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题目:选一个论题 写1500字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4、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5、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论文题目:选一个论题 写1500字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4、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5、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高中历史论文一篇《评价武则天》600字左右 从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功与过等方面来评价 提问时间: 2005-02-09 12:49:27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新浪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大力水手级别:学弟2005年2月9日 武氏政绩 武则天从以皇后掌权,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五十年。总的说来,她是一个有才能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她在当政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发展的。她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继续推行改革,打破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士族控制政治的局面,引用庶族地主参加政权。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进步的。 唐朝前期,当权集团主要是关陇士族。武则天在夺取政权时,就是遭到这个集团的反对。如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极力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认为她出身寒微,没有资格做皇后。武则天当皇后后,此二人都遭贬逐,先后死去。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听政,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后来唐的宗室李贞等也在河南、山东等地起兵。都先后被武则天镇压下去。武则天更加紧残酷地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杀掉唐宗室贵族数百人,杀大臣数百家。在这些被杀的人中,许多人是关陇士族,或属于关陇士族势力。从此,关陇士族更加衰落。 (二)重用庶族士人。武则天重用庶族士人,采取了如下三项重要措施。其一,在她为皇后时,通过唐高宗下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唐太宗时修的、内容虽是以唐朝官爵高下作等级,但很注意考究其是否属于士族,旧的士族观念很浓厚。《姓氏录》消除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宫品高下为准叙录,这就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的政治、社会地位。其二,武则天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录用人才。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其三,武则天破格用人,如她曾令九品以上官吏及百姓,皆可自我荐举求用。武则天确实选拔了一批人才,如她的名相狄仁杰和张柬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瓃和宋蹋等都是她重用或选拔的。 (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奖励地方官吏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境内田畴垦辟、家家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到升迁。为政苛滥、户口流散的州县长官,要受惩罚。在这期间,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从户口增长情况来看,唐太宗时,户口为三百八十万户,至武则天统治的末年,已增至六百十五万户。 武则天统治时期,也有不少问题存在。她任用了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一批酷吏,株连冤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她用人太滥,冗员太多,官僚机构过分庞大,又崇信佛教,大修寺庙,给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破产逃亡。 揪错 ┆ 评论1 ┆ 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提供这么好的文章 其他回答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怎样采纳答案 回答:brooks级别:学弟2005年2月9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哪位看倌对她有更深刻的看法,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哦!
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 (332)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320)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320)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论文 (321)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7)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16) 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314)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论文 (313)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 (322)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论文 (325)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论文 (318)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 论文 (318) 高三历史总复习应注意教材地图中的知识冷点 论文 (315) 谈历史学科的考试评价标准 论文 (318) 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论文 (319)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论文 (316)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论文 (316)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论文... (315) 学习之友学习新编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点意见 论文 (316) 命题研究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初探 论文
一、缺陷剖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2.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二、解决方法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以下题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1.重视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审问题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 1 )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②审关键词句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③审材料来源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2.