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几篇高中历史小论文(节选),供参考. 1.<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2.<试论“半殖民地”概念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适用性 [摘要]通常认为,从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国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抹杀了近代历届中国政府在内政外交领域的主动、积极的方面,作为史学研究,我们需要一种中性的和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对中国近代史予以界定。 [关键词]鸦片战争,半殖民地,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而且受到外力影响的严重程度已使该国的独立地位受到重大影响,得这种影响的程度又没有使该国完全丧失独立国家的地位。也就是说该国形式上有自己的主权,实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受制于殖民者。因此“半殖民地”概念所描述的状态是一个介于独立国家和完全殖民地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对于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完全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区别,我们会毫不费力地找出一个分界点,但如何划出独立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就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半殖民地”是否具有起码的一些客观上量化的指标? 一般认为,从1840年起近代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已成为被史学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各种近代史著作也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基础来叙述历史事件,把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因素与“半殖民地”普遍联系,似乎只有与紧密相连才能说明清王朝的腐败、顽固、落后,才更能说明北洋军阀的倒退、卖国,才更能说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为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帝斗争提供理论依据。新中国的史学界也在“半殖民地”等范式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 3.<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摘要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成效 )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则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后世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也褒贬不一,可作为王氏变法不如人意的佐证。① 与王安石变法不同,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虽然张居正身亡之后,其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被明神宗废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诬劾而被削官夺爵;但到万历末年,人们认识到改革的益处。因此,他的文集问世后,为其作序跋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对其改革称许有加,认为在他执政的“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②并把他誉为“救时宰相”。③天启朝,廷臣开始为居正鸣冤。于是熹宗下诏“复(居正)故官,予葬祭”;到崇祯朝,居正父子官复原职,尚书李日宣等更称:“故辅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④可见张居正以他的改革精神赢得后世对他的追思与怀念。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没有的。......
提供几篇高中历史小论文(节选),供参考. 1.<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2.<试论“半殖民地”概念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适用性 [摘要]通常认为,从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国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抹杀了近代历届中国政府在内政外交领域的主动、积极的方面,作为史学研究,我们需要一种中性的和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对中国近代史予以界定。 [关键词]鸦片战争,半殖民地,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而且受到外力影响的严重程度已使该国的独立地位受到重大影响,得这种影响的程度又没有使该国完全丧失独立国家的地位。也就是说该国形式上有自己的主权,实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受制于殖民者。因此“半殖民地”概念所描述的状态是一个介于独立国家和完全殖民地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对于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完全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区别,我们会毫不费力地找出一个分界点,但如何划出独立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就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半殖民地”是否具有起码的一些客观上量化的指标? 一般认为,从1840年起近代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已成为被史学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各种近代史著作也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基础来叙述历史事件,把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因素与“半殖民地”普遍联系,似乎只有与紧密相连才能说明清王朝的腐败、顽固、落后,才更能说明北洋军阀的倒退、卖国,才更能说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为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帝斗争提供理论依据。新中国的史学界也在“半殖民地”等范式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 3.<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摘要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成效 )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则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后世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也褒贬不一,可作为王氏变法不如人意的佐证。① 与王安石变法不同,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虽然张居正身亡之后,其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被明神宗废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诬劾而被削官夺爵;但到万历末年,人们认识到改革的益处。因此,他的文集问世后,为其作序跋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对其改革称许有加,认为在他执政的“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②并把他誉为“救时宰相”。③天启朝,廷臣开始为居正鸣冤。于是熹宗下诏“复(居正)故官,予葬祭”;到崇祯朝,居正父子官复原职,尚书李日宣等更称:“故辅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④可见张居正以他的改革精神赢得后世对他的追思与怀念。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没有的。
其实历史我并不熟悉,随便说点。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中世纪,他的产生又公元开始,基督的神学中的上帝类似于伯拉图所提出的理形世界。在神学徒的游说下伯拉图成了最处的见证者,而亚理斯多得所提出的自然等级分类附合上帝是万物之首。于是神学与哲学融合,从此雅典落幕中世纪崛起。要谈中国与欧洲的区别不妨谈中国哲学与欧洲哲学的区别。欧洲的中世纪与中的孔子学说有何区别。说的很细了。具体有什么区别自己慢慢领悟吧
世袭制历史与诗人
英雄,是伟大的,是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宁、和平的世界。关于英雄的 议论文 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英雄相关内容推荐↓↓↓
英雄历史人物的故事
描写英雄人物的好句
心中的英雄人物作文5篇
平凡英雄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1
千古多少英雄,长河流沙中,扼腕英雄泪,感慨入杯酒残尊。空余壮志豪情,一朝血洒,悠悠。
——题记
青梅煮酒,为论英雄。然而,如何为英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曹操对刘备如是说。原来,英雄需要胸怀,需要谋略。再说西楚霸王项羽,曾经也何等辉煌,最后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无法逆转。红颜知己生死相别,自己也挥刀自刎乌江边。倘若他能学越王勾践,肯卧薪尝胆,那么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种写法,然而他不肯渡江,《霸王别姬》也成了京剧中永远另人惋惜的一幕。所以,英雄必应能屈能伸,能吞能吐,方能成其大业,成其英雄。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原来,英雄需要心系黎民。张忆谋的电影〈英雄〉虽然是虚构了几个人物,却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英雄形象。电影中,无名为了天下的百姓而放弃了刺杀秦王,尽管最后死于万箭之下,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天下的安定,此谓真英雄。在中国冗长的历史中,多少个朝代更替,这样的英雄也无须我细数,就让凛冽的长风缅怀他们。所以,英雄必应以天下为重,方能在百姓心中树立不倒的丰碑。英雄是一座高山,每个壮心不已的人都在艰苦地攀爬。当终于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山顶,可以俯视别人的时候,他们似乎拥有了别人一生甚至几世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可高处不胜寒,英雄们享受的最多的其实是孤独,还不如当初在山脚下仰望。所以,现实告诉他们,英雄必应耐得住寂寞,在所有人都退缩的时候,他能毅然地前进。
