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儿园可以把绳子作为开展 游戏 教学的基本的 游戏 活动材料,要在 游戏 教学中把绳子变化性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此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绳类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多样化的 游戏 学习的需要,进而可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 游戏 教学活动中。
绳类活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加富有创造性发展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平台,从而促使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绳类运动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的优势,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园师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绳类活动; 游戏 化
游戏 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深入地挖掘和充分地发挥 游戏 教学的优势,以此来达到刺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只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和改进幼儿 游戏 活动的材料、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才能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实效的目的。
绳类 游戏 能很好地满足幼儿 游戏 教学的需求,幼儿在进行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的地点。
自己决定绳类 游戏 活动的内容,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也能促使幼儿小组活动的延伸,最终达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求的目的。
一、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绳类 游戏 活动
幼儿园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 游戏 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幼儿智能开发、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的创新绳类 游戏 活动以此来满足幼儿不同的 游戏 需求和兴趣爱好[1]。
因此,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 游戏 活动,不仅要从幼儿对 游戏 不同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 游戏 教学中得到快乐,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 健康 、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绳类设计需要动手的 游戏 活动,可以给幼儿一些毛线,让他们自己动手用绳子做出自己想象的形状和事物。
通过这类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提高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有些幼儿园中班的幼儿还能使用绳子进行拔河比赛和跳绳 游戏 ,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充分的满足幼儿对 游戏 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的满足了幼儿的 游戏 需求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在 游戏 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合理设计和组织 游戏 教学,合理的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让幼儿能在积极参与 游戏 教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2]。
二、幼儿园要创设绳类 游戏 情境
幼儿园可以利用 游戏 教学情境来对幼儿参与绳类活动 游戏 的兴趣进行刺激和激发,可以让幼儿对动画或童话中的角色展开创造性地模仿,这个时候幼儿会对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并会对角色所使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创造性的仿制。
这样不仅能促使角色扮演 游戏 顺利并成功地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快速 健康 成长的教学目的。
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绳类活动 游戏 的时候可以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的方式,这样能有效的提高 游戏 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情境的时候要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绳类材料的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情节导入来对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调动和激发。
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的、深入地 探索 各种绳类材料的不同玩法,并利用情境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 情感 ,另一方面能对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开发[4]。
例如:幼儿园中班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踩小蛇》的活动,幼儿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有没有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那边捉小蛇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绳子设计各种难关。
幼儿园教师可以使用长麻绳摆出曲线或直线让幼儿把它假想成小水沟,让幼儿跳跃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绳子搭建高低不同的山洞,让幼儿钻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钻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抖动绳子,让幼儿踩绳子,这样能锻炼幼儿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一方面能对幼儿的动作技能进行不断的锻炼,同时还培养和提高了幼儿头脑与手脚的协调能力。
踩绳子是这个绳类活动 游戏 的后续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绳类 游戏 情境创设的高潮部分,在踩绳子环节,幼儿达到了最大的兴奋点和最大的运动量。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幼儿教师会发现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把 游戏 情境的设置与 游戏 材料结合起来进行 游戏 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在愉快的 游戏 教学氛围中不断的锻炼身体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幼儿具有生性好动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各类 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绳类 游戏 创设各种富有特色的 游戏 教学情境
绳类 游戏 具有“一绳多用”“一物多玩”的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 游戏 教学需求,能让幼儿乐于参与 游戏 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断的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不断的刺激幼儿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 游戏 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出绳类材料的优势,不断的利用绳类材料创新 游戏 活动,不断的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得到快乐。
进而达到刺激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让幼儿能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等,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成菊. 浅谈幼儿园 游戏 化活动课的设计[J]. 文理导航, 2020, (11):96-96.
[2]吴海辉. 幼儿园绳类 游戏 的开展 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 (11):66-67.
[3]欧茜. 幼儿园跳绳活动 游戏 化教学初探[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2):1-1.
