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发布时间: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什么是炎性肠病,与肠炎有什么不同?专家解释,炎性肠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患者会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炎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30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IBD已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科的常见病,很多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肠炎”很可能就是IBD。IBD患者肠道不能正常吸收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加上肠道炎症或服用的药物可能造成食欲不佳,因此IBD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影响小孩正常的生长发育。营养支持对IBD症状缓解及促进愈合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自身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治疗IBD一个重要的部分。IBD并没有存在专门的特殊饮食,不同人能耐受的食物有异,因此IBD总的饮食原则是保证自己膳食平衡同时避免一些使疾病恶化的食物。很多专家都认为,炎性肠病并不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炎性肠病是可以控制的。

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为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的话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就会失去性命。所以分娩的时候找一家比较靠谱的医院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只是一味的心疼钱。一直都听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是一家很不错的医院,但是实际的性价比和服务真的很差。1. 硬件条件,4000多的2楼的房间,那个沙发是没法睡人的,而且很脏。根本达不到“产房”的卫生标准。2000多的楼的VIP房间,各位留意下空调出风口,那不是 [详细]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中国肛肠病杂志

知道的更多哦。集思广益嘛。

可以发我们的期刊,《新医学》,北大核心如果看一本杂志是不是正规,可以去国家新闻署的网站上面查。稿件可以投到我的邮箱里。文章要在2000-3000字之间,表格和图尽量少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请注明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下达用稿通知书。email:

(一) 坚持办刊方针:自创刊以来编辑部贯彻执行了《中国肛肠病杂志》的办刊方针。在邓小平理论和“+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团结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兼顾普及,贯彻“双百”方针,反映肛肠学科研究成果,总结推广肛肠病防治经验,保障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二) 突出本刊特色:《中国肛肠病杂志》是我国惟一的防治大肠肛门疾病的专业期刊,为全国肛肠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而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病的防治和研究为国外同类刊物所不能比拟。在选题上,既有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内容,也有相当数量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经验,使杂志内容丰富,适于各层次读者需要。同时,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对学术不同见解的文章也见诸杂志,让大家深入探讨,共同提高。由于杂志内容广泛,贴近读者,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读者队伍。(三) 版面更新,增加栏目:1984年重新设计了杂志封面,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再次题写刊名。本刊主要栏目为老中医经验、论著与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为向读者介绍一些切合实用的短小文章,1985年把单方验方一栏改为临床集锦,在面向临床普及和实用方面前进了一步。同时注意内文版面的设计和每期重点文章的安排,并较早地采用了温哥华格式编排参考文献。但由于名老中医文章甚少,虽经约稿仍不能满足发刊的要求,故1984年底通过肛肠杂志主要负责人在北京开会讨论,对老中医经验一栏采取灵活办法,在位置上移在论著与临床研究以下,如有此类文章则临时开栏目发文,如无则可缺如。在学科建设中,杂志还注意介绍我国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和献身祖国肛肠事业的崇高品德,如先后刊载王芳林等诸位名老中医的业绩,刊载著名肛肠病专家张庆荣先生和陆琦先生等名医业绩,报道喻德洪教授获得2000年国际造151协会职业奉献奖殊荣,给后学者以启迪,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代专家的优良传统。在老一辈专家事迹鼓舞下,新一代学者茁壮成长,不少人已成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示范医院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四) 增加论文刊载量:为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1993年本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8年改为月刊。为了与国际接轨,2001年起改为大16开版本。随着刊期和版本的改变,杂志容量大大增加。创刊头10年共刊载论文1357篇,其后10年共发稿4578篇,2001年以后共发表论文2702篇,近5年的数量是前10年的2倍。根据天津市人民医院董菲菲汇编的《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统计,近10年本刊发表的论文约占全国主要医学期刊发表的肛肠文献总数的309,0。由于杂志容量增加,稿件刊出周期大大缩短,使科研成果尽快与读者见面。2005年本刊报道时差平均为8.2个月,较2000年的15.9个月下降了48.4%。迄今为止,《中国肛肠病杂志》已出版发行25卷169期,刊载各种论文8637篇。发表的作品既有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又有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其中包括国家和省、市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及获奖作品,有的研究成果已跃居世界前列,在国内外引起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属国家和省、市立项的课题有31项,客观地展示了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现状。有关图书管理专家对本刊载文和引文情况进行了分析。承德医学院图书馆张桂玲等统计本刊论著与临床研究栏目的载文量,1991~1998年共发表论文3067篇,载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较1991年增长473.2%,认为我们肛肠病的研究在稳步发展。