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农村彩礼现象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彩礼现象研究论文

彩礼,又称财务礼物、聘礼,是在结婚前,一般男性家庭给女性一定的钱作为婚礼聘礼。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婚礼彩礼也在上升。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村女孩的婚礼礼仪上升得令人惊讶,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限制建议。他们认为,过高的彩礼代表了一种落后和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应该鼓励采取文明的习俗。高彩礼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农村男孩找不到对象,“光棍”越来越多。彩礼之所以很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抚养孩子的成本逐渐增加,人们感受到这种趋势,对这种成本的增加变得更加敏感,这将导致婚姻市场的新娘价格上涨。除了经济成本外,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和努力也在增加,但抚养孩子带来的幸福感正在下降。通过抚养孩子来享受家庭生活可以说是一个无助的选择。有了这种心理变化,要求高彩礼是不可避免的。

农村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部分村民不堪重负。在农村地区结婚时,男方家庭需要给女方家庭一定的聘礼,这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几乎所有地区都有这样的民俗。但近年来,彩礼总体呈飙升趋势,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比较现象严重,彩礼金额逐年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彩礼大幅上涨在各地普遍存在。从村民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婚礼彩礼在短短几年内迅速上升。不得不说,这与相互比较有很大关系。有些家庭或地区经济条件好,结婚时花的钱多,彩礼高,增加了自己的面子。一些经济条件相似的家庭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习惯。

婚礼彩礼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一些农村家庭最初排斥这种天价彩礼,但由于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不得不屈服于这种氛围。

围绕以下方面:1、彩礼是一种风俗习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依然活跃于我国民间社会。2、研究彩礼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婚约、彩礼在国家立法上的变迁。4、彩礼的法律性质。

这样的情况是特别不好的,而且也会引起特别不好的影响,应该要制止。

结婚的双方认可就可以了,但是彩礼和嫁妆还是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避免因为彩礼的原因让本来准备结婚的两人分开了。

农村娶妻难现象研究论文

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还有一点就是男多女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观念比较不一样,女孩子很现实,不愿意在贫困的农村生活。一、农村的条件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说很多时候,农村的山好、水美、空气好等,也确确实实让很多人向往农村的居住环境,这点是毋容置疑的,也是很真实的,毕竟城市里面的各种喧嚣和吵闹,是不利于生活居住的。但是农村毕竟是农村,它没有热热闹闹的商业街,也没有熙熙攘攘的夜市,更没有先进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等,想要干什么事情,还必须要到县城里面去,反正就是会有很多的不方便。二、有些农村男人多半“安于现状”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现在就有很多的农村男人,他们受父辈或者是家庭的影响,骨子里面就不想去成城市里面去打拼或者是创业,只想安安心心的呆在自己的家里面,过那种安逸的生活。因此就会有一部分男人,每天就过得很辛苦,通常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不是伺候家里的庄稼就是其他的农作物,虽然每年也能挣不上钱,但是毕竟是特别的辛苦,也很枯燥无味。三、农村单身女青年的数量越来越少按照我们农村老的传统和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男人呆在家里面,侍弄家里面的一切,毕竟男人是家里面的主要劳动力,而很多的女青年就不愿意呆在家里面,多半就会去大城市里面去打工或者是干的事情。但是单身这些女青年一旦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和自己身边的人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单身女青年多半就会嫁到别的地方,这样时间长了,本村的单身女青年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基于以上几种原因,农村的男性光棍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一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重男轻女这种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不少国人尤其是不少农村人的脑海之中,也正如此,便使得我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愈发地严重,农村尤其更甚。这种情况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农村不少男性青年找不到配偶。二是城乡发展差异所致。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快于农村,这就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无论现有生活条件,还是创业就业机会,城市都要优于农村。基于这种情况,农村大量的男女青年涌入城市,之后便会有好多的农村女孩嫁到城市,而农村男孩则不容易娶到城市女孩。这么一来,农村女的更少,男的更多。如此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青年“娶妻难”。三是高价彩礼陋习困扰。愈演愈烈的高价彩礼是农村婚恋状况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彩礼,致使娶一个媳妇很可能就掏空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使得一个本来小康光景的家庭一夜之间就变得负债累累。虽然说这几年好多地方都在大力整治高价彩礼这一陋习,但效果不显著,好多大龄男青年由此只能望“妻”兴叹!四是自身不良品行所累。现在是市场经济、竞争社会,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说绝大多数农村年轻人深谙其中的道理,但也不乏不思进取、好吃懒做之人,他们智力活干不了,体力活又不愿干;大钱挣不了,小钱又不愿挣,只愿依靠家庭混日子,过了一天算一天。农村这样的男人,能娶上媳妇的是少数,多数会被自己所累,成为“光棍”一族。

