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还是落下了,筱燕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退出了戏台,她的学生春来取替她登台演出了。 筱燕秋默默地化好妆,身穿薄薄的戏装走出了剧场,她站在路灯下面对自己说:“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我心中的观众。” 筱燕秋舞着长长的水袖唱了起来,她唱的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酣畅。 十字街头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筱燕秋一个演员和乔炳璋一个观众。 每次回顾《青衣》眼前最先浮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竟然像一株美丽的花儿植在了心中,生根,发芽,已经溶入心中了。那股苍凉,那番孤寂,总会把我从迷幻的想象拉回到逼仄的现实。 一直是深深被筱秋燕这样一个孩子——“黄连投进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感动着。这样一个在执著的追求中迷失自己的悲剧形象,“嫦娥”是她一生的追求,为了“嫦娥”她放弃道德与人的尊严,与老板上床,为了“嫦娥”,她拼命减肥,为了“嫦娥”她疯狂的人流,为了实现“嫦娥”梦,她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徒弟春来,于是她迷失了、崩溃了、疯狂了。这样的追求太过于多舛了。 人生布满梦想和伤痛的复杂境遇,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充满了矛盾、焦虑,燕秋却是一个为梦甘死的烈女。 《青衣》故事简单,但蕴涵非常深厚。它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京剧演员筱燕秋。二十年前,十九岁的筱燕秋在《奔月》中饰演“嫦娥”而一举成名,她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她眼中她才是真正的嫦娥,由于人性的弱点,名利心膨胀,想独霸“嫦娥”一角,对自己的老师李雪芬出手造成了伤害,从此筱燕秋再没登台,被调到戏校任教。二十年来,她无论周围环境和个人境遇发生多大的变化,她都始终心怀重返舞台的梦想,把“嫦娥”视为自己的全部与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后来,因烟厂老板怀旧,出资重拍《奔月》,筱燕秋为了达到目的,折磨自己,发疯似的减肥,以至于在排练中出现“刺花儿”,不惜与老板上床,不顾后果的人流,甚至为了挽留徒弟春来又违心的允诺徒弟春来当A档,自己当B档,但后来她就像嫉妒师傅一样,如今嫉妒之心已转移到年轻漂亮的徒弟身上,到了临演出的时候,她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反而连演四场不肯罢休,还要抢演第五场,最终没有阻止,在观众对春来的一片叫好声中,筱燕秋在门口边舞边唱,最终陷入了疯狂,她的精神崩溃了。 一个天生的艺术精灵,偏执、骄傲、美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懂得世俗生存术,天生要在世俗生存中败下阵来的人,世俗就是这么可怕,难容洁净之人。一个天生的艺术家是那么一点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有那么一点会混淆戏与人生活的,是有那么一点单纯与任性,是不会避开陷阱,有时反而直直地朝着陷阱走去的人,她只是在无意中伤害别人同时更深地伤害了自己。 有人说筱燕秋的悲剧就在于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崇高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人性贪婪虚荣和妒忌等弱点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但我想说,我们不是她我们怎能妄加判断她是苦痛的呢。我总以为为了理想追求的人是幸福的,即使遍体鳞伤,路遥马亡。我们局外人又怎能了解局中人的苦与乐呢。 人的一生是苦痛挣扎的。却因有梦,而又像是天籁一般动听。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重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1991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孤岛》是其小说的处女作,到目前为止,毕飞宇已经创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四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 《怀念妹妹小青》 《气球地球上的王家庄》等; 短篇小说集有 《慌乱的指头》 《冒失的脚趾》 《轮子是圆的》等; 中篇小说有 《青衣》《玉米》系列三部曲等; 长篇小说有 《平原》《那个夏天,那个秋天》《上海往事》以及 《推拿》。 毕宇飞也凭借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大奖,这其中包括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作家大红鹰奖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奖。 纵观毕飞宇的作品可以发现,对女性的书写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他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如玉米、玉秀、玉秧等农村女性形象, 林红、筱燕秋等城市女性形象; 婉怡、桃子、小金宝等风尘女子形象,这些女性的一生都在欲望与痛苦中苦苦挣扎。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读者可以发现, 毕飞宇一直用其男性特有的眼光审视着他笔下的每一位女性,并用一种细腻冷峻的笔触向读者描绘出了女性生活的痛苦坚韧与酸甜苦辣。 一方面毕飞宇将女性内心的痛苦彻底地呈现在读者们面前并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她们虚荣、自私、贪婪的一面。 