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新生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新生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一、幼儿不愿入园的原因首先,入园前,家长为了使幼儿能顺利入园,给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话题,如幼儿园里有许多幼儿喜欢的玩具;有许多可以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幼儿园里教师会领小朋友跳舞、唱歌、游戏等等。孩子随着大人描述的引导,想象着自己心目中的幼儿园。人园前几天,孩子都非常兴奋,充满了对自己将要去的地方的憧憬。无疑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新奇的场所。正式人园后,孩子感到幼儿园的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对面前的一切感到既害怕又无助,没有家里自由舒心,于是就产生了不想去幼儿园的念头。其次,幼儿会对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感到紧张、害怕。孩子一直在家里跟父母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对幼儿园的老师不认识,小伙伴也不熟悉。人园后,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由此,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则大哭大闹,一定要跟着家长回家。第三,孩子年龄小,更没有人际交往的经验和能力,不会和自己不熟悉的孩子主动和睦相处。在家里,有好吃的一个人吃,有好玩的也一个人玩,而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甚至会争抢东西,所以这些孩子很不愿意上幼儿园。第四,生活规律的改变也是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家自由的生活,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起床,午饭后要睡觉,游戏活动有规定时间。这就使新人园的孩子感到作息不习惯,也是他们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二、解决孩子不愿入园的措施(一)教师用爱滋润幼儿的心田尽管家长在积极配合教师,但初人园幼儿还是会有种种不适应感。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耐心、细致、温和、亲切地对待他们。师生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没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刚人园的幼儿来说,教师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所以,消除孩子的陌生感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付出自己真诚的爱,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从孩子人园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给他们留下和蔼、可亲,善于和他们交朋友的第一印象。由于他们刚来到陌生的环境,对自己亲人的依恋,孩子们会产生分离焦虑。教师只有将爱渗透到幼儿生活学习的一点一滴中,用真爱抚慰他们不安的心,让他们依恋老师。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教师要随时采用各种巧妙的办法亲近他们、抚摸他们。可以有意地和他们拉拉手;像妈妈一样蹲在他们面前聊聊天;抚摸一下脸蛋、整理整理衣服或者抱抱他们;问问孩子幼儿园的饭好吃吗;孩子渴了及时给他倒水;孩子不小心尿裤子了,教师应说:“没关系,老师给你换下来,帮你洗洗”。使他们感到温暖,觉得老师是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虽然环境是陌生的,生活上不习惯,但只要老师露出亲切的笑脸,孩子心里就会感到踏实,产生安全感。(二)及时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家长的支持和肯定是幼儿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也是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并以“尊重、沟通、和谐、发展”为原则处理好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教师要怀着一颗平等真诚的心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并为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认识水平,同时幼儿园要为教师和家长搭建新生适应环境的交流平台。1提前开好家长会新生人园前,幼儿园应组织教师提前召开新生人园家长会。家长会上,教师要告诉大家,一些新人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希望家长有思想准备,正确对待。为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办园宗旨、师资水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等等,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如: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幼儿园学本领了,帮助幼儿树立入园的自豪感;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生活用品,如帽子、衣服等;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后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规律的起居习惯。2做好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家访前,教师要掌握所在班级孩子父母的基本情况,如:职业、工作单位、文化程度等,要对家访内容有大致安排。家访时,通过谈话交流,了解并记录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科学的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培养和教育,要热情的对幼儿说:“你真是个可爱的宝宝,老师很喜欢你,欢迎你和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做客”。通过家访,可以走进幼儿家庭:走近幼儿,与幼儿建立初步的感情。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人园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3邀请家长和幼儿来园参观幼儿园在幼儿人园前几天,应邀请家长带孩子来园参观,使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进一步熟悉教师。为接待家长和幼儿参观,教师要提前把活动室精心布置,可展示新颖有趣的玩具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册。家长带幼儿来园时,教师要亲切地接待,能叫出幼儿的名字(幼儿佩戴教师送的卡片),让幼儿觉得教师已经认识我了。然后,教师带幼儿和家长参观活动室、盥洗室、寝室、厕所。并告诉幼儿有关的标志,再带他们观看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活动记录或一日活动资料,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乐趣,增加幼儿园对孩子的吸引力。总之,初上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断奶期,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用我们的爱心去引导,一起努力,真正做到家园共育,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快露出灿烂的笑脸,轻松愉快地走好他们人生的第一步。

