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广西壮族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广西壮族文化研究论文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2008年参与教育厅课题《广西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09年主持教育厅课题《广西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研究》 2009年设计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期刊 2009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于《传承》杂志 2010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参与广西教育厅课题《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2年发表论文《试论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河池学报》 2012年发表论文《广西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于《前沿》 2013年发表论文《“教改论文”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于《大舞台》 2013年发表论文《动画角色服饰艺术特征探析寻》于《大众文艺》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探析》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图符造型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示》于《大视野》 2013年发表论文《基于PHOTOSHOP CS3 的“苗之韵”服装设计及意义》于《艺术教育》 2014年发表论文《从美术片看广西本土动画的创作方向》于《芒种》 2014年发表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于《电影评介》 2014年发表论文《苗族服饰文化功能探析》于《作家》 2014年发表论文《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中的呈现》于《艺海》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傩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界》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铜鼓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法制与经济》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于《北方文学》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民俗文化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学刊》近三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9年获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 获“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获“全国第四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公益)作品大赛”最佳指导老师 2010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获四届全国大学生(文科)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获本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获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获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2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党员优秀示范岗” 2012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12届广西高校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艺术奖 2009—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南博会”发展之研究摘要:研究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国社会价值。勾勒我国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中,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民俗民节、民族共性、个性的品格,以及广西南宁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势,开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市场,为增加创汇、扩大内需、提高就业率,脱贫致富、联动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新意、创新、科学、多元化发展,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壮族南博会体育文化前言:作为我国56民族人口之首,且最具有行动表现形式的壮族传统体育、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走进国际新舞台,壮族传统体育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等特点。如舞龙、舞狮、三人板鞋、抛绣球、打扁担、叭喇球等,引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发挥教育的传播功能中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和多民族共识,在国际、国内的交流中堪称品牌。本文结合多年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引用文献资料参考法、参观走访笔录法、田野调研考证法、归纳演译统计法,理论思维比较等方法,论证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机遇优势中,对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康体、富民、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抢抓“南博会”机遇拓展特色与优势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博览会,它集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于一体,将充分展示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成果,为促进成交提供埸所,为相互投资创造机会,为政界、商界、学界开辟讲坛。新形势的“南博会”机遇,促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也迎来了挑战,也将成为“南博会” 热点与亮点之一。1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和“南博会”的作用从现代新兴体育运动发展而言,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它不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而且也体现民族文化的丛向继承和横向融合,它象征一种文化活动,千恣百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巨大的吸引力,以娱乐、趣味性为特征,集竞技性、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通过民族节日、节俗或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体育竞赛和表演,激励人们去参与、去实践、去体验,达到有希望、有可能获得成功,实现自我娱乐、趣味感的心理满足,有效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推动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间的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2“南博会” 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的新发展壮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础扎实,壮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在人民群众之中,底蕴深厚、喜庆节日、民俗、节日的各项传统体育活动。以及每隔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会”,按模式的贯例一层推一层、一浪接一浪,有机地把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高潮,展示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极大作用,呼之即出。以民族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好势头,已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国内外各届人士来观光、探研、洽谈贸易、为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打开一条新发展思路。从文献资料表明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第四届“民运会”期间各种物质、产品成交额达25亿元之多,1995年在昆明举办的第五届“民运会”也收到了32亿元的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1999年在北京第六届“民运会”,适逢我国建国50周年庆典,经济获利达90多亿元,2003年在宁夏第七届“民运会”是新世纪第一次56个民族团结盛会,运动会期间各种贸易、投资、旅游、产品、高层论坛是前几届之最。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的大气候,是广西南宁的永久会 ?