西安市中心医院图书馆张小钢分析了1992~1994年相关文章引用本刊文献情况,认为本刊在我国肛肠病学领域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统计,2004年本刊文献被引用频次为298次,影响因子为0.226已跻身于世界肛肠学科主要专业期刊之列,成为国家科技部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国医学文献·中医版》等的固定收录对象,并被北京图书馆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五) 牢固树立出“精品”意识:保证期刊质量除了认真执行原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期刊标准外,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多层次的作者队伍。由于杂志质量逐年提高,按照杂志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本刊被评为优秀期刊,并按上级的要求在本刊封页左上角,多年标注优秀期刊标志。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对本刊的评价说:“肛肠杂志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史上是惊人的。”就世界肛肠学科专业期刊出版情况来看,美国结肠与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己建会105年,其主办的《结肠与直肠疾病》杂志为月刊,已出版47卷。日本大肠肛门病学会主办的《日本大肠肛门病学会杂志》每年出版lO期,已出版57卷。由Buhr主编的《国际结直肠疾病杂志》创刊于1986年,为双月刊,已出版19卷。由英国和爱尔兰结直肠病学协会所主办的《国际结直肠疾病杂志》创刊于1986年,为季刊,自1999年改名为《结直肠疾病》杂志,为双月刊,已出版6卷。美国克隆病和结肠炎基金会所主办的《炎症性肠病》杂志,为双月刊,已出版10卷。而我们的刊物,在25年较短的历程中,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已出版25卷,按出版卷数已居于世界肛肠专业期刊第3位。(六) 加强编辑部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编辑部是编辑出版期刊的工作实体,没有健全有力的编辑部,很难办好杂志。1985年在包头召开的编委扩大会决定加强编辑部建设,为杂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编辑部的编辑人员8名,其中在编5名,编外3名。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能胜任本职工作。 本刊原由营口日报社印刷厂印刷,移山东后内文由山东中医学院印刷厂印刷,封面由济南第三印刷厂(现更名为济南新华印刷厂)印刷,内文为铅印,封面为胶印,内文用凸版纸。封面用120克双面胶纸,后改为120克双面涂料纸。担任印刷工作的两个印刷厂基本上能保证印刷质量。自1989年印刷工作有了明显改进,出版的各期杂志均能按期交付邮局。但内文为活字印刷,印刷质量比胶印差。为了进一步提高杂志质量,1992年全部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2005年本刊改为64页码,封面用157克铜版纸,内文用105克铜版纸,用纸与国外同类期刊水平相当,其印刷、装帧也将进入一个新水平。 本刊创刊后先为内部发行,由各编委代为销售,故发行量较少。1984年的发行方式主要是新华书店征订。按山东省新华书店要求,1984年第一、二期各印25000册,第三、四期各印10000册,当年由新华书店实际售出每期2712份,由编辑部销出1600份,共售出4000余份。其中以山东订户为最多,达214份,其它各省多为几十份。这种发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新华书店多在城市,杂志与读者见面机会少,订阅困难,且又不能及时收到杂志。因订数不准,难以计划印刷,故造成杂志积存。1985年起,开始由德州市邮局发行,开通了订阅渠道,使读者能及时看到杂志。1989年杂志发行由德州邮局移至济南邮局,结束了杂志在济南印刷然后运至外地发行的局面。在转交济南邮局发行的工作中,济南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给予很大支持。为便于了解本刊发行量在各省的分布,现将2005年济南市邮局统计的部分订户分布如下:河南704,山东510,江苏448,河北433,四川421,广东342,浙江338,湖北3l3,余略。

放射性肺炎中华医学杂志

疾控中心委员会是什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牛广明,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内蒙古五原县人,农工党党员,影像磁共振室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71年2月他参加工作,1993年11月日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放射教研室放射医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并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现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抗癌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放射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师协会常委、内蒙古医科大学副院长、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内蒙古科协主席,并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放射学实践》等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及综述9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论文5次,主著书5部,主要有《影像诊断学》、《现代临床诊疗技术》、《临床比较影像学》等,副主编书2部。199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诊断及经过观察”,2006年获内蒙古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200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三等奖。擅长影像磁共振的影像诊断。培养出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2名。被自治区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当某一不明病因的流行病侵袭人类时,人们对它的反应显示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The terror of the unknown is seldom better displayed than by the response of an epidemic,particularly when the epidemic strik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1]。1977 年爱德华•凯斯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当时公众对新出现的军团病的恐慌心理,现在我们同样面临着一场不明病原体的新型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这句话似乎同样适用于对当前人们心理的描述。不可否认,一部分公众对这场新的流行疾病存在恐慌心理,这种恐慌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新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发病经过、诊断治疗预防等仍然缺乏进一步的认识。