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随着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 措施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12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多人的物质 文化 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而不是再单纯地发展经济,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是让人们从钱眼里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与我们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破坏,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了很多疾病,如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以及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疾病的增多,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托整个自然环境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环境资源作屏障,人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梦”美好理念的最好印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诚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我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增大,例如城乡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他放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口号 而已,就是要把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投入到环境、民生方面的建设,使老百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达到国富民也富的效果。这样也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年轻的美丽梦想。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政府 工作 报告 》,2012 [2]《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调整 均衡 正文 随着党的胜利闭幕,一些新鲜的词汇也走进各大媒体与人民的视野当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其中一大亮点,它也正随着的脚步,渐渐走上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 广告 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结合广告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使用节约型水具 ,一水多用,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 , 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少使用发胶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不乱扔烟头,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 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 ,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 , 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3. 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 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朋友,你的论文搞定了么,可以传我一份不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论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朋友,你的论文搞定了么,可以传我一份不

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小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议论文

随着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 措施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12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多人的物质 文化 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而不是再单纯地发展经济,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是让人们从钱眼里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与我们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破坏,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了很多疾病,如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以及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疾病的增多,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托整个自然环境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环境资源作屏障,人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梦”美好理念的最好印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诚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我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增大,例如城乡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他放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口号 而已,就是要把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投入到环境、民生方面的建设,使老百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达到国富民也富的效果。这样也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年轻的美丽梦想。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政府 工作 报告 》,2012 [2]《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调整 均衡 正文 随着党的胜利闭幕,一些新鲜的词汇也走进各大媒体与人民的视野当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其中一大亮点,它也正随着的脚步,渐渐走上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 广告 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结合广告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使用节约型水具 ,一水多用,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 , 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少使用发胶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不乱扔烟头,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 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 ,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 , 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3. 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 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优秀主题作文

生态文明优秀主题作文,高分的范文也是有很大的技巧成分的,不付出努力和心血是写不好作文的,写作不能局限于同一种题材,关于作文的写作方法是非常明确且丰富的,下面是生态文明优秀主题作文,仅让大家参考。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这一段话是国家林业局代表说的。确实,美丽中国就该是家园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常听长辈们描述她美丽的容颜:茂盛的树木是她浓密的秀发;清澈的湖泊是她明亮的眸子;美丽的红海是她可爱的嘴唇;绚丽的晚霞是她抹上的胭脂;川流不息的江河是她的血脉,里面流淌着她纯净的血液;透明的臭氧层是她美丽的水蓝色纱衣;那悦耳的虫鸣婉转的歌声……可如今,这美丽的家园在哪里?

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奉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哲学,野蛮地践踏和掠夺自然;有的人做一些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土地沙漠化了,瀑布枯竭了,河水发臭了,空气浑浊了等,人类正在遭受着自身行为的惩罚。环境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离开了这把神奇的伞,那我们的家园就会像撒哈拉大沙漠一样,一片死气沉沉,荒无人烟。所以我要向全球发出意示,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

空气的污染主要有3个来源:第一是工业生产。工厂里排出的烟尘和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第二是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消耗大量煤炭,煤炭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第三是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在烧煤或石油时,排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汽车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点,汽车尾气中含有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对健康有害。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买有汽车,煤炭都在用汽车,出去办一点小事,不管办事地点离家多近或多远,都要用到汽车,不管去那里,都依赖着汽车,不愿步行。

记得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坐在小轿车副驾驶位的一位叔叔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餐厅纸,擦了擦嘴,然后就随手一扔,扔到了路边,我非常的愤怒,心想:要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把垃圾随手一扔,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真的是太可怕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了白色站。恐怕一阵风吹来,就可以使垃圾漫天飞舞。真的是越想越可怕。我急忙跑过去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前面不远处的垃圾桶里。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却在下降。还有那些没有道德的伐树者,他们可有想过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呢?树为我们人类付出了那么多!那么多树为我们挡住袭来的沙尘暴和可怕的龙卷风,这些伐树者真应该静静的好好的反省一下,如果没有了树,我们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子呢?可见目前我们环境的恶劣,也是在向我们发出了警告,提醒我们爱护环境刻不容缓!