点,不但有利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将对促进广西各个民族地区的繁荣与昌盛、民族经济腾飞,人民奔小康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2、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南博会”经济效应。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社科新研究的热点之一,“南博会”以现代旅游资源而言,它同名胜古迹,山水风光等为旅游资源有着本质的区别,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介供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是集观光、健康、保健、医疗养生为一体,形成一种极有我国民族体育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1.1寻求身心健康是21世纪人们突出显示的倾向来自教育网、体育网、旅游网、经济网等相关网站的报导,,在工业的高度发达,造成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城市的喧嚣、空气的浑浊、水质的降低,使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同时,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及各种观念的冲击,使人们的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们需要在青山绿水间放松疲惫的身心,也需要在自然中毫无顾及地玩乐一番,壮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为人们提供许多感受内心,感受人生,感受自然,亲近运动,欣赏运动,这种趋势意味着壮族传统体育旅游强化自然气息,突出康疗健康价值,以节日、民俗、民族风情节、民族运动会等有机结合,在“南博会” 开发旅游大协作,以全新意识融于闲暇、趣味、表演、娱乐、旅游生活中,其实效性效益叠加在旅游业上产生关联互动性的效应,将不逊于各地各种的节庆联动经济增长感应力。2.2壮族传统体育文化部旅游是“南博会”良好资源的禀赋纵观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人们看到一种更强烈原创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环境的致富途径,体现在山水观光旅游、民族人文旅游、民俗旅游、沿海旅游、边关旅游、生态旅游,这就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属性的文化现象和时代特征。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交流创造成功基础,它体现几方面:2.2.1利用壮族发展的独特性,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的韵律感与多姿多彩的内容,融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态旅游中,使人们同欢共乐,放松身心,达到审美观赏与文化交流目的,也促使旅游业周期性和季节性的良性经营。2.2.2利用各种文化背景为一体,形成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风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迎合游客的需求,使游客适合个性发展地乐意参与;共同构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情境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2.2.3结合旅游业多向发展,多源并存和常态发展的规律,以壮族传统体育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互利互惠,体现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风格,构建壮族传统体育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的产业群体;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与竞争力2.2.4融合健身、观赏、参与、娱乐、科学考察、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化的常模。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动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大环境,解决广西乃至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新时期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旅游业振兴各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潜质。2.3“南博会” 联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宣传效应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起决于宣传。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长莫雷蒂指出:“一百年经营旅游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宣传工作是推动旅游业前进的火车头。”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资料,加拿大旅游旅行的宣传费用占总预算的79%之多,泰国旅游局把总预算的60%用作宣传促销。花费大,收益也相当可观。美国花1美元吸引1名游客,墨西哥花1美元宣传费可换回40美元的收益。香港旅游协会统计,可花1港元宣传费,可获取123港元的旅游收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知名度相对较低,仅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宣传还不够,应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包括在“南博会”上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其广为人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对促进我国西部周边省分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发展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不但对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发展、改革、推广和完善的发挥起到了良好社会宣传作用。而且能促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业、体育产业化,向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的步伐。3、“南博会”引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无限新商机我国壮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和潜质。经济效益发展是另人乐观,威及遐迩,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带来无限商机,壮族的《打扁担》自参加第四届“民运会”表演获一等奖后,其器材、道具各地订购、源源不断,供不应求,《打扁担》活动的简易开展,加上有《百色起义》纪念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电影巨片的拍摄的媒体宣传。一套套器材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舞龙、舞狮”、“三人板鞋”、“抛绣球”等项目和产品象征着一种运动和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国际交往中堪称佳品大放异彩,备受各民族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已成为一种广西旅游、娱乐产品热销。如:人称广西百色靖西的“绣球街”,每年刺绣球人均创收近万元,2001年获全国妇联誉为“中华巧女”的黄肖琴专门从事绣球制作,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用勤劳的双手走向致富道路。广西建设厅领导与专家2002年出访欧州6国考察,只带精品赠送国家官员,很受到欢迎和赞扬。小小的绣球充满着民族独特个性魅力和文化理念,连结世界各国友谊的纽带,来自新闻煤体与市埸信息200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之?距“南博会”还有二个月,当地壮民为了迎接盛会的召开,赶制一批绣着“中国、东盟、CAEXPO”字样的绣球在南宁市悄?上市,受到人们的青眯.外省游客纷纷购买,作为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由此可见壮族传统文化绣球已成为东、西方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1壮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互动效应曾记得,1995年中央春节晚会著名的主持人赵忠祥,以“抛绣球”做即兴节目用激发表演和发言人,获得阵阵的喝采,广西举行的一年一次的《南宁国际民歌节》\?2003年春节桂林乐满地举办《中华民族文化节》、壮族传统民俗、民节就融汇许多富有壮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很大程度地促进各民族地区社会化、旅游化、产业化、经济化发展。在洽谈贸易中,利用赠送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花包等为喜庆,以舞龙、舞狮作为表达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人们在不同民族间的体育交流、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友好相处、真诚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经济的繁荣、振兴、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活跃文化生活作出极大贡献3、2 迎接“南博会”的机遇和挑战广西各民族地区以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挈机,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同东盟国家和邻省的全面合作,实现睦邻安邻和富邻。不同程度地规划解决脱贫致富的手段,除此外,利用自然景观日旅游。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培训、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民族传统体育服装、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开发等。