忠实于材料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周绍莲 根据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组对腾冲一中高三级组十个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高中生历史小论文习作的主要问题》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对学生在历史小论文题答题失分原因做如下总结: 1、对于历史小论文题的写作75%的学生表示一般喜欢,2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少部分表示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点联系强,难度系数大,综合能力考查力度强。文综考试时间紧,来不及仔细推敲,得分不高。 2、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 ①论题问题:提炼论题时存在“论题不明确”、“论题偏离主题”、“论题不符合客观史实”及“写不出论题”等问题。出现这一系列论题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没有读懂材料,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出基本观点。 第二、只是截取了部分观点作为论题,导致论题残缺不明。 第三、由于材料经常以图表、古文或者翻译语言等形式出现,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 第四、平时训练有效度差,知识储备不足。 第五、审题能力不足,没有仔细考虑题目要求有哪些限制项及不清楚问题主题指向。 ②、论据问题。论据方面主要存在“选择的论据与论题不符”、“史料积累不足,论据不充分”、“杜撰论据,缺乏客观性”等问题。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没有围绕主题选材,偏离论题。 第二、史料的鉴别甄选能力和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第三、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重视不够。 第四、高中生由于时间有限,活动范围的局限,搜集史料的途径少。 第五、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缺乏体系,史料积累不足。 ③、论证过程。论证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答题语言口语化文学化,缺乏历史学科专业性语言”、“论文结构混乱,论证逻辑不严谨”、“以简答题弄混,要点式罗列”,还有论证过程史实罗列过细,缺乏概括性总结;史料未经甄别,论据不真实等。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薄弱。 第二、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自身历史素养不够,没有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第四、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五、平时训练不注重规律性总结,做题缺乏反思。 ④表述方面。小论文写作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表述偏差,对主题理解不当;表述不清,观点和论证内容相悖;表述随意,缺乏逻辑性;语言不严谨,用词不准确。导致这些表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文字表达能力差,知识储备不足。 3、根据小论文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得分率给如下建议: ①、仔细分析小论文题写作失分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积累答题经验,提高答题能力! ②、教师要注重研究总结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清楚小论文题考查的历史学科素养有哪些,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寻找答题规律,培养答题技巧,掌握论证的方法。 ③、在平时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渗透历史小论文的 主题思考和写作,在知识体系构建中增强主题意识、论据意识,注重学生在历史研究中论证方法、表述能力的培养! ④多研究高考真题及答案,小论文题既有一定的范式又灵活多变,既要归纳模板又不能生搬硬套,清楚审题的关键性,怎么问怎么答,问什么答什么。确立好主题,论题准确,审题清晰,弄清题目要求就成功了一半。对试题材料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提炼出要评析的观点,注重材料出处及图表的标题,找出论述的主题对象。论题必须是结论式的陈述句,不能是问句,句子长短适中,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语言逻辑严密,语句要通顺。反复推敲,预估一下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能否提取有效的史实作为论据再确定论证的角度和论题。 ⑤、论证过程如何做到“言必有据,史论结合”?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主干知识储备,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梳理,只有雄厚的专业知识素养才能撑起能力的大厦,把握和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对史料的选择和阐释合理,鞭辟入里,围绕论点和主题把握思维角度准确列出小论文的框架进行有效论证。 ⑥、注重论文格式和卷面的整洁干净,字数要足。 4、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不论是高考全国文综卷还是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的历史卷,小论文题或历史论述题都是占分值较多、难度较大、学生最怵的题型。因为,要在紧张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写出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两三百字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小论文题解题 方法 ,希望大家喜欢!
一、坦然面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强大的心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坚实的功底。此类试题考查的本就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最高一级的要求,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小论文题的难度大,也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唯有积极应对此类题型,多练习、多 总结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娴熟的解答技巧,方能在考试中遇题不乱,从容应对。否则,心中已怵,下笔难免不慌;“笔头”慌乱,必将导致对史料信息提取不全面、论证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洁等弊端的出现。得不到好的分数其实就是自己答题时状态不好的反映。
二、细心审题,把握解答的总体方向
历史小论文这类试题考查的角度紧扣“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三个层次,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种:论证观点类、评述观点类、提出观点类等。
1论证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类
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该题在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在题引、设问中进行了多处提示。首先提示立意;其次提示答题指向,如设问第(1)题中“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与第(2)题中“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相呼应,指向明确;最后提示了考生应该遵循的论证思路。
2评述观点(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类
例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该题是开放式的,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论证。如选择赞成的观点,可以运用全球史观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和中国 传统 文化 的巨大惰性。如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中国主动改变的角度展开。
其次,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背后的特定视角或立场,由此肯定其合理之处,批判其不足之处。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历史发展的外来因素,也不能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3提出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类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该题中的材料包括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和关于二人的 事迹 及贡献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所提炼的观点必须源于材料,还要明确合理。