如何帮助插班幼儿适应新班级每年,我们都会迎来一部分插班的孩子,有的是从其他地方转进来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分班插到其他班级的孩子。比如我们幼儿园这两年面临小班升中班分班的情况,去年是把五个小班打乱组合成四个中班,结果中班的老师发现幼儿的常规比较混乱,整个班级比较松散,凝聚力不够强。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已经上了一年幼儿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常规,他们组合成新班级后,发现自己本来的那一套不管用了,要重新适应新老师、新朋友、新常规了。而从老师的主观上来看,同样是调皮的孩子,自己本来班级的孩子调皮得比较可爱,现在从其他班级来的调皮鬼即使做了同样的事情也会觉得怎么那么不懂事呢!今年是采用了将一个班级的孩子平均分到其他四个班级中的形式。开学至今,我在巡视和值班的时候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家长的声音,主要的意思是"我家的孩子换了新班级、新老师有些不适应。"其实我们老师真的都是问心无愧,对每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也不怕家长投诉,只是觉得我们已经对你的孩子很好了,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呢?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和家长反映中可以发现:插班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融入新群体。孩子在九月份小班集中入园时,我们会发现他们要融入到新环境中的心态是一样的,交友的欲望、适应老师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是,插班生被分到新班级后,要再一次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同伴,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他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忧虑、恐惧、甚至很苦恼,从而不愿入园。在对环境的整体熟悉过渡期中,会有被排斥、被孤立的感觉,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会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严重时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如何来帮助插班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减轻其不安的情绪体验,顺利融入新的集体中?我们就以"爱"为前提、为主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与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的不同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插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幼儿教师必须加以关注,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干预,使插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能以愉快的情绪尽快融入到新集体当中。为了让这些"特殊"孩子较快地度过入园适应期,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付出真爱,积极动脑,有"爱"做后盾,就会达成预期的效果。一、初探(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爱之初体验我们知道,中班的孩子,经过一年小班的入园适应,无论从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如这时候有插班生加入,对教师的管理有一定的不利因素。首先是教师要尽量去了解每一个插班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从而对你依恋。面对插班生我们第一接触的就是孩子的家长,那么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性格怎样?喜欢什么活动?有什么特殊的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比如吃什么过敏。我们都要了解清楚,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通过和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使我们对我这些插班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如何接纳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二、了解(教师用心去观察孩子)爱之再判断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虽然已经是中班,孩子不会像小班初入园时那样死死抱着家长的脖子不肯松手。但毕竟过了一暑假,换了活动室,更重要的是换了老师和同伴。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在父母离开时和父母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与父母相见时的表现。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在与父母分离和与父母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消除这些幼儿的入园焦虑。人们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孩子你首先要细致观察加以了解,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了解,就会给我们的教育绕弯路,还给孩子带来影响,甚至不必要的伤害。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特别是插班生,不光要与原来班级孩子一样,而要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不光是心理上,还有身体上的。三、揉合 爱的传递1、教师和幼儿之间教师对孩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我们要给与插班生更多的微笑与关爱,只有在彼此信任、宽松的环境下,才能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何况他们只是孩子。我们给予的一定要是真诚的爱。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要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通过倾诉缓解压力;还有就是重视他们的存在,在游戏活动时多邀请他们的参与,集体活动中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等。通过老师所付出的较多的关注和爱,引领插班孩子消除疑虑、克服焦虑,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到快乐。2、孩子和孩子之间当插班孩子来到你们班级时,其他小伙伴已经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结成了玩伴。对于插班的新生,这是一个很不利的环境,仅靠老师的关注和爱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感觉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虽然整个幼儿时期的同伴关系并不是排他的,但插班生往往由于个性气质的影响多数不能主动融入群体。此时就需要教师的人为干预,请老生像完成值日生工作一样协助老师帮助插班生熟悉环境、参加游戏活动。当插班生体会到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接纳他,他有了新的朋友新的玩伴,此时他便产生了归属感。随着人际关系的融洽,插班幼儿会逐渐感觉到在幼儿园像在家里一样。3、教师和家长之间插班生的家长每天早上送孩子入园时,我们都能看到家长们依依不舍的情形,可想而知家长一定有些不安。这时可以让家长陪伴孩子玩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机会也可以与家长沟通,使他们的心情放松下来,这对于孩子的适应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家长对现在班级的老师有不信任的心理,他会将现在的老师与原来幼儿园的老师相比,而我们人总有一种念旧心理:那就是总觉得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当孩子早上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时,家长肯定会依着孩子,这样更不利于幼儿的适应。所以家长的配合,和孩子的尽快适应是分不开的。有的孩子我们可以向家长建议,让他妈妈在家多鼓励表扬,帮他建立自信。在幼儿园,教师也同样给孩子创造机会,离园时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她,奖他五角星、小红花。家长永远是教师最得力的助手,家园合力帮助孩子是最有效的。真的爱就是要真诚!实践证明,对待插班的孩子,就要如《纲要》中所说:"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其中的态度,就应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些插班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享受同样的阳光和雨露,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新生幼儿入园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孩子是刚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这是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有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就可能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不适应。也就是离开父母以后的分离焦虑,针对这种情况,其实父母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环境,同时可以让他们多去结交一些小朋友,这样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就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