如广西教育厅以民族教育优势为特点,在南宁市建成现代化气息相应规模的大学城,体现融民族科技、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风情园等为龙头、集读书\学习\考察、观赏、健身、娱乐、参与文化教育苑。将民族教育与民族节庆、“国际民歌节”、“南博会”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研讨、对外文化交流等四大平台等活动结合起来,将成为国内一流具有文化发达、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创新活跃、信息荟萃的教育新区之一,成为经济、文化、高科技术发展一个新的亮点。而且使壮族传统体育资源发挥教育良好宣传和社会作用。有效促进广西民族经济、体育旅游业、产业化,向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的步伐。4、“南博会”振兴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壮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塑造加工、精心包装,使之推进各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拓展特色信息服务。是解决脱贫致富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促进国内国际旅游业市埸体育是人的身体力行运动发展的产物,是求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旅游产业化则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其中包括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增强人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旅游业对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整体和多层次上推出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联动旅游经济发展,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得到保留、发展、振兴和光大。加强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在体育全球科技网络信息化浪潮中,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利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等功能,吸收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全民健身活动逐渐辐射普及到家庭、社区、俱乐部。以小型多样形式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节、假日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的壮族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使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更快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产业化也将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行业体育产业化和旅游业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的产品,有各自的消费者群体,从而构成了自己特定的市场,成为了相对的产业,从系统观点分析壮族传统体育联动旅游发展是相齿相依\密不可分,这是互动\互利\互惠的利益取向使然。在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和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从整体和多层次上,壮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产业化开发不但是旅游精选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联动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形成和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全新的模式势在必行。5、结论和建议 结论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呈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东方文明气质;即竞争中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情溢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富有观赏而精神气质高尚。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丰富了生活,深为各民族所喜爱,也倍受游客的青睐,这正是本课题可行性操作发展的研究所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将通过民族教育\民俗风情、竞技表演、文化娱乐、观光鉴赏、竞赛活动以及旅游纪念品等特定人文资源体现给山水风光增添灵气,保护生态环境,为完善民族旅游市场体系,为壮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广西各民族地区经济提供理论与实践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建议:构筑21世纪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教育、科研奋斗的目标,建设科研网络,发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和功能,培养高素质壮族传统体育科研人才、寻求在“南博会”合作“经济发展”科研项目或课题。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发展中显示不可估量的作用,酝酿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等待着我们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去开发和利用。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需要确立目标,科学定位、观念创新、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着力建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拓宽与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途径,形成了具有壮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参考文献:1、邓永进等《民族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人文地理、刘德琼<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广西师大出版2004年9月

广西壮族文化毕业论文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对于山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关于壮族山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偶婚说。对偶婚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对偶婚制)活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和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二是娱神说。娱神说观点存在争议。坚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常祈求神灵保佑,便以歌赞神和乐神。山歌文化便源于此。质疑该观点的论者认为以情歌为主体内容的山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的娱神过程中产生,并认为用宗教解释山歌文化的产生缺乏科学性。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山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说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学术的讨论,确实可以指给我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促使我们更好地前进。 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山歌文化在整个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百色地区较为聚集,山歌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下面以百色市田阳县的山歌文化作为一个代表,以小见大,粗略地阐述一下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歌咏文化底蕴深厚,有壮、汉、瑶三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山歌,以壮族山歌为主体。田阳的壮族山歌有三个歌种: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山歌都反映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山歌作为壮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各种歌俗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歌师、歌手们的学歌、教歌经历透示出“熏陶+口传+歌书+磨练”传统的山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山歌的传承动力反映了社会的“奖惩”理论:对文化规范的遵守是通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来实现的,从而形成“文化迫力”,而也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化导致“文化迫力”的改变,是使山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152 个行政村,总人口 33 万,境内居住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占约 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山区为喀斯特溶岩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有大小河流 12 条,以右江为主干河,自西向东流经6 个乡镇。