不过,幸运的是人类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WHO组织国际实验室网络联合展开对SARS 的研究,相关研究机构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即找到了病原体并破译了其基因组序列,初步揭开了SARS 的神秘面纱。目前,专家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SARS 疾病同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有关,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这一发现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将继续揭开这种疾病的更多的未知之处。研究人员通过全球性的协作,借助于互联网络和多种研究手段,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鉴定出病原体。而在20 多年前,研究人员寻找HIV 病毒时用了两年多时间,随后又花费几年时间才获得其核苷酸序列。与之相比,对寻找SARS 病原体的快速反应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大致回顾发现病原体的过程,或许可以得到新的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可能爆发的另一场流行病提供经验。研究进展 SARS 病原体的确认2003 年3 月15 日,WHO 组织国际研究网络,相继有11 个国家的实验室参加,我国于4 月初加入。研究网络的进展过程大致如下。3 月18 日,德国通过电镜从咽拭子标本中观察到副粘病毒,同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副粘病毒的基因扩增产物,并在网络上公布电镜图片和基因序列。3 月19 日,新加坡从病人呼吸道标本中发现副粘病毒颗粒并获得较微弱的病毒基因扩增产物(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引物)。国际上首先发现副粘病毒的荷兰鹿特丹实验室获得有关病人的标本。3 月20 日,国际上有4 个实验室开始进行副粘病毒检测。荷兰鹿特丹实验室检测到副粘病毒,但是副粘病毒基因扩增为阴性,该实验室将检测试剂送到新加坡和香港,加拿大实验室将双份血清送到鹿特丹。3 月21 日,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家用猴肾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病毒分离物,随即研制了相应血清学诊断试剂。许多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此次病原体与下列病原体无关: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 型,腺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人间质肺炎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同时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为50-60nm,血清实验证明加入病人血清可以抑制细胞病变而对照血清无效。3 月21 日,鹿特丹实验室发现在德国的3 个新加坡病人呼吸道标本的HMPV 病毒PCR检测为阴性。并且,两个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接种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均发现病变。也是在这一天,英国科学家检测该两病人标本中的H3N2 流感病毒;中国病毒专家洪涛宣布衣原体是引起SARS 的主要病原体,但不排除衣原体和冠状病毒同时作用。3 月21 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成功从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样病毒,推断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并将这一重要结果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和国家卫生部进行了书面汇报。3 月22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电镜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nm),美国从泰国病人标本得到的细胞病变产物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100nm),但同一份标本获得HMPV 病毒PCR阳性结果。与此同时,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地开始使用PCR 和电镜方法检测副粘病毒和HMPV 病毒。加拿大发现20nm 的病毒颗粒并且发布HMPV 病毒的基因进化树。3 月23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在8 份标本中发现2 份冠状病毒RNA 阳性。美国报道在香港标本中发现冠状病毒,同时建立免疫荧光检测病人血清的方法,并将冠状病毒的基因扩增引物在网络上公布。在新加坡和香港开始用鼻咽拭子样本感染支气管的方式进行灵长类动物实验。加拿大和法国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日本、新加坡从Vero 细胞中分离到病毒。英国实验室在可疑病例呼吸道和尿标本中检测到鸡肺炎病毒序列。3 月24-26 日,德国、香港的实验室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实验室获得病毒序列,证实新病毒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冠状病毒的多聚酶氨基酸序列相符,德国、荷兰、香港等地实验室获得更多的基因扩增序列,并在网络上公布新病毒的基因进化树。3 月27-31 日,继续进行以猴子为实验对象的动物实验。香港和美国实验室分别证实正常人血清与新分离病毒为阴性反应。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实验室检测到冠状病毒:日本从新加坡标本中获得阳性结果;香港检测了50 份病人血清,其中27 份冠状病毒抗体升高,同时人们还从10 份病人粪便样本中发现5 份为病毒检测阳性,并且发现发病后6-16 天病人粪便中可以检测到病毒基因;加拿大在病人标本中发现人类副粘病毒。4 月1-8 日,在动物实验中用副粘病毒和间质肺炎病毒共同感染的猴子出现临床症状。美国研究人员用ELISA 方法从发病20 天的病人血中检测到抗体。香港研究人员用免疫荧光方法从发病10 天的病人血清中检测到IgM 抗体。小白鼠实验开始启动。更多实验室在Vero培养细胞中分离到冠状病毒,又有一些血清学实验证实,SARS 疾病为副粘病毒和冠状病毒复合感染。荷兰、德国、香港和美国相继发现冠状病毒的新序列,德国科学家在标本中发现衣原体。4 月9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举行了有关SARS 病原体研究座谈会,双方有关专家分别介绍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4 月10 日下午,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在举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介绍会”上向中外数十家媒体宣布:“对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目前初见成效,已找到两种主要病原体--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样病毒”。4 月10 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教授、毕胜利教授、段淑敏主任和许文波教授等科技人员,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到数株冠状病毒,克隆了所分离到的冠状病毒部分基因。