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多动症儿童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多动症儿童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中华名族未来的希望。学前儿童卫生的保健工作,对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是研究如何保护儿童,增进儿童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这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就必须得通过。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怎么样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预防一些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了解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生活日常的卫生、环境卫生等等的一些状况。如儿童不小心受了点伤,做教师的必须得及时应对,帮助幼儿包扎伤口,教师对对伤口的卫生也要做到位。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就能及时的应对突发状况。关键词:生理卫生保健;营养卫生保健;心里卫生保健;传染病的预防;意外事故的预防。一、学前儿童生理卫生的保健学前儿童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卫生保健:穿的衣服要整洁,不要有污点,儿童要勤洗澡、勤洗手、洗脸。脚趾甲和手指甲也要经常修理,头发要清爽整洁。要求儿童脚趾甲要每两周剪一次,手指甲要每周都必须剪一次。要让儿童知道并养成习惯,上完厕所后必须要洗手擦干,饭前也必须洗手,不要把细菌带入嘴里。学前儿童必须早晚养成刷牙的习惯,这样才能防止蛀牙。日常的生活用品,如脸盆、毛巾、牙刷都要经常拿去消毒,牙刷要一个月换一次。床单也要经常换洗,被子也要常拿到太阳底下晒,这样才能把细菌全消毒掉。学前儿童的餐饮卫生保健,也必须要做到位,食物要清洗干净,也样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吃生的东西,要不然会把细菌带进肚子里的,食具用完后要拿去清洗,放进消毒柜里。教会儿童进食的卫生保健,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的好习惯。用餐时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这样才不会呛到。餐后要适当的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儿童做剧烈运动。环境卫生:室内的卫生清洁应当在幼儿不在的时候就要做好。每天要把窗户敞开来通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幼儿园里每天早晨保育员就必须要到教室打扫,先开窗再开始打扫必须做到干干净净,地板的水迹要拖干,防止幼儿滑倒。必须每天做到小小的清扫,每周做一次大扫除,并且要定期为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到药物的消毒。学前儿童的睡眠卫生:学前儿童的大脑并未发育完整幼儿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就要越长。一般的学前儿童睡眠时间要十二个小时以上,幼儿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前儿童的睡姿最好要平躺着,学前儿童也必须在一个安静祥和的睡眠环境下才是最好的。卧室里的温度要适宜,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中中就可以。学前儿童的玩具卫生保健:玩具一直都是幼儿的最爱也是对教育幼儿最好的教具,但是若玩具管理不当,也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所以幼儿的玩具应该经常清洗消毒,至少每周要清洗消毒一次。玩具也要选择安全的、适合幼儿的玩具,太过危险的玩具坚决不能让幼儿碰。当然也要教育幼儿要爱护玩具,保持玩具的清洁。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保健 学前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一个阶段,要让学前儿童的身体保持着正常的发育迅速,就必须要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营养因素。学前儿童的营养必须要丰富多彩、合理、均衡的搭配膳食,最重要的是食材一定要干净、新鲜。学前儿童的饭量要适中,不能一顿吃少,下一顿又吃多,这样是不平衡的,对肠胃也不好,俗话说“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所以学前儿童要做好一日三餐两点的搭配和主食,副食的平衡搭配,要注意荤类和素类的相结合,不能只吃荤类不吃素类,这样对身体也不好,还有要蔬菜和水果的均衡搭配,水果多吃对身体才好。因此,学前儿童的膳食搭配,要荤素进行相结合,膳食搭配要多样性、充分性、平衡性、热量要控制、还有适度性,能做到这几点学前儿童的营养健康就不是问题了。 三、学前儿童心里卫生的保健首先,想要做好学前儿童的心里卫生保健工作,就必须要先了解到学前儿童的心里性格特征。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促进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心里发展,还要防止和改变学前儿童胆小、孤僻等一些异常的心里问题,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客服任性的一面,和一些不好的性格习惯。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品质,为了幼儿以后能更好的学习,我们就要为幼儿做到心里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一些学前儿童常见的心里异常问题,我们要做好准备措施。