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与康湘民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康湘民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2021年,适逢徐霞客逝世380周年,中国 旅游 日( 《徐霞客游记》开篇作之日命名 )诞生10周年。为了践行霞客精神,提高《游记》记录的地方和景区的知名度,增强人们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认识和寻找,丰富徐学的时代内涵,推动文旅融合、企业文化与乡村振兴,特隆重举办《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

本次大赛由香港徐霞客学会、香港文化和 旅游 协会、国际华文诗人协会、香港散文诗学会、贵州黔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美丽酱香 旅游 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由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云县徐霞客研究会协办。自2021年11月开始,历经大半年的投稿和评选过程,至今年6月,终于圆满结束,隆重揭晓。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毕生献身于地理考察和 旅游 探险事业,历经34载游历,足迹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写下了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国学经典《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华游圣”。

本次征稿内容以“徐霞客游线”为主题,围绕《徐霞客游记》记述内容,对《游记》记录的地方和景区进行诗歌表达和描写,结合当地自然风光、 历史 遗迹、风土人情、酒茶文化、 美食 文化、 社会 经济发展、企业文化与乡村振兴等创作。通过评选出的100首获奖诗歌作品,出版《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打造《徐霞客游记》新时代的“诗路之旅”。这是全球首次举办“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意义重大,将会载入史册。

这次征文反响强烈,吸引了全球关注徐霞客的目光,收到五大洲,包括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地16个国家(中国 、德国、西班牙、丹麦、荷兰、捷克、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安哥拉、印度尼西亚、越南、韩国、 日本)和全国(北京、上海、 天津、重庆、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 、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贵州、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及香港、澳门)32个省市区的1888篇征文。盛况空前,佳作纷呈,形成了“全球诗人书写霞客”的蔚为壮观景象。

这次大赛是以徐霞客的名义举办的国际华文文化交流和联谊的一次盛会,通过举办这次世界华文诗歌大赛,引导和推动全球民众和华文诗人了解霞客,尊重科学。这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不同凡响创举,全球作者对徐霞客的热爱和践行徐霞客精神的宏大场面,令人欣喜和振奋。

参加这次征文的 社会 领域广泛,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徐霞客研究者、追随者和诗歌爱好者,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场世界华文文化盛事。他们当中,既有徐霞客研究会的专家和霞友,也有徐霞客标志地、游线、景区的作者;既有海内外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也有一级作家、地方作协和诗协的领导和中国作协会员;既有世界各国的大学教授、博士、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组织领导,也有来自 社会 各界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公务员、编辑、翻译、记者、医生、大、中、小学教师、乡村教师、军人、工人、农民、农民工、个体户、自由职业、学生以及残疾人士等等。

特别是许多海外诗人,他们身在异国他乡,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家国情怀,令人十分感动。这是适逢中国 旅游 日诞生10周年、徐霞客逝世380周年,我们精心举办的一次“诗与远方”活动,是对世界范围徐霞客学说和华文诗坛的巡礼。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形形色色作品,在这个舞台上集结亮相,各美其美。

征文中,有的作品描写了徐霞客精彩的一生,有的歌颂了徐霞客伟大的精神。更多的作品反映了徐霞客游历的地方:如江阴霞客故里、太湖,宁海、天台山、雁荡山、淅东天河大峡谷、齐云山、黄山、泰山、华山、嵩山、武当山、五台山、佘山、桐庐、金华山、双龙洞、林屋洞、兰溪、天目溪、江郎山、庐山、庐陵、武功山、仙霞关、武夷山、九鲤湖、桃源洞、罗浮山、桂林、漓江、大明山、柳州、剑江、青岩、白云山、黄果树瀑布、黄草埧、睛隆、珠江源、大理、鸡足山、凤羽镇、丽江、云州、腾冲、蜻蛉等林林总总,包含了徐霞客的大部分游踪,如同《徐霞客游记》新时代的“诗路之旅”。

此次大赛收到征文众多,组委会组织人力对大量征文认真进行了收集、登记、整理等繁复的工作,由评委会进行反复初选、初评和终评。初评在相关要求下,认真审阅、全面比较、统筹平衡,先评选出200篇作品,再由其中精选出100篇入围,最后由专家组成的终评委评选出全部奖项。

终评委员阵容强大,由海内外专家组成,共有5人: 唐汉章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霞客出游里程碑专家组组长); 庄伟杰 (旅居澳洲,文学博士,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王志清 (大学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诗学研究会副会长,美学理论家); 崔国发 (著名散文诗学者,文学评论家); 孙重贵 (国际华文诗人协会会长,香港徐霞客学会会长,香港文化和 旅游 协会会长,四所大学客座教授)。这次征文是徐霞客的命题征文,不是普通意义的征文。凡是没有徐霞客元素和不符合要求的征文,一律不能参评。本次评选要求作品文本一定质量的条件下,要兼顾到6个方面:1,专业性,要有一定比例的徐霞客标志地、游线及研究会的作者。2,世界性,要有一定比例的外国作者。3,广泛性,要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作者。4,区域性,要有一定比例的描写徐霞客游记代表景区和游线的优秀作品。5,公平性,不仅有名家,也要有弱势群体的作品,如乡村教师,残疾人等。6,适当关照作者面,如地域,性别,职业和不同年龄的作者。作品不能只单纯看艺术标准,也要注重思想性,注重他们的徐霞客精神和家国情怀,使大赛获奖作品尽量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唐汉章 评委认为:本次大赛从发起到结束历尽艰辛,其间正值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但是疫情阻断不了广大热爱徐霞客、敬仰徐霞客作者们的热情,仍然拿起笔创作诗文,讴歌徐霞客及其伟大精神与壮举和业绩。作者来自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五大洲的16个国家和全国32个省市区。其广泛性创历次徐霞客纪念活动之最,同时也开拓了徐学研究新的形式。本次征集到的1888篇诗文凝结著作者们的辛勤汗水,表达了对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地理学家、游记文学家、旷世游圣徐霞客的尊敬与热爱之情。此次大赛充分体现了区域的广泛性,题材的丰富性,评选的公开、公平性。一百位作者经评选得奖是为佼佼者,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