【摘要】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 】幼儿 幼儿园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岁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作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岁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岁幼儿适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三、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年5月10日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第一天:惶恐、新奇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研究论文

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幼儿会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在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幼儿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尽快地稳定情绪,快速而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开校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1.小班新幼儿报名可以提前几天,在新生幼儿报名时教师要和幼儿、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要告知新生幼儿家长及早为幼儿做好幼儿所需的物质准备,并及早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2.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入园前,可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玩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儿园;到班里看看、玩玩,熟悉老师;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消除幼儿入园时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心理。3.在幼儿入园前一天班里要召开小班新入园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家长须知。告知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不要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愉快地来园,并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在幼儿园里玩耍。强调家长早上送幼儿时,必须把幼儿交给本班老师,无论幼儿怎样哭闹,希望家长信任老师,下决心与幼儿分手,不要在园内逗留。离园时请家长按时来接幼儿,以免让幼儿感到不安。二、教师要在新幼儿入园前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和迎接新幼儿的思想准备新幼儿来园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像家一样温馨又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检表上贴好幼儿的照片,填写好幼儿接送卡,为幼儿准备好玩具等,还要有应对幼儿哭闹、逃跑的思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管理好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正常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比如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小班新生幼儿进餐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是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六、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和习惯的养成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幼儿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使幼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刚开始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幼儿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会儿,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还可以让幼儿抱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入睡;也可以为幼儿讲故事或者播放摇篮曲,让幼儿安静入睡。七、幼儿入厕习惯的培养幼儿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等情况,有的幼儿是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幼儿则是害怕老师不敢说要入厕,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里不会蹲便池,有的幼儿睡得太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应定时组织幼儿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幼儿和睡得较沉的幼儿,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教幼儿怎样蹲便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幼儿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幼儿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总之,新生幼儿入园教师一定要亲切地接待,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组织幼儿的活动准备要充分,这样幼儿就会很快地将哭闹情绪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他们就会天天喜欢上幼儿园。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论文新入园幼儿适应研究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1.幼儿教师要进行入园之前的家访工作 在幼儿进行投入幼儿园学习之前进行家访,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是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对其家庭条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得幼儿园的教育方向与家庭驾驭的方向保持一致;其二,利用家访能够与幼儿进行亲密接触,让教师与幼儿有一个互动,为幼儿入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在幼儿入园之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园入园之间的家访工作。对此,幼儿园教师可以有以下做法:首先,教师应当温柔得体的向幼儿做自我介绍,让幼儿亲切的称呼自己“阿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加幼儿的亲切感;其次,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住幼儿的生活习惯,方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与幼儿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能力;最后,教师可以亲切的称呼幼儿的小名,与幼儿进行一些身体接触,降低幼儿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还可以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讨论一些幼儿喜爱的卡通漫画形象,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2.提高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认识 新入园阶段,幼儿与新环境有一个必要的适应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不断的同化来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让幼儿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于此同时,在同化时期总会存在强烈的个体心理冲突,与幼儿已经形成的思想相矛盾,这就会导致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很多调查结果都表明,幼儿入园适应能力与很多客观因素有关,这些客观因素是很难避免的,这需要家长能够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再在幼儿入园阶段,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然而,现阶段很多家长对这些客观因素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客观因素的了解普遍比较低下,他们更加倾向于幼儿入园适应能力是幼儿园的责任,这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会导致家长将幼儿适应能力的低下看作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家长对幼儿入园能力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切实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 3.幼儿园教师要给学生以“家”的感觉 幼儿入园时期,幼儿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幼儿,并及时的记住每一个幼儿的姓名甚至是小名,以此来降低幼儿的警惕感和陌生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就如同父母一样喜爱自己,从而对幼儿园产生依赖感,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站在和幼儿同等的高度来观察幼儿,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幼儿园教师要重视与幼儿相处的细节方面,让幼儿从细节中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与疼爱,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蹲在幼儿面前,与幼儿的视线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在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多触摸幼儿的头部或背部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眼神、举止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系和爱护。另外,教师要允许幼儿保持原有的睡眠方式。例如,部分幼儿需要在毛绒玩具的陪伴下才能睡着;部分幼儿需要大人轻轻抚摸才能睡着,对于这些“特殊情况”,教师要照顾周到,等到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之后再慢慢进行改正,切勿操之过急。

