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教育研究论文看图教程

发布时间:

教育研究论文看图教程

简笔画不仅能推动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将其应用于科学教学中,还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在语文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能够强化幼儿的听说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将事物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表现出来。在幼儿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幼儿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简笔画是一种总结性的绘画方式。在早期的幼儿教育中,简笔画以看图识意为依托,向孩子幼儿传递知识,为儿童的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当今的幼儿教学中,简笔画教学越来越公式化,大都打着看图识字的旗号,因此经常被美术专业人士误认为是“绘画涂鸦”。即便是这样,简笔画仍然受到了幼儿的广泛喜爱,在幼儿教学中,幼儿通过简笔画能够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实践研究表明,将简笔画和幼儿教学结合起来的课堂,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发挥简笔画的最大教学效用,是当今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并且简笔画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

一、简笔画在幼儿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简单易用,教学的最大原则就是在坚持等效的原则下,付出最小,而简笔画正是如此。一支铅笔、一张纸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教学效果显著。第二,形象生动,虽然简笔画笔画少,但是画龙点睛,其形象生动,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简笔画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1.依靠简笔画,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一切动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幼儿教学中,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简笔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古诗《绝句》中有这样一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黄鹂和白鹭在幼儿意识里还比较清晰,但是鸣指的是黄鹂的鸣叫声,尽管意思表达的很明确,但是幼儿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幼儿只听过鸟叫声,对于黄鹂鸣叫的画面很难想象出来,这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方式勾画出“黄鹂鸣叫”的形象特征,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幼儿带入了教学情境中来。

2.依靠简笔画,加深幼儿的记忆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的情况,幼儿因缺乏记忆的技巧而陷入机械式的记忆状态,尤其是遇到复杂的歌词内容,更是加大了幼儿的记忆难度。由于歌词记忆方面的困难,影响了幼儿的歌唱情绪,降低了歌唱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妈妈的吻》时,由于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多,且字词复杂。在完成第一遍赏析之后,幼儿能够大概讲出歌词的大意,但是记忆歌词却非常困难。于是,在接下来的歌唱环节中,幼儿教师利用简笔画的方式教学,边唱边做记录,强化幼儿的记忆。在整个歌唱学习中,提高了幼儿的歌词记忆能力,在一遍遍的演唱中,加深了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正所谓“图像能够提高幼儿的理解,理解能够加深幼儿的记忆”,并且记忆效果的提高能够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歌唱体验,充分体会歌曲的韵味。

3.依靠简笔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这些思维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遵循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简笔画教学,推动幼儿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例如,在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的教学中,幼儿对空气中所含的物质和空气的特征不是很理解,此时教师可以依靠简笔画指导幼儿观察思考,“空气无处不在”“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人类为什么离不开空气?”“还有哪些东西需要空气?”这样,幼儿依靠直观的观察,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知,并且懂得空气的重要作用。借助简笔画对幼儿开展多方位的思维培养,能不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4.依靠简笔画,拓宽幼儿的想象空间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运用简笔画可以边画边教,拓宽幼儿的想象空间。在发展幼儿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将语言和绘画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加方便开展启发式教学。例如,在美术“大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先欣赏后讲解的教学过程,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让幼儿来猜一猜今天学什么,幼儿的答案各式各样,有说鸡蛋、篮球、苹果……,教师先不急于公布答案,接着再画两个圆形,幼儿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起来,想象的大门也随之打开,有说老鼠、兔子、猫……就这样,在幼儿的观察想象中,了解了大象的基本结构,为接下来的绘画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提问,大象会干什么呢?幼儿边回答,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来记录大象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为他们学习绘画动态大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利用简笔画教学并不简单,简笔画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美术能力,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不仅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而且促使幼儿在原有认知的水平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重简笔画的应用,并不断探究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促使简笔画在幼儿综合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用,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既然你都有大纲了,那你自己写就没什么问题了。你可以根据你的题目或者根据你的大纲去找找资料,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难写,资料那些也多。

