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路上 里面的作文非常多,建议去看看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面对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是由于多年不直接接触高中,对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每年我能接触到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跨进大学校门作进一步深造的高中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理想憧憬等诸方面,我可以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当前高中阶段的部分现实状况,再加上平时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在我的意识中逐渐对高中教育的实际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轮廓,也由此感觉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 从当前大学生的素养看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每年迎来送往,我们不断地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交往着,感受着他们的一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和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感受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彩,同时也不断地感受着来自他们的无奈与可悲之处。作为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时常发出一种感叹,如今的大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感叹也许有些过分,但一年年下来却越来越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究竟是什么让我感觉如此的不妙,不是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不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更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好学,而是如今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向上提高,有些学生的某些素养甚至比起若干年前的大学生有明显的降低。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大学生素养的不能稳步提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我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可推卸责任,其一是当今的家庭教育,其二就是当今的学校教育。这两大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都与当今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它指挥几乎所有的家长要一切围绕儿女是否能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甚至是能否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进行,好象除了高考和上大学,这些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可寻。于是一旦孩子进入高中,什么兴趣爱好、修心养性之类的学习或活动等基本停止,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啃书本死学习,把发条上得紧紧的,惟恐一松发条就不能控制住。于是在家里这些孩子什么也不要做了,甚至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办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目、强化训练等等,好是悲惨!由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孩子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了,有孩子不知道买东西该怎么买合适了,有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高考要家长护送了,上大学要全家人一起上阵了等等。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如此重视,导致学校教育也必须跟风而上,不然这个学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学校运行的基调也就定在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与升级之上,似乎除了考试之外,不能再为学生做过多的设想与打算了。于是这些学生把一生最活跃的阶段交给了书本知识的反复演练与巩固上了,而其他一切可以提高修养、素质之类的事情基本就取消或流于形式地过堂一下而已,给学生一生带来不小的遗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个人的巨大损失。学校的日益重视反过来又为家长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的看法与期望了。等到这些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放松下来,本质原形逐渐显露出来了,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多些,有一些人逐渐成了社会的负担。这些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可笑可叹的问题实在太多,诸如不会自己铺床洗衣服了,不会与人交往了,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环境新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了,只知道一味地花钱而不知挣钱的艰辛了,不知道同情弱者献爱心了等等不一而举。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诸如上课迟到不做任何说明了,请假条也写不规范了,作业抄袭了,实验、活动有心理负担了,毕业论文写得句子不通没有逻辑条理可言了,与人交流言语不通畅了甚至基本礼貌都不懂了等等。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早期的大学生中较少出现。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然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高考本身不错,错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如果一味地仅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考虑其他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被这个高度发展并置身于世界大竞争环境中的社会所认可,更何况如今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如此的快。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拿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一轮的高中课改项目即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觉得这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好事,也是“及时雨”。虽然这次课改是否能取得成功并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和做法,逐渐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拖入到比较合理的轨道上来。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与选择,仅仅具有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弥补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比较难以开展的工作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改变很多事情,需要新增许多事情,面临的困难和未知数也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把课改工作做好做到位。我个人感觉在实现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第一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灌输”给一线直接参与新课改的高中教师,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人都有思维定势和习惯,要彻底打破这种定势和习惯并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高中教师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新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此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的东西出现了,他们如何面对,仅仅期望通过所谓的新课改培训进行“洗脑”,把很多东西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不太现实,更何况即使教师们已经具备这些新的理念和态度,如何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把新的理念、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也不是靠嘴上说说马上就能见效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实验还需要探讨,为此我们可能还要付出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第二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这涉及到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有可能导致较大的混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验省份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拿出比较妥善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并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稳步前进。第三个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关于选课的工作。由于新课改方案中提出全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课程体系,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领域、科目、模块,共设计了8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个或多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多个模块组成,模块又分成必修和选修,选修模块还要分成两个层面,于是整个课程体系显得很复杂,这给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老的课程体系中不存在选课的问题,学校安排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今新的课改条件下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这种选课的模式又不同于大学里的选课。大学生的选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是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而高中生的选课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决策,选课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这些课程有什么预期目标等等。而这些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等几个方面共同来作用,于是问题有些复杂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难做了。第四个难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评价工作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体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当前没有经验可寻,政府决策机构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指导意见。这次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生如何看待,家长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等等都是问题。