【摘要】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 】幼儿 幼儿园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岁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作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岁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岁幼儿适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三、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年5月10日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第一天:惶恐、新奇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新入园幼儿适应性研究论文

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幼儿会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在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幼儿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尽快地稳定情绪,快速而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开校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1.小班新幼儿报名可以提前几天,在新生幼儿报名时教师要和幼儿、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要告知新生幼儿家长及早为幼儿做好幼儿所需的物质准备,并及早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2.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入园前,可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玩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儿园;到班里看看、玩玩,熟悉老师;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消除幼儿入园时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心理。3.在幼儿入园前一天班里要召开小班新入园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家长须知。告知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不要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愉快地来园,并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在幼儿园里玩耍。强调家长早上送幼儿时,必须把幼儿交给本班老师,无论幼儿怎样哭闹,希望家长信任老师,下决心与幼儿分手,不要在园内逗留。离园时请家长按时来接幼儿,以免让幼儿感到不安。二、教师要在新幼儿入园前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和迎接新幼儿的思想准备新幼儿来园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像家一样温馨又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检表上贴好幼儿的照片,填写好幼儿接送卡,为幼儿准备好玩具等,还要有应对幼儿哭闹、逃跑的思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管理好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正常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比如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小班新生幼儿进餐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是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六、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和习惯的养成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幼儿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使幼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刚开始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幼儿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会儿,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还可以让幼儿抱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入睡;也可以为幼儿讲故事或者播放摇篮曲,让幼儿安静入睡。七、幼儿入厕习惯的培养幼儿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等情况,有的幼儿是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幼儿则是害怕老师不敢说要入厕,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里不会蹲便池,有的幼儿睡得太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应定时组织幼儿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幼儿和睡得较沉的幼儿,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教幼儿怎样蹲便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幼儿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幼儿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总之,新生幼儿入园教师一定要亲切地接待,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组织幼儿的活动准备要充分,这样幼儿就会很快地将哭闹情绪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他们就会天天喜欢上幼儿园。