崔国发 评委认为:征文作者来自五湖四海,获奖诗人遍布中外,他们是游子更是诗人;是行者更是学者;是自然的挚友,更是山水的知音,而皆能循着徐霞客的旅迹,寻找人与万物浑化般的共存、审美意义上的共情、寄槪于天地时的共理。这些诗人们在文字中纵横驰骋,风尘仆仆,练意振采,既身入又心入,既足至又情至,“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探”,于诗与远方的云游中,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化合出一个个灵性缥缈而又博大幽深的诗歌世界。

王志清 评委认为:感动之一:主办方热情发动,意在推动。孙重贵先生有“香港徐霞客”之誉,他乐此不疲地发起与主办了各种华语诗歌大赛,这次又为海内外诗人搭建平台,其意在推动的主办动因,形成了这种赛事的“平民化”特点,产生了比较多的获奖者,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广泛的影响。 感动之二:应征者踊跃投稿,意在参与。来稿与获奖的诗人,足迹遍布全球,参赛者百业俱全,老少咸集,主要来是东半球,也有不少来自西半球的,连非洲安哥拉的都有,来稿者所表现出来异常的热情,保证了赛事的热度与质量。感动之三:应征稿主题突出,意在歌颂。所有的诗作,有一个共同特点,爱我中华,爱我河山,爱我文明与 历史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是心中流淌着黄河长江的炎黄子孙。

庄伟杰 评委认为:总体浏览入选作品,尽管难见叫人眼前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的力能扛鼎之作,这可能就是“征文体”难以写好的原因,尤其是以诗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某个特定的命题,在不同程度上可能会制约诗人们的正常发挥。但本次“徐霞客杯”诗歌大赛的获奖作品,还是表现出较高的写作水准与审美自觉。多数作品皆能以特殊视觉从中发掘美表现美,甚至让人看到作者的生活智慧、记忆痕迹和精神出处。个别优秀之作不仅停留于自然景观、家园情结、 历史 想象、生态伦理等维度,而且突破地理时空,巧妙处理诗的想象空间和象征场景,把时间意识、山光水色与个体生命体验相交织,把真实性、想象力与修辞化相融通,一种在天地万物与烟火生涯中感悟人生、 历史 与自然的人文情怀依稀可见。无论从立意、语言表达和艺术质地来看,在给予人心灵感应和美感享受的同时,有其特定的审美认识价值。当然,作为征文大赛的作品,并非完全等同于纯粹的诗歌创作,其自由度不尽相同,作品呈现的视野和境界自然有所区别。相对有特色有个性者,或融入个体生命体验,或以个性化语言,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既能写之又有生气,哪怕并非尽如人意,但可圈可点。需要正视的是,个别作品还有点概念化,即抽象大于形象,概念大于艺术,欠缺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诗性表达和诗意呈现。

孙重贵 评委认为:此次大赛,收到全球五大洲作者的近两千篇征文,令人欣喜,如此多人书写热爱徐霞客的作品,令人感动。当阅读这一篇篇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徐霞客研究者、追随者和诗歌作者的诗文时,同时对照《徐霞客游记》,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徐霞客作为中国 旅游 文化的先贤,与我们存在着精神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是伟大的地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千古奇人”,他的《游记》是“千古奇书”,被赞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他所写的“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何等美妙,被用作宣传云南 旅游 的广告词。这次征文就是提倡学习他“自然简洁,情景交融”的文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旅游 文学的优良传统。鉴于佳作众多,竞争激烈,终评委经过认真评选、反复比较,认为佳作虽有,但未见眼前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的力作,故金奖由原设2名调整为1名,增加1名银奖,名次奖总数维持不变为32个。经统筹平衡, 最后评选出100名获奖作品(金奖1名,银奖11名,铜奖21名,优秀奖68名)(另行公布)。另设杰出贡献奖6名,组织奖4名(另行公布)。

同时授以10位诗人“2021年度十佳国际华文诗人”称号(另行公布) 。此次评选也存在不足之处,也会沧海遗珠,如未能入围获奖的作者,敬请理解,重在参与,感谢支持!《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进行期间,刚好是新冠疫情反复爆发的时期,这次大赛的开展、作者的参与和专家的评选都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进行的,表现了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众志成城,敢于战胜的信心,难能可贵!我们籍此次活动,向徐霞客致敬,向徐霞客研究者和追随者致敬,向全世界参加的诗人和作者致敬!同时向香港徐霞客学会、香港文化和 旅游 协会、国际华文诗人协会、香港散文诗学会;向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云县徐霞客研究会;向提供奖品赞助的贵州黔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美丽酱香 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向各位评委致以衷心谢意!《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终于完成了自已的使命,圆满结束了。但是践行霞客精神不会结束,徐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对推动我国文化 旅游 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徐霞客是“国足”,也愿我们所有人士,都能够成为“国足”,走出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徐霞客游记》新时代的“诗路之旅”,攀登徐学研究和新诗创作的高峰。

《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组委会 2022年6月8日 《首届“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组委会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

孙重贵: 国际华文诗人协会会长,香港徐霞客学会会长,香港文化和 旅游 协会会长。

文 榕 :香港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香港《橄榄叶》诗刊主编。

万兴贵 :贵州黔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贵州黔酒营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安朝 :贵州美丽酱香 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茅恒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汉章: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麻绍勤 :中国 旅游 日倡议发起人,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林国干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会长。