田阳县地处低维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平均气温 18-22℃,年无霜期多达 307-352 天,能够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如此自然条件之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农业的发达使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在唐代以前,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先民为农耕部落,散居在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之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险阻,不仅对外交往缺乏,各个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推出一长者为王,也不能远相统摄”。这样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十分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田阳属秦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在较为严密的郡县制度,田阳属增食县。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仍然“以其故治”的治理措施(《资治通鉴》卷21);到东汉中央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而绥抚之”,为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田州居民被称为“獠民”和“猎民”,宋代称为“西源蛮”和“广源蛮”,又称“土人”。宋时,朝廷认为田州土人“风俗荒怪”、“婚姻野合”、“杀人祭鬼”,或“掘人坟墓,藏其骸骨”等等,难以控制,于是设置羁縻田州,实行土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治理。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自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改土归流。这种“树其首长,使其绥抚”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使田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社会进程的缓慢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古朴色彩。这些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都有反映。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程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如一条缓缓的稳定流淌的河流,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文化资源灿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的敢壮山发现,敢壮山被认为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田阳壮族民间普遍喜爱对唱山歌,歌咏文化发达。李调元《粤东笔记》:“东西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都以歌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以歌代言,无处不唱,无事不歌。民间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布洛陀经诗》在民间普遍流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到三月初九,在敢壮山上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布洛陀活动,并形成敢壮山歌圩。  在田阳,田州山歌最丰富,流行的区域最广泛。田州山歌主要流行在田州镇、百育、头塘、玉凤、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范围为右江河谷及田阳北部土山地区;田州山歌有欢歌、赞歌、孝义歌、目莲土经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为微调式,一调多用,问字要音,句式结构及押韵均较自由,多以五言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内容多少不论,最短四句,最长可达数十至百行,以抒情见长。如《启歌》:想乐出家门,想欢上山岭;乐就乐正月,欢就欢早春。三月雨淋地,四月把田耙;夫妻忙做活,送饭到田埂。另一首《问巾歌》:男:今日阳光热似火,出汗没有巾来抹,用手抹太辣,妹送巾给哥。妹:哥问妹要巾,妹妹对哥说,巾挂在星上,巾挂太阳角,哥要就判断,别要石头来打落。  有些歌俗是单纯因唱山歌而成俗的,如一些歌圩、歌会,而很多歌俗是伴随其他的民俗事像出现,或是因为其他民俗事像的出现而出现。通观壮族人们唱山歌的时间、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场合,如出生、满月、祝寿、婚典、丧礼等人生礼仪,或者是某个纪念性节日,破土动工、上梁、如火等等,在这些时间、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人多而有交流,山歌作为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壮族民间普遍的以歌代言,已经证明了山歌比言说更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母娘岩与敢壮山歌圩》的民间传说中就已经表明山歌比言说更佳的表达功能:祖公布洛陀接受了子孙们的祝寿,为表达自己高兴之极的心情而唱起山歌,子孙们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是用山歌与各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倾诉思念之情,相互交流。要言之,山歌的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使它成为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如在人生礼仪的几个阶段所唱的特定的歌,都是为了交流,表达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们的心目中,山歌是一种比言说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山歌、对歌的时候,享受的是思想交流的快乐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2004 年的春节举行的山歌比赛,玉凤一位 28 岁的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了奖她用山歌向评委们致谢,表达自己获奖是得到了评委们的支持,时任评委的黄达佳马上用山歌回应说,阿妹唱得好,是自己有水平,与评委们无关。这样一推一脱,两人竟仅仅因为相互赞扬、相互谦虚而在台上就唱了 40 分钟,最后因时间关系才依依不舍的结束。歌咏文化是生命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生命体验阶段,就不能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到歌场中体验,在对歌中体验,体验越多,理解越多,爱之愈深。2004年敢壮山歌圩上一位田东来的老歌手形象的道出为什么对歌的人能够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有精神:“像牛打架,不觉得累。”这完全是壮族人本性的自然、本真的流露,生命的激情燃烧。在这种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需求。壮族人们在不断的寻找体验的机会,在生活中本性的不断流露,生命激情的不断燃烧,于是在壮族人们对生活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歌俗。  综上对田阳山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壮民族的民族情感的延续,为壮民族文明的传承﹑为区域壮民族文化的重构﹑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壮族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2008年参与教育厅课题《广西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09年主持教育厅课题《广西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研究》 2009年设计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期刊 2009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于《传承》杂志 2010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参与广西教育厅课题《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2年发表论文《试论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河池学报》 2012年发表论文《广西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于《前沿》 2013年发表论文《“教改论文”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于《大舞台》 2013年发表论文《动画角色服饰艺术特征探析寻》于《大众文艺》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探析》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图符造型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示》于《大视野》 2013年发表论文《基于PHOTOSHOP CS3 的“苗之韵”服装设计及意义》于《艺术教育》 2014年发表论文《从美术片看广西本土动画的创作方向》于《芒种》 2014年发表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于《电影评介》 2014年发表论文《苗族服饰文化功能探析》于《作家》 