农村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仍然有一些问题给农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就没法让人们安心,一闲就会被人提起,比如媳妇难娶的问题,让人既心焦又无奈。百十来人口的村子,适龄未婚的男子都能有二十多个,好好的小伙子,样貌不差,勤劳能干,就是娶不来媳妇,把父母给愁坏了。小时候,农村的条件跟现在比,差得远,但打光棍的人却很少,再差的家庭条件,也能娶来媳妇。有一些男子落单,是因为母亲太强势了,声名远扬,导致没有姑娘敢嫁过去,现如今,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反倒是光棍多了,什么原因呢?有人把光棍多的原因归咎于彩礼高,农村这两年来,的确是天价彩礼横行,由于农民的攀比心和虚荣心作怪,导致彩礼要价越来越高,没有一个最低标准,像什么,“前四后八”、“一动一不动”,都是得十几万起步,多了不限。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要想一下子拿出来这么多的钱,确实有难度。因婚致贫的问题在农村是很突出的,国家之前也点名批评过农村的天价彩礼,有些地区已经在采取措施,遏制漫天要彩礼的乱象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天价彩礼的确影响了农村的婚姻,但是,如果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农村取消天价彩礼,限制彩礼金额或者实行零彩礼,那农村的小伙子娶媳妇就会变容易了吗?媒婆说:没这么简单。取消天价彩礼,是会帮到一些农村男孩,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难娶到媳妇。媒婆为啥这样说呢?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何会娶妻难?农民恐怕难辞其咎。其实,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才是娶妻难的深层次的原因,并且这个问题,很难被解决。过去农村人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里面,只允许要一个孩子,大部分农村人的观念还都停留在传统的年代,重男轻女,认为只有儿子才是传后人。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男孩的出生率比女孩要高很多,基本上都是热衷于要男孩,只有女孩的农村家庭寥寥无几,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如今男多女少的现状。这些男孩子虽然长大了,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但由于女孩子的数量本来就少, 还有很大一部分又都留在了城市里,不愿再回农村,就造成娶妻的难度更大了。重男轻女造成的恶果,最终还得需要农民自己去承担。女子在找结婚对象上,有很大的选择权,二婚的女人也是香饽饽。就算天价彩礼不存在了,女方还会提其它的要求,你做不到,并不代表别人也做不到,现在的农村,光棍还是大有人在。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各方面条件都在别人之上的男子,找媳妇,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很残酷的现实,现在娶不起媳妇的,即使天价彩礼不存在了,还是一样会娶不起。媒婆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有关农村高价彩礼论文文献

原因有很多,例如在农村人们思想封建,爱攀比;男女双方两人的结婚观念不正确;当地发展落后,男女比例不协调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天价彩礼。

如何看待有些农村地区高彩礼的现象?彩礼的目的是什么?农村聘礼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1、通过比较炫耀你的财富

在某些地区,订婚礼物的数量会增加,这与当地的气氛有关。当一些家庭与女儿结婚时,他们会故意提高订婚礼物的金额,以赢得面子。结果,每个家庭都比其他家庭高,最终成为“天价订婚礼物”。

2、男性多于女性

过去,在农村地区,男人比女人多的想法非常严重。甚至在一些地区,村庄里也有大量单身男子。在这些地区,因为女孩太少,男人们想离开骑士团,所以他们只能提出更好的条件来赢得对方的好感。因此,在这些地区,订婚礼物在人们的炒作下越来越高,最终达到了无法接受的地步。

3、传统不良风俗和观念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如果养女嫁给贵族家庭,男人必须支付彩礼,彩礼越高,面子越好。到目前为止,这种坏习惯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没有根本改变,因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所以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中最难改变的地方,而且仍然根深蒂固。一些父母仍然有娶女儿致富的想法。

