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是核心 而且现在什么核心都不是另外 该校办的《唐都学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但也不是全国中文核心
西安文理学院,是二本院校。在已经实行新高考的省,是在本科批次招生。
西安文理学院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当然就是本科学报了。
不是。。。。。校刊很难做大。。。而且学校知名度不够。。。根本不可能是省级公开刊物。。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学校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11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4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兽医学、作物学、草业学
专业硕士点:农业推广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6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6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人才培养
1、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6门、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2个。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管理师、卓越法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玻璃材料与工艺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
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市场营销、中药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编辑出版学、动物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动物生产类学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达物流综合实训教育基地、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硅材料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英汉翻译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人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市场营销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管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食品工艺学、种子生产技术、兽医药理学、土壤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植物保护技术、中药药理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中药药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动物环境卫生学、社交礼仪、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食品毒理学、微型计算机原理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理工科专业多维度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农科专业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2、教学成果
200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3项。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6项。
2004年在滁洲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大赛中,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2005年安徽省第二届“红皖杯”生态安徽青年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广告语奖;安徽省“理性上网,爱我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安徽省“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三等奖;2006年安徽省大学生歌手大赛银奖,中国大学生“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安徽赛区第三名。2007年学校学生获安徽省望之星演讲比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首届“铁军杯”新四军的故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活动中获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9年,安徽省“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10年,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2个三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三等奖。
2004年,在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二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三等奖。2005年,舞蹈《鼓乡情怀》在蚌埠市首届“小灵通”杯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2007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亮相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节,作品《鼓乡情怀》获特别创作奖。2008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参加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获银奖;曲艺作品《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二等奖,舞蹈作品《凤阳花鼓》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三等奖。2009年,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获三等奖。
科学研究
1、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115”创新团队2个。
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
2、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拥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明专利9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5年底,馆藏纸质图书资料110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约万种,共享电子图书约28万种,本地镜像博硕士学位论文20多万本,学士学位论文29403篇。图书馆先后订购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明文化数据库、视频点播等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的以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
学报创刊于1984年,季刊,为《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7月《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被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公开发行;2002年1月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刊号:CN34-1300/N。
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二类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3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示,《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共有中国国内委员27人、国际委员4人。
办刊历史
1960年,《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创刊。
1979年,该刊刊期确定为半年刊。
1986年,该刊刊期由半年刊变更为季刊。
2004年,该刊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文山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就在下面,文山学院前身是1947年2月由云南昭通南迁至文山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欢迎大家进入了解详情!
点击进入》》文山学院教务系统
文山学院简介
1955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云南文山师范学校。
1958年秋,在文山师范学校内开办文山人民大学,招收师专和医专各一个班,后因故停办。
1977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文山师范学校附设师专班,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1992年更名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在“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办学,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923亩,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有在职教职工568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56人(教授、研究员29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7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77人,10余位教师先后被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学校下设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文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3个学术科研机构,建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三七研究基地”、“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三七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中心”、“赵大庆专家工作站”等省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专家工作站。
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山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下设人文学院、政法经济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10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有49个本、专科专业(本科33个,专科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农学9个学科门类。
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 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5人,入选“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升本”以来,教师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283项,出版学术专著35部,参编著作、教材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项,13项科技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0余项获州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1项获州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2243篇,其中核心期刊199篇,SCI、EI收录31篇。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常年聘请美国、英国、越南等国外籍教师到校任教,先后招收2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派出200余位师生赴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留学、访学。
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89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4000余人。
已向社会输送20000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和10000余名成人本专科学生,培训各级各类学员400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炼出“博思审问,明德笃行”的校训,“存疑存思,追求真理”的学风,“言传身教,尽器弘道”的教风,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
涌现出“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霜福伟,中央电视台推评的“最美村官”潘志艳、“最美乡村教师”周凤慧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先进典型,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目前,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调结构、强内涵、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开放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本科的。不是核心!
在宿州最好但是你看得怎么比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国内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学报
干嘛?求解啥?
宿州学院坐于安徽省宿州市,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1978年开始举办高等专科教育,198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三年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分为东、西、南三个校区(南校区由原体育系改美术系又改成教学院分部于2008年撤销,以1亿人民币典当给地产商从事地产开发),现占地906亩,预留发展用地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0万平万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1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56万册,期刊2000余种,公开出版《宿州学院学报》、《宿州学院报》。学院设有12个教学(院)系,现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英语、艺术设计、美术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体育教育、市场营销、人文教育、音乐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镇规划等29个本科专业以及40个专科专业,在校生10050.人。专任教师420人,其中教授25人,副高职称111人,取得硕士学位的42人,在读博士、硕士100余人,现聘有外籍教师4人。在教师队伍中,获全国优秀教师6人,获省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6人,获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9人,获陈香梅教育奖6人,省级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5人。学院获省级重点资助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资助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省级教研科研项目42项。“十五”期间,我院教研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共获得省级教研课题19项、科研课题18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9项、教学成果奖7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945篇、论著39部,其中国家级期刊98篇、国家级重点期刊152篇、被四大检索系统收录57篇,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方面已凸显优势,数量和质量在我省同类高校中均处于领先水平。长期以来,学院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积极实施“十大工程”,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内涵建设,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办学办事行为,加快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术科研、招生就业等,建设,加快教学基本条件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具有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多科性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连续多年的学生专升本连读考试中,通过率均在75%以上。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9年获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首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1998年、2001年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2003年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2004、2006、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获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不是的,学报也有咳心的,
学报是省级期刊,学报里面比较好的有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不在核心行列的都算省级,一般是双月刊。你说的是赤峰学院学报吧。如果是直接投稿给杂志社可能会比较久你可以找代理,至于怎么找代理,把我采纳后看我楼下的家球球,但是当心。
这个学报我和编辑有联系合作的,我帮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