毕飞宇被认为是当代书写女性形象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始终以一贯的态度关注女性的生活命运,因而他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在毕飞宇的笔下,这些女性都是悲剧的代名词,无论怎样地追求和挣扎似乎都摆脱不了命运的羁绊。 首先,农村女性群像。 毕飞宇笔下的农村女性各个光彩照人、性格迥异且生活际遇不同,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无论是 《怀念妹妹小青》中的小青,还是 《玉米》三部曲中的玉米、玉秀和玉秧,抑或是 《平原》中的吴曼玲,她们不是匍匐在男性的权力中苟且偷生,就是在索然空洞的政治理念中失去了自我,残酷无情的生活境遇慢慢地磨去了她们以往的天真烂漫,随之而来的却是心理与人性的变态扭曲与异化。 小说 《玉米》中的玉米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农村女孩,但是生于男权桎梏中的她渐渐认识到了男性在生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因而她一方面凭借父亲在村中的权力展示出了无比的高姿态,另一方面也试图在男人身上获得所谓的幸福。 在父亲因为触犯军婚而倒台之后,她嫁给了郭家兴,因为郭家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依附于郭家兴是玉米唯一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由此可知,在男权决定一切的扭曲时代,女性只能沦为他们的附属和点缀。 其次,城市女性群像。 毕飞宇笔下的城市女性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然她们的生活较为优越,但是她们还是在无聊刻板、呆滞沉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这些城市女性在现实与物质的双重挤压中逐渐地失去了自我,人格尊严以及道德操守也在人性的扭曲变形中消失殆尽。 小说 《林红的假日》中的林红是一位成功的白领女性,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庭,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包围之中,但光彩照人的背后却是她对生活的迷茫和对自我的放逐。 林红因为同事的一句话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单调与乏味,因此她决定开始一段寻找 “自我” 的旅途,这个过程中她随意地更换自己的身份,用一种近乎 “放荡” 的方式释放自己体内被压抑着的欲望,她体验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但这种暂时的放荡与堕落并不能使得她完全摆脱生活的束缚,也许过度的放逐会将她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渊,由此可知,林红虽然想证明一下自己,但其实她什么都没有证明出来。 毕飞宇特别重视对女性心理层次的刻画,试图展示出主人公的真实精神、心灵状态,这种内在层次上的描写使得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栩栩如生,通过他对悲剧女性群像的描写勾勒,读者可以体会到他对女性的深切关怀以及同情,同时他也对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女性的悲剧源自人性欲望的驱使。 人性有善恶之分,荀子、张爱玲等认为人性””恶”,而 “恶” 的表现就是人总是摆脱不了欲望的束缚与支配,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也都对欲望有着一种强烈的追求与向往,对欲望的追求实际上显示出了她们对生活感到了缺失,因为只有自我有所缺失的时候欲望才可能称其为欲望。 《玉米》中的玉米在父亲倒台之后极力地渴求权力,为此她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且年纪大她许多的郭家兴,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肉体来换取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为了巩固自己在郭家拥有的权力地位,她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亲手将玉秀推向了生活绝望的深渊,由此可见,玉米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丧失了人格尊严和女性自身独有的存在价值。 《阿木的婚事》中的林瑶原名为许扣子,但是为了摆脱自己农村人的身份,满足她那所谓的虚荣心,她不但改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在生活方式和说话语气上也都尽量模仿城里人,但这种模仿不能改变她原有的身份,她反而成为村里人的笑话。林瑶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悲剧的根源不在于过去的身份出身,而是她对虚荣心的欲望追求。 其次,女性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传统封建思想对我国女性来说无疑是一把无形的枷锁,“男尊女卑” “贞操贞洁” 等观念仍然束缚着每一个女性并一步一步将她们推入了绝望的人生境地,毕飞宇在小说中强烈地谴责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 《玉米》中施贵芳虽然贵为村支书王连方的妻子,但是她一直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不仅丈夫每天在外面拈花惹草,同时还要受到村里人的闲话和鄙视,这一切都源于她没有为王连方生下一个儿子,当时的人们仍然秉持着男尊女卑,女人只不过是延续香火的工具等老旧的思想。 当施贵芳为王连方生下儿子之后,她瞬间觉得自己的地位提升了, 她有资格向王连方要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封建传统的思想陋习不仅存在于其他人的身上,同样存在于施贵芳自己的身上,她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的落后性,反而是在顺从中争取那所谓的 “地位”。 