张学宇 :云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主编会刊《霞光》。

《“徐霞客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获奖名单(100名)金奖1名 1-1 龚刚 (中国澳门)《与徐霞客向山河回归》 银奖11名( 排名不分先后,原则以作者地区和徐霞客行走区域安排 ) 2-1 李玥 (美洲美国)《万里遐征》2-2 布饶依露 (女,欧洲丹麦,佤族)《鸡足山屹立着霞客精神》2-3 昔月 (女,欧洲德国)《徐霞客——真国足也》2-4 赵国庆、曹锦芬 (安徽芜湖)《像游圣徐霞客那样遇见中华锦绣河山》2-5 余志成 (上海)《侠客的脚印》2-6 晓弦 (浙江嘉兴) 《提灯的人》2-7 柏桦 (女,云南昆明,傣族)《一部伟大的传奇》2-8 邓红琼 (女,广东珠海)《追梦大理》2-9 杨远康 (贵州兴义) 《涅槃的渡口》3-10 李建华 (江苏江阴)《行旅者的歌谣》2-11 李晖 (浙江宁海)《霞客行》 铜奖20名( 排名不分先后,原则以作者地区和徐霞客行走区域安排 ) 3-1 钟婉 (女,非洲安哥拉)《出游半生,书写千卷,穿行万里》3-2 王晓露 (欧洲西班牙)《天台山》3-3 陈桂萍 (女,亚洲印度尼西亚)《相会武夷》3-4 曾广健 (亚洲越南)《丽江摄魂行》3-5 张立中 (澳洲悉尼)《跟随徐霞客》3-6 徐国强 (中国香港)《朝碧海而暮苍梧》3-7 张继征 (中国香港)《浙东天河大峡谷》3-8 郁东 (云南祥云,彝族)《彩云之旅》3-9 陈剑飞 (浙江宁海)《纪游时刻》3-10 康泾 (浙江桐乡)《他把游客感恩的目光,聚焦在异国他乡》3-11 左光强 (云南云县,彝族) 《云州,云州》3-12 白频 (女,辽宁)《踏着云儿登华山》3-13 张新平 (湖北孝感)《黄山上,徐霞客抚摸一棵松》3-14 蓝帆 (女, 四川成都)《雁荡山中念宏祖》3-15 肖秀文 (女,福建厦门)《邂逅雁荡山》3-16 天悦 (女,河北石家庄)《追随徐霞客漓江行》3-17 王定芳 〔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徐霞客:这个城市因你而美好》3-18 东郎张超 (贵州松桃,苗族)《青岩霞客行》3-19 牧之 (贵州兴义,布依族)《与白云山书》3-20 童心 (女,江西)《你留下的开篇是闪耀光芒的路标》 优秀奖68名( 排名不分先后,原则以作者地区和徐霞客行走区域安排 ) 4-1 海伦 (女,美洲美国)《黄山归来不看岳》4-2 饶蕾 (女,美洲美国) 《登黄山,天下无山》4-3 夏婳 (女,美洲美国)《穿越千年的庐山雨雾,徐霞客也曾畅游》4-4 杜秀香 (女,美洲美国)《新五台山日记》4-5 婉冰 (女,美洲加拿大) 《徐霞客传奇》4-6 张月琴 (女,澳洲澳大利亚)《对 话》4-7 妙妙 (女,澳洲新西兰)《拥抱大自然》4-8 林祁 (女,亚洲日本)《武夷探险》4-9 马彦 (女,亚洲韩国)《 旅游 日忆霞客》4-10 林映辉 (中国香港)《速写徐霞客》4-11 李建民 (中国澳门) 《徐霞客,一个心贴尘埃的行者》4-12 夏纪舟 (山东曲阜) 《致敬碧海苍梧间一个伟大的灵魂》4-13 李文月 (女,贵州贵阳)《霞客行》4-14 陈安辉 (女,四川达州 )《我与徐霞客的约定》4-15 朱晗 (女,安徽合肥)《烟霞里的过客》4-16 苏扬 (女,江苏扬州) 《霞客颂》4-17 夏洪芬 (女,上海) 《游记生涯》4-18 江云龙 (江苏无锡)《徐霞客,我们不会忘》4-19 陈锡良 (江苏江阴) 《三百洞穴亲霞客》4-20 张凌云 (江苏张家港) 《雨中重访徐霞客故里》4-21 林夕 (女,江苏江阴) 《霞客故居的浅唱低吟》4-22 王雪芳 (女,山东滨州)《徐霞客游记从这里起笔》4-23 杨华 (江苏徐州)《徐霞客初游太湖》4-24 康湘民 (河南驻马店)《对天台山的向往是一场 情感 经历,也是宿命》4-25 曹新 ( 四川达州)《天台山 一半诗画,一半胜景,一页对游圣的思念》4-26 赵长在 (河北沧州) 《在天台山,回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史》4-27 朝颜 (女,江西瑞金,畲族)《在天台山纵情奔跑》4-28 南鸿子 (四川南部)《游北雁荡山兼寄徐霞客》4-29 柴薪 (浙江衢州)《在江郎山》4-30 胡庆军 (天津)《桐庐,悄然行走在我们的梦里》4-31 水草 ( 浙江义乌)《金华山》4-32 金晓 (浙江金华)《双龙洞》4-33 薛培新 (浙江湖州)《林屋洞的屐痕》4-34 厉运波 (山东日照)《行走仙霞关》4-35 王志彦 (山西长治)《天目溪记》4-36 王智汪 (江苏宿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齐云山》3-37 梁冬梅 (女,吉林长春)《庐山,我遗落了相思》4-38 兰溪 (女,辽宁大连)《仰望泰山天街》4-39 云水之间 (女,山西左云) 《如果我能给徐霞客做导游》4-40 侯俊利 (山东泰安)《嵩山万岁峰》4-41 杨启刚 (贵州都匀,布依族)《与徐霞客五访畲山》4-42 陈于晓 (浙江杭州 )《在武夷,邂逅霞客的身影》4-43 吴晓川 (福建泉州)《桃源洞:穿梭时光的界线》4-44 苏文田 (福建厦门)《九鲤湖寻梦》4-45 林红梅 (女,辽宁阜新)《武当仙山盛名扬》4-46 袁斌 (湖北十堰)《武当榔梅》4-47 惠远飞 (广东深圳) 《罗浮访仙踪》4-48 慧闻香 (女,广东惠州)《重游罗浮山抒怀》4-49 川梅 (广东河源)《霞客四到江西游》4-50 漆宇勤 (江西萍乡)《武功山:复述或回望》4-51 欧阳和德、傅小兵 (江西吉安)《行旅庐陵》4-52 阿毛 (广西南宁)《徐霞客在桂林》4-53 黄秉战 (广西南宁,壮族)《大明山纪事广西》4-54 黄劲松 (江苏昆山)《在柳州,紫荆花像奔跑的火焰》4-55 周承强 (广东广州)《等鸟叫出金凤口音》》4-56 小象 (女,中国香港)《徐霞客贵州行》4-57 李金福 (贵州荔波,苗族)《徐霞客过剑江》4-58 苏美晴 (女,黑龙江大庆)《晴隆记》4-59 张雅 (女,陕西汉中)《徐霞客之黄果树瀑布》4-60 张志宏 (云南宣威)《珠江源》4-61 鲁绪刚 (陕西旬阳)《大理的海与月》4-62 张卫平 (云南大理)《一道霞光半山云》4-63 杨继光 (云南宾川,白族)《鸡足山:话说《徐霞客游记》终篇之地》4-64 郑安江 (山东滨州)《凤羽镇:隐于清幽的“世外桃源”》4-65 字加华 (云南大理,彝族 )循着徐霞客的足迹走古道》4-66 李政军 (云南云县,彝族)《霞客转身沧江南驰》4-67 陋岩 (山西阳泉)《小锅酒:打开了徐霞客眉宇间的乡愁》4-68 赵海霞 (女,云南大姚)《徐霞客精神蜻蛉传》

