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研究英语俚语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英语俚语论文

弟弟,给你两篇关于俚语的论文:略论现代美国俚语:浅谈美国俚语:这里有一个俚语学习网站推荐给你:

1.英语俚语的翻译,其实重点在于意译而不是字译。这个论点是比较好的,因为与中文不同,英语的俚语有很多跟字面的意思不太一样。如:rainingcatsanddogs.(下着倾盆大雨)等。翻译的时候如果过于在意字面的意思的话,往往会忽略到其中的固有含义。2.对该俚语的背景的了解。有很多英语俚语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加深对俚语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俚语的翻译。望采纳,谢谢。

it's my dick in a box

非习惯用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其来源尚不可考,1800年,初见于印刷品,所载为伦敦罪犯们的行话。俚语多出自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表示敌意或轻蔑;也可出自对本集团内成员的讪笑。但俚语的流行,则是一种社会力量的推动而非个人所能为力。文明社会多趋向于主文化群与各种亚文化群的区分,后者出于社会的或语言的偏见,为保持其团结,往往使用俚语,如职业集团和各种其他类型的亚文化群,包括性行为越轨者、吸毒者、贫民集团、各种会社成员、农村的小型结社、政治组织、部队、吉普赛人、运动员等等,而俚语最主要的来源是职业罪犯。 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吸取词汇,赋予新义,有些则借自外语,很少自行构词的。因之俚语的形成,一如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语音改变、语义扩大、缩小语义、截短法、缩略词、褒义化、贬义化、转喻、提喻、夸张、外来语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每一种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时过境迁,或改变其义,或转为标准语,或继续用于某些飞地。某些俚语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亦为人们所接受。俚语的流通率无疑因新闻宣传而不胫而走。有些俚语引进新概念,有些则提供新的表达方式,新颖、辛辣甚至耸人听闻。扭转语音、颠倒字母顺序而成黑话,或以音、形并用组成韵语。但大多数俚语以形象的谬误为其基础,常以新词用于现成的概念。最有效的俚语往往一语概括所指之物、用物之人及其社会背景。俚语已成为幽默大师及新闻记者所必需的工具,运用得当,可使语言别开生面,推陈出新。语言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因俚语可以反映文化概况而详加研究。 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说白了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通俗而幽默的俗语。 北京人管散步 叫"溜弯儿",天津人管对面叫"对过儿",单单是对中老年妇女的称呼,各地俚语中就各有各的说法。 什么是俚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我相信,多数朋友会认为俚语是粗鲁和无礼的,或是脏词。其实俚语才是真正的日常表达法,应该说,俚语是通俗的讲法,是"白话",并不都是粗鲁和无礼的。留意一下,当你看一部美国电影时,你就会发现,通常你听不懂的单词往往就是俚语。 转

俚语研究论文

从事网上论文答疑和资料提供2年多,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英语俚语及其风格特征——当代英美俚语辨析之一 王爵鸾 外语学刊 1991-03-02 期刊 9 170 2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与风格 张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9-15 期刊 0 196 3 英语俚语的修辞格研究 吴叔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0-15 期刊 1 136 4 英语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 朱秀梅; 刘惠玲 文史博览(理论) 2007-11-28 期刊 0 188 5 电影字幕翻译中英语俚语、粗俗语的处理 徐涵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2-20 期刊 0 296 6 正确认识学习英语俚语 谭思敏 科技资讯 2008-03-23 期刊 0 49 7 英语俚语及其汉译 郝瑞英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03-25 期刊 0 181 8 浅谈英语俚语 丁雪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10 期刊 0 51 9 浅谈英语俚语对理解英美文化的作用 周宏娟 科技信息 2008-10-01 期刊 0 63 10 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兰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15 期刊 0 47 11 浅谈导游语言中英语俚语的应用 刘婷; 洪常春 黄山学院学报 2008-08-20 期刊 0 32 12 浅谈英语俚语 林庆旺 民营科技 2008-11-20 期刊 0 26 13 英语俚语的语体特征浅析 刘强 甘肃农业 2006-04-15 期刊 0 60 14 论英语俚语的语言特征 陈晖知 企业家天地 2006-03-30 期刊 0 73 15 英语俚语及其翻译的对等性 余郑璟; 魏全凤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7-30 期刊 2 194 16 英语俚语的构词规律及修辞特点 郭风勤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7-15 期刊 0 312 17 英语俚语的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杨祖华 科技资讯 2006-11-13 期刊 0 106 18 英语俚语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发展研究 吴叔尉 琼州大学学报 2006-12-28 期刊 0 386 19 对英语俚语翻译中等值性的思考 余郑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02-28 期刊 0 136 20 英语俚语浅探 黄艳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1-10-01 期刊 0 11 上页 下页共有记录69条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求采纳