那么,拥有了以上条件,是不是就能成为英雄?不然,俗话说:“时世造英雄。”如果没有现实的契机,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那就只能是有心无力,壮志难酬了。在安定的年代,英雄也只能砍砍柴,卖卖菜。英雄似乎已经无用武之地了。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2
是非成败,仅仅是结果,而世人眼中,这仿佛是一切。其实,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享受过程,永不言败的人。我们应该明白,莫以成败论英雄。
胜利者,往往会被人抬得很高很高:奥运会颁奖台上,站得的是冠军,人们的第一束目光也是投向他。当人们不知道比赛结果时,第一个问题总是“冠军是谁?”一切仿佛是为冠军而准备的。高考放榜后,年年如是,掀起万丈狂澜般的“状元热”。而因一分半分之差屈居于状元之下的高手,却与状元天壤之别,十里八乡,无人知晓。这是竞争的残酷,结果的无情:有赢的,也有败的;有欢喜的,也有忧愁的。在世人眼下,视乎独占鳌头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英雄。
就因为这样,人们心目中逐渐形成英雄的模样:永远不败的“战神”。胜利者与失败者一样,也浸泡于汗水中——英雄的汗水,换来的是赞叹;败者的汗水,换来的是冷漠。因此,一切参与者都有同一个梦想——胜利。
然而,那些与第一擦肩而过的人就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吗?楚汉之争,刘邦把项羽逼到垓下,夜闻四面楚歌。而江的对面,就是项羽的故乡,回去可能可以东山再起,至少也能穷且偷生。但他认为自己没颜面看见江东父老了,于是把剑自刎。李清照词赞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虽败,但也是英雄。
所谓失败者,其实他们并没失败,他们也有能力成为冠军。海明威说得对:“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能打败他。”
放开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吧!当失败时,请回头看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3
人人皆知,历汉高祖刘邦是个英雄,而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的项羽只不过是空有雄才大志的失败者。
但事实上呢,刘邦只是一个无赖,什么事都干。当过那小小的亭长,还做着杀鸡宰狗的窝囊事。他也什么都爱,爱吃,爱贪,爱喝酒,爱人,还爱美姬,就连《史记》都把他这一好色之行载于其中。当地的父老乡亲有谁想去跟着他,又有谁想到刘邦会有现在的风光?要不是他妻子吕雉乡亲斩白蛇起义,要不是他学了项羽的几句大志之言,他能带领乡亲去起义吗?他根本没机会,也没这想法。说到底,刘邦就是个懦弱,胆小,依靠女人成就事业的痞子。他没有主见,没有策略,只有虚伪,幌子主义和人的伎俩。
而项羽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一个特地为起义而战斗的人,一个敢做敢为,身怀武技的霸主。
颇有大将之风的项羽竟然在名声上输给了市井无赖刘邦,有谁愿意相信呢?可又有谁能不承认这一事实呢?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刘邦胜了,而项羽败得乌江自刎。
所以不得不说,只有活在英雄街上的人才是英雄,那死在英雄街上的人就是狗熊。
我们暂且不说历史英雄,就 说说 文学界中的才子。
辛弃疾,一个有着苏轼豪放遗风的词人。这谁都知道,就连小孩子也知道他那流传至今的名句。可又有谁了解,他曾是一个抗金英雄呢?22岁的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就有“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决心。可因他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不被提用去抗金。他多么想去上阵杀敌,就连他的词《破阵子》也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但他终究是因病而卒,他的一切丰功伟绩也就被风雨冲淡了。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英雄,战场上的英雄,只因他“死”在了“英雄”这条街上。
可以说辛弃疾是因为生在金宋战乱时期,被迫去当英雄,但生活在盛唐的李白有做何种解说呢?
人们都夸李白是诗仙,他的诗是浪漫的。可是已经六十一岁的诗人李白竟然在重病之中请缨。临近死亡的李白,依然一手仗剑,一手持笔。当人们听我说到:“李白五十九岁时,披挂上阵,毅然参加到永平王叛杀的队伍。”肯定是让人震破魂魄直呼英雄。
李白现今未被人称为“英雄”,只因他未在“英雄街”走得顺畅,而是走得死去活来的。
所以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能的。还是那一句:“活在英雄街的人才是英雄,死在英雄街的人就只能做狗熊了。”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4
通俗地说,英雄就是某一个行业的姣姣者,或者在某一个行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所以说,英雄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峰中的峰,是草木丛生中的参天大树,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中的枢纽地带。英雄是看得见的,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英雄又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无意夸饰自己,不会为自己打 广告 。但英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是涓涓细流,只因细大不捐,终成江河。所以说,英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是聚沙成塔的结果。
辛弃疾本是一介草民,也与他的同类一样受苦受难。因为想为百姓出口气,于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于是天下云集响应。但因为有人害怕激怒金人,有人害怕辛弃疾出人头地,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于是将辛弃疾一把按了下去。辛弃疾只好每天在落日之时登上楼台“把吴钩看了,栏杆迫遍”,天天神游当年,“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与其说辛弃疾是抗金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位精神领袖。他一辈子不得意,一辈子不改初衷,除了时间在变,什么也没有变,至死都在以廉颇自比。
说起英雄,人们想得最多的自然是将军。但我说,英雄最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他的灵魂深处。那百折不挠的品质,那到了黄河心也不死的道行,便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说柳永不是英雄?“凡有无井水处,皆咏柳词”。柳永依靠他的词才词风威风八面,粉丝无数,据可靠消息,不亚于当今的超级女生。他甚至想拜见达官贵人时也是送上佳词一篇,“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簘鼓,吟赏烟霞”。何大人看完,当场喜晕,至于效应自不待言。无论阴晴圆缺,生离死别,柳永概以词诉之。柳永是宋朝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每有新曲,无论娱乐歌手还是青楼妓女,争相演唱,柳永当之无愧荣获“红颜杀手”称号。最后虽潦倒而逝,自有红颜粉丝集资厚葬,真可谓来也精彩去也风光。
难怪有一位非英雄说,做人要做到柳永这个境界,死一千次也行。
不过,我倒是觉得柳永要再多来点阳刚之气就好了。所以我更崇拜女中豪杰王熙凤。娶妻当娶王熙凤。贾府这么大的一摊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百号人,一大堆事如同乱麻,要没有王熙凤,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凭借其天才的管理能力,充当起贾府的总经理。在别人明争暗斗偷鸡摸狗之时,在别人争风吃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时,王熙凤谈笑间贾府服服帖帖,井井有条。
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雄已然无觅处。抓住三位英雄不放,那是呆子。我们应该是化英雄为力量,从英雄的一生中抽象出英雄的精华,忽略掉英雄的 其它 ,古为今用,人为我用,天天用用,终成英雄。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5
人皆言,时势造英雄。可又有谁知,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是多少英雄毕生的钟爱,他们坚守的是理想,是信念,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正道直行。
同样的是浊浪排空,不同的是英雄拥有圣洁的灵魂;同样的是举世混浊,不同的是英雄选择投入清流。
他选择坚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浊浪滔滔的 运势 下,他选择了投入清流,纵身一跃,完美的弧线成为他一生的终结,圣洁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屈原是大大的英雄,不过我认为他也可以用不死来报国。屈原也许不知道,英雄可以不死,他可以为了国家大事如后来的司马迁式韩信式地活着。虽然,我们叹息他生不逢时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坚守直行的勇气。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张继的理想似乎已经破灭,他在江边徘徊踯躅,犹豫着。寒山寺的钟声传来,张继若有所思,提笔写下“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而后独对客船的他终于明白,实现理想不是仅有科举这一条路,只看你能否勇敢地走下去。于是今天,我们不知道当年状元的名字,却时常将张继挂在嘴边。张继坚守的是为国报恩的决心,而他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他的转路而行,最终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汉使谋反事败时,苏武拒绝折节叛国。在单于面前,他选择了转路而行,毅然举起了羊鞭。苏武在转路而行时,同样有着坚守直行的勇气,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桥梁。他弄一支秃笔,镌刻出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谁说这不是英雄之大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他九死一生的经历创造了一种英雄气概,这同样是坚守直行的勇气。陶潜发现自己不容于黑暗的官场时,毅然另辟蹊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说他缺少英雄的本质!
