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 [2]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35-36. [3]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 [4]陈朝峰.招贴画设计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 [5]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 [6]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J].中国教育学刊,. [7]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 [8]王建林,陈朝峰、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1-62. [9]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68-69. [10]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48-49.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爱国主义在初中美术课堂论文参考文献如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欣赏课和技法课,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学生的论文:“美术”一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上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美术,以我个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想上的享受,当然这指得是好的美术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觉好的作品时,我就会爱不释手欣赏很久很久,我有时甚至会身临其境。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当初,我一开始并不是想选美术鉴赏的,而是为了工作,我选了就业技巧。后来我回到寝室经过反复思考,我既然比较喜欢美术,为什么不选美术鉴赏呢?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第二天,我选择了美术鉴赏。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对这个课堂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美术鉴赏在我个人认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经过练习就更好了。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美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美术的气息,一张桌子、悬挂的衣服等等这些随处可见。学了美术鉴赏课,真让我受益匪浅,平常对生活粗略地观察也变得细心起来了。我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那么美好,有时观察一棵树,我会呆呆地看很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了。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然美术不仅仅是画,美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章法和笔墨。中国古代绘画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原始社会开始(美之感萌生),汉以前(线之形确立),唐以前(神之韵高扬),之后过渡到清末以前(灵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与西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古画也并不讲究进大远小的规律,以人物画为例,重点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较大,次要部分占的比例较小。学了美术鉴赏,让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可如此多的知识。在这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老师的论文高中美术主题性鉴赏教学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的创造、积累经验。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蕴含量大,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求通过课改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往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容易使得“教”与“学”均停留在使学生获取知识这一层面上,虽然学得认真,实际并没有形成素质。我们认为鉴赏的教学结构、内容、设计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实践证明鉴赏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课堂将会如同一潭死水,无法实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因此,要实现高中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发展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经验和深层次的思维、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习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改变过去的学生学习方式是鉴赏课有效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深层次的体验,尝试了新的教法和新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现将课改以来高中鉴赏教学学生活动设计的多种形式作一个回顾。【问题点击】美术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即对美术作品由表及里的充分感悟的过程。过去教师贯用的办法就是满堂灌,鉴赏教学容易上成“讲赏课”这种现象较普遍,教师在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习惯意识,创造性思维更无从谈起。【行动反思】一、情境引入式的鉴赏教学活动一节鉴赏课好的开头是上好课的关键,导入的形式很多,教师应注意讲究导课的艺术,必须慎重地对待导入形式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例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乃至一个实物,甚至一条消息都可以化为引入课文的内容,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开始就专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案例片段:1、《现代雕塑》的鉴赏课,引入新课的方式如:由复习古代雕塑引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提问古代雕塑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出课题《现代雕塑》。2、《走进抽象艺术》的鉴赏课引出课题的方式如:教师:由于受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好的作品。(通过提问,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像,有的让人看不懂,是不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作品就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观赏?教师又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说出他们的感觉,说明音乐既然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象的声音而为人们所接受,那么也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来组成有审美意义和画面。这种由成语的相反意思提问,得到学生的互应,再加上音乐的欣赏感受直接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点,线面的抽象绘画的形式欣赏方面。3、《希腊罗马美术》鉴赏课,组织教学导入方式如:教师首先以音乐导入,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希腊雕塑文化展示的部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情境导入教学活动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的特点,平面、立体形象相互交汇,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引入情境,为开拓学生广远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发展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主要依赖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决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领悟力和创造潜能,只有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从而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一直上升到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评述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的过程。案例片段:鉴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课,就不能光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首先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耶稣被犹太出卖的故事,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作品内涵的介绍,能够很快地激发起学生兴趣。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剖析作品,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事件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对这一作品的了解,在学生参与感悟之后,教师在归纳时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创作过程,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主题以及作品价值的理解。在此课之前,教师还布置过预习题,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课前的“读画”,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直觉印象,教师也出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体味,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评述,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去思考,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形式实际就是新课程观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三、学生主动探究的鉴赏教学活动美国沃·尔夫等认为:“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件艺术作品,而是为他们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感受性是不能教会的,只有在学生理解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学生应该自由地与作品进行交流,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在提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今天,应该特别鼓励一开始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以直觉的方式,调度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带任何框框和偏见地观赏作品。”