上面的网站上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的,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it's my dick in a box

所谓俚语就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而我个人理解他们的作用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不把新手(green hand)说成是the new learner of someting 的原因

动物俚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所谓俚语就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而我个人理解他们的作用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不把新手(green hand)说成是the new learner of someting 的原因

弟弟,给你两篇关于俚语的论文:略论现代美国俚语:浅谈美国俚语:这里有一个俚语学习网站推荐给你:

在英语里,有许多常用 俚语 是由动物字眼构成的,相当的生动、形象。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中有关动物的俚语,欢迎大家阅读。 英语中有关动物的俚语摘抄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忙忙碌碌的 as graceful as a swan (像天鹅)姿态优雅的 as gentle as a lamb (像羊羔)性情温顺的 as cunning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的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Buddy, where is john? 要上厕所? Bungee jumping 蹦极跳 dog-eared books 读得卷了边的书 dog sleep 不时惊醒的睡眠 dog-tired 像狗一样的累 dog watch 夜班 old dog 上了岁数的人、老手 a sly dog 偷鸡摸狗者 a big dog 看门狗、保镖;要人 You're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儿!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般的忠诚,在西方 文化 中,狗是'忠实、卖力、辛劳'的化身,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西方人论功行赏时常说'好狗应有好骨头 a rug rat 还不会走路的小婴儿 a dog chance 极有限的一点儿机会(希望) dog's days 很热的日子 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cold fish 冷淡的人 drink like a fish 酒喝得很多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follow like sheep 盲目顺从 swan song 最后作品 white elephant 昂贵而无用的东西 until the cows come home 空等,白等 英语中有关动物的俚语精选 1. Cats hide their claws. "猫藏利爪而不露",意思是,告诫那些与人交往毫无戒备之心的人,意思与"知 人知面不知心"差不多。 2.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这一句是嘲笑那些掩耳盗铃者。(猫咪喜欢偷奶油吗?这好像是老鼠喜欢做的 事情哦。) 3. The cat did it. 做错了事情,用"这是猫干的"来推卸责任。可能是因为猫咪喜欢到处乱跑吧, 难免会造成一点小乱子啦! 4.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猫是老鼠的天敌。没有猫,老鼠就会肆意妄为。在中世纪的欧洲,徒曾认定猫是魔鬼附身的动物,数以万计的猫因此被处死。不料,猫的厄运招致老鼠的猖獗。很快,鼠害成灾,黑死病一波接一波的横扫欧洲大陆。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狸猫不在,老鼠闹债"--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5. A cat has nine lives. 英语国家的人相信,猫这种动物命大,福大,造化大。2001年,美洲动物医疗协会杂志刊登过一份研究 报告 ,研究人员调查了132起猫从高空坠地的事件,坠地的平均高度是六层楼,结果百分之九十的猫坠地后都存活下来了。它们在空中灵活地翻转身体,四肢着地,爪子上的肉垫大大缓解了坠地时的冲力。古人对此肯定也有所了解,认为"猫有九条命"(A cat has nine lives.)。 英语中有关动物的俚语推荐 1. What a stupid man(驴)! 真是个傻瓜! 2. Kate is busy as a bee(蜜蜂). 凯特是个大忙人。 3. You dirty rat(老鼠)! 你这卑鄙的小人! 4. I'm hungry as a wolf! 我要饿死了! 5. What a turkey! 真是个草包! 英语中有关动物的俚语相关 文章 : 1. 与动物有关的俚语 2. 动物名中英对照 3. 英语俚语大全 4. 经典英文俚语