这些环境污染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祖国,使它失去原有的光彩。那么我们应该节能减排,法阵循环经济,实行低碳生产,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为了能让天空更蓝,我建议大家如果家里有小车的,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尽量少开车,你可以骑自行车,这样既可以低碳出行,也可以锻炼身体。为了能让大地更绿,让我们从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多买一些树种到荒山上种树做起!我认为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守护者!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把这句话当作一颗种子,我们细心去浇灌它,让它茁壮成长,让‘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传递下去。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足以说明中央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迅速崛起是一个奇迹,作为炎黄子孙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无限自豪。我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也是国力可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振兴祖国时却忽略了一件大事,一件关乎未来的大事,便我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否认我们离不开自然。万物靠大地孕育阳光雨露滋养。我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而现如今,我们是否能在城市中看见清澄的河水;我们可曾看见能为人们遮荫的大树;我们是否能感受诗句所说的鸟语花香?“人生能得见几回春?”而我们的春天如此的苍白无力。

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的.目益恶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注意善待环境,即使在中国广褒的大地上资源丰富,但是,一旦除以13亿便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同样,节约的行动乘以13亿,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的数字。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只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已。

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文明素质,在学校里不断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教会学生一些有效节约的小窍门、小方法,在社区里普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增设有关此类项目的系列板报。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关于“科技”、“环保”的竞赛。

千行前孟子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千年后的我们在行动上必有所进步。

暑假里,妈妈带我来到山西路凤凰书城,向我推荐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正如伟大哲学家所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今年暑假天气的异常炎热,东北等地水灾的爆发,全球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不正说明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吗!我们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剧增,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能源消耗巨大 废气 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不堪重负的地球在哭泣!书中用一个个生动 真实的故事传说向我们诉说着保护自然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无声的抗诉》。

有一次,小作者和父母去外地旅游,由于需要乘六个小时的火车,他们不得不在火车上用午餐。就在用餐过程中,小作者发现在他们前面一桌长着棕色头发的外国人拒绝了服务员给的一次性餐具,反而从自己的包中掏出装着各种餐具的黑色小盒子,并拿出自己的餐具开始用餐。也就在同时,小作者忽然听见斜对面的乘客很不屑地轻声说道:“呵,这个老外真傻,有一次性的不用偏偏要用自己的,连自己吃亏了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现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吵的餐厅更加安静了。

那个外国人用晚餐后,在经过那个嘲讽他的中国人面前时,用生涩的中文,以一种讽刺地语气说道:“像你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节约。”说完冷笑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个故事传说让我感到十分羞愧!是呀,目前国内有近千家企业生产一次性餐具,年消耗林木资源五百万立方米左右,而我们国家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上海的快餐业每天扔掉的一次性餐具垃圾为二百吨。列车更厉害,一年消耗三亿双筷子。伟大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大自然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绿色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体现着时代精神与文化。同学们,让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向人们发出倡议,从自身做起,一起用实际心动绘出美丽中国!保卫美丽家园——地球!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主题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文明主题征文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在我们周围环绕,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美丽的环境,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去保护这篇大自然,而在无畏地浪费。人类的发展史越来越快,而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却几乎没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坏它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自然的绿色又在哪儿呢?我们应该知道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的破坏,再过几百年后我们应该去哪儿生存呢?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门不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米、洗菜之类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菜;不随意扔垃圾,要把来及进行分类。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家里尽量备用无磷产品……

其实我们能为环保做的事情有许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让我们做好环保,为环保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环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拥有这样的环境而自豪吧!让我们为这大自然共创美好的明天,一起来为大自然母亲贡献力量吧!我们为这大自然也许字献出了单薄之力,但全世界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明天将会跟美好!

相信吧,美好的明天将会来到!让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迎接崭新的一天吧!加油!一起来吧!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的,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在文明、美在礼仪》。

有一种爱,她发自真诚,她来自心灵;她是真心,她是热情;有一种美,她飘在手里,她藏在口里;是见到老师的问好,是遇到同学的你早;是升旗时的敬礼,是知错时的“对不起”;她是爱的教养,她是美的修养!

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同学之间离不开文明礼仪。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热心帮助,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会更团结,友谊更深厚。看看我们的少数同学吧,在家里,不和父母沟通,不分担家人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不认真学习,一味淘气,不知自重。文明礼仪,重在实行!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理想的种子将在心灵的沃土上萌芽,梦想的翅膀将在长空拍打,美丽的人生将自此起航!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我们充满激情,我们渴望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亲近文明、践行礼仪,让

文明礼仪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从我做起》。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古往今来,人们时时刻刻把文明礼仪牢记在心。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早就听说过了,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把大梨让给长辈吃,自己吃小的。又如在公交车上给妇女、老人让座的人越来越多,抢占残疾人专座,孕妇儿童专座的人越来越少;闯红灯的汽车少见了,只有静静等待绿灯的车辆;践踏草坪的人消失了,只有给花草浇水的人们.....