终结性评价还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吗?如何考?考什么?最后评价的结果是要实行大学里采用的学分制,学分怎么给合适?由谁给?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不正当现象等等。当然这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这些评价工作如何与高考制度衔接,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又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这次新课改的最后成功。问题肯定会有,工作难度也肯定存在,关键是参与高中新课改的每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迎接挑战,变中求稳地开展新课改工程,为新一代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文秘杂烩网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1.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2.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3.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4.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2.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3.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新课程标准改革下体育课教学的利弊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遍地开花,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综观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发觉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 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足,阻碍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1、 目前,有很多教师、很多学校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是很肤浅的,自认为每节体育课只要使学生“玩得开心”,学生基本上得到了锻炼,这就是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了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了。但是,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对体育基本知识的理解,体育竞赛的欣赏,竞赛中的自我保护,体育项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等,往往被忽略了,这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2、 学生选修项目的单一性,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很多学生怕苦怕累,在整个中学阶段都是乒乓球、羽毛球之类,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够认真、积极,所以造成另一只手、腿部肌肉力量、耐力等素质得不到锻炼,这也阻碍了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 体育教师课堂上管理、辅导的不足,也造成学生懒惰情绪的滋生。因为有的学校体育教师的短缺,而体育课上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项选择,造成体育课出现实际上的“放羊式”的教学,这就出现部分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无所事事地过去了的现象,一个学期有些学生的运动量达不到大纲要求的百分之三十。
二、 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评价的片面性,体育汇报出现“浮夸风”的现象
1、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容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浮夸风”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现在几乎所有大型的体育汇报课都是如此;一节汇报课象文艺节目一样,穿上戏服,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到搬上“舞台”的时候,体育教师便变成了观众,什么都不用讲(讲解),什么也不用做(示范)。试问人人上课真能做到这样了吗?
2、 体育成绩的测定、评价、汇报也不够真实。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负责人(或体育教师)为了讨好上级领导,往往虚报、隐瞒真实成绩;另外,有的体育教师为了讨学生喜欢,有意提高学生成绩。实际上这给学校、学生都带来了永久的伤害,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领导看到成绩笑逐颜开,学生见到拨高的分数,粘粘自喜、自以为是,平时的上课就更加懒惰了,这却无形中变成了“误人子弟”的教师。
三、 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场地、器材是选修课的关键,这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选修的项目、选修的人数都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目前全国各地的经济参差不齐,贫富悬殊,有的学校的场地、器材也非常短缺,这对体育课的选修教学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项目的冷热度也影响选修课的教学,例如球类运动,在选修当中面是最广的,而体操类、水上运动、武术等往往被学生忽视,这就对场地、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时对选修的学生作适当调整,而被调整的学生又感到极不愿意,上课时也只好得过且过,这就严重影响课堂效果。
四、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也影响着“新课标”的教学
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等等;在选修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都是学生选择的对象,教育、教学能力差的,当然会受学生的慊弃,年龄大了被学生抛弃,年龄大的女教师往往被学生废弃,这也无形中给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说能者多劳,但也不能出现部分人“过劳死”的现象啊。
综观以上种种因素,我个人认为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的同时,体育课与普通文化课应该有区别,要根据地方、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要认真读董“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指示精神,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对体育课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价,将体育教学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加大田径类、体操类、素质等等的课时比例,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体育”,而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误人子弟。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论文摘要: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及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面对新一轮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去适应课改,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身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人员。
新课程改革教学浅议论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 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国内外课程研究: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作者:王 升 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784 文章录入:arbor 〕一、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场的关键因素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传统课程论一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1)理解。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调控、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3)主体参与。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场产生的根本。二、主体参与创造现代课程的理想境界课程在运行时,由于参与程度与参与性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学生与课程内容一样处于缺乏主体参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课程是一种较低境界的课程。以活动为本位的课程,由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往往会表现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弊端,也不是理想的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们会有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之介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课程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主体对生命的体验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次,如果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层次体验课程的生命乐趣,他们就会成熟得较快。只有体验才能使课程运行中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而且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知识结构的功能。在体验中,现代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三、主体参与蕴涵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首先,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基石——活动。主体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体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体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其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保证——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间离的,一是和谐的。间离的关系,即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有一定的心理对立、对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分歧,即态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兴趣背离,教者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兴奋点。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再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策略——自由。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感到,那些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权力表现在他们可以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方面。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理念应运而生。