英雄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他怎样做事;英雄不在于他是否成功,而在于他如何面对过程。项羽失败了,但他虽败犹荣。因为他光明磊落,从未惧怕过对手;他讲义气,守信用,是真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失败的英雄。
在条件无比优越的今天,灵活自如地选择人生之路,做一个善运时势的聪明人,只要是正道直行,坚守梦想,岂不也是真正的英雄!
关于英雄的高二议论文五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英雄高中作文合集5篇
★ 关于英雄的作文1000字五篇
★ 以英雄话题的议论文800字范文10篇
★ 关于英雄的作文5篇
★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精选5篇
★ 关于英雄的作文范文5篇
★ 关于英雄的作文高一合集5篇
★ 高一英雄议论文五篇
★ 关于英雄的作文600字最新5篇
海耶斯打动我的,除了他精湛的篮球技术外,还有他骨子里蕴含的不服输的精神。
海耶斯出生在路易安那州一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瑞维勒,从小文静内向。
一天,海耶斯被老师错怪在课堂上搞恶作剧而叫到办公室。身高米的他被一个叫卡尔文的老师看中,立刻表示欢迎海耶斯转到他班上课,并且让他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但由于海耶斯对体育项目什么也不擅长而显得出奇地笨拙,引起了队友们不停地大笑。
然而,海耶斯并不因此而自卑,而是让这笑声激励自己发奋练球。队友们休息时,他在练球;队友们说说笑笑时,他还在练球。就这样,靠着惊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不服输的精神,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坐了两年冷板凳的他一鸣惊人地成了校队的主力。高中3年,他在常规赛季平均每场得35分,带领校队闯进了全州锦标赛的决赛。之后,海耶斯的篮球生涯直达高峰,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
我心中崇拜的“铁人”英雄海耶斯,一跃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篮球明星,这里包含了他的很多辛酸。我感谢他,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奇迹。我喜欢他永不服输的信念,敬业的精神,坚强的斗志……
海耶斯,我心中的英雄,他改变了我多少在学习上与生活上遇难而退的怯懦,让我重拾勇气,以他为榜样——勇往直前。“好汉面前无困难,困难之中无英雄”他让我平凡的生活开始有了一股冲劲,不再甘心俯首于充满荆棘的路途!
海耶斯,他让我懂得了我们的青春需要执著,我们的生活需要坚强,我们的奋斗需要热情,否则,我们只会在沉默中灭亡……
生活之路不会永远平坦,我也不能被逆境打败,我要吹响青春的风铃,以新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踏上新的旅程! 【篇二】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拿破仑?波拿巴??世界历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破落的贵族公子,在法国处于大动荡时期时,不失时机地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后来登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宝座。看,“大动荡”!多么好的时机啊,在时局混乱时兴风作浪,总是有甜头捞。可不容置疑的是,拿破仑在巴黎陆军学校所受到的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对拿破仑来说,是他思想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次期间获得的思想,成为他后来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而当时人们对他的拥护也是比不可少的条件啊。
在神秘的古代希腊曾出现过一位战神,那就是亚历山大!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的父亲为了让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者和国王,从小就锻炼他的体魄和力量,培养他的意志和思想。最终令他成为了让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而两位英雄的结局又都是可悲的,拿破仑两次被流放,后来在大西洋的小岛上孤独地死去。而亚历山大则是在功成名就时,被最信任的朋友一刀刺死了,与他父亲的死如出一辙。
开头与结尾大相径庭,令人难免不问,怎么会这样?是啊,怎么会这样?无论是对拿破仑的纵说纷纭,褒贬不一,还是对亚历山大的感叹惋惜,都在一片吵杂声中,随岁月的长河永远地远去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就在一切都寂静的时刻,我仍时常想起这段史实,也许,这其中的奥妙也就只有孟子能解读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三子者诚不可缺一,或有缺,则大势已去也。
捧着一卷诗经,伫立风中,年少轻狂的菱角被照遍古今的月光腐蚀,被远古袭来的寒风磨平。我在等待,等待着天时的到来;我在眺望,眺望着属于我的土壤;我正在蓄势,不辞辛苦地堆积,然后……振翅高飞 【篇三】
国外被淘出的英雄固然不少,但我一向爱国,所以不爱称颂那些洋人们;而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英雄距我们又颇为遥远且不时带着些腐朽的成分,因此我更愿意歌颂些近代伟人来作为我本文的论据。
最近得闲时打开电视机,调到一个频道正演《井冈山》,我便放下遥控器细看起来。我看的这一段刚好是蒋介石对井冈山第四次“围剿”。当国民党的军队逼近井冈山仅三十余里时,指挥部才得到大军将至的消息。军长朱德是此时的总指挥,当他和部下围着地图研究军情问到与井冈山临近的一个其指挥官是自己昔日同窗现效力国民党的县城的动静时,镜头忽然转向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只见他用笔在该县城与井冈山之间快速画了一个箭头,手法简明利索,线条笔直有力,我不禁暗暗赞叹起来。朱德吃惊地感叹为何如此,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直言以对:“你以为他会和你念同窗之谊吗?”在我再次被震撼的同时,屏幕上对应这位年轻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名字:*。但我仍无法想象如此年轻的*是如何有这样的英雄气魄以致在军长面前依旧豪气不减。
无独有偶,一天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看完新闻,找到了一个频道演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看的那一段演的是我国建国后为了国防建设在西北戈壁秘密研制核武器。当时已败逃台湾的蒋介石命空军勘察机偷获这一情报。其子蒋经国毫不在意地对蒋介石说:“以大陆现在的科技实力,想研究核武器纯粹是瞎胡闹。”蒋介石却不敢对此掉以轻心。他说毛泽东的毅力是非常惊人的。毛泽东酷爱吸烟,手中的烟一根接一根绵绵不断,一天至少得四五十根,可是当年赴重庆谈判时,得知蒋介石不吸烟,自己硬是几天没有吸一根。蒋介石以此看出毛泽东毅力之坚定。
滚滚江水一任东流,在感叹着逝者如斯夫的我抚今追昔,不禁愧从心来。当我面对有权势的人时,会费尽心力尽现媚态;当我还没努力学习几天时,就忍不住一头沉迷于网游小说和电脑游戏中;当我那被抛弃在九霄云外冻得瑟瑟发抖的理想在心底无力地呐喊时,总是心不在焉地放纵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
望着前辈伟人渐行渐远而愈显高大清晰的身影,我听到了他们的伟言如向我吹起奋起的号角,看到了他们坚毅的行为是我前进道路上明亮的指示灯。我将伴着这嘹亮的号角朝着明亮的指明灯跟随着英雄的足迹踏上这条英雄路!