这篇《幼儿园看图讲述教学的探索》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论幼儿园看图讲述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但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看图讲述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严重影响幼儿的发展。那么怎样改革看图讲述教学才能更科学?文章从创设环境、精心设问、科学指导三个方面融入现代语言学习的新理念,对看图讲述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进行论述。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看图讲述教学,常常会为孩子定下一个提问模式:“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程序也有一个固定模式: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设计问题;教师示范讲或请能力较强的幼儿讲,或由全班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讲;最后概括图片内容并起名称。幼儿的思维被教师的问题框死了,幼儿被教师牵着走,教师成了活动的引领者、灌输者,幼儿成了被动的学讲者、消极的记忆者。据此,我们在看图讲述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应有计划地选材和构思,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 1、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看图讲述的“软”环境。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幼儿在语言表达时会出现错误和不连贯,如果教师立即加以指责,这样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语言产生恐惧。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知道:八大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而且各种智能的水平及其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一个班的幼儿,有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有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看图讲述教学中尤其明显。关键在于教师要掌握升一升、降一降的技巧,根据幼儿特点,分层次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不要操之过急,不仅关心那些能力强的幼儿,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幼儿,给他们留下讲述的余地,让幼儿多听、多想、多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2、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看图讲述的“硬”环境。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是以图片作为凭借物的讲述活动,它可以是印制的三维优美的图片,可以是教师绘制的图片、制作的PPT,也可以是照片,还可是幼儿画成的或贴的图片。我们根据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和开展的主题活动,有意识地创设与语言发展和谐的环境,让环境和区域材料成为语言的媒介,激发幼儿对看图讲述活动的兴趣。如:让幼儿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照片影集带来丰富图书角,制作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图书:幼儿剪贴的旧图书,自画绘本,音像书、照片书、手套书等;时常更新语言区的墙饰,在墙壁布置上根据班级阶段目标适时地加以调整和充实,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开设“小小演讲台”活动等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演讲;利用一日活动中所接触的图像信息,鼓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地、无拘无束地讲述。只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使每个幼儿都有较多机会讲述,才能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精心设问,促进发展 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看图讲述中的要点就是教师的提问,提问不仅影响着幼儿对图片的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述构思,直接影响着幼儿怎样讲述。所以,如何设计一个精致的提问成了我们教学的重点。 1、提问要找准切入点,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教师应该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去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看图讲述的每一幅图片都有重点,我们要围绕图片重点设计问题,尽量不要引导幼儿回答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看图讲述《啄气球》中,当教师出示第二幅图时,幼儿一下子被图中的小鸟吸引住了,都在讨论画面上小鸟的动作及样子,讨论家里养了什么样的鸟,见过什么样的鸟,根本不关注小鸟与气球和小猫有什么联系,显然幼儿的讨论偏离了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一定要引导幼儿回到主题中来,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们看看,现在还剩几个气球?树和白云有什么变化?小猫现在的表情怎么样?”把幼儿的目光转移到画面中来,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辨析,找出小猫在下降的依据(气球数量的递减;景物的变化;小猫表情、神态的变化)。 2、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要有梯度,层层深入。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把握教育契机,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启发幼儿找出因果关系,层层深入,大胆表述。以排图讲述《图片找朋友》为例,教师出示随意排列的六张大图片:“请小朋友一张张仔细地看,讲讲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愿意讲哪张都可以。”幼儿随意挑自己喜欢的图片讲述,教师这样做没有套用传统模式——指定图片讲述或提问答问讲述。因为教师考虑到先让幼儿自选讲述,是让幼儿自己支配注意力,很适合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其次,排图的基础是对图片的理解,幼儿难以一眼就判断“因果”,需要有观察理解的过程。接着教师再提问:“这六张图片还有一个小秘密呢,每两张图片是一对好朋友,讲的是同一件事情。六张图片中有三对好朋友,请小朋友把这三对好朋友排出来。”幼儿排完后,教师提问:“你为什么把这两张图片作为好朋友呢?”“谁可以排在前面?谁应该排在后面呢?”这样让幼儿调整思路,层层深入,跟着老师顺势利导地围绕图片展开讲述活动。 三、变革方式,科学指导 1、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教学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由于看图讲述是全班儿童观察同一(多)幅图片,讲述同一对象,总是集体教学形式,会较单调。幼儿往往是几分钟的热度,初看到图片喜形于色,时间一长,就心不在焉了。根据幼儿注意保持时间大约为7分钟的理论依据, 把一个活动划分成5~6个时间段,集体、小组、个别教学形式穿插进行。如:时间段一: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观察图片——集体教学形式;时间段二:幼儿相互间自由讲述——小组教学形式;时间段三:个别儿童的范例性讲述——个别教学;时间段四:幼儿自由的表演讲述——个别教学;时间段五:教师(幼儿)的概括性总结——集体教学。这样,几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气氛活跃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多通道参与,多角度、多方位感知和理解,使看图讲述更精彩。 “多通道参与”理论强调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多角度、多方位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看图讲述教学中,教师灵活、适时地借助一些手段,开放多种渠道,尽可能运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在看图讲述的中间或后面加入“绘画”和“表演”。“画”是让幼儿将自己对画面的意会与想象画出来,通过动手促进动脑,展开思维与想象。“演”是让幼儿表演画面内容或与画面有关的内容,幼儿可以完整地表演画面内容,可以表演部分内容,还可以表演画面以外的内容。幼儿在讲一讲,画一画,或讲一讲、演一演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编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3、利用多媒体,提高看图讲述作品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以往进行看图讲述活动时,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图片,画图、上色等。有时候画出来的图像、色彩等方面未必能吸引幼儿,导致组织的看图讲述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上网、下载、扫描图片等方式找到需要的图片,把它制作成课件,通过教学平台、投影仪呈像或人机互动,让幼儿看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动画作品,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显示出来;使原来的看图讲述静态的教学变为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动态。借助多媒体这一有效的载体,将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大班看图讲述《小胖为什么生病了》中,教材讲述的是食物的旅行这一科学知识,教师若用手描图片或教学挂图,幼儿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不够明白。所以,教师改为用多媒体技术将食物从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及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让幼儿根据生动形象的画面,想象出人的消化系统。这就让幼儿了解到平时难学,难懂的科学知识。再如看图讲述《奇怪的桥》中,教师将图片、动画、声音等效果集于一体,创设出打雷、闪电、下雨的生动情境,使幼儿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看图讲述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结构。 通过实践,我们跳出了看图讲述传统教学的模式,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幼儿,使看图讲述教学活动更科学,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封面图片

