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代谢组学研究生论文章节划分

发布时间:

代谢组学研究生论文章节划分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EGFR与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预防医学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心脑血管病失能半失能患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与应用研究2、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血清PTH与机体营养状况的关系3、老年AECOPD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与相关因素的分析4、不同营养状况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急性副反应、放疗后生活质量、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研究5、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6、微型营养评估和患者主观全面评估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意义7、外周血炎症指标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8、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适用性研究9、腹膜透析性营养不良中医药干预的实验研究10、口服营养素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疗效观察11、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效果12、基于脑—肠轴探讨培土生金法对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Ghrelin-Obestatin信号调节通路的影响13、体力状况及营养风险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14、基于头罩稀释法的间接能量测试方法及其应用研究15、昌吉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及相关因素调查

又到了高校硕博生撸起袖子加油发论文的季节,生信类文章作为一种短平快的手段受到广大科研者的喜爱。我在pubmed中简单用“TCGA”关键词统计了近十年的SCI发表情况,发现从2010年开始生信SCI成指数性增长由年15篇增加到2700多。令人惊叹,2020年截止当前已经发表1212篇。管中窥豹,如此海量的生信文章,如何异军突起荣获审稿人青睐?近来有不少人抱怨,纯生信投稿杂志越来越少,投稿杂志风向变动太快,审稿人反馈要功能验证,要求补试验。如此看来,给生信文章加点实验料是生信类SCI大势所趋。那么各组学筛选的标记物实验验证的方法有哪些?我本期将给大家奉上多种组学的标记物实验验证方法,供大家参考。 Suorce: Pubmed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理解,我查阅大量资料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板块化呈现常见的各组学方案及简明实验步骤,本期分享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4个组学的标记物检测方法,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一、基因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1. 基因表达 逆转录定量PCR(qRT-PCR)是在样品量少或者非常珍贵的情况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是范围宽、敏感性高、精确度高,无PCR后处理步骤,避免了交叉污染,且产出率高,可以进行多重检测等。具体是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的分析。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引入一个荧光化学物质,随着PCR反应的进行,PCR反应产物不断累计,荧光信号强度也等比增强。每经过一个循环,收集一个荧光强度信号,通过荧光强度变化检测产物量变化,最终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 实验材料 新鲜、冰冻的组织、细胞,新鲜、冷冻的血液或血浆等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方法还包括:PCR[2]、RT-PCR[3]。 2.  甲基化 检测 甲基化特异性的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是一种灵敏度高,且不受限制酶限制的DNA甲基化检测技术。通常是设计两对引物,一对MSP引物扩增经亚硫酸氢盐处理后的DNA模板,另一对扩增未甲基化片段。若第一对引物能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该检测位点存在甲基化,若第二对引物能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该检测位点不存在甲基化。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4]。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石蜡包埋细胞或组织等       甲基化检测的其他技术还包括:亚硫酸氢盐处理+测序[5]、联合硫酸氢钠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COBRA)[6]等。二、蛋白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是将电泳分离后的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某特定抗原的一种蛋白质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实验方法应用广泛,是常见的蛋白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7]。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的细胞或者组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基本原理: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有无定性或定量分析。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8]。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的细胞或者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中的蛋白水平检测。其是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检测相应的目的抗原(或抗体),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标记物的性质检测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金属技术和放射免疫自影法。实验中应用较多的为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酶技术。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9]。 实验材料 石蜡包埋的组织、细胞标本以及冰冻组织切片 三、代谢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不同化合物从色谱柱流出的时间不同,达到分离化合物的目的。质谱法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或电场中的运动规律,按其质荷比(m/z)实现分离分析,测定离子质量及强度分布,可以给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分子式和分子结构信息,具有定性专属性、灵敏性高级检测快速等特点。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0]。 实验材料 小分子、易挥发、热稳定、能气化的化合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具有分析范围广、分离能力强、定性分析结果可靠、检测限低、分析时间快、自动化程度高。其是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样品在质谱部分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1]。 