英雄,有很多种。但是,英雄并不一定非要长得人高马大,也不用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英雄 作文 8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英雄相关内容推荐↓↓↓
英雄历史人物的故事
描写英雄人物的好句
心中的英雄人物作文5篇
平凡英雄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一个战事频频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传奇神秘的时代。你——曹操,无疑是三国时代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有人将你称作奸雄,可你在我心中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身为英雄,你有将帅之才、大将之范。
官渡之战中你以二万军队对抗袁绍十万大军,竟然奇迹般地获胜了,这一战给你一个辉煌的开端,这一战也让你尽展才华。你充分调用了手下的贤才,你把他们的智慧集结起来,铸就一班势不可挡的劲旅,也只有你才能有此英明之举,你才是真正的智者。
身为英雄,你心胸宽广,人格高尚。
袁绍刚愎自用,他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你。周瑜气量狭小,他被诸葛亮但气致死。而你却不同,你有宰相度量,你甚至可以接纳自己从前的敌人,你可以任用曾经诽谤过你的人。你并非圣人,你同样会犯错,同样会中计,但你知错就改。打了败仗,你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打了胜仗,你却把功劳归于他人。正因为你这高尚的人格魅力,一等一的谋士都对你忠贞不二,效尽犬马之劳。
身为英雄,你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在你的手下,有各种人才,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士。他们虽然有瑕疵,但你却透过瑕疵把他们的优点放大。有人善偷盗,你就派他们去窃取敌方军机;友人善管理,你就让他去管理屯田;有热闹善武艺,你便让他去当前锋……你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长处并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你位列三国“三巨石”之首。
身为英雄,你也不乏儒士风范。
你的《短歌行》,你的《龟虽寿》是多么地文采飞扬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同你的诗一样大气磅礴,耐人寻味。
你虽是英雄,但你也会头脑发热,赤壁之战不正说明了这点吗?你从此由辉煌的颠峰转入人生的低谷,你最终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壮举。
你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却要说:“英雄当如曹阿满”;你曾个刘备“煮酒论英雄”,我却要用笔墨“著文论英雄”;你曾让士兵望梅止渴,我却要让众人读你心生敬畏。曹操,你永远是我心中不变的英雄!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2
历史巨浪滚滚向前,世人舆论肆意翻腾。英雄在无知和不解中扭曲,我愤慨,我要为这千古奇冤平反昭!
——题记
人们总是看不清你的脸,你的脸上写满忧伤。你有火焰般的雄心,但人们嘲讽你嫉贤妒能,奸诈狠毒。时间轮回,命运让满腹诗书、胸怀大志的你,荷戟独彷徨。你,就在这样的“兴复汉室”之“贤德善言”中成了千古罪人,就这样在世人的唾弃中踽踽独行。为此,我深感不公。
想当年,虽赤壁一战被困,败走华容道,乃人生之大不幸。否则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统一大业一成,真乃一世之雄也。真如是,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哲理诗篇几人能吟?“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的政家之言对你而言又值几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终不能更改,然雄才伟略孰人能与之匹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啊,胜败乃兵家常事,怎能因赤壁一战而废尔一世英名?
你爱才备至,令人钦佩。对老友的热诚,绝胜蔡邕“倒展相迎”王粲;关公至,你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甚至在过五关斩六将后仍大度放行;陈琳写檄文痛骂你及你的祖上,你不仅日后谅解,还对他的文采大加赞赏……与气短的周郎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与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并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赤壁一战,你听信凤雏先生的铁索连环,误中黄盖的苦肉之计。对于他们看似真挚却满是欺诈的“妙计”,你真诚待之。试想,若当初没有听信庞宠之计,识破黄盖诈降,历史将如何?就因为你的爱才,致使一统大业功亏一篑,实在是惋惜之至!
为了其主称王称帝,他们撕掉一切仿真伪善的面具,不惜放弃一切,钱财、物资,甚至是百姓的生命,难道这就是英雄?而你,必定是人民的罪人,因为在你准备为百姓和乐、全国一统而付出努力之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事实也正是如此,你成了杀害“忠良”的罪人,成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贼鼠辈。
翻开历史,何为英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三国的天空中,你不愧为真英雄。时光倒流,你定能揽下这苍穹。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3
有人认为,英雄应是站在荣耀之巅,享受无上的荣光和赞美。但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应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硝烟弥漫,中原各国自相残杀。国内明争暗斗,北狄、南蛮、东戎、西夷大举侵犯中国。举世皆浊有一人独清;众人皆醉,有一人独醒。
“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乎!”