美国俚语特点的研究论文

俚语以其形象生动、诙谐简练的特点,成为英语语言中最活跃、最具表现力和感召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着俚语,同时它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上。俚语是如此广泛而又鲜活的使用着,它己成为英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若是对俚语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定然无法领略到英语语言的精髓及魅力。然而英语俚语的翻译在中国并未引起翻译界的重视。因为很多人认为俚语是亚文化群所讲的一种“粗俗的语言”,不值得重视。事实上近年来,俚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国外不仅获得了大众喜爱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如今也有关于英语俚语的字典、书籍出版。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它不仅涉及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不同文化的转换,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语际翻译看作对不同语言符号的诠释或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本文在吸收二十世纪末国内外新兴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把翻译看作跨文化交际的媒体,从文化的角度对英语俚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上面的网站上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的,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所谓俚语就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而我个人理解他们的作用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不把新手(green hand)说成是the new learner of someting 的原因

中文摘要 现代美国 俚语 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悠久的历史。19世纪美洲大陆的“西进运动”促使了美国俚语的形成,20世纪则是美国俚语迅猛发展的时期。从其来源来看,亚 文化 向主流文化的渗透到社会名流的推动再到新事物新概念的大量涌现,产生了大量的俚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俚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易于表达情感、更新迅速等。同时,它在社会中的作用则体现在:体现说话者的身份;加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说话者受 教育 程度和文化素质以及反映美国人对社会现实所抱的态度。对于现代美国俚语,学者的观点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现代美国俚语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如今,变得简洁明了及与标准语互相渗透成了现代美国俚语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俚语;来源; 特点; 社会功能; 前景; 语言地位 一 引言 现代美国俚语是一个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原来是指某些特殊的阶层、行业或囚犯、黑帮使用的行话和黑话。其中有些粗俗不堪,难以登大雅之堂,有些简单明了,诙谐幽默,为大众所接受,而有些则只在一些很小的范围内流行,如在一个行业内,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等,其寿命不长,往往自生自灭。 据不精确的统计,美国人的常用词汇大约有1万到2万左右,其中10%约2000多个左右的词语是俚语,而且这些俚语也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因此有些语言学家就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熟悉美国俚语,要想在美国社会与人顺畅地交流是不可能的,有时甚至就连读书看报都会很困难,因为现代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报纸和书籍中了。 现代美国俚语是一种非常不规范的语言变体,在当代美国社会中所履行的社会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且这样的特殊的语言创新,已逐渐地融入了英语标准语的范畴,成为标准语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的补充。本文将对它的产生、发展前景还有社会功能和特点进行粗略地研究。 二、现代美国俚语产生的背景及其来源 (一)现代美国俚语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在美洲大陆的“西进运动”中,许多美国人大量向西部移民,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的流动。这么一来,各个地方的方言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行话、黑话接踵而来,人们互相传用。由于美国官方并不强调“标准语”,又很少进行“语言纯化”,因而不断出现的行话和俗语等不同的语言形式经过不停地传播使用,便成了今天美国人使用的俚语了。同时,美国是一个多种民族移民混合而成的国家,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出与美语相融合的新词汇,从而使俚语日益地增加。 