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亦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服务性、助人性行业的职业,是经手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心理健康
1961年,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尼(Greene),曾出版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小说中讲述的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其功成名就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再无工作热情,工作带给他的是难以忍受的压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部小说第一次反应了人长时期的紧张工作以及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容易患上一种近乎竭斯底里的病症。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最早正式提出了倦怠这一术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将其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从此,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对顾客的消极心态和情绪上的疲惫感,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折感。广义而言,事业倦怠就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带来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当今,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高校教师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校相比,既要教学,同时也要科研,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必然更多。与中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考试和升学率不同的是,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和细致,例如,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篇是CSSCI或是SSCI论文?每年申请了多少项校级课题、省级课题、部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这些成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这些成果,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社会快速变革,国家及社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氛围下,高校教师经常会感觉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压力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将科研成果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给新进的高校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科研目标。
二、高校教学的重复性带来的职业倦怠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作西西弗斯的国王,由于其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他被惩罚每日都重复单一的工作:每天都拼尽全力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第二天,西西弗斯又要将石头往山上推,如此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就是在演绎真实版的西西弗斯,每天不断重复着无聊的工作。由于,高校授课更具有专业性,因此高校教师讲授的课程变化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是以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来解释教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重复着单调的教学过程。根据加涅的认识理论,这些工作在教师内心已经熟练,甚至进入了自动化阶段,无需或很少需要调动大量神经来关注和解决问题,对教师的刺激不够,只能“下意识”去管理处理教学情境,久而久之,教师就既不想变、也无能为力变,于是,教师的倦怠便出现了。
三、高校教学对象的特征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教师既是一种服务性和助人性职业,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四、现实价值观对教师赞誉的背离
从古至今,先秦儒家学者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说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都越来越重视知识,重视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却并不高。如今社会变革期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学问及师道的尊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生活中存在住房难、办事难以及子女就学难等各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更是无论青红皂白地站在自己子女的立场,出了问题就一味地责怪教师。然而,一个学生出现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都是必要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防范措施论文
摘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也是其发挥自身潜能、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关注青年教师心理问题,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详细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探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青年教师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逐步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特点鲜明,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生存压力较大等问题。目前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心理问题有所忽略。事实上,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2007年对河南省117名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高校青年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等心理疾病。研究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找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机关、医院、企业等单位的从业者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青年教师处于高校的最底层,由于工作时间短、岗位级别低、科研项目少等原因,工资收入更加微薄。青年教师紧迫的刚性支出较多,面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多方面生活花销。同时,青年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职称晋升,不得不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搞研究和发。这些繁重的经济负担导致大部分青年教师家庭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结余较少,有的甚至“赤字”,青年教师对目前收入水平普遍不满意。巨大的经济压力使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对个人的能力评价降低,工作动力减少,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在和其他职业人群进行比较时,学历高人一等,收入却低人一等,心理上既感到极大地不平衡,又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原本预期的舒适的生活品质和丰富的生活方式都无法实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力,难免产生自卑心理。
2.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为了赢得学术同行的认可,尽快树立自己的学术威望,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科研方向进行攻关。同时,为了站稳讲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青年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不是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就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深造或出国访学。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学习压力。如果短期内无法获得教学和科研成果,青年教师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宁,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未来情况过分担忧,有的甚至出现恐惧等。焦虑心理导致青年教师思维滞涩、判断失误、记忆力下降、想象力贫乏,智力水平下降。
3.科研压力导致的偏执心理
近年来,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纷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科研要求,并直接和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挂钩。科研工作成了高校教师竞争上岗和今后发展的关键。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没有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无法购买仪器设备开展实验,很难做出高水平成果,从而拿不到项目经费支持,进入恶性循环的窘境。面对巨大地科研压力和艰苦的科研环境,青年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据统计,超过60%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约20%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高强负荷的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师和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易形成固执、刻板的偏执心理。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喜与人争论,敏感多疑,对他人没有信任感,喜迁怒他人,心胸狭窄,忌妒心强,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对业余活动缺乏兴趣,缺乏体贴的情感,没有幽默感,过度投入工作,不善享受人生。
4.人际关系压力导致的抑郁心理
和学习、科研相比,让青年教师更棘手的是一些高校内复杂的人际关系。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性格。一些高校学术氛围不正,拉帮结派,原则性不强,办事要找熟人、靠关系,让青年教师常常迷失方向,在准则和人情面前手足无措。例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同事来求情怎么办?申请科研项目,熟人要挂名怎么办?撰写或专著,领导希望署名怎么办?