4、农村男孩素质

现在优秀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男孩整体素质低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今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优秀人才一般通过读书、工作、创业、结婚等多种方式来到城市,而留在农村的人才素质还相对较低,竞争真的很残酷。而且,在一个男人多、女人少的时代,稍微好一点的女人不会通过读书、创业或工作来到城市,这些女人通常不会回到农村结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剩下的农村女性更少,而留在农村的男性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收入能力较差。因此,面对少数女孩,这些留在农村的男孩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天价彩礼”肯定会越来越激烈。

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彩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利用彩礼去盈利。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如下,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导论 11-34

研究缘起 1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27

婚姻消费研究 12-17

农村彩礼研究 17-26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26-27

概念界定 27-28

婚姻消费

彩礼 27

嫁妆 27-28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8-30

理论基础——婚姻策略理论 28-30

研究框架 30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0-34

实地研究 30-31

主要的调研方法 31-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34

第2章 内容与形式——M村彩礼的现状 34-50

M村概况:地方性知识与话语 34-39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概况 34-35

M村婚嫁习俗 35-39

M村彩礼数额 39-41

M村彩礼类型 41-44

彩礼名目由单一走向多元 41-42

由基本生活用品到耐用消费品到奢侈品的出现 42-44

M村彩礼的支付形式 44-47

从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44-46

全面干折形式的出现与兴起 46-47

M村彩礼的性质 47-50

见面礼:新郎家给新娘的礼物 47

大礼:表达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47-48

上下轿礼:新娘争取财产的手段 48

小结:彩礼的性质变迁特征 48-50

第3章 协商与互动——彩礼中的婚姻策略 50-62

M村彩礼的协商 50-55

彩礼协商的沟通者和调解人——媒人 50-52

彩礼协商的社区情境——彩礼标准 52-54

彩礼协商失败——彩礼返还 54-55

彩礼协商中男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5-57

“虚假承诺”:减少彩礼的一次性支付 55-56

“以退为进”:充分显示家庭和家族的物质资本和象征资本 56-57

“高额彩礼”:弥补自身缺陷的策略性选择 57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女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7-59

以男方家庭未满足女方某条件要求男方折现 57-58

“要好”中推脱商量的婚姻策略 58-59

同村“示范效应”的说辞 59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媒人促成双方婚姻关系的策略 59-62

“避重就轻”:避开或弱化双方矛盾的焦点 60

“两面吹嘘”:夸大双方优点的说话艺术 60-62

第4章 博弈与优势——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 62-70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表现 62-66

彩礼要价:从“无语”到“发声”到“狮子大开口” 62-63

彩礼用途、受益者和支配权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3-64

女方家庭在彩礼议价中的主动权 64-65

择偶标准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5

悔婚的“习俗”与“司法规定”:保护女性 65-66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原因探析 66-70

女性经济上的独立 66-67

婚姻市场女性资源的短缺 67-68

农村生育观念的`转变 68

姻亲关系重要性的凸显 68-70

第5章 困境与压力——男方家庭彩礼支付问题的凸显 70-78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经济压力 70-73

婚前男方家庭彩礼支付:存与借的交织 70-71

婚后父辈一代的压力:“节衣缩食”的还款之路 71-72

彩礼纠纷:彩礼支付问题的“升级” 72-73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心理压力 73-78

家庭内部:父辈一代的“任务”观念 74-75

社区情境:村民舆论对订婚和结婚年龄的限制 75

同辈群体:“脸面”与“竞争”压力 75-78

第6章 结论与思考——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彩礼 78-85

结论 78-80

彩礼的内容、形式与性质 78

彩礼协商是双方家庭婚姻策略的博弈 78-79

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加重了男方支付彩礼的困境 79

彩礼变迁和协商中个体本位的凸显 79-80

思考:乡村场域下彩礼存在的意义 80-85

彩礼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80-81

彩礼是婚姻契约、信用的担保 81-83

彩礼是对新婚夫妇的资助 83-85

参考文献 85-91

致谢 91-92

附录1 92-93

附录2 93-95

卷内备考表 95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农村彩礼

彩礼是指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依据习俗向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给付的钱物。