案例片段:《千资百态的美术作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介绍完课件中的雕塑家罗丹的《巴尔扎克》的创作背景之后,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用探究式方法分组写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派选代表进行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宣读讨论结果:“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小组观摩此作品感想很多,罗丹的作品大气、洒脱、富有大师气魄,不但这件作品精彩,前课中的《欧米哀尔》也十分大气,从作品的创作意图中看出罗丹是一位阶级感情十分明朗的雕塑家,也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的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如《加莱义民》、《思想者》等都是为人民而呐喊的,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强精神,他的作品的表现手法夸张中有洗练的气度,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作品《巴尔扎克》是罗丹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他的动态选择恰如其分,巴尔扎克夜间写作后的踱步情景,加上雕塑家大胆、夸张表现手法,准确地表现出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精神气度。”发言后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美术语言、艺术美、形式美等概念,直接分析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来分析。这种学生代表发表直觉观点的教学活动形式,体现了新课改以后课堂教学形式变化的典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反应,要注意尊重学生感受的全部内容,以及面对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兴趣关注。四、角色扮演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在鉴赏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满足于讲教材,深堂气氛冷清,学生的学习无兴趣可言。让学生角色转变,成为扮演鉴赏作品中相关角色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快地成为教学中的“有我之境”。他们积极热情地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去思考、去表达,成为作品鉴赏的主动参与者,同时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使一堂鉴赏课上得有声有色,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案例片段:教师在鉴赏教学中,结合画面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展开活动,现在的中学生在了解了绘画的相关背景资料后,可以胜任角色扮演,这种鉴赏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对作品赏析的兴趣。教师在宗教绘画欣赏课程中,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了相关课题,让学生去寻找画面背后的历史宗教故事,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介绍故事及画家创作动机,演绎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如某班的一组同学借《小崔说事》节目形式,就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故事画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跨越时空请来“达芬奇”先生进行访谈……在角色访谈中主持人介绍“嘉宾达芬奇”让同学们了解画家的生平,“达芬奇”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角色转换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学内容最好是以人物为主的作品,将原来从教师口中说出的变换到由角色(学生扮演)说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显得丰富多彩,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教学模式的改变突出了教学的活动的娱乐性,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生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体现。五、实践体验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目前的高中教学模块的选择,本市大多学校选择了鉴赏必修和绘画模块选修,甚至有个别学校有机地将绘画模块与鉴赏模块加以整合,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绘画”教学中有鉴赏,鉴赏教学中容有大量绘画作品,应当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尤其是绘画作品中的大量形式语言,帮助学生全方面、深入地鉴赏作品。鉴赏与学生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给人感觉教学更有节奏,有张有弛,学生都能动起来,气氛比较活跃。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感知的认识,提升认知思维,从而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可从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想象体验等五个方面进行尝试。案例片段:一位教师在上《中国书法艺术》鉴赏课时,先对课本内容作适当讲解外,为提高学生对书法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次简单的局部点画临摹练习,并注意让学生采取如下的步骤:1、线的力度;2、字的结体3、墨的浓淡干湿;4、字的布局等,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前,先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练习要求,当学生明白作业要求之后再进行作业的具体练习。练习后,选取部分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评价应以优点方面为主,适当地指出影响学生作品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如用笔方法,用笔习惯等)。通过这样一番体验练习活动,使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和印象会比教师平淡无奇的讲授效果好。“体验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鉴赏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开动脑筋,结合不同的鉴赏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实践体验性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得以感悟和认识,从而顺利地进入鉴赏教学内容之中,“体验性”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综合素质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设计出良好的鉴赏活动学习方案。总之,“体验性”学习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让“体验性”教学与鉴赏课形成互融协作的良好关系。六、利用网络信息探索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课程实施后一大新的美术教学特征。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使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形式得到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等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案例片段:1、一个高校的全新做法是:建立了美术网络教学网站“网络美术实验室”网络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等。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名家名作,美术展览,美术院校,乡土美术、学术史论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学习区分为基础知识、高考特区、美术史、学习方法,相关资源课件等几个模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板块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学工作室为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和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和开展更有效的鉴赏活动。总之,网络信息探索形式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递、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案例片段:2、一个学校在“服装赏析”课的教学中,利用网络给学生们搜集了许多世界服装大师的个性时装作品图片,利用媒体展示各种千奇百怪的服装,学生边看教师边讲解服装的颜色的搭配、风格、款式等服装要素,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鉴赏教学活动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七、参观、访问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美术鉴赏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并能有所拓展,我们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教学方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有许多,其中的社会资源:可以是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家的工作室,甚至还以邀请艺术到校举办展览,示范和演讲。案例片段:如上《中国陶瓷艺术》的鉴赏课,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馆藏量很大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参观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相机,笔记本和教师预先设置的研究课题,学生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在展览中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参观过程中除讲解员讲解之外,教师对重点代表作品和总的时代特征加以补充提示,然后回到教室,教师用课件向学生系统展示,并归纳讲解。也可根据研究课题内容需要在网上拓展搜寻,并加上学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业内容是由学生每人撰写一篇一千五佰字的小型鉴赏论文,研究结果的展示,可以在网上公布,同时分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讲研究报告,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报告加以适当评价,小结。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拓展研究,教师更应该预先作好课程研究。在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帮扶者和鼓励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活动实践中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纵深和谐发展,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正真的“学习共同体”。以上对鉴赏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些问题的点击,并通过部分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片段,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供同行教师参考借鉴。美术主题性鉴赏教学的学生活动设计的多样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我们认为在鉴赏教学学生活动中,应做到:1、活动设计必须紧密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中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同层次,认识水平);3、活动内容和形式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难点。