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论文幼儿绘画语言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论文幼儿绘画语言参考文献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幼儿绘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幼儿绘画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与影响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与影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美术老师 美育 教育

论文摘要: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认识到美术这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道路上尽到最大可能的责任,从而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针路线。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性、灵活化都能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育教育中美术是它的主要培养方式,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一、绘画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安排有培养性地让学生们感知美,进而表达美。美术这门教育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成就健康和谐的美好心灵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的同时,使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天赋得到启迪与开发,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二、绘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中就可以让自身的心灵接受熏陶。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学生会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这是上天对于热爱艺术的人的厚爱。试想,当学生们带着探索的心情,张着好奇寻找的眼睛,让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满腹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舒放时,他们的心理自然能得到舒缓和抚慰,不良的情绪也都能得到缓解,课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抑郁,成长中遭到的各种困惑,心中的躁动和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的调节和平复。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遵从美的规律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并赋予自己的认知,并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全新的心灵感受。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还是干其他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画作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有的学生整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可能造型普通,但色彩非常漂亮;有的学生态度认真,卷面整洁;有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解独特……老师要认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加强这种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来增强他们能够自我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在青幼年时期,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却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美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为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这种疑问句,让他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在充满这种热络的气氛中很快就会对美术产生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固定的画画时间,当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干扰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地进入绘画的状态。对学生在绘画时产生的厌倦情绪、应付差事的状态要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用表扬的方式。而且课程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渐地延长作画的时间,让学生的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结合以上几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之士。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1.(4)

幼儿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它对幼儿进行心理、人格和情操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活动,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借助美术活动,如画画、做手工等,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人格,陶冶情操。文章从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方面探讨其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人们可以从一幅幼儿的画中看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有一件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学生画了一幅关于他一家三口的画,他拿给笔者看并说“老师,你看这是我,我今天很开心,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一开始看到这幅画,笔者觉得很普通,可是仔细一看,画面中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在两边,笔者就问他为什么旁边还有两个房子,他告诉笔者,今天爸爸和妈妈带他出去玩了,所以他才很开心。后来笔者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没有住在一起,只有偶尔在周末时爸爸妈妈才会一起带他出去玩。其实,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的时候,绘画就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健康地成长,就要掌握幼儿美术教育这把钥匙。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记忆力、想象力与观察能力的提高

对于幼儿毫无“艺术感”的绘画,我们往往会觉得是一种涂鸦,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其实,如果幼儿绘画的画面符合大人的审美观,那就不是幼儿绘画了。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可能几根线条就是一棵树,一个圆圈就是一朵云,我们不能理解幼儿的画面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古时的甲骨文就和幼儿时期的涂鸦很像。幼儿在涂鸦时,也是将自己脑海中对于一些事物的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有时候大人之所以看不懂幼儿的画,是因为两者的想象力和认识能力有差别。大人世界里的事物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而幼儿不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太阳会唱歌、小猫会跳舞、电视机会长出脚,这正是幼儿想象力的表现。当你的孩子拿着自己的画说“看我的超级奥特曼。”这时请不要说画得不像或者画得不好,因为这是幼儿自己通过观察画出来的事物,有时生活中大人不屑一顾的事物在幼儿眼中会以特别的形象出现,这也是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幼儿情绪的及时宣泄

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心理学家在治疗时让病人先画一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中也有这么一项内容,即通过幼儿的绘画看出幼儿心理疾病的根源。幼儿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纸上,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会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来画画,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写照。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生硬、重叠,颜色暗淡,说明他当时情绪不好;相反,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丰富、柔和,色彩明亮,则表明他当时的心情还不错。

三、使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在平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大脑,而在画画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画什么东西、应该怎样画,并对双手进行控制,这些会促进左右脑的智力开发。在绘画时,对颜色、形状和构图等的思考,无意间培养了幼儿的判断、认知能力,这对幼儿右脑的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绘画可以让幼儿同时活动左右脑,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不断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和方式,让左右脑同时工作。

