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朦胧诗的美学与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朦胧诗的美学与主题论文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人本主义英雄主义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朦胧诗”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明证。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主题。

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美学追求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一,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壑刀荚谟谄湟帐跎系拇葱掠胩剿?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 二、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讲究内在的旋律、意象的原则暗示性与朦胧美),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凝重、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抑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地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性。朦胧诗个人化抒情风格为我们的新诗发展完成了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一步。 三、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 综上所述,朦胧诗潮在艺术上的追求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其独到的风格和美学旨趣对诗坛来说都是一个典范。正如谢冕先生所说:“新诗潮弭平了新诗史上的最大的一次断裂,它使五四开始的新诗传统得到了接续和延伸: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新诗向着古典的蜕化,有效地修复和推进业已中断的新诗现代化进程;它结束了新诗思想艺术的‘大一统’的窒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由此开始了艺术多元发展的运行。新诗潮结束了新诗的暗夜,以富有活力的实践撒下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线的曙明。”[1]朦胧诗的发轫和消隐都缘于那段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汉语诗歌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古代诗歌的朦胧美论文参考文献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以第三首为例。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悲苦命运和人生际遇,也通过他的诗作反映出来。他的诗含蓄朦胧,俊秀凄绝,意境深广,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除了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十几首诗之外,还有些以首两字或句中两字为题的,以及虽有题但实则无题的,一般也归入无题诗一类。这些诗构思细致,深情委婉,音律和谐,引起了很多人的深切共鸣,而且一直也是研究者热衷的内容。但是它们大多绮丽莫测,扑朔迷离,难于把握。《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隐指的是篇中有言外之意,秀指的是语言独拔俊秀。这些特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对诗经中存在朦胧美的看法如下:

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

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理解词语意思:

1、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释义。

2、“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理解语句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

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

这么麻烦的题目,需要你自己来搜集,不可能指望着别人给你整理的。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品读 风格 特点 语言 学了中国古代文学,我感觉到诗词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字,最动人的文字,最擅长抒情的文字。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唐代的诗,一派异彩缤纷的壮丽景象。全面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唐诗充分的酝酿。从小最先接触的就是唐诗,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唐诗昂扬的情调,豪迈的气魄;又是清新自然,漫游隐逸的田园生活。即使是在日薄西山晚唐,唐诗也能出现一片灿烂的夕阳余晖。唐诗,有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 就像孟浩然的诗一样温和可亲。他的《过故人庄》,用最朴实的口头语,写眼前景,叙家常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暂抛开烦恼,应邀去故人家,是最淳朴的深厚的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单是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但是短短两句描写,渗透着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可见他也对这山水田园美景十分的喜爱与向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是在这“田家”淳朴的民风中享受,抛开世俗与不快,饮醇酒,啖佳肴,纵情谈笑。最后是恋恋不舍的惜别,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样的山水田园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朴实自然。甚至淡的看不到诗的味道,却有能在平淡中见醇美,在简单中体会浓郁的情谊。唐诗又有悲壮雄浑的边塞情。印象最深的是岑参的边塞诗。融合着自然景象的描写,写的热情洋溢,气宇轩昂!军旅生活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苍凉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勇武。就如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首先把我们带进“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狼烟四起。更是用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匈奴敌军的来势凶猛。“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军亲自带兵奔赴战场迎敌,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行军,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英雄军队,必定是“料知短兵不敢接”,而“车师西门伫献捷”也是必然之事!诗中的乐观,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充分体会着盛唐这个时代才具备的精神。 唐代,有一匹狂放不羁骏马——“诗仙”李白。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漫游生活中洒脱的诗,句句给我们展现他追求的自由和他宽阔的胸襟。那些的不用细腻的工笔画,他的诗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他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去如疾风,纵横变幻。这样的描写,唯其夸张,更加传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一句绝妙的风景描绘,蜀道的艰难险峻,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被展现的淋漓精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引人入胜的魅力,令人荡气回肠!只有李白的胸怀与豪壮奔放的性格才能装下这样的令人魂悸魄动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下的奇思异想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令人惊起长嗟的奇姿壮彩! 晚唐又有一位一生坎坷,境遇凄凉的接触诗人。他曾用“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来告诫当朝君主,但最终在政治上日益失意,壮志难酬。但他的爱情诗篇却是晚唐诗中最灿烂的一抹余晖!他就是李商隐。细细品读,我们会沉迷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铭骨相思,也会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真挚之美和诗人内心的迷惘而伤感。他的字里行间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生死与共。深沉而绮丽的语言,严肃而浪漫。真挚的情思,痴迷的心,他的爱情绝唱让读者在诗人营造的炽热的感情世界里的存在,沉迷。他的诗句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他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景中透着情,情景交融构成了他的委婉曲折的手法和营造朦胧美的特点。 我能品出,他的诗句,字字是浓郁的情感琼浆!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宏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涪婉,情景交融,曲尽情态。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了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他用词表现着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今古。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想。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称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想想,只有"伤心”。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而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精致。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这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醇如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随浪漫的李白梦游天姥,陪忧伤的李清照独上兰舟。我们听见豪放苏轼的赤壁放歌,能感受到白居易有感琵琶弹奏的寄怀。无论你喜欢追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壮磅礴,还是想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凄凉无奈,只要能细细品读,中国古典诗词都能以它无穷的魅力让你沉醉心迷!

