支的实际发生______________。22、在正常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是价格越高,需求______________。23、劳动生产率是反映______________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24、资金等值计算所使用的系数的大小由利率和______________决定。25、比较实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有盈亏平衡分析、______________和概率分析。26、计算费用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各比较方案的______________相同。27、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______________和价格体系来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28、一个产品在从构思、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直到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内所发生费用总额称为产品的______。29、按功能的重要程序来分,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______________功能。30、已知某设备目前需要修理,修理费用为4000元,该设备再生产价值为10000元,则该设备的有形磨损程度为___________。31、一台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设备的______________。32、设备更新有原型更新和______________更新两种形式。33、实际成本与______________成本之间的差异额称为成本差异。34、编制费用预算的方法有:(1)______________,(2)弹性预算法,(3)零基预算法。35、生产成本的执行控制重点放在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6、简述总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各项的含义。37、简述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38、提高价值工程中价值的途径。39、设备磨损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补偿方式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40、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六、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以下系数供参考:(P/F,10%,1)=909,(P/F,10%,2)=826(P/F,10%,3)=751,(P/F,10%,4)=683,(P/F,15%,1)=870(P/F,15%,2)=756,(P/F,15%,3)=658,(P/F,15%,4)=572(P/A,10%,10)=145,(P/A,8%,10)=710,(P/F,8%,5)=681(P/F,8%,10)=46341、(7分)如果某工程2年建成并投产,寿命10年(投产后),每年净收益为10万元,按10%的折现率计算,恰好能够在寿命期内把期初投资全部收回。问该工程期初所投入的资金为多少?42、(7分)有A、B两个投资方案,方案A投资10000元,年收入5000元,年经营成本2200元,残值2000元,寿命5年;方案B投资15000元,年收入7000元,年经营成本4300元,无残值,寿命10年,若基准收益率为8%,试用净现值法分析方案优劣。43、(7分)某产品有三个构件,共同分担四项功能,功能与成本的关系见下表,功能系统图如下图,各功能的评分为FS1=8,FS2=5,FS3=2,FS4=5构件名称 功能实际成本 F1 F2 F3 F4P1 15 60% 40% P2 7 20% 80%P3 3 100% ┌F1 ├F2F0┤ ├F3 └F4要求:(1)计算各功能的实际成本;(2)如果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0元,试计算各功能的目标成本;(3)用功能成本法计算各功能的价值指数和成本降低幅度。44、(11分)某工程有两个投资方案A、B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方案 年末净现金流量 内部收益率 0 1 2 3 4 A -1000 100 350 600 850 4%B -1000 1000 200 200 200 5%要求:(1)计算两方案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2)作图分析:基准收益率定在什么范围内,使A方案较优?基准收益率定在什么范围内,使B方案较优?不满意的话再去这里看看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38 名 称:《工业工程》毕业设计 专 业:工业工程 周 数:18周 一,毕业设计意义和目的 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综合训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是知识深化,拓宽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业工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事业心,责任感;掌握工业工程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着重解决制造系统中的实际工业工程问题;使学生接受工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二,选题的原则及题目难度,深度,广度要求 (一)题目要求 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以工程与设计类(毕业设计)为主,原则上不选择管理与研究类题目具体要求为: 选题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要符合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学生受到工业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做到题目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完整性,尽可能反映工业工程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力求结合生产,科研任务进行 题目新颖性要求:题目尽量做到每年更新,对已有题目要求说明新的任务和目标 设计内容要求: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工作量充足,难易程度切实可行;设计内容要求有足够的深度和一定的代表性,使学生切实受到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坚持每生一题,对大而难的选题可分解为若干子题,但要有明确分工;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加深加宽设计内容 