心里异常的问题大致是一些口吃、遗尿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多动症、孤独症、攻击性行为等一些心里异常的问题,不过对于有这些疾病的学前儿童,我们应当对幼儿给予一些特别的护理训练,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有遗尿症的幼儿,我们不能看不起他甚至嘲笑责怪他,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有耐心的帮助、鼓励幼儿让他建立起自信心,不要颓废。对于口吃的学前儿童,应当想办法让幼儿克服口吃的毛病,要放松下来,说话要慢慢来,想好了之后再说出来,教师可示范带动幼儿说话、朗诵儿歌、故事等,这样慢慢的训练过来,幼儿的口吃就会慢慢的改正过来。而对于孤独症的学前儿童就是所说的自闭症,像这种症状的幼儿,我们更不能冷落他,我们应该努力和他交流,让他愿意和他人交流,尽量开导幼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自己一个人不说话,慢慢的他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欢快的玩耍。对于这些症状的学前儿童,我们应该给他们创设健康的生活环境、并且关注孩子们的心里表现、针对心里发展中的特殊需求。学前儿童心里的健康标志应当做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性格良好、人际交往和谐等等。四、学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学前儿童常见的一些病症,应该及时的治疗此症状。培养学前儿童各种的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充分的利用大自然的一些阳光、空气来锻炼增强身体,并且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学前儿童必须定期体检,幼儿园每年都要为学前儿童的身体做全面的检查,以免发生一些病症。如发现一些缺点应及时治疗过来。学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先控制好传染源,对于一些传染病的学前儿童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相对的患者就必须要马上到医院去医治并且隔离起来。教师也要提醒家长,不要把有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带进幼儿园或者公共场所,应该对幼儿进行隔离医治。第二应该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做好切断不同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于呼吸道的传染病毒,在公共场合里必须保持空气的流通,应戴口罩,防止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最后要保护好易感人群,让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增强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在传染病流行前,学前儿童应做好一些预防接种,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病毒染上身。同时也要对学前儿童安排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并注意学前儿童的饮食卫生极其营养的提供,食物也是传染源中的一项,所以对饮食也必须要注意。五、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 意外事故是学前儿童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他们各种的知觉尚未发育完整,动作也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较差,意识也比较弱,而这个年龄的幼儿也过于好动、活泼、又好奇,所以就导致了多种的意外事故。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及安全的防范措施。防止摔伤及事故:幼儿园组织集体活动时,特别是户外活动时,要有组织、有计划性的进行,老师的视线应时时都注意着全体幼儿,以致防止幼儿出事故。教师应做好对药物的保管工作:幼儿应按时服用药物,服用前教师要仔细的对姓名、药量、用法并看着幼儿服用完,之后应把药物重新收好,防止其他幼儿乱拿。预防烧烫伤: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玩火,尽量避免幼儿进入厨房,也不要让幼儿去危险的地方,大人要禁止幼儿拿开水壶、热水瓶,以免烫伤。预防触电:关于电源的东西都不要让幼儿碰到,插座及开关家长应安置在高处,还要经常检查电器、电线是否有无损坏、漏电等,有的话要及时清除隐患,同时教育幼儿不要玩弄插座、开关、电线等关于一切电的用品,都不要去碰。防止溺水:告知幼儿不要独自去河边或者池塘玩水、游泳,去游泳的话,也应当在有大人的陪伴下才能去,这样会比较安全,才不会导致溺水的后果。防止食物中毒: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应仔细的注意产品生产日期,不要购买过期的商品,更不要买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要让幼儿吃没洗干净的水果等种种食物,同时要教育幼儿要吃干净有营养的食品,不要吃一些垃圾食品。排除玩具的不安全隐患:教师要经常检查各种大小形状的玩具,及时排除掉不安全的隐患,要防止幼儿被玩具夹伤、碰伤等一切事物的发生,比较危险的玩具就不要让幼儿碰到。预防幼儿走失:幼儿园组织全体外出旅游、散步游园、看电影等,教师都必须时时注意,随时清点人数,以防幼儿不小心走失,教师也要提前告知幼儿,出游时不要乱跑,应跟紧队伍,不要独自一人。教师要经常检查幼儿身上是否带有危险物品,如小刀、打火机、火柴、尖锐的饰品等,如有的话要帮幼儿收起来。结论:学前儿童的健康就必须从小开始呵护起来,只有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完整无缺,身体素质好的幼儿来。所以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在幼儿园里,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该了解幼儿的生理、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预防疾病、心理健康以及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等。