毕飞宇对其笔下的悲剧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关注,但在怜悯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她们的批判, 作者非常肯定并欣赏她们为摆脱命运所做的努力, 但对她们改变命运的想法和行为却体现出了批判性。 在毕飞宇看来,丢掉人格尊严甚至丧失自我价值的抗争并不存在任何的实际意义。作者在塑造女性悲剧形象的同时也展示出了现实生活的种种丑态。 首先,其小说表现了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深深扎根于我国的社会之中并且深入人心,在一般人的思想之中,当官有权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会高人一等。小说《玉米》中的王连方仅仅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却可以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他可以明目张胆地与任何一个女人发生关系,当他和有庆家的发生关系被有庆撞见的时候, 他却显得不慌不忙、镇定自若,而有庆也默默忍受着这一切的发生。 王连方这样的猖狂大胆,只不过因为他有着一顶 “乌纱帽”。玉米也因为当官的父亲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虚荣,因此玉米一直对权力情有独钟。郭家兴能够娶玉米做妻子也是因为他的官位和权力,作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他顺理成章地将可以作为他女儿的玉米娶回家中,这对他和玉米来说只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他们的心灵和人性在权力的侵蚀中不断异化变形。 其次,小说在批判中包含悲悯情怀。 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一直处于情与理的冲突之中,并在情理的冲突中逐渐地失去了人性与自我,作者对她们的堕落一方面做出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在批判中却蕴含了浓厚的悲悯情怀。 《青衣》中的筱燕秋是一个执著于追求艺术的女性,当她得知自己又有机会登台的时候兴奋不已,但她清楚地明白,和资助她重返舞台烟草老板达成某种交易是迟早的事情,可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筱燕秋却感到了无比的难受与心痛,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堕落,是自己人性尊严的丧失,但她还是在良心的谴责中不断地出卖自己的色相和青春。 毕飞宇在作品中极力刻画的是 “命运决定性格” ,也就是说他将女性悲剧的主要根源归结于外因,他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外在力量进行了强烈的批评,特别是 “文革” 时期的社会形态。 纵观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她们人性的堕落与丧失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筱燕秋、玉米、玉秀等都是这样,因此他又对女性显示了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 综上,毕飞宇塑造了一系列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了我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尊严、爱情、欲望以及责任等人生基本问题,作为能表现出女性心理状态的作家毕飞宇和苏童都是我们文坛目前关注的焦点。 -END- 我是 “十里荷塘秋水长” ,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
读毕飞宇老师的《青衣》,准确的说不费时,也不必费多大力气,这是读短篇小说最大的好处之二。短小精悍,适合读者一眼盖过。留下的什么,或许是豆瓣的网评的点赞高低而错落有致的金句排比。 但留给自己的,确实是任何媒介和他人所无法代替的东西。 毕飞宇老师的短篇小说《青衣》第一好,就好在了,对女性充分的挖掘。很多人都说苏童写的女性带有邪气,而毕飞宇写的女性就是女性本身。 在小说《青衣》里,主要描写了一个扮演青衣的女性,在她上面还有一个青衣,而在她下面还有她的学生,后来的青衣。但总归,作者把主人公留给了承上启下的青衣。描写她为了青衣而极度进取,极度憎恨,极度努力,极度幻想,极度释怀等画面感的释放。 这样的逻辑本身就符合人成长的特别和人性的特点。毕飞宇用青衣这个特定的称谓,来刻画主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很有才华的戏剧演员。 俗话说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这是多少个从事艺术工作者,毕生的追求。进取,就是代表新生力量的逐渐成角,而憎恨,有憎恨老师的种种虐及,也有对学生爱之憎恨。努力则代表为了继续成为青衣而奋不顾身的减肥,流产等。而幻想,释怀则告诉自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毕飞宇老师用一句话概括了小说的精髓:“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与上文,我想,是高度对账的。 第二个好,好就好在了,读者看着不累,很顺利的读完。好作品的标准,有一个标准是读者给的。主人公从事戏剧工作二十多年的冷暖人生里,原汁原味的讲冲突,讲婚姻,讲性,讲主人公面对的生活穷尽时,自己的歇斯底里,也讲主人公不断人格的升华。 我总在想,是毕飞宇老师的想象力强大,还是生活的底蕴深厚。总之小说里的故事,看似虚构,但虚构中好像又有些一些什么东西在牵引着作家和读者,我把它叫做诱惑。或者可以叫做高逼格吧。 人生的道路,用柳青的话说:“关键是年轻时的几次选择”。这个话,我看有问题,应该换成:“人生的道路,处处都是套路,有本事的走,没本事的也再走,走来走去,最该了解的默许是自己”。 小说里主人公,那些心碎的描写,失意的描写,困顿的描写,顿悟的描写,不服输的描写。其实磁场外,是为了给别人看。看,我还是那个最好青衣,这种虚荣是与生俱生来的,不怪女主角。别人看,别人的评价,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模样。 小说家与其是在写一个青衣的荣辱生涯,倒不如在告诉大家,人活的累,是常态,因为人不甘于别人。 这三好,就是反应社会变迁,反应时代发展。每一部文学作品,往底里说,还不是想反映社会的种种现象。比如显而易见的金钱观,显而易见的名利观,显而易见的男女露水之事。这种种现象的本源来自对小说主人公的一直毫无保留的描写,用她来告诉读者人生某种选择。 从准备取代青衣,到成为青衣,到损人不利己的迫害老青衣,再到一心培养新配角,但内心还一想做青衣这么个过程。 曲曲回回,来来去去,人的那点事,都交代清楚了,写到位了,写全活了。大概这就是短篇小说《青衣》的观后感了。
