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数学课题申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课题申报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报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三、 课题研究原则:1、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2、实践性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3、开放性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3、降低了教学难度。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已发你邮箱,共5篇,而且并非网上复制粘贴,请放心采用,不用担心版权问题。

同求 求发

已发送 注意接收 ~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研究品味,集中研究力量突破研究难点,参考浙江省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我为你搜集到了以下的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一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二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小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年3月至20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时间:20x年4月至20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三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文章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已发你邮箱,共5篇,而且并非网上复制粘贴,请放心采用,不用担心版权问题。

(一)核心概念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二)研究目的及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三)研究内容及假设1. 研究内容(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研究假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相关研究成果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二)研究理论基础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2、调查法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3、实验总结法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研究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2.理论学习反思。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年级 六年级班级 丙班(对照班) 甲班(实验班) 乙班(实验班)2010年春(实验前) 与对照班差距(实验前) — +2 -1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欢迎借鉴!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总结出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公开课 XX年5月

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由单向发展向综合形延伸。 竞赛、检测 XX年9月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出区教学骨干2~3名。 证书 XX年6月

教科研理论成果突出,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篇以上。 发表 XX年12月

最终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论文集 XX年6月

培养出市、区教学骨干2~3名,区学科带头人1~2名。 证书 XX年6月

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居全区前列,在全区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 竞赛、检测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业引领:

聘请教研室领导等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定期来我校做专家讲座,听实验教师的随堂课,进行随机检测,与其他学习的班级做比较研究。

2、优质团队:

由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区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优秀一线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

我们提出“确立效率意识 ,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4、理论基础:

课题参与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获奖。

5、经费保证:

学校能提供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保证给予方便。

数学研究论文课题小学

小学数学小课题有以下内容:

1、在小学数学几何画板课件的应用研究。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作业盒子”辅助教学的实验。

3、交互式教学一体机在小学高段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基于儿童立场建构“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策略研究。

5、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究。

6、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教育在研究力提升策略研究。

7、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你知道吗”教学的实践探究。

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最佳题目

1、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

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

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

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

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

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

7、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三、数学课题研究题目

1、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黄金分割。

2、数学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

3、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

4、水库的来水量如何计算。

5、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

6、数学灵感的培养。

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8、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等多个文件》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等多个文件|中外文学作品精读|中外教育史|英语二|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专题研究|小学创造教育|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多个文件|教育统计学|大学数学|小学心理设计06-17(1).rar|现代教育技术|28064文艺概论笔记整理.doc|试卷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教学策略A、B、C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年、月、日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圆的面积”的教案圆柱的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小结