从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首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其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以此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首先,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配,所有的改革工作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如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那么高中英语改革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很可能造成高中英语改革的失败。这种情况在很多高中都曾发生过,因此应得到高中英语教师的注意,在进行改革之前一定要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创新是高中英语改革的第一要务。高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标进行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创新放到首要的位置,打破之前一些传统的、糟粕性的东西,让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和现代英语教学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最后,一定要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证明,以应付高考为目的的英语教学,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英语人才,局限了很多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需要突破常规的壁垒,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暴露出的实际问题
缺乏情感激发,教学互动较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高中在英语教学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并且很多问题都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笔者在这里仅就几个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通过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带有着一定的知识性和故事性,每一个单元都有着独立的主题,并且带有着明确的思想内涵。对教材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进入学习情景之中,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收获。但是现阶段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理性教学为主,将重点放在语法和单词等方面。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在情感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是简单的在课上讲解了重点单词、对对话内容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浪费了英语教学资源,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下降,有些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厌学心理。
教学内容狭窄,缺乏灵活应用
当前为了顺应新课标的需要高中英语教材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新教材在我国高中达到了基本的普及。这对于提升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通过实际的调查,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观察和总结,发现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新教材的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过于刻板,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很多能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内容都被有意识的忽略了;其次,一些高中英语教师将教材安排奉为了金科玉律,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致教学内容相对狭窄,不能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拓展。例如,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的明显不足,不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在班级中播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影像资料,以此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高中英语教师寥寥无几;最后,高中英语教学的灵活性不足。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之前,都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案的编写。进行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上的教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将教案作为唯一的参照,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往往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一些教案中不曾涉及的内容时就出现束手无策的状态,不能灵活的对教案进行应用,灵活的展开课堂教学。例如,笔者曾目睹一个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healthyeating这一单元时,学生突然问老师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有减肥的效果?这是该教师编订教案时不曾预料到的,因此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认为学生不应该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之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到这个学生的情绪一直比较低落,而全班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变革之路
改变教学模式,增加情感关注
当前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带有着新旧英语教学模式冲突的'痕迹,其中既有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残留,因此一直局限着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所以,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构建,要进行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改革,积极的吸取一些先进经验,避免进入教学改革的误区。
例如,在落实生本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位置,又要对自身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不要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辅导作用;其次,增加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情感的激发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和健康的心理。仍以上文我们提到的friendship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进行该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谈一谈自己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通过这种情感上的调动,同学们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集中,并且也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这种班级性的讨论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完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落实
现阶段很多高中的教学评价流于表面,甚至一些高中根本没有在学生中间开展教学评价这一工作。这使得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都不能被发现。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应在制度层面下功夫,强化教学评价的落实。这一工作在很多大学院校中落实的较好,因此高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第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尊重;第二,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减少教学问题出现的可能;最后,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互评和自评,让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自身工作情况进行了解。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新的发展,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对高考以及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合理的把控,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遏制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功利主义,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2]游书佩.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3]丁丽.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应用与高中英语教学[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2010.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政治试题分析探究 2 试论政治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3 促进“生态江苏”建设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研究 4 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5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6 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培养 这里可以找到这几篇毕业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导致孩子学琴不喜欢有很多种原因,比如:1、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孩子,特别 是 3—6 岁孩子,他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成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必须用适合他们 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2、最终让孩子坚持学习钢琴的必然 是音乐本身,所以我们在让孩子学钢琴时,首先必须让孩子学会理解音乐、懂得音乐, 而不是学会弹几首曲子,因为纯粹的钢琴演奏教授是非常枯燥的肌肉练习,孩子很难坚 持住;3、还有可能是老师教学方式方法和沟通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帮孩子解决问 题,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且在不断重复同样的问题,也会让孩子对学琴、对自己 失去信心,一样会让孩子学不下去。 我们会根据导致宝贝不愿意学的不同原因,帮孩子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是很多家长外面学不下去,选择音卓的原因,而且很多孩子都可以在音卓重新拾回对音乐和钢 10 / 22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登记注册的正式期刊.(cn14—1324/g4issn1673—2162邮发代号:22—198)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和邮发代号,是一份研究与服务课程改革的正式教育期刊。