2014年发表论文《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中的呈现》于《艺海》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傩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界》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铜鼓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法制与经济》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于《北方文学》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民俗文化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学刊》近三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9年获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 获“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获“全国第四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公益)作品大赛”最佳指导老师 2010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获四届全国大学生(文科)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获本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获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获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2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党员优秀示范岗” 2012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12届广西高校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艺术奖 2009—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对于山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关于壮族山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偶婚说。对偶婚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对偶婚制)活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和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二是娱神说。娱神说观点存在争议。坚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常祈求神灵保佑,便以歌赞神和乐神。山歌文化便源于此。质疑该观点的论者认为以情歌为主体内容的山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的娱神过程中产生,并认为用宗教解释山歌文化的产生缺乏科学性。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山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说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学术的讨论,确实可以指给我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促使我们更好地前进。 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山歌文化在整个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百色地区较为聚集,山歌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下面以百色市田阳县的山歌文化作为一个代表,以小见大,粗略地阐述一下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歌咏文化底蕴深厚,有壮、汉、瑶三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山歌,以壮族山歌为主体。田阳的壮族山歌有三个歌种: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山歌都反映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山歌作为壮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各种歌俗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歌师、歌手们的学歌、教歌经历透示出“熏陶+口传+歌书+磨练”传统的山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山歌的传承动力反映了社会的“奖惩”理论:对文化规范的遵守是通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来实现的,从而形成“文化迫力”,而也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化导致“文化迫力”的改变,是使山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152 个行政村,总人口 33 万,境内居住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占约 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山区为喀斯特溶岩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有大小河流 12 条,以右江为主干河,自西向东流经6 个乡镇。田阳县地处低维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平均气温 18-22℃,年无霜期多达 307-352 天,能够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如此自然条件之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农业的发达使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在唐代以前,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先民为农耕部落,散居在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之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险阻,不仅对外交往缺乏,各个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推出一长者为王,也不能远相统摄”。这样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十分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田阳属秦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在较为严密的郡县制度,田阳属增食县。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仍然“以其故治”的治理措施(《资治通鉴》卷21);到东汉中央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而绥抚之”,为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田州居民被称为“獠民”和“猎民”,宋代称为“西源蛮”和“广源蛮”,又称“土人”。宋时,朝廷认为田州土人“风俗荒怪”、“婚姻野合”、“杀人祭鬼”,或“掘人坟墓,藏其骸骨”等等,难以控制,于是设置羁縻田州,实行土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治理。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自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改土归流。这种“树其首长,使其绥抚”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使田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社会进程的缓慢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古朴色彩。这些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都有反映。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程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如一条缓缓的稳定流淌的河流,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文化资源灿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的敢壮山发现,敢壮山被认为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田阳壮族民间普遍喜爱对唱山歌,歌咏文化发达。李调元《粤东笔记》:“东西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都以歌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以歌代言,无处不唱,无事不歌。民间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布洛陀经诗》在民间普遍流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到三月初九,在敢壮山上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布洛陀活动,并形成敢壮山歌圩。  在田阳,田州山歌最丰富,流行的区域最广泛。田州山歌主要流行在田州镇、百育、头塘、玉凤、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范围为右江河谷及田阳北部土山地区;田州山歌有欢歌、赞歌、孝义歌、目莲土经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为微调式,一调多用,问字要音,句式结构及押韵均较自由,多以五言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内容多少不论,最短四句,最长可达数十至百行,以抒情见长。