实验材料 不挥发、极性化、热不稳定及大分子(蛋白、多肽、多聚物等)四、转录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1. 表达量验证 qRT-PCR(见基因组学)和Northern blot。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是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及对其进行定量。原理是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将在凝胶中的位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固定后再与同位素或其他标志物标记的RNA探针进行反应。应用的文献较少,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2]。 实验 材料 总RNA样品或mRNA样本(RNA容易降解,需要注意保存方法及周期) 灵敏度:qRT-PCR>Northern blot,特异性:Nortern blot>qRT-PCR(上述已说明实验方案)。 2. 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RNA免疫沉淀(RIP):是将所关注的RNA结合蛋白(RBP)与其结合的RNA一起进行免疫沉淀,鉴定结合转录RNA。可以通过RT-PCR、微阵列或测序检测,是一种基于抗体,用于定位体内的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3]。 实验材料 细胞 RNA-pull down:是将RNA进行标记(如生物探针标记)再与胞浆蛋白提取液共同孵育,从而形成RNA-蛋白质复合物,通过SDS-PAGE分离蛋白质,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或质谱检测蛋白质。用于寻找与目的RNA结合的蛋白。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14]。 实验材料 细胞胞浆蛋白  此外还包括:甲基化RNA免疫沉淀(MeRIP)[13]。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由于各组学marker验证的方法繁多,本期主要分享常见的方案,期望大家对各组学marker的实验方法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基于各组学的后续机制相关探究,还需要加入如细胞功能学实验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侵袭、细胞凋亡实验以及动物模型等,这些机制探究的方法大多大同小异,相信大家在阅读相关的文献后很快会发现个中规律~ 最后祝大家SCI逢稿必中! 参考文献 1. Liu X, Wang J, Chen M, Liu S, Yu X, Wen F. Combining data from TCGA and GEO databases and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CR validation to identify gene prognostic markers in lung cancer. Onco Targets Ther. 2019;12:709‐720. Published 2019 Jan 21. doi: 2. Rodriguez, Rebecca M et al. “The landscape of bacterial presence in tumor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across 9 major cancer types using TCGA exome sequencing.”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vol. 18 631-641. 13 Mar. 2020, doi: 3. Zhou F, Liu X, Zuo D, et al. HIV-1 Nef-induced lncRNA AK006025 regulates CXCL9/10/11 cluster gene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CBP/P300. J Neuroinflammation. 2018;15(1):303. Published 2018 Oct 31. doi: 4. Xie K, Zhang K, Kong J, et al. Cancer-testis gene PIWIL1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lung adenocarcinoma. Cancer Med. 2018;7(1):157‐166. doi: 5. Hu H, Chen X, Zhou C, et al. Aberrant methylation of mutL homolog 1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Clin Lab Anal. 2018;32(5):e22370. doi:  6. Pangeni, Rajendra P et al. “The GALNT9, BNC1 and CCDC8 genes are frequently epigenetically dysregulated in breast tumours that metastasise to the brain.” Clinical epigenetics vol. 7,1 57. 27 May. 2015, doi: 7. Han D, Yu T, Dong N, Wang B, Sun F, Jiang D. Napabucasin, a novel STAT3 inhibitor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invasion and stemness of glioblastoma cells.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38(1):289. Published 2019 Jul 5. doi: 8. Wang D, Yuan W, Wang Y, et al. Serum CCL20 combined with IL-17A as early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for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J Transl Med. 2019;17(1):253. Published 2019 Aug 6. doi: 9. Liu L, Liu X, Dong Z, et al. N6-methyladenosine-related Genomic Targets are Altere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and Associated with Poor Survival. J Cancer. 2019;10(22):5447‐5459. Published 2019 Aug 29. doi: 10. Chen H, Pan D, Yang Z, Li L.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knockdown of RAB23 indicate the role of RAB23 i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n Transl Med. 2019;7(23):745. doi: 11. Apaya MK, Shiau JY, Liao GS, et al. Integrated omics-based pathway analyses uncover CYP epoxygenase-associated networks as theranostic targets for metastatic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38(1):187. Published 2019 May 9. doi: 12. Wang XL, Shi WP, Shi HC, et al. Knockdown of TRIM65 inhibits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human lung cancer. Oncotarget. 2016;7(49):81527‐81540. doi: 13. Chen Y, Peng C, Chen J, et al. WTAP facilitates prog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m6A-HuR-dependent epigenetic silencing of ETS1. Mol Cancer. 2019;18(1):127. Published 2019 Aug 22. doi: 14. Liao M, Liao W, Xu N, et al. LncRNA EPB41L4A-AS1 regulates glycolysis and glutaminolysis by mediating nucleolar translocation of HDAC2. EBioMedicine. 2019;41:200‐213. doi: 15. 高通量测序后的实验验证手段——转录组篇(上)