创设情境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提高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能够使一个人自觉自愿地去接触、认识和掌握知识技能、参与活动,特 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种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都证明: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主动进 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 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 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主动学;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 学生想学。那么,创设一个魅力无穷、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就成了激发学生数学 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2、我校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分析 2007 年秋季开学,我校又迎来了近 150 名一年级新同学,经过两周的教学 发现: 一年级的数学课难上!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听讲, 不会看书和做作业。 上课刚一会儿,就开始说话、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前后左右来回动,老师们往 往是按了葫芦又起瓢, 大大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而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 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部分学生学 习兴致不高。 究其原因: (1)我校坐落于西夏区西端,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三分之二的 学生家长靠打工为生,无暇顾及孩子,也没有配合学校教育、辅导孩子的意识和 能力。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没办法实现,家校配合教育不到位,学生在学校形 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年级学生在学前班、 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习要求比较宽松。入学后的主导活动变为学习,学 习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学习要求严格。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不 适应。 (3)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 容易分散,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 焉。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上课不专心 听讲就成了令低年级数学老师倍感头痛的问题。 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 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终生。低年级数学教师要寓教于 乐、教学得法,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 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恰恰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 象,促进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校 低年级数学教师成立课题组,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创设情境提高低年级学 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的课题。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借助情境创设提高低 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概念的界定 (1)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在本课 题中,情指情感,境指外部教学环境与师生内部心理活动的综合叠加,情境就是 作用于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兴趣反应的学习环境。 (2)情境教学: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 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情境教学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 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 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3)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指学生个体在一定的学习 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轻松愉悦的情感状态和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 表现。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 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 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 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赋 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境的 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对知识 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 行为, 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的目 的。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 关系, 这是因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 一个民主、 和谐,适宜学习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境教学的能力。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和主动参与数学 活动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围绕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 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开展实践研究: 1、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 2、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运用; 3、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一、二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低年级学生的 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为行动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依托校本教 研进行实践与反思, 通过对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先进经验的总结与交流 等方式展开研究。 3、个案追踪法:针对同一节数学课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 思的模式进行分析讨论,以获得理性认识。 4、对比研究法:利用同课异构的模式研究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情境呈 现在不同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 到理论。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 年 8 月——2007 年 9 月) 1、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根据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确定课题; 2、课题组成员互听推门课、开展座谈会,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状态与教师日 常教学方法;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撰写课题 研究实施方案,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 年 10 月——2008 年 12 月) 1、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设适合 的情境上好数学课; 2、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素材,在实践中不断 成长; 3、加强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上好示范课,及时总结,为研究、 解决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 年 1 月——2009 年 3 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成果反馈、交流活动,推荐课题组成员上专题 汇报课; 2、收集优秀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发布研究成果,推 广应用。 八、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课题组组长 孙定芬:教导处主任,主管学校数学教学工作,小学一级教师。 2、课题组成员 出生 姓名 邵梅芳 孙定芬 许 秀 夏 辉 性别 女 女 女 女 年月 术职务 小教高级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 专长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专业技 研究 学历 中师 大学 大专 大专 年级、学科 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任教 3、课题组分工 孙定芬:课题总负责,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指导与管理,负责课 题成果的总结、撰写与交流、推广;负责一年级数学教学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收 集与整理。 邵梅芳:负责一年级数学教学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许秀、夏辉:负责二年级数学教学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课题组顾问 周桂秀老师: 西夏区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员, 对我校课题研究的准备、 实施、 总结等各阶段工作给予指导, 对研究过程中的疑惑给予解答和帮助,保证课题研 究的科学、有效。 谢咏青、李保常:分别为我校正、副校长,银川市级骨干教师,对课题研究 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协调学校各部门配合课题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 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2007 年秋季我校的新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硬件设施按照自治区一类标 准逐步配置,趋于完善。加上两位校长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全力支持,为课题的顺 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课题组组长为我校教导处主任,西夏区级骨干教师,热衷于教育科研事 业,在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级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中分获一等奖。 3、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较高,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和经 验。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善于吸取他人的教学长处,注重教学反思,积极撰写论 文,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县、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4、课程改革以来,西夏区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室十分重视西夏区各小学数 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努力成为研 究型教师; 鼓励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小课题、小专题研 究,整理、总结、交流、推广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力求探寻适合西夏区小学数学 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2007 年秋季,西夏区教研室小学 数学学科开展了新一轮的课题(小专题)申报及课题(小专题)研究成果征集、 展示、推介活动,我校数学组课题在西夏区科研兴教的浪潮中应运而生。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小结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校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和途径,不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得以改变,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我校数学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汇报如下:一,我们的工作。1.学习培训---丰富“有效”源泉课题研究与否,与课题研究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使教师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有效教学理论和策略,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方式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中学习由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分散学习主要由个人自学,各校研讨。“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转变乐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素养,丰富了教师知识储备,加强了课题与课堂教学的认识,为课题开展开辟了方向。如我们先后学习了《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案例和分析》,《从迷恋浮华到追求实效》等理论,为教师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探索磨炼----营造“有效”课堂学习和培训,是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如何落实在行为转化上是本课题的重难点。我们以一线课堂为主阵地,让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行为的转变。一年以来,我们以课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有的放矢,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报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三、 课题研究原则:1、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2、实践性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3、开放性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3、降低了教学难度。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研究品味,集中研究力量突破研究难点,参考浙江省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我为你搜集到了以下的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一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二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小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年3月至20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时间:20x年4月至20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小学数学教研课题总结三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文章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题目