[4]严琳. 《指南》引领下大班幼儿跳绳活动新思考[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9):38-39.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从小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能为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将来有一个强壮、 健康的身体奠定物质基础。幼儿具有好活动的特点,他们喜爱运动,幼儿在身 体运动中既能得到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又能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使 幼儿活泼、开朗,精力充沛。结合以上特点,在小班我首先从培养运动兴趣入 手,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身体运动习惯,从而达到学会健体的目的。(一)从自然起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任性、娇惯,不会集体活动,没有良好的上课常 规和运动习惯,这样进行集体教学就会出现困难。所以首先做的是从自然起步, 学习良好的常规和习惯。这里说的自然包括随机性和随意性,让幼儿在一种轻 松自然的氛围下学习一些简单常规,如:集合站队,利用幼儿爱游戏的特点,利用游戏’’看谁站得快站直线”,幼儿很快就会有站队的意识。在练习走园时, 就在场地上画好圆圈,带领幼儿随意地在园上走,幼儿开始自然放松,教师逐 步发挥主导作用,运用音乐,作模仿动作等,从而使幼儿逐渐体会走圆圈学习 一个跟一个走。自然起步之后,教师运用小旗等教具,引导幼儿听口令跟着目 标走,这样,幼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听教师的口令,并在自然放松的条件 下学会一择简单的队列队形。在这短短的起步过程中,让幼儿参观中、大班活 动,引起幼儿的学习愿望,熟悉幼儿园的体育器械,使幼儿在没有压力、没有拘束的情况下很快适应集体生活,这就为以后的体育课 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以游戏为主,培养幼儿对体育课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 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素质的培养是通过丰富多彩,趣味性强,深受幼儿喜爱的 各种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强调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各种身体的基本活 动为主要内容,在小班的体育教学则是更体现出游戏的重要性。如果一节课只 是单纯的教授动作,语言讲解,枯燥的练习只会让幼儿感到乏味,没有兴趣。 小班幼儿年龄小,易接受直观、形象地教学,他们会对一个游戏、一个情节所 吸引,从而带着兴趣去游戏、去学习,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在自己一学期的上课实践中,我尽可能把每一节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游戏情节,找好主题,让幼儿尽情游戏。在游戏中准备、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放松。使幼儿更好的 学习知识技能,全面地进行身体练习。如学习游戏”小白兔钻山洞”,我把场地美 化成有花有草、有蘑菇的地方,幼儿和我戴上头饰,在音乐伴奏下来到场地上, 幼儿会被情境所吸引,因而有游戏下去的兴趣。在练习双脚行进跳时,不是让 幼儿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而是设置一定的情节,去采花、采蘑菇,并让幼儿开 动脑筋,突破重难点,在练习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节课在很["1然轻松的 气氛下结束了,幼儿的感觉是意犹未尽。通过游戏,现 在幼儿对体育课兴趣很大,为了每节 课都能吸引幼儿,还得准备直观、形象的教具,使幼儿的每次运动都有收获, 都有提高。另外,教师的动作、讲解、神态还应富于儿童特点,全面吸引幼儿, 从1(11培养幼)L对体仓课的兴趣。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弥补组织形式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幼儿参加体 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生活。早操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习 惯和意志品质。一学期教幼儿学习了两套轻松活泼有趣的模仿操,操后加了好 玩的开火车游戏,所以幼儿愿意参加早操活动,为了让幼儿尽早掌握动作方向, 运用”戴手花”解决幼儿方向混乱这个难题,同时幼儿感觉很新鲜、好玩,从而操 的方向整齐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下学期结合幼儿的特点,我自己创编了一套 有声音、有节奏感的"响罐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坚持了一年的早操活动,幼 儿养成了不怕冷,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运动器械,、设备 及环境,做到”两个自由”,即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和活动器械,G由结伴。这样幼 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自己的动作和身体素质。小班幼儿有 自己的特点,许多体育器械还不认识,不会玩,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 导,根据教师引导,幼儿还会进行创新玩法。如塑料圈,幼儿会用其练习跳、 钻、滚等动作,做方向盘等等,从运动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四)从兴趣中学会健体,从运动中得到
当然放开手并不代表老师什么也不做了,老师可以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起了打电话的户外体育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户外体育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他们是户外体育游戏真正的主人,而且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很快乐。 除了材料外,还要给孩子提供宽阔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地。例如老师给孩子们准备足够多的呼啦圈,让孩子们在宽阔的户外草地上玩,不要限制玩法。经验所得,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呼啦圈来进行户外体育游戏,孩子们会很活跃地玩,开始孩子们会用腰摇呼啦圈,然后在腿上摇、胳膊上摇、脖子上摇,有的滚着玩,有的孩子套在身上连起来开火车玩,还可以放在地上跳圈玩,还可以摇着当绳跳、拿着圈来做健美操等。孩子们会玩出很多的花样,而且很开心,不觉得累,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技能,还发挥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宽阔的场地和丰富的材料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户外体育游戏时间。在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下,我们往往给孩子户外体育游戏的时间不太多,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们正在兴奋地玩,可是规定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很不情愿地听从老师的另一个安排。因此,在孩子投入地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时我们不要轻易地打断、干扰孩子,老师可以适当地参与到户外体育游戏中,但不要充当指挥者,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开心。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才能保证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户外体育游戏中去,孩子们在放松、开心的状态下,不仅愉悦了身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他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开展户外活动呢? 一、选择安全舒适的场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幼儿园所提供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是活动的重要条件,小班幼儿的大肌肉群发育不太完善,加快速度跑动,容易摔跟头,因此,户外活动的场地安排在比较平坦的塑胶地毯或草地上比较安全,这样,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爬呀、跑呀,不必担心跌倒导致手腕、膝盖等身体部位擦破皮,发生流血事件。 