总之,这三种类型不管是题型、思路范围,还是写作要求,都有明确提示,所以审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到和利用好所给的提示。这样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有内容、有得分点。
三、合理组织,搭建写作的基本框架
审好题后,就要下笔搭建小论文的框架了。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只有搭对、搭好框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同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答案往往凌乱、条理不清。
解答论证观点类试题时,先要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尽量多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概括观点。
评述观点类的试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在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论证,然后要对材料中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
解答提出观点类试题时,须结合所提供的材料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根据要求对观点进行全面的阐述或论证。
四、形成习惯,关注作答的要点
1要突破惯性思维的窠臼
小论文写作,虽然有法,但无定法。因为考题年年不同,试卷年年创新。所以解题时一般不存在固定的套路,必须针对不同的试题灵活地应对。那些认为熟练地掌握几种解题方法,并形成成熟的写作套路就可以不变应万变的认识是不可取的。在高考中解答小论文类的试题时要客观地分析,既要能找到解题或写作的切入点,又不能局限在原有的思维框架中机械地照搬套用以前的模式。否则,面对新题型,极有可能会张冠李戴、弄巧成拙。平时的努力只能成为我们不断攀登高峰的阶梯。
2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
小论文题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立足点就是试题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及所学知识。一道成功的试题,在设计上都有梯度性,小论文作为开放性的主观题,一般都在最后设置,考生必须在充分阅读上述材料后才能解答。为了降低难度,不少试题在题引中或设问中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所以,归纳观点和论证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
3要理顺思路,逻辑清晰
观点明确,视角多重,史实充分,论证合理是评判该类题写得好的基本要求。在审好题后,一定要给自己一点静思细想的时间,以便更加顺畅地“搭框砌文”。具体步骤是认清题目类型—摆出自己观点—寻找论证(论述)角度—提炼材料史实—列出论文提纲—下笔组织语言。要做到以上这些基本要求就得思路清晰,按部就班地操作。毕竟这一小题的分值不低,所以值得在考场上多花些时间做好每一个步骤。如果匆匆上手,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在考场上紧张的环境下,很容易丢三落四,得不偿失。
4要史论结合,语言简练
小论文有字数要求,但不能堆砌文字,其字数要求是通过多重的论证角度来实现的,是通过做到史论结合的学科要求来实现的。所以写作时要力求简洁,点到即止,但有两个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不能通篇只有一个段落,让阅卷老师去帮你寻找观点和论据,这是很让人头痛的事。二是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要有说服力,论述合理。要以史实为主、以论述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通篇大论,没有史实做依托,是不会得高分的。
总之,放眼高考试题,繁花似锦扰乱人眼,小论文题只是其中一朵小花。稍加留意,便能看到花开。所以,拥有乐观的心理、坚实的知识功底、熟练的解题技能,何愁不能从容应对,取得高分?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方法相关 文章 :
1. 怎么提高历史大题的分数与答题模板
2.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3. 分析历史的方法,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
4. 做历史题大题的历史大题的解题步骤
5. 高考历史小论文:现阶段打牢基础最重要,逻辑严谨语句通顺
6.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及解题技巧
7.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8. 做文综历史题的方法三个步骤
9. 2020高考历史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10. 做历史题大题的方法
1. 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记,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2. 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比如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整风运动、解放思想运动等等
这种文章在党的网站到处都有呢
党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谢荫明 为什么写党史论文 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是要通过历史资料,发现历史的真相,总结历史的经验,丰富人类的知识。 (一)重视党史论文的写作 (1)写党史论文是党史研究工作性质决定的。党史研究是一种思想的、理论的分析工作,党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地向社会传递表述,使新的发现、历史的真相为广大群众所知,就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文体和文字表达论述,因此党史论文的撰写便成了党史研究工作最后和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些研究的结果、论文的发表最终还要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2)写党史论文是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编辑彭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区县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纪略等书稿时,选用的大都是论文。北京市党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年来共撰写文章4871篇,2800多万字,其中大部分是党史论文,很好地配合了宣传教育工作。
1、 永远跟着党
2、 那永远都是一面旗帜
3、 寻找心中的亮点
4、 党在我心中
5、 永远的时尚
6、 成长中的党
7、 党在我心中
8、 我的入党情结
9、 我心中的党
10、以实际行动向党交上一份完满的答卷
11、我身边的共产党员
12、党在我心中
13、红色的信念
14、党旗飘飘
历史评论的写法:
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作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
5、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历史评价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结构诸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所做评价有可能出现差异,封建史家可能视某些帝王为绝代明君,但人民大众却有可能视其为剥削者、压榨者的总头目、总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态度、阶级观点等等,都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历史评价,如有人认为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艺复兴以及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则坚决反对“启蒙说”。再如有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有人则不认为是,即持前说者中亦有分歧意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有很多,有好的有坏的,要评论哪一个呢?