他们在三例死于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标本和其中一例的脾标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并从这些标本中提纯并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经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所扩增基因为冠状病毒的RNA 聚合酶基因,从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证实了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他们把新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于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变异冠状病毒。用这些标本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成功分离到新冠状病毒,病毒在培养细胞中数次传代,均稳定出现细胞病变,对该病毒的基因检测持续阳性。从国内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中分离到三株冠状病毒,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从病人脏器中分离到的冠状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同。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4 月11 日,新华社公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两位研究员的发现。2 月底,该研究所从一例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并辨认出冠状病毒。截止到3 月21 日,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关于冠状病毒的进一步证明。4 月9 日,对分离出的4 株冠状病毒进行了序列测定。4 月16 日公布了这些结果。4 月12 日,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所Holt 博士及其研究组公布了SARS嫌疑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4 月14 日,美国亚特兰大CDC 的Anderson 博士研究小组也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并在网上公布,两个研究小组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4 月16 日,WHO 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正式确认一种变异冠状病毒引起SARS。4 月17 日,WHO 在日内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病原体确定的最后一步工作,即“科赫推定”中的第四步。由荷兰Erasmus 大学Albert Osterhaus 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用新冠状病毒使实验用猴子染病,进而该研究小组从被感染猴子体内分离出该病毒并进行了实验室培养。表明全球科学家在一个月的通力合作后,初步确定了SARS 的病原体[2-9]。4 月22 日,中国公布“非典”元凶冠状病毒图[3][7][10] 。 SARS 病毒基因组解码进展 加拿大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4 月12 日,加拿大科学家破解SARS 疑似病原体的基因,朝开发SARS 诊断方法以及研发SARS 疫苗、药物迈出第一步。位于温哥华的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投入全球对抗SARS 的行列。中心主任马拉说,基因编码是科学家研发诊断检验方法所需的基本资料。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破解此基因编码之后,立即在国际网络上公布()以提供给世界各地其它科学家使用。 香港大学港大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表示,港大医学院完成引发SARS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测定,确定是一种全新病毒,怀疑是由动物传播到人,至于是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袁国勇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于改善目前的快速测试方法。此前,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已于13 日晚将他们破解的新型冠状病毒部分基因序列交给世界卫生组织的“SARS”工作小组。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月14 日宣称,已经完成了对被认为是引起SARS 全球流行的新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其基因测序结果与加拿大一个实验室的测序结果基本一样。对两家机构的测序结果比较后,发现其中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测序结果有15 个额外的核苷酸,而这将是继续开展测序工作的重大开端。测序结果是在10 名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了12 天后得出的。研究人员将其中一例SARS 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进行传代细胞培养,对引起该疾病的冠状病毒的核酸序列提纯后扩增测序。新的基因序列共有29,727 个核苷,在典型的冠状病毒家族核糖核酸界值之内,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一般有29,000 至31,000 个核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 博士谈到,确定一种新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有关基因序列的信息,可以开始进行有关抗病毒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研制疫苗的基础,也可以发展诊断性测试以便早期发现病例。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结果几乎相同,这一点十分重要,表明病毒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因为这些样品是从在不同国家受到感染的不同的个体中采集的。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员强调,对于病毒的分析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冠状病毒能够快速变异,研究人员需要将由细胞培养分离到的病毒与从SARS 患者的患病组织中所获得的病毒加以比较,所开展的基因测序工作将会加快比较工作的进行。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通力合作,于2003年4 月16 日完成了对分离自不同SARS 病例的四株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解码工作。结果显示,这一病毒的长度约为3 万个碱基对,与加拿大、美国报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属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成果仅比加拿大科学家宣布破译冠状病毒基因的时间晚两天。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成功测定,为追踪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型性肺炎的诊断制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迈出重要一步[2][3][4][5][8][10]。