青衣是我接触到的毕飞宇第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让我开启了读懂毕飞宇这条慢慢无尽头的探索之旅。 在我心中,青衣是一个女人的最高水平的深刻描写。小说里的女主角筱燕秋是一个纯正的青衣,她将演员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融会贯通,当然这也导致了她最后的可悲下场——被自己抛弃,被自己老板抛弃,被年华抛弃,被嫦娥抛弃。她所有一切付出都因为时光的流转而变得不再受老天的怜惜,逐渐变成一个可悲自恋女人的回忆录。 我是敬佩女主角的。因为在我所读过的不多的文学作品中,《青衣》女主角筱燕秋的人性复杂化是无人可比——即使是在《霸王别姬》,另一个戏痴程蝶衣那里。程蝶衣对于虞姬的热爱是由于项羽的段小楼而存在。倘若饰演霸王的不是段小楼,也就不会成就一个程蝶衣,更不会成就一个虞姬。 陈凯歌还有一部《梅兰芳》。这部影片相比他自己的《霸王别姬》都尚且差得远,更别说其中黎明饰演的梅兰芳了——黎明饰演的梅兰芳没有对于一个角色由衷的热爱,他爱戏,却不爱角色。他融入的角色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筱燕秋爱的还自己,爱的是自己的光辉岁月,爱的是自己那段青春年少——甚至爱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和不羁的嫉妒。 这种爱超过了一切。 然而筱燕秋自己在承受着这一切复杂,这是被逼无奈,也是心甘自愿。她为了自己为了嫦娥做到了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事情。小说一开头便用一场贴近生活的应酬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抛出了两个关键人物——乔炳璋和老板。乔炳璋第一次参加这种聚会便得到了一个大礼包,为下文开了端;而老板虽然贯穿了整部小说,但其实一直是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衬托筱燕秋的人物性格。 席间乔炳璋的不适应和老板的老练都让读者以为这不过就是一个在平常不过的小说了,用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来拼凑成一部道理浅显意思明了的寓言小说。可是一切在提到筱燕秋之后产生了变化。 刚开始的筱燕秋犹如一个普通中年妇女,身材微胖,但是开了口,清了桑,用乔炳璋的话来描述,一个嫦娥出现了。从此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嫦娥”的生活。 筱燕秋的变化是在所有读者眼皮下发生的。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拼命,再到后来的疯狂和偏执,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嫦娥脚步的慢慢走近变得不可控制。而筱燕秋心中最大的矛盾,便是现实中的她与曾经回忆中的她的差异。面瓜代表着她的现在,所以对于面瓜她的不自在也是读者有目共睹的;老板代表着她的现在和过去的焦点,她一面要对付自己变老的尴尬,一面又不知道要如何对付这个曾经的追求者;春来是她的曾经,她对与她的曾经是如此执着,如此着迷,不亚于一个热恋中的男人追求心爱的女子。 这个自爱又自负的女子,最后不得不在他的曾经中低头,变成一个雪天中孤独的嫦娥,独守这自己的年月。 还有一个矛盾点便是他人与自己,对于筱燕秋来说。但事实上这个矛盾简直太好解决,因为她每一次都选择了自己——在那场性爱中,她选择了自己,放弃了面瓜的尊严;那场堕胎中,她选择了自己,放弃了孩子;还有春来,她甚至放弃了春来自己的意愿,只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嫦娥。 这是一个孤独的女子,孤独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在自己的自恋中。 喜欢毕飞宇的原因,在于他深入人心的心理描写和无数绝妙的比喻,还有他对于青衣有关京剧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像现在的一般畅销作家,他在《推拿》中也拿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大背景,而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故事而已。有的人能够从这些简单的京剧知识中就能品味出毕飞宇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般作家无法达到的。 这更是我可能终生也打不到的。
我很喜欢毕飞宇谈写作,谈阅读。他就像一位老师,循循善诱,给我们讲小说背后的故事,给我们指引。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毕飞宇谈阅读短篇小说的心得。 短篇小说其实是不好写的。其实对于我来说,长篇短篇都不好写。写短篇你得写很多个故事,才能有一个短篇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因为经历是有限的,故事就会重复,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说到写长篇,我尝试写过,但是写了几千字,就感觉没法儿写下去了。回到正题。 短篇小说为什么不好写? 他说到,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的问题,你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去写人,人物的性格是没有发育起来的。