题目工作量要求:从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开始,按学生每天工作6~8小时,一共16~20周完成来设定的工作量 (二)选题范围 根据西安工业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目前IE工程师主要从事的工 作提出以下选题,以供参考(题目力求解决生产系统,服务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工作研究与效率 运用方法研究对工厂生产系统的改进与设计; 运用方法研究优化工厂物流系统的设计; 运用方法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设计; 动作研究的经济效果分析; 利用作业测定制定科学的时间定额,作业标准,对企业减员增产的设计 生产率研究 生产率测定的研究; 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因素与生产率提高研究; 降低能耗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人因工程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研究; 人体测量学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 事故与可操作性分析 运筹学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编制大型工程进度计划; 运用排队论进行最优设计和最优控制; 利用存储论进行库存优化设计; 运筹学其它理论的应用实例 系统工程应用 系统评价与决策; 系统仿真在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如CAI,CAQC,PDM等); 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如MIS,ERP,MRPII,OA,WFS); 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如:DSS,ES) 工程经济 企业投资风险分析; 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研究;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 提高价值的途径及应用; 以最低成本实现产品功能的途径及应用 物流工程 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及合理化研究; 物料搬运设备的选用与设计; 物流搬运系统优化与设计; 现代仓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10,生产与库存管理 生产的组织,计划与控制; 降低在制品的途径与方法; 库存控制与分析; 降低库存的途径与方法; ERP,MRPII在企业的应用; JIT应用 11,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 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用; 质量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12,先进制造模式 GT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MC相关技术,策略及应用; AM或LP在企业中的应用; VM及应用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提交的论文正文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选题的论证 方案比较与选择 原理与理论分析 工程设计与计算 技术经济分析或规划,控制和决策 建模,仿真,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及优化 反映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文资料阅读,利用能力的内容 以上内容可根据具体课题有所侧重,但要求学生毕业设计所提交的论文的设计,论证逻辑过程清晰,有必要的分析,计算,设计依据和过程,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IE方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格式和工作量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严格按照《西安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的要求执行,论文工作量具体要求为: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字数18000字以上 补充说明: a,管理或研究类毕业论文正文字数25000字以上,要求有创新; b,信息系统设计及仿真类题目正文字数12000字以上 英文资料翻译不少于1000单词,内容为与设计相关的英文资料 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包括5篇以上期刊文献,3篇以上英文文献(其中1篇英文文献翻译成汉语),要求正文标注参考文献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stata

每个论文数据分析的步骤都不一样的

页面统一按A4纸排版,邮寄或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提交

一、 SAS统计软件  SAS 是英文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统计分析系统,最初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两名研究生开始研制,1976 年创立SAS公司, 2003年全球员工总数近万人,统计软件采用按年租用制,年租金收入近12亿美元。SAS系统具有十分完备的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功能。 在国际上, SAS被誉为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SAS系统是一个模块组合式结构的软件系统,共有三十多个功能模块。SAS是用汇编语言编写而成的,通常使用SAS 需要编写程序, 比较适合统计专业人员使,而对于非统计专业人员学习SAS比较困难。SAS最新版为0版。网址:。 SAS是美国SAS(赛仕)软件研究所研制的一套大型集成应用软件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的系列功能。尤其是它的创业产品—统计分析系统部分,由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一直是业界中比较著名的应用软件,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领域,被誉为国际上的标准软件和最具权威的优秀统计软件包,SAS系统中提供的主要分析功能包括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财务分析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等。 