另外,一些青年教师内向孤僻的性格也易导致人际关系问题。这部分人一般缺乏交往意识和欲望,不想与人进行交往,更难以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愿展示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欲望,与世隔绝,不合群,在交往技能和方法上也表现较差,交往容易受挫。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导致青年教师心理上形成困惑,情绪低落,甚至形成自闭的不良个性,有问题就憋在心里,不能及时排解,日积月累就会陷入抑郁的漩涡。
5.情感压力导致的孤独冷漠心理
高校教师长期处于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少,人际关系范围较窄。面对学习、教学、科研的重重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原本狭窄的交际范围变得更不畅通,甚至与家人相聚的时间都越来越少。在从事艰辛枯燥的脑力劳动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渴望与他人交流并得到关心,但又不得不独自盏灯熬夜工作,心中难免产生孤独感。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苛刻和消极的评价,对于拒绝反应更敏感,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持久的关系。
另外,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研究领域,只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事物,对社会、对他人都漠不关心。这种冷漠心理表现为不关心时事政治,待人缺乏热情,不愿与人为伍,缺少爱心和奉献精神。
6.社会压力导致的过度自尊心理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要在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等方面率先垂范。在这样的光环下,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既感到无比自豪,也感到压力倍增。为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誉,往往表现为行为严肃认真,讲究师德尊严,过分追求权威。同时,精神紧张,做事谨慎小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以道德表率和行为楷模来严格约束自己。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关于高校和教师的负面报道不断涌现,使得原本就抱着强烈自尊的青年教师更加紧张和压抑,生怕自己做出不当的言行举止给学校和教师职业抹黑。这种过度自尊的心理使青年教师不敢充分展现自我,不敢表达自身的需求,遭遇伤害和不满容易自责或暴怒。
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防范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心理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在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难免产生心理偏差和不适应。而且,青年教师往往没有经过师范类的专业训练,不具备教学、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方法。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课程偏重理论,对青年教师的实际帮助不大。为了消除青年教师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高校岗前培训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方面,安排教学效果较好的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心得,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通过试讲演练,分析青年教师的优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心理疏导教育,让青年教师不仅掌握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面对困难和失败,能够调整好心态和情绪走出困境,培养青年教师的坚强意志和受挫能力。
2.科学合理培养,公平公正考核
目前许多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进行了岗位管理和评聘分离的人事改革初探,并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岗位要求,但在合理设岗、科学培养、公正考评等方面还有待完善。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从而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以健康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笔者认为中国矿业大学实行的两项举措值得借鉴。一是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产业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岗位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上岗条件和考核指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竞争上岗,这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二是出台了“青年教师力行计划”,选拔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既能学习企业的工艺技术,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又能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3.加大关怀力度,营造和谐环境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青年教师予以关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青年教师的因素,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解困难,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在工作上,为青年教师搭建上升平台、落实扶持政策、改善教学科研环境、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科研经费,使青年教师的工作尽快踏上轨道。在生活上,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青年教师收入待遇,缓解他们过重的经济压力,实施“安家工程”措施,解决他们的住房之忧,帮助青年教师渡过经济基础薄弱、开销支出繁重的困难时期。在情感上,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定期组织联谊聚会,为青年教师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结识更多良师益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青年教师教室、家庭、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增添一抹色彩,有助于青年教师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
4.普查心理危机,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心理较为关注,而忽视了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对此,高校应提高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重视程度,加强防范与疏导措施。一方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诊断心理压力来源,采取措施消灭引起心理问题的不良压力源。另一方面,设立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调适方法,提供渠道便捷、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校园内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评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测评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某小学114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90题)、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 ES(22题)施测. 结果: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值得关注;根据MBI量表的计分和测量标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因子均呈正相关. 结论: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抑郁方面得分偏高,并可能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现状. 【关键词】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厌倦职业性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to evaluate their psychologic statu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construct interview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were applied to 114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3 factors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in the SCL 9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odel.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as common but not seriou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MBI.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in the 3 factors of the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that may be the reas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e should surmou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0引言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不多,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克服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1-2]. 1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全部教师114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男教师19人(), 女教师95人(); 20~30岁教师43人(),31~40岁教师39人(),41~50岁24人(), 51~60岁8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 专科及以下87人();从职称上看:初级31人(),中级46人(),高级37人(); 已婚97人(), 未婚17人(). 方法 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 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 MBI ES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3-4]. 所有项目都从0~6的7点频率评定量表打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 情感耗竭用来描述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 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在这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重. 个人成就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该量表经国内修订[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 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分标准采用五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五级,以1~5分来记分. 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 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用进行统计处理. P<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SCL 90各因子中,小学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高于全国常模,即在这些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表1).