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吵闹、不乱丢垃圾;按秩序做事;在校园里,微笑面对老师和同学,热情主动地打招呼问好;平时热心真诚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行走在大街上时,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和安全同行......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要把文明礼仪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好儿童,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下面一起随我欣赏一下关于生态文明的 作文 范文 吧! 关于生态文明的范文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环境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良好的文明高速路。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但生态文明却一步一步的离开人们,可人们还是不把生态放在眼中。直到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规模的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地球早已被他们破坏的千疮百孔。地球在近几年受伤害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或许大家以为这些都是外国的灾难,但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 报告 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的问题一次次的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得出我国生态污染严重超标的结果。 生态灾害最直接的恶果就是经济,据说我国每年要拿出2000亿人民币来用于受生态灾难影响的地区的补偿。生态已经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了,人类才开始珍惜它,未免有些太迟了。 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花在草地上展开笑脸,鸟儿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着,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 反思 :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却连低等动物保护家园的意识也没有,是不是太不配了? 生态文明 教育 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受这种教育。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如今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原本美丽的地球变得不堪一击。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生态,不让它在我们手中化成碎片。我们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不乱扔白色垃圾、废电池,形成自觉的行动,不浪费身边的资源,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 我们作为小学生,在抓紧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将它作为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珍惜它,爱护它。我们应该吸取上一辈人的 经验 ,珍惜资源,把地球变成一个更加灿烂与辉煌的星球! 关于生态文明的范文2: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白云朵朵,绿草如茵。”这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吗?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生活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态环境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球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文明。 其实,说起生态文明,说起我以前的做法,我深感愧疚。 以前,我总以为生态文明离我很遥远,所以乱仍垃圾,浪费资源这种事我是经常干,虽然别人多次告诫我,要保护生态环境,可我却总是满不在乎。让我印象最深,也是让我最惭愧地要数那一次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天空还飘起了 小雪 。可偏偏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我做值日。这么冷的天谁不想早点儿回家?于是我们着急慌忙地做完了室内的值日,最后只剩下垃圾没倒。可谁想在这么冷的天去倒垃圾呀!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估计我们就是那“三个和尚”了。几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大眼瞪着小眼,瞪了半天,组长才发话:“这垃圾总得有人倒,可你们都不愿意,我看不如这样吧!采用抽签的 方法 决定谁去倒。”说罢,从桌子上拿起几张废纸,又拿了一根笔,涂涂画画一阵后,她将纸条递给了我们。我顺手拿了一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了它。可偏偏、偏偏我抽中了。无奈,我只得去倒了。我用脚踩了踩装得满满的垃圾,提着它下了楼。 不料,刚一下楼,一阵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冰雪向我刮来。我连忙闭上眼睛,待风刮完后,我觉得垃圾好像轻了许多。紧接着,我眼前就飘过了几团白色的东西。遭了,垃圾被吹飞了,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没有人,算了!不管了,倒了垃圾好回家。可正当我走时,我却听到了一个声音:“姐姐,不要走,纸已经不‘飞’了,快把它捡起来好吗?”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女孩,正在望着我。我刚想去捡,可转念一想:不行,如果被人看见了,多丢人!小女孩看我不动,就自己捡了起来,我看着小女孩,心想:人家才是一个刚入学的,就这么知道环保,可我呢?都一个中学生了,真是自愧不如啊!想到这儿,我与小女孩一起捡起了垃圾。这次虽然回家晚了,可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自那以后,我再也不做对生态环境不好的事情了,每当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我会主动上前制止。因为我知道,生态环境是否文明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是的,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也无法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 事迹 ,但我们要从小培养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不浪费资源,节约每一滴水,不乱仍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学习上少用或不用木制铅笔,学会废物利用,提倡低碳生活……。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也能为生态文明贡献不小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吧!让天空增添一抹蓝,森林增添一抹绿。我呼吁: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关于生态文明的范文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自从会议召开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会议中提出来的词语便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13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 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 同义词 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 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林难育。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生态文明做出我们应该有的努力。 关于生态文明的范文4: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想必大家心里都懂,但又有多少人去做过呢?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万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记得前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概念转化为行动,共同投身于生态保护的大工程中。 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我的建议: 一、争做生态建设的宣传者。 争当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员,向家人、朋友、社区居民宣传,形成“我以保护生态为荣,我为建设生态尽责”的良好风尚! 二、争做生态建设的实践者。 自觉参与各种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公益性活动,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国家变得地更绿、景更美! 三、争做生态建设的志愿者。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精心呵护一草一木,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为营造绿色、生态、和谐、文明的环境奉献一份力量!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让我们携起手来,每位同学都为城市、国家增添一份绿,描绘一笔彩,用我们的自觉行动,共同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弘扬北大荒精神,构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猜你感兴趣: 1.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800字 3.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1000字 4.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5.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作文 6.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