长篇小说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是连贯的,人物的性格发育起来是很好看的。用两句唐诗来概括短篇小说的难度,那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短篇小说可以看不见把人,但是一定要把人物的心里形象塑造出来。 叙事短篇很接近诗歌。你理解诗的时候,往往不是看表面意思的吧。它有一个意境需要你去体会。 短篇小说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写的人物性格没有完全发育,要去启发读者,让读者在心里自己完成这个人物。 读短篇可以提升自己。 这个概念我是以前没有的,从现在起,应该要有意识的去读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好的长篇倚仗一个好的作者。好的短篇倚仗一个好的读者。这就对读者是有要求的。你光是看通俗小说,比如言情,重生,武打,可以看的津津有味。短篇小说的话,在小说和诗歌的修养上,特别是语言的修养上达不到,是没有办法看的。他说到作为一名严肃作家,读诗歌可以提升自己,读短篇小说同样可以提升自己,长篇是没法儿提升自己的。 短篇的言外之意。 短篇有它的弦外之音,这就要求读者要仔细的读,不要读个大概,否则你是体会不到作者真正要说的东西。 1.他谈到自己的短篇《相爱的日子》。我看的时候,看个大概,没去仔细想想作者要说的是什么,我就给搁一边了。那么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两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他们是老乡,他们在一起了,他们也做爱,他们是有感情的,但他们都知道他们不会在一起。他不会娶她,她也不会嫁给他。女孩带着感情说,真好夏天来了。男孩也聪明的附和,真好,夏天来了。他们心里都知道他们不能在一起。两个人看似无聊的对话,其实是很无赖的。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言就是言,意就是意。但是作家写的是言,营造的是意。 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小说家是要营造一个障碍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意在言外也好,留有余地也好,我们往更高层面来说,其实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个作家与读者之间尊重是什么,这个尊重就是读者永远相信写小说的人是好作家,作家永远相信读者比我聪明。 2.他还谈到了《促织》。看过我的文章都知道,前一篇文章也谈到了《促织》,今天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细节。蒲松龄通过《促织》讲的当朝对人民的压迫,可是他不好说。他就把故事放到了明朝。讲的是皇帝喜欢蛐蛐,一小孩把献给皇帝的蛐蛐给弄死了。他就跳井自杀,但是最后傻了。夫妻两人知道了以后是很伤心的,那么作者怎么来表达这悲伤的呢?他就用了八个字“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夫妻两人不吃不喝,没有办法面对面,都面对墙站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人间疾苦,百姓在压迫下民不聊生。 所以语言是多么的简单,只给我们提供了八个字,可是意是什么呢,意是老百姓的疾苦,意义是人生的疾苦,意是人民在官府的压迫之下多么的民不聊生,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好的语言,就不会有好的作品。没有好的言,就没有好的意。我们都知道,意是假的,首先是好的言,言做到位,言漂亮,言美了,言准确了,言生动了,意义就确定了。对作者来讲,如何捕捉到最好的语言,是我们一生的使命。 前面我也写过其他作家谈的写作,但是可能说的太笼统了,我也没太在意。今天通过写这篇文章,又学到了一些阅读细节的东西。毕飞宇老师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什么是好的语言?很直接,但是很受用。
“把”字句的语法、语义分析之各家浅谈“彼得•潘现象”的透视分析——由彼得•潘人物形象引发的思考“常常”和“往往”的词语辨析与词典释义“纯乎词人之词”----试论少游词对词的本体性认识“点”和“些”的对比研究“多少”字结构在语义的差异“孤独”的传承——试论卡夫卡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李碧华小说《青蛇》的“旧曲新翻”“积非成是”——浅析成语的误用合法化现象“绝望之岛”的希望——论《论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人性探求“美国梦”的破灭——《嘉莉妹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共同主题“民间围城”——论阎连科小说创作与河南文化“明目张胆”感情色彩探究“起来”语义虚化的认知机制初探“情”字牵桥,命里玄 ——浅谈李碧华小说的爱情与宿命“情生诗歌”与“自然灵气” ——浅谈汤显祖诗歌的两个基本主张“人”的复活——余华小说创作的人学视阈“三言”——话本小说的雅化“三言”中僧尼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上帝”的恩赐——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的宗教精神“诗意现实主义”的文学史考察——以施笃姆的诗化小说为中心“疼痛”的女性——以毕飞宇中篇小说中的女性悲剧为例“伟大的哑巴”与“地窖中的穴鸟”——试论卡夫卡创作中早期电影的痕迹“现实+理想”的爱情——由“林语堂三部曲”中的爱情看林语堂的婚恋观“心猿”之踪——“心学”对《西游记》的影响“性”与“不幸”——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自今”释义研究《奥多芙的神秘》的“哥特式”特征《百年孤独》中后殖民主义的解读《尔雅》对复音词的认识观念研究