表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小学教师SCL 90阳性检出率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阳性症状的人数及比例有差异,按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13(),人际12(),抑郁10(),躯体化6(),焦虑5(). 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按国内常用标准,SCL 90任一因子分如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小学教师MBI ES测评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 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 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中等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表2).表2职业倦怠概况 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关系小学教师MBI ES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3).表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3讨论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克服与预防 给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社会首先必须对小学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 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对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学校还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6-7]. 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 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 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 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 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心理健康之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学对冲突的解释以及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八大“冲突”:社会期望与常人属性的冲突;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教育变革与个人能力的冲突;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角色适应与个人调适的冲突。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冲突 原因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冲突”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斗争的心理状态。[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目标所吸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没有吸引力的目标所排斥,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三是趋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既为一个目标所吸引,又为这个目标所排斥,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能力愈高条件愈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冲突困扰。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下就根据“冲突”这一心理学概念来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的冲突
社会给好教师设立了一个标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教师既要博学多才,更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师,社会责任重。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对教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我们也知道,教师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多种努力后仍然不能达到社会预期目标的状况下,教师就会产生焦虑、烦躁、逃避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2]
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初高中教师周课时大多在12―14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环节,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辅导、个别访谈,教师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在一些高职院校,因为要根据社会需要新开专业,造成某些专业课的师资短缺,很多老师都在超负荷授课,不少教师周授课量在16节左右,有的竟达20节以上。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使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同时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教师的劳动性质又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以8小时来计算。“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教师职业的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教师的自身价值和付出的劳动不总是成正比,就会产生明显的抱怨情绪,心理失衡。
三、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难以在近期得以真正的体现。社会无法及时认同教师的劳动,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成就感的欠缺使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冷淡、过敏易怒、自尊心降低、工作退缩等,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四、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
当前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向金钱靠拢,特别是近期公务员工资的涨幅增大,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如人意”,直接的后果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和价值感的混乱。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又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往往要求教师是模范公民,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这就使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冲突,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3]
五、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2]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客观上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的矛盾;教育本身的评价标准与家长、学校管理的评价标准的矛盾。大多数学校以学生成绩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看重最终结果,忽略了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业绩,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不公平感与挫败感。
现阶段,职称几乎是对教师个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的外在表现内容,因此评职称受阻也是引起教师心理波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教师的职称评定越来越与学历挂钩,并要求有一定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等都成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也导致教师“疲于奔命”,难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中。
六、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
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和学生谈话以及家访等,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特别是上课,不可能由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教室里讲同一堂课。虽然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每个教师执行起来却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凭某一位教师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反,要依靠全体教师协调一致的努力。[4]这种工作方式使得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多重性,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平等、愉快、互助的心理气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七、教师角色与常人角色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对象决定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复杂多样,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就社会而言,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变革者,还是社会准则的良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教师还得承担家庭的常人角色职能。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和冲突。诸多严格的角色功能使个人难以及时调适,极易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3]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业绩,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索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社会其它现实问题。全社会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在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责任的同时,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少给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一些体谅和宽容,少给一些指责和批评;多给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给一些不公和压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的良性循环,使教师用健全的身心支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从而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进而建造不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444.
[2]兰建祥,陈惠.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六种“冲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9期,39-40.
[3]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4期,28-31.