很简单,前面一个是套刊,知网不收

是省级期刊,而且还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学术期刊。不过这本已经不上知网了。至于评职能不能用,那要看评职要求了。

办刊条件:

主要栏目:《课程教育研究》主要有教学管理、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创新课堂、阅读写作、文体艺术、德育建设、教改新论、教学科研、综合论坛等栏目。

刊登内容:《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

人员编制:据2020年1月《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官网显示,《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有责任编辑2人、美术编辑2人。

可能是一刊多号,到国家新闻总署上查询,确认。

从百度结果看,应该是正规杂志,只是创刊时间较短,影响力还不突出.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国家级教育期刊,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CN 15-1362/G4

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邮发代号: 16-12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课程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2012

现用刊名:课程教育研究

期 刊:旬 刊

远程教育研究论文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远程教育就是最近的教育,优秀资源大家共享,内容丰富价格低廉,集多媒体视听效果为一体,形式活泼容量广大,储存方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摘 要】本文通过描述远程教育的不同理论,从而探讨远程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我们将试图了解远程教育的特性和潜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那些可以用来检验假设的理论,进而探讨理论的建立。本文讨论了建立远程教育理论的期望,以及对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这种期望的分析。文中介绍了以下几位学者的理论观点:加里·博伊德(Gary Boyd)、迈克尔·穆尔(Michael Moore)、希拉里·佩拉顿(Hilary Perraton)、奥托·彼得斯(Otto Peters)、查尔斯·魏德迈(Charles Wedemeyer)以及伯耶·霍姆伯格(B?觟rje Holmberg)。另外,本文也探讨了这些理论研究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并且考查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理论的认识论问题。作者认为,远程教育理论与一般的教育和社会课题应该是息息相关的,文章最后提出了这些理论是否应该继续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 远程教育含义;远程教育理论;远程教育本质;认识论 介 绍 人们还能记得,以前一直认为远程教育是处于次级地位的,其作用只是为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士提供一些自我完善的机会,那时远程教育在学术方面也未能得到广泛的承认。然而,如今远程教育已经被认可为教与学的一种模式,不仅对社会非常重要,而且就教育而言也十分有效。穆尔与安德森(Moore and Andersen, 2003)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就是一个具体例子。在这长达900页的手册的第4页中,穆尔指出远程教育现时主导了不同教育范畴中决策者、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议题日程。我们甚至可以说,远程教育是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发展。 远程教育在今天得到认同,但其演变和发展却是相当漫长的。在18世纪,函授教育初具雏型,至19世纪和20世纪才得以有系统地组织起来,至于今时今日,各种多媒体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非常普遍。毫无疑问,计算机为远程教育带来了许多可能性,人们因而意识到其潜力是无可估量的。事实上,美国人往往有着一种误解,就是以为远程教育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后才产生的。许多研究已经对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描述、分析和讨论(例如,Holmberg, 1995; Lockwood, 1995; Moore and Kearsley, 1996; Verduin and Clark, 1991)。而随着远程教育理论的成熟程度和可接受性日益提高,学者对其背景也愈来愈感到兴趣。 一般以为,远程教育的特点在于师生不需要面对面看到对方,其他媒体可以取而代之,但所进行的教与学是同样有效的。不少研究都证明此言非虚。在许多国家,成千上万的学生已经通过考试,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获得了学位。