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喜欢远离成人独自玩耍,还可以选择小空地做活动场地。这样孩子们不易受到其他喧哗声音的影响,也不会因躲在角落里被老师忽略。集合时,只要招招手,轻轻喊“来来来,快到老师这儿来”,孩子们就会迅速集合到老师身旁。 二、以愉快的情绪带动幼儿 在以往的户外活动前,我常常以喊口令来作准备活动。面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我尝试着增加了一些愉快的情绪来感染气氛,加上一些亲子游戏的感觉。如:“今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小兔子一蹦一跳出来了,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幼儿一边唱着好听的歌谣,一边模仿着歌词中小动物的动作,很自然地在阳光下愉快地运动起来。由此可见,教师要以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幼儿,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才能开展他们喜欢的户外活动。 三、以新鲜的内容吸引幼儿 新鲜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如我在和孩子们玩飞碟“开汽车”游戏时,我不断地出示红绿灯障碍,一方面提醒小司机小心不要互相碰撞,另一方面引起幼儿的注意。因为小班幼儿易疲劳,注意力易转移,逐个出示新鲜玩具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常常在每天的户外活动时安排不同的游戏,也可利用一物多玩开展3~4个小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关注个体差异,做孩子的引导者和游戏伙伴 教师要尽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孩子的行动去把握孩子内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独特的感受方式。同时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是富有童心的游戏伙伴。对于胆小、不爱动的孩子,或动作笨拙的孩子,应该鼓励或带动他们一起活动;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孩子在跨跳活动中,我们把小河的宽度设计得有宽、有窄,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跃而过,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小河,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每天必要的生活环节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对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也有了新的理解。积极地开展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动作协调发展,而且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中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对各类活动器械有了不同程度的熟悉,能轻车熟路地在户外进行活动,在老师适时的提醒鼓励下还能自主创新各种不同的玩法。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体力较弱,身体活动能力较差,自我控制水平不高,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往往不知从何玩起,左右观望,没有活动的积极性。
浅谈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研究 对幼儿来说,体育游戏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的体育是通过早操(间操)、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来实现的。1996年6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而我班先从体育活动、晨间锻炼这两方面着手让我班体育活动的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平日的集体体育活动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一些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体育活动。活动中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肩上挥臂投掷,我们将这一活动三个不同高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高度。这组活动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进行体育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尽可能给每个人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裁判、排头、主角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体育游戏“贴着报纸走”中,我们和幼儿一同探索报纸贴在胸前不用手扶怎样才不让它掉下来,问题提出后,幼儿自由自主探索,有的快走、有的快跑、有的仰起身子等,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报纸掉下。在这过程中,表现出幼儿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不能只强调体育游戏规则和方法,还应引导幼儿去开发游戏、创造游戏。因为体育游戏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游戏小鱼中孩子把“小雨”改成“虫儿虫儿草中爬,小鸡小鸡来吃虫,虫儿虫儿快快爬”等等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游戏《老鼠笼》中引导幼儿将游戏增加难度。扮演“老鼠笼”的幼儿边念儿歌边在圆圈上顺时针走动,增加“老鼠”钻出的难度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体育游戏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赛跑、接力、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众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接力赛跑中让自己所在的那组获胜,每个人都要参与,一会是呐喊助威者,一会又变成参赛者,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二、晨间体育锻炼 晨间体育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幼儿每日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晨的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幼儿肌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激发和恢复幼儿肌体主要器官的机能,使幼儿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可是以往的晨间活动,常常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质量不高。幼儿对晨间活动的兴趣不大,起不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关的讨论及调整。 首先,要了解晨间体育锻炼它具有那些特点? 1、环境开放性, 2、选择自主性 3、内容丰富性 4、人际交往的频繁性 其次,晨间体育锻炼最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材料; 它不仅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的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因此,合理的投放活动材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 *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如投掷-----沙包,可以投远----------沙包的重量和大小;还可以投准----------各种图案的靶子或是可以击中掉下的小球等。 *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尽量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和兴趣差异,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的需要。如小班------活动技能易掌握的、模仿性强、数量充足,能促进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中班------能促进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大班-------提供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见附表) *自制材料。