《国外物流成本研究前沿及进展》《商业研究》2006年第23期 作者:黄湘民 刘大成 周阳方 综述:国外物流成本研究主要关注微观企业物流层面的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商选择策略、企业物流/配送系统设计、库存/仓储订货及优化策略、运输策略/路径选择、物流设施规划/选址、逆向/回收物流规划等专门领域,充分反映出国外物流成本研究的实用性倾向。研究表明,国外现有研究成果散落于各个学科和问题领域,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综述》作者:徐宏斌, 薛恒新, 吴士亮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年第八期总结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理论及方法,指出了现行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方向。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综述》《物流科技》2007年第30卷第3期总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模式及方法,指出现行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方向. 《物流企业管理实务》谢雪梅主编/2010年07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本书主要以企业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是从事物流管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实全书主要介绍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仓储管理知识,库存管理知识,运输管理知识,配送管理知识搬运装卸和流通加工的方法,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物流供应链关系,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内容。写的目的,就是将当代世界物流管理的一般运作方法和管理技术较为全面地介绍给读者。 《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 》唐渊,李卫红编著/2006年06月/中国物资出版社本书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力求系统全面地阐述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资本运营的基本内涵、目标、内容、规则以及意义;第二部分围绕着物流企业的资本运营,结合实际具体介绍了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第三部分则介绍了目前国际国内物流企业资本运营的经典案例。