建议查阅易中天先生的作品<帝国的惆怅>一书,书中这类作品很多,而且很通俗很精辟.网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诠释 --读《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有感 1、 基本说明 对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曾这样评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这段话恰当的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内涵——当代史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史对历史的全面涵盖,这种涵盖需要对当代史做出一番新的诠释:“‘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做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 。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表明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这种思考无疑是思想的现实化和历史化,并通过思想的历史花进而发现了历史学的真谛所在,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这里,作为主词的历史与作为宾词的当代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当代之所以能够穿透死亡的束缚而规定了历史的全部内涵,原因在于外在时间和编年史意义上的年代序列派生了历史思维的内在时间 ,这种与思维具有同一性的内在时间通过生活和实际行动达到了哲学和历史的合一,或者说是思想与历史的合一。“历史决不是关于死亡的历史,而是关于生活的历史” 。在克罗齐那里,历史重新复活了,而且是以生活的名义、并借助思想的当下性成为正当的历史。 然而,这种“关于生活的”当代史却很容易受到恶意的曲解和善意的误读,特别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人人皆知的口号之后,误解就更深了:似乎当代史的历史就意味着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拥有绝对的权利,而不管这一权利的出生证明是什么;如果历史仅仅是当代史,历史学家似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书写历史,因为这也是当代史,而且是绝对肯定的历史。相反的错误观念也存在,富有历史正义感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显存在着对历史事实的猥亵,这是决不能容忍的轻率行为;退一步讲,即使当代史对历史事实的误解只是一个小错误,那么,当代史的提法也是缺乏历史感的,因为根据显而易见的字面阐释,如果历史只是当代史,那么还有什么历史进步、历史动因可谈? 对于上述诸种错误之看法,笔者是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历史叙述的权利 确实,当历史学家以思想的名义进行历史叙述时,历史学家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权利对历史学家提出自己的要求。“毫无疑问,想象力对于历史家是必不可少的:空洞的判断、空洞的叙述、缺乏自觉或想象的概念,全是无用的;……,我们要求对我们所将叙述其历史的事件应有生动的体验,意思也就是要使事件作为直觉与想象重新被提炼出来。没有这种想象性的重建或综合是无法去写历史或读历史或理解历史的” 。简单的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但仅仅有想象力还不够,还需要一种直觉,历史是“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且是对真实的历史的认识,“直觉的成分和逻辑的成分共同构成了历史判断。在历史研究中,自觉能力的高下就成其为历史学家历史认识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尺度” 。克罗齐之所以把编年史看作“假历史”,就在于编年史缺乏历史家的想象力和直觉对历史的当下构造,简言之,就缺乏了“当代”的、或者说是思想的在场。 想象力和直觉共同构成了历史写作的技术基础,但这种基础却不能保证想象力和自觉的恰当运用。如果历史学家凭空想象某种能够证明自己某种“主张”的乌有之物,或者让“我们的爱情、眼泪、蔑视”等等克罗齐称之为“情操价值”的价值左右对历史的思考,那么,历史也不是真历史,历史也就成为一种“诗歌性历史” 。比如对异教徒、对犹太人或者对某某阶级的仇恨融入在历史叙述当中,历史的价值就不是思想的价值了,这样的历史也不能称为历史了。要写一部真正的历史,“我们就要清除神话和偶像,清楚朋友和情人,一心注意历史问题,那就是精神或价值(如果爱用哲学味较少而较通俗的词说就是文化、文明、进步),我们就要用两只眼睛和单一的思想目光看待它们” 。历史的主观性不是个人情感的主观性,而仅仅是思想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是为了张扬历史学家的爱恨情仇,而是为了实现思想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就是历史的内在的一致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引人注目的另外一个误解是,既然历史是当代史,那么历史学家就有权利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历史写作。