当代文学有过炫目,有过黯淡,有过多的褒扬,也有太多的争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让我国在国际文坛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不菲贡献。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各国对话、交流,使中国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因此,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保障我国强国策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英语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翻译
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 文化 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
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
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__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 渠道 ,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
[2]王建开.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J].上海翻译,2014,04:1-7.
1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 总结 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 教学 方法 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 必读书目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重视 创新思维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代文学系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4. 毕业论文范文
5. 文学论文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第1点创作的背景其实就是根据个人的生活去展现出来的,第2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也展现了有些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也很困难,第3点也能展现出人性的另一面。
论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论胡雪岩的处世之道对秘书工作的启示论刘安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孝女故事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人性守望论小微企业秘书的办公室管理论阎真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南通陆家锣鼓的调查研究浅析左锡璇思夫苦情诗词清代小说序跋作者中的达官显宦群体研究社会语言学视野的流行语扩散与传播研究--以近10年流行语为例网络盗墓类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徐州景观楹联调查研究宜兴溶洞传说的调查研究张新科小说艺术论“冷漠”和“残暴”的黑暗投影--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死亡叙事毕飞宇小说中的城乡“流亡”叙事常州锡剧的调查与研究从服务到参谋--行政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淮安地区民间传说调查与研究龙在天皮影戏剧团现状调查与研究论白先勇孽子的“同志”叙事论葛亮北鸢的叙事艺术论互联网+时代的秘书信息管理论李碧华胭脂扣与生死桥中的宿命书写论刘慈欣三体的人文内涵论陆文夫小说中的苏州小巷文化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绝望主题麦兜电影中的香港镜像秘书人员的儒家文化修养研究明代佚本传奇四豪记考释泗阳妈祖文化调查与研究苏州端午节习俗及其传说的调查和研究性别视角下的少年形象--以苏童少年血为例这些题目还行,都是写过的。
我很少写读后感,其实也不大会写。之前总以为读后感一定要读完以后收获了什么道理,也就是读完一本书学到了什么,而现实确是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比如人物细腻的刻画,比如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更比如某个让你鼻子一酸的片段,亦或者某一段特别真实的描写,说不上来哪好但感觉就是特别真实特别形象和生动。 毕飞宇的《推拿》是从一个哔站学姐那里了解到的,现在翻到最后一页,一点也不后悔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讲的是一个盲人推拿的故事,在这里你会看到更加真实的盲人世界。他们的生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他们也更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同情,他们内心渴望一直是被正常看待。 这里的盲人,有先天的有后天的。正如作者写的盲人一般都很少说话,但后天的盲人性格会更为急躁,因为他们看到过这个世界,然后又真真切切地感受不到了光明。 看到他们,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疼他们。其中一个叫都红的盲人,小时候被送到特殊学校。她有钢琴上的天赋,在一次慈善表演上她却发挥失常弹的非常糟糕,当她以后场面会特别尴尬的时候,场下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却夸她弹的好,其实但凡懂一些的都知道那场她的表演是不好的。就像作者写的,我们总是对盲人有一种特殊的关照来展现我们的怜悯和慈悲。主持人在都红表演完以后说“可怜的都红,一出生就什么都看不见。