1.幼儿教师要进行入园之前的家访工作 在幼儿进行投入幼儿园学习之前进行家访,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是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对其家庭条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得幼儿园的教育方向与家庭驾驭的方向保持一致;其二,利用家访能够与幼儿进行亲密接触,让教师与幼儿有一个互动,为幼儿入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在幼儿入园之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园入园之间的家访工作。对此,幼儿园教师可以有以下做法:首先,教师应当温柔得体的向幼儿做自我介绍,让幼儿亲切的称呼自己“阿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加幼儿的亲切感;其次,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住幼儿的生活习惯,方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与幼儿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能力;最后,教师可以亲切的称呼幼儿的小名,与幼儿进行一些身体接触,降低幼儿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还可以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讨论一些幼儿喜爱的卡通漫画形象,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2.提高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认识 新入园阶段,幼儿与新环境有一个必要的适应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不断的同化来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让幼儿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于此同时,在同化时期总会存在强烈的个体心理冲突,与幼儿已经形成的思想相矛盾,这就会导致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很多调查结果都表明,幼儿入园适应能力与很多客观因素有关,这些客观因素是很难避免的,这需要家长能够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再在幼儿入园阶段,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然而,现阶段很多家长对这些客观因素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客观因素的了解普遍比较低下,他们更加倾向于幼儿入园适应能力是幼儿园的责任,这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会导致家长将幼儿适应能力的低下看作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家长对幼儿入园能力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切实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 3.幼儿园教师要给学生以“家”的感觉 幼儿入园时期,幼儿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幼儿,并及时的记住每一个幼儿的姓名甚至是小名,以此来降低幼儿的警惕感和陌生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就如同父母一样喜爱自己,从而对幼儿园产生依赖感,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站在和幼儿同等的高度来观察幼儿,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幼儿园教师要重视与幼儿相处的细节方面,让幼儿从细节中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与疼爱,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蹲在幼儿面前,与幼儿的视线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在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多触摸幼儿的头部或背部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眼神、举止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系和爱护。另外,教师要允许幼儿保持原有的睡眠方式。例如,部分幼儿需要在毛绒玩具的陪伴下才能睡着;部分幼儿需要大人轻轻抚摸才能睡着,对于这些“特殊情况”,教师要照顾周到,等到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之后再慢慢进行改正,切勿操之过急。

小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适应环境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往今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世间万物只有与它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才能立足于世。材料中的小男孩为使橡皮桶不被风刮倒,特意在桶中灌上清水,使桶在狂风中仍能驻足于地。

适应生存环境对我们高中生的发展同样重要。我的一位学姐曾对我讲过她的经历:她在初中时代是学校的尖子生,但在升入高中之后,始终无法适应高中的生活,她认为自己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同样奏效。却没想到,两次考试下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她重新调整了心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改变学习方法,最终使成绩得到了提高。她正是因为掌握了学习竞争的规律,对自己的各方面加以调整,才适应了高中生活,提高了自己的实力。材料中的橡皮桶改变了自身的情况,才适应了猛烈的风,在风的侵袭下仍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亦是如此,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发展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企业只有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改变经营方案,独辟蹊径,适应企业竞争,才能不被淘汰。

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并非是它天生的本领,仙人掌的“祖先”身上并没有刺,但为了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散失,它的叶片逐渐变成了刺,提升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使自己没有被沙漠环境淘汰,同时也为沙漠增添了生机。与材料中的橡皮桶一样,仙人掌通过改变自身形态,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使其自身没有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人类的社会处处存在竞争,若想不被淘汰,应先静观其变,总结出社会竞争的规律,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对自身状况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社会环境。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适应环境对世间万物来说都很重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在竞争中学会成长,丰富自我,提升实力。要像材料中的橡皮桶一样,为了适应环境努力改变自身条件,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时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当今社会,在评价人的成长因素时,大多评价者会不约而同的提到人内在因素对成长的影响,有一种“内心强大,啥也不怕”的感觉。但是,外界环境真的那么无关紧要吗?否!外界环境的好坏,恰恰是影响人的心态与健康发展要素。正如小鱼在鱼缸里长不大,那是因为狭小的空间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而放到大水池中,小鱼就成长为大鱼,那是宽松的环境,为小鱼的成长提供了长大的空间。所以,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这个大熔炉中,生物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适应,只有适应,才能更好生存下去。正如狼一样,在野外,它们总是充满好奇心,不断体验,去发现食物,顽强地活下来。而如果在人们喂养照顾中,狼会成为逆来顺受的宠物,慢慢退化了它的适应性机能。所以,生物都会向着生存方向成长。纵使现在有很多人批判现实制度,但他们依然生活在他批判的世界里,不也是一种适应吗?《进化论》告诉我们,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不适应环境,就要灭种灭族,所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可小视。