2 研究人员分离并鉴定病原体在这场全球相关实验室联合寻找病原体的行动中,香港研究人员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以传统的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技术以及现代分子遗传学方法,鉴定了50 例SARS 患者体内的病原体—一种新冠状病毒。另外,对对照组样本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他们关于病原体的论点:在40 例来自患有其它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没有检测到一份样本含有新冠状病毒的RNA;对来自血液捐献者的200 份血清样本中,没有一份含有这种病毒的抗体。这些发现同时支持了另两家研究机构所提出的观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多伦多的相关研究机构同样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认为该病毒与SARS 爆发有联系。德国研究人员在最初的三例患者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并且进一步收集了来自越南河内的患者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也支持该结论。 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结果 中国香港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Peiris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香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以寻找病原体。该小组选择了香港三家急救医院收治的50 例符合WHO 修改定义的SARS 患者,收集了所有患者的咽拭样本和血清样本,选择了部分患者分别收集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和排泄物样本。另外,他们取得一例患者肺组织样本,进行了病毒培养分离、反转录PCR(RT-PCR)、常规的组织放射自显影和电镜观察。用其他病人的咽拭样本、排泄物和血清样本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研究人员最初进行了常规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以及微生物检查,对血液样本、咽拭样本分别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对咽拭样本进行快速荧光抗原检测,以确定病原体是否为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并且用多种细胞进行培养以分离病原体;用临床样本直接进行RT-PCR,以检测是否为A 型流感病毒和人副粘病毒感染。另外,对培养细胞采用了ELISA方法以检测是否存在衣原体。研究的突破在于从两名患者的样本中分别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样本之一来源于一名53 岁男性患者,在他的咽拭样本、肺活组织切片等样本中检测到冠状病毒RNA,患者本身冠状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升高(1/200~1/1600)。另一样本取自一名42 岁女性患者,PCR 检测对冠状病毒呈阳性,她本身的血清抗体有变化(1/150~1/1600)。研究人员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2-4 天后出现圆形折光的病变细胞,表明有病原体分离,分离到的病原体不和识别常见病毒的试剂板反应。对细胞培养的提出物进行42高速离心,随即进行了电镜负染色观察,发现形态不规则的包膜病毒,直径约80-90nm,表面特征与冠状病毒相似。对被感染细胞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和细胞膜表面均存在类似病毒颗粒,并且从两名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大小和形态特征很相似。为获得新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人员进行了随机RT-PCR,克隆测序了病毒感染细胞的特征染色体带,在GenBank 中进行了同源序列比较,在被检测的30 个克隆中发现了一个未知序列。对这段DNA 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冠状病毒存在低同源性,但由其推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冠状病毒科的牛冠状病毒和鼠肺炎病毒RNA 聚合酶存在高同源性(57%),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新病毒与冠状病毒Group2 高度相关。对病毒血清学反应采用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32 例患者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对比中,均出现血清转化,存在冠状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长的现象。研究小组还对人副粘病毒进行了RT-PCR 和血清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也未检测到其它病原体。因此,研究小组认为分离到的冠状病毒就是SARS 的病原体或一个必需的因子,不过,是否有其它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辅助因子起作用,则有待观察[11][12]。 德国最初SARS 爆发于亚洲,由于洲际旅行该疾病从亚洲传播到其它大洲。鉴于SARS 疾病是一种新出现的病症,人类对其病原体一无所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对病原体的鉴定。WHO 组织了国际实验室网络,集中各有关国家的研究力量以找出SARS 的病原体。德国研究机构作为该网络的一份子,也对病原体的鉴定展开了研究。该研究小组最初选择的样本来自于同一家庭中的三个人:一名32 岁的男性患者、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岳母。该男性为新加坡一名内科医生,曾治疗过一名SARS 患者而被感染,继而他感染了他的妻子和岳母。三人因故由新加坡到美国,该医生在美国期间出现症状,他告知了他的新加坡同事,该同事向WHO 作了汇报,WHO 在三人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中转站—法兰克福对他们进行隔离。德国相关研究人员取得了他们的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随后该小组还获得了来自亚洲的其他18 名可疑或可能SARS 病例的样本,以及21 名接触过SARS患者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研究人员首先对上述3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PCR 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肺炎双球菌、肺炎衣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人副粘病毒、鼻病毒及人冠状病毒OC43 和229E 型等已知呼吸道病原体;对呼吸道样本进行抗原ELISA,以检测是否存在肺炎球菌、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时对血液样本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另外,研究人员对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负染以进行电镜观察,并将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研究人员用痰液样本进行了RNA 抽提,以随机RT-PCR 技术分析,所设计的一些PCR引物含有简并性位点,并且多数引物3’端为T 碱基,以便DNA 多聚酶在引物末端碱基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能够生效。