传统意义上的“结婚彩礼钱”,指新郎一方购买婚房,家具,婚后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婚礼仪式花费的钱财。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结婚不讲财”。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结婚彩礼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淡化状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潮下,“结婚彩礼钱”开始重新进入中国老百姓的视野。

与西方婚姻习俗不同的是,在中国,“结婚彩礼钱”都是由新郎方承担的,新娘方虽有陪嫁(嫁妆),但因女方家境而异,一般来说均低于男方给的彩礼价值。

结婚彩礼钱是现代中国保留旧时结婚风俗,由男方支付给女方的聘金。法律对于彩礼钱没有明确规定,可认为属彩礼范畴。

结婚彩礼钱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结婚彩礼钱多用于买家具、家电、衣服等等,也可用来支付女方的酒席费用,还有的将彩礼钱直接作为女方嫁妆由其自由支配使用。

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农村结婚彩礼法律规定如下:1、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2、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关于返还彩礼,只要是以结婚为目的索要的彩礼,一般不予退还,除非有这三种情况: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其他常见的彩礼纠纷:婚姻法对恋爱前的彩礼规定:恋爱阶段送的东西,一般是被列为赠送关系,不能要求对方返还。婚姻法对彩礼返还的额度规定:两人在一起之后,没有登记结婚,这种要视双方过错以及生活时间的长短来定返还多少比例彩礼。婚姻法对男方出给女方的婚宴彩礼的规定。女方邀请宾客的婚宴费用要是全部由男方支出,这种费用不能返还,因为不是真正的金钱实物。2021新婚姻法彩礼1、最新法律中,关于彩礼的条款,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禁止包办婚姻,紧止靠婚姻索取财物”,此外的其他内容条款,目前来看并没大改动。2、而按照法律条款来说,如果是在恋爱阶段,明确是双方中一方赠送给另一方的东西,在恋爱关系结束后是不能退还的。而如果是在谈婚论嫁阶段,还没有登记,彩礼则是可以退还的。3、如果已经登记的话,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如果满足没有共同生活,或者因为这笔财物让出资的一方生活困难了,也得返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农村的高价彩礼,到处都有比较高的,也有不说彩礼,彩礼高低跟谈恋爱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不说彩礼倒贴彩礼的都有,真正的真爱来了,彩礼是挡不去两人的结合,彩礼是建在感情上的,可高可低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两人结婚之前,自由恋爱谈得久一点的,双方家庭都比较了解,生米煮成熟饭,未来女媳,对女孩家庭印象良好,两人那么相爱,做大人的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彩礼也就不会为难男方。

二,经过别人牵线,两人走到了一起,双方家庭都确定了你两好婚缘,彩礼的事,就会好商量的,主要就是要两个人的感情情投意合。

一,经人介绍,而且是闪婚,双方都不太了解,都是媒人在中间搭桥说了算,这个彩礼就有点不好坎价,达不到标准就没有戏了。

二,自由恋爱,感情还可以,女方家境比男方好,女方家长看不起男方,有点小瞧不起的样子,女方就会故意叼难男方,开出天价彩礼。

彩礼高有名声,也可以有一定的保障,使男方更加珍惜女方。

彩礼说多了,有点卖女的意思,男方有点记恨,压力有点大。

高彩礼保护的是女方的利益,对女方来说,彩礼越高越好,能让男人不舍的离婚,离不起婚。弊端就是增加了男方的家庭负担,让穷人结不起婚,相爱不敢爱,想性福都难!