如《启歌》:想乐出家门,想欢上山岭;乐就乐正月,欢就欢早春。三月雨淋地,四月把田耙;夫妻忙做活,送饭到田埂。另一首《问巾歌》:男:今日阳光热似火,出汗没有巾来抹,用手抹太辣,妹送巾给哥。妹:哥问妹要巾,妹妹对哥说,巾挂在星上,巾挂太阳角,哥要就判断,别要石头来打落。  有些歌俗是单纯因唱山歌而成俗的,如一些歌圩、歌会,而很多歌俗是伴随其他的民俗事像出现,或是因为其他民俗事像的出现而出现。通观壮族人们唱山歌的时间、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场合,如出生、满月、祝寿、婚典、丧礼等人生礼仪,或者是某个纪念性节日,破土动工、上梁、如火等等,在这些时间、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人多而有交流,山歌作为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壮族民间普遍的以歌代言,已经证明了山歌比言说更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母娘岩与敢壮山歌圩》的民间传说中就已经表明山歌比言说更佳的表达功能:祖公布洛陀接受了子孙们的祝寿,为表达自己高兴之极的心情而唱起山歌,子孙们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是用山歌与各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倾诉思念之情,相互交流。要言之,山歌的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使它成为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如在人生礼仪的几个阶段所唱的特定的歌,都是为了交流,表达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们的心目中,山歌是一种比言说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山歌、对歌的时候,享受的是思想交流的快乐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2004 年的春节举行的山歌比赛,玉凤一位 28 岁的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了奖她用山歌向评委们致谢,表达自己获奖是得到了评委们的支持,时任评委的黄达佳马上用山歌回应说,阿妹唱得好,是自己有水平,与评委们无关。这样一推一脱,两人竟仅仅因为相互赞扬、相互谦虚而在台上就唱了 40 分钟,最后因时间关系才依依不舍的结束。歌咏文化是生命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生命体验阶段,就不能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到歌场中体验,在对歌中体验,体验越多,理解越多,爱之愈深。2004年敢壮山歌圩上一位田东来的老歌手形象的道出为什么对歌的人能够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有精神:“像牛打架,不觉得累。”这完全是壮族人本性的自然、本真的流露,生命的激情燃烧。在这种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需求。壮族人们在不断的寻找体验的机会,在生活中本性的不断流露,生命激情的不断燃烧,于是在壮族人们对生活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歌俗。  综上对田阳山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壮民族的民族情感的延续,为壮民族文明的传承﹑为区域壮民族文化的重构﹑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壮族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春节民俗文化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补充:

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

补充:

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

补充:

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研究论文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广西特色文化探究来源:24期中青班 作者:赖富强 点击数:519发布时间:2011/5/3 9:52:55广西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地貌、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多民族聚居区以及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孕育出广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一是山水文化。美甲天下的广西山水,构筑了广西特色山水文化的灵魂。从历代文人墨客的山水诗词到纵览千年的各类石刻,从徐霞客的八桂足迹到现代人的广西游记,从千百年的传说到漓江画派的出现,都体现了广西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广西寻找山水文化的体验,让人身心愉悦,领悟倍升。经过历史的沉淀,广西有非常经典的山水文化。比如桂北山水文化,这一由桂林山水为主题的经典组合,除了三山两洞一条江(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岩、漓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烙印和传奇故事外,还有桂林王府的独秀峰、兴安灵渠、桂海碑林等许多地方所沉淀的丰富山水文化,让人在山水中体验文化,在文化中领会山水,从而使心灵得到升华。体验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等许许多多的山水文化。而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游漓江时兴奋和感受,更成为这条被誉为“天下最美的江”凝聚出山水文化的灵魂。又比如徐霞客广西足迹的山水文化。《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地理学名著。在《徐霞客游记》的60多万字中,描述和记载广西部分就达到其三分之一还偏多的21万字,这给广西的山水文化留下了十分丰厚的一笔。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徐霞客由湖南入广西,历游全州、兴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县、象州、武宣、桂平、陆川、玉林、北流、容县、贵县、横县、邕宁、南宁、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绥、宾阳、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1638年农历三月底,从南丹入贵州。徐霞客在广西整整一年,走遍广西大部分地区。《游记》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考察研究广西溶岩地貌的学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他对岩洞、石钟乳、伏流、落水洞、漏斗洼地等的成因都作了科学的解释 。想要与古人进行对话式的山水文化体验,徐霞客在广西的足迹路线是理想的选择。红水河奇石文化是广西山水文化的精华之一。红水河是珠江水系西江上游的干流,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沿途群峰夹谷,河床深邃。红水河石天下奇。近年来,红水河因产奇石而闻名于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叫绝。红水河奇石是被激流漩涡“啃咬”出来的,红水河仿佛一位才艺高超的雕刻大师,把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雕刻成一块块百态千姿、晶莹坚硬、栩栩如生、饱含生命色彩、人见人爱的奇石。不管大小轻重,品位高低,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主题、情调和风格,且各领风骚,互不谦让,令人感叹。 红水河石造就了广西的奇石市场,造就了广西的奇石文化,使红水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奇石之河”。近年来,赏石成为一种时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奇石文化也越来越普及。奇石也成为许多收藏家的青睐之物。沿广西红水河出发,可作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石文化的深度体验。二是历史文化。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广西文化的精华所在。远古文化、史前文明、古镇古村、抗战文化等等,遍及八桂大地,在这茫茫史海中如何选择历史文化的精华,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必须根据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以及各地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遗产)的挖掘状况,才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广西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远古文化与史前文明在八桂大地星罗棋布,是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的地方就有许多。如“柳江人”遗址的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提议筹办的我国第一座洞穴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而在8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的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有石器加工场、用火遗迹等,表明有一群晚于80万年前的古人类在百色盆地活动,这些古人类曾在这里制作工具,在寒冷的冬天燃起篝火取暖或者烧烤食物。如位于百色市右江区的大梅遗址、田东县的坡洪遗址、田阳县的那赖遗址。证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提出的所谓“两个文化圈”的理论是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来宾、柳州、柳城、桂林、荔浦、百色、灵山等地发现10多处重要的古人类及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广西已成为国内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又一古人类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中重要的发现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莲洞人和甑皮岩人4处古人类化石产地及百色古人类文化遗址、南宁顶蛳山遗址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左江远古文明”。 