《新课程研究》杂志是由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主办的面向广大教师、教科研工作者的教育专业刊物。 《新课程研究》刊名、刊号变更公告
2007年11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7]1581号文件)批准,将《大家参考》更名为《新课程研究》,原刊号CN42-1624/G0从新编刊号使用之日起作废,新编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78/G4,仍然为旬刊。我社于2008年1月正式启用新刊号
《新课程研究》杂志研究高校课程实施的学术理论刊物,以高等教育、尤其以高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密切关注高校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的同时,展示各学科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研,推动教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中国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品牌。
《新课程研究》杂志为旬刊,分上旬刊、中旬刊、下旬刊分别如下:
上旬刊:《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主办刊物,瞄准课改前沿,立足课改实际,以重建课程文化为目标,积极探索课改新方法,交流课改新信息,展示课改新成果,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读者对象:一线教师、教研人员、教育管理者。邮发代号:38—345。
中旬刊:《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大家报刊社、湖北省高教学会高职专委会联合主办的研究性刊物,以职业教育、尤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教研,推动教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品牌。读者对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者。邮发代号:38---—363。
下旬刊:《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大家报刊社主办,研究指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和发展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强化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创新思想的平台,彰显智慧的殿堂,专业成长的`乐园。读者对象:中小学校长、主任、教师,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培养院校教师,教育管理者。邮发代号:38-433。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
上旬刊
每月1日出版,邮发代号:38-345。
(基础教育版) 杂志栏目
新课程论坛、新课标解读、新教材透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诊断
刊名: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 1671-0568
CN : 42-1778/G4
邮发代号: 38-34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曾用刊名: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创刊时间:2004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版)
单月中旬刊
单月11日出版,邮发代号:38-363。
(职业教育版) 杂志 栏目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产学荟萃、就业指导
刊名: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主办: 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CN : 42-1778/G4
邮发代号: 38-363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曾用刊名: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新课程研究;大家参考;
创刊时间:2006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版)
下旬刊
每月21日出版,邮发代号:38-43。
(教师教育版) 杂志目录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研修、师德启示、科研在线、校长视窗、基地建设、特殊教育
刊名: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主办: 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CN : 42-1778/G4
邮发代号: 38-433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曾用刊名: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大家参考;
创刊时间:2006
特色栏目:
高端论坛 :主要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性深层问题及现象,发表专家、权威人士对教师教育和教师问题或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及针对有关教师教育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学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讨论。
教师专业发展 :
【职场情意】——教师职业情意: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职业精神、道德、心理、价值观等层面的问题。
【课堂修炼】——教师课堂修炼: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方法、智慧等问题。
【研修走笔】——校本教研: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收获及反思。
深度关注 :主要研究和探讨在新课改深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教师在认知、行为相关方面出现的误区和困惑。
管理妙谈 :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实现特色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及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智慧和艺术总结。
班主任兵法 :主要研究和探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个性化经验、方法及心得体会。
培训者论剑 :主要研究和探讨县级培训机构在开展教师职后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模式及经验。
杏坛风采 :主要展现成功实现专业成长的教师典型及其个人风采。
《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版)
双月中旬刊
双月11日出版,邮发代号:38-65。(已停刊)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
双月中旬刊
每双数月11日出版,邮发代号:38-267。
杂志栏目
高教论坛、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高校管理、心理导航、高校(de)育、科教创新、就业指导。
是正规的杂志。
《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由山西出版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本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
扩展资料
办刊宗旨
本刊遵循“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方法、促进新发展”的方针,旨在全面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开拓视野。
主要栏目
理论创新、高教前沿、教学实践、和谐校园、教育研究、新视角、 热点聚焦
投稿须知
来搞要求
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因本刊来稿量大,编辑日常工作繁忙,未采用的稿件本刊均不予回复。所有来稿在1个月内未收到稿件采用通知,请作者转投其他杂志。
文稿应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意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文字要精炼,大学教师撰写论文每篇3000字,中学教师论文以2000字左右为宜。
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稿件尽量不用图表。
来稿最好用WORD软件录入后用电子邮件的 “附件” 投寄。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可用微机打印稿投寄,来稿若用手写,请勿潦草,用工整楷体字,尤其姓名、地址不能潦草。
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联系电子信箱。以便我们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课程杂志
结论:目前国外的新文科建设研究比较活跃。原因: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兴的学科和领域不断涌现,人们对文科建设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国外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新文科建设研究已经成为热门领域之一,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参与和关注。内容延伸:在新文科建设研究的过程中,国外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文科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二是新文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三是新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互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国外也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参考,比如美国的文理学院、英国的文化研究、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等,这些都为国际新文科建设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浅谈教育科学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和作用论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为了适应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各个国家在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的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能够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占居主导地位,将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只有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作依据,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几年的过程中有许多可喜的收获和经验;也有一些有待探索、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用所学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总结自己和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从理论上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知活动。”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可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涵义概括如下:它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行为规则。