学前教育我可以完成你了解吗 我帮你的

当孩子有多动症症状时,父母不能对他们的孩子太苛责。他们应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以及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这种方法对轻度多动症儿童非常有效。它能帮助孩子尽快康复。父母应改变教育方式。对孩子既不太苛刻,也不过分放纵,这会导致或加重多动症的症状。“减少干预”和“创造自由氛围”在预防和治疗多动症方面是有效的。父母应该督促孩子按时吃饭和生活,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孩子们不应该沉溺于自己的兴趣,让他们在深夜看电脑和电视,从而影响他们的睡眠。父母应尽量避免或严格控制孩子不吃高热量、油腻的食物,如鸡腿、薯条、烤肉等,因为孩子们现在喜欢吃这些食物,也可以通过不吃这些食物来减轻多动症。应少吃含铅食物,由于铅能改变儿童的视觉运动、记忆、形象思维、行为和多动症,因此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应少吃含铅的皮蛋、贝类和其他食物。在学校里,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在课堂上尽量把这些孩子放在前排,老师应该多和他们交谈,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如果孩子们在集中精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就应该及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以加强这种能力。

儿童的多动是源自心理问题

儿童的多动源自心理问题

调皮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在幼儿园里四处乱逛,不时破坏小伙伴的游戏;看上去很斯文的小女孩却突然抬起脚,踢向同伴或老师……作为老师或者家长,你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可能是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心理表现?

有调查表明,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在我国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为,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为此记者采访了两位儿童心理专家,请他们对儿童多动症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文罗琦

好动不等于多动

案例:小明是一个6岁男孩,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在第一个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老师对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分裂性行为进行了批评。他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由于他经常在上课时打扰同学,并且无法耐心地排队等候游戏,因此他和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好。

分析:据小明父母介绍,他是个足月顺产的孩子,生长发育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但是他在婴儿期就十分活跃,即便睡眠时也不安分。当他到了学走路的年龄,经常在吃饭时到处奔跑,看卡通片时他也常常在椅子中不停地扭动,在公园玩耍时他更是常常因为鲁莽的攀爬和奔跑而弄伤腿或胳膊。

幼儿园老师注意到小明不能遵守班级纪律,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就建议他的父母带他去检查。但当时父母没有重视老师的建议,并认为他们的儿子只不过和其他孩子一样顽皮好动罢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表示,在整个儿童保健体系中,医生们关注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情况,而没有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发育评估。与此同时,家长、教师对多动症的低认知度,使得小学一年级成为多动症患儿易发和集中发病的时期。80%-90%的多动症患儿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学习困难,而7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

不过,多动症孩子却有40%的高误诊率,家长也不要随便给好动的孩子下定义,毕竟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而言,多动症孩子智力正常,只是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特点是自控力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在独立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也有一定困难。而好动的孩子虽然活动多,但并非不分场合地胡吵乱闹,他们往往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多动症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心理医生鉴定。如果经过确诊,小明确实为多动症患者,则应建议小明及时服药,并参加儿童训练,其父母也应参加心理教育计划和家长培训,并和学校保持联络。

对多动症儿童要因材施教

案例:小红是一个9岁女孩,今年她要重读三年级。她的父母和老师说,小红在幼儿园时就发现她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在阅读和拼写方面她尤为落后:她几乎不能正确拼出家庭地址的每一个单词,常会误读同义字,书写中常常会将“b”和“d”,“p”和“q”搞混。但是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又发现她在不需要阅读和拼写的学习中表现得非常聪明。