到了20世纪,美国俚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俚语,还有美国社会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家庭解体、年轻一代的酗酒和吸毒、反战运动、性解放、同性恋等更令美国俚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进入经济大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的八、九十年代,现代美国俚语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旺盛生命力,计算机俚语、体育俚语、校园俚语等新兴俚语的大量增加并进入日常生活。 (二)现代美国俚语的来源 1.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 现代美国俚语的来源较广。隐语、行话及黑话均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精彩的俚语,“如美国罪犯把监狱外的社会称为street(街道),按他们的说法,这个世界分为监狱内和监狱外两部分,而监狱外就是大街,只要他们不在押,大街便是他们活动的地方,因而street time这个俚语就被用来指假释期。”[1]又如“to kick the bucket(意思是死了,to die or pass away),这句俚语十分流行,因为在7世纪的英国,对死囚执行死刑时,犯人就会在桶子(bucket)上,刽子手把绞索套在犯人的脖子上,然后踢掉桶子,犯人就会因绞索拉紧而窒息死亡。现在这句俚语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一种死亡方式。”[2]军人、警察、学生、工人、失业游民、司机、妓女、罪犯等隶属于亚文化群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对俚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创造的俚语总不停地在更新,且各有其特色。尽管其中某些行话或涉及到性方面的俚语不堪入耳,但不可否认他们是现代美国俚语的主要来源之一。 2.社会名流的积极推动 现今俚语的主流,则为主宰美国当今文化主流的上层人士创造的俚语。作为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芝加哥等大城市通过媒介主导美国的文化。这些城市的上层人士如政界要人、商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及娱乐界明星等,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充满才智,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是日常美国俚语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如俚语much-racker指专门刺探个人隐私和政界丑闻的人,该词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频繁出现,已进入口语的范畴了。曾被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名报、名著、名人传记中,甚至是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因此可以说美国俚语已融入了主流文化的“血液”中。 3.新事物、新概念的大量涌现 近年来,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大量的新俚语因此应运而生,用以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如:hot line(热线)、fall out(放射性尘埃)、afro(蓬松发型),其中最经典的、最耳熟能详的俚语就是“cool”了,原意是“凉,凉爽”之意,现作为俚语的意思是“动人的,妙极的”。在这些新兴发展的行业和新出现的事物中,IT行业、娱乐业、体育行业等出现的俚语几乎占据了当今俚语的半壁江山。如流行音乐中常出现的“rock and roll”便用来指摇滚乐。“Groove原意是唱片的纹路,后来演变成俚语“groove”(绝好的,流行的),因为流行歌手一旦出了名,各家广播公司就会争先恐后地用他们演唱的歌曲录成唱片。由此产生的“in the groove”这一习语被用来说明一位歌手的成功和知名度,但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旦事业获得成功而青云直上,也经常被说成是“in the groove”,该词含义由此被推广下来。” [3]又如“ankle biter:咬脚跟的人(紧随某人之后并模仿某人)。“咬脚跟的人”原指小孩子,但在IT领域,形容一个人是个“咬脚跟的人”则有别的意思,即指“半瓶醋 ”电脑专家,他们喜欢操作电脑,想做个黑客之类的人物,籍此出名,惊动世界,但他们的电脑知识和工作技能又很有限,所以称这类人为ankle biter。”[4]说到黑客(hacker)这个词,不得不让人想起近年来的热门影片《黑客帝国》,hacker原指精通电脑编程语言的程序员,现在这个词有了贬义,专指一些喜欢破坏他人的程序,甚至非法入侵电脑系统的电脑高手。可见新事物、新概念不但创造出新的俚语词汇,而且赋予了旧词新的含义,丰富了词义。这也正体现了现代美国俚语求新求变的特点。 三、现代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现代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 “精力旺盛,开朗活泼,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等都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特征。”[5]这些特征在他们的日常交际的谈话方式和遣词 造句 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俚语的特点恰恰能与美国人的民族特点相符合,使其显得更为独特,更为突出。 1.幽默风趣 .语音的体现 许多的美国俚语都是利用谐音来达到易记易懂、顺耳入耳、生动有力的效果,尤其以押尾韵的手法来达到生动和幽默的表达效果。例如wiggle-waggle(摇摆,聊天,嚼舌头)、tiptop(非常杰出的)、super-super(特别大的,引人注目的,显著的)、razzle-dazzle(狂欢,陶醉)、hurry-scurry(慌慌张张)、hoity-toity(神气十足)、ding- ding(精神饱满的,坚强的)、dilly-dally(游手好闲的)等等。