[4]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56-5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评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测评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某小学114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90题)、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 ES(22题)施测. 结果: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值得关注;根据MBI量表的计分和测量标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因子均呈正相关. 结论: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抑郁方面得分偏高,并可能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现状. 【关键词】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厌倦职业性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to evaluate their psychologic statu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construct interview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were applied to 114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3 factors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in the SCL 9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odel.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as common but not seriou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MBI.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in the 3 factors of the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that may be the reas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e should surmou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0引言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不多,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克服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1-2]. 1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全部教师114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男教师19人(), 女教师95人(); 20~30岁教师43人(),31~40岁教师39人(),41~50岁24人(), 51~60岁8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 专科及以下87人();从职称上看:初级31人(),中级46人(),高级37人(); 已婚97人(), 未婚17人(). 方法 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 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 MBI ES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3-4]. 所有项目都从0~6的7点频率评定量表打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 情感耗竭用来描述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 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在这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重. 个人成就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该量表经国内修订[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 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分标准采用五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五级,以1~5分来记分. 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 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用进行统计处理. P<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SCL 90各因子中,小学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高于全国常模,即在这些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表1).表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小学教师SCL 90阳性检出率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阳性症状的人数及比例有差异,按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13(),人际12(),抑郁10(),躯体化6(),焦虑5(). 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按国内常用标准,SCL 90任一因子分如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小学教师MBI ES测评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 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 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中等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表2).表2职业倦怠概况 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关系小学教师MBI ES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3).表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3讨论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克服与预防 给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社会首先必须对小学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 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对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学校还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6-7]. 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 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 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 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 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亦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服务性、助人性行业的职业,是经手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心理健康
1961年,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尼(Greene),曾出版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小说中讲述的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其功成名就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再无工作热情,工作带给他的是难以忍受的压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部小说第一次反应了人长时期的紧张工作以及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容易患上一种近乎竭斯底里的病症。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最早正式提出了倦怠这一术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将其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从此,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对顾客的消极心态和情绪上的疲惫感,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折感。广义而言,事业倦怠就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带来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当今,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高校教师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校相比,既要教学,同时也要科研,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必然更多。与中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考试和升学率不同的是,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和细致,例如,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篇是CSSCI或是SSCI论文?每年申请了多少项校级课题、省级课题、部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这些成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这些成果,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社会快速变革,国家及社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氛围下,高校教师经常会感觉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压力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将科研成果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给新进的高校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科研目标。
二、高校教学的重复性带来的职业倦怠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作西西弗斯的国王,由于其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他被惩罚每日都重复单一的工作:每天都拼尽全力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第二天,西西弗斯又要将石头往山上推,如此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就是在演绎真实版的西西弗斯,每天不断重复着无聊的工作。由于,高校授课更具有专业性,因此高校教师讲授的课程变化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是以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来解释教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重复着单调的教学过程。根据加涅的认识理论,这些工作在教师内心已经熟练,甚至进入了自动化阶段,无需或很少需要调动大量神经来关注和解决问题,对教师的刺激不够,只能“下意识”去管理处理教学情境,久而久之,教师就既不想变、也无能为力变,于是,教师的倦怠便出现了。
三、高校教学对象的特征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教师既是一种服务性和助人性职业,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四、现实价值观对教师赞誉的背离