简单、可玩和艺术性并安全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可乐瓶----梅花桩 *民间的体育活动:滚铁环、跳房子等 *根据季节的投放:春夏-------活动量小----沙包、拉力器; 秋冬------运动量大、活动强度大-----蹦蹦球、呼啦圈 再次、在晨间锻炼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如晨间锻炼整体的活动量要适度,不宜过大过小,活动量过大会让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下面要进行的活动。活动量过小则无法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根据幼儿的情况,提醒幼儿交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采用集体交换,利用音乐、手势或其他信号提示(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醒交换,逐步让其养成自主交换的习惯,以此来自我控制活动量。 活动量调控要兼顾集体与个别,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处于动静、急缓交替的状态中,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个别特殊幼儿需要随时提醒,避免其过热或过累,保持适度运动状态。 另外,可以根据场地划分时要考虑小块的休息区域,可以摆放休息用的椅子、擦汗用的毛巾或卫生纸等.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自我保健的意识。 (2)、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每周最好有1-2个指导重点,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并通过一物多玩等不断提高幼儿晨间活动的技能。垫子----要求幼儿合作玩耍,幼儿有的两个两个搭起来,像小山一样或鼓励幼儿创新将把垫子连成一长条,引出双脚在垫子左右行经跳、单脚连续跳、左右脚跨跳,从而提高了幼儿跨跳的技能。不同的玩法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促进了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幼儿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使幼儿思维活跃,真正成为晨间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其性格和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使每个幼儿在晨间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锻炼,我们在每个活动区域里都分层次和难易摆放活动器材,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如毽子,有的毽子有绳子拴着,孩子可以拎着踢,有的毽子用球拍拍等。 (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建立活动的规则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融入活动中并将自己的技能得到发展,当然选择活动的规则包括选择前、选择后以及交换活动区的规则。每个活动区都有规则存在,有的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有的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 (4)评价和奖励的促进作用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还用鼓励、肯定赞扬的语气、语言和眼神暗示,奖励每个获得成功的幼儿。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适度的期望和信任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这种期望和“暗示”会使儿童获得一种信任和力量,进而驱使他们追求进步,获得成功。同时积极向上的语言“暗示”和行为“暗示”,对于处在自信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无疑会激励和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在晨间活动中,对待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我们都给予不同的暗示和鼓励。对轻松达到目标的幼儿,我们用肯定的语言鼓励“不错,继续努力”。并用行为暗示,让幼儿在新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方法;对认真努力费一点儿劲达到目标的幼儿则给予小贴花奖励,并用语言鼓励“做的好,再接再厉”;对目标完成得非常好的幼儿,则把他们当榜样,给其他幼儿做示范等,使全体幼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有些幼儿从小班读到大班,游戏的水平还很低,游戏时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游戏活动,许多幼儿在游戏快结束时才来参加,游戏时间导致低水平游戏的出现,限制了小组表演、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的正常进行。多年的实践观察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因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因此,每天宜为幼儿提供60分钟以上的游戏时间。另外,室内游戏时间不能代替户外活动时间,这两种活动会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二、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自由游戏的机会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孩子可以玩很多东西,并通过游戏学习不少有关幼儿知识。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使幼儿的生活更加自然。如:户外大型积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设施,利用率极高,因为这类游戏活动可使幼儿自由地操作,无拘无束地参与,更能启发他们的幻想力,搭建各种大型建筑,锻炼身体又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攀爬架、平衡桥,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三、要珍视、保护幼儿自主、自发的自由游戏活动幼儿园作为教育场所和集体活动场所,一日生活有着较为严格的秩序。各年龄段的幼儿都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活动。幼儿园应努力探索幼儿自主、自发性游戏的开展研究,教学计划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该增加弹性,为幼儿自发游戏开辟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老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幼师论文《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组织策略》一等奖,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与教学
正文: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国内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的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活动的重要环节中设计的领域较为明显、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性较强、容易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因此,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实践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把传授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活动,把目标、要求隐含在游戏玩法中,让幼儿愉快地学习。对我们来说,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追随孩子,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何真正让孩子自主。
(二)利用游戏因素,使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我们在组织语言活动《假如你有翅膀》时会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小鸟来到我们班,要和小朋友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快来和小鸟打个招呼吧!”