按我们农村老家当地习俗,男方下聘礼后,女方再回以嫁妆。彩礼代表男方对女方的一种态度,可是,这种态度慢慢演变成一种炫耀资本,攀比之风。

老家村东头的铁柱的彩礼。10万礼金,外加3金,镇上的楼房,可以首付。小两口不负责还贷,男方父母还。另外一辆10万l以内的轿车,女方买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等电器作为嫁妆。

老舅家闺女收的彩礼。老公给了12万礼金,房子贷款付的首付,5万装修。老舅给了6万给买了一辆国产车,装修不够老舅又给的5万。

一个县城里的朋友的彩礼。朋友娶了个县城边上的媳妇。奉子结婚,对方还有个弟弟,要15万彩礼,县里买的楼(贷款)。结果,媳妇跑了,彩礼一分钱没拿回来。现在就是一个人挣钱,养孩子还得还贷款,他也是个打工的。

据一项媒体调查问卷显示:

●的家庭需要向亲朋好友借钱甚至去“抬钱”(高利贷)给付彩礼

●给付彩礼后,的家庭资金困难、没有了生产经费

●5%的家庭出租了自家田地、失去主要生计来源

●的家庭债台高筑、因婚返贫

婚姻是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大事”,也是双方家庭的大事。在广大农村,给付彩礼现象较为常见,也是家庭的一项重大开支,但连年上涨的彩礼和必不可少的花销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

乡愁在这个年代一定是稀罕物,只有身在异乡的游子才会觉得弥足珍贵,所以要倍加珍惜。只有走出去的农民有乡愁,才会对家乡有好感,因为留恋,才有可能回馈乡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以文明的 社会 风气唤醒乡愁,留住乡愁,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移风易俗,诚然不易,但只要顺势而为,积极弘扬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价彩礼陋习就可得到革除。

1、男多女少,比例失调。20世纪80、90年代农村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和计划生育国策深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2、农村光棍问题突显。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女青年留在大城市、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较多,男孩找媳妇只有掏高额彩礼从条件更差的地方往回“买”媳妇。

3、经济因素影响。一些贫困山区希望通过女儿嫁人要高价彩礼来偿还儿子娶媳妇的债务。

4、生存环境制约。一些自然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经济差的村子以及生活在这些村子里家庭拖累较重的家庭,结婚的彩礼普遍比较高。

5、封建传统观念。不少父母为了不让儿子打光棍,宁可跟亲戚朋友借钱,也要为儿子早早“占”个媳妇,有的甚至去借高利贷。

6、农村攀比风严重。嫁女儿的人家看到别人要了彩礼,就想着自己不要,面子上过不去,也怕别人说自己家的女儿有毛病,从而出现攀比下的“行情”上涨现象,使得彩礼居高不下。

7、农村人“面子问题”。在农村,彩礼等于女人身价,嫁闺女不收彩礼,显得自己闺女不值钱,只有收了才够体面,而且收得越高身价也越高,面子便也越大。

8、市场经济观念冲击。近十几年,一些农民工进城打工看到了城市商业的繁华,“一切向钱看”的商业观念在农村盛行,物质思维和赚钱利逐利的思想也在影响农村人,女方家里认为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白白这样送给了男方,感觉吃了亏,所以,应该得到男方的金钱补偿。

9、逞能摆阔大有人在。一些本身家庭条件好的出于摆阔、展示能耐的心理,送彩礼时出手大方,而那些经济能力差的人家虽然苦恼,但也只能没有反驳之力,只能跟在屁股后头人云亦云,讲排场的虚荣心也难逃其咎。

10、保媒拉纤推波助澜。在农村普遍存在介绍对象的现象。这些保媒拉纤的职业红娘,一般收8%到10%的彩礼佣金作为酬劳,中间难免会有哄抬物价的现象。对高价彩礼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1,高价彩礼的优势分析

(1)从 社会 角度上看。体现出现在女性 社会 地位的提高,从原来 社会 从属地位上升到男女平等的地位,而彩礼价格的高低也正是结婚之后男女双方家中地位的博弈。

(2)从女方角度来看。当彩礼和嫁妆是离婚时可退还的时候,它可能起到保证金或者赡养金的作用。当双方知道未来离婚可能要退还彩礼或嫁妆,那么双方可以更好的善待彼此,减少离婚的可能性。

(3)从生活角度来看。如果把彩礼给小夫妻,虽然说本质上彩礼归女方,但是在以后夫妻生活减少了生活成本和风险。

(4)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满足了丈母娘的一种求偿心理,传统 社会 认为女儿一出生就认为是亏本的,要求高价彩礼其实就是一种差价补偿心理。

2,高价彩礼的劣势分析

(1)因婚致贫,债台高筑。高价彩礼让本身拮据的家庭,因婚致贫,债台高筑,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借高利贷。