SAS系统是一个组合的软件系统,它由多个功能模块配合而成,其基本部分是BASE SAS模块。BASE SAS模块是SAS系统的核心,承担着主要的数据管理任务,并管理着用户使用环境,进行用户语言的处理,调用其他SAS模块和产品。也就是说,SAS系统的运行,首先必须启动BASE SAS模块,它除了本身所具有数据管理、程序设计及描述统计计算功能以外,还是SAS系统的中央调度室。它除了可单独存在外,也可与其他产品或模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模块的安装及更新都可通过其安装程序比较方便地进行。   SAS系统具有比较灵活的功能扩展接口和强大的功能模块,在BASE SAS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如下不同的模块而增加不同的功能:SAS/STAT(统计分析模块)、SAS/GRAPH(绘图模块)、SAS/QC(质量控制模块)、SAS/ETS(经济计量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块)、SAS/OR(运筹学模块)、SAS/IML(交互式矩阵程序设计语言模块)、SAS /FSP(快速数据处理的交互式菜单系统模块)、SAS/AF(交互式全屏幕软件应用系统模块)等等。 SAS提供的绘图系统,不仅能绘各种统计图,还能绘出地图。SAS提供多个统计过程,每个过程均含有极丰富的任选项。用户还可以通过对数据集的一连串加工,实现更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此外,SAS还提供了各类概率分析函数、分位数函数、样本统计函数和随机数生成函数,使用户能方便地实现特殊统计要求。 目前SAS软件对Windows和Unix两种平台都提供支持,最新版本分别为X和X。与以往的版本比较,X版的SAS系统除了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得到增加和提高外,GUI界面也进一步加强。在12版中,SAS系统增加了一个PC平台和三个新的UNIX平台,使SAS系统这一支持多硬件厂商,跨平台的大家族又增加了新成员。SAS 12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对ODBC、OLE和MailAPIs等业界标准的支持,大大加强了SAS系统和其它软件厂商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操作的能力,为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在我国SAS的逐步应用还是近几年的事,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了SAS软件。尤其在教育、科研领域等大型机构,SAS软件已成为专业研究人员实用的进行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 然而,由于SAS系统是从大型机上的系统发展而来,其操作至今仍以编程为主,人机对话界面不太友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SAS,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而对大多数实际部门工作者而言,需要掌握的仅是如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因此往往会与大型SAS软件系统失之交臂。但不管怎样,SAS作为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巨无霸,现在鲜有软件在规模系列上与之抗衡。 二、 SPSS统计软件 SPSS是英文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社会学统计程序包,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研制,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SPSS总部。SPSS系统特点是操作比较方便,统计方法比较齐全,绘制图形、表格较有方便,输出结果比较直观。SPSS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而成。适合进行从事社会学调查中的数据分析处理。最新版为0版。网址:。 SPSS原名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现已改名为统计解决方案服务软件。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研制开发了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同时成立了SPSS公司,并于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了 SPSS总部。20世纪80年代以前,SPSS统计软件主要应用于企事业单位。1984年SPSS总部首先推出了世界第一套统计分析软件微机版本 SPSS/PC+,开创了SPSS微机系列产品的先河,从而确立了个人用户市场第一的地位。 同时SPSS公司推行本土化策略,目前已推出9个语种版本。SPSS/PC+的推出,极大地扩充了它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深入分析、使用灵活方便、功能设计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流行起来。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是掌握一定的 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进行各种数据分析,为实际工作服务。 SPSS for Windows是一个组合式软件包,目前已经开发出SPSS12版本,它集数据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计算机的功能选择模块,以降低对系统硬盘容量的要求,有利于该软件的推广应用。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SPSS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和地图。 SPSS for Windows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最新的版采用 DAA(Distributed Analysis Architecture,分布式分析系统),全面适应互联网,支持动态收集、分析数据和HTML格式报告,领先于诸多竞争对手。   方便易用是SPSS for Windows的主要优点,同时也是SPSS不够全面的原因所在。 三、 BMDP统计软件 BMDP是英文Biomedical computer programs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生物医学计算程序, 美国加州大学于1961年研制,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特点是统计方法齐全,功能强大。但1991年的 0版后没有新的版本推出,使用不太普及,最后被SPSS公司收购。 