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 [ XXXX-X-XX 19:01:00 | By: XX ] 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XXX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2 氯化锰 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7∶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
从微观上看人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在人体的宇宙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每天心跳平均10.8万次,肺呼吸2.6万次,肾脏过滤1700升的血液,胃分泌1.5升的胃液。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骨骼肌有600多块,450对肌肉,80多万根汗毛孔,人体如同一座装置着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工厂,里面含有由4万亿到6万亿个细胞所构成的复杂结构,整个系统随着心脏的搏动而不停地新陈代谢。 人的体内,大小血管连接起来可以围绕地球两周半(10万公里),血液占人体的1/13,血液里的2/3是水(即血浆),还有1/3是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它们像船一样浮在血浆里,红血球把氧运输给人体的各部位,又将二氧化碳(废物)运出来;白血球是一支野战部队,专门消灭体内的细菌;血小板是泥瓦匠,对皮肤伤口进行修补。 人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正因为眼皮薄松弹力强,睁眼闭眼才较方便,不但快而且省力,由于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才容易消除疲劳,眼轮匝一放松,轻巧的眼皮,又自动弹回,眼睛睁开了,这是真主多么巧妙的安排。 人体是一个无煤的“火光炉子”,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是在人体各种酵素的作用下燃烧——被氧气氧化,虽然不发火却能放出大量的热来,蛋白质燃烧后变成了尿素从小便排出,脂肪与糖类燃烧变成二氧化碳与水,从你鼻孔跑掉,水分有的从肺部跑掉,有的从皮肤与大小便排出。 人的鼻孔象杂乱的丛草,正因为乱,才能阻止空气中的灰尘,这是头道关;二道关是鼻粘膜,它能经常分泌粘液,拦挡漏网的灰尘,当大粒灰尘偶然闯入时,由于鼻孔发痒,全身来个总动员“嚏”然一声,把那些灰尘驱除出境,鼻孔除了“除尘设备”还一套“加热设备”与“加水设备”来保护肺部,在鼻孔里有几片布满血管的薄肉片(叫鼻甲),它象一排“暖气片”似的,把吸进来的冷空气预热一下,然后进入肺部,使肺不遭寒冷。 更奇异的是食管,下连胃,而气管下连肺,这两条管子在喉头上互相紧靠。气管在前,食管在后,而一起开口于咽部,气管上方有块“会厌软骨”,当我们吃饮时,呼吸暂时停止,“会厌软骨”就下降,正好盖住气管入口,当我们吃完,而需要恢复呼吸时,“会厌软骨”就上升,使空气得以进入气管 再看看人脑与电脑的比较,人的大脑由六部分和脊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成人之脑重为500克左右,它有140亿个神经元与9000个辅助细胞,任何高级精密的电子计算机都无法与它相比。人脑的潜力很大,一般人的终生思索充其量只用了脑力的15%,故人活近百岁,还可以正常思索。而电脑再精细,也是由人脑制造而成。
不管怎么样~写论文就是要多查阅参考文献的~你去看下(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等等这些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去看下吧
高中生物论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摘 要】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校本资源;整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二、策略与实践(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教材《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属于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和生物科技进展,为学生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但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发展迅猛,课标模块内容与课标要求是否存在落差,这还必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模块内容的设置。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生物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的新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在次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1)感知和体会知识内容的变化知识体系的变化 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 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2)、探究能力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分子与细胞》——观察和实证,《遗传与进化》——假说—演绎,《稳态与环境》——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改进探究活动的设计。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鼓励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小资料、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生物新课程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变单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增设重要栏目。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②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③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1、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但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这些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课程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成效与分析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一)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 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二)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校、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不高大多数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只是生物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存在,没有理论课来的重要.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实验课基本上是讲解、背诵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考试时也仅仅是粗略地考查实验,片面强调实验操作的熟练化,注重实验的结果,轻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看到的实验现象,实验课沦为一种简单的实验技能训练,而研究方法的探寻不被重视,它的重要科学价值被抹杀.常此以往学生不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会变成只会机械背诵。应付考试的机器,创新精神的缺失将更加严重.生物学的教学形式迫切需要变革,生物实验教学急需改进,一定要将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另一方面,实验室利用率很低,大都闲置着.大部分学校都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但平均利用率很低.