(2)恶化风气,挑战良俗。天价彩礼的泛滥,挑战公序良俗,恶化农村 社会 风气,加剧家庭矛盾,影响农村稳定

(3)制造不稳定因素。天价彩礼成为脱贫攻坚的拦路虎,阻碍农村发展,制造了很多不稳定的 社会 因素。

(4)伤害 情感 ,破坏婚姻。高价彩礼演变成赤裸裸的商品交易, 情感 在她面前一文不值,而临时加价的高价彩礼,可能直接导致婚姻终结。

3,高价彩礼的机会分析

(2)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一些规定,试为彩礼、婚礼费用提供“指导价”的方式达到移风易俗,减轻婚姻家庭负担的目的。

(3)二胎政策的放开,体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不再重男轻女,减轻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如果说男女比例相当,彩礼的价格相信也不会再这么高。

4,高价彩礼的风险分析

(1)付彩礼的一方,内心会产生负担,导致家庭经济问题紧张。同时,也会对女方家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当这种关系中间夹杂了不和谐因素,很容易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埋下隐患,造成损伤。

(2)一旦一方解除婚约,彩礼退还问题往往会产生民事纠纷,这对于付彩礼一方也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3)高价彩礼依然缺乏法律上的具体依据和实施办法,后续的法律制定还有待完善。

(4)高价彩礼不仅恶化了农村 社会 风气,挑战了公序良俗,更成为了婚姻不稳定的因素。

1、提高农民婚姻法律意识。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村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自觉抵抗高价彩礼的不正之风。

2、媒体正确引导。通过宣传高彩礼婚姻的 社会 危害,批露和曝光反面典型,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

3、乡镇、村组制定村规村约。开展“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引导农村家庭把精力用到勤劳致富增加收入上,逐步改变传统不文明的婚嫁陋习。

3、农村山区贫困扶持。按照地方政策加大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摆脱贫困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

4、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经济处罚措施,依法打击婚姻买卖行为,真正抑制高价彩礼婚姻蔓延。对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进行教育。

5、规范农村婚姻中介。应加大对职业婚介所、婚介人、职业媒婆的培训,不定期地对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法规培训、职业素养培训,规范农村婚介。打造婚介市场诚信的环境,坚决打击媒人哄抬彩礼行为。

有钱人无所谓啊可以使对方父母放心,但没钱的可使一对新人拆散了啊

大家对农村的高价彩礼问题应该也有所了解,最近这几年,我们苏北农村地区的彩礼高也是很严重,我们就来说说。

我们这边媒人还没有开始介绍呢,几个媒人的手机话费得先充上,(现在媒人都不跑腿了,都是电话联系!)事成之后,报酬丰厚,先不说烟酒和喜糖,点心之类的,光一个介绍费就大几千,结婚还要请来喝喜酒,一场也不落下!

然而现在的高价彩礼,让很多人都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结婚,完全是在为难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打多数农村人还是选择了接受,省吃俭用积攒了几十年的积蓄,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全部拿出来,不够的再去跟亲戚朋友去借,或者去拿贷款,结婚是风光了,婚后或者还款的日子,太难了,让儿子背债,媳妇不乐意了,痛苦的只有老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现在的农村人也越来越有钱,彩礼也是水涨船高,单身也确实有很多人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像我们这边就是因为一点小钱不到位,甚至结婚那天少买一件小电器,下车钱少了,种种原因都前功尽弃!而丈母娘这个角色太重要了,对于一些比较讲理的,你给她10万,她返回来20万的东西,当然,这也是值得的。但是对于一些你给她十万,而她什么东西都没有返回来,甚至结婚之后还会说各种各样闲话的,或者听说谁家彩礼比她家给的多,后悔当初要少了,感觉亏了这可就真的有点为难男方了。

我们这边还存在另一种状况,就是彩礼两人真心相爱,父母非天价彩礼不嫁!女儿婚后不管父母,女方父母这边,对女儿的事也不再过问,对女儿来真的挺残忍,父母养她为了赚钱而已,这种情况也是个例!在农村这样的事情太多,现在每个村子的大龄青年娶不到老婆也有几十个,只要听说谁家姑娘离婚了哪怕带个孩子,也愿意,现在这种状况没有办法,花再多的钱,唯一的希望就是女方可以安心的过日子,仅此而已!