有关朦胧诗论文的参考文献

写论文.一:收集相关资料,这时可以多而杂.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对要写的东西有广泛,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以便确定论文的题目及main idea.二:收集资料.在已找出的资料中选出有用的并以资料卡片的形式收集,一定要记得在卡片上注明资料来源几摘录日期.三;写outlook.也就是写文章的框架.有几个观点,每个观点下有几个分论点,每个论点下有几个例子支持等等.一定要清晰,简洁,全面.outlook不是固定的,在写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变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四:写主题.有了前面几步,现在写就是水到渠成了.一部分一部分的就像写作文很好写.这时建议你多看看别人写得好的,看文法,组织语言,顺序,结构,措辞等等.这时引用了什么一定要在注释里说清楚,否则就有抄袭的嫌疑了.五:整理文稿.错别字,语法错误,缺的结构都补上.再看你还想怎么该一下.这种方法是我们上学期写英语论文时外教教的,很简单实用,你可以试试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吴思敬:激进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狂热地支持朦胧诗人,一些观念保守的人则猛烈地批评他们。朦胧诗论战的初期,当时还不叫“朦胧诗”,而是被叫作“晦涩诗”“古怪诗”。恰恰是《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以后,“朦胧诗”这一带有戏谑色彩的名称才开始传开,争论也越来越激烈。1980年10月,在北京东郊定福庄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诗歌理论座谈会”。当时围绕朦胧诗的争论涉及到大我小我、自我表现、现代派的评价、诗与时代、现实主义的生命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等等问题,几乎每个问题都争得不可开交。辽宁诗人阿红把许多词汇抄在麻将牌大小的纸片上,然后字朝下像洗牌一样地打乱,再随意地把纸片分排成几行,然后再翻过来,看看像不像一首朦胧诗。阿红对朦胧诗是有批评的,他发起的这个游戏意在讽刺朦胧诗,无意中倒是开启了如今电脑写诗的先河了。