使用了BLAST 工具对克隆扩增的产物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研究小组通过对三例患者的样本进行的多次检测,针对已知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多为阴性,电镜观察呼吸道样本时发现了稀少的副粘病毒样颗粒,但随后的数次针对副粘病毒家族的PCR 检测均显示阴性。痰液样本接种培养细胞6 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培养基中存在病变细胞,随即进行了RNA 抽提,对提取的RNA 进行RT-PCR,扩增克隆出约20 个不同的DNA 片段,对这些片段测序后以BLAST 进行检索,发现三个新的片段,新片段不与数据库中的序列匹配,但由新片段推出的氨基酸序列显示了与冠状病毒家族的同源性,表明分离了一种新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将新片段与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所测得的新病毒核酸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同源性。在对这三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以及被感染的培养细胞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在两名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IgG 抗体升高,表明存在新冠状病毒的血清反应。43为检验新病毒是否同SARS 相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收集了来自可能或可疑SARS 患者及同SARS 患者有过接触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进一步收集的样本均来自越南河内),对这一批样本进行了巢式PCR 分析,结果在可能SARS 病例中发现病毒的比例是100%,在可疑病例中是23%,但在健康接触者中未发现病毒,这些数据或许可进一步证明新冠状病毒和SARS 的联系。该研究小组还曾检测到副粘病毒及肺炎球菌,但随后的针对性PCR 实验结果为阴性。在几例患者体内发现了衣原体感染,但并没有在其他SARS 患者体内发现。因此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些病原体在SARS 疾病中是作为致病因子还是联合致病因子[13]。 美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WHO 所组织的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机构之一,他们也展开了对SARS 病原体的鉴定工作。CDC 的样本来自于越南、新加坡、泰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台湾和美国等的SARS 患者,试图从一系列已知的病原体中鉴定出引起此次SARS 爆发的病源。由于SARS 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最初的研究侧重于对已知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排查,综合使用了多种检测方法。研究人员收集了包括血液、血清、鼻咽拭子、含嗽液和器官组织在内的多种样本,在多种细胞中进行了培养,并对乳鼠进行了注射接种,以分离病原体;观察培养细胞和乳鼠,对出现病变的细胞或个体制备切片以进行电镜观察;对血清样本进行了血清学实验以检测抗体;进行了一般的和特殊的细菌培养,还利用了分子生物技术如PCR、RT-PCR;对多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了筛选,如耶尔森氏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杆菌、流感病毒A、B 型,副流感病毒家族等。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电镜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以患者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对出现病变的细胞制作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在病变细胞内及细胞膜发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直径约80-140nm,病毒表面有20-40nm 结构复杂的突出物。利用电镜观察患者支气管冲洗液样本,同样发现了许多被感染细胞均存在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对病变细胞进行了RNA抽提和RT-PCR 以扩增新病毒序列,引物根据GenBank中的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信息而设计。对扩增后的纯化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与已公布的冠状病毒序列进行了比对,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该病毒的进化树。新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序列以及由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新病毒与冠状病毒家族group2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分析进化树显示,这种病毒在遗传学上与其它冠状病毒均有不同,表明分离的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对样本进行的血清学检测发现,以感染细胞切片与处于恢复期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进行反应,来自香港、曼谷和美国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呈特异性反应,呈现从阴性到阳性转变或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中反应性增高;对同一批血清样本进行ELISA 抗原检验,恢复期样本的的反应呈高特异性,抗体滴度也逐渐升高。经过样本接种培养细胞扩增病原体,电镜观察发现病原体为冠状病毒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确定新病毒的本质特征,血清学实验确定了与疾病的联系,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分离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不过该研究小组同时指出:患者病灶组织细胞中新冠状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还未在病理过程中被直接检测到。同时,还不能证实新病毒存在于所有SARS 患者体内,一些SARS 患者未检出冠状病毒,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14][15]。 加拿大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了SARS 研究小组,展开了对SARS疾病的研究。研究人员经过追踪调查,证实该国最初的SARS 患者曾经去过香港并在那里被感染,44该患者返回加拿大并且将SARS 疾病传播到该国。研究人员所取得的样本即来自该患者(已死亡)直接或间接传染的9 名患者。研究人员对1 例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全部9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微生物学检测。