与范永康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 1.《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4.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 鲁杰:《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的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印第2版李伯黍、燕国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学》 5.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华师大); 3.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1) I.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各部分内容分值 (一) 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100 分 中外教育史 100 分 教育心理学 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30 分 (二)必选题为 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 I 道试题考查教育心理学 的内容,第 II 道试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试题的成绩 计人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 Ⅲ.考查范围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 -教育学原理 1.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 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二)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词源 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2.教育的定义 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 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问题 2.教育本质的论争 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 育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4.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3.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制确立的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1. 1951 年的学制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 2.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 义课程论。 (二)课程类型 1.课程类型的概念 2.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2.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 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 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概述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规律 (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2.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3.德育途径 (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 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 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3.教师的专业素质 4.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 (二)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 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 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 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 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3.齐国的樱下学宫 4.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论教学内容;论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论教师。 5.孟轲的教育思想 孟柯与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6.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 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7.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以科技和思 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8.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9.法家的教育思想 倡导“耕战”的学派;“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 为师”。 10.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 2.兴办太学 3.建立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思想 对己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官学体系完备;地方官学与私 学发展。 2.科举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 的影响 3.中外教育交流开展 4.韩愈的教育思想 振兴儒学的卫道者;“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 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 子读书法”。 5.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王守仁与“阳明学派”;“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史” 与教学内容;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 1.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实行”的教学方法;“六斋”与“实学”教 育内容。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1.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2.教会学校的举办 3.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4.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5.“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 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 旨。 (三)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2.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3.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4 二新文化运动与教育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 5.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收回教 育权运动。 6. 1922 年“新学制” 三、中国现代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4.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卜学生的军训。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钊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 4.群众教育 5.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 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的教育活动;“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三)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2. 阿拉伯的教育 3.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五、外国近代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 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耶酥会与天主教教育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1.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等论教育。 2.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涂尔干等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3.德国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况;教育思想:康德、费希特、第斯多惠等论教育。 4.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 5.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 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卢梭的教育思想 论人的天性;自然教育理论;公民教育理论。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思想。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赫尔 巴特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 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一)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曼、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进步主义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 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 ; 《1944 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开放大学”;《雷沃休姆报告》;《1988 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 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 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的倒退;《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 4.美国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20 世纪60 年代的教育改革;20 世纪 70 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 世纪 80-90 年 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发展 20 世纪初期至 20 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救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 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 世纪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 6.苏联教育的发展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 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 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教育改革;苏联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学说、赞科 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 2.改造主义教育 3.要素主义教育 4.永恒主义教育 5.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6.存在主义教育 7. 新行为主义教育 8.结构主义教育 9.分析教育哲学 10.终身教育思潮 1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4)-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 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学校的教育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 一长江流域书院的历史发展概况 书院作为古代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在唐、宋时奠基的。从书院的萌芽,到书院的形成和最终定型,其过程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一带。 书院作为古代一种民间的文化教育组织,最初萌芽于唐中叶至五代之时。尽管这批早期书院的性质、办学规模以及具体的制度、教学活动等尚有许多不太清楚的地方;但从这些最早称名“书院”,包括它们的读书、讲学、论文、藏书、著书等与“书”有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来看,毫无疑问它们是中国书院的早期形态,并且初步具备了完整书院形态的一些特点。 书院与长江流域有着不解之缘,这在书院萌芽时就已体现出来。早在唐中叶以后,中华大地就开始星星点点萌芽着一些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最初萌芽的书院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与向来是文化重镇的黄河流域形成鲜明对比。据我们从全国的地方志中搜集的唐五代时萌芽、称名的书院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6所)、福建(6所)、江西(13所)、湖南(8所)、四川(5所)等省。 书院制度的形成是在北宋。当宋初官学不兴之时,书院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不再像唐五代时期那样,书院主要是个人读书之所,只是兼有一些聚徒讲学的教育活动,北宋时期的书院基本上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兴办起来的正规学校。这里既有专门主持教学、行政管理的山长职事,还有规制化的讲堂、斋舍、祠庙、书楼,以及一定规模的藏书等等。这样一种正规、完备的教育组织,虽主要是依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但同时也得到朝廷、官府的表彰、支持,故而很快就风行全国。 在北宋时期这股兴办书院的热潮中,长江流域又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书院初兴的发祥地。相反,向来是人文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在北宋时期兴办书院的热潮中,虽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比起长江流域来说,则仍有相当的距离。如河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但是北宋时期河南所创办的书院也只有10所,这和长江流域的许多省区相比有明显差别,如江西有39所,浙江有32所,湖南有12所,福建有12所。至于黄河流域的其他省区创办的书院则更少,如河北3所,山西4所,山东7所,陕西4所。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所创办的著名书院,也大多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如湖南就有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办学规模大,影响甚显。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此还受北宋真宗赵恒的召见,并得到赐书、赐额的待遇。石鼓书院因办学影响大亦受到朝廷赐额。故而,湖南的岳麓、石鼓两书院均被列入宋初四大书院。江西的著名书院亦很多,如白鹿洞书院就受到朝廷赐九经的待遇,亦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另外,江西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包括南丰县的华林书院、安义县的雷塘书院、南城县的盱江书院等等。有人将江西的华林书院、东佳书堂、雷塘书院称之为江南的三所名院。此外,像江苏的茅山书院、浙江的稽山书院,均是北宋时期著名书院。