朦胧诗是文革以后出现的,出了不少名诗人,一时风光无限。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谢勉就曾大声为朦胧诗叫好。不过我想,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诗人们受表达的约束,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现在情况有所改变,诗风也应该改变了。朦胧诗的形式注定使自己不得长命。因为,凡为诗文,总得让人明白才好。如果读诗如猜谜,特别是在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的条件下,诗就会失去大多数的读者。试看今天,真正读诗的还有几人?这不光说明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已经随着以往的时代变得陈旧(正如戏曲一样),也说明了现代的诗作者正是自己的掘墓人。 说起朦胧诗的祖师爷,李商隐的《无题》大概是最著名的了。《无题》历来被多少大家解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甚至看过当代大作家王蒙的长篇解读,仍不得要领。然而,《无题》却被传诵至今,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选,现在甚至被写进流行歌曲。如此说来,诗“能不能被读懂”,并不是一个好坏的标准。前两天看报,诗人邵燕祥提到白居易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邵说,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有“朦胧”之嫌。但是白居易是公认的,诗写得“老媪能解”的大诗人。他居然能作出朦胧诗,可见朦胧和明白也不是不共戴天。公认隐晦难解的李商隐,也写过明白如话的作品。如此看来,诗好不好,得不得传诵,不在于朦胧不朦胧,也不在于能不能有确切的解释。 前人有言,叫做“诗无达诂”。文革时代有人攻击乱解释毛泽东的诗词,说,毛写诗时,有没有那些想法不一定。的确。西方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文本和作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一旦公之于大众,它的解释和命运就和原作者无关了。所以,诗“所能”表达的意思,与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是无关的。用这个观点看朦胧诗,重要的就是,你在这诗中读出了什么?如果什么也读不出,那就别读好了。正如听西方交响乐。我听不懂,只感到是一阵嘈杂或轰鸣,从来没从中得到过所谓的艺术享受,那就别听好了,大可不必附庸风雅。不过交响乐在西方是有大众基础的,所以它有生存的必要和空间。朦胧诗呢?在中国,有朦胧诗的大众基础吗?朦胧诗的生存空间是否太狭窄了? 最近看关于鲁迅的评论。都说胡适的《尝试集》文学水平很低,可是它却一版再版,深入人心,所有的现代文学史无不提它。都说鲁迅的文学水平最高,《呐喊》、《彷徨》如何如何。可是给你《野草》、《故事新编》怎么样?能看懂的有几人?从深刻来看显然是鲁迅先生深刻了,但从影响来看,胡适毕竟略胜一筹。当然,不能因此而说胡、鲁二人谁高谁低。这是不可比较的。同理来看朦胧诗,朦胧诗也许是深刻,大众流行歌词也许是浅白。但他们是不能比较的。不能因为读不懂就攻击朦胧诗,也不能因为自认清高就瞧不起大众歌词。还是各取所需吧。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看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朦胧诗派的创作表现研究论文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是的艺术特征就是他的是艺术形式很好的。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是通过艺术性的表达,让人能够更好的感到它的内涵和深意,让整体的表达更为具有真切性。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就是让人读起来,朦朦胧胧的让人去揣摩。

关于烟雨朦胧论文范文资料

【词语】 烟雨【全拼】: 【yānyǔ】【释义】: 象烟雾那样的细雨。【词语】 朦胧【全拼】: 【ménɡ lónɡ】【释义】: (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朦胧和细雨能搭配吗?如:朦胧细雨洒大地。

烟雨迷蒙的意思是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

出自:近代 侯鸿鉴《安阳山诗六首 其四 翠微寺僧语》。

原文:烟雨迷蒙下翠微,来寻古寺问玄机。老僧聋语客相笑,风卷松声雨湿衣。

释义:烟雾弥漫,落雨霏霏,我走入山林中,来寻访古寺探问玄机。失聪老僧与客人谈笑,山风席卷松声涛涛,细雨沾湿了衣裳。

示例:烟雨迷蒙,我心也被六月的雨丝,俘虏带到远方的巴山楚水,共享一场酣畅淋漓的漂泊!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渺渺茫茫的意思是:辽阔无际的样子,亦指模糊,不清楚。

出自:元马致远《黄梁梦》第一折。

原文: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教我去做他。

释义:神仙的事都不清楚怎么做,有什么标准,教我做什么。

2、渺茫的意思是:时地远隔,模糊不清。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原文:别音容两渺茫。