她说可怜的都红,如此这般才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都红为什么要今天和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女主持人自问自答,催人泪下“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报答”这是都红都没有想到的,她只是弹了一段巴赫,却没有弹好。为什么是报答?报答谁呢?她什么时候亏欠的?还是全社会。 正如作者写到的,社会对残疾人的怜爱弥补也就体现在每个月到民政局领的一百多块钱上,什么时候就到了要回报全社会的地步? 普通人有自尊,他们盲人的自尊却更加强烈。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他们可以正常生活,他们的生活也多姿多彩,即便没有眼睛。他们的自己的群体,他们又是他们团结,他们有朋友有爱人有家庭有工作,我想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正常人对待盲人总是有一种自带的优越感仿佛盲人就矮人一截一样,他们需要的就是把他们当正常人对待就这么简单。 盲人的世界没有天,没有地,所以天不灵,所以地不应。盲人的一生是一场赌,只能是一场赌,必然是一场赌,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足已让他们的一生输的精光。 在盲人的世界里没有白天的黑夜,沙复明不分昼夜的拼命读书,留下了胃病最后差点丧命;都红因为一场意外,从残疾变成了残废,她离开了推拿中心;王大夫为了替赌博的弟弟还钱在自己胸膛上划了两大刀,缝了足足127针;张宗琪小时候被后妈威胁说如果告状就毒死他,导致他后面只要进嘴的东西都格外小心甚至认为女友的接吻都是危险,最后失去了幸福…… 他们都是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承担着自己即便为盲人也推脱不了的责任,他们承受的比我们一点也不少,但他们得到的比我们一点也不多。他们得到的都是努力而来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处处表现出优越感呢? 最后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或许带给不了你瞬间顿悟的道理,但这是一场心灵的旅程,目的地就是盲人的心里。
长期写作就使毕飞宇患上了颈椎病。为了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他经常去按摩中心治疗,在长期接触盲人按摩师的过程中,毕飞宇对盲人按摩师有了细致的了解,这可能是多年后,他创作《推拿》的因素之一。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先天缺陷还是后天的缺陷。对于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对待他们
论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论胡雪岩的处世之道对秘书工作的启示论刘安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孝女故事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人性守望论小微企业秘书的办公室管理论阎真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南通陆家锣鼓的调查研究浅析左锡璇思夫苦情诗词清代小说序跋作者中的达官显宦群体研究社会语言学视野的流行语扩散与传播研究--以近10年流行语为例网络盗墓类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徐州景观楹联调查研究宜兴溶洞传说的调查研究张新科小说艺术论“冷漠”和“残暴”的黑暗投影--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死亡叙事毕飞宇小说中的城乡“流亡”叙事常州锡剧的调查与研究从服务到参谋--行政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淮安地区民间传说调查与研究龙在天皮影戏剧团现状调查与研究论白先勇孽子的“同志”叙事论葛亮北鸢的叙事艺术论互联网+时代的秘书信息管理论李碧华胭脂扣与生死桥中的宿命书写论刘慈欣三体的人文内涵论陆文夫小说中的苏州小巷文化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绝望主题麦兜电影中的香港镜像秘书人员的儒家文化修养研究明代佚本传奇四豪记考释泗阳妈祖文化调查与研究苏州端午节习俗及其传说的调查和研究性别视角下的少年形象--以苏童少年血为例这些题目还行,都是写过的。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当代文学有过炫目,有过黯淡,有过多的褒扬,也有太多的争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让我国在国际文坛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不菲贡献。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各国对话、交流,使中国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因此,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保障我国强国策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英语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翻译
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 文化 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
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
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__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 渠道 ,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
[2]王建开.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J].上海翻译,2014,04:1-7.