当然,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山东泰山书院、徂徕书院。它们或因办学规模大或因名人主持,被列入宋初四大书院或著名书院的名录中。但是与长江流域的著名书院相比,其兴办的规模和影响仍为逊色。 到了南宋,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原地区已被金兵占领,作为民间新兴的书院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除个别之处,中原地区再也难觅书院的弦歌之声。相反,江南地区的书院建设则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长江流域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在数量、规模上均超过北宋。尤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书院教育与理学思潮的一体化。即这段时期积极创办、主持书院者主要是活跃于当时学术思想界的理学家们。他们往往在书院中标榜自己独立的办学宗旨,发挥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利用书院展开学术讨论。同时,在关于书院管理制度、办学特色方面也都出现了新的风貌。应该说,到南宋时,书院教育制度才真正定型,并影响以后达数百年之久。 当然,南宋时期书院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中。自中原沦于金兵铁蹄之下,北方书院荡然无存。而岳麓、白鹿、丽泽、象山四所书院则崛起于长江流域,成为“南宋之四大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书院均有名师主持,张南轩主岳麓,朱熹主白鹿洞,吕祖谦主丽泽,陆九渊主象山。由于他们四人是南宋理学思潮四大学派的宗师,所以这四大书院又成为当时名声显赫的四大理学学派的基地。 由于南宋时期江南的书院均与理学思潮结合,随着理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宋理宗之后,理学的地位得到确认,书院则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地蔓延开来。整个宋代的书院建置数目表明,长江流域的书院数量已占全国总数的74郾43%,黄河流域仅占3郾25%。 元朝的书院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普及,故而才有“书院之盛,莫盛于元”之说。这种推广和普及的力量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民间的力量。元代书院中相当多者仍保留了民间教育组织形式的这一特点。大量不愿仕元的宋代遗民主要是通过在民间创办书院以从事独立的教学、学术研究活动。加之元朝当局对这种民间兴学的热忱并不制止,反而是鼓励。 其次是官府对书院教育大力扶持,亦使书院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元代所建的第一所书院就是由朝廷所建的燕京太极书院,这表现出元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承认,亦为以后的书院推广政策开了一个先河。以后,各级地方官府纷纷效法,官员们纷纷在自己的治所建设书院。长江流域的大量书院就是由地方官员主持、地方财政创办的。如浮梁的绍文书院、吉州的白鹭洲书院、潭州的岳麓书院、婺源州的晦庵书院、南康的白鹿洞书院、浙江青田的石门书院等等,都是由地方官府出面主持修复或修建的。为了保证书院教育的建设发展,元代政府还对书院的管理给予了特殊的关照。最重要的就是把主持书院教育的山长列为朝廷命官:凡州县书院的山长与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由礼部任命;凡各省所属书院的山长,则与所属州县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授命。另外,书院的生徒也与官学的学生同等对待。这些政策,虽然导致书院官学化程度的加强,使书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确实也起到了使书院得以推广和普及的作用。 民间和官方共同努力,是明、清时期书院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民间士绅对书院教育的极度热忱和向往,他们普遍将资助、创办书院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与“兼善万世”的历史功业,故而往往将最大的热情倾注在书院建设方面。另一方面,官方虽然对书院自由讲学有所限制,但对书院在发挥基础教育、精英教育及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是肯定的,故也倾注力量对书院加强扶持,希望借助书院教育,以实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目标。在这股关于书院的推广普及的热潮中,长江流域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 二长江文化的发达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 唐、宋以后,长江流域书院的崛起,与当时长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唐、宋以降,长江流域的书院教育能够萌芽、兴起、发展及全面推广,并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离不开唐、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条件,以阐述说明书院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1)士绅社会的发展 唐、宋以后的一千多年,士绅社会与书院教育有一种很强的互动关系:士绅社会的发展,必然通过积极地创办书院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文化的关怀;书院教育的发达,又可以培养、再生新一代士绅。长江流域的书院之所以那么发达,其重要的条件是唐、宋以后这个区域的士绅社会发展很快,士绅的社会力量,推动着长江流域不断兴起一个个创办书院的热潮。 (2)学术思想的繁荣 书院既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心,也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因此,书院的盛衰与宋以后学术思想的盛衰是同步的。唐、宋以来,中国学术史上最重大的发展,就是出现了综合儒、佛、道思想的更具综合性的学术形态——理学。理学思想源于中唐以后,创建于北宋之时,大盛于南宋时,其发展的进程几乎与书院同步。唐代以前,长江流域的学术思想总是处于边缘地位。而理学思潮出现后,情况则发生了很大变化。理学形成于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周敦颐所奠基的理学成为宋以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学术,标志着长江流域学术地位的崛起。特别是到了南宋,理学学术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一带成为理学的重镇。理学史上几个重要的学派,如朱熹的考亭学派、陆九渊的象山学派、胡宏张栻的湖湘学派、吕祖谦的婺学派,另外,还有与理学展开学术争鸣的浙东事功之学,包括永嘉学派与永康学派,都活跃于长江流域一带。他们在这里研读经史、阐谈义理、会讲论辩、著书出书。书院成为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传播思想、创建学派的最好场所。 (3)佛道宗教的发达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一方面在于它兼具传统私学的自由讲学与官学制度的完备的双重长处,另一方面则在于它兼收了儒家人文教育与佛道宗教教育的特色。同时,佛道宗教亦对理学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佛道宗教的发达,又构成了书院建设及理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 佛、道二教在长江流域有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由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林立于名山之中,而早期的书院亦深受佛道二教的影响而创设于名山,佛道的宗教理论,修养方法也影响了理学学术及书院教学。故而,长江流域佛道的盛行,是书院繁荣的重要文化条件。 (4)造纸印刷的发达 书院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能够形成、发展于唐、宋之际,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书籍的普及。书院首先要能藏书,然后围绕着藏书能够展开教书、读书、著书及出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 由于长江流域的造纸业、印刷业的发达,使原本十分珍贵的书籍大大得到普及。民间普遍具有收藏书册典籍的可能,这样,就有可能使先秦、两汉曾经流行的各种私学演进成书院这种更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三长江流域书院对长江文化发展的推动 (1)文化创新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宋元明清时期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长江流域书院与理学紧密结合,从而导致了理学的蓬勃发展和学术地位的确立。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学术能够继续获得蓬勃发展,同样与这段时期的书院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有密切联系。明中叶以后,长江流域的心学思潮得以蓬勃发展,这是由于明中叶的书院教育与当时的心学思潮的结合有关。代表明代心学思潮有两大学派:王学与湛学。王学是指王阳明及其后学所形成的学派。王阳明因在长江流域的诸书院中讲学,其弟子遍及江南,形成了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等,这些王门弟子又是在长江流域创办或主持书院讲学的主力军。湛学则是指湛若水创建的学派。湛若水师从陈献章,后独立门户,到处建书院讲学,黄宗羲称其“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至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最初,以“实学”相标榜的一代学者活跃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界,他们同样利用书院研究学术。如无锡的东林书院就是晚明时期影响甚巨的著名书院,清初的浙东学派也以甬上证人书院为基地研究学术。清乾嘉以后,以诂经考史为特色的汉学思潮兴起,他们同样利用了书院,浙江杭州的诂经精舍就是这些书院中影响最大的一所。 (2)书院的文化积累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著述。著述是书院实现文化积累的重要方面。那些学术大师在主持书院工作的时候,同时也从事学术著述,他们的许多代表著作也是在书院中完成的。同时,他们常常将各种讲义、经说整理成书,供学生研究参考。许多书院生徒将自己对老师质疑问难的对话记录下来,编成“语录”、“答问”之类的书。另外,许多生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撰述论文或著作。这样,书院在它的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文化。从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张栻的《南轩孟子说》、吕祖谦的《丽泽讲义》,到清代的《紫阳书院课艺》、《尊经书院初集》、《诂经精舍文集》等,均是长江流域书院所积累起来的学术文化成果。 其二是刻书出版。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刻书出版功能。其刻书的范围,除了积累自己的文化学术成果,如刊刻书院主持者的著作、讲义以及语录、课艺、书院志、同门录外,还刊刻能服务书院教学、研究、交流的经史子集各类图书。这样,书院又在事实上成为各个地方的刻书出版中心。在古代出版业中,出现了因校勘严谨、质地精良而著称的“书院本”图书,而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书院,均大量刊刻了这种“书院本”的书籍。明、清以来,书院刊刻书籍的数量越来越大,故而有的书院还设有刊刻图书的书局,承担地方上刊刻出版书籍的任务。 其三是藏书。藏书是书院的三大规制之一,故而是书院的重要组成要件。所以,遍布长江流域中的大大小小的书院,均通过收藏、借阅典籍图书的活动,将各种类型的图书典籍集中起来,并通过捐赠、刊刻、购置等手段不断丰富藏书,使书院的藏书成为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书院的藏书之精、之多,在地方的图书收藏中是少有的。 其四是祭祀。祭祀也是古代书院的规制。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祭祀系统,除了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外,祭祀对象还包括与本书院尊崇学统的相关人物、地方的名儒乡贤、创建书院的有功之士等。这样书院的祭祀就有很浓厚的承传学统、彰显地方文化的文化积累功能。长江流域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如蜀学和巴蜀文化、湘学及湖湘文化、徽学及徽文化、赣学和赣文化、浙学和浙文化等,这种地方学术和地域文化往往又是书院办学过程中的学术思想积淀的结果。而各地的书院祭祀,对保存及强化这种地方学术、地方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四川的书院祭祀三苏父子、魏了翁等,湖南的书院祭祀周濂溪、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江西的书院祭祀朱熹、陆九渊等,浙江的书院祭祀吕祖谦、陈亮等。 (3)文化传播的功能 书院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组织,但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仍是教育,而教育的特点就是传播文化。因此,长江流域蓬勃兴起的书院群,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地域的文化传播。 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所以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书院这种教育组织的特色是分不开的。首先,书院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与普及化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是由朝廷主持的官学系统承担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基础教育则没有纳入正规的教育体制,主要由家族、民间社会来承担。而宋以后建立的书院体制,则承担了上述两方面的教育职能。一方面,各地书院尤其是那些名书院,大多是古代的高等程度的教育机构,主讲者为国内名流大师,来受教育者也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学者,有的甚至是地方官吏,他们之间传播的内容也是程度很高的“大人之学”。另一方面,大量建于乡村、城镇、家族的书院均属那种基础教育程度的书院,它们在发展地方基础教育、促进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院能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它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学校教育,以补充或取代官学教育的不足。 其三,书院能够将经史教育与各种专科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经学、文史等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书院的教学内容也是以此为主。但是,书院毕竟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故而也产生出了许多专科方面的教育,包括专习官话的正音书院、专习武事的肄武书院、专讲医学的医科书院等。晚清时期,各地还建立了许多专讲西学西艺的书院。 综上所述,长江流域书院对长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书院既充分发挥了促进长江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长江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与民间诗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诗句,一般应当注明。“间接引用”是引用原诗句的意思,则可注明或不注明。但重要的论文,通常也以注明为好。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与周曦诗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三: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姜晓丽. 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4] 李夏.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阳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6] 沈蔼亲. 操纵学派“忠实观”与传统“忠实观”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7] 郭慧. 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2] 滕娇月.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3] 王筱. 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支翠霞.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5] 薛颖然. 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6] 贺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小说Jane Eyre的翻译[D].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7] 何婧舒. 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8]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19] 纪娜. 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胡娟娟. 《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篇二:参考文献