分析:通过和老师的沟通记者了解到,小红总是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游荡。她很容易和伙伴们打架。当老师要求她管好自己时,她甚至和老师争吵起来。

综合其表现,基本上可以判断小红是一个存在学习困难的多动症孩子。多动症孩子是智能正常的孩子,经过努力基本上可以赶上学习进度。孩子不合群可以通过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活动,使其从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获得满足。

南京连线心理咨询中心徐清照教授指出,面对多动症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因材施教。除了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让这种长处继续发扬。相对于自我管理和注意力而言,孩子的其他能力,如绘画、音乐或运动才能,在学校的学习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们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家长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和非功利的角度来挖掘孩子的潜能。

父母也许不是教育专家,但他们一定热爱孩子、信任孩子。正是这种信任、宽容与爱给予家长力量,使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之后,还是不遗余力地耐心教导孩子,而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对治愈儿童多动症十分重要。

链接

多动症名人

莫扎特小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多动症儿童。学习没有耐心、行为冲动、容易分心。美国精神病学教授哈利维尔评价他的作品时说:“莫扎特作品的结构很好地表达了多动症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多动症儿童经常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力量无限。”

乔纳森是美国著名作家,很多人都不相信乔纳森曾患多动症,并有读写障碍。小学三年级,罗柏森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罗柏森老师指导下,乔纳森重新开始练习拼读和拼写,老师还建议他去专门机构做个评估。诊断结果是他患有多动症兼读写障碍,这个消息让乔纳森如释重负,因为他知道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他扬长避短,顺利进入知名的布朗大学。

汤姆.克鲁斯是家喻户晓的美国好莱坞影星,但他从小就被多动症所困扰。据他本人回忆,7岁起

他便发现自己有阅读困难,不管如何用功,读了之后脑中都是一片空白。功成名就的汤姆.克鲁斯,现任好莱坞的非营利机构“教育与阅读写作基金会”的董事。

糖真的会导致儿童多动症吗?

如果是孩子们的聚会,一般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蛋糕和汽水。并且,孩子们玩的很疯,在你知道之前,他们可能会从墙上跳下来,对不对?不完全是。虽然许多家长坚持认为,糖使他们的孩子多动,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

甜蜜的真相

“糖会引发多动症的说法是基于1970年中期的一个单项的研究,其中一名医生从一个孩子的饮食去掉了糖,孩子的行为改善。”纽约市爱因斯坦艾伯特医学院儿科副教授Keith-ThomasAyoob说。从那时起,很多更大规模的研究已经在进行,但是没有人发现,糖会导致多动症。而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家长们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孩子在吃了糖后会过度活跃。在一项研究中,父母被要求在孩子食用含糖饮料后评价他们孩子的性味过度活跃程度。事实上,饮料是无糖的。而不明就里的家长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更活跃的,

正确认识孩子多动

你可能认为你的孩子在他或她的生日聚会上表现活跃,是因为吃了很多甜食,但实际上你的孩子的行为是有线索可寻的,那是因为与朋友玩游戏而兴奋了起来。专家说,在指责是因为糖果使得你的孩子多动或者有不好的行为之前,你应该先把你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一些研究甚至说,糖可以实际上有一个安定人心的作用,因为它会产生一种叫做血清素的化学物质,这有助于让身体状态保持良好的感觉。

关于糖的认识

抛开多动症不说,你应该关注孩子的吃糖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孩子们吃了很多含糖的食物后,他们几乎没有胃口去吃他们成长中需要的健康食品,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瘦肉蛋白和低脂乳制品等等。虽然你不必完全限制甜的东西(有点平衡教育和节制),你可以有方法的供应糖分。例如,可以尝试用香蕉和低脂巧克力牛奶代替饼干和牛奶。或者一小碗冰淇淋或者是加有新鲜浆果的冰冻酸奶。这样一来,孩子们一方面吃到了甜点,另一方面还有营养。

成长被包办 孩子容易自卑

经常有来访者或朋友抱怨:我家孩子4岁了,还需要喂饭吃;我家孩子6岁了,洗澡还需要家长帮;我家孩子怎么就不像人家孩子那样会自己收拾玩具呢?