管仲,于战火纷争中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先前侍奉于公子纠,面对公子纠的败落,他面临一个问题:死或不死。是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赤胆,亦或是保全姓名于乱世,完成自己治世之理想?他的同僚选择了死亡:召乎死之。而管仲则选择了后者:管仲请囚。他深知,他不能死,他要为更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他不拘于此小节。“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他赢了,他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任卿相。助小白完成了北杏之盟、荆之盟,齐侯会宋公、卫候,会陈人、蔡人等一霸春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拘于小节,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并有与之匹配的才华。
管仲,于民族大义中抉择,以仁为本,解救中原!
狄人伐邢,救亦或是不救?救,对齐有何益处?邢国远于千里之外,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将士疲敝,能不能赢先不说,光是外出花销便会拖垮齐国经济的发展。不救,狄人距齐甚是遥远,一年两年似乎也打不到这里来。救还是不救?管仲给出的回答是“救”“夷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曰:“‘畏此简书,且不怀归’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遂救邢。”站在本国的立场考虑,自然不救为好,可是站在仁义、站在中原 文化 的角度来看,救,必须救,现如今礼崩乐坏,中原文化处于千钧一发之际。若不救,将使千古仁义毁于一旦,使千年的文明消失殆尽。他深谙此理,所以“纵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大局面前,不顾及小家的利益。在历史兴衰面前,能敏锐察觉出时局的变化,做出有利于天下的决定,是的,是天下,不在一人,一家、一国,而是全天下。
真正的英雄就是像管仲一般,能于乱世之中崛起,不拘小节,真正的英雄应以仁义为本,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4
初春三月,原本我们应该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中相见,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了我们的会面,现在的我们只能待在家中期盼着疫情快快离开,我们早回校园!
战“疫”打响已近两月,这漫长的假期带给了我无限的感动与思索。
心有大爱,逆行无畏。这场战“疫”教会了我奉献与感恩。
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们,因为有你们,我们才有了安全感。视频中的你们穿着那笨重的防护服却豪不抱怨,争分夺秒只为挽回病患的生命。你们每天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你们知道国家缺少物资只要换下防护服就无法再次使用。还有很多人因长时间带口罩脸上被勒出血印。即便这样,你们仍丝毫不肯放松,一刻也不舍得休息,每天都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工作着,能够躺在地上睡一觉都很知足。这个 春节 ,你们放弃了团聚,辞别了父母、子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上前线。你们是因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战。你们是最美的生命守护者!我向你们致敬!
街道的交警叔叔和小区门口的安保人员,是你们坚守岗位,控制疫情的扩散保护我们的安全,让我们不必再为疫情感到担忧和恐惧。看到你们,我不由得想起上学期的一篇作文《有你真好》。就在昨天晚上,我在路过小区门口时询问了保安叔叔,他说他们是每6个小时倒一次班。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啊,如此寒冷的天气,在室外坚守,为的就是给居民增添一份保障!尽职尽责的你们真的很美,我向你们致敬!
情之所系,行之所向。这场疫情让我更加懂得思念与珍惜。
因为疫情暂缓开学,国家发起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 教育 的重视,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线上教学最辛苦应当数我们的老师,从到校为我们分配教课书到备课,你们始终是那么的细心,在疫情来临的时候,你们最惦记的就是班里的学生们。为了保障线上学习高质量进行,老师们每天都要到学校来讲课,面对空空的讲桌,您那失望的心情,我能理解,因为我也看不到您,只能通过屏幕、通过音响来看你那亲切的面庞,听你那熟悉的声音。此时,我多么想要见到您,多么想再次见到同学们的笑脸,重温我们一起说笑的情景,重温相聚的快乐!敬爱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我们,真的很想你!网络学习,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辛苦付出,一定会倍加珍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医护人员、公安干警、老师、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人们都是勇敢的逆行者,是疫情面前最美的中国人!致敬我心中的英雄们,盼数字归零,疫情结束,我们校园相聚!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5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是《老人与海》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我想,在这个社会中,一个人若可以做到这句话,他就是英雄。
文中的圣地亚哥老人在84天出海没有捕获一条鱼,别人嘲笑他,把他当作不折不扣的失败者,甚至于他的船帆看起来也是一面永远标志着失败的旗帜。但他没有退缩,仅凭着一个渔民对职业的自豪感和一个老人对生活及困难的不屈服,他冒险来到了墨西哥湾流,并钓住了一条大马哈鱼。
白天又黑夜,黑夜又白天,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在茫茫大海上与一条大鱼斗争了几天几夜,凭着他不屈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老人捕获了大鱼。可美味的大鱼引来了一群鲨鱼。但他在这海洋的统治者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甚至杀死了一只鲨鱼!如作家张爱玲所说,这种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虽然老人最终只带回了一具鱼的骨架,但他伟大的精神力量,向大自然昭示着:这就是英雄!