现在很多人跟风,彩礼一家比一家高,巴不得自己女儿论斤出售一样。男女双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话,彩礼还不是负担,如果有一方家庭经济比较差,彩礼太多,务必带来的经济压力就大。地方风俗习惯不一样,有些地方女方陪嫁彩礼多,有些地方男方出彩礼钱比较多,但不管怎样,彩礼最好是双方商量好,各自经济条件可以接受的数。现在很多女方都是狮子大开口,男方家为了面子只好东凑西借先顶上,他们不成想得以后累的只是自己女儿女婿,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婚姻质量,高价彩礼要不得

弊大于利,这样会导致很多感情因为钱而不敢结婚,挑战了感情的底线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婚姻方面的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彩礼,婚车,房产的要求。关于婚车和房子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还好一些,但是彩礼给了女方,至于陪嫁多少,那可不好说了,有的多,有的很少。这无形中增加了男方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农村地区尤其突出,实在的说,农村的普通老百姓,多数都是在倾全家之力,甚至是一屁股债来给孩子结婚的。

而对于女方来说,极大的缓解了家庭的经济条件。当然女方家长把孩子拉扯大,也确实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爱,适当的收取彩礼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过于多了。彩礼的性质就值得怀疑了。

其实婚姻的本质在高彩礼,高要求的环境下,对于男方来说也确实一般情况下舍不得离婚,但其实这里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婚姻的性质,从以爱为基础的婚姻变得更加物质化了。

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结婚的成本都是难以承受的。表面上高高兴兴,风风光光的把媳妇儿娶到家里,实际上在全家,尤其是男方心里是有怨恨的,这是实际情况,也在情理之中,说一句白话,男方多少会有点自己是买的媳妇儿的意思,再加上,婚后,欠下的债务陆续要还,无形中家庭压力会加大很多,那么全家内心的怨恨在根里就给女方种下了,尽管谁都不会这么明说,家庭矛盾的序幕就此拉开,这是毫无疑问的,农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反而增加了离婚的概率。

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给人一种理解,就是打着彩礼的名义有些一定程度上的买卖婚姻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婚姻中感情的分量。尤其是为了结婚背负一身债的人家,心里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为婚姻的稳定和谐,打了一定的折扣。

首先说说利处吧,我真找不到,要非说有可能满足面子也算一利吧!好多农村人喜欢攀比,高价彩礼刚好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又可以到处炫耀一段时间了。

接着说说弊处,那可就多了。最关键一点,如果男方条件可以,多拿点彩礼对以后生活应该没有啥影响,如果条件一般或者不好的话那就影响大了,到处借钱,女方嫁进门之后再一起还账,这日子难免发生矛盾,天天因为钱争吵,怎么能过好。索要高价彩礼已经失去的结婚的意义,两人走到一起是因为爱情,不能建立在金钱上。那样的感情是不牢靠的,风吹及散,到时候伤害的不止自己,还有孩子双方父母。

只要我们肯脚踏实地的工作,没有彩礼依然可以在一起,一生的幸福才是真幸福!我们要相信真爱存在,杜绝高价彩礼!

你好,我是乡野小语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说一说农村天价彩礼的利与弊。关于现在的彩礼逐年倍增问题,媒体,央视,不止一次的报道过,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导致今天许多家庭因为婚姻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上演着人生一个有一个悲剧! 有顺口溜说:养女从此腰缠万贯,养儿从此负债累累!形象的说明了当下天价彩礼带给人的压力和窘迫。

女儿嫁人,儿子结婚这本应该是喜上加喜的事情,也是人生道路上必然的事情。有句经典的话,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说的就是婚姻。按照老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结婚为了喜庆,图个吉利,彩礼钱由双方父母共同协商,你情我愿。但是在今天,却变成了天价彩礼,而就是因为这种天价彩礼才上演了今天所发生的许多悲剧……