然而,有一些观点认为,进一步建立远程教育理论的作用不大,但不少理论研究所针对的却是远程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几位研究者就曾经尝试建立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可以检验的理论。 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认为有价值的理论应该有着以下特征: “归根究底,任何理论都应该可以简化为一个片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理论在与实践研究结合后,可以为教育的要求、目的和实施提供基础。一套坚实的远程教育理论应该能够作为政治决策、财务决策、教育决策和社会决策的有效准则”。(Keegan, 1983: 3页) 可惜的是,迄今仍未有一套理论可以完全符合基更的要求。本文调查了有关远程教育的性质和实质的一系列研究,其中有些尝试提出一些可验证的理论,并且把远程教育和一般教育理论联系在一起。必须指出的是,除了以下将会讨论的几个理论模式以外,其他尚未提及的模式也是相当重要的,读者可以参考基更(Keegan, 1993)的论文。 远程教育的性质与实质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何谓“远程教育”。毫无疑问,基更的定义是最为精炼的。据他所言,远程教育包含以下几项特征(Keegan, 1990: 44页): ● 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比较,在远程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是准分离的; ● 与自修和自学课程比较,远程教育的组织对教材的规划和准备,以及学生支持服务的提供都有一定的影响; ● 印刷品、录音带、录像设备和计算机,不单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 在远程教育中,交流是双向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被动地从交流中得益,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主动地进行沟通;对于后一点,其他技术运用的形式是不能够做到的; ● 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持久的学习社群并不存在,所以学生往往是个别地、而非集体地接受教学;不过远程学生偶尔也会聚在一起,接受教学或者是参与社交。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以上最后一点已经不再成立。基更在较近期的著作已经反复强调这一点。在非同步的电子会议当中,有组织或自发的小组往往都会出现。 其实,在基更提出其定义之前,奥托·彼得斯很早已经用“工业化的教与学模式” 这个概念来解释和分析远程教育了。这个定义与基更的似乎是吻合的。彼得斯指出,远程教育的规划、理性程序、分工、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以及检查,与现代工业的一些特征是不谋而合的。这个模式可能并不可以看成为一个定义,但却有助于我们了解远程教育的性质。对于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远程教育而言,这种模式可以说是相当切合实际的。这些国家的远程教育都有着个别化和按自己的进度学习的特征。尽管如此,美国许多大学所应用的远程教育,与彼得斯的定义似乎就没有什么关联(Peters, 1973; 1989)。 从一开始,人们已经认定远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独立性。然而,可惜的是,远程教育却往往用于填鸭式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甚至是灌输思想之用。在19世纪50年代及19世纪60年代,查尔斯·魏德迈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一些方法,把远程学习加以修订,以配合学习者的需要、条件和期望。事实上,他运用“独立学习”一词来代替一般所指的“远程教育”。据他所言,独立学习包括以下一系列的必要条件(Wedemeyer, 1973,36页): ● 无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是否有教师的存在,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 也应该得到学习的机会; ● 学生必须对学习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 对于所用的媒体和技术,无论在设计或应用方面,都应该有紧密的联系;换言之,不同的媒体或技术必须互相补足,并且配合相关的科目和教学计划; ● 教学系统不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地点、速度、方法以至先后次序加诸太多限制,而是应该根据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来评估他们; ● 学生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去调整自己的学习,选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另一方面,教学系统必须配合学习者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个人情况以及特征。 