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将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理论课教学上,学生的实验课时间被大大压缩,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2、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学校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当前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可以满足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备需要,只要学校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加大一定的投入,基本的实验器材还是可以满足的.但生物学实验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实验课开设度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有一些生物学实验需要用到较为先进的观察仪器,但这些仪器的价格高昂,大多数学校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引进。另一些实验需要用到活体,像家兔,小白鼠,蟾蜍等,这些实验材料的储存需要找专人看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其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想达到和大城市学校一样的实验配备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允许的,许多农村中学缺乏实验课程必备实验器材,开设实验课困难重重.3、缺乏实验研究意识当前学校开设的一些生物学实验,仅仅是从书本中选取一些操作相对简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没有危险性的最基本的实验,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的生物学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举措1、增强学校和老师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上实验课不是一种上课的新形式,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与他人展开合作和积极探索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为着相同的实验目的进行相互分工合作,在合作中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实验的失败与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克服艰难、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这些实验可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老师要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协调好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来。
从微观上看人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在人体的宇宙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每天心跳平均10.8万次,肺呼吸2.6万次,肾脏过滤1700升的血液,胃分泌1.5升的胃液。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骨骼肌有600多块,450对肌肉,80多万根汗毛孔,人体如同一座装置着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工厂,里面含有由4万亿到6万亿个细胞所构成的复杂结构,整个系统随着心脏的搏动而不停地新陈代谢。 人的体内,大小血管连接起来可以围绕地球两周半(10万公里),血液占人体的1/13,血液里的2/3是水(即血浆),还有1/3是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它们像船一样浮在血浆里,红血球把氧运输给人体的各部位,又将二氧化碳(废物)运出来;白血球是一支野战部队,专门消灭体内的细菌;血小板是泥瓦匠,对皮肤伤口进行修补。 人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正因为眼皮薄松弹力强,睁眼闭眼才较方便,不但快而且省力,由于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才容易消除疲劳,眼轮匝一放松,轻巧的眼皮,又自动弹回,眼睛睁开了,这是真主多么巧妙的安排。 人体是一个无煤的“火光炉子”,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是在人体各种酵素的作用下燃烧——被氧气氧化,虽然不发火却能放出大量的热来,蛋白质燃烧后变成了尿素从小便排出,脂肪与糖类燃烧变成二氧化碳与水,从你鼻孔跑掉,水分有的从肺部跑掉,有的从皮肤与大小便排出。 人的鼻孔象杂乱的丛草,正因为乱,才能阻止空气中的灰尘,这是头道关;二道关是鼻粘膜,它能经常分泌粘液,拦挡漏网的灰尘,当大粒灰尘偶然闯入时,由于鼻孔发痒,全身来个总动员“嚏”然一声,把那些灰尘驱除出境,鼻孔除了“除尘设备”还一套“加热设备”与“加水设备”来保护肺部,在鼻孔里有几片布满血管的薄肉片(叫鼻甲),它象一排“暖气片”似的,把吸进来的冷空气预热一下,然后进入肺部,使肺不遭寒冷。 更奇异的是食管,下连胃,而气管下连肺,这两条管子在喉头上互相紧靠。气管在前,食管在后,而一起开口于咽部,气管上方有块“会厌软骨”,当我们吃饮时,呼吸暂时停止,“会厌软骨”就下降,正好盖住气管入口,当我们吃完,而需要恢复呼吸时,“会厌软骨”就上升,使空气得以进入气管 再看看人脑与电脑的比较,人的大脑由六部分和脊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成人之脑重为500克左右,它有140亿个神经元与9000个辅助细胞,任何高级精密的电子计算机都无法与它相比。人脑的潜力很大,一般人的终生思索充其量只用了脑力的15%,故人活近百岁,还可以正常思索。而电脑再精细,也是由人脑制造而成。
有没有主题啊 有主题的话 就很简单的格式如下: 题目作者关键词:摘要: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就是论文的格式啊。你可以去搜索一片论文 下载下来模仿下。你也可以吧主题告诉我 我帮你看看
答案是:B。B项是错误的,田鼠的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D项是正确的,田鼠的同化量是7乘以10的9次方,下一营养级最多得到它20%的能量,也就是40乘以10的9次方。
有没有主题啊 有主题的话 就很简单的格式如下: 题目作者关键词:摘要: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就是论文的格式啊。你可以去搜索一片论文 下载下来模仿下。你也可以吧主题告诉我 我帮你看看
不管怎么样~写论文就是要多查阅参考文献的~你去看下(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等等这些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去看下吧
你应该去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好好学习看下的~像(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等等这类的就可以
你这是写教育教学类的论文还是只是说要写生物类的论文呀~这样~生物类的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生物过程、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这样的期刊~教育教学的话~你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样的吧