从21世纪军事卫勤人才的需求特点出发,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军队卫生学,火线抢救防护,化学武器的损伤与防护,防原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卫生毒理学)的性质、目标、现有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等,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的细节入手,探索符合此类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型”。为论证此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有效性,特将军队卫生学课程作为教学研究的案例,开展基于此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最后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学实验数据,论证实验结果。力求通过此次教学研究,能为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学思路。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及教学现状,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及进行“学与教”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方法。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思路和和测量方法,其次阐述了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构成要素,最后介绍了基于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过程。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了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有效开展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的教学有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总结了此次教学研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做了思考与展望。[1] 李改霞,陈云虹. 基于联通主义的网络学习平台架构探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06)[2] 李志敏,刘师少.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方式探讨[J]. 电子商务. 2012(07)[3] 邓跃平,陈嫔荣. 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 外语学刊. 2012(04)[4] 王洪伟. 促进“教”与“学”——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02)[5] 侯江华. 交往哲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2(40)[6] 野外生存技巧系列之寻找水源[J].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2(01)[7] 胡凡刚.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集体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1)[8] 王竹立.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5)[9]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 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0] 李龙,刘雍潜. 论“学与教”方式的建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10)

生物代谢组学投稿

代谢组是测定细胞内所有代谢小分子(如TAC里面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蛋白质组是测定体内各种蛋白质含量。 相同点大概就是都主要是靠质谱 蛋白质组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好的搜库(鉴定)手段,以及比较好定量手段,如SILAC,TMT等方法,一次一般可以测量几千个蛋白 代谢组(可能不同的机构会有不同,以下仅基于我了解到的数据)各个实验室一般需要建立自己的库,一般也就几百个小分子。一般会把质谱的正负离子模式都扫一下,暂时没有通用的定量方法,所以数据可信度不如蛋白质组高 一般蛋白质组更为常用,代谢组的话需要有特定的研究方向,比如研究脂肪代谢之类的,就针对那些油脂分子 PS:用质谱研究药物代谢和研究组学其实差别很大的,做组学的话如果不是某些特殊情况,你自己不会分析谱图也不是太影响结果,只要看得懂by离子就好了。看LZ的意思,估计是不需要用到蛋白质组了,代谢组我也只是刚开始做,只能说protocol我们用下面这个,具体的分析步骤得看实验室需求。代谢组学有一个很热门的应用,就是用来鉴定微生物的taxonomy。在不少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农业公司,除了用16S rRNA和基因组判定taxonomy,还会结合代谢组学的数据。而taxonomy的鉴定在这些大公司的微生物研发产品线里是很重要的一环

代谢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于生物体系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

代谢组学利用高通量、高灵敏度与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细胞、有机体分泌出来的体液中的代谢物的整体组成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辩识和解析被研究对象的生理、病理状态及其与环境因子、基因组成等的关系。

“代谢组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策略,其研究策略有点类似于通过分析发动机的尾气成分,来研究发动机的运行规律和故障诊断等的“反向工程学”的技术思路。

由于代谢组学着眼于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分析,也被称为“整体的系统生物学”。

通过现代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技术分析体液中的代谢物组成谱,并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把所有代谢物的组成信息都整合到一起,为在系统和整体的层面上比较和分析生物的代谢特性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现代代谢组学技术运用到人体和动物的整体代谢与功能性研究中。

代谢组学创始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icholson教授认为人体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来理解疾病过程,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代谢组学和中医中药的哲学观相吻合,代谢组学是研究中药最好的选择。

研究中药这种复杂混合物的毒性,代谢组学是最好的方法,选择不同产地、不同数量、不同组分的中药,做出代谢组图,根据组成变化与毒性、药效相对应,就可把有效的成分最大化,把有毒的东西剔除。

同样,代谢组学也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手段,有利于中药的出口和国际化。

代谢组学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许多方面有相近的属性,它们的有机结合将可能有力地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代谢组学”可能成为我国传统医学走向国际化的通用语言。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在用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肾阳虚证的分子机理、中药肾毒性的预测以及支持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登记注册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好成效,显示了代谢组学与中国传统中医药结合的强大生命力。