从古至今,先秦儒家学者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说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都越来越重视知识,重视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却并不高。如今社会变革期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学问及师道的尊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生活中存在住房难、办事难以及子女就学难等各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更是无论青红皂白地站在自己子女的立场,出了问题就一味地责怪教师。然而,一个学生出现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都是必要因素。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地方税务局台儿庄分局税源是税收的基础,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税源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地税部门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针对当前地税部门税源管理的现状,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就基层分局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税源管理职能“缺位”。在新的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税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还没有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以报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征收单位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综合治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不一,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
税源是经济税源的简称,即税收收入的来源,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年创造或历年积累的国民收入。所谓税源建设,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经济管理部门围绕税源健康、稳定增长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措施。就税务机关而言,税源建设包括税源管理和税源服务两项内容。税源管理,也称之为税源监控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以掌握应征税款为目的,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税源规模、状况、发展变化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税收管理活动。具体地讲,税源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处罚以及协税护税等诸多工作。税源服务,是指税务机关为实现税收目的,无偿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自然人提供的税法宣传、咨询以及办理涉税事项等各种方便措施。对税务机关来说,新时期的税源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涉及整个税收征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当说,税源建设是税收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目的的保障,分析和研究税源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对新时期税收工作有着极其重要地意义。一、当前税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税务机关在税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建立起了与税源结构和税源变动相适应的税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了对税源的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有利促进了税收事业发展。随着新《税收征管法》的出台,税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要求税源建设不断深入。从目前情况看,税源建设在某些方面还不同程度地
大企业税收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制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立法层次的高度不够,而且法律的权威性根本不够。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大企业税收管理问题分析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快速发展,对国家财政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效能对于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极为重要。本文从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效能进行详尽的探索分析,以期使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效能得到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大企业;税收管理;提高效能;探索分析
前言
大企业在税收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税收管理工作重心所在,而且也是税收收入增长的重心所在。可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的经营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且发展迅速,这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大企业的税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强化管理模式,使之趋于专业化。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大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并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保障其纳税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一、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税制不适应大企业发展要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制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立法层次的高度不够,而且法律的权威性根本不够。货物和劳务税依然采用的是国务院条例条例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法律的层次都不高,仅仅作为程序法被实施,一般只是通过下发文件的方式来执行,根本起不到很好的约束效果。如果要负责跨区域或者是行业的大企业的税收工作,那么就必须具备完善的税法和严格的执行标准。
2、分税种管理方式不适应大企业整体管理需求
税务机关的内部进行职责分工,各自执行不同的职责,而且这是按照税种的差异来划分的。一般而言,按照税种的不同,会出台不同的政策然后被实施,这个过程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税种之间并不能够彼此联系,确保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时也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构架来对整个大企业进行妥善管理。
3、科层制下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大企业需求
对于税务机关而言,最常用的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各大层级是通过固定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传递的,这就远远落后于大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因为大企业的运作和管理都比较灵活。目前,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不同,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灵活的管理手段,因此很难适应大企业的特殊需求,找不到快速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大企业需要缓缴税款,那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执行,这其中所耗费的时间根本适应不了大企业的特殊需求。
4、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
纳税一般会给出相应的申报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很有限的,无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这就使得税务局无法全面掌握大企业的动态。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来说,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果缺乏完整的涉税数据,那么大企业就不能够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好地规避税收风险。一个企业从交易到纳税申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的涉税信息不能够很好地提供给税务机关,那么税务机关也就很难掌握企业的税务动态,无法为其规避税务风险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制度的深远影响,很多观念已经形成且根深蒂固地植入人心。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和关系已经逐渐被税收单位和企业所接受,这就导致彼此之间的缺乏信任,最终导致长期的合作难以实现。
5、专业化人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高素质人才相对比较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大企业的发展需求。虽然,税务系统对于人才培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且采取了相应的培养措施,力争培养税收高级人才。但是,基层干部老龄化依然很严重,精通财会、法律和外语的专业人才仍然很少。对于税务系统的干部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干部的工作业绩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给出合理的考虑。但是,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创业积极性,这就增大了培养税务高素质人才的难度。
二、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效能的探索分析
1、明确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开始实行混合型税收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分税种、分征管以及分纳税人。之前的基于纳税人的单一化管理模式必须不断发展,为税收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保证。
2、制定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框架
在探讨大企业税收管理时,需要对基本框架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税收工作而言,中国特色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趋势,为此我国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时,必须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税收管理模式相融合,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将其融合在一起,构建专业化的税收管理框架,并保证其规范化和科学化。
3、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机构
为了实现我国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必须将重点税源的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实况结合起来。我国不同的省份或者是企业之间存在必然的差距,那么就不能够运用同样的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必须构建具有完备管理层次的税收管理机构,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例如,对于大企业可以扩展税收层级。反之,对于小企业,可以减少税收层级。
4、优化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职能
在执行对于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的职能时,必须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务必要做好税收工作管理之前的引导工作。其次,必须对其服务职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保持纳税人的中心地位不变,不再单单注重管理问题。再次,不同的管理事项之间、不同的税收管理层次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税收模式之间,要保证其灵活性,可以随时进行转化,并且被不断优化。
5、加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人才建设