2至3岁的幼儿绘画基本上属于涂鸦,3至4岁的幼儿对事物的描绘逐步有了一定的形,5至8岁的幼儿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自己掌控画面了。从筒单的涂鸦开始,幼儿就在不断创新,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如,让幼儿创作出一张游泳的绘画,幼儿如果游过泳,肯定对游泳有一定的了解,他会回想游泳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在游泳时穿的是什么衣服,游泳池旁边还有什么其他东西,潜水时眼晴不敢睁开,或者水进眼晴时自己是什么感觉,等等,幼儿只有亲身经历过游泳才知道这些,同时这也是对幼儿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培养。游过泳之后,幼儿自己心里肯定有了对游泳的看法,是喜欢还是讨厌,要是喜欢,他画这幅画时可能就会用比较明亮的颜色,要是不喜欢,可能会用暗淡一点的颜色,这正是幼儿情绪的一种宣泄。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发展和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过程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儿童基本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作为一种刺激儿童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不但让儿童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劲的记忆力,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个性塑造,推动儿童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儿童人格健全的一个方面,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从这些角度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幼儿绘画论文文献

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摘 要】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3] 庞丽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幼儿园教学离不开美术教育。版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教师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版画,因此需要很长的学习之路,而如何将版画教学开展好,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

幼儿版画教学是一门图画和手工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符合幼儿艺术活动的总目标:培养幼儿感受生活和艺术美的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版画以其表现手法多样、操作性强、画面新颖、表现形式富有创造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版画从创作画稿、制版到拓印,有一系列连贯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版画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提升他们的绘画能力。

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

(1)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版画教学完全是一种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活动,教师应当像引导幼儿游戏那样去开展教学工作,要创设宽松、自由、活泼的环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用眼睛去捕捉美,去发现、挖掘周围美的现象、美的事物。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善于把幼儿引到想象的王国中去。比如怪兽是幼儿现实生活中夸张了的事物,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这样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怪兽的怪体现在眼睛、鼻子、嘴巴、头、身体、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教师出示的图片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设计的灵感,知道自己画什么,怎么画,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选择,出示的每张图片要传递一两个鲜明的信息。比如九头怪的图片,很明显这只怪兽怪在它有很多的头,每只头上有很多的眼睛,这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总之图片的层次要鲜明,出示的先后顺序应该由简到繁,从怪异的程度来说,也要越来越怪异。

(3)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合理,颜色的搭配协调。版画最终还是要呈现出来,看创作效果,才能衡量这节课的失败与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半面打怪兽》选用的是吹塑纸,吹塑纸颜色的选择要和底色相搭配。在多次的实验中,教师发现浅色的吹塑纸映在黑色的卡纸上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吹塑纸的颜色比较混乱,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幼儿创作版画勾勒的'线条不是很清楚,和两方面有关系,一是吹塑纸的厚度和材质。厚一点的、细致一点的吹塑纸比较容易勾勒出痕迹。二是刻板的用笔。笔头不能太尖,钝一点的笔头更好用。最后是颜色的搭配,既然是黑色的卡纸,那么选用亮色或浅色的颜色才能清楚,深色印在黑色卡纸上反而不清晰,影响视觉效果。

(4)拓展幼儿思维,表现创造力。从一次次磨课到最后的作品,在对比中发现,幼儿创作的怪兽有很多相似性,全都是圆圆的头,两只眼睛和全身的刺。在涂色方面也大多以黄、红、蓝为主,整体看起来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幼儿的创造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怪兽的怪异特点不突出。幼儿的思维没有拓展开来,这和教师之前的引导有关系。从怪兽身体的形状上来讲,怪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比如长方形、葫芦形、三角形,等等。形状的不同可以让幼儿的作品看起来丰富多彩。

(5)减少示范的过程,降低模仿的程度。在版画教学中,教师教授构图技能时,不能片面强调技能,让幼儿过多地模仿、学习,使幼儿的学习目的和结果最终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上,而应该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看待问题,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对于怪兽,教师越示范完整的绘画,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就越会完全地去临摹,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创造,所以教师介绍材料和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绘画的内容,教师要尽量不去设定,给予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

(6)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幼儿版画活动评价,教师不应将其理解为仅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活动环节。要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就要与多种活动结合起来,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幼儿版画活动评价,要与作品指导结合起来,评价是指导的基础,指导是评价的深化和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创作的怪兽用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版画教学需要创设宽松环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要合理,颜色的搭配要协调。在版画教学中,教师只有拓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幼儿的版画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旭昌.综合版画的教学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

[2]郭阳.中班幼儿版画教学活动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3]章小慧.幼儿园版画教学的基本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

幼儿绘画兴趣论文的参考文献

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摘 要】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3] 庞丽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