1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 总结 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 教学 方法 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 必读书目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重视 创新思维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代文学系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4. 毕业论文范文
5. 文学论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最开始知道“毕飞宇”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日本中篇小说中文译本前头的序。小说是一位叫赤染晶子的日本女小说家写的《少女的告密》。薄薄一本,买它的原因是当时暑假将要参加的会议上,同组的发言者有人要对其进行研究发表。但是最后发表者并未到场。 说实话,这本第143届芥川奖作品写的实在是无甚趣味。初读觉得情节幼稚,隐喻太过神秘,就连这篇小说的译者都在《译后记》中写到,这小说的深意过于晦涩难懂,而且获奖时评委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小说讲的是在京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德语的女孩们,应老师的要求背诵《安妮日记》。传言有女同学与德国男外教老师巴赫曼教授由师生关系而引发出了不当关系,这种女同学间的传话和相互猜忌算是贯穿小说从始终的一个“紧张点”,而女主人公美佳子对上背诵的恐惧感则是小说中的另一个“紧张点”。“少女的告密”这一主题,在于女同学间的流言,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塑料姐妹花”关系吧? 会议上,发表者没来,实属遗憾。毕竟我还期待着在于我而言这么难懂无趣的文本之上,能分析出什么结论来着。而当时让我能读下去这篇小说的原因就是——中篇小说的优点——短。 扯远了。小说本身没看出什么,这篇序文写的倒是十分好。其实,我从这本小说中看到的东西,除了“毕飞宇”这个名字,还有全文中唯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篇幅不多的《安妮日记》片段。 毕飞宇在序中写的文章《中篇小说的“合法性”——“中经典”总序》与小说本身可以说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看副标题就能明白,这篇总序是毕飞宇老师给“中经典”这套中篇作品丛书写的,而不是单为某篇小说写的。读序言的时候,我感觉这总序写得既有理论性,又有趣味性,看上去像是专业人士对于中篇小说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了。后来一查,哎呦,作者挺有名的。 虽然他的《平原》还有《推拿》都颇负盛名,但在读这篇序文之前,我真的不认识他。 但当我读过这篇序文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我想了解他。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你听说了某某名作家的某作品获得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重量级文学奖,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他的文字,恐怕这种爆炸性新闻过几天印象就淡了,再过几天,就跟没发生过似的。除非身边的人总提。 到现在,仅完整读过的这本是毕飞宇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1993年到1997年发表在文学刊物上的一些小说。《毕飞宇文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书,但我只买了其中的一本。从一开始絮絮叨叨的自述式小说作品,到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以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婶娘的弥留之际》,有一些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在恋爱以及婚姻生活中经历的细节点滴,当然也有些超越现实生活的描写。去知网上查了一下以毕飞宇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发现果然有人批他的创作失真。 非常奇异的生活化描写。 这是在我看完这本短篇小说集之后,自觉可以用来概括所有不同作品的感受。有人批他的作品失真,但上面这句话,可能恰是我对这种“失真”的个人理解。至少我对这种夸张式的“失真”并不反感。 另外,让我感到惊讶的一点就是,虽然在主人公视角为女性的时候,依然能够看出写作者是男性这个事实,但是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让我觉得,毕飞宇对于真实生活中细节的洞察力应该是极强并且极细致的。即使主人公是女性,他也少有写的不细的地方。毕飞宇的小说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他的小说里让你感觉有违和的地方,那很可能是他故意这样处理的。不是他写不出来。有可能是他懒了。或者突然就想爆发一下个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毕老师又在自序中“爆出金句”—— “小说不是逻辑,但是,小说与小说的关系里头有逻辑,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一个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现在我想再补充一句,在我看来,这个走向有时候比所谓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意义。” 虽然毕飞宇这样说,但在了解他作品的过程中,我一开始果然还是只挑了几本与他创作精神走向相比“不太重要”的“重要作品”买了回来。下一本书还没有翻开,就被封面设计和上面的经典语录吸引了——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 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几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钟山》上的专栏,特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我不确定。 作者是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 “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常识是,没有一个警察会这么干;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文学审讯的记录上签字。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 我最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毕飞宇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这么感兴趣,后来才渐渐意识到:他说的话,既有道理,又有趣。
我知道怎么做我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