对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以检测是否存在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汉坦病毒、麻疹病毒、肠病毒、黄病毒等已知常见病毒,以及立克次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耶尔森氏菌等,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9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呼吸道样本以及尿液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细菌和真菌检测,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培养,结果显示阴性,另外针对军团菌的专门检测亦显示阴性。研究人员对呼吸道样本进行了常见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抽提了DNA,进行了针对常见肺炎菌,耶尔森氏菌及衣原体等微生物的RT-PCR,结果同样显示阴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常见病毒的检测,对9 例患者的所有呼吸道样本和粪便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直接病毒检测,包括电镜观察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没有在样本中发现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样,针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大多数的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但对支气管冲洗液样本以及咽拭样本进行的巢式RT-PCR 发现了人副粘液病毒,并且排除了实验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另外,从以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胞中分离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9 例SARS 患者中5例患者的样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在4 例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到了副粘液病毒。至此,该研究机构、香港研究小组和美国CDC 研究人员均报道了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人员随后对新病毒进行RT-PCR,扩增克隆了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以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分析:新病毒的序列和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均不同,但是由该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几种冠状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78%),新病毒的生物进化树分析显示新病毒同已知的冠状病毒家族(group1、group2 和group3)均不十分接近。基于已有的发现,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所分离的人副粘病毒和新冠状病毒可能都与SARS 疾病相联系,但还不清楚是两者联合作用,还是两病毒分别单独作用,甚或还有其它未被检测出的病毒在起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16]。 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洪涛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就SARS 的病原体展开了研究,经电镜观察到SARS 患者尸检标本中发现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颗粒,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文献。该研究小组选择的样本来自7 例因患SARS 死亡的患者,研究人员采集了死者的脏器组织标本,制作了电镜标本和病理标本。7 名死者中4 例来自广东,1 例来自山西,1 例来自北京,1 例为死于成都的香港患者,具有一定代表性。为分离病原,将病人肺组织提取物接种于293 细胞(人胚肾转化细胞系),并且对病人组织及其分离的病原进行免疫学鉴定,采取了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

中国肛肠病杂志邮箱

知道的更多哦。集思广益嘛。

可以发我们的期刊,《新医学》,北大核心如果看一本杂志是不是正规,可以去国家新闻署的网站上面查。稿件可以投到我的邮箱里。文章要在2000-3000字之间,表格和图尽量少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请注明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下达用稿通知书。email:

《中国肛肠病杂志》是个正规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可以查到。主办单位: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创刊时间:1981年出版周期:月刊国内刊号:CN:37-1167/R但是,居然没有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 这3大期刊数据库收录。

中国肛肠病杂志级别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医学期刊常规来说只分为 SCI 核心期刊 和普通期刊。但是有一些省份会自己把期刊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比如浙江省,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类的就是普通期刊。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原18号。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下同)、高级职称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搜: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等。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后面把“高级经济师”依次换成“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搜索。,还有河南、陕西、四川 等地也把期刊分为A类B类或者一类二类,也有的是一类为中文核心或者中华牌,二类为科技核心

(一) 坚持办刊方针:自创刊以来编辑部贯彻执行了《中国肛肠病杂志》的办刊方针。在邓小平理论和“+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团结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兼顾普及,贯彻“双百”方针,反映肛肠学科研究成果,总结推广肛肠病防治经验,保障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二) 突出本刊特色:《中国肛肠病杂志》是我国惟一的防治大肠肛门疾病的专业期刊,为全国肛肠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而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病的防治和研究为国外同类刊物所不能比拟。在选题上,既有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内容,也有相当数量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经验,使杂志内容丰富,适于各层次读者需要。同时,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对学术不同见解的文章也见诸杂志,让大家深入探讨,共同提高。