4、活动安排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为中心;5、分析形式应当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6、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7、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描述;8、活动设计应有利于促学生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高中阶段的必修鉴赏课教学的宗旨,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评价美术作品,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在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提高美术素养。基于课改精神,我们的鉴赏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美术教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科目,因为美术教学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范围大、程度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乡土美术——以番禺乡土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例【摘 要】本文从分析美术教育在乡村学校严重欠缺的情况入手,发现在乡村,乡土建筑是民间的艺术宝库,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与美术教育的必然联系。本文试图利用番禺的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主要是从番禺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的特点方面来阐述利用乡土建筑装饰艺术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关键词】 美术教育 乡土美术 乡土建筑 装饰艺术 承传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也日益提上日程。乡土美术是乡村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特别是乡土建筑,它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宝库,但在乡村学校教育中似乎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让孩子“在艺术的环境里接受艺术教育”才是理想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艺术化、知识的趣味化,使孩子学得更加投入,更加具有个性。一、 当前乡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1、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我省美术教育中,乡土美术是广州市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但目前美术教育在乡村学校却非常欠缺,在乡村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深远,美术课程在老师、家长、学生的眼中无足轻重,认为美术学多学少问题不大。这些偏见和现象直接干扰着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2、乡村美术教育对乡土美术的利用情况目前在乡村的美术教育中,对乡土美术的利用只是局限于乡土美术这份教材,对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校外的美术活动和与乡土美术有关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去美术馆参观美术展览、美术作品。 3、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以来往往更注重技能的传授,急功近利,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却不重视孩子发自内心对美的感受和表现。而乡村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并没有去挖掘一些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没有教育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虽然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美术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乡村很多课程受条件的限制依然无法利用实施。二、 番禺乡镇美术教育素材的发现1、番禺乡镇乡土建筑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这个发现就需要我们能够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通过观察分析来获取。番禺现在遗留下来的乡土建筑主要有祠堂、庙宇、牌坊、桥梁、古塔、以及民居等。在这些建筑中特别注重装饰,有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的艺术宝库,都是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好材料。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本区域特有的文化艺术----番禺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这些学校外的美术各种课程资源来进行美术教育。2、乡土建筑美术教育素材的地域特点与艺术特点分析⑴乡土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结构特点番禺的乡土建筑总体布局是采用珠三角特有的布局形态,每一类的建筑又有自己不同的结构特点。如祠堂以壮丽豪华,建筑面积大著称。沙湾的留耕堂是广州地区年代久、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古建筑。其五开间、五进深,为私家祠堂所罕见。斗拱采用如意斗拱(俗称莲花托),而不同于传统的“一斗三升”斗拱。在装饰上精雕细刻,把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艺术手段,极尽全能地用在装修上,以达到美仑美奂的艺术效果。番禺地处在亚热带地区,炎热的季节较长,所以房屋尺度升高,成为筒子式的筒子屋,顶瓦用三瓦减少日晒温度的穿透,墙壁加厚用双隅或三隅,有的多用夯土墙、蚝壳墙以起到隔热作用,每组建筑之间都留有冷巷,可通风透凉又可起到防火作用,在山墙的外观上多用驼峰或叫猫拱腰式,俗称“镬(锅)耳山墙”,样式流畅,曲线美观,同样起到封火山墙的作用。在墙上嵌以砖雕,墙头饰以彩画,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⑵乡土建筑的艺术形式和题材番禺的乡土建筑在艺术上主要以雕塑、绘画、书法等形式来表现的。在建筑装饰工艺上丰富多彩,乡土建筑中主要有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二塑(陶塑、灰塑)、琉璃、壁画、还有金属(铸铁、铸铜)玻璃等其它工艺。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上面的雕塑、装饰绘画、书法等,通过实际的观察,增强学生的艺术的感受能力。三、利用乡土建筑进行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建筑装饰艺术摄成录像、拍摄成照片或者将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教学。运用音乐、幻灯、摄影仪、录像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四、利用乡土建筑装饰艺术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1、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文物的集合,记录着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整个历史,文物浓缩着文化。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珍惜和保护文物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建筑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建筑是历史,建筑是文化。它的使用、生命及与人的生活、工作等有密切的关系,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在教育中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亲身接触这些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在这里感受一下先民的文化与艺术,从中了解历史。3、可以引导学生去参与文化的承传将学生带入乡土建筑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美。美是有承传的,历史也不可能断层,一个民族乃至地域、民系的装饰艺术深刻地反映了该民族、地域、民系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特性。我们从番禺的乡土建筑中同样可以看出极其真实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痕迹,并且对后代起着积极的作用。4、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学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对美的享受,而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五、小结老房子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和纪念品,也是大量政治经济及建筑文化脉搏强弱的“血压计”和考究岭南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后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美术教育中,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更多的关心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和表现。乡土美术是重要的地方性的教材,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我们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教育学生参与文化的承传。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科目,因为美术教学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范围大、程度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中学美术教育类文章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 范文 篇1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 教学 方法 、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 文化 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可以这样说,《美术学科教育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它也帮助启发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最后,我建议未看此书的老师们,不妨抽点空,看看此书,因为它确实给你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范文篇2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 儿童 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 总结 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范文篇3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追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 故事 ,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 抽象思维 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4.美术教学借助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美术教学如鱼得水,从图片,音乐,视频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和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如在 八年级 上学期上漫画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收集了很多名人的漫画和流行的经典动画,先通过欣赏分析,入手到如何绘制漫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欣赏课里,则利用媒体技术,点画成景,有某一幅画扩展到同一系列的,还可以点人出文字介绍,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在总结时,点一下相关的画家或某名画的图片时,其相关的介绍就出来了。比老师单一总结要更形象。还可以利用电脑虚拟出你想象的场景,例如把某画色调变一下,或把画中某物或人去掉后的效果等等,这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能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更好的去熏陶感染学生。