2.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有的是对角色的假想,例如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宝宝”。有的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美术活动《画树叶》中,我们用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它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进而引出教学活动——《给树妈妈穿衣服》。
3.以园本特色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做做玩玩”是我们幼儿园的园本特色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再利用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游戏。这类活动可以在我们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
另外,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还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例如练习拍球、跳绳等。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我们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有的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数学等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例如体育游戏“钻山洞”、音乐游戏“点豆豆”、科学游戏“吹泡泡”等;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特定环节出现,例如在语言活动中,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形式),也可以把某些游戏例如“我来问你来答”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四)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集体教学中。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地、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结构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构各种物体,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表演游戏则是让幼儿依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
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交往、探索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而由集体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选择适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三)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技能。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实现教与学的游戏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影响着教的性质,制约着教学游戏化的进程。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不是分离的状态,应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集体教学活动服务,它也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了充分落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尽量呈现给幼儿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动性,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xx
[3]丁海东,《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教育导刊,20xx
[4]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xx
[5]张艳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必要性》,《素质教育》,20xx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游戏活动——促进新入园幼儿适应新环境
摘要: 新入园的幼儿在进入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时总是情绪不安、哭闹不止,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且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的情绪。
关键字: 新入园幼儿 游戏活动 适应环境 集体生活在每年的新入园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开学第一天的“分离”场景总是让人难以忘记。然而,很多老师却认为新入园的幼儿反正是要哭要闹的,孩子入园后每天就把电视打开播放动画片,觉得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给孩子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等现象发生。殊不知,孩子们从熟悉的家庭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每天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游戏。
一、适应新环境,
热爱集体生活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迈出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所引起的。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开学初,很多小朋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分离焦虑现象,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入园时,我们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幼儿入班后老师要亲切接待,直呼幼儿在家中呼唤的小名,并且拥抱他,使新入园的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安全。对于不哭闹的孩子,我们可以带领他们玩坐火车参观活动室的游戏,每到一站,比如卧室、卫生间等地方,教师可以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样做不仅开展了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尽快熟悉环境;对于哭闹的孩子,老师要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满足,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情绪稳定后带幼儿加入游戏。
二、转移注意力,
调动幼儿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游戏在孩子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同时,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比如玩滑滑梯、荡秋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像乐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教孩子会读一些简单的儿歌、歌曲、画画,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孩子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种愉快地生活、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慢慢地、计划地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如吃饭能到指定位置、识别自己的杯子、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能听老师指令行动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也促使全班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学习协作,
建立同伴关系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缺少交往经验和技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来园后,自始至终抱着自己的玩具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行为较差,所以我们先不要急于让他和别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多和他说话,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等他逐渐和老师熟悉了,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了,再引导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教师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伙伴关系,也得要用游戏来帮忙。有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只不过跟小朋友还不熟悉,有陌生感,这时老师可以充当小朋友交往的“红娘”,帮助他们互相认识;结合班上开展的“认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游戏;让他们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换玩,学会轮流与分享等等,并且通过各种游戏,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不尽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游戏活动可以让新入园幼儿认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玩具,通过游戏,渐渐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消除陌生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幼儿园的孩子而骄傲,只有这样新入园的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幼儿生活。作为教师更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2.《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2年5月3.《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袁月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 2009.
4.《放飞天性—幼儿游戏新编》 孙向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