四、 Stata统计软件 Stata统计软件由美国计算机资源中心(Computer Resource Center)1985年研制。 特点是采用命令操作,程序容量较小,统计分析方法较齐全,计算结果的输出形式简洁,绘出的图形精美。不足之处是数据的兼容性差,占内存空间较大,数据管理功能需要加强。最新版为0版。网址:。 五、 EPINFO软件 EPINFO是英文Statistics program for epidemiology on microcomputer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流行病学统计程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WHO共同研制,为完全免费软件。特点是数据录入非常直观,操作方便,并有一定的统计功能,但方法比较简单,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领域中的数据录入和管理工作。最新版为Epidata 0版及EPINFO2000版。 六、 Minitab Minitab由美国宾州大学研制。其特点是简单易懂,很方便进行试验设计及质量控制功能。在国外大学统计学系开设的统计软件课程中,Minitab与SAS、BMDP并列,根据没有SPSS的份。最新版本为0版,网址:。 七、 Statistica Statistica为一套完整的统计资料分析、图表、资料管理、应用程式发展系统;美国StatSoft公司开发。能提供使用者所有需要的统计及制图程序,制图功能强大,能够在图表视窗中显示各种统计分析和作图技术。 八、 SPLM统计软件 SPLM是英文Statistical program for linear modeling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线性模型拟合统计软件程序。1988年由解放军第四医学大学统计教研室研制。系统特点是采用线性模型的方法,实现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统计方法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强大。SPLM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完成。但1999年推出0版后无新的产品推出。 九、 CHISS统计软件 CHISS 是英文Chinese High Intellectualized Statistical Software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中华高智统计软件, 由北京元义堂科技公司研制,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参加协作完成。1997年开始研发,2001年推出第一版。CHISS是一套具有数据信息管理、图形制作和数据分析的强大功能,并具有一定智能化的中文统计分析软件。CHISS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直观,输出结果简洁。既可以采用光标点菜单式也可采用编写程序来完成各种任务。CHISS用C++语言、 FORTRAN语言和delphi 开发集成,采用模块组合式结构,已开发十个模块。 CHISS可以用于各类学校、科研所等从事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最新版为CHISS2004版。网址:。 十、 SASD统计软件 SASD是英文packag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ochastic data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随机数据统计分析程序包。它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制。系统特点是以FORTRAN源程序形式向用户提供大量的子程序可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统计方法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强大。SASD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完成,比较适合从事统计专业人员使用。但无新版推出。 十一、 PEMS统计软件 PEMS是英文package for encyclopaedia of medical statistics汉语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软件包。它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一书为蓝本,开发的一套统计软件。系统特点是实现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统计方法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强大。PEMS采用TURBO C和TURBO BASIC语言编写完成,比较适合从事医学工作的非统计专业人员使用。最新版为PEMS0版。网址:。 十二、 EXCEL电子表格与统计功能 EXCEL电子表格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特点是对表格的管理和统计图制作功能强大,容易操作。Excel的数据分析插件XLSTAT,也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但不足的是运算速度慢,统计方法不全。 十三、 DAS统计软件 DAS是英文Drug and Statistics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药理学计算软件,由孙瑞元等开发。特点是内容涵盖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学,医学统计学。能多种处理结果同时显现。EXCEL平台使用方便,智能化,图表直接插入文档。网址:。 十四、 SDAS统计软件 DAS是英文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system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统计设计和分析系统。1992年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统计教研室开发。特点是窗口操作,操作方便,图表简明,与国内医学统计学教材一致。但只有DOS版,1995年后没新的版本。 十五、 Nosa统计软件 Nosa是非典型数据分析系统,1999年由解放军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教研室夏结来教授开发。特点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建模,从数据录入与管理、统计分析、绘图,到结果管理嵌入了当代数据处理技术。但只有DOS系统下使用。 十六 S-PLUS(此部分摘自厂家的软件宣传资料)  Insightful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商务智能软件提供商,产品涵盖分析统计、数据挖掘、知识获取、决策支持等多个领域。