而所谓的现实需要,可以是政治的,比如爱国主义;也可以是个人目的,比如为了说服别人而专门引用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而有意无意忽略了那些也曾是事实的历史事实。克罗齐把这两种历史分别称之为“实用性历史”和“修辞学的历史”。 “实用性历史(但它并不是历史)作为一种实际活动是不受非难的:我们每个人都不仅想要探讨历史,而且想要探讨行动,在行动中很好的利用这一形象或者那一形象的重新召来去推动自己的或(结果是一样的)别人的工作。 ”当代史的提法决不是为了当前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历史学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理想而任意切割的当代史,实用性历史作为一种对历史学(注意,不是历史本身)成果的一种生活化运用而受到作者的肯定(修辞性历史也是如此)。这并不在于这种历史所抱有的历史叙述目的具备历史学上的价值,而在于它的行动本身符合了历史的真义,这个真义就是历史是关于“生活的历史”,正如历史学家通过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历史那样,实用性历史只是,而且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当下的眼光看待历史时,它的实用性获得克罗齐的肯定,除此之外,实用性历史并无可取之处。 同样,“修辞学的历史”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们无法攻击它而只能攻击它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把历史看成是演说家的作品、……、或看成是心灵的教育(如果它是政治性的)、或看成是能引起愉快的”。这些都表明:“修辞性历史是以一种既存的历史为前提,至少要以一种诗歌性历史为前提,是抱着一种实际目的叙述出来的” 。这些实际目的主要是一种教化的目的,然而,“‘历史’就不仅会在一种形式之下而会在所有这些形式之下参与教育的过程。但就历史本身而论,它只会在一种形式之下参与教育的过程,那不是纯然抽象的道德教育的形式,而是思想教育或发展的形式” 。因此,把历史冠之以道德教育等等名义来进行思考,那还没有洞见历史,因为所这些功能或者目的,都是外在于历史的,比如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为了证明某种天堂必然来临等等理想和预言。真正的历史,是内在的、是通过思想的发展而自然达到这些思想的价值和目的。这种思想的发展正如历史的发展,决不含有任何外在于思想的目的和价值。 那种把当代史视为一种可以供历史学家任意阉割和曲解的庸俗看法,实际上是侮辱了克罗齐的思想(或者哲学)的真正内涵。把历史看成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场所、或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实用的教育工具或者是政治家的政治手段,都是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亵渎。 3、 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历史是真实的吗?一切对当代史提出质疑的看法都或多或少认为:如果历史就是当代史,历史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虽然克罗齐反对以当下的任何实用性目的对历史进行“剪刀加浆糊”(柯林武德语)式的研究,但当代史本身就意味着历史的客观性无法保证。对于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克罗齐先从不可知论的观点入手进行剖析。 不可知论“并不绝对否认历史的真实性,但它否认历史具有完全的真实性” 。不可知论认为历史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至少历史的全部真相不能完全被历史学家所掌握,换句话说,不可知论否认历史具备真知识。不可知论以历史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性而否认历史的真理性品格,但是,如果不可知论面对历史所提出的无数个历史真相问题都得到解决,“如果全部疑问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如果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答复,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通向无限的道路跟通向地狱的道路一样宽广,如果它不导向地狱,它就必然会导向疯人院” 。企图解决所有历史问题的奢望是不必要的,而由于解决不了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产生苦恼和失望是幼稚的,所以“即使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能给我们的欲望以满足,我们所该做的也只有从我们的心中把它们清除出去,忘掉它们,而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历史、既当代史的某一点上” 。历史的真理品格不在于洞察真相本身,而在于思想本身。历史真实与否,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克罗齐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搁置起来,这个疑问也离开了克罗齐的视域范围。 既然历史的真实性不是核心所在,那么,克罗齐又是如何对待历史叙述中必然遇到的史料问题呢?克罗齐对于史料并不怀有在一般历史学家那里常见的尊重感,他曾这样评价史料学工作者:“可怜的学者、档案工作者和考古学家是无害的,是一些有用的小人物” 。不仅这些史料工作者是小人物,而且对于史料本身,他也认为“把想象的、虽则是以猜想形式想象出来的细节添到实在的材料上去也是可以被容许的” 。