由于杂志内容广泛,贴近读者,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读者队伍。(三) 版面更新,增加栏目:1984年重新设计了杂志封面,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再次题写刊名。本刊主要栏目为老中医经验、论著与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为向读者介绍一些切合实用的短小文章,1985年把单方验方一栏改为临床集锦,在面向临床普及和实用方面前进了一步。同时注意内文版面的设计和每期重点文章的安排,并较早地采用了温哥华格式编排参考文献。但由于名老中医文章甚少,虽经约稿仍不能满足发刊的要求,故1984年底通过肛肠杂志主要负责人在北京开会讨论,对老中医经验一栏采取灵活办法,在位置上移在论著与临床研究以下,如有此类文章则临时开栏目发文,如无则可缺如。在学科建设中,杂志还注意介绍我国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和献身祖国肛肠事业的崇高品德,如先后刊载王芳林等诸位名老中医的业绩,刊载著名肛肠病专家张庆荣先生和陆琦先生等名医业绩,报道喻德洪教授获得2000年国际造151协会职业奉献奖殊荣,给后学者以启迪,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代专家的优良传统。在老一辈专家事迹鼓舞下,新一代学者茁壮成长,不少人已成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示范医院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四) 增加论文刊载量:为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1993年本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8年改为月刊。为了与国际接轨,2001年起改为大16开版本。随着刊期和版本的改变,杂志容量大大增加。创刊头10年共刊载论文1357篇,其后10年共发稿4578篇,2001年以后共发表论文2702篇,近5年的数量是前10年的2倍。根据天津市人民医院董菲菲汇编的《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统计,近10年本刊发表的论文约占全国主要医学期刊发表的肛肠文献总数的309,0。由于杂志容量增加,稿件刊出周期大大缩短,使科研成果尽快与读者见面。2005年本刊报道时差平均为8.2个月,较2000年的15.9个月下降了48.4%。迄今为止,《中国肛肠病杂志》已出版发行25卷169期,刊载各种论文8637篇。发表的作品既有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又有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其中包括国家和省、市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及获奖作品,有的研究成果已跃居世界前列,在国内外引起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属国家和省、市立项的课题有31项,客观地展示了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现状。有关图书管理专家对本刊载文和引文情况进行了分析。承德医学院图书馆张桂玲等统计本刊论著与临床研究栏目的载文量,1991~1998年共发表论文3067篇,载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较1991年增长473.2%,认为我们肛肠病的研究在稳步发展。西安市中心医院图书馆张小钢分析了1992~1994年相关文章引用本刊文献情况,认为本刊在我国肛肠病学领域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统计,2004年本刊文献被引用频次为298次,影响因子为0.226已跻身于世界肛肠学科主要专业期刊之列,成为国家科技部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国医学文献·中医版》等的固定收录对象,并被北京图书馆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五) 牢固树立出“精品”意识:保证期刊质量除了认真执行原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期刊标准外,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多层次的作者队伍。由于杂志质量逐年提高,按照杂志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本刊被评为优秀期刊,并按上级的要求在本刊封页左上角,多年标注优秀期刊标志。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对本刊的评价说:“肛肠杂志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史上是惊人的。”就世界肛肠学科专业期刊出版情况来看,美国结肠与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己建会105年,其主办的《结肠与直肠疾病》杂志为月刊,已出版47卷。日本大肠肛门病学会主办的《日本大肠肛门病学会杂志》每年出版lO期,已出版57卷。由Buhr主编的《国际结直肠疾病杂志》创刊于1986年,为双月刊,已出版19卷。由英国和爱尔兰结直肠病学协会所主办的《国际结直肠疾病杂志》创刊于1986年,为季刊,自1999年改名为《结直肠疾病》杂志,为双月刊,已出版6卷。美国克隆病和结肠炎基金会所主办的《炎症性肠病》杂志,为双月刊,已出版10卷。而我们的刊物,在25年较短的历程中,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已出版25卷,按出版卷数已居于世界肛肠专业期刊第3位。(六) 加强编辑部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编辑部是编辑出版期刊的工作实体,没有健全有力的编辑部,很难办好杂志。1985年在包头召开的编委扩大会决定加强编辑部建设,为杂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编辑部的编辑人员8名,其中在编5名,编外3名。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能胜任本职工作。 本刊原由营口日报社印刷厂印刷,移山东后内文由山东中医学院印刷厂印刷,封面由济南第三印刷厂(现更名为济南新华印刷厂)印刷,内文为铅印,封面为胶印,内文用凸版纸。封面用120克双面胶纸,后改为120克双面涂料纸。担任印刷工作的两个印刷厂基本上能保证印刷质量。自1989年印刷工作有了明显改进,出版的各期杂志均能按期交付邮局。但内文为活字印刷,印刷质量比胶印差。为了进一步提高杂志质量,1992年全部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2005年本刊改为64页码,封面用157克铜版纸,内文用105克铜版纸,用纸与国外同类期刊水平相当,其印刷、装帧也将进入一个新水平。 本刊创刊后先为内部发行,由各编委代为销售,故发行量较少。1984年的发行方式主要是新华书店征订。按山东省新华书店要求,1984年第一、二期各印25000册,第三、四期各印10000册,当年由新华书店实际售出每期2712份,由编辑部销出1600份,共售出4000余份。其中以山东订户为最多,达214份,其它各省多为几十份。这种发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新华书店多在城市,杂志与读者见面机会少,订阅困难,且又不能及时收到杂志。因订数不准,难以计划印刷,故造成杂志积存。1985年起,开始由德州市邮局发行,开通了订阅渠道,使读者能及时看到杂志。1989年杂志发行由德州邮局移至济南邮局,结束了杂志在济南印刷然后运至外地发行的局面。在转交济南邮局发行的工作中,济南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给予很大支持。为便于了解本刊发行量在各省的分布,现将2005年济南市邮局统计的部分订户分布如下:河南704,山东510,江苏448,河北433,四川421,广东342,浙江338,湖北3l3,余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