魏德迈所提出的“独立学习基本理论”,似乎在另一些领域中也能够找到类似的说法,这些领域包括教育哲学、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社会人类学、现象学理论、教育技术以及一般道德学。魏德迈对一般道德学所作的评论如下:“我们必须服务人,而非制度。独立学习意味着一种道德上的良好做法,那就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现教育的方式”(Wedemeyer, 1973,95-96页)。 魏德迈强调了远程教育中的独立性,一些学者因而受到启发,也循着这条路子去继续进行研究。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就是迈克尔·穆尔,他发展了一套独立学习的理论,通过两个向度去把课程分类:自主性和交互距离,而后者可用“对话”和“结构”来表示: “自主性是指修读课程的学生多大程度上能够去决定目标、资源和评价程序的选择……在远程教育中,距离取决于对话和结构。结构是指教学课程的目标、实施计划和评价程序多大程度上可作修订,以配合学生修读计划的特定目标、实施计划和评价程序。对话则是指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有多少的互动……”(Moore, 1977,33页)。 根据穆尔的逻辑,增加对话就意味着交互距离的缩小,这可以通过有效地运用媒体来达到。萨巴(Saba, 1989)以穆尔的理论作为基础,提出通过有效运用互动电子通信,以影像和声音来缩小虚拟的距离。虽然穆尔同意全面发展学习者的独立性,但是他通过一些实证研究的证据强调,自主的学习者一方面接受远程学习,但另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学习上的辅导。 廖沙(Ljos?览, 1993)曾经生动地讨论了理解远程教育的一系列不同方法,并且建议从哲学角度对远程教育进行探讨。就此,著名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所提出的互补原则,在认识论上就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理解远程教育,霍姆伯格提出了进一步的想法。他认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能否互相理解,对学生的成功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引申出关于师生交流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可以验证的,后面将作阐述。 远程教育的可验证理论 希拉里·佩拉顿这位著名的学者也曾经对远程教育作出过一些思考。他认为,一种理论不可能涵盖教育的所有方面。他改为提出14个假设,以下3项可作例子(Perraton, 1981): ● 传统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师生比例往往受到限制,而远程教育则打破了这个阻碍,使教育计划可以较轻易地扩大; ● 通过远程教育,一些未能获得普通教育机会的潜在学生可以从中获益; ● 通过一些组织方法,对话交流在远程教育中是能够实现的。 这些假设都是可以验证的,而事实上已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它们也得到实践工作的证实。这些假设可以进一步的理论化,而且往往被人们所接受。至于无所不包的理论,现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本文作者霍姆伯格也发展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除了对远程教育进行描述,还提出了许多可作验证的假设,当中12项涉及远程学习,13项有关远程教学,7项关于组织和行政。这一理论可以概述如下(Holmberg,1995, 175-79页): 个人关系、学习的乐趣、同情心、学生之间的信任以及来自辅导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支持,对远程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情心和归属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产生正面的学习效果。要传达这种感觉,以下的几项条件是必须的:学生必须能够参与决策;学习内容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和对话的形式,编写学习内容;学生与辅导教师和其他支持者开放地进行非同步的互动;以及组织架构和行政过程应该尽量开明。 霍姆伯格、许默和奥伯迈尔(Holmberg, Schuemer and Obermeier, 1982),以及霍姆伯格(Holmberg, 1995)都验证了这个理论,并且测试其基本假设。这些研究检查了学习者怎样看待通过对话形式而编写的学习内容,并且考查学生采用较传统学习形式后所取得的学习效果。这个验证的结果相当正面,但在统计上的显著度则尚未足够。如果运用波普尔(Popper)对理论证伪的严格方法,我们可以总结称这个理论并不能被证伪,但在特设(ad hoc)的意义上是可以接受的。 博伊德(Boyd, 1993)为万维网时代发展了一种规范性的远程教育理论,这是相当有趣但又颇为复杂的。这个理论尝试把系统理论(Beer, 1985)和“以促进人类理解为宗旨的民主体制”加以结合(Beer, 1985: 第246页)。 博伊德指出,远程教育理论必须被视为“一种组织理论,并且把教学理论也包含在内”(234页)。另外,博伊德也介绍了其核心理念,他声称现代通信和教学内容编写形式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机会,“使其从一种教育形式——为那些有志求学但又处于偏远地区的学习者提供知识和学历教育——转变为一种建构多元化学习社群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由来自四方八面人士所组成的社群当中,不同人士的能力可以互补不足,从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235页)。