首先,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吸收,为税收系统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并建设成库。经过优化配置,可以招纳越来越多的人才或者是专家,打造一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够保证税收管理的专业化得以顺利实现。再次,在招纳了人才之后,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待遇,并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税收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不同的管理岗位的人员多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6、建立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共享机制
进行企业税收管理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此时,需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并实现数据库与财务软件的数据对接,才能够全面掌握大企业的税收状况。
小结
就我们国家目前对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来看,依然是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依然不能被忽视。为此,我们国家需要及时改革,为税务管理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框架,不断优化管理职能,加大培养和人才的力度,保证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朝晓,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困境与突围田国际税收[J],税务研究,2013(07)
[2]唐姑妮,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演进方向和演进策略[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3]房建新,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国税2012(01)
[4]姜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国际实践及其借鉴[J],上海经济研究,2012(09)
研究现状范文一
一、开题报告必须对现有文献进行调研,并撰写研究现状。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二、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三、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我们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四、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
五、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篇二)
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1、写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前,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开题报告的是写论文的序章,是第一道流程,主要是用来告诉别人,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题目,选这个题目的目的和意义,选这个题目干什么,后续打算怎么写。
2、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不要写得太少,只写一小段。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浅析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急需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幼儿园课题研究逐渐成为幼儿教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也进一步提出:园长应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推进教育科研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园发展背景
为落实首轮《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公办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30%”的目标,2013-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以民办转公办和新建公办园的方式,新增区属公办园28问。在当时“平稳过渡”的大原则卜,我园保留了原民办园师资。两年来,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并以优存劣汰和引进优质师资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我园除了三位管理人员外,所有教师均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均无课题研究经验。但我们认识到开展基于幼儿园实际的课题研究是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园在民转公的第一年,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开展了园本课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及教师分工细则》《幼儿常规培养经验总结集》(教学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集);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目前,我园正准备独立申报区级课题研究—《自在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
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我园教科研管理的实际来看,课题研究还处于“摸门找路”的状态,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时自目无序,容易诱发教育科研过程中诸多不良问题。
(一)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研究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参与教研活动欠积极,“任务式“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对研究任务找困难推托,习惯性上交困难,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影响教师研究积极性的成因分析如下:
1.工资福利待遇低于个人期望值,工作干劲不足。幼儿园民转公对原民办园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幼儿园。她们期望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办园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远高于原民办园。然而,由于原民办园是双语幼儿园,收费颇高:普通班幼儿保教费为1800元/人/月,全英班幼儿保教费达2800元/人/月,因此,该园教师的工资福利也是东方社区甚至是员村片区私立园中最高的。民转公后幼儿保教费为485元/人/月,公办园编外教职工工资标准统一按照《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资标准<97号文)》执行,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学历较低、未评职称的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大幅上升的个人期望值。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干劲不足。
2.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钻研精神缺乏。目前园内教师分为三类:一为学期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二为幼师中专毕业的年轻教师,三为原民办园留任教师。“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后两类教师身上,这两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强,对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追求,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比如:有些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只充担倾听者的角色,不愿或不敢发表;有些老师的教学笔记、观察记录大量引用网络参考文献,缺乏真实性;有些老师不认为外出培训是福利,不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缺乏追求的表现,势必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1.缺乏课题申报的经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凭个人经验或个人兴趣,自目确定课题,导致影响立项或未能如期解决研究内容。例如:在申报《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和领会《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的通知精神,未能深入解读《指南》精神,仅仅凭教研组管理人员的个人兴趣和经验,自目申报一个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课题,最终导致申报“流产”。此课题既脱离了我园发展实际,更忽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注重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注重幼儿艺术情感培养的发展目标。
2.缺乏课题实施的经验。消极经验集中表现为:缺乏实实在在搞教研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作风,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将研究落到实处。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幼儿行为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调整欠缺,研究材料的积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导致课题研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科研质量,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缺乏总结课题成果的经验。我园教师在幼儿园民转公之前毫无课题研究经验,三位管理人员也仅仅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过部队、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资料的收集,还需具备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缺少对理论的关注,缺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地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多种奖惩机制,全方位地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之中,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尊重教师专业性的个体差异,拒绝横向比较。实行“赏识”培师机制,对认真研究、扎实教研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专业提升、专业性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去研究”转变为“我要去研究”,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金点子奖励制度”,等等。
3.课题研究与文明班评选、月绩效、期末绩效考评挂钩,是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园领导将每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评比中的得分情况与每周文明班评选、每月月绩效考评和期末绩效考评挂钩,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科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科教兴园”。
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时提醒、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教师课题实施情况,提醒督促教师按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求教师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期末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的课题研究检查汇报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她们对实施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