当然,这种想象性不是“要求历史把他们带回到中世纪的古老堡邸和市场中去”,而是“在想象中去重现过去,并从现在去重想过去,不是使自己脱离现在,回到已死的过去” 。克罗齐很诚实的道出了那些标榜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历史学家所特有的虚伪性。既然历史的真实性是不能实现的一种理想境界,那么,历史学家的文学想象能力也是可以容许的,如此,历史学家何必要遮遮掩掩自己并不孱弱的想象力?当然,克罗齐对史料的漠不关心并不是对历史的无知,恰恰相反,这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内在逻辑使然。“以证据为依据的历史归根到底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历史而决不是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是当代的和当前的” 。用证据来说明历史,而不是用思想来理解历史,历史就退化为编年体历史了,其中全无血肉和心灵,更无人类的意识,而只有死亡的过去。“任何过去有过的事情都不会返回,任何过去有过的事情都不能被取消;即使我们恢复了一种古老的思想,新的敌手也会使保卫变成新的,并使思想变成新的。 ”尽管克罗齐对于死亡的过于怀有一种体面的尊重,但历史的核心决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苛求历史学具备完全的历史真实性无疑是苛求历史学对过去的全知全能,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历史学的真正主题是当下的时代精神或个人心灵所指引的历史。 4、 哲学与历史的合一 思想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真实的记录了人类意识的演进,而且历史也从思想、或者哲学中得到了规定性内容。“精神就是世界,它是一种发展的精神,因而它既是单一的,又是分歧的,是一个永恒的解决,又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精神的自我意识就是哲学,哲学是它的历史,或者说,历史就是它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同一的,也就是说,意识和自我意识既有差别,同时又是同一的,就像生活和思想一样” 。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当代史有没有极具历史意识的“发展”可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被看成是一种没有发展观、也没有历史感的历史命题。在克罗齐的眼中,历史和思想的内在性表明了历史的进步观念。正如思想的不断地辩证前行,历史也是如此。克罗齐坚持一种十九世纪以来的发展观念,这种观念坚信人类是不断前进的。在谈及黑暗的中世纪的史学时,他也认为中世纪也是有进步的 ,不仅如此,“甚至荒谬的人的毁谤和对人类良知得令人厌恶的错误批判的毁谤也是一种前进” 。 历史是不断前行的,这点毫无疑问,也合乎逻辑的包含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中,那么,这种前行有没有动力,它有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克罗齐认为历史必须具备的三点历史意识谈起,“这三点是,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叙述与文献的统一性和发展的内在性” 。如果历史和哲学互相分离,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没有实现;文献不与叙述历史、亦即思考历史的思想相统一,历史也不是历史;而发展的内在性则表明我们不能从历史之外寻找历史的发展。 在历史与哲学(或思想)相分离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承认历史的动因只能从事实本身去寻找,先搜集历史,然后再从事实中寻找原因。这看上去很公正可靠,但这种被克罗奇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做法却直接把各种庸俗的、陈旧的观念放逐于批判领域之外,他们“求助于求学时的记忆,求助于当时流行的哲学口号,求助于当时人们对于政治、艺术、道德的日常情操” ,并让这些观念毫无顾忌的引导历史学家编造一个关于历史原因的平庸传说。这看似尊重历史,实质上各种偏见、误解的大杂烩。 而那种以非历史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结合时,情况更为糟糕。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比如某种客观规律,他们博学而又自信的认为,历史有一个最高的终极原因,而且存在一个终极的目的,这种目的是外在于历史,比如天堂,比如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对历史进行人为的切割以至歪曲,然后采用这些所谓的历史事实比附他们的观念。这种做法与证明世上存在上帝的那些常用手法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他们既玷污了哲学的名誉,又使历史只能充当类似注脚的角色,甚至“把单纯的叙述性的历史当作身外的废物,而单纯叙述性的历史则应当作为道德家和政治家说教和教训的原料或脚本”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历史就可以完全取消,而单纯的奇思妙想就可以代替历史叙述了。这样思考出来的终极原因决不是历史的动因,同样,所谓的历史必然趋势也不是历史所渴求的天堂。 从上面可以看出,克罗齐既否认单纯从事实本身寻找历史发展原因的方法,也反对以观念的逻辑代替、说明历史的逻辑。