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端着饭碗,苦口婆心求着孩子吃饭,孩子心不在焉地玩,勺子喂到嘴边也不张嘴,一顿饭要花一个小时才吃完;孩子玩玩具,家长在旁边指挥这么玩那么玩,还不时拿来新鲜玩具吸引孩子注意,最后玩具扔一地,剩下家长一边唠叨一遍整理;孩子该洗澡了,家长不放心地问,知道怎么洗头吗?要低着头闭上眼睛,先打洗发水再冲水……孩子出来,又责怪说这里没洗净那里还有泡沫,“下次还是我给你洗吧”。

这些父母有一个共同特点,成了孩子生活的代办人。那些本来经过锻炼可以自然发展的能力,被家长们的批评、指责、保护牢牢束缚住。其实,从孩子有了乳牙,可以自己拿勺子开始,吃饭基本上就可以自己搞定。收拾玩具、洗澡这样的基本生活事项,随着孩子协调能力的发展,经过一定训练也可以完成。

家长们为了自己省事省时间包办代办的结果就是,自己操心受累,还阻碍了孩子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讲,有如下几方面:1.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凡事都有家长动手,孩子就会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仅磨灭了独立的意志,更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坏习惯。2.影响肌肉群发展。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灵活性、肌肉和协调能力等也会得到发展,家长凡事代办,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机会。3.阻碍孩子发展自我,认识世界。孩子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过程,需要通过和周围的互动来进行,一个被父母保护起来的孩子,如何和周围互动?听不见不同的声音、触摸不到周围的冷热,如何能看清自己的位置?4.影响自信心的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差也影响着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如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从而影响其做事的信心。5.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生存焦虑,胆小怕事,甚至会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当孩子到一定年龄,却仍无法把控自己的基本生活,他会怀疑自己,担心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养活自己。所以,要么啃老,要么焦虑地生活。

家长该如何放手,避免成为代办者呢?

首先,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在适当的时候适度放手,给予一定引导和行为训练。比如,当孩子基本可以握住勺子想哪儿指哪儿时,家长可以把饭盛到小碗里,做出示范,鼓励孩子拿着勺子自己吃。需要注意的是,开始要允许孩子玩饭,用手抓,一顿饭吃得满脸满桌子都是。尝试几次后,就能慢慢学会自己吃饭了。其次,做孩子的支持者,鼓励他去探索未知的事情。比如孩子去洗澡,告诉他,有什么做不来的,喊爸爸妈妈。要允许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付一些“学费”,比如,打坏东西、弄脏衣服、洗不干净等。再次,做孩子的协助者,而不是代办者。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手工课就是给家长开设的,小朋友自己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在做手工的过程中,家长做支持者、协助者,启发引导孩子完成作品,不仅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时间,也能引领孩子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建立自信。

宝宝吃些胡萝卜 提高免疫力助成长

中医上认为胡萝卜性甘平,归肺脾,具有健脾化滞、清凉降热、润肠通便、增进食欲等功效。儿童日常饮食应当吃些胡萝卜。

儿童体内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维生素A缺乏还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A,对促进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及维持正常视觉功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胡萝卜可以搭配一些食材一起做给宝宝吃,促进宝宝的身体健康,增加宝宝营养。

胡萝卜 鸡蛋 粥

食材:胡萝卜半根,鸡蛋1个,白米50克,清水适量,盐少许。

做法:

1、先把白米清洗干净,浸泡30分钟后放在锅里文火慢煮;

2、把胡萝卜去皮切成细丁,放在锅里与白米一起煮;

3、待白米粥煮好后,在里面加上蛋花拌匀,最后加一点点盐即可。

虾皮 胡萝卜 煎饼

食材:鸡蛋1个,胡萝卜1根,虾皮1把,葱1根,面粉、盐、油适量。

做法:

1、胡萝卜洗净,切成片,放水煮熟,取出,剁成碎末,加虾皮、鸡蛋、少量油及适量盐,拌匀待用;