宋代刘过曾说过:“人定兮胜天”。老人让我想到《亮剑》中的一个情节,遭到围困的骑兵连,面对日本一个强大的骑兵纵队,没有投降,没有逃跑,而是义无反顾地面对强大的敌人。虽然最后都牺牲了,却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真正的英雄就是在一切强大势力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顽强而永不妥协,哪怕明知是死,也要冲上去,不屈不挠地斗争!我们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
在那个年代,我们中国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这样的英雄,然而现在,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社会要进步,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保障和动力,这种精神,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力量。
我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之情,我只想说,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就应该有这种永不言败的自信,有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关于英雄作文800字精选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英雄的作文800字五篇
★ 关于致敬战疫英雄征文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以英雄话题的议论文800字范文5篇
★ 高三关于致敬抗疫英雄的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我心中的战疫英雄作文800字精选5篇
★ 抗疫英雄作文800字高中范文【5篇】
★ 关于写给抗击疫情的英雄作文800字精选5篇
我寒,这么多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啊。加起来不要几千字啊。
1.明治维新与我国改革开放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开始。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日本为了摆脱危机,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向西方学习。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与辉煌。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开还远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任重道远。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我们一些启示。1革新 2 继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重人才4要与时俱进才能赶上潮流。5 政府集权。6.改革时不要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扔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盛顿体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由来,是由犹太复国主义基于自己2000年前的一次占领,便提出自己在这块土地上具有所有权,要在这块阿拉伯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犹太国,西方大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发布了一个贝尔福宣言,声称赞同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的民族之家,其中虽然包括,不损害巴勒人的利益,但是谁都知道,这不可能。于是,巴勒斯坦人发动了一场全面反抗英国的运动,想阻止犹太移民,但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许多巴的领导人被杀害,犹太恐怖主义者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使许多巴人民陷入了一种恐怖的无领导状态,这时英国发现自己已无法控制事态,便撒手不管,随后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分治计划,把巴的57%的土地划给犹太人,巴当然拒绝这项协议,于是巴勒斯坦人及其阿拉伯人发动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本可能取胜,但因阿拉伯国家的背信弃义,犹太人占据了除所划规的土地,再加上划给巴土地的一半,巴余下的土地便被埃及跟约旦拿去,巴勒斯坦于是不复存在,也出现在所谓的难民问题。这一地区的形式,如果仅按照利益的原则,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它更需要道义上的东西,需要正义,作为无国土的巴勒斯坦人,他们手中的可以使用的砝码太少,或者说,从实用主义原则上来讲,他们是毫无砝码的。
这是第一个司马迁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就是说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残暴,但是没有得到秦朝灭亡的结果。听了很不舒服吧?咱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位帝王。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都是你知道的。还有什么呢? 秦人酷爱修路。以咸阳为中心,道路延伸向四面八方。战车从咸阳能够三天三夜奔到长城脚下,司马迁走到这条古道前,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在他面前出现的是一条夯实的大陆,司马迁用“执行hang”两字评价这条路,它穿山越岭,笔直笔直,仿佛诉说着秦人一往无前的气概!直道今天,这条路上依然很少杂草丛生,因为地基实在太夯实了! 陇西(汉中)、齐地(山东)是秦朝三大粮仓之二,为将这两地的粮食以最快速度运到首都,秦人开天辟地的在长江和黄河的支流最近处修建了“灵渠”,把长江和黄河连接了起来! 此外,秦人修建的长城并不是单纯的防御工事,它是军事物资的集散地、兵员的集结地,其实是进攻的前进基地! 秦人在工作中实行责任制,军器上要写明工匠姓名、场长(注意不是厂长)姓名、以及宰相姓名——工人对场长负责,场长对宰相负责。这样如果军器出现质量问题,责任人都要受到惩罚。 秦人第一次发明了标准化大生产,全国几百万将士所用的武器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建造的,这样就方便了拆下完好的部件更换和保养。国家对粮食的播种、洒水、收割有明确的法律和量化,稍有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秦朝是社会化大生产、军事体制和军事装备军事战术、建筑水平极大发展的时代,确是个体极端悲哀的时代! 再来看看汉武帝吧。 武帝最大的功绩是反击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他把中国的版图极大地向外拓展。他把一只以步兵为主的防御型军队锻炼成了一只高级动力、高攻击力,纪律极为严明的军队! 武帝是帅中之帅,元帅统御兵将,武帝统御元帅。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将中国高度集权化,便于高效率的集合全国之力办成大事。 但是,因为汉武帝连年用兵,中原地区经济民生受到极大打击,十室九空,国家经济濒临崩溃。 武帝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晚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并将国策从对外征战转为发展经济。 所以汉朝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走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老路。 开篇提到的司马迁对此二人的比较,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 这是第二个 贞观之治,关键在于“作为之治”,即是有所作为,而且是积极作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作为的方向不是奉己,也不是一方阶级之利,而是天下百姓受益。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的今天汲取,(以便中国能够积极参加到全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建设大业中去)。贞观之初,国家犹在战乱之余,到处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然而经过太宗与群臣和各地官员的精心治理后,不到几年,就出现了社会景况的迅速好转:流散者回归家乡,土地再度获得耕耘,农业连年丰收,当时的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盛世景象。社会治安、人民温饱、政府吏治、商贸发展等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就连行旅在外的商贾和奔考科学的学生们,往来各地间都可以不带粮食,可以取给于途,这样的景象,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是鲜见的。盛世繁荣,人民幸福,在1380年前,中国就是啊。 对于自我检省和体察,太宗也有着惊人的客观角度,以致使许多良臣敢于直谏。他通过谏言而进行自我对照,时时修正检点,这种襟怀犹为可贵。如前所说的那个大夫魏征,有时直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程度,令太宗甚为恼怒,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杀了魏征(这一点可见封建制度的不宽容),然而终于还是被国家大义所止怒,魏征去世时,太宗不禁大哭。在对魏征的评价上,太宗结合自己与国家经略,这样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太宗对待良臣的态度和客观体己的真诚。 对于历史尊重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积极态度和深度思考力。这一点,以世界各国在各自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上而明确表明了出来。这种历史尊重并不是一味追忆和迷信,也不是对过去历史的全然忘却,而是从历史的汲取出其文明的精萃,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尊重历史首先将得益于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则将得益于方法,方法的取舍则得益于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因为尊重,所以学习,这是一个好态度。唐太宗对于历史,就有一个很好的态度,他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的许多人,忙于经济也忙于企业,而其本质并非是真正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更多情况下是失去了判断。失去历史的判断,其结果就是皮毛的货色了。一个社会如果只是仅存皮毛,其利必不长久。这是第十个1840年2月,一只庞大的队伍潜入了中国海岸,筹划着一场狂妄的侵略战争。6月初,他们向广东、澳门进犯,爆发了一次恶劣的“鸦片战争”。这支队伍就是由英国军舰十六艘,运输舰二十八艘,武装汽船四艘,载炮五百四十门,士兵四千人组成的的“东方远征军”。说起这次鸦片战争,那可真是中国人的耻辱,可这“耻辱”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危害,甚至可以说,这危害还“拍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民呢!其实,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就计划着“劫掠”中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从而牟取暴利,是大量的白银流入英国。他们贪婪的计划,的确给了中国人民造成了危害:民众体质下降,军队战斗力低下,社会风气败坏,白银流失,国家贫困……就在大家沉迷于昏暗世界中时,大臣林则徐站了出来,领导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壮斗争。于是,就有人说,会爆发鸦片战争,一切都怪罪于林则徐,如果他不实行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全是林则徐的错,他的“虎门销烟”只是爆发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林则徐,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已是沉迷于鸦片的“享受”中了,还有哪位战士可以英勇作战呢?就算有了强大的队伍,中国又怎么会有白银去支援呢?那时所有的白银都已流入了英国人的腰包了,又何谈战斗?中国,就是一块案板上的肉,英国人要割多少就割多少,哪有能坐下来谈条件的机会?所以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可想而知,英国开始担心自己的如意算盘会被打乱,于是提前爆发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在我看来是中国人的一次警钟,它敲响了中国人的昏庸无能,骄傲自大,闭关锁国,才会落后。后来的洋务运动,虽然那是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但中国人已经有了开始反抗的意识,有了开始希望富强的意识了!所以说,鸦片战争,既是中国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的教训。我们甚至应该感谢英国,是他们的残暴,让我们意识到了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开始打开大门,望眼世界,而不再“闭关锁国”。让我们重新走入那段历史,品味一下那时的酸,那时的甜,明确未来的路线。
历史专业论文在历史的补充和整理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历史资料是历史专业论文的血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初二历史小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反思
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确立的目标脱离课标,庞大、杂乱、抽象,这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达成的。例如,北师大版 八年级 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有个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主要革命活动。(2)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3)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关于孙中山的历史资料,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 说说 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阅读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如果改成学生课前做准备,或者教师提供关于孙中山的典型 事迹 给学生阅读,这个环节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坚持有效性原则。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几十个孩子们集中在教师里上课,教师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整体,学生的个体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成长。一个课堂里坐着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作为历史学科,最明显的差异是,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差异。当前,很多历史教学设计看不出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似乎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只不过是基于全体学生起点或高或低进行设计罢了。进入课堂,即使在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做了课前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常见的是,有几个学生听课专注,兴致盎然,表现积极。一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靠他们的踊跃参与解决了,有的同学的发言甚至堪称精彩绝伦,激起师生热烈的掌声。然而,与他们“大显身手、独当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当多的同学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偶尔配合性地齐声应和一下,或自始至终无声无息。如何调动所有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呢?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了解学情差异?面对差异,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有些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广。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信息,或者提供相关资料供给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来上课,带着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缩小学情的差异,能比较好的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此外,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可以分出层次,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解决,既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还要注意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新课改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这个方向本身没错。但是,目前看来有点矫枉过正,喧宾夺主了———很多教学设计过于强调新颖灵动。在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若是一节课设计了一个别人未用过的形式,就会获得“好评”一片,似乎那就是课的“亮点”。在这样的评课标准的“激励”之下,许多教师趋之若鹜,许多教学设计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甚至忽略了教学内容。我曾经听过一节大市级公开课,课题是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 措施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后,作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上呈现了代表四个阶层的卡通人物:农民、手工业者、士兵和地主,每个人物旁边是他们表达自身感受的文字。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肯定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中农民的感受是:“有了土地,就有了劳动积极性,日子过得好开心啊!”这里很明显犯了科学性的错误:教师不但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凭空迁移到了这里,还忽略了秦王朝统治时期苛捐杂税繁重的史实,试想:秦王朝时期的农民若是生活得如此幸福,还会有秦末农民战争吗?秦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然而授课教师为了让形式新颖,看起来完整,让课堂更有趣味,就随意篡改历史,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必须要引起重视。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要本着对学生、对学科负责的态度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坚持科学性原则。我们也许无法保障完全呈现历史的真相,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接近真相。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千万不要用内容去迎合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建立在知识正确的基础上,或者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传递给学生研究历史的严谨科学态度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教学预设与生成脱节