代谢组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新兴学科。

研究代谢组学的关键是要发展大规模、并行化测定复杂混合体系中代谢物组成信息和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的能力。

技术手段的发展是代谢组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程学和理学研究力量,结合深厚丰富的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经验,致力于代谢组学研究具有相当的优势。

美国Waters公司是全球分析仪器领域的先导者,在复杂体系分析领域独树一帜,具有领先的分析平台, 配套的计算软件和雄厚的技术储备。

学科的发展催生学科研究工具的产生,近年来,他们根据代谢组学发展的要求,与代谢组学创始人Jeremy Nicholson教授合作,首创全球领先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与高分辨质谱技术和计算技术结合,推出了以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PLC-QTOF为代表的代谢组学分析系统,一次可以从尿液样品中快速获取2万多个数据点,为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人体的生理代谢状况,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反映人体的疾病过程,提供了先进可行的工具。

为了加快代谢组学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和美国Waters公司决定成立国际一流的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并于2006年6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正式的签约仪式,双方承诺共同努力将此实验室建设成为我国发展代谢组学的研究基地,人员培训基地和生物医药新用途开发基地。

联合实验室将邀请代谢组学创始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icholson教授担任顾问,计划每年定期在上海举行代谢组学高级研修班,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和增强及时跟踪国际前沿研究动向的能力,对于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关于生物体被扰动后(如基因的改变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代谢组学着重研究的是生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影响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代谢组学通过揭示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来反映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代谢组处于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作用网络的下游,所提供的是生物学的终端信息。如同我们在长江的上游建大坝或对江水改道,这些项目的生态影响会在下游的河道和地域体现出来一样,我们经常说,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

毕业论文章节划分

1、确定选题可以通过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或生活积累中去选题,经过优选确定一个适合的论文选题。2、列提纲列提纲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作论文的时候按照提纲顺序写这样就不会毫无头绪,也不会偏离主题。文献可以在知网等网站查询相关数据资料,整理论据。3、写论文提纲完成之后,根据列出的提纲进行写作,可以计划一个写作时间。4、修改论文主要内容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多次检查,论文查重、阅读,根据检测结果修改降重。5、导入引言导入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写作原因,价值和意义等,需要做到简明扼要。6、完善论文完成论文后,还需要标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页码等要求。

联系技巧:

1、首先礼貌问好:老师,您好,我是您毕业论文带的学生。

2、简单介绍自己的论文:我的论文水平还不是很好,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努力改进的。

3、虚心问教:以后可能经常会麻烦老师,还请别介意,最后就是感谢老师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1.标题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2.作者这里应给出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的名称。如果是毕业论文,还可以说明指导教师的姓名。3.论文摘要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前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论文正文部分需要包括前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与分析、结论等几部分内容。其中,①、前言前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献综述可以放在前言后面作为独立的一个章节,有时也可以放在前言中,作为前言的一部分。③、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也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是理工科论文,研究设计部分需要说明本论文的设计思路、主要方法和过程。如果是文科论文,则需要说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总之,研究设计就是要说明你用了什么方法和步骤来解决你的研究问题。④、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是对研究的数据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这部分是论文的精华部分,在呈现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注意逻辑性。⑤、结论结论部分需要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6.参考文献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称之为参考文献。论文撰写过程中,凡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现的地方标明,并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中列出。7.致谢最后需要对支持或帮助你完成论文的单位、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等表示感谢。

论文前三章分别写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相关信息

1、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格式 一、基本结构 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应由题目(标题)、摘要、目录、前言(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构成。

2、寻找参考文献,选题确定之后就开始搜索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写提纲,把搜索下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几遍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内容怎么写毕业论文要写哪些东西,海量看。

3、摘要内容,摘要第一段为全文的引导、铺垫论文开题前三章,知识点章节主要表达研究该问题的背景、前景和研究该问题的 意义,字数占 2到3 行左右。摘要的主要内容,论文各部分应该写什么。 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保护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话可以考虑写写,但是篇幅不宜太长。