在连亘左江数百公里的悬崖峭壁上,一幅幅用赭红颜料平涂的人物、动物、器物画像。画面一般距离江面20-40米,最高的达120米左右。画像大小不一,有的3米,有的仅四五十厘米。据1985年的综合考察,左江流域崖壁画已发现79个地点、178处、280组。宁明花山崖壁画,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而居左江崖壁画之冠,是左江崖壁画的代表,这里已建成较好的旅游景区。体验广西的历史文化,广西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场所,除出土文物及考古发现外,还有许许多多各类别的历史文化,如铜鼓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等。近年来,广西古镇古村的开发成为体验历史文化之旅的重要景点景区。素有“梦境家园”之美称的昭平黄姚古镇,保存着目前全国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之一。古镇按照九宫八卦图布局建筑,始建于宋朝开宝年间,明清时期得到大发展。现在的古镇保留了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透视出悠久的历史和昔日的繁华。钦州灵山的大芦村是广西目前较大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房屋结构功能齐全,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明显,显露出强烈的宗法制度观念意识。古宅依山傍水,古静幽深,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的文物珍品,见证着历史的辉煌,最宝贵的是这里藏有三百多副明、清时期创作的传世楹联,有着珍贵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所以又有“中国楹联第一村”之誉。南宁的扬美古镇建于宋代,是当时方圆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有著名的魁星楼、清代一条街、明清古建筑群等景点。广西的古村古镇很多,如玉林的高山村、兴业的庞村、富川的秀水村、灵川的大圩镇、靖西的旧街等,各地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开发,是体验广西历史文化的理想之地。在广西抗战文化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整理和挖掘,在此难以一一罗列。抗战时期,桂林作为国统区的文化之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教育界人士,他们当中有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夏衍、田汉等。这些文化界著名人物来到桂林后,与桂林的同行们一起兴办各种社会团体,通过电台广播、发行报刊杂志、举办各种展览和文艺演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南宁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国民政府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硬碰硬的结果,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此战为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是确实值得后人敬仰的浓彩一笔。三是民族文化。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并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是广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为代表符号的广西民族文化,渗透到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们体验广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方面。“唱”,即唱山歌,是岭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传情达意的重要生活方式。“跳”,即跳舞,是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跳”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壮族、瑶族、彝族都跳铜鼓舞,侗族、苗族、彝族都跳芦笙舞等等。“吹”,即吹奏,如吹芦笙,甚至吹树叶。这是广西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广西的苗族与侗族最为典型。“斗”是广西多个少数民族传承的民俗活动中,“斗”动物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斗马、斗牛、斗鸡、斗鸟、斗狗等。“踩”,即踩堂、踩高跷、踩火海刀山。 在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体验中,刘三姐文化是其精华所在。在刘三姐的出生地宜州,在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的柳州、桂林,都有许多能够深度体验刘三姐文化的景点景区,如宜州的流河寨、柳州的鱼峰山、桂林的刘三姐风情园等等。桂北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线路是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经典体现。柳州—融水—三江—龙胜—桂林 ,集中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风情四绝”。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桥”,构成了最经典的岭南“风情四绝”,叫人无比赞叹。当然,广西的许多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乡都是民族文化的蕴藏和体验之地。最能体现广西民族文化的是常年不断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地大大小小的节日就有330多个,平均下来几乎是天天都有节庆。四是宗教文化。广西的宗教文化可分为原始宗教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两大部分。广西民间在每年固定时间举行的祭祀仪式,大多保留着原始宗教的形态。特别是一些世俗化的民间祭祀活动,主持人往往是公众推选出来的有权威的中老年人或是在当地有影响的所谓神职人员。如桂西南一带在每年的正月或八月间举行的“祭月请神”,通过祭祀月神,请月神以“神魂附体”,请月神下凡与人们对话等。这种仪式较多的保留着早期氏族社会宗教活动的遗风,即宗教活动是全民的,是由民族首领所主持的。在桂西北的东兰、凤山、南丹、天峨等地,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以青蛙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祭祀仪式。届时,全村的男女老少到四周寻找青蛙,最先找到青蛙者鸣炮报讯,这位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便是当然的祭祀主持人。而在靖西一带,每年举行祭祀鸡血藤和铜锣的活动,由村人推举出村中德高望重者主持向祖先神灵献祭,然后再长者的带领下,众人围绕着放在木桩上的一条粗大的鸡血藤,一边敲响铜锣,一边跳起粗狂的舞蹈,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历史上广西先民虽然没有统一和严密的宗教组织和教义,但民间对自然神、对祖先的祭祀包括对远祖以至故去的亲长的供奉、祭祀形式,各兄弟民族大同小异,按岁时祭祀之外,还举行一些各地自己世代相传的族群习俗活动。比较有影响的是梧州的龙母庙,是广西最大的原始宗教场所。广西的外来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天主教以及儒教等。桂东地区是体验广西宗教文化的最主要线路,从梧州—玉林—贵港,有影响的宗教旅游胜地很多。道教文化方面,中国有道教三十六洞天,其中,广西有三个洞天,占全国道教洞天总数的十二分之一,都在桂东地区。根据道教洞天的排位,广西的洞天分别排在第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位。它们分别是:容县的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桂平的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县,是白真人治之。北流的勾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属仙人钱真人治之。佛教文化方面,桂东地区在岭南一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桂平西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又称思灵山。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之称。这“半边山”就是指桂平西山。西山有水汽洗濯,又似天外之云,无尘埃污染,再有古树参天,清泉甘洌,怪石嶙峋,石径曲幽,有“人间仙境”之美誉。广西佛教协会的驻地就在桂平市的西山,这里虽然离桂平市城区不到两公里,却是一处非常幽静的修行之地。西山是广西最早的佛教传播地之一,早在唐朝时,就有人在山上的岩洞里出家修行;宋代时营建了上寺——南华古寺,清朝顺治年间修筑了下寺——洗石庵。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界的多位高僧曾在西山的寺庙中担任住持,他们当中有全国知名高僧、曾任广西佛教协会秘书长、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巨赞法师和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的释觉光法师;著名佛教大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释宽能法师自1949年来到下寺洗石庵主持佛事,一直到1989年圆寂,再也没有离开西山,1989年涅槃时,还留下了三颗舍利子,这不仅说明大师是有道高僧,还证明了西山是佛教的吉祥之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中国人对年长者过生日的祝福语,就出自贵港市的南山上,岩壁上尚留“不老松”摩崖石刻。座落于此地南山寺是千年古寺,岭南名刹。宋仁宗皇帝亲书“景祐禅寺”匾额赐给南山寺。因此,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寺里还有非常珍贵的菩提树。梧州的四恩寺,是岭南现代第一寺,气势恢宏,以“报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为寄托。