在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或教师赛课评比中,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的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课堂教学凸显出来的重点不一致,有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去开展。课后研讨时,授课教师说:课前设计得很好,但在上课时学生“不配合”,自己没有办法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全部精准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预设与生成脱节的问题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标、教材,特别是学情,合理设计一节课,使这节课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是否适中?在有难度的问题呈现前,是否为学生深层思考做了铺垫?等等。其次,教学设计要有预设的弹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就要给课堂教学机动的空间,坚持目标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遵从教学设计,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上课,课堂脱离教学设计,目标很难达成。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形同虚设,被学生拖着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运用自己学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机智,理性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形散神不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要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打造 高效课堂 ,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和终身成长。
范文二: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影视资料研究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常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存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一定程度上采用复原的方式进行拍摄,能够将历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不过这种影视资料并不一定遵循教科书上的阐述,有时会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甚至各种稗官野史等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影视资料时,需要进行认真筛选,和课文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凸显重要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历史影视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性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刺激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非常适合历史教学应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通常是通过板书或者口述方式来教学,知识会相对枯燥,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历史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这些资料将声音、图像和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综合,能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历史知识中还有部分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更加困难,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3.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能力同样极为重要,如果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其中,就能够让这些情感的培养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史,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视频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励后辈不断超越前贤。
三、引入历史影视资料教学需要规避的问题
1.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大多都是盖棺论定的。但是影视资料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绍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很多稗官野史的内容,甚至为了引发争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果将这些资料全盘照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所以需要对这些历史影视资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和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
(2)时间性
历史影视资料种类很多,而且同一个历史题材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影视片段,对此教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影视资料的利用效果。
2.讲解和直观展示要充分结合
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头至尾关注下去,可是这种直观性不能够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师要结合历史影视资料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等讲解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才播放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不是将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从头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历史影视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 总结 。尤其影视资料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简介,教师也要旁征博引,引用不同时期历史专家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防范历史影视资料滥用问题
历史影视资料只能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不能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只有到讲解内容的环节时才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例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影视资料的教学价值。否则,一味地滥用历史影视资料,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而使之变得肤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更无从谈起。
范文三: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为迅捷高速的信息搜集手段。借助于电脑网络,教师可以下载各个方面的教学信息,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相关的历史背景,网络让历史教学插上了翅膀,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信息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于网络集聚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贞观之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贞观之治”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贞观之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一时代的世界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也可以搜集影视资料中的一些片段场景,特别是“火烧圆明园”这样留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场景,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丰富的信息容量。这样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影音资料,在教学中将网络作用发挥出来,可以有效辅助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
历史是生活的积淀,若干个生活的节点构成了历史的发展长轴。许多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相关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空洞说教,要竭力寻找生活中的着力点,将生活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在《““””的十年》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这一时代,对“”产生的背景、造成的危害缺乏直观了解,但是学生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却是十年“”的经历者,甚至是受害者,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十年的点滴碎片,让学生提高对这一场浩劫的直观感知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从“”期间的生活条件、社会形势,乃至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寻找这一场浩劫留下的印记,也能亲身收获许多有关“”的鲜活讯息。结合接下来的教材分析,师生对这一场十年浩劫的了解将会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彻,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生活资源的利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比如《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着手,回顾五年前、十年前与现在的条件发生的变化,从家庭居住条件、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日常的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了解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从这样的显著变化中直观感受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生活条件在快速提高,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家庭生活这一微观角度前后对比变化,侧面验证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的生活资源有力提升了教学成效。对学生而言,生活资源具有加深理解作用,起到了促进巩固与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情感资源的作用
对学生强化思想 教育 、情感渗透,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一项重要的职能。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教材中发掘情感资源,与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与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情感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画面及数据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之后无不群情激昂,教师还可以从这一课联系到当前中日两国东海纷争、钓鱼岛纷争等时事政治内容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甘愿奉献自身力量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广大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卓越奉献的结果,将来建设祖国、壮大民族的责任当之无愧落在青少年的身上,让爱国主义成为他们心中涤荡的主旋律,让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再比如《钢铁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展示现代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显著提升的精彩场景,如新式武器装备、解放军战士生龙活虎训练等影音资料,增强学生为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自豪感。
四、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活动资源的作用
历史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也要重视课外,既要强化师生互动探究,也要发挥活动促进功能。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将这一资源的功能体现出来。例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资料,研究海峡两岸近十年来在经济 文化 交流方面的巨大成果,并对本地区台资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以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内容,验证海峡两岸人民一衣带水的同胞之情,验证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际感知成效,巩固了教学成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与支撑,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发掘、广辟途径,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劲支撑。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1840年第一次鸦片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中会建立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有一句诗叫“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一位伟大的帝王,结束了战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221年,定都咸阳。他可以说是足智多谋,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者。他统一度量衡,将全国纸币改为圆形方孔铜钱。又率蒙恬将军修筑了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在防御匈奴方面取得了进步。他又命人开凿了灵渠。还进一步统一了全国思想——焚书坑儒。汉武帝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用推恩令的方法削弱藩王实力。又在京城创办太学,还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又改造五铢钱,将冶铁、卖盐权收归中央。收回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0