[1] 刘禾着,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3] 郭延礼着.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批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 谢天振着.译介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美)爱德华·W.赛义德()着,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1] 冯庆华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唐玉娟,谭少青. 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13] 符白羽.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4)

[14] 赵俊姝.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5] 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 苏留华. 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17] Clifford,: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1997

[18] Andre Source Book. . 2004

[19] Lefevere ,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2004

[20] 于德英.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 中国翻译. 2004(05)

篇三: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杨晓琳. 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翻译文体”[D]. 浙江大学 2013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多元系统论[J]. 中国翻译. 2002(04)

[4] 张书玲. 英国博物馆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中南大学 2013

[5] 笪鸿安,陈莉. 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6] 叶荷. 翻译与改写[D]. 华侨大学 2009

[7]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翻译. 1999(02)

[8]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9] 周忠良. 重思抵抗式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10] 张焰明. 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简·爱》译本[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1] 葛中俊.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03)

[12] 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05)

[13] 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谢世坚. 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4)

[15] 郑雪青. 《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6] 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7] 颜凡博.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 中北大学 2011

[18] 赵伟. 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2000

[19] Zhang Haifeng. A Principle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20] 陈王青. 虚构专名英译中的行为常式[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1] 杜洪洁. 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与锦绣诗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唐嫣 饰 李未央/心儿

罗晋 饰 拓跋浚

吴建豪 饰 拓跋余

毛晓彤 饰 李常茹

李心艾 饰 李长乐

梁振伦 饰 李敏德

陈钰琪 饰 拓跋迪

谭凯 饰 河西王

刘雪华 饰 王太后

白凡 饰 李萧然

田丽 饰 叱云柔

刘锡明 饰 拓跋焘

彭豆豆 饰 李常喜

李依晓 饰 李未央(真)