5.审美视野要拓宽

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的学习逐渐提高对美作品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及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6. 美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 反思 等等一样都不可少。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那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范文篇4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经验 ,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范文篇5

前段时间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读美术教育的心得范文篇6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3篇相关 文章 :

★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3篇

★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3篇(2)

★ 小学美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 美术教学读书心得

★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 艺术读书心得3篇

★ 艺术理论读书心得3篇

★ 小学教师美术听课心得体会3篇

★ 美术教师工作心得体会

中职美术教育论文

一、选题依据: 1、源自社会需要。社会的发展给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2、源自对教育理论的思辨 3、基于学科互涉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并生成论文题 例如:中职学校生命德语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普通高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识读课堂:一项中职课堂人种志研究 4、基于学术争论生成论文题(对学术分野与观点纷争予以实践解答) 例如:中职学校课程项目化的实证研究:以**专业为例 电子产品进校园的多维度分析与校本化实施 减负背景下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研究 5、基于与自身实践经验的提炼与诠释生成论文 例如:走向关怀型教学——源于实践的中职美术教学理念的创新 普通高中智慧型班主任的工作特征与成长路径 6、基于教育热点问题 7、基于政策文件的引导生成论文题 例如:课程思政视野下中职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融合研究 小结:题目生成之后还要进行精致化和规范化的表述 二、论文框架的建构 (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研究报个是整体性描述已经完成了的研究,要谈论这样一些内容:做了什么研究,怎么做的以及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1导言。是研究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置于研究报告开头部分的一段引导性的文字。导言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导论,使人能够很好地理解研究的缘由和背景。再到严重要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陈述。 2文献综述。表明本研究在同类研究中所处的学术地位,帮助读者理解本研究及相关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要选择与当前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的研究结果,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和评述。 3方法与步骤。对研究方法与不走安排进行细致的描述。 4结果与结论。结果是资料分析的产物。结论是研究者根据结果所作出的推论,因此常常紧随结果。在这一部分还要进行讨论,如研究结果有无其他可能的解释;本研究存在方法、步骤、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该结论的外部消毒如何等等。 5建议和启示 (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框架。 学术论文要以研究结果和结论为依据,也要对每条建议和启示的内涵与意义,可行性和操作性等进行必要的结束语说明。 学术论文的核心是论证,一个好的论证具有不充分性、严谨性、内容的均衡性、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引证的权威性等特征。 论文属于议论文,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 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3.结论:即结束语,对文章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标题;作者单位和姓名;摘要;关键词;提纲;引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语。 写学术论文的注意点 (1)关于论文摘要。简要陈述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过程与基本方法,呈现重要的观点和主要结论。不主张出现本文、作者等字眼。 (2)关于文献综述的写法 完整而融贯,不堆积引文,叙述流畅,评价中肯。文献综述本身需要一个框架(文献概况--重要观点--简要评价)文献概况要有图表。 (3)关于研究方法的陈述: 专业、准确、规范、可信。 常见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比较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跨学科研究法…… 问题、理论、资料、方法、结论、分析框架是论文的六个关键问题。(李尚群,湖南农大) 一般性论文的框架结构为: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活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科目,因为美术教学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范围大、程度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