天价彩礼的弊端显而易见,多少家庭因为给孩子取娶个媳妇,负债累累,悲剧不断上演,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因为彩礼,高磊债台,上演着每年的收入只够结算负债利息。在变味的彩礼驱使之下,婚姻也变味了不再是爱情,而是买卖。这样的婚姻导致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男方因为彩礼高,对女方心存怨恨,婚后很快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导致夫妻感情急速降温,最后导致婚姻破碎。现在的农村离婚率每年都在增加。在天价彩礼的婚姻后,因为男方债台高磊,生活艰巨,很多娇生惯养的大小姐适应不了这样生活,在过一两年后选择离婚。

为此,关于天价彩礼问题,我们市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倡导婚俗新风加强农村婚姻管理工作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嫁观,抵制婚嫁陋习,树立文明乡风,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

然而,天价彩礼这股斜风仍然飘扬在偏远的农村天空。彩礼这原本是一种习俗礼仪,在婚约中应该以示诚恳之意,也是对女方父母生养女儿所付出的一点补偿,结婚彩礼的存在也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它绝对不是用来相互攀比的筹码,更不是部分家庭把嫁女儿做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手段,也不是衡量自己女儿分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天价彩礼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倡导和督促我们进步的东西。

虽然现在的农村在国家的扶持下,变化很大,乡村道路硬化,各种文化传播。但是毕竟祖祖辈辈都是在农村长大的,缺少文化教育,思想落后,还没有更上时代的步伐。在经历了一幕幕悲剧之后,很多人的观念也因此改变了。最直接的反应,以前很多农村人都是拒绝外出打工的,每年在田间劳作,靠着政府的补贴生活的也有。但是在天价彩礼的重压下,使得这部分人不得不转变思维。就我们村,很多人家原本也就是一个中等家庭,自给自足,但是在孩子结婚以后,也是负债累累,只能外出打工还债,很多家庭都是老两口,小两口都出去打工,四个人两年收入足够还清所有负债,看到利益后,在外面多工作一两年后,有人甚至在外面买了房,车,有的回到农村那也是富裕家庭。有句话,是我们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创造多大价值.人都是逼出来的。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越混越惨,负债成几何倍增。

有利就有弊,同样,有弊就有利

农村礼教风俗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需要完整的论文格式没有,只能是自己找资料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传承着祖先流传下来五千年的文化。各种礼教对子孙的影响甚大,之所以会流传至今,证明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它们的来源,发展,习俗,以及庆祝的方式,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使人们更加重视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Abstract:China ,as one of the ol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s a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5000 years ,circulated by her children .All kinds of old moral code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descendants of China .The reson why they can be spread is that their importance cannot be replaced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ir origins ,development ,customs ,the ways people celebrate them. This article can help people get a good knowledge of Chinese festival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m .关键字:节日,来源,习俗,文化一、除夕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的叫法很多,但是基本含义无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除夕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含义不变。现在人们在除夕夜会用吃年夜饭,放鞭炮、礼花来庆祝,告别旧的一年,所谓“爆竹声中除旧岁”。其热闹场面堪称一年中节日之最,属于中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中国的除夕。而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人们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精彩的节目,家人相聚在一起,幸福,团圆,其乐融融,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希望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关于年,还有一个传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元宵节这天,人们张灯结彩,挂灯笼,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好不热闹。有的地区还有踩高跷的习俗(按地区的不同,庆祝方式也有差别)。元宵的种类区别主要在馅上。元宵爽口又好看,深受人们的喜爱,属于中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四、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打春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打春的习俗不多,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五、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它属于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它来源于春秋时代。传说中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注意寒食节了。六、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的三月初八。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现在的端午节,人们在端午这天吃粽子,赛龙舟,非常热闹。而粽子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传统食物之一。粽子通常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糯米,也可以用竹筒来包,其他种类的粽子也很有特色。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七夕节,在现代,被称作“紫色情人节”,属于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九、重阳节 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固称重阳节。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十、中元节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十一、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关于中秋,还有一个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的。 中秋佳节,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十分温馨。十二、冬至 农历十一月初七是冬至。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十三、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在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些许暖意。中国的特别节日比较多,但不都是传统节日。诸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等。这些都是后期发展起来的节日。在此不再做详细介绍。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上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各种传统节日成为各个名族的瑰宝。相信我们子孙、后人会将传统节日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