这种押尾韵的方式令人感觉到节奏生动,语音甜美,有助于语言的广泛传播与顺利交流,且又幽默感十足。 词汇的体现 现代美国俚语词汇上的幽默主要通过缩略词、截短、重复等 方法 来体现的。许多美国俚语是由首字母构成的缩略词,如众所周知的NATO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组成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富于创新,生性幽默的美国人已把它发展成另一个含义截然不同的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光说不做)从而成功地讥讽了真正的NATO一把。其他缩略词还有如:“VIP(大人物,very important person)、V. D(性病,花柳病,venereal disease)、D&D(酒后扰乱治安的,Drunk and Disorderly)、(节育,birth control)。”[6 ]这些缩略衍引的俚语减少了冗余的部分,通过联想传达了幽默,表达了含义。 截短与重复亦是俚语表达幽默的主要方法。如G-Man是 government-man的截短,指的是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但G同时亦是Garbage的缩写,故G-Man一语双关,幽了联邦调查局一默,讽刺了他们的工作与Garbage-man如出一辙。而no-no、so-so、dum-dum、huggy-huggy这类词汇的重复,显得形象幽默,分别表示“禁忌”、“极其普通”、“傻瓜,笨蛋”、“关系亲密,不同寻常”。词的重复显得简洁,起到加强语气,强化印象的作用。 除了在旧词上的使用充满幽默的效果外,美国俚语不断出现新的俚语,同时赋予了许多旧词新的含义,极具幽默感。例如原来标准语中用来表达“好”的词汇“good, great, excellent”等已经很少用了,因为它们已无法传达出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刺激和兴奋了,所以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dope(麻醉剂)、tight(紧的)、cool(凉爽的)、sweet(甜蜜的)等都可表示“好的,棒的”。 修辞的体现 现代美国俚语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达到幽默的效果,包括比喻、夸张、委婉等。其中比喻的使用是美国俚语的突出特征。如don’t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不要泄密);chicken heart(视野狭窄);lay an egg(投炸弹)等。如果你在别人看来是一个couch potato,这说明你的生活方式十分被动消极。整天躺在沙发上,像枯萎的植物(potato)一样,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充满了幽默的味道,而像这样的比喻,在美国俚语中俯拾皆是。如upper storey(楼上)喻为“头脑”,beanpole(豆荚)指代细个子,flick喻指电影,fox指年轻有魅力的女。正如词典学家H .Bradelly所指出的“几乎没有人满足于总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司空见惯的词似乎常常由于过于熟悉而失去力量,要是换上一个生动逼真或者怪诞可笑的隐语,平铺直叙的枯燥语言就会变得生动,趣味盎然。这种情不自禁的更换说明了俚语不断发展的原因。”[7] 2.便捷简练 一般来说在美国人的日常 人际交往 中,使用标准语显得严肃,甚至有些呆板沉闷,而使用俚语则显得快捷、简练、生动,也更富于个性和表达力。例如hop(俚语)和lance(标准语)都有“跳舞”之意,比较之下,hop更有活力,更令人联想到grass hopper(蚱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时的生动形态,很开心的感觉,更具有欢乐的色彩;而lance则较为正式,庄重,会使人联想到那华丽的舞会、优美的舞姿和考究的服饰等。因此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偏爱俚语便是因为它的确切形象,琅琅上口,简洁凝练,刚劲有力。 3.更新迅速 现代美国俚语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鲜感”。新创的俚语在经过不停的被重复之后必然变得平淡无奇,最后甚至成为令人厌烦的陈词滥调而被抛弃或被新词所取代。因此按寿命长短,俚语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被淘汰掉;另一部分则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标准语吸收或升级为口语。例如:skidoo(走开)、peach(姑娘)、skirt(妇女)等曾兴盛一时的俚语慢慢被人遗忘不用了。而如guy(男子汉,小伙子)、 fan(着迷者)、yes-man(唯唯诺诺的人)、cop(警察)等经久不衰,延用至今;而有的如have a ball(尽情作乐)、have had it(吃够苦头)、get with it(注意或繁忙)等均成了口语表达方式,甚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OK”原先也是俚语,但现在却成了时髦的标准语,几乎随处都可听到。一般说来,俚语的“ 寿命”只有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而后渐渐退出词汇的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俚语都是如此,特色不同,功用不同,他们的“命运”也不相同。 (二) 现代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 1.体现说话者的身份与地位 语言的使用属于社会行为,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俚语的使用也属于社会行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集团有不同的俚语,他们各自使用只属于他们群体的俚语,以此来表明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如果是个学生,与同学们交谈时如brutal(很棒的)、flunk sb.(给某人打不及格的分数)、fender-bender(一件小事)、apple polish(拍马屁,奉承)之类的俚语必是少不了的。