代谢组学论文的研究背景

更好的“组学”?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出现的新兴“组学”,自1999年以来,每年发表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文章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从表面上看,代谢组学的发展很迅速,但是仍然远远落后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我们还在期待着重大发现”,Griffin博士解释说,在Nature上发表的那些文章,让人们对代谢组学充满了期待:寻找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发现一条新的代谢途径,或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已知的这些途径。尽管还没有经典论文出现,但是研究人员相信,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比,代谢组学将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许多公司通过市场研究发现,健康人并不希望进行基因型分析,所以,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基因组学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很有限。而代谢组学与临床化学较为相似,且相对于基因组学来说,提供的个人信息更少,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较低的费用,是促使代谢组学在临床上易于接受的另一个原因。Griffin博士指出,与其他“组学”研究相比,代谢组学的费用更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代谢组学研究筛检出代谢产物,然后采用更昂贵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有意义的代谢产物进一步加以研究。首先,必须识别出代谢产物,这并不是简单的工作。Siuzak博士认为,代谢组学研究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对代谢产物的识别,这也是最有趣的方面,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是进一步确认所有代谢物的功能。此外,质谱分析发现,代谢产物的同质性不高,由于缺乏均匀性,使色谱分析变得更加困难,无法识别出样品中的未知物质。

首先明确代谢组学的核心任务。对小分子代谢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发现差异代谢物:(1)对生物体系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表征;(2)以差异代谢物作为核心对生命奥秘进行解析。而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动态范围宽、信息丰富等优点,已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主流技术平台。其次明确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而言,色谱与高分辨质谱的联用必不可少;而对于靶向代谢组学而言,基于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的三重四极杆质谱被认为是质谱定量的  “金标准”。近年来,拟靶向技术由于结合了非靶向和靶向分析技术的双重优势,在代谢物分析的覆盖度上与非靶向方法接近,在灵敏度上与靶向分析一样,迅速发展成为代谢组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拟靶向代谢组学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基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非靶向分析;(2)母离子/产物离子对的选择及检测参数优化;(3)使用三重四极杆或QTRAP质谱采用MRM模式(包括上述离子对)对样品进行分析。关键点有哪些?代谢组学整个研究过程可以细分为20多个步骤,若每一步准确率为70%,最终结果的准确率不足,因此必须确保每一步(尤其是关键步骤)都规范、准确,才能保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影响代谢组学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包括:(1)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案;(2)样本收集、分组、储存、前处理、质量控制;(3)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4)数据处理、分析;(5)差异分子筛选与鉴定;(6)分类模型构建与验证;(7)数据库自建、管理与使用。这些环节受制因素较多,需要参考研究论文、技术规范、注意过程控制,采用专业的技术和工具支持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为什么关键?围绕快速、有效地发现分子和标志物这一目的,精准和高通量正成为引领发展的方向。代谢组学研究需要满足生物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个性化分子智能识别需求,所以需要分子智能识别检测技术做支撑,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才能保证专业化的组学、质谱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总结来说,在组学研究过程中,只有做好分子特征检测、差异分子筛选、差异分子鉴定、分类模型构建、数据库自建等关键步骤,才能得到最好的组学研究结果。

硕士毕业论文章节划分

4~7章。硕士论文的章节数量一般在4~7章左右,具体的章数要根据你的科研成果多少来决定。一般来说,论文的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这一部分的存在是固定的,而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展望,基本也是都有的,中间至少要有两章正文,才不至于显得论文过于单薄。

硕士论文一般分四到六个章节,不同的学科对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如章节结构、论述方式、字数等。

硕士大论文一般四章,充实一点的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三章材料性能表征,第四章材料硕士论文一般分四到六个章节,不同的学科对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如章节结构、论述方式、字数等。您好。字数没有上限,但是也不能太过头了,一般要求正文不少于3万字.四级提纲,当然各学校或者专业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建议直接去学校教务处网站查找相关要求的文件~不多。毕业论文内容是按照格式来写,每一章的内容都要层次清晰,讲述清楚,不能图囵吞枣,只要每一章的内容都比较明确,8章并不算多。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问:研究生论文一般分几章答:至少3-4章节吧,文献综述、问题,实验方法与结论,总结问:硕士论文一般分几章答:在毕业论文中,比较常见的安排层次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递进式,即论文的各层意思之间是层层推进的关系.按所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或各个分论点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呈现出一种纵向联系的层次关系.2.总分式,即采用"总题分述"的方式,先总括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或者先分开说,最后再总结.3.并列式,即论文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各分论点的段落相互平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呈现出一种横向的内在联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