2、将面粉冲入适量开水和面,擀成若干个团片,两片中夹入拌好的虾皮,胡萝卜,做成面饼;

3、热锅里放油,将面饼放入锅中,煎至两面全黄即可。

妈妈太强势不利于孩子成长

有的家庭里妈妈非常强势。几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妈妈一个人说了算,经常当着孩子指责父亲,贬低父亲的形象,这不好,那不对。为孩子教育夫妻发生争吵,并且否定父亲的方法,父亲对孩子教育不插手了。妈妈说什么是什么。

孩子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由妈妈教导、指挥、安排。孩子的一切事情三下五除二地为他搞定,不让孩子动手。把儿子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 。

家里怎样装修、早上起床丈夫和儿子穿什么衣服、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孩子学什么特长等等。 家里大小事都是妈妈作主,爸爸犹如佣人一般唯令是从,孩子当然更没有发言权。

妈妈事事帮孩子想好,并且要求孩子按照规定的道路去走,认为自己安排的一起,都是有利于孩子的。孩子只要按自己的思路走,就能按预定轨道,接近并达成目标。

其实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的迷失自我,丧失自主选择的权利,缺少自立的能力,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

总拿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一旦考试或其他方面稍有差错或失误,家长就会责怪,一旦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就会遭到责骂。

其实这样的生活是很累的,一旦感觉不如别人,就会很失意,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而这不好的情绪也会很快的传染给孩子,使整个家庭都失去快乐。

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父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个认同对象。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代替另一方的付出。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子,会缺乏对男子汉的正确定义,缺乏阳刚之气。在一个家庭中,妈妈比较面面俱到,爸爸能够在关键事情上做定夺,孩子也能民主参与家庭的种种的讨论和决定,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才能体会到亲密、尊重、平等。

母亲要学会在家中帮助父亲树立形象,不能当着孩子面批评和指责父亲,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强势的母亲也要学会温柔,语音语调要温和有礼,不能太盛气凌人。否则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和谐的夫妻感情能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而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夫妻两人感到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不知不觉得影响和感染给孩子,那么孩子的成长也会快乐。

在孩子面前妈妈要给爸爸夫妻平等的地位和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发展跟爸爸之间的感情,同时夫妻要互相尊重两人之间的`差异,协商合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独立自主的尊重的家庭气氛。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后果也很可怕。母亲灌输给孩子的思想是爸爸的作用逐渐被忽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正逐渐失去温柔、体贴,而变得强硬、严厉。

家庭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需要科学的教子智慧和育儿方法。做个温柔的妈妈。正确的教导孩子,孩子才会更快乐,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李开复:成长的10个启发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20日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很幸运,我考上了,因为年纪太小,父母还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

一天,邻居阿姨看到小小的我,就跟我开玩笑:“你读得来吗?”

“我还没看到过99分呢。”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

一周后,我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妈妈很生气:“我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下的话,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

从此,我就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在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十岁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路。

高中时,开始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们做餐巾的扣环,因为客户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赚了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要求重新来过,我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到50分钟,同学们意见都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出售印着“I want longlunch”的T恤,卖给同学,大受欢迎。

很多年后,有人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我告诉他:那就用更多的时间找到兴趣;如果再找不到,送你一个秘诀——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 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大学的时候,凭着兴趣我选择了计算机系。系主任尼克跟我们传递了一个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教育,就是知识都忘光时剩下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学习的能力。

四、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毕业论文中,遇到了小麻烦,和导师的方向不一样。是和权威顶撞,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导师对我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不但让我自己尝试,还为我赢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毕业后留校任教,其中一项任务是教一群天才高中生编程,8周教学结束后,60个学生全部合格。我高高兴兴到系主任那拿薪水。