除桂东地区外,广西较有影响的宗教文化场所还有上林的莲音寺、柳城的开山寺、柳州观音禅寺、桂林的栖霞寺、阳朔的鉴山寺以及被誉为“楚南第一名刹”的全州湘山寺等等。儒教文化方面,恭城文庙是广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四大孔庙之一,创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寺庙建筑飞檐高翘,重檐歇山式,琉璃瓦盖,金碧辉煌。历代以来,每年的春仲月(农历二、八月),都要在大成殿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南宁孔庙也是体验儒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天主教文化影响方面,广西主要集中在北部湾的北海、钦州、防城等地,尤其是涠洲岛,岛上居民大部分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是这里惟一的宗教。在1860年前后,法国传教士踏上了涠洲岛的土地,开始在这里传播天主教,发展教徒,建造了“涠洲天主教堂”,也传播了天主教的宗教文化。此外,伊斯兰教文化在广西也有零星的传播和影响。五是海洋文化。广西的海洋文化集中在北部湾沿海地区,对广西海洋文化的体验,主要在海上丝路文化和南珠文化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开辟的通往东南亚,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波斯等地的海运航道。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南方沿海地区的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往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再转运至埃及、罗马等国,而东南亚及欧洲商人则通过这条航道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等异域珍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与西北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在广西合浦县一个名为“古城头村”的地方发现了西汉时期的船步(即现在的码头),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码头。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广西合浦一带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当时,这里是繁忙的国际贸易港口,中国南方出产的丝绸、瓷器从这里装船运往东南亚和波斯地区,而西域运来的毛织品、琉璃制品等在这里登岸,销往全国各地。南珠文化方面,北部湾所产的珍珠被历代的皇亲贵族所宠爱,《西厢记》、《红楼梦》等名著中关于贵妇人的描写,往往都离不开合浦珍珠。公元前100多年的汉代,合浦、钦州、防城一带就已盛产珍珠,历代皇帝都派人到此地采集,有“白龙珠城”、七池八寨之说。采集最盛期是明弘治12年,年产珍珠最高达28000多两。合浦珍珠曾几经兴衰,却一直以“西珠(欧洲)不如东珠(日本),东珠不如南珠(合浦)”的“南珠”闻名于世,其中“夜明珠”和当地所属营盘珠被誉为世界珠王,因而合浦有珠乡之美称。这里还流传着“珠还合浦”的故事。六是福寿文化。福寿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追求长寿、福气和好远人皆有之。广西的福寿文化除了与全国的一致性外,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福寿文化。广西作为一个生态大省和长寿福地,广西的福寿文化更多体现在养生体验方面。经过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多届国际长寿养生研讨会的举办,广西的福寿文化具有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造诣。广西的福寿文化之旅,首推广西巴马县、凤山县一带的盘阳河流域,这是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长寿人口比例高居世界著名长寿地区之首。巴马、凤山的长寿老人多生活居住在盘阳河一带。在这条河流两岸,你只要随便走走,就可以遇见百岁老人。百岁兄弟、百岁姐妹、百岁夫妻在这一带也不罕见,盘阳河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长寿之河”。巴马也是至今唯一荣获《世界长寿之乡》国际证书的地方,每年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客数以万计,他们在盘阳河畔休闲养生,使这里的福寿文化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传播,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养生理念和福寿文化知识。在桂林的永福县,众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中,福寿文化别具特色,被列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福县素有“福寿之乡”的美誉,其深厚的福寿文化的底蕴中,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又有地方文化的个性。永福的福寿文化可分为福文化和寿文化。其代表便是县城凤山顶上的“福”字石刻和百寿镇百寿岩中的“百寿图”石刻,这是永福县福寿文化的标志。此外,还有沿海地区东兴一带的滨海福寿文化和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南宁大明山的福寿养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体验广西福寿文化的好去处。七是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广西的饮食文化体现在其多元化、特色化、健康化和时尚流行化等方面。广西的饮食文化之旅可渗透到八桂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些最偏远的地方,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美食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从大体上分,广西的饮食文化可分成桂北饮食文化、桂南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北部湾沿海饮食文化。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共存发展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餐饮文化,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长期以来,广西各地不断创造和保存着各自原有的地方菜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口味独特的广西菜,也叫桂菜。不管到广西的哪个地方,甚至是某个县某个乡,都会有一两种美食或一两道名菜让人怦然心动,叫人永生难忘。广西菜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绿色、保健、长寿,在于其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正所谓“健康美食,吃在广西”。但同时,广西人接纳外来的饮食文化也是不遗余力的。根据广西各地的居民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惯,粤菜、湘菜、川菜、东北菜、潮州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风味菜,在广西各城市都很有市场,首府南宁更是全国各地多路菜系和东南亚菜系荟萃融合的地方。但一般来说,桂北地区吃湘菜比较普遍;桂东桂南地区则比较流行粤菜。尤其是北部湾沿海地区,所吃菜系与广东粤菜相差无异。广西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时尚流行化,在南宁、柳州、桂林等较大城市,往往每年大家都喜欢集中吃一两个菜似的。

广西人文历史 广西之最历史 1.最早在广西域内活动的人类: 旧石器时代晚期,广西就有“柳江人”,“麒麟山人”的活动,从出土的石器,说明广西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与中原同步,左江沿岸大量的崖壁画,更说明广西古代的民族已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2.最早纳入全国行政区划的郡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 3.“广西”之名最早始于宋。 4.广西最早称“省”始于元。 5.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广西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始于公元1844年,持续16年之久,波及全国18个省。 6.最早在广西传播马列主义的人: “五四”运动后,一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在广西传播马列主义,马君武在《评书汇编》上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黄日葵、谭寿林在北大联络广西藉学生,成立“新广西期会”,创办《桂光》半月刊,寄回广西发行。 7.最早在广西成立的中共党组织: 广西最早成立的中共党组织是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1952年10月,成立了“中共梧州支部干事会”,党员有龙启炎,周济,李血泪,钟山寿。由龙启炎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在广西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支部。 8.最早在广西建立的红军: 1929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下,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民自卫军在百色举行了百色起义,宣布成立中国红军第七军。由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龚鹤村任参谋长。 9.最早在广西建立的人民政权 1929年12月,右江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通过关于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决议,这是广西最早建立的人民政权。会议选举雷经天为政府主席,陈洪涛为裁判兼肃反委员,韦玉梅为军事委员,刘伟谋为土地委员,李南山为劳动委员,蒋再兴为财政委员,韦拔群、荣大权、滕喧甫、罗文佳均为政府委员,李铁南为政府秘书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