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教育必须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相应的变革,一靠政策、二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这一功能集中表现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从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过程及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导向、调控的功能;而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却严重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面对21世纪我国现代化教育体制的构建,首先必须有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突破和超越的意识;而观念的转变,只能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逐步实现。正是通过近年来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人们逐渐确立了新的教育观,这就是:强调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涉及学校教学、德育、管理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等方方面面。比如,关于我国近十年来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针对中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如何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应做什么样的改革来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又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掌握,从而在教育科学中发挥出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科学研究就是培养这样人才的途径。科研的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近年来,正是通过科学研究,我国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新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逐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逐渐蜕去了“圣经”的外衣,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材资源的组成;课堂也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社会和学生生活的空间,紧紧根植于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从刻板、僵化、单一的传统模式与程序,逐渐走向民主、开放和富于个性的探索与创新,变得越来越鲜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出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一是改革了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具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六是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此次改地通过在一些地区的实验已取得可喜成绩。
三、用教育科研为指导,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全面推进课改
1.课改中的问题及教师面对的挑战。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核,已基本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同与理解,但新的困惑和问题逐渐浮现:学生“自主”带给教师更多的是“轻松”还是“挑战”?面对学生“自主”后序充满挑战性、开放性的多样化思维,教师如何引领?“讨论”就是“合作”吗?怎样创设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动手做”就是“探究”吗?如何解决动手“探究”与有限的“40分钟”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课改与“应试”的矛盾。如何解决课改与“管理”的矛盾。如何解决课改的热情与时间缺少的矛盾。等等。无疑,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知识结构不能只具备局部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教学能力也应能驾驭多种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对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须“先举手后发言”,教室里一片“热闹”,不能保证大家在一起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怎样组织才能既吸引所有学生,又做到活而不乱?因赏识,对犯错误的学生能不能给予惩罚(不是体罚)?课改后形成了良好的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动力空前高涨,但期末考试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考试的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方式),在现行机制下,高考、中考没有改革,考试就不可能取消,该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才合理?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教师该如何应对?
首先,在课改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其次,面对新课程,教师间要紧密地合作,每位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如果原来形容“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则现在应比喻成“教师要有常流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再次,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即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最后,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应对挑战。
改革就是对旧观念的改革,对新观念的确立,而改革的往往是我们熟悉的东西。作为教师就是要改掉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所以教学改革是课改革的一场攻坚战,要求每位教师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科研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为课程改革实践服务;通过实验,让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是教学问题、评价等问题,发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协同攻关。
为迎接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应大力开展学校教育科研。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教育科研,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同样,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我们应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在教师中掀起教育科研的热潮,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引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一轮变革,教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也面临学科转型升级的挑战。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教育学学科享誉世界,其契合实际的学科定位、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和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与新文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可找准学科办学定位,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跨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社会服务导向,实现学科发展和超越。
国内外课程研究: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作者:王 升 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784 文章录入:arbor 〕一、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场的关键因素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传统课程论一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1)理解。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调控、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3)主体参与。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场产生的根本。二、主体参与创造现代课程的理想境界课程在运行时,由于参与程度与参与性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学生与课程内容一样处于缺乏主体参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课程是一种较低境界的课程。以活动为本位的课程,由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往往会表现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弊端,也不是理想的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们会有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之介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课程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主体对生命的体验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次,如果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层次体验课程的生命乐趣,他们就会成熟得较快。只有体验才能使课程运行中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而且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知识结构的功能。在体验中,现代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三、主体参与蕴涵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首先,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基石——活动。主体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体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体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其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保证——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间离的,一是和谐的。间离的关系,即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有一定的心理对立、对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分歧,即态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兴趣背离,教者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兴奋点。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再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策略——自由。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感到,那些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权力表现在他们可以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