系主任的桌上放着一沓学生对老师的点评,我要求看看,结果是惨不忍睹。学生们给我取绰号,把我的课堂称为“8点开复剧场”,说我的课程让人昏昏欲睡,天知道我当时自我感觉多么良好。但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我主动请教热门老师,他们教我,教学要有目光接触,如果害羞,就看最后一排同学的头顶;上台紧张的话,双手按着讲台,人家就看不出你在发抖。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些习惯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教书工作两年后,我加入了苹果,之后到了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台下有人用过吗,没有?当然,因为失败了,100人左右的团队,90人最后失业。这么酷的产品为什么失败?因为科学家做产品,衡量的标准是“新”,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有用”。我们的创业也是一样——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005年,谷歌准备进入中国,我想跳槽,结果东家微软很生气,问题很严重,把我和谷歌告上了法庭,微软用上千万美元雇用顶级的律师来阻击我,媒体也质疑我的诚信。

我用上了自己所有的法律和计算机知识,坚持之下,官司取得了胜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2005年9月,我开始了在谷歌的工作,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最精确的搜索技术、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还有最好的创新模式和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

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人的一生平均换4到5个工作。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要永远保持的。

九、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每个人总有些想坚持的东西。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心声。

十、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

我这次选择了创新工场,今年9月成立,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我的目标是把它办成创业的黄埔军校。

这个选择正确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钱?得到之后,会更快乐吗?你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我希望百年之后,我的墓志铭上,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李开复(1961-20??),热心的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

儿童多动症论文范文文献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多动症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儿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例如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等,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烦恼的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一般来说,小儿活泼、好动甚至顽皮,都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上课有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或作业敷衍了事、成绩不佳等现象就认为很紧张,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统计结果表明,真正的多动症只占其中的l/3,其他2/3的儿童都是属于贪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孩子顽皮好动与多动症有本质的区别。多动症患儿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意障碍

为本病必备症状,表现为分心、注意力涣散、不分主次。一般不能专心听讲,做事虎头蛇尾,难以完成作业。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的缺失,即患儿不能主动将自身注意力有效的集中于某一目的及方向,比如不能认真听课、不能认真倾听别人对他的话语等,而对无关紧要的刺激给与过多的关注。做事不能坚持始终、草率粗心、难以按规则要求完成,常半途而废或频繁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2、活动过多

是本病的另一重要症状,常在学龄前期或学龄期明显。部分病例可在婴儿期即有明显的多动现象,但常难以判定。一般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小学里不能控制自己,坐立不稳,无目的活动增多。不守纪律,不听话不合群。行为易冲动、唐突、冒失、过分的恶作剧,富于破坏性,不顾后果,做事欠考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可以安静片刻,但很快又会骚扰他人或无目的的多动。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多动症”的疾病名称来片面理解,似乎所有的多动症病人都会表现出“多动”的症状,故而家长常常难以为何自家孩子仅是上课走神、丢三落四而非上蹿下跳、四处乱爬也会被诊断为“多动症”,但是从实际上说,活动过多并不是小儿多动症患者的必备症状,因此家长不能仅根据自己孩子未表现出多动从而否认多动症的存在,从而拖延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3、冲动性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情绪易于波动,易激惹冲动、过度兴奋、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制力,任性、冒失,不耐挫折。幼稚,行为不考虑后果,易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常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等。

4、学习成绩不良

明显的病例常伴有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表现学习困难。患儿智力大都正常,成绩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绩。主要是与注意力缺陷和缺少毅力有关。

5、心理障碍

多数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多动成绩差,易遭老师批评、同学或家长的反感或歧视,造成患儿退缩、回避、自卑。反之可表现为暴躁易怒、攻击性行为及破坏性,两者均会使患儿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状态。

6、品行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常由于患儿与正常群体格格不入被歧视而报复,或者由于多动成绩差遭家长老师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抑或是由于行为冲动不计后果而误入歧途导致。

7、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少数患者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偏低等问题。

8、其他

少数患儿可有头面部、躯干或四肢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挤眉弄眼、歪头斜颈、耸肩扭胯等,或有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时应立刻去帮助改善,保障患儿健康成长。治疗方案包括:

1、行为干预:主要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来进行。

从家庭来说,要改善患儿的生存环境,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教育方式,为患儿提供舒适、友善的生活环境。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不要让患儿自认为是“问题儿童”。要关心、耐心地教导,对患儿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并要帮助孩子学会预期自己行为的后果,以达到控制冲动行为的目的。

从学校来说,老师占据干预的主导地位,要和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教导学生对患儿行为不可歧视欺负的同时,不能因为他不听话而过于批评也不可完全不管,应该,对小儿的不好的行为予以教育,对良好的行为给予鼓励,并将教育与鼓励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可以进行行为训练,即安排一定的程序训练,使患儿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有效的控制患儿的多动行为;还可以进行感觉综合训练,即让患儿参与一些与体育游戏相结合的训练,释放患儿过多精力,提高其动作的协调能力,完善其大脑统合功能,使其能对外界刺激反应适度,提高其约束和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

从社会来说,提高了大众对多动症的认知才能避免对多动症患儿的进一步伤害,才能给多动症患者更多提升自我的空间。

2、药物治疗:对于轻度多动症的患儿可以用行为干预予以纠正,但对中、重度多动症患儿,单用行为干预的方法,收效不明显,必须进行药物治疗。常用有外贴——瑞舒琼肚脐贴,每天一贴,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3、科学饮食:对于患了多动症的患儿,要进行正确的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时要合理搭配患儿的饮食结构。合理的膳食有助于患儿集中注意力、调控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提高对所遇问题的解决能力。要合理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一些必要的脂肪酸及含铁、锌、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

总之,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是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儿的各个方面进行良性引导,不仅控制他们的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还要不断改进其学业成绩和技能,提高他们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患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医学论文题目是医学科技信息着录体系和索引等二次文献的重要内容,是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标识。医学论文题目必须要够专业才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免费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典专业医学论文题目

1、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2、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浅析

3、中医骨伤专业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探讨

4、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基于MindMa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探讨

6、不同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

7、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 方法 初探

8、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的调查

9、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

10、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优化整合及数字化实践教学的应用

11、护理专业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12、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的思考

13、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压力源调查与对策

14、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15、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

[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

[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

[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

[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

[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16]综合护理 措施 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

[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

[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

[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

[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

[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

[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

[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

[34]自闭症 儿童 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

[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

医学 毕业 论文题目免费参考

1、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3、心理干预对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4、27例胃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5、秋泻灵合剂佐治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6、针灸配合水针疗法治疗腰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7、古纳斯督灸治疗骨关节疼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8、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9、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10、手术结合药物治疗声带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11、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2、菌毒清颗粒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

13、脱敏药物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4、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15、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16、消痤霜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17、内耳眩晕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

18、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19、中医食疗法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药物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21、葡萄糖酸锌治疗痤疮22例临床疗效观察

22、社区高血压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3、川百止痒洗剂治疗外阴瘙痒症临床疗效观察

24、微波治疗耳鸣临床疗效观察

25、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26、鼻咽联合成形术治疗OSAHS临床疗效观察

27、乳痛症的中成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28、斯奇康佐薄氏腹针治重型斑秃临床疗效观察

29、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30、中风膏抗脑动脉硬化60例临床疗效观察

31、中医辨证治疗痞满证46例临床疗效观察

32、综合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

33、参脉注射液治疗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34、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35、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36、鱼油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37、丹鳖胶囊的临床疗效观察

38、拔罐辅助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39、体外超声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40、CO2激光治疗丝状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4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观察

42、万应理伤膏临床疗效观察

43、卵巢癌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44、金因肽治疗50例日光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45、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68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46、胆宁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47、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48、微管人流与药物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49、参杉癌康汤Ⅱ号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50、益气活血汤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 文章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 关于医学专题报告书范文精选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心理学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论文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儿童自闭症毕业论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1、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3、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4、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5、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探究6、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7、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大学生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及其应用研究10、强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技术:现实疗法应用研究11、色彩心理在网页美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认知心理的移动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13、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14、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心理素质评估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16、流行色的心理效应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教学成效研究18、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应用研究20、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探索(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自闭症儿童毕业论文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