适应环境,但不影响人们改变环境。人类适应环境不是生存的目的,改变环境,使之美好,并与之和谐共生,才是最高的境界。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的曹子建,放荡不羁,一介书生的王子安,亦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们以现实为出发点,力主去改变某些不适应的社会现实。林和靖需要一种“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优美境界;李白高歌“夕阳残照,汉家陵阙”的悲慨壮丽;秦少游苦吟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迷惘与惆怅。这些仁人志士,都是梦想着建立一种美好的家园而孜孜以求地探寻着,摸索着。

由此看来,环境对人影响巨大,人可以按照理想去改变和追寻美好的环境。

心有梦想,在改变自己中改变环境。一个很沉默少言,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在别人的眼中不算聪明,身体弱小的他怎么也无法让人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当一位教授讲了一堂课,并告诉他们一个名叫哥德巴赫的人提出的伟大猜想时,他被吸引了,立志要解决这一猜想,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别人都当玩笑取乐时,他却深深着迷了。尽管他体弱多病,但他依然废寝忘食的学数学。在其他同学还碌碌无为时,他成为了离这颗“明珠”最近的人,他毫不犹豫地伸手摘取。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称赞他“你移动了群山。”他就是陈景润,一个传奇的人,一个给一代人以信心和巨大鼓舞的人。他没有受条件不好,住房不好,研究环境不好等外界的影响,以巨大的热爱之情,改变了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朋友,是鲲鹏,就要展翅高飞于九万里高空,自由自在翱翔;是骏马,就要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山岗,驰骋疆场;是奇才,就要及早地历练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利用环境,造就自己;改变环境,造就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应该茁壮地成长!

生长在荒岭绝壁的松枝,因为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成就了“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陷境;

生活在干旱大漠的仙人掌,因为积极适应缺水的条件,塑造了个性的身材;

叫人叹为观止的瀑布也是因积极适应,才造就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

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虽然会遭受到许多挫折与不幸,但我们仍要以百倍的热情去面对,去适应。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志士也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昭示;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适应。失聪的贝多芬选择了适应,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最终完成了>的创作;司马迁遭受宫刑,痛苦不已,但他选择了适应面对,直至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适应是一种放弃,一种接受,但并不代表随波逐流。

正确的适应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度量,而盲目的适应却足以使我们陷入泥潭。不用纵观古今,单看我们的身边这类事情就不胜枚举。很多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竟是不适应身边的环境。而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这样说无外乎是给自己不学习的借口罢了。长此以往,他们的成绩将越来越差,而他们的人生也将因没有知识而空虚,岂不遗憾?

是啊!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选择,是否应该适应,也是需要我们仔细斟酌的。

适应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具有辨别性选择性地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对自己对生活环境进行适当改造。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身份,是你成功的必要前提。

朋友,面对各种适应,你准备好了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球上数以亿计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淘洗、筛选,大量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销声匿迹了。所以说,适应是保存、发展自已的基础。

一个人相对于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就好像一颗螺丝钉相对于一台机器,我们只有改变自已,完善自已,使自这个螺丝钉最大限度适应该社会这台机器的需要,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

我的邻居夫妻俩以前都是同一工厂的工人,五年前一同下岗了,男的由于调整不了自己的心态,觉得下岗脸上无光,心事重重,找了几个工作都因为不适应而半途而废了,而在闲赋在家。女的呢,很快实现了角色转换,适应了环境,先是开了一家冷饮店,现在开了一家书的摊,生意红红火火,人也整天春风得意,喜笑颜开。所以说,适应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各种困惑和迷茫,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今后的成长成才。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使他们尽快了解大学特点,走出困惑和迷茫,对于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探讨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的是一具新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要完成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管理上的自治、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新生容易出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他们在大学中的生活及今后的成长成才。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使他们认识大学的特点,走出困惑和迷茫,帮助和指导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大学的特点

大学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生活、交往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认识大学的特点是适应大学生活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大学的特点有所了解。

(一)学习方面的特点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中学阶段,整个学习活动都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生自己很少有自主的学习活动。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首先体现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由学生学习的“保姆”转变为学习的顾问和导师。教师教学不再是面面俱到地讲解书本,而是引导你自己去思考、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更多地强调自主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自主地安排学习。如果中学阶段的学习是拄着拐杖走路,那么,大学阶段就是要丢掉拐杖,独立行走。