释义:另外声音和容貌两个都比较模糊。

3、朦胧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看不清。

出自:唐.来鹄.寒食山馆书情诗。

原文: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後月朦胧。

释义:月色昏暗的样子,魂魄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模糊。

帖子的内容是:对一个事物美的感受,与对这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二者有什么关系? 材料要求我们论述美的感受与熟悉程度的关系。 由三位网友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观点: 网友行板如歌:对事物越熟悉,感受到的美越深刻、全面。——观点一:熟悉的认知(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感受美。 网友清风明月:对某个事物全然不知,带着无比的神秘去想象,得到的美感最强烈。 网友一树寒梅:对事物不可不知,也不可全知,在半朦胧半真切的情况下,得到的美感最强烈。——观点二:朦胧才最美(距离产生美)观点一:熟悉的认知(深入的了解)越有助于我们感受美。1、画家赏画,弈者观棋,内行才懂看门道2、深入了解不但有助于感受美,更能创造美,如陶渊明等田园诗人与他们的诗歌3、人际交往上,了解一个人才更能体会内在美和人格魅力观点二:朦胧才最美(距离产生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断臂的维纳斯,齐白石画虾,蒙娜丽莎的微笑烟雨朦胧的西湖美于晴时西湖影视作品里佐罗的面具,美人的面纱赏花亦须留有余地,过近或许会看到花瓣上的虫子,根茎下的污泥,甚至可能被玫瑰刺伤。处理人际关系亦应留有距离,不管是恋人夫妻,还是父母子女,正如刺猬为取暖抱得太紧,终会互相刺伤。偶像之美,在于他与我们的生活有不可逾越的距离范文:有些美好,只宜远望。 ——题记 曾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未确定的恋爱关系最灼热,得不到的爱情最美好。得此箴言,我的感悟是——距离产生美。 美的感受,与对这个事物的熟悉程度有什么关系?(引用素材,本句可省)我想,正如观星赏月,太陌生太遥远,无法捕捉它的踪影,自然无美可审;太熟悉太近了,则灰尘石渣坑坑洼洼,历历在目,毫无美感。(反对前两个观点)要感受事物最美的瞬间,莫过于观水中之月,赏雾里之花,在朦胧与真切之间,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距离。(确立观点) 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雾锁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之美。(分论点)距离的存在,促使了想象的发生,从而也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无限的美。(界定分析论点) “云深不知处”“草色遥看近却无”“蓝田日暖玉生烟” 的诗篇不是美吗?情者见情、理者见理、淫者见淫,志者见志的《红楼梦》不是美吗? 朱自清笔下被淡淡月光笼罩着的荷塘不是美吗?断臂的维纳斯、微笑的蒙娜丽莎不是美吗?(举例论证)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在于它有科学精确的数据和客观的规律,也有读不透、赏不尽的朦胧之美……(因果分析) 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擦肩而过注定失去的伤感之美。(分论点,形成排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们注定会成时间的过客,也注定会失去生命曾经拥有的美好的事物。正因如此,我们学会了珍惜,珍惜那些偶然的相遇和蓦然的回首,把它定格成生命中永恒的刹那。(界定分析论点)忽然想起白朗尼的一句诗:“他望了她一眼,她回眸一笑,生命忽然苏醒。”是呀,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所以,有了唐琬赠与陆游的《钗头凤》,林妹妹为宝玉流尽的诗情和血泪,史铁生怀念去世母亲的《合欢树》《我与地坛》;所以,有了天涯游子梦萦魂牵的故乡,双鬓斑白时回想的青春年代;所以,寒冬时渴望温暖的春风,长夏时向往飘洒的秋雨……(举例论证)一切事物,最美的时刻总是出现在我们无法拥有的季节,被时空隔开的刹那,令人感伤,却也最美。(分析)正如那些残缺的木板、破碎的瓷器和磨损的铜钱,在博物馆供人瞻仰,不就是因为遥远的时空距离的存在,为它们镀上了一层璀璨华美的光芒吗?(举例) 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催人上进自强不息的奋发之美。(分论点)科学界充满未知领域,我们离宇宙的真相总有着一步或亿万里的距离。正是这些或长或短的距离,促使我们怀着莫大的憧憬和好奇,对未知世界进行想象创造以及探索研究。(界定分析论点)所以,文学史上有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所以,莱特兄弟让人类上天成为了可以实现的梦想,爱迪生使不灭的光明走进了千家万户,陈景润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亩产一千公斤成为了可能……(举例论证)倘若世上不存在“距离美”,倘若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恐怕人类社会将永远止步不前,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一片荒芜。(假设分析) 古人曾云:雾里赏花,月下观美人,是美之极致;花到半开 ,酒至微醺,是最美境界。距离产生美,理当如是。(结尾化用古语,增强文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