研究的主题往往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某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听课时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三是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兴趣,这种兴趣不仅影响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而且影响研究者选择具体的研究途径。 第一节 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可能来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比较理想的研究课题,但是,从选择课题的“捷径”来看,可以先从他人的研究成果那里获得启示。当研究者不知道研究什么主题时,可以参阅相关的教育著作,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这种研究有什么进展,是否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期刊与专著他人的专著包括教育经典名著和现当代教育著作。对中小学老师来说,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几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应该选择两到三本教育经典名著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等作为重点阅读的文本。当然,也可以阅读时下流行的比较有影响的某个当代研究者的著作。除了阅读教育著作之外,教师需要重点阅读几本专业学术期刊。与专著相比,专业学术期刊对选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质量的专业学术期刊总是大量地发表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不见得都能够引起某个具体的研究者的共鸣,但是,一般而言,研究者总能在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二、向他人请教除了考虑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可以“打听”他人的建议,包括直接向相关的研究者请教和间接地查看他人的建议。他人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显示为相关的专著和专业杂志中,也可能隐含在研究者的专业讲座中。这需要研究者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形成“倾听”与“提问”的习惯。倾听意味着听讲者欣赏、领会讲座者的主题和意义;提问意味着听讲者从讲座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形成自己的选题或成为自己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对那些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听“讲座”比“读书”可能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他人的建议也可能显示为“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从不同部门的“课题指南”中获得启示:哪些问题是当下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过期”的、“过气”的课题?各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研究管理机构或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比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条件从这些“课题指南”中选择某个“课题意向”,然后逐步将这个“课题意向”化为具体的研究课题。 三、留意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常常有惊人的重复现象。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可能在历史中已经出现。当代学者研究的课题很可能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真实的教育道理总是隐含在教育冲突之中,教育实践不过是教育冲突的某种妥协或变形。教育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有教育争议的地方。整个教育史,不过就是一个意见纷争、众说纷纭的展览馆。凡是有教育争议的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和值得研究的主题。这需要阅读教育史的人能够从大量的教育事件中发现、领会其中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纷争和诉讼。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某个意见很可能成为研究的主题。教育学已经分化为多种学科,有一个学科永远是重要的,这就是教育史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是一个没完没了的研究领域,这导致教育史的著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版本。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完整地阅读中外教育史也不太可能,但中小学教师至少可以就某个主题试探性地考察中外教育史中的相关意见。严格地说,一个研究者在研究某个主题时,如果没有到中外教育史中寻找相关的研究和相关的意见,这个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残缺的研究。一般而言,所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尽量避免研究“宏大”的课题。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是否过于庞大,显示“蟒蛇吞象”的气魄。并不是说,宏大课题就不值得研究。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尚可以选择一些宏大的课题,比如《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而实践研究应该研究具体的现实的教育问题,比如《应用电子档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某些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者发表《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尚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某个教育硕士研究如此宏大的主题,会成为笑柄。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时,研究者除了可能有某种追逐“宏大课题”的冲动之外,还可能有“追寻热点”或“追逐时髦”、“追赶时尚”的激情。殊不知,真正有学术精神的研究恰恰不是追逐新奇或时尚,而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选择一个陌生化的主题。即便追逐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也需要考虑所追逐的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对改进自己的实践工作是否有真实的帮助。否则,选题的意义就会贬值。一旦确定了某个研究主题,在主题的表述上尽量避免一些“细节错误”:一是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比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等等。