还有其他的吗?这个我觉得不太喜欢。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 思想的特点和贡献是,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包括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等等),它包括双重含义:一是指社会的进步力量,这是相对于反动势力而言的,反动势力不属于人民群众;二是指进步力量的群体,群体总是由大量个体构成,但是作为整体的群体同作为个体的个人终归具有质的区别,人民群众经常被简称为人民或者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就我国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构成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技术工人;不仅包括传统产业的职工,而且包括非传统产业的职工;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而且包括脑力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为我国工人阶级同盟军的农民阶级也在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而且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序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区别。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许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和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家,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同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无疑都属于我国当代社会的人民范畴。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民利益,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 (二)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日益增多和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主体。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著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养育著全体社会成员,成为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由此逐渐加深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使人类本身发展起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除了物质生产活动之外,还要从事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活动。但是,所有这些社会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来提供和创造的。总之,劳动者的物质生产劳动构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支撑著整个社会生活的大厦,从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以及其他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以至文学名著,都凝结著无数普通群众和民间艺人的辛劳和智慧。在劳动群众中,还涌现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民群众为科学和文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在当代社会中,脑力劳动者在人民群众中所占的比例愈益提高,从而也愈益显示出人民群众在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历史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社会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力量。变革社会制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实现它的社会力量,而人民群众正是基本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跟谁走,他们选择哪一条道路,决定哪一种社会制度变成现实。一切社会制度变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决于人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成功与失败,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破坏旧制度,还是创立新制度,或者是从社会制度的长远演变看,都是生产力和人民群众起著决定性作用。 二、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 员和党的干部如何对待群众,不是一个一般的方法或作风的问题,而是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相互关系的原理。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可以将群众观点进一步具体化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群众观点的根本之点,群众观点的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及补充。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实践最广大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孕育着极大的智慧。因此, *** 人必须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 人只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第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干部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干部权力、权威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党的干部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干部必须对党负责,但是,党又是人民的工具,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的决定和批示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就是统一到对人民负责。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复杂结构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同时,人民群众总是包含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分,在阶级社会中更是有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区别,他们的意见和行动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不能说这些意见和行动都是“天然合理”和正确的。即使是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也有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根据群众的不同觉悟程度,按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是党的一项重要责任。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含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 ***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中心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最广大的主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著社会发展的趋势。任何个人、政党和阶级,要成为进步的社会力量,在客观上都必须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谋利益,而不管他们在主观上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能够认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不谋取任何特殊利益,把“一切为了群众”当作自己的立党之本。这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成为中国人民领导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根据,仍然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相比,任何个人、政党、集团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弱小的。因此,谁依靠人民,谁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能在实践中无往而不胜;谁脱离群众,谁就会势孤力单,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我们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如此伟大的事业,更不可能仅靠少数人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而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说:“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保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由认识到实践,通过群众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这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是一个以实践的主体——群众为基础的,由群众到领导,然后再由领导到群众,实现群众和领导有机结合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观点贯通起来,熔为一炉,实现了它们的有机统一。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这就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那么人类社会的历史也首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既然生产 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 人民群众的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就起著决定作用。这 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 史唯物主义指明,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 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 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 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 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 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 *** 所指出:“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选 集》第3卷,第1031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 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 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 容,也是中国 *** 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点理解。 第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等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必须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若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根本无从进行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及整个社会由低阶向高阶的发展、进步。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却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从以下三点把握。 第一,人民群众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还要具备仪器装置等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物质手段。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形成精神财富的认识动力。如自然科学,它是在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的课题,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发明创造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且还在于正确集中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科学文化创作的宝库,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工匠毕升发明的。南宋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就是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可见,劳动群众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 其次,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直接创造。如“盲人阿炳”那样的民间音乐家和“泥人张”那样的民间艺术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气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创造力量。 第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后来在全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大大巩固和完善了我国农村的集体主义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而没有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正确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正是无数人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才构成了历史的多姿多彩。这里就是强调人类整体参与历史的创造。 但是,人类群体是由一个个活动着的个人构成的。个人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伟人或“大坏蛋”)。历史是无数普通个人和众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总和。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也属于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他们只能加速或者延迟历史的程序,而不能决定历史的根本发展方向。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作为整体参与生产的结果。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里的“历史”我认为应理解为人类的历史,这样看问题就会简单明了,“人民群众”就代表人类,他们发展进步的过程、轨迹记录下来就是所谓的历史。由此看来历史就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点理解。第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等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必须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若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根本无从进行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及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步。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却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从以下三点把握。第一,人民群众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还要具备仪器设备等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物质手段。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形成精神财富的认识动力。如自然科学,它是在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的课题,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发明创造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且还在于正确集中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科学文化创作的宝库,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工匠毕升发明的。南宋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就是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可见,劳动群众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其次,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直接创造。如“盲人阿炳”那样的民间音乐家和“泥人张”那样的民间艺术家。(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气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创造力量。第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后来在全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大大巩固和完善了我国农村的集体主义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