假如某人想使人确信他是爵士乐团体的成员这个事实,他只需要在言谈中多用如Gabriel(喇叭手)这类爵士乐专用的俚语便可达到目的。 2.加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作为群体中的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志趣,因此他们喜欢用一些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独特的俚语,在外人看来晦涩难懂,但在他们看来却妙趣横生。使用这些俚语能使隶属于这个群体或集团的成员体验到一种认同感,使他们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指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警察俚语、学生俚语、黑人俚语、军人俚语、娱乐界俚语、IT业俚语等都被人们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强化自己在某个特定群体中的归属感。 3.反映说话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 美国俚语的语言风格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受教育程度越高,文化素质越高,使用的俚语就较为高雅,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文化素质越低的人使用的俚语就较为低俗。罪犯使用的俚语如rap sheet(犯罪记录)、fool around(不务正业)、screw around(鬼混)、cumshaw(小偷小摸)、half-inch(盗窃)、tea-leaf(窃贼)等,在文化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的社会群体里就很难找到了。又如吸毒者的俚语有Mary and Jane(大麻)、Miss Morph(morphine)吗啡、narcotics(毒品)、Junkie(吸毒者)、mule(贩毒者)等,非毒品行业的人听到这些俚语,便无法知晓其中含义。 4.反映美国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态度 “50年代的beatniks(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flower-children(花孩),60年代末的hippies(嬉皮士)以及yuppies(雅皮士)等俚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来自亚文化群成员使用的俚语充满了对现实与世俗的强烈不满。”[8]同样的那些一般的美国人也使用俚语来表达自己对政府、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如“boys in the back room(政客)描绘了政客们躲在密室中密谋策划的情形;the badger game原指“美人计”或“仙人跳”,现已有引申义,意即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各种欺诈和恐吓行为;the big lie(重大的政治上的颠倒黑白)则又是其中的又一个例子。”[9] 四、现代美国俚语的现状和前景 (一)现代美国俚语的现状 1.现代美国俚语的语言地位 早先的美国俚语被认为来源于社会的底层,粗俗不堪,只有文化程度低,没有教养的人,如水手、罪犯、乞丐、流浪汉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才会使用俚语,俚语就等同于的行话,等同于黑话,等同于方言和隐语。1828年的《韦氏大词典》对俚语写的定义是“一种低级、庸俗、缺乏表现力的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俚语的贬义成分越来越少。1963年的《现代英语词典》对俚语的解释是“俚语是一般用于谈话,但不适合协作或正式场合的词语,尤指某一阶层人士的惯用法。”[10]可见原来为多数学者所排斥的俚语的语言地位不再只是低俗不堪,不再只是行话和黑话的代名词,不再为上层人士甚至是普通大众所拒绝的语言形式了。如今,俚语与非俚语之间很难找到明确的区分界限了,有些甚至进入了标准用语当中。新闻媒介、政界、商界、娱乐界等社会各个群体和集团对于俚语的广泛使用,更说明了俚语的语言地位今非昔比了。 2.现代美国俚语对英语的影响 现代美国俚语对于英语的影响,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俚语很“新潮”,可推动英语的发展,有的人则认为俚语“糟蹋”了英语。《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曾就美语对英语的影响做了专门的论述:“究竟对美国英语如何评价,人们所见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语言毕竟难以尽善尽美,白玉无暇;总是既纯又不纯,既有正确又有谬误,而且历来如此,并不足怪。” [11]但书中关于美国学者纽曼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于美语对英语的“糟蹋”持赞成态度的还是有的。“目前美国许多口语表达方式十分流行,听起来也十分悦耳,用起来‘速冻快餐’难样令人开胃,但实际上英语被搞得更加混乱,更加不伦不类。”[12]而美国俚语在美语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了,或者说是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了。因此现在美语对于英语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俚语上。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观看美国电视和电影。美国俚语充斥着几乎所有的美国影视作品,许多以英语为本国第一语言的国家想保持本国英语的特性已不可能了。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的 儿童 都穿着美国式的衣服,说着美国黑人才说的黑人俚语。这种现象在全球都很普遍。只有在中国,汉语保护了自己免受美国俚语的入侵。对于那些英语国家来说,他们正在慢慢失去本国英语的独特性。但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理由,美国俚语也是如此。