金瀚 饰 叱云南

戴春荣 饰 刘氏

王妍之 饰 君桃

穆乐恩 饰 白芷

张天阳 饰 拓跋翰

许榕真 饰 太子妃

南伏龙 饰 李敏峰

芮伟航 饰 承德

吴弘 饰 承安

刘洁 饰 七姨娘

胡彩虹 饰 温氏

王婉娟 饰 周雪梅

周毅 饰 春茗

田一希 饰 紫烟

唐嫣 饰 李未央/心儿罗晋 饰 拓跋浚吴建豪 饰 拓跋余毛晓彤 饰 李常茹李心艾 饰 李长乐梁振伦 饰 李敏德陈钰琪 饰 拓跋迪谭凯 饰 河西王 刘雪华 饰 王太后白凡 饰 李萧然田丽 饰 叱云柔刘锡明 饰 拓跋焘彭豆豆 饰 李常喜李依晓 饰 李未央(真)金瀚 饰 叱云南戴春荣 饰 刘氏王妍之 饰 君桃穆乐恩 饰 白芷张天阳 饰 拓跋翰许榕真 饰 太子妃南伏龙 饰 李敏峰芮伟航 饰 承德吴弘 饰 承安 刘洁 饰 七姨娘胡彩虹 饰 温氏王婉娟 饰 周雪梅周毅 饰 春茗 田一希 饰 紫烟。

一,未央,汉语词汇。

意思是未尽,未已,没有完结。锦绣未央的意思是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无穷无尽。

二,来源: 1,“未央”出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庭燎》是一首男女夜会诗,“夜如何其?夜未央。

(天色如何?夜还未尽)”然后君子(宣王)就来了,男女相会。 另一种说法是《庭燎》是个勤政诗,君子(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夜未尽就来继续勤政,所以赞其勤于政事。

2,“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扩展资料 “央”是中央的意思,但没有“尽”的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哲学上万事万物都有从低潮到高潮,再从最高潮逐渐低潮的规律,古人曰之为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比如王朝兴衰,比如昼夜交替等等,物极必反有好处必然也有坏处。

古人一直想追求一种盛而不衰的方法,但方法没有找到却造了一个描述它的名称叫未央,未央,有还没有到中央的意思,没有到最高点,也就不必担心下降了。“未央”的意思正好就是“未发展到最高点”。

因此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是希望自己的统治一直延续,没有终结。

留别妻 诗人:苏武 朝代: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

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出处: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著《文选》,其卷二十九收录有《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及《苏子卿诗》四首,作者分别署名为汉代的李陵与苏武。《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亦散见有许多署名李陵与苏武的诗作,然而其记载散乱,常作品同而作者署名不同。

本组诗共四首,此为其二。题为《苏子卿诗》,“骨肉缘枝叶”“黄鹄一远别”两篇载于《艺文类聚》,署名与《文选》同。

光禄池台开锦绣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唐·李璟客从西北来,遗我锦绣段。《题周山甫锦绣段》 宋·文天祥洲上百花如锦绣。水满池塘,更作溅溅溜。《蝶恋花·推上百花如锦绣》 宋·向子諲锦绣心胸冰雪面 《蝶恋花·莫向城头听漏点》宋 辛弃疾铺锦绣。行人过去频回首。《渔家傲·荷叶荷花相间斗》宋 晏殊酬春风。笙歌园里,锦绣丛中。《忆秦娥·玉花骢》年代: 宋 作者: 陆游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年代: 唐 作者: 李白知君箧椟富有余,莫惜锦绣偿菅蘧。《再和》年代: 宋 作者: 苏轼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赠内》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千村万落花相照,尽日经行锦绣中。《行迈杂篇六首》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春晴怀故园海棠》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1. 关于锦绣河山的诗句(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锦绣河山的诗句(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释义:浩瀚的沙漠中一缕浓烟扶摇直上,长长的黄河穿越沙漠,一轮圆圆的落日徐徐而下,轮廓鲜明 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释义: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出自: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释义: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 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释义: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释义: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出自:李白《望天门山》 2.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的诗句 1、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7a64365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2、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3、登泰山 元代: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4、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5、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代:史达祖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译文: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 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 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 3.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 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4.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的句子 当年莫惜山林事,翡翠生春绿色薇,执子之手君亦老,黯解销魂风霜度,此去烟没沧桑后,半阴山月半春风,风愁花落净无名,几番争渡夕阳红,莫笑姿然岁月辉,光阴点翠胜明媚,微光流转浮华事,半真半假半浮生,身不由己半世人,随波逐浪几度秋,淡然从之不枉然!星光烂漫无边际,满团锦绣泛华光,十里神州今望野,道似清明展浮光!谁觉天地清一脉,浮光掠影水东流,阳起东方晚皎月,河山万古解风愁,江河万变掩流水,尘沙风波万里灰,不谈古今轻岁月,不尽风流挽仙湖!人生风雨无情日,山水明睐皓苍穹,古今中外多少事,光阴冥冥越途枫,西山秋落霞光展,层染绿林新锦绣,十方光华尽神洲,万物霜天竟自由。 5.形容锦绣江山的优美句子 形容锦绣江山的优美句子 1. 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2. 泰山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被誉为中国的“国山”。 3. 长江最为奇秀壮观,最为摄人心魂的风景,当属渝鄂交界处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数亿年的天地造化,成就了这独步天下的自然山水画廊。 4.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静立,献出了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无语、无怨、无悔、无去、无从。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5. 极目远眺:近处,座座险峰,山势起伏雄伟,好像四蹄腾空的骏马。嫩绿、鹅黄、青黛的秀色,错综变幻,交织一片,酷似一幅不嵌边框的石涛山水画。山腰,一面鲜艳的团旗徐徐飘行,颇有“万绿深处一点红”的情趣。山头,烟气缭绕,似群龙吞云吐雾,阳光掠过,群峰展颜,蔚为壮观。 6. 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 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