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曾海著.影视后期编辑[M].国家高职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高娇阳,胡长红著.After Effects CS6影视后期特效全案剖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等著.AfterEffects CS5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曹茂鹏,瞿颖键著.After Effects CS6从入门到精通[M].中国铁道出版社.张琪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水晶石教育著.水晶石影视后期精粹:Maya影视后期特效[M].电子工业出版社.吉家进(阿吉)著.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208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视角文化行著.典藏: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 刚给你一点点抄的,一定要采用啊!
具体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育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1。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扩展资料:
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人民网-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
摄影专业的相关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二)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分享摄影专业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1].张莉琳;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
[3].韩平;落差一摄影表现与影像观看[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雷文广;当代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黄红艳;自拍摄影的艺术表现[D].吉林大学.2013
[6].房旭;广告摄影艺术的创意风格流变[D].山东大学.2014
[7].吴泳;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9].邵秀婷;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11
[10].付晓岚;北京影像艺术市场研究一北京摄影艺术市场考察[D].北京印刷学院.2013
[11].洪云;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艺术性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12].王倩;平面摄影中模糊影像视觉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13].韩韬;内蒙古摄影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4].李亦墨;1937一1949解放区摄影艺术风格研究一从三个解放区代表性摄影家说开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5].孙琳琳;论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D].西安美术学院.2012
[16].王栋栋;对艺术家曾广智的苒定义一摄影在行为艺术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7].韩梅;艺术能否定义——从分析美学探讨艺术定义的可能性问题[D].复旦大学.2005
[18].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9].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一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0].梁媛;电影手持摄影美学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
[21].王月明;新闻摄影美学探析[D].郑州大学.2008
[22].郭艳;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3].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4].戴菲;基于透视和叙事的摄影美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5].尹昌志;论绘画中的摄影式美学[D].中国美术学院.2009
[26].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李屾;北京奥运会体育动作摄影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8].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D].武汉纺织大学.2010
[29].侯艳虹;医药新用途发明的专利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0].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黄匡宇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新世纪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傅正义 电影电视剪辑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摄影专业的相关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二)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具体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育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1。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扩展资料:
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人民网-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
曾海著.影视后期编辑[M].国家高职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高娇阳,胡长红著.After Effects CS6影视后期特效全案剖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等著.AfterEffects CS5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曹茂鹏,瞿颖键著.After Effects CS6从入门到精通[M].中国铁道出版社.张琪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水晶石教育著.水晶石影视后期精粹:Maya影视后期特效[M].电子工业出版社.吉家进(阿吉)著.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208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视角文化行著.典藏: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 刚给你一点点抄的,一定要采用啊!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分享摄影专业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1].张莉琳;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
[3].韩平;落差一摄影表现与影像观看[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雷文广;当代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黄红艳;自拍摄影的艺术表现[D].吉林大学.2013
[6].房旭;广告摄影艺术的创意风格流变[D].山东大学.2014
[7].吴泳;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9].邵秀婷;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11
[10].付晓岚;北京影像艺术市场研究一北京摄影艺术市场考察[D].北京印刷学院.2013
[11].洪云;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艺术性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12].王倩;平面摄影中模糊影像视觉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13].韩韬;内蒙古摄影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4].李亦墨;1937一1949解放区摄影艺术风格研究一从三个解放区代表性摄影家说开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5].孙琳琳;论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D].西安美术学院.2012
[16].王栋栋;对艺术家曾广智的苒定义一摄影在行为艺术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7].韩梅;艺术能否定义——从分析美学探讨艺术定义的可能性问题[D].复旦大学.2005
[18].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9].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一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0].梁媛;电影手持摄影美学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
[21].王月明;新闻摄影美学探析[D].郑州大学.2008
[22].郭艳;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3].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4].戴菲;基于透视和叙事的摄影美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5].尹昌志;论绘画中的摄影式美学[D].中国美术学院.2009
[26].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李屾;北京奥运会体育动作摄影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8].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D].武汉纺织大学.2010
[29].侯艳虹;医药新用途发明的专利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0].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