虽然它对他国英语的独特性存在一定的消极做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美国本土却是交际功能十分强大的语言,简洁,幽默,独到,精彩。在日常的交际中必不可少。 (二) 现代美国俚语的前景 现代美国俚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英语语言中丰富多彩的、极富有活力的成分。它服务于社会,以社会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俚语由于不再适应社会,不再实用,慢慢地从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退出。而有一部分仍然活跃,经久不衰,或者慢慢地进入标准语的行列。与此同时,新的俚语会因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填补其中的空白。1960年文特华斯和弗莱克森主编的《美国俚语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收录了15,000个俚语词,据他们估计,其中美国人常用的有2000多个。而到了1961年,玛里安韦伯斯特的“THE INTERNATION”在同意前者的词义的情况下只列出了500多个俚语词,可见在这一年之中有如此多的俚语成为了标准语,衍变速度有多快,同时它们留下的空缺又由新的俚语添补上。 语言来自于社会,来自社会大众。现代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是简洁明了,正是由于其大众化,俚语的委婉含义在不断地弱化,普遍性在不断增强,逐渐地成为大众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在《俚语在美国》中写到:“如果把英语比做作君临天下的大帝,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中居然出现了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登堂入室,甚至跻身于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或称隐语。它出于大众之中,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使人们能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13]正是因为人们对俚语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所以我们相信现代美国俚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五、结束语 以上是对现代美国俚语的各个方面作个粗略的分析。当今美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现代美国俚语已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尽管学者对于俚语的看法仍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它的实用性和它向前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今,在美国无论是街头闲谈还是正式场合的高谈阔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杂志,俚语无处不在。 对现代美国俚语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时代英语的发展,理解美国英语变化的实质,了解美国乃至其他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参考文献 [1]狄波.现代美国俚语浅谈[J].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5,(1):P79 。 [2]陈志学.现代美国俚语例释[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P49。 [3]吴丽兴.美国俚语刍议[J].重庆三峡学报,2002,21(6):P96。 [4]张琦.IT时代新新美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5]胡家英.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学术交流,2003,(113):P154。 [6]雷春英.论美国俚语的词义衍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15(5):P53。 [7]彭元峰、孙佩捷.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2003,5(1):P64。 [8]赵彦芳.英语俚语的社会功能探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17(1):P79。 [9]同[8],P79。 [10]李群.美国俚语的幽默和自由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1):P108。 [11]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和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67。 [12]同[11],P167 [13]刘西峰.美国俚语浅议[J].淄博师专学报,1997,(2):P73。

中美俚语毕业论文

有多少种中国人,就有多少种俚语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1.英语俚语的翻译,其实重点在于意译而不是字译。这个论点是比较好的,因为与中文不同,英语的俚语有很多跟字面的意思不太一样。如:rainingcatsanddogs.(下着倾盆大雨)等。翻译的时候如果过于在意字面的意思的话,往往会忽略到其中的固有含义。2.对该俚语的背景的了解。有很多英语俚语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加深对俚语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俚语的翻译。望采纳,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