学位论文的主题在表述上一般为陈述句或疑问句,应避免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育论文都不能使用祈使句作为标题。教育口号以及相关的教育宣传当然是重要的,但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研究某个问题,这个研究是否规范或有价值尚待答辩委员会作出评审,所以不宜以教育口号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主题。一般而言,比较严肃的学位论文的主题不宜采用“祈使句”的形态,应该尽可能采用陈述句。常用的形式是“论……”或“……研究”。二是在主题中看不到论文的关键词。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由论文的主要观点中的关键词加上研究方法构成,比如《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的行动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高中二年级学生阅读治疗的实验研究》,等等。三是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即主题的范围与正文的实际内容和方法不对称。比如论文的正文主要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但标题却表述为《小学德育的行动研究》。或者,论文主要采用的是调查研究,应该表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但由于研究者误以为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实际地呈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1、小学数学论文的组成 小学数学论文具有类型多样、形式活泼等特点,有的侧重于经验的总结,实验结果的阐述,包括实验过程、手段、方法和结果的记录;有的侧重于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提出,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证和应用等。但不论哪类论文,主要由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就是论文的总题目,是文章基本内容的缩影,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所以拟定标题应该力求简短、明确、质朴、醒目,既要防止太冗长,又要避免太概括,使人不明了;既要防止文不对题或过于陈旧,又要避免追求新颖、空泛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摘要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成果或价值等,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貌。所以摘要应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能独立使用。 前言也称引言或绪言,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或起点,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的意义或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应力求实事求是,既不可拔高,也不可贬低或过分谦虚。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作为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所占篇幅较大,有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小标题,应力求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创新性,同时条理要清楚,文字应通俗简明。 结论是对正文中所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出基本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结论作为理论分析和实验的逻辑发展,是论述的概括集中和升华,由局部到一般,由具体事实、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是整篇论文的归宿,所以应力求完整、准确、鲜明,还应如实指出本理论的使用范围和成果的意义,以及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依据,其中包括撰写该论文所参考的书籍(作者姓名、书名、版次、页数、出版者、出版年份)或期刊(作者姓名、标题、刊物名称、卷或期、页数、年份)。 2、小学数学论文的撰写过程 第一步,选题、选材。 要想写什么内容的文章,无论是理论探讨方面,还是教材教法方面和解题方法技巧方面,以及教学经验总结方面,对阐述问题的深度、广度等,要心中有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题性。 无论选择哪方面的内容与具体题材,都必须力求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根据文献检索方法,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其次,深入钻研这些文献资料,看看能否得到进一步启发,有无新的见解。尽管选题可能重复,类似的题材较多,但也可以从不同侧面结合不同实例,根据不同对象写出一定的新意来,使观点更明确,方法更有效,使其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第三,选题要从实际出发,题目大小、题材的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第二步,拟纲、执笔。 论文选题确定后,就要注意写好提纲,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首先,要将内容、结构布局好,要拟定一个写作提纲,准备分几个部分,各个部分集中讲几个问题,这些部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使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其次,要注意各种文章的特点。写理论性的文章,最好能再确定大小标题,叙述上力求论点明确,可信度强,便于别人借鉴;写教材分析方面的文章,应进行比较,提出改进意见或提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第三步,修改、定稿。 修改是文章初稿完成后的一个加工过程,它包括对论文文字的修饰,以及科学性的推敲等。论文初稿形成后,应从头至尾反复地阅读,逐句逐段推敲,审核一下文中的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等。一篇好的小学数学论文,应该是数文并茂。就是说,既要有好的数学内容,又要有好的文字表达。所以,文字的工夫对数学论文来说很为重要。数学论文,贵在朴实,少用浮词,免得冲淡文章的中心,文字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用词应准确简炼,表达完整,特别是中心内容一定要阐述透彻清楚。此外,书写要规范,题号、图号、标点也要正确。修改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只有对文稿反复推敲、修改,才能消除不应有的错误。只有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文章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可以写关于节约水资源或者是一些关于花费的调查报告 可以将数学和科学合起来写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可以写关于节约水资源或者是一些关于花费的调查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