他提出的系统包括组织机构的功能、发展的预期(他称为预期的智力论述空间)(anticipatory intelligence discourse space)。这个系统也可以用作脑力激荡,以探索其他长远的目标,或者是用于招生和市场、资源分配以及教学设计。这包括为学生提供支持所采用的“教学对话论述空间系统”(Learning-teaching conversation discourse-space sytems)。博伊德列出了其系统结构的八个功能子系统:学生的心理结构、目标、学科内容、媒体、学习地点(例如在家里、学习中心等等)、社会结构、补充材料以及控制。这些功能都是为了“使学习对话得以开展”,这样所有有关人士的需要“就能够加以整合,达到对所有人来说最佳的实践和发展”(247页)。 博伊德认为,教育是指某种程度上重新编排人类神经系统中所存在的虚拟有机体。除此以外,他也讨论了如何改善这些有机体的情况,现代技术怎样可以协助交流的进行,以及对大型复杂的组织和庞大学生数目的控制。博伊德提出了“一个规范性理论的概梗,以协助远程教育的设计者和研究者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拟智能的多元模式计算机通信或‘虚拟空间’能够提供一些协助”(252页)。他所提出的几种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习的开展,而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整体合法性和平等性的建立”(249页)。但是对于这个理论的细节,他则未有清楚论及。尽管如此,他声称其理论是可以证伪的(falsifiable),例如,如果所涉及的规范未被接受、太琐碎或者“未能带来预期的正面效果”。最后,他甚至说“这可能是条死胡同”。这似乎过于悲观了。但是,如果这个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明确的文字写出来,可能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注意。 事实上,博伊德的理论的确为教育和社会课题的决策提供了基础,并且似乎比其他理论更能符合本文第一部分基根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为政策决定的指引。 远程教育与一般教育理论 本文在多处都提出远程教育的理论建立是基于一般的教育理论,魏德迈的“独立学习”概念就是一例。早于1979年,约翰·博特(John B?览?览th)就已经系统地回顾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斯金纳(Skinner)的行为控制模式、罗特科普夫(Rothkopf)的书面式教学模式、奥苏贝尔(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原则、伊根(Egan)的结构式交际、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式学习、罗杰斯(Rogers)的促进式学习,以及加涅(Gagné)的一般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全部都适用于远程教育,而斯金纳、加涅、奥苏贝尔与伊根理论的结构和形式更特别适用于这个教育范畴。至于布鲁纳与罗杰斯那些较为开放式的模型,若要应用到远程教育上,则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尤其是实时性非连续交流以及电话)。博特指出,根据这些模式,我们可以对远程教育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在接着的一般教育理论中,出现了“建构主义”这个概念,据此,每个学习者会通过其与学习内容的个别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课程所学到的东西不尽相同。瑞典的一个研究(Johansson, 1999)清晰地提出了可以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个模式,并建议几项有助建构式学习的准则:激励学生、理论与学生经验的配合、多元的视角以及元认知的考虑。极端的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认为客观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的知识获得是通过社会交往而建构的,这并不需要客观作为基础。这个看法非常难以令人接受,因为这意味着物理学的事件、基于解剖学的外科手术所代表的都不是客观或交互主观性的事实。但是,如果比较合理地作诠释和应用,建构主义“可以有效地作为远程学习环境的基础。这些环境必须源自真实的课业,学习者需要参与有意义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考;意义是要协商的,并反映所学习的东西”(Jonassen et al., 1995,21页)。 最后,远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有关教学的不同观点所用的究竟是面授教学,抑或是通过媒体进行远程教学。把教学看成是“由一个容器传到另一个容器”(Fox, 1983: 151页)的知识灌输,以及把教学看成为促进学习者的智能发展,是两种颇为不同的看法。其实,远程教育工作者已有共识:后一种的解释是较为可取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协助学生去学习,“学”而不是“教”才是教育(包括远程教育)的关注所在。参考资料:

课程教育研究发表

从百度结果看,应该是正规杂志,只是创刊时间较短,影响力还不突出.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国家级教育期刊,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CN 15-1362/G4

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邮发代号: 16-12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课程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2012

现用刊名:课程教育研究

期 刊:旬 刊

我国最早出版的有关课程研究的期刊是《课程研究》。该期刊于1952年在上海创办,由上海市教育局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旨在推动我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初,该期刊以“课程研究”为刊名,后来曾多次改版,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学术期刊之一。

很简单,前面一个是套刊,知网不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是2010年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属国家级教育期刊,是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本刊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育教育、艺术交流、高教论坛等。

扩展资料

课程教育研究的征稿要求:

1、文稿应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

4、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研究生助教看课程论文吗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继续延用的,只要满足是近几年内个人作为一作发表的论文即可,但具体的要求要看本校关于评定讲师资格的规定为准,望楼主采纳。

助教,助研,助管区别如下:

(1)助教意思是指研究生在完成必要教学实践任务以外,协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准备;

(2)助研意思是指研究生承担指导教师或科研课题组分配的科研工作,协助指导教师或科研课题组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3)助管意思是指研究生从事学校行政部门和各培养学院事务管理、实验室管理、学生咨询服务等辅助工作。

工作包括:

助研承担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献检索、编制程序、数据统计、设备维护与调试、技术后勤和社会调查等辅助研究工作。助研是加强研究生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工作职责按照指导教师或科研课题组科研要求确定。

助教会承担教学辅导、答疑、上习题课,批改作业、阅卷、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验、实习,参与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组织工作等辅助教学工作。助教是培养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增强其对相关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有效途径。具体工作职责由设岗教师确定。

助管能锻炼硏究生管理能力,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具体工作职责由设岗单位确定。

助教的好处:

1.大学教师职称是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其中: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

2.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

3.新教师在未受聘为讲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以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在很多国家都由博士研究生承担助教的工作,而不再专门设置助教这一级别的教职。

论文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建议要评定讲师,还是要用新的论文。

硕士研究生认定助教时填报过的论文评定讲师的时候,当然还可以用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