2、由紧张变为宽松。中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同学们把那种极度紧张阶段用“黑色”来表示。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要宽松得多,首先是上课的时间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每天除了几节课外,其他时间由你自己支配。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的同学不知所措,他们没有摆脱中学阶段那种外力强制下的紧张学习的惯性,他们不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还不理解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实,大学的学习是外松内紧的,这里同学之间分数的竞争不再那么激烈了,但是却有其他方面的竞争则更加激烈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宽松的环境,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二)生活环境方面的特点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称为“小公主”和“小皇帝”,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娇宠下生活。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家长受“望子成龙”和“望女成风”心理的影响,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上又成为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衣食无忧的生活,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进人大学,离开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衣、食、住、行,这本来是成年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常识和能力,对于我们的部分新生却成为新课题。

(三)全新的人际环境

中学时代的人际环境是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形成的稳定的区域环境。这种环境中,大家有着长期的密切往来,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和地方的语言文化等,中学生在这个环境里穿梭于父母、亲友之间,这种和谐的、熟悉的人际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坦然、自如、松弛,有了喜悦,有人共同分享,有了苦闷也便于倾诉和发泄。而在大学我们面临的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由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省市,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生活习惯、语言、性格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而新的人际环境与我们以往的人际关系相比广泛而深刻。这些是我们中学时代所没有遇到过的。

(四)社会活动方面的特点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二、大学新生面临的困惑和迷茫

告别中学来到大学,崭新的大学生活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由于入校后所面I临的诸多变化,我们需要自我调整来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大学新生的困惑和迷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一)失落感

我们在中学时代把大学想象得非常美好,进入大学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由于同学们的期望值过高,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够满意,对一些教师的教学可能也不够满意。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对专业学习感到失落。

不仅对专业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对将来的就业也感到茫然。

(二)自卑感

大学新生入学之后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感到自卑。进人大学,大家就会逐渐发现大学生活的`内容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宽泛了。有的同学可能在中学成绩较好,而在其他才艺方面不如别人就可能感到自卑;因学校和专业不理想而自卑。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同学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考上理想学校和理想专业的同学相比感到自卑,于是感到理想破灭,前途迷茫,情绪低落,以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从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因来自农村或家庭贫困而自卑。有的同学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到大学之后看到别人在生活方面比自己强,感到自己非常寒酸。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油然而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卑。有的同学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大学以后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来面对,可是自己在许多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于是开始自惭形秽起来。

(三)空虚感

中学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忙碌的,但却是充实的,但大学是相对宽松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一些同学可能由于没有恰当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感到收获不大,没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同学可能选择了一些徒劳无益的消遣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是过去之后,则陷入更深的空虚之中。

(四)孤独感

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和中学时期有很大不同。我们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异地求学。使我们的人际环境一下子变得复杂多样起来。与此同时,学习成绩不再是我们唯一追求的目标,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如果我们不能尽快融人这种新的环境。孤独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面临各种困惑和迷茫,我们怎样才能尽快从困惑和迷茫中走出来,尽量缩短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呢?

(一)大学新生要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让自己尽快了解大学特点,改变自己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自己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从自身方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做起。

1、调整好心态。无论你在高考中如何失误,无论你的专业是多么不够理想,这些都已经过去。“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新的生活。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2、确立新的目标。走进大学,我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大学毕业之后结果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能否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立的目标不同,人生的道路就会不同。因此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立新的目标,只有确立正确的目标,我们才可能成功。我们确立的目标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学会交往。美国的成功学家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 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我们远离自己的父母和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必须学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很好地相处。要在大学里学会交往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别人,这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只有我们能够和睦相处,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我们才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和生活,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4、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想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首先要学习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我们要逐渐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学习条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社团等;其次,学会独立生活。我们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恰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和学校也要积极提供帮助。父母可以在子女入学前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入学后,父母的鼓励、关心和辅导,会大大增加新生适应环境的信心。尽管进入大学后,新生脱离父母的庇护走向独立,但家长仍是新生适应过程中相对稳定和重要的支持来源,虽然他们不在子女身边,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仍能给新生以极大的支持。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种困惑和迷茫使部分新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高年级同学和部分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给处在困惑中的新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的有关部门,尤其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新生正确把握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引导他们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辅导员老师应该向新生讲解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