(二)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教研组管理人员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园本教研,其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的质量。我园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但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根据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中反映的问题,我园借助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对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结题报告书等的撰写能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能力和课题引领能力,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聘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
1.专家指导课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我园借助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园内教师开展《幸福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的课题研究,以每月一次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和不定期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园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
2.园长、专家型园长的专题讲座,能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下,我园拟于2016年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为此,我园先后聘请了刚刚通过市级园等级评估幼儿园的园长和评审专家来园视导,开展评估动员大会和迎评专题讲座,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欢迎。
中小学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论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激励: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当前中小学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措施建议。
激励一词译自英文Motivation。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激励定义为: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在该定义中包含三个关键因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努力是强度指标,我们不仅要考虑努丈的强度,还必须考虑努力的质量;组织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和目的;需要是一种内驱力,它会产生寻求行为,去寻找能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
1中小学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激励理念存在的问题
过于注重物质激励
当前,许多学校的激励机制还是物性化激励,在学校领导眼里激励只不过是多给教师一些钱,他们不懂得尊重人以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追求的重大意义,他们没有认识到激励制度好坏将关系到学校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当报酬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失去其作为激励因素的价值,而且过多的物质激励会导致急功近利、人才泡沫等负面现象的产生。对学校教师而言,如果仅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就会使他们对经济报酬的预期越来越高,教师在某个时期得到了某种水平的报酬后,他会对下一时期的报酬有更多的期望值,如果下一期的报酬低于其预期值,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和不满,从而降低激励的效果。
忽视情感激励
如上所述,目前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片面强调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层面,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情感激励。须知情感激励也是稳定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很多中小学里不重视民主管理,领导拍板、“一言堂”等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情绪,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对他们而言,不仅需要较高的物质激励,同样需要较高的精神激励。
激励即奖励
许多学校简单的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的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与惩罚措施,有时即使制定了约束与惩罚措施,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行。
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激励群体不能区别对待
当前许多学校并没有因为教师类型的改变而改变激励方式,而是对所有的教师采取相同的激励方式,这些管理者没有认真思考和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相同激励,形式太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是既浪费了激励成本,又没有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激励的“急功近利”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激励一般比较看重教师的工作绩效,这本无可厚非,而且对于营造竞争气氛,激发教师潜能功莫大焉。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这表现为:(1)学校和教师均把“升学”、“竞赛”等硬指标看成是重要的目标,而把学生发展成了第二位的目标。(2)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一味集中在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忽略了更高的专业成长目标,不重视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非任教学科知识的吸取,使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单一,视野不开阔。
缺乏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
缺乏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二是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与科学性。目前很多学校还沿袭着原来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即“一次评定,终身享用”,并且与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相挂钩。为此出现了“有条件要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评”的现象。教师管理部门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往往采用论资排辈的方法评聘,这种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妨碍了评聘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也妨碍了教师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2提高中小学教师激励性的对策
教师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复杂性,只有充分认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需要层次结构和不同时期的主导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励诱导因素,才能持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睦。
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1)物质激励。教师是社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条件做支撑,这是客观存在。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趋势,主要以增加薪水、奖金、津贴和减薪、罚款等形式出现。物质激励对强化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和调动教师的劳动热情有很大作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2)精神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教师除了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的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他们的工作热情,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教育工作本身。因此,在我国的教师管理中,要坚决摈弃“经济人”假设的思想,在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和方式激励教师的同时,还要满足教师情感、发展、成就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为教师营造更加优良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缓释教师的工作压力;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增加其对学校目标的认同;学校还可通过信任、关怀、提升、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自我实现感。
(3)在管理科学中,激励不能等同于奖励。虽然从字面上看,激励有激发、鼓励、诱导、驱使、使振作等,但并不意味着激励就是正面的奖励。只强调利益引导这一方面是不正确的,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有害的。管理激励,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激发与约束两层含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真正调动起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
优化激励过程
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根据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划分,找到激励的切人点,对其最强烈的需求进行激励,才能使教师产生最强的动机。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和动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全面地评价教师,建立智力激励体系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因此,对教师进行激励时,要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科学地、全面地评价教师劳动的价值、成果、贡献。在评价过程中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要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和进行自身修养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
智力激励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大力提倡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制定有利于各级教师自觉参加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把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成绩、次数、实效,作为各级教师的聘用、晋升的一个依据,以激励教师主动参加继续教育。
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
改革职称评聘制度
改革学校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需要,来设置教师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其次,学校要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责、权、利,根据岗位不同,职责和津贴均不相同;第三,教师要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教师聘任的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是有限的,在这些岗位上要认真考核,对于无法履行职责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合同让其下岗,或更换职位闭。
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首先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学校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提高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