如此,克罗奇所认为的历史动因又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克罗齐所定义的“哲学”一词谈起。克罗齐认为,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史学的方法论阶段,即,关于构成历史判断的范畴的阐述或关于指导历史解释的概念的阐述” 。没有任何哲学能够离开历史的基础,“一般研究历史事项的人都应当成为自觉的和有训练的哲学家,因而一般的哲学家,即纯哲学家在知识的专业化中应当是无立足之地的”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哲学给予历史以叙述的意义,没有哲学,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二是历史给予哲学实在的存在理由,如果离开了历史,哲学就不能叫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历史发展的动因问题——如果对于克罗齐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合法提问的话——不能从历史之外的纯哲学当中寻找,当然也不能单纯中历史事实中寻找,而应当克罗奇的历史化哲学和哲学化历史、亦即思想中去寻求。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说的,“思想从内部重整历史,它就是它自己的证据,它不承认不可思议的东西,因为那是不能想象的” 。 5、 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恰当的表明了克罗齐的史学思想,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内涵及其背后的观念预设,更不能把这一命题口号化。许多错误的理解都是从一知半解中产生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克罗奇的整体思想本身去理解这一命题,那当代史这一命题就无任何价值了,更谈不上后人还能从中获得什么新的启发,思想的进步也会由此停止,正如克罗齐所说,“当人们认为已经不能再学习时,当人们被教育成再没有接受更好教育的可能性时,生命就停止,再不能说还活着而应说已死亡” 。
最佳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千古悠悠,长河汤汤,年华无法挽留历史匆匆前行的脚步。华夏大地上,有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的足迹,有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的盛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有东临碣石、西进取经的遗迹。我们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华夏文明,历经时间的洗濯越发熠熠生辉。朝代更迭,却不能磨灭我们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在博大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中华儿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身怀傲骨应铮铮!历史有万邦来朝的繁华,亦有黑暗受辱的暗淡。我们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战败,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但我们也有虎门销烟的豪情,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是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根本,在新时期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扬我国威,振兴中华!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朋友们在一起,日久天长则必定能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优点、发现缺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互相欣赏和彼此的遵信守诺。因此朋友相交,要本着“诚信”二字。 所谓“诚信”,完整说就是诚实(心)守信。结交真朋挚友,往往是从诚心开始的,心若不诚,其目的必然乖张,纵然守信则只说明其品行尚端,但德心不佳,此友虽然可贵但已经失去深交根基;若失信则表明此人品行德心俱已不佳,断不可交。心诚者,若亦能守信,此人可谓品德俱佳,实为难得挚友,应拜为座上宾以师礼相待;若失信于人,则说明其德心虽好,但品行欠佳,若有以诚心坦然相告,则此友亦可结交之。 综上所述,三人行: 心诚而守信者,可以之为良师(是真朋挚友); 心诚而失信者,可以与之为友,但要予以为戒(是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守信者,可以与之为朋,不可与之深交(非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失信者,可与之为陌路人,做点头朋友(既非朋又非友)。 朋友相处,各种类型的朋友必然皆会存在;我们不必以自己的标准强求与人,只要能够分辨清楚身边朋友的类型,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则两相适宜。但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若要找到真朋挚友,则必须诚为根,才可能发现同样真心的朋友,以信为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