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 S-PLUS作为一个工业数据分析工具与数据分析应用开发平台,在各行各业已经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并曾获得著名的“美国计算机协会优秀软件奖。 S-PLUS提供了方便、灵活、交互、可视化的操作环境,帮助您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让您做出更好地决策。在科学研究、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质量保证、财务分析、金融证券、资料统计等各个方面,S-PLUS都有广泛的应用。 S-PLUS有流畅、直观的操作界面,广泛的输入输出功能,不论您的数据在何处、数据的格式如何,都可以轻松地存取,生成的结果可以以任意格式进行输出 (图形、文档、表格、网页)。特别是:S-PLUS的操作界面与Microsoft Office完全一致,用鼠标轻松点击,就可以把S-PLUS 的分析结果嵌入到Word文档和PowerPoint文档中;S-PLUS与Excel无缝集成,您可以在S-PLUS 环境中随意操作Excel数据,也可以在Excel环境中使用S-PLUS功能,无需花时间在Excel及S-PLUS之间,将数据来回转换;S- PLUS可以在Internet环境中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发布。 S-PLUS领先于业界的探索式图形技术,使得您可以直观地展现隐藏在数据中的关系和趋势,不致迷失在简单的统计数值及文字报表中。S-PLUS提供超过80种的二维和三维图形库,您可以轻松修改每一层图形的细节,包括线条、颜色、字体等,产生您想要的图形。 S-PLUS提供超过4200种统计分析函数,包含了传统和现代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分析的算法。软件所有的分析功能都是向导式的,使您轻松完成数据的分析任务。S-PLUS的开放性,允许您自己开发新的算法,集成到S-PLUS软件中。您也可以从S-PLUS网站或者其它统计网站上免费下载算法,集成到S-PLUS软件中。 通过S-PLUS的脚本语言,可以记录和存储分析过程;或者,用鼠标拖拉对象(如按钮、菜单等等)到命令窗口,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执行指令;反之,拖拉指令到工具列上,会产生相应的功能按钮。使得您的分析过程可以进行存储、共享和重复执行,大大减少您的重复工作量。 S-PLUS还提供强大的编程语言——S语言,您可以使用它来开发专门适合于您的个性化系统,也可以建立企业级的应用系统。而且,S-PLUS几乎可以集成到其它任何系统中,如:在Unix系统上,S-PLUS的CONNECT/Java接口,可以让S-PLUS集成到Java程序中。在Windows系统上,S-PLUS的CONNECT/C++接口,可以在您开发的C++程序内使用全部的S-PLUS分析方法。另外S-PLUS的DDE及OLE接口,可以让您集成S-PLUS到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中,允许您从Excel或Visual Basic应用程序中执行S-PLUS功能。

工程经济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如何有效进行工程索赔    论文关键词:工程索赔 工程量清单 索赔事件 索赔程序   论文摘要:工程索赔是现在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以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维护其合法的效益,常采用的索赔方式。本文从投标报价阶段、签定工程阶段、常见索赔事件、索赔的程序以及索赔的要点几个方面来阐述工程索赔在施工单位获得效益的重要性。      0 引言      随着的高速发展,中国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后,由于国情的原因,目前国内建筑存在着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完善机制,又加上竞争激烈,各个施工单位为了争揽工程,不断地降低报价,招标单位也抓住了施工单位的,“你不干他干,总有干的”,给工程的承发包方留下了好多不良的后遗症,种种的索赔纠纷不断出现,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然而国外承包商投标报价的原则是“低报阶,高索赔”。承包商在投标时便将工程中可能引起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其报价中,从而使投标价很低,在合同签定后工程实施中,利用各种非已方责任或业主风险而受到的损失向责任方或业主方索赔,从而取得利润。那么国内承包商又如何争取更多的索赔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1 读透招标文件,合理编制投标报价      在获得招标的信息后,要熟读招标文件的每一个条款,如果不注意就会给编制报价工作时造成很大的误区。现在报价的方式,多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便于以后调整。但报价应注意几下几个方面,否则会给承包人带来损失。   1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为不可调整的闭口清单,投标人对投标文件提供的分部分项清单必须逐一计价,对清单所列内容不允许作任何更改变动。每一个项中的价格为最后价格,工程如有变更时,均按此价格进行增减调整,如在投标中知道有哪些设计项目不符合当地要求,可能要修改,就将此单价降低,使得以后设计变更索赔获得更大。   2 措施项目清单为可调整清单,投标人对招标文件中所列项目,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作适当的变更增减。投标要对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措施项目和措施费用作通盘考虑。清单一经报出,即被认为是包括了所有应该发生的措施项目的全部费用。如果报出的清单中没列项,且施工中又必须发生的项目,业主有权认为,其已经综合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综合单价中。将来措施项目发生时,投标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提出索赔和调整。   3 其他项目清单由招标人填写的项目与数量,投标人不得随意更改,且必须进行报价。如果不报价,招标人有权认为投标人就未报价内容无偿为自己服务。当投标人列项不全时,投标人可自行增加列项并确定本项目的工程数量及计价。其他项目清单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参照下列内容列项:预留金、购置费、总承包服务费、零星工作项目费。”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如了解招标单位的情况、资金到位情况、拨款方式;当地的材料价格、当地的质量要求、特殊要求、甲方的一些无理要求;当地政府的一些手续费用,编制报价的同时为今后埋下伏笔,把风险承担交由发包人,以利于在施工阶段进行索赔。      2 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索赔事件      施工过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复杂过程,随时有与合同及计划不同之处,因此需要我们时刻重视索赔,在索赔管理中要体现效益。