从微观上看人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在人体的宇宙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每天心跳平均10.8万次,肺呼吸2.6万次,肾脏过滤1700升的血液,胃分泌1.5升的胃液。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骨骼肌有600多块,450对肌肉,80多万根汗毛孔,人体如同一座装置着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工厂,里面含有由4万亿到6万亿个细胞所构成的复杂结构,整个系统随着心脏的搏动而不停地新陈代谢。 人的体内,大小血管连接起来可以围绕地球两周半(10万公里),血液占人体的1/13,血液里的2/3是水(即血浆),还有1/3是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它们像船一样浮在血浆里,红血球把氧运输给人体的各部位,又将二氧化碳(废物)运出来;白血球是一支野战部队,专门消灭体内的细菌;血小板是泥瓦匠,对皮肤伤口进行修补。 人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正因为眼皮薄松弹力强,睁眼闭眼才较方便,不但快而且省力,由于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才容易消除疲劳,眼轮匝一放松,轻巧的眼皮,又自动弹回,眼睛睁开了,这是真主多么巧妙的安排。 人体是一个无煤的“火光炉子”,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是在人体各种酵素的作用下燃烧——被氧气氧化,虽然不发火却能放出大量的热来,蛋白质燃烧后变成了尿素从小便排出,脂肪与糖类燃烧变成二氧化碳与水,从你鼻孔跑掉,水分有的从肺部跑掉,有的从皮肤与大小便排出。 人的鼻孔象杂乱的丛草,正因为乱,才能阻止空气中的灰尘,这是头道关;二道关是鼻粘膜,它能经常分泌粘液,拦挡漏网的灰尘,当大粒灰尘偶然闯入时,由于鼻孔发痒,全身来个总动员“嚏”然一声,把那些灰尘驱除出境,鼻孔除了“除尘设备”还一套“加热设备”与“加水设备”来保护肺部,在鼻孔里有几片布满血管的薄肉片(叫鼻甲),它象一排“暖气片”似的,把吸进来的冷空气预热一下,然后进入肺部,使肺不遭寒冷。 更奇异的是食管,下连胃,而气管下连肺,这两条管子在喉头上互相紧靠。气管在前,食管在后,而一起开口于咽部,气管上方有块“会厌软骨”,当我们吃饮时,呼吸暂时停止,“会厌软骨”就下降,正好盖住气管入口,当我们吃完,而需要恢复呼吸时,“会厌软骨”就上升,使空气得以进入气管 再看看人脑与电脑的比较,人的大脑由六部分和脊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成人之脑重为500克左右,它有140亿个神经元与9000个辅助细胞,任何高级精密的电子计算机都无法与它相比。人脑的潜力很大,一般人的终生思索充其量只用了脑力的15%,故人活近百岁,还可以正常思索。而电脑再精细,也是由人脑制造而成。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校、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不高大多数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只是生物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存在,没有理论课来的重要.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实验课基本上是讲解、背诵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考试时也仅仅是粗略地考查实验,片面强调实验操作的熟练化,注重实验的结果,轻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看到的实验现象,实验课沦为一种简单的实验技能训练,而研究方法的探寻不被重视,它的重要科学价值被抹杀.常此以往学生不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会变成只会机械背诵。应付考试的机器,创新精神的缺失将更加严重.生物学的教学形式迫切需要变革,生物实验教学急需改进,一定要将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另一方面,实验室利用率很低,大都闲置着.大部分学校都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但平均利用率很低.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将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理论课教学上,学生的实验课时间被大大压缩,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2、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学校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当前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可以满足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备需要,只要学校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加大一定的投入,基本的实验器材还是可以满足的.但生物学实验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实验课开设度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有一些生物学实验需要用到较为先进的观察仪器,但这些仪器的价格高昂,大多数学校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引进。另一些实验需要用到活体,像家兔,小白鼠,蟾蜍等,这些实验材料的储存需要找专人看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其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想达到和大城市学校一样的实验配备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允许的,许多农村中学缺乏实验课程必备实验器材,开设实验课困难重重.3、缺乏实验研究意识当前学校开设的一些生物学实验,仅仅是从书本中选取一些操作相对简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没有危险性的最基本的实验,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的生物学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举措1、增强学校和老师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上实验课不是一种上课的新形式,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与他人展开合作和积极探索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为着相同的实验目的进行相互分工合作,在合作中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实验的失败与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克服艰难、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这些实验可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老师要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协调好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来。
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 [ XXXX-X-XX 19:01:00 | By: XX ] 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XXX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2 氯化锰 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7∶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
写生物小论文的方法:1、 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对生物学科的某一专题是某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把研究过程中枢观察纪录的资料,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去会有共,并指出自己的观点。把上述的工作用文字系统全面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生物科学小论文。2、 学生论文的特点 课题应具体,题目不应过大。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研究深度浅。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进行生物科技活动的总结,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完成生物小论文课题的方法小论文课题确定后,怎样去完成研究课题呢?下面分别作些介绍。(一) 考察法 即调查某一区域内的某些生物种类组成、数目和分布的规性等。如某的去昆虫种类及数目变化;环境宝物种的各种动物吹气候变化的调变,等等。这种研究犯法化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般的中小学都可进行。但指导教师事前应适当扑导,让学生与县长掌握一定的动物分类知识,并且事先订好固定的考察计划。