一个小的疏忽马虎而漏掉索赔的可能性始终会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精心组织合同管理,认真处理每一个索赔事件,施工中的常见索赔项目主要有下面种种类型:工程延误开工;暂停施工;工期延误;工程检查及中间验收;设计变更;合同中约定的“三通一平”由业主负责,而实际中经常有由施工单位完成全部或一部分;与设计图中不相符的情况,复杂地基处理、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业主分包工程(桩基、通风、消防、电梯等工程)取配合施工费;业主供料的二次、装卸车费用、保管费;安全生产的要求的施工措施(边坡防护、特殊安全通道、市容维护等)在施工组织中要明确,并计算费用;业主已批准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加速施工,应付赶工费;高层及特殊结构的人工降效、降效;特、大型机械安拆、检测、场外运输、基础;场地狭小造成的材料的二次搬运;冬季、雨季、夜间施工增加费;混凝土及砂浆实际配合比与定额配合比的调整,并且其中掺入的外加剂费用;未考虑的地下水的降水费用,抽水台班的计取费用;管道消毒、3 认真履行索赔的程序      发包人未能按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或发生错误以及应由发包人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况,给承包人造成各种损失,承包人可按下列程序以书面形式向发包人索赔;   1 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业主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2 发出索赔意向通知28天内,向业主工程师提出补偿损失的索赔报告及有关资料(事件的名称、发生的时间、情况简介、合同依据、索赔要求);   3 工程师在收到承包人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于28天内给予答复,或要求承包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   4 工程师在收到承包人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28天内未予答复或未对承包人作进一步要求,视业主对该项索赔已认可;   5 当该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承包人应当阶段性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在索赔事件终了28天内,向工程师送交索赔的有关资料和最终索赔报告。索赔答复程序与3、4条相同。      4 掌握好索赔的要点      1 要有充分的索赔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索赔。在过程中要收集索赔证据资料,包括招标文件、合同、设计变更、气象资料、备忘录、会议纪要、工程照片、声像资料、进度计划、隐藏工程检查记录、施工日志、业主或监理已批准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签证。   2 需要施工现场临时签证的,要在索赔的第一时间内完成签证,不能等事件完成后再签,以免发生漏签,更不要把各个索赔事件进行累加后再签证,一次性大的数额,业主也会不满,要学会积少成多,签证是索赔的第一手充分必要证据。   3 编写索赔报告,数额计算。在索赔报告概述中要简明扼要地论述事件发生的过程;论证中详细介绍和分析索赔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理和解决过程、索赔依据等;索赔计算中要具体在对施工进度影响、工程的损失等方面合理地计算,各项费用要有依据,不可无理夸张加大。   4 在业主索赔时,要处理好关系。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尽可能通过友好协商的办法解决,争取业主的同情理解,或调解解决,如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再提交仲裁。   随着工程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章程进一步健全,索赔工作也逐渐步入正常轨道,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合理安排施工组织,正确履行与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从索赔中获得效益。      参考文献:   [1]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何红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何伯森主编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4]危道军,刘志强主编工程项目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FIDIC施工合同条件工业出版社2002

建议看看下面的资料网,在这里想要谁给现写一篇,可能不会有,因为z这里没人会为了这个区花费一些时间去写的,所以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用心去做,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平时作业吗,我相信你都可以做好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 这个网站的论文都是以words的形式原封不动的打包上传的,网上搜索不到的,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写作建议看看下面的资料网,在这里想要谁给现写一篇,可能不会有,因为z这里没人会为了这个区花费一些时间去写的,所以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用心去做,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平时作业吗,我相信你都可以做好的。写作资料也很多,下面给你一些范文资料网: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百万范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网: 引文数据库: 社科类论文: 经济类论文: 论文之家: 范文网: 如果你是校园网,那就恭喜你了,期刊网里面很多资料 中国知网: 龙源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优秀论文杂志 论文资料网 法律图书馆 -/z 法学论文资料库 -/lw/ 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职业经理人论坛 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论文商务中心 法律帝国: 学术论文 论文统计 希望采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