(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动植物的个体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了解掌握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定性。佩观察的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只对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其必然性的因素太大,回引响研究的结论。观察的同时,应随时注意收集实物资料,使证据更完全,效果更好。(三) 实验法 在人物改变某个环境因素条件下(如营养、温度、光照等),观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引响,找出其中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注意点:1:要有对照组 2:研究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数目。例:"营养对青蛙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时,分天然水和坦然谁加少是农家肥,两族作对照。试验过程中,除了营养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蝌蚪的来源、大小、水温、光照等都要尽权,一免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常有的,以那一中为止,以课题内容、性质而定。但不要用那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在变化过程,要做好计数和测量,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管怎么样~写论文就是要多查阅参考文献的~你去看下(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等等这些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去看下吧
从微观上看人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在人体的宇宙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每天心跳平均10.8万次,肺呼吸2.6万次,肾脏过滤1700升的血液,胃分泌1.5升的胃液。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骨骼肌有600多块,450对肌肉,80多万根汗毛孔,人体如同一座装置着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工厂,里面含有由4万亿到6万亿个细胞所构成的复杂结构,整个系统随着心脏的搏动而不停地新陈代谢。 人的体内,大小血管连接起来可以围绕地球两周半(10万公里),血液占人体的1/13,血液里的2/3是水(即血浆),还有1/3是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它们像船一样浮在血浆里,红血球把氧运输给人体的各部位,又将二氧化碳(废物)运出来;白血球是一支野战部队,专门消灭体内的细菌;血小板是泥瓦匠,对皮肤伤口进行修补。 人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正因为眼皮薄松弹力强,睁眼闭眼才较方便,不但快而且省力,由于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才容易消除疲劳,眼轮匝一放松,轻巧的眼皮,又自动弹回,眼睛睁开了,这是真主多么巧妙的安排。 人体是一个无煤的“火光炉子”,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是在人体各种酵素的作用下燃烧——被氧气氧化,虽然不发火却能放出大量的热来,蛋白质燃烧后变成了尿素从小便排出,脂肪与糖类燃烧变成二氧化碳与水,从你鼻孔跑掉,水分有的从肺部跑掉,有的从皮肤与大小便排出。 人的鼻孔象杂乱的丛草,正因为乱,才能阻止空气中的灰尘,这是头道关;二道关是鼻粘膜,它能经常分泌粘液,拦挡漏网的灰尘,当大粒灰尘偶然闯入时,由于鼻孔发痒,全身来个总动员“嚏”然一声,把那些灰尘驱除出境,鼻孔除了“除尘设备”还一套“加热设备”与“加水设备”来保护肺部,在鼻孔里有几片布满血管的薄肉片(叫鼻甲),它象一排“暖气片”似的,把吸进来的冷空气预热一下,然后进入肺部,使肺不遭寒冷。 更奇异的是食管,下连胃,而气管下连肺,这两条管子在喉头上互相紧靠。气管在前,食管在后,而一起开口于咽部,气管上方有块“会厌软骨”,当我们吃饮时,呼吸暂时停止,“会厌软骨”就下降,正好盖住气管入口,当我们吃完,而需要恢复呼吸时,“会厌软骨”就上升,使空气得以进入气管 再看看人脑与电脑的比较,人的大脑由六部分和脊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成人之脑重为500克左右,它有140亿个神经元与9000个辅助细胞,任何高级精密的电子计算机都无法与它相比。人脑的潜力很大,一般人的终生思索充其量只用了脑力的15%,故人活近百岁,还可以正常思索。而电脑再精细,也是由人脑制造而成。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 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 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摘 要】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校本资源;整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二、策略与实践(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教材《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属于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和生物科技进展,为学生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但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发展迅猛,课标模块内容与课标要求是否存在落差,这还必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模块内容的设置。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生物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的新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在次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1)感知和体会知识内容的变化知识体系的变化 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 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2)、探究能力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分子与细胞》——观察和实证,《遗传与进化》——假说—演绎,《稳态与环境》——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改进探究活动的